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16年海南省12岁常住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媛媛 谢莉莉 +4 位作者 郭冬梅 郭秋云 全涛 谢奇 包柏成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3期353-358,共6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为口腔卫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海南省城乡12岁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平面口... 目的了解海南省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为口腔卫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海南省城乡12岁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平面口镜和社区牙周指数探针检查其全口恒牙冠患龋和牙周情况,计算患龋率、龋均、龋补充填比、窝沟封闭率、牙龈出血和牙石检出率。结果共595名12岁儿童纳入本研究,均为在校中学生,其中男童297人,女童298人;城市358人,乡村237人。恒牙患龋率为57.0%(339/595)、龋均为1.71(1020/595)、龋补充填比为13.6%(139/1019)、窝沟封闭率为1.5%(9/595)、牙龈出血检出率为46.9%(279/595)、牙石检出率为39.5%(235/595)。患龋占比(前6位)由高至低依次为左下第一磨牙(18.4%)、右下第一磨牙(18.1%)、左上中切牙(7.8%)、右上第一磨牙(7.7%)、右上中切牙(7.6%)、左上第一磨牙(7.3%)。乡村儿童的患龋率(63.3%比52.8%,P=0.011)、龋均(2.04比1.50,P=0.008)高于城市儿童,牙龈出血检出率低于城市儿童(40.9%比50.8%,P=0.018),龋补充填比(12.0%比15.1%,P=0.143)、窝沟封闭率(0.4%比2.2%,P=0.076)、牙石检出率(35.4%比42.2%,P=0.100)与城市儿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童的患龋率低于女童(52.9%比61.1%,P=0.043),龋补充填比(16.7%比11.2%,P=0.011)、牙龈出血检出率(52.9%比40.9%,P=0.004)高于女童,龋均(1.54比1.89,P=0.061)、窝沟封闭率(1.3%比1.7%,P=0.741)、牙石检出率(41.1%比37.9%,P=0.431)与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海南省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高,龋补充填比和窝沟封闭率低,牙周卫生状况较差,应结合城乡和性别差异进一步制定针对性口腔保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病 患龋率 龋均 恒牙 口腔流行病学 抽样调查
下载PDF
海南省12-15岁学生恒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2015-2016年)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媛媛 谢莉莉 +3 位作者 郭冬梅 郭秋云 全涛 包柏成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429-432,438,共5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12~15岁学生恒牙龋病状况,为海南省口腔卫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按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南省城乡12~15岁常住人口3479人,使用社区牙周指数(co... 目的了解海南省12~15岁学生恒牙龋病状况,为海南省口腔卫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按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南省城乡12~15岁常住人口3479人,使用社区牙周指数(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 probe,CPI)探针检查其全口恒牙冠的患龋情况。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海南省12~15岁学生患龋率为60.5%,恒牙龋均为1.95,患龋率和龋均呈现农村(63.9%、2.20)高于城市(57.3%、1.72),女性(66.1%、2.27)高于男性(54.9%、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一磨牙患龋率最高,上颌中切牙患龋率高于上颌第一磨牙。龋补充填比为17.0%,窝沟封闭率为1.4%,龋补充填比和窝沟封闭率均呈现城市(20.5%、2.2%)高于农村(14.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南省12~15岁学生恒牙患龋率高,龋齿充填率和窝沟封闭率低,需进一步加强口腔保健措施,尤其是农村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齿 恒牙 流行病学 抽样研究
下载PDF
lncRNA HOTAIR通过miR-126/ADAMTS-4轴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邱乐宏 邓伟 王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1025-1032,共8页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lncRNA HOTAIR)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与侵袭的影响并探讨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该院临床确诊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标本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并培养TSCCA、Tca8113和HOK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lncRNA HOTAIR)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与侵袭的影响并探讨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该院临床确诊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标本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并培养TSCCA、Tca8113和HOK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lncRNA HOTAIR、miR-126和ADAMTS-4的表达。取对数生长期的Tca8113细胞,将HOTAIR siRNA、ADAMTS-4 siRNA转染细胞,并设置siRNA NC对照组,采用CCK-8法分析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数目。预测HOTAIR、miR-126潜在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试验评估lncRNA HOTAIR与miR-126、miR-126与ADAMTS-4之间的关系。检测上调lncRNA HOTAIR靶向miR-126对Tca8113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口腔鳞状癌组织lncRNA HOTAIR、ADAMTS-4表达上调,miR-126表达下调(P<0.01);与HOK细胞比较,TSCCA、Tca8113细胞中lncRNA HOTAIR、ADAMTS-4表达上调,miR-126表达下调(P<0.01)。软件预测与双荧光素酶试验结果验证了lncRNA HOTAIR与miR-126,miR-126与ADAMTS-4具有结合位点。敲减HOTAIR或ADAMTS-4表达,Tca8113细胞增殖活力与侵袭能力降低,细胞凋亡率上升(P<0.05)。敲减miR-126表达,Tca8113细胞增殖活力与侵袭能力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过表达miR-126能够部分逆转上调HOTAIR对Tca8113细胞增殖与侵袭的促进作用。结论下调lncRNA HOTAIR通过miR-126/ADAMTS-4轴抑制了Tca8113细胞增殖及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 MIR-126 ADAMTS-4 口腔鳞状细胞癌 增殖
下载PDF
口腔种植修复对牙列缺损患者相关功能评分与美观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林素芬 张华贵 +1 位作者 熊成梅 王琳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142-145,共4页
目的:对比传统义齿修复与口腔种植修复对牙列缺损患者功能评分、美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78例牙列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修复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固定义齿修复,n=38)、B组(口腔... 目的:对比传统义齿修复与口腔种植修复对牙列缺损患者功能评分、美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78例牙列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修复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固定义齿修复,n=38)、B组(口腔种植修复,n=40)。比较两种修复方式对牙列缺损患者功能评分、美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A组患者咀嚼、语言、舒适、固位等功能以及美观度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患者PLI、GI、SBI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01);A组患者总满意度为78.94%(30/38),B组总满意度97.50%,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A组患者出现5例(13.15%)刺痛、3例(7.89%)牙龈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21.05%;B组患者出现1例刺痛,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2.50%vs 21.05%)(χ^2=4.493,P<0.05)。B组患者未出现种植体松动情况,种植成功率100%,患者牙龈状态、色泽均为较佳,仅1例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出现唇侧牙龈萎缩情况。手术后3个月B组患者种植骨吸收量为(0.64±0.15)mm,至9个月时种植骨吸收量较为稳定,植骨吸收量为(1.10±0.23)mm,12个月时植骨吸收量为(1.12±0.18)mm。结论: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评分,美观度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修复 牙列缺损 功能评分 美观度 并发症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激活自噬调控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细胞凋亡与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邱乐宏 邓伟 +1 位作者 甘成文 孙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7-464,共8页
目的体外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成纤维细胞凋亡与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作用机制。方法从人颊黏膜组织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以槟... 目的体外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成纤维细胞凋亡与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作用机制。方法从人颊黏膜组织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以槟榔提取液(ANE)诱导人成纤维细胞模拟OSF内成纤维细胞体外模型,实验分组包括对照组(正常培养的细胞)、ANE组[100μg/ml ANE培养细胞48 h、ANE+低剂量Ang(1-7)组(100μg/ml ANE+10^(-7)mol/L Ang(1-7)培养细胞48 h]、ANE+高剂量Ang(1-7)组[100μg/ml ANE+10^(-5)mol/L Ang(1-7)培养细胞48 h],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CollagenⅠ)和Ⅲ型胶原(CollagenⅢ)的含量,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小管形成实验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血管形成情况,将mRFP-GFP-LC3病毒转染至细胞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自噬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Vimentin呈阳性表达,说明成功分离到成纤维细胞;与ANE组比较,ANE+低剂量Ang(1-7)组和ANE+高剂量Ang(1-7)组的细胞内α-SMA蛋白荧光表达明显减弱,培养上清液中Collagen Ⅰ和Collagen Ⅲ的含量减少(P<0.05),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则升高(P<0.05),两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均抑制了HUVEC的血管形成(P<0.05),细胞内自噬小体减少(P<0.05),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0.05),LC3-Ⅱ/LC3-Ⅰ比值下调(P<0.05);此外,ANE+高剂量Ang(1-7)组作用效果均强于ANE+低剂量Ang(1-7)组作用效果(P<0.05)。结论Ang(1-7)能够抑制ANE诱导下成纤维细胞的活化,促进细胞凋亡,并降低HUVEC的血管形成。该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自噬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成纤维细胞 血管紧张素(1-7) 凋亡 自噬 血管生成
下载PDF
隐形矫治对青少年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6
作者 赖志颖(综述) 郝春波(审校) +4 位作者 陆姿劭(审校) 符万仁(审校) 尹文(审校) 赵彩桃(审校) 谢小美(审校)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14期1879-1882,共4页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固定矫治的思维模式,为正畸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矫治模式和思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者也加入到了隐形矫治的行列。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也...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固定矫治的思维模式,为正畸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矫治模式和思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者也加入到了隐形矫治的行列。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也越发受到患者及家属的重视。本文从隐形矫治技术与青少年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等多个相关方面对其目前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试图为未来隐形矫治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矫治 青少年 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疼痛 心理状态
下载PDF
血管生成对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影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冼海瑜 王涛 +2 位作者 温琦涛 肖世康 林亚男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12期186-189,197,共5页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表现为慢性损伤过程中胶原蛋白异常聚集、血管闭塞的炎症性纤维化过程。OSF使患者张口受限、吞咽困难,且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血管生成不仅是逆转纤维化与组织修复的关键机制,而且被认...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表现为慢性损伤过程中胶原蛋白异常聚集、血管闭塞的炎症性纤维化过程。OSF使患者张口受限、吞咽困难,且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血管生成不仅是逆转纤维化与组织修复的关键机制,而且被认为在各种病理状况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血管生成对于改善OSF组织纤维化具有一定的疗效,其有利于OSF中胶原蛋白的代谢以及改善组织缺氧状态,从而逆转组织纤维化。但最近研究表明促纤维化组织血管生成可能增加潜在的癌变风险。目前在血管生成与OSF纤维化间相关性研究甚少,本文就OSF中血管变化、OSF中血管生成机制以及血管生成与OSF纤维化间的可能作用及其潜在的风险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血管生成 纤维化 炎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海南省12~15岁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和知识状况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媛媛 谢莉莉 +4 位作者 郭冬梅 郭秋云 全涛 谢奇 包柏成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9-413,共5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12~15岁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知识和态度状况,为针对性开展卫生宣教及口腔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南省城乡12~15岁常住人口3479人... 目的了解海南省12~15岁学生的口腔健康行为、知识和态度状况,为针对性开展卫生宣教及口腔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南省城乡12~15岁常住人口3479人,指导其填写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问卷(学生),对问卷中关于口腔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问题进行整理,并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率、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中,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者占40.50%,使用含氟牙膏刷牙者仅占4.17%,每天用牙线者仅占0.55%;每日进食甜点心及糖果、甜饮料、加糖牛奶等食物1次及以上的比例者分别占39.15%、27.48%、28.08%;对口腔疾病的认识知晓率均不超过70%,其中“氟化物对保护牙齿的作用”和“窝沟封闭可以保护牙齿”的知晓率分别为29.58%和12.96%;对口腔观念的认知,同意“定期的口腔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占61.54%。城市学生口腔卫生行为、知识和态度均优于农村,女性学生在口腔健康观念认知上优于男性。结论海南省12~15岁学生口腔卫生行为不良,饮食习惯差,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不足,对口腔观念的认知有待改善,应结合城乡和性别差异进一步制订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卫生 健康教育 行为 饮食 态度
原文传递
巴戟天多糖对炎性微环境牙周膜成纤维细胞FN及FN-EDA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张赞 戴晶怡 +3 位作者 蔡红宣 司为幸 杨静文 田亚光 《上海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23-129,共7页
目的:探讨巴戟天多糖(morinda officinalis polysaccharides,MOP)对炎性微环境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及含额外结构域A的纤连蛋白(fibronectin containing extra domain A,FN-ED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 目的:探讨巴戟天多糖(morinda officinalis polysaccharides,MOP)对炎性微环境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及含额外结构域A的纤连蛋白(fibronectin containing extra domain A,FN-ED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模型组(n=24),模型组采用正畸丝结扎法建立牙周炎,3周后每组各取6只大鼠通过Micro-CT确认建模完成;剩余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牙周炎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MOP组。MOP组于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腭侧注射MOP(200 mg/kg、3 d,50μL、4周),NS组注射等体积NS,牙周炎组不做任何处理。取大鼠左侧上颌骨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N、FN-EDA的表达。体外培养牙周膜成纤维细胞,CCK-8法检测MOP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将第4代细胞分为对照组、炎症组(10 mg/mL脂多糖)及实验组(12.5μg/mL MOP,12.5μg/mL MOP+10 mg/mL脂多糖)。利用q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FN和FN-EDA的表达变化。采用Prism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体内实验中,MOP组较牙周炎组和NS组FN-EDA表达显著下降(P<0.05),炎细胞浸润减少;但各组FN表达量未见统计学差异。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组FN-EDA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P<0.0001);MOP显著降低炎症细胞FN-EDA表达,但对FN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FN-EDA在炎症牙周膜组织和细胞中表达升高,MOP可能通过下调FN-EDA而发挥炎症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巴戟天多糖 纤连蛋白 FN-EDA
原文传递
Pre-assembled nanospheres in mucoadhesive microneedle patch for sustained release of triamcino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10
作者 CHENG Xian YANG Yanqing +10 位作者 HUANG Junming GUO Qiuyun ZHU Wei LONG Dingpei ZHOU Yueying FENG Hui WANG Jie LI Yusi ZHOU Jian LIU Yanping LIU Ousheng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5-1260,共16页
Objective:Drug-loaded mucoadhesive silk fibroin(SF)microneedle patch can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low bioavailability and significant pain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s,such as topical application o... Objective:Drug-loaded mucoadhesive silk fibroin(SF)microneedle patch can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low bioavailability and significant pain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s,such as topical application or injection of triamcinolone for 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However,these systems release the drug too quickly,failing to meet the clinical requirements.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 mucoadhesive SF microneedle patch pre-assembled with silk fibroin nanospheres(SFN)and explore its ability to sustain the release of triamcino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OSF.Methods:SFN was pre-assembled via precipitation reac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for the morphology.The particle size andζ-potential were measured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Triamcinolone was loaded onto SFN using a diffusional post-loading method.The effective loading of triamcinolone was confirmed using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The concentration of unloaded triamcinolone was quantifi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rug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loading capacity of SFN were then calculat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amount of drug loading.The SFN suspension was pre-mixed with SF solution to prepare the microneedle under-layer.The microneedle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by SEM.Compression mechanical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fracture force of microneedles at different nanosphere contents(5%,10%,and 20%),determining the optimal pre-mixing ratio.Ex-vivo mouse oral mucosa permeation studies were performed to ascertain the insertion depth of the microneedles via histological sections.The adhesive top layer was synthesized using SF and tannic acid,with FTIR confirming its successful synthesis.Its viscoelasticity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heometer,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alyzed thermal properties.Tensile tests evaluated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strength between the adhesive layer and microneedle base to ensure no detachment during use.Adhesion to wet oral mucosal tissues was tested and compared to commercial oral patches.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the double-layered mucoadhesive microneedle patch with pre-assembled nanospheres was prepared.Its cell compatibility was evaluated by cell counting kit-8(CCK-8),live/dead staining,and phalloidin staining after co culturing with fibroblasts.The drug relea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its sustained release efficacy.Results:SFN(mean diameter 46.25 nm)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The maximum drug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63.88±1.09)%(corresponding loading capacity of SFN was(27.41±3.06)%when the weight ratio of triamcinolone/SFN was 0.5.The corporation of SFN did not affect microneedle morphology.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croneedl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anosphere amount.Only the fracture force of the group with 5%SFN[(0.07±0.01)N/needle]exceeded the minimum force required for mucosal penetration,thus selected as the optimal pre-mixing ratio.Histological sections confirmed that the SFN microneedles could penetrate the epithelial layer and deliver drugs to OSF affected areas.Adhesion strength between the microneedle base and top layer was(94.8±6.89)kPa,confirming strong bonding with no detachment during use.The wet adhesive strength of the double-layered mucoadhesive microneedle patch[(41.28±7.43)kPa]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compared to commercial oral patches(4.5 kPa,P<0.01).CCK-8 and live/dead staining results confirmed no significant cytotoxicity.Drug release experiment showed the double-layered mucoadhesive microneedle patch with pre-assembled SFN enabled sustained release time of triamcinolone from 4 days to 14 days.Conclusion:Pre-assembling nanospheres in mucoadhesive SF microneedle patches can extend triamcinolone release time,meeting clinical requirements for sustained drug deli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al disease oral mucosal disease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mucoadhesive microneedle patch
下载PDF
积雪草酸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郝春波 邓伟 +2 位作者 巩蕾 谭毅 王周凯欣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6-67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积雪草酸(AA)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s)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浓度为25、50、100μg/ml的AA处理体外培养的hPDLCs,分别培养1~7d,CCK8法、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ALP和茜素...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积雪草酸(AA)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s)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浓度为25、50、100μg/ml的AA处理体外培养的hPDLCs,分别培养1~7d,CCK8法、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ALP和茜素红染色、实时荧光PCR、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细胞的矿化能力。结果:不同浓度的积雪草酸对人牙周膜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无明显影响。在矿化诱导的条件下,50μg/ml积雪草酸处理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显著增强。结论:25~100μg/ml的AA不影响hPDL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但50μg/ml时可促进其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草酸(AA) 人牙周膜细胞(hPDLCs) 成骨分化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正畸患者对自身侧貌面下1/3高度感知能力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媛媛 包柏成 +1 位作者 谢奇 郝春波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调查正畸患者对自身侧貌面下1/3高度的感知能力,并探讨影响其感知能力的因素。方法:拍摄软组织测量值基本上在中国汉族成人正常值范围内的中国成人男女各一侧貌作为原始图片,使用Photoshop 7.0软件,改变图片中面下1/3高度,得到男... 目的:调查正畸患者对自身侧貌面下1/3高度的感知能力,并探讨影响其感知能力的因素。方法:拍摄软组织测量值基本上在中国汉族成人正常值范围内的中国成人男女各一侧貌作为原始图片,使用Photoshop 7.0软件,改变图片中面下1/3高度,得到男女面下1/3与面中1/3高度比在0.5~1.5、间隔为0.1的系列渐变图片作为模板。对符合样本标准并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进行电子问卷调查,收集个人资料,并拍摄侧貌像,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比较患者感知的自身面下1/3与面中1/3高度比与其真实侧貌的差异;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影响其感知能力的因素。结果:调查样本226例,平均(19.2±6.0)岁,其中男79例,女147例。患者感知侧貌面下1/3高度小于其真实侧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个调查因素中,侧貌关注情况(P<0.01)和矫治史(P=0.002)与患者对自身侧貌面下1/3高度的感知显著相关。结论:正畸患者对自身侧貌面下1/3高度的感知存在认知偏差,受侧貌关注情况和矫治史的影响,不受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和面型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貌 自我感知 面下1/3高度 面凸角 审美 正畸学
原文传递
巴戟天多糖通过上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抑制炎性牙周膜细胞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的表达及活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蔡红宣 王正安 +5 位作者 张赞 戴晶怡 司为幸 符起亚 杨静文 田亚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2-670,共9页
目的 探讨炎性微环境下巴戟天多糖(MOP)对牙周膜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24),模型组采用正畸丝结扎法建立牙周炎模型,3周后每... 目的 探讨炎性微环境下巴戟天多糖(MOP)对牙周膜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24),模型组采用正畸丝结扎法建立牙周炎模型,3周后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Micro-CT检测确认建模成功。剩余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牙周炎自然恢复组、生理盐水(NS)组和MOP组。MOP组于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腭侧注射MOP [200 mg/(kg·3d),50μL,持续4周],NS组注射等体积NS,牙周炎自然恢复组不做任何处理。取大鼠左上颌骨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牙周膜细胞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IRT1、NLRP3表达量。体外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CCK-8检测MOP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将第4代细胞分为对照组、炎症组(10μg/mL脂多糖)及实验组(5μmol/L MOP,5μmol/L MOP+10μg/mL脂多糖)。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IRT1和NLRP3表达变化,免疫沉淀及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检测NLRP3乙酰化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含量。采用Prism 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体内实验中,MOP组较牙周炎自然恢复组和NS组NLRP3表达下降,SIRT1表达升高(P<0.05),炎细胞浸润减少。在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组NLRP3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高(P<0.05),SIRT1表达降低(P<0.01);MOP能上调炎症细胞SIRT1表达(P<0.05),降低NLRP3表达及其乙酰化水平(P<0.05),减少上清液中IL-1β、IL-18含量(P<0.01)。结论 炎性牙周膜细胞SIRT1表达降低,NLRP3表达升高;MOP干预能促进SIRT1表达,导致NLRP3表达受抑制,同时通过去乙酰化作用使NLRP3乙酰化水平下降,从而NLRP3活性降低,由此发挥抑制炎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巴戟天多糖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去乙酰化
下载PDF
老年牙周炎患者IL-6等细胞因子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宁海燕 梁扬师 +3 位作者 梁斌 张耿 李小红 李恋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238-3240,共3页
目的以单纯老年牙周炎患者及老年牙周炎伴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讨论牙周炎与A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伴有及不伴有AS的牙周炎老年患者共97例进行牙周检查,根据相关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3种,再经... 目的以单纯老年牙周炎患者及老年牙周炎伴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讨论牙周炎与A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伴有及不伴有AS的牙周炎老年患者共97例进行牙周检查,根据相关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3种,再经动脉硬化指数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双重方法确定除牙周炎外是否伴有AS。分别检测治疗手段干预前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3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判断牙周炎与AS的关联性。结果单纯牙周炎患者为86例(88.66%),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分别为29、30、27例。不同程度牙周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中的IL-6、TNF-α、PA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及中度牙周炎患者(P<0.001),并且伴有AS的牙周炎患者血清中的IL-6、TNF-α、PAF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单纯牙周炎患者(P<0.001)。结论老年牙周炎患者同时伴有AS的比率较高,且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关系着AS的发生概率;IL-6、TNF-α、PAF 3种细胞因子在牙周炎及A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思、享、汇”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病例讨论中的应用
15
作者 白洁 王姗 郝春波 《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2期96-99,共4页
本研究基于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等授课特点,结合带教老师在日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经验,分享“思... 本研究基于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等授课特点,结合带教老师在日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经验,分享“思、享、汇”三步教育教学模式在病例讨论课中的应用经验。此种方法能够大量、快速消化学生每天接触的临床病例,在“实战”中加强学生学习深度,提高未来医生的“胜任力”。同时,“思、享、汇”是一种更加灵活、高效并适合高强度临床工作带教老师的授课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享、汇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病例讨论 教学 教育
下载PDF
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联合种植钉矫治成人双牙弓前突畸形一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媛媛 谢奇 +3 位作者 方乾呈 谢有彬 吕琼容 张光波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0年第2期115-117,共3页
一、基本情况患者女,27岁,主诉:"嘴突",要求矫正。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自述年幼时曾于外院有过非拔牙正畸治疗史,近年来发现嘴越来越突。—.、临床检杳1.颁面部检查:正面观:面部左右对称,面上、中、下部比例协调,鼻孔朝上... 一、基本情况患者女,27岁,主诉:"嘴突",要求矫正。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自述年幼时曾于外院有过非拔牙正畸治疗史,近年来发现嘴越来越突。—.、临床检杳1.颁面部检查:正面观:面部左右对称,面上、中、下部比例协调,鼻孔朝上,暴露过多,口唇前突,闭唇紧张;侧面观:呈凸面型,颏唇沟不明显,鼻唇角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健康 种植钉 侧面观 颏唇沟 支抗控制 左右对称 正面观 双牙弓前突
原文传递
种植钉结合控根辅簧二次矫治骨性Ⅱ类高角病例
17
作者 王媛媛 谢奇 +1 位作者 郝春波 郭冬梅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1年第4期237-240,共4页
一、病史患者,女,25岁,主诉:“嘴突”。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自述年幼时有口呼吸不良习惯,十年前曾因嘴突于外院行减数正畸,治疗后较前改善,但目前仍觉嘴突。二、临床检查.1.面部检查:正面观:面部基本对称,面下1/3略长,开唇露齿,唇闭... 一、病史患者,女,25岁,主诉:“嘴突”。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自述年幼时有口呼吸不良习惯,十年前曾因嘴突于外院行减数正畸,治疗后较前改善,但目前仍觉嘴突。二、临床检查.1.面部检查:正面观:面部基本对称,面下1/3略长,开唇露齿,唇闭合困难,牙冠宽度大较于,露龈笑。侧面观:凸面型,颏唇沟不明显(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健康 露龈笑 种植钉 侧面观 颏唇沟 口呼吸 正面观 不良习惯
原文传递
替硝唑联合地塞米松辅助根管治疗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临床疗效及炎性因子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梁扬师 宁海燕 梁斌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7期406-408,共3页
目的:研究替硝唑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辅助根管治疗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治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110例,分为2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甲醛甲酚辅助根管治疗,研... 目的:研究替硝唑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辅助根管治疗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治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110例,分为2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甲醛甲酚辅助根管治疗,研究组采用替硝唑与地塞米松联合根管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指标、炎症因子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与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疗效指标,均比对照组低(P<0.01);研究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PR)、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均比对照组低(P<0.01)。研究组气味不适等不良事件(5.45%)均比对照组(23.64%)少(P<0.01)。结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研究组患者应用替硝唑与地塞米松联合辅助根管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不良事件更少,具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替硝唑 地塞米松 根管治疗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纳米树脂联合玻璃离子夹层技术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的效果 被引量:18
19
作者 梁扬师 宁海燕 梁斌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纳米树脂联合玻璃离子水门汀夹层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20例因致牙颈部楔状缺损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B组(纳米树脂... 目的:探讨纳米树脂联合玻璃离子水门汀夹层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20例因致牙颈部楔状缺损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B组(纳米树脂修复)和C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联合纳米树脂修复),每组各40例。比较患者修复前后牙龈状态、敏感程度、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差异,修复后临床疗效和满意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充填修复前相比,充填修复后12个月3组患者5项指标(牙龈状态、敏感程度、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修复后3组患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项指标均优于A,B组。C组(100.00%)有效率高于A组(95.00%)和B组(9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7.50%)、B组(12.50%)、C组(5.00%)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离子水门汀联合纳米树脂修复技术应用于牙颈部楔状缺损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种材料充填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树脂 玻璃离子水门汀 夹层技术 楔状缺损 老年患者
原文传递
树脂填充对Ⅱ类洞牙体缺损修复效果及龈沟液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宁海燕 梁扬师 +3 位作者 梁斌 张耿 李小红 李恋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6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讨Z350纳米复合树脂与SonicFill超声树脂充填Ⅱ类洞的修复效果及对龈沟液相关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7月于我院行修复治疗的Ⅱ类洞牙体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米复合树脂组(36例,59颗患牙)及超声树脂... 目的:探讨Z350纳米复合树脂与SonicFill超声树脂充填Ⅱ类洞的修复效果及对龈沟液相关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7月于我院行修复治疗的Ⅱ类洞牙体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米复合树脂组(36例,59颗患牙)及超声树脂组(38例,60颗患牙),统计两组操作时间,修复后1 d、1周、1个月时患牙敏感发生率、疼痛程度,以及修复前后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I),龈沟液TNF-α、IL-6、CRP炎症因子水平,随访1年并采用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评估标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纳米复合树脂组单颗患牙操作时间[(24.15±6.32)min]高于超声树脂组[(17.45±3.96)min](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牙齿敏感发生率、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PI、GI指数及龈沟液TNF-α、IL-6、CRP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1年后修复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M FiltekTM Z350纳米复合树脂与SonicFill超声树脂充填对Ⅱ类洞牙体缺损均有较好的修复效果,牙髓敏感、疼痛以及牙周影响相当,但SonicFill超声树脂填充操作时间相对较短,对于依从性不佳的患者来说可能更为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类洞 FiltekTM Z350纳米复合树脂 SonicFill超声树脂 龈沟液 牙髓敏感 疼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