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中北部地区牛体表蜱种鉴定及蜱携带无形体属病原体情况调查研究
1
作者 邓宛心 李鲲 +5 位作者 黄艺 彭箬岩 王高玉 贾毅博 牛毅 尹飞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49-657,共9页
目的:研究海南牛体表蜱虫的种类及蜱携带无形体属病原体的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海南中北部9个县市为样本采集点,从牛体表采集蜱虫样本。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蜱种鉴定,并以16S rRNA、groEL和gltA为靶基因,利用PCR方法检... 目的:研究海南牛体表蜱虫的种类及蜱携带无形体属病原体的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海南中北部9个县市为样本采集点,从牛体表采集蜱虫样本。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蜱种鉴定,并以16S rRNA、groEL和gltA为靶基因,利用PCR方法检测蜱虫携带无形体属病原体情况。并进一步采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揭示海南牛体表蜱虫携带的无形体属病原体种间关系。结果:本研究共采集335只蜱虫,包括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44只、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291只。PCR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区蜱中存在候选博莱无形体(Candidatus Anaplasma boleense)、边缘无形体(Anaplasma marginale),阳性率分别为0.60%(2/335),0.90%(3/335)。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获得的无形体与已知的无形体同源性较高。结论:海南中北部地区牛体表的优势蜱种为微小扇头蜱,并且蜱虫携带无形体属病原体,本研究为该地区无形体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扇头蜱 无形体属病原体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传统与新型全氟化合物对育龄期女性生殖激素的影响
2
作者 林彩云 谢美华 +3 位作者 尹飞飞 曾良英 张军 杨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3期997-1002,共6页
目的:探讨传统与新型全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在育龄女性中的暴露水平及对育龄期女性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于2013~2015年间对433名正常育龄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年龄、月经... 目的:探讨传统与新型全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在育龄女性中的暴露水平及对育龄期女性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于2013~2015年间对433名正常育龄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年龄、月经初潮年龄、产次、BMI、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情况等信息,同时采集血液样本检测生殖激素水平,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中PFAS浓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Quantile g-computation模型来评估PFAS混合暴露与生殖激素的关联。结果:研究人群血浆中全氟和多氟烷醚类化合物:6∶2全氟聚醚磺酸(6∶2 Cl-PFESA)、8∶2全氟聚醚磺酸(8∶2 Cl-PFESA)和六氟环氧丙烷二聚酸(HFPO-DA)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9.8%和99.9%。且全氟和多氟烷醚类化合物的浓度:6∶2 Cl-PFESA(2.27 ng/mL)、8∶2 Cl-PFESA(0.07 ng/mL)和HFPO-DA(0.03 ng/mL)处于较高水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发现支链PFAS异构体与孕酮成正相关:1m-PFOS(β=0.131,95%CI:0.021,0.242),br-PFOS(β=0.119,95%CI:0.005,0.234),混合暴露模型中发现PFAS与孕酮呈正相关(β=0.549,95%CI:0.323,0.774)。结论:本研究采用混合暴露模型的分析方法评估PFAS混合物的联合作用,反应了多种环境PFAS暴露与生殖激素的关联,发现了育龄期妇女新型PFAS浓度处于较高水平,证实PFAS暴露可能与育龄期女性生殖激素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生殖激素 混合暴露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沙粒病毒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黎优优 王高玉 +5 位作者 黄艺 彭箬岩 唐川宁 吕刚 尹飞飞 杜江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3期1027-1031,共5页
沙粒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染人类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疾病病死率。沙粒病毒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宿主,人类致病性沙粒病毒包括引起人类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的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和导致人类出血性疾病的拉沙热病毒... 沙粒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染人类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疾病病死率。沙粒病毒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宿主,人类致病性沙粒病毒包括引起人类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的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和导致人类出血性疾病的拉沙热病毒和塔卡里伯病毒群。啮齿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种类的43%,目前在啮齿目动物体内发现30余种高致病性的病毒,其中就包括沙粒病毒。啮齿类动物主要受到沙粒病毒科的哺乳动物沙粒病毒属的感染。本文对沙粒病毒的基因蛋白结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情况和预防控制等做一综述,为沙粒病毒的研究和预防机制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粒病毒 啮齿目动物 动物源性病原体 传染病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酯对育龄人群及其子代生殖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林彩云 尹飞飞 +1 位作者 王惠子 杨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6期1261-1268,1275,共9页
我国育龄妇女总生育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年龄和遗传等因素与生育率有显著相关性,此外,环境内分泌干扰也可损害生育力。随着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大量使用,其对育龄夫妇生育能力影响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热点。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常用塑... 我国育龄妇女总生育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年龄和遗传等因素与生育率有显著相关性,此外,环境内分泌干扰也可损害生育力。随着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大量使用,其对育龄夫妇生育能力影响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热点。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常用塑料制品中的增塑剂,普遍存在于玩具、食品包装、建筑材料、电子与医疗部件、个人护理产品、办公学习用品等塑料包装产品中,是环境污染的主要物质。多项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不仅能造成环境及水源的污染,还因其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致畸、致癌等多种毒性作用,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对育龄人群及其子代生殖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前邻苯二甲酸酯及新型替代品在生殖健康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尚存在争议,毒性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邻苯二甲酸酯对亲本世代、子代(包括胚胎)的生殖发育及遗传毒性等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推进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物有效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其对生殖健康风险的预测,从而为邻苯二甲酸酯对育龄阶段人群不良生殖结局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育龄人群 生殖毒性 遗传毒性
下载PDF
9种传统中药提取成分体外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小媛 尹飞飞 +2 位作者 张俊清 李永辉 张旭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1期1601-1607,共7页
目的:对三叉苦水提物、黄皮叶水提物、路边青水提物、裸花紫珠水提物、胆木醇提物、胆木水提物、角花胡颓子醇提物、角花胡颓子水提物和竹叶椒醇提物共9种传统中药提取成分体外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 目的:对三叉苦水提物、黄皮叶水提物、路边青水提物、裸花紫珠水提物、胆木醇提物、胆木水提物、角花胡颓子醇提物、角花胡颓子水提物和竹叶椒醇提物共9种传统中药提取成分体外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评估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利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选择细胞存活率大于50%的药物浓度,通过体外细胞感染模型评估药物抗HRSV的效果。结果:路边青水提物、裸花紫珠水提物和角花胡颓子水提物半数有效浓度(EC_(50))分别为0.05 mg/mL、0.03 mg/mL和0.05 mg/mL,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分别为18.60、21.67和56.80。结论:路边青水提物、裸花紫珠水提物和角花胡颓子水提物具有较好的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中药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细胞毒性 抗病毒作用 治疗指数
下载PDF
海口市儿童肺炎患者呼吸道标本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性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麦文慧 尹飞飞 +2 位作者 卓珠琳 郑青 陈柳虹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93-1199,共7页
目的调查海口市肺炎患儿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临床分布、耐药状况及克隆传播情况,为预防和治疗儿童流感嗜血杆菌性肺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海口市妇幼保健院5342例住院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呼吸道标本流感嗜血杆菌阳性情况... 目的调查海口市肺炎患儿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临床分布、耐药状况及克隆传播情况,为预防和治疗儿童流感嗜血杆菌性肺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海口市妇幼保健院5342例住院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呼吸道标本流感嗜血杆菌阳性情况,检测菌株耐药性,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其同源性。结果5342例肺炎患儿共分离352株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为6.59%;男患儿检出率为7.10%,女患儿检出率为5.82%;年龄<30 d检出率为0.30%,30 d~为8.45%,2岁~为11.62%,4岁~为12.88%,≥6岁为2.56%,各年龄段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检出率为14.04%,夏季为4.48%,秋季为4.62%,冬季为4.40%,各季节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42.60%(141/331),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氨苄西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分别为76.43%、69.19%、51.36%,对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30%,对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1%。51株流感嗜血杆菌经MLST测序分成15个ST型;其中ST107包含11株(21.57%),主要分布在4个月~1岁患儿(9株)和3岁患儿(2株)。结论海口市肺炎患儿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具有遗传多样性,且发生社区克隆传播,以2~3岁幼儿感染多见。春季是感染高发季节,ST107是春季流行优势克隆型。经验治疗时须谨慎使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氨苄西林和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和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升高,临床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嗜血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耐药性 儿童 肺炎
下载PDF
啮齿动物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进展
7
作者 赵威 周换换 +2 位作者 徐柳莲 马天明 吕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39-1143,共5页
毕氏肠微孢子虫是一种新现的人兽共患病原体,以前被认为是一种肠道原虫,最近被划分为真菌。该病原体主要侵染宿主小肠上皮细胞引起腹泻等临床症状,并且可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具有重要公共卫意义。研究表明,啮齿动物可感染或携带多种毕... 毕氏肠微孢子虫是一种新现的人兽共患病原体,以前被认为是一种肠道原虫,最近被划分为真菌。该病原体主要侵染宿主小肠上皮细胞引起腹泻等临床症状,并且可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具有重要公共卫意义。研究表明,啮齿动物可感染或携带多种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本文就近年来啮齿动物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率、基因型、人兽共患风险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氏肠微孢子虫 人兽共患 基因型 啮齿动物
下载PDF
海南省一例足部皮肤感染海藻施万菌的鉴定分析
8
作者 张冠男 吴开丘 +3 位作者 曹佩佩 陈智凌 周晓君 牛莉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4-430,共7页
目的本研究对2022年5月海南省1例足部皮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分离培养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耐药基因和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革兰染色方法,VITEK 2 Compat和MALDI-TOF MS质谱检测系统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通过16S rRNA、gyrB基因序列和... 目的本研究对2022年5月海南省1例足部皮肤感染患者伤口分泌物分离培养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耐药基因和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革兰染色方法,VITEK 2 Compat和MALDI-TOF MS质谱检测系统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通过16S rRNA、gyrB基因序列和ANI进行溯源分析,同时采用肉汤稀释法开展药敏试验并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该分离株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杆菌,VITEK 2 Compat和MALDI-TOF MS质谱检测系统鉴定结果为海藻施万菌,鉴于临床鉴定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进一步基于基因水平对其16S rRNA序列、gyrB保守基因和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最终溯源分析该菌株为海藻施万菌。结论海藻施万菌的鉴定需要临床鉴定系统结合基因水平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该研究首次在我国海南岛的临床病例中鉴定到1株海藻施万菌,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准确鉴定罕见人兽共患病病原菌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方法学参考,同时提示海南地区临床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施万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的认识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施万菌 16S rRNA GYRB 平均核苷酸同源性 鉴定
原文传递
海南省680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恙虫病东方体感染调查 被引量:3
9
作者 薛莉颖 谢晓菲 +7 位作者 王高玉 黄艺 张丽媛 何昌华 贾毅博 文书 杜江 尹飞飞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930-934,共5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恙虫病东方体检感染情况,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恙虫病防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8—2021年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不... 目的了解海南省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恙虫病东方体检感染情况,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恙虫病防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8—2021年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样本,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PCR方法分别对样本进行恙虫病东方体特异性IgM、IgG抗体和恙虫病东方体56kD型特异性抗原基因检测,同时收集样本的临床及流行病学信息,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收集临床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样680份,恙虫病东方体IgM、IgG抗体和56kD型特异性抗原PCR阳性率分别为23.97%(163/680)、36.62%(249/680)和20.88%(142/680),焦痂或皮疹率为12.06%(82/680)。根据诊断标准,最终诊断为恙虫病的患者为223例,其中男性111例(49.78%),女性109例(48.88%),平均年龄(53.14±15.12)岁,其中40~<60岁98例(占43.95%),感染人群民族中汉族136例(占60.99%),农民93例(41.70%),秋季发病114例(51.12%)。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症状与体征为主,36.77%患者出现皮肤特异性溃疡或焦痂。结论海南省是恙虫病的疫源地,流行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预防重点应是秋季的农村地区,临床特征以高热和焦痂或溃疡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不明原因发热 恙虫病东方体56kD型特异性抗原 流行病特征
原文传递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中小学生芽囊原虫分子遗传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强钰 余永娟 +8 位作者 任广旭 李佳琦 赖秀仪 王媛 雷胜 张云 李婷婷 周云飞 吕刚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909-912,934,共5页
目的为了解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中小学生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其亚型分布特征,对该地两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方法2021年3—11月,收集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两所中小学学生的粪便样本。采用PCR方法扩增芽囊原虫核糖体小亚基基因(sm... 目的为了解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中小学生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其亚型分布特征,对该地两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方法2021年3—11月,收集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两所中小学学生的粪便样本。采用PCR方法扩增芽囊原虫核糖体小亚基基因(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 gene,SSU rDNA),通过序列分析确定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和亚型,使用Mega 7软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时对不同年级、性别的中小学生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感染相关因素。结果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中小学生芽囊原虫感染率为4.1%(13/314),不同年级和性别的中小学生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序列分析,共鉴定出3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是ST3(n=7)、ST7(n=4)和ST1(n=2),这些亚型均具有人兽共患特性。结论本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对海南地区人群进行芽囊原虫研究,为该地区芽囊原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多个人兽共患亚型的检出,提示未来需要进一步对该区域的人和动物进行芽囊原虫感染情况进行研究,以探究芽囊原虫可能感染的来源,为该地区芽囊原虫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囊原虫 感染 中小学生 海南
原文传递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2019年恙虫病东方体分子流行病学及遗传进化分析
11
作者 王寒强 王高玉 +9 位作者 林璋礼 许乾雁 黄艺 彭箬岩 胡小媛 杜江 唐川宁 张丽媛 尹飞飞 文书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591-596,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简称“琼中”)98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恙虫病流行特点,了解该地区恙虫病东方体菌株流行的情况,为该地区制定恙虫病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琼中黎... 目的通过分析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简称“琼中”)98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恙虫病流行特点,了解该地区恙虫病东方体菌株流行的情况,为该地区制定恙虫病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诊断为疑似恙虫病和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样本,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巢式PCR方法对样本进行恙虫病东方体特异性IgM、IgG抗体和恙虫病东方体56kD型特异性抗原基因检测,同时使用预先设计的样本信息表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信息。针对巢式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本,进行克隆及Sanger测序。对获得的患者临床信息及检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将测序得到的序列进行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98例样本中,恙虫病IgM抗体阳性率为24.49%(24/98),恙虫病IgG抗体阳性率为46.94%(46/98),恙虫病PCR阳性率26.53%(26/98),焦痂或皮疹13.27%(13/98)。根据诊断标准,最终诊断为恙虫病的患者为33例。感染人群主要以31~50岁的青壮年为主,职业主要为农民。该地区恙虫病的流行以营根镇、长征镇和红毛镇为主并涉及9个乡镇。流行时间有明细的季节性,以7月和11月为主要高发期。流行的基因型主要为Karp型和Gilliam型。结论琼中为恙虫病的自然疫源地,该地区流行的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主要为Karp和Gilliam型,具有基因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恙虫病东方体 流行病学 基因型
原文传递
终末期肝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12
作者 王月平 赵国厚 +4 位作者 尹飞飞 孙龙 王应琼 陈兴峰 王珊 《国际呼吸杂志》 2023年第9期1041-1045,共5页
目的寻找终末期肝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67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部感染... 目的寻找终末期肝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67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与未感染组(106例),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合理、是否有侵入性操作、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细菌性腹膜炎、基础疾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D-二聚体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实验室指标预测终末期肝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价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终末期肝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白蛋白水平低于未感染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侵入性操作、合并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性腹膜炎、合并基础疾病占比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ROC分析证实血清白蛋白、D-二聚体水平均可预测终末期肝病合并肺部感染,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3、0.78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7.80 g/L、698.00μg/L(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白蛋白<27.80 g/L、D-二聚体≥698.00μg/L、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合并细菌性腹膜炎、合并基础疾病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白蛋白<27.80 g/L、D-二聚体≥698.00μg/L、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合并细菌性腹膜炎、合并基础疾病均是终末期肝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 危险因素 肺部感染
原文传递
两株形态不同脓肿分枝杆菌的鉴定与分析
13
作者 周晓君 轩断断 +5 位作者 张冠男 黄涛 王旭明 牛莉娜 林明冠 邓垂文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60-863,共4页
分析比较临床1例重症肺炎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的平滑型脓肿分枝杆菌(Mab^(S))和粗糙型脓肿分枝杆菌(Mab^(R)),并进行药敏试验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对Mab^(S)和MabR进行菌体形态观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 分析比较临床1例重症肺炎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的平滑型脓肿分枝杆菌(Mab^(S))和粗糙型脓肿分枝杆菌(Mab^(R)),并进行药敏试验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对Mab^(S)和MabR进行菌体形态观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比对,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采用比例法和肉汤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Mab^(S)和Mab^(R)菌落形态不同,MALDI-TOF MS分析MabR有223个蛋白峰,Mab^(S)有147个蛋白峰。16s RNA基因测序MabS为1 397 bp,Mab^(R)为1 402 bp,药敏试验显示二者对抗结核药几乎耐药,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Mab^(S)和Mab^(R)对抗结核治疗药物普遍耐药,而对抗菌药物几乎敏感,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肿分枝杆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药物敏感性
原文传递
1株从败血症患者血液分离的念珠状链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晓君 轩断断 +5 位作者 张冠男 王旭明 苏屿 邓垂文 凌海青 牛莉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00-1204,共5页
目的采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1株临床败血症患者血液分离的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为临床罕见致病性病原菌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革兰染色、DL-96E,VITEK2 Compact自动细菌鉴定仪、MALDI-TOF MS... 目的采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1株临床败血症患者血液分离的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为临床罕见致病性病原菌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革兰染色、DL-96E,VITEK2 Compact自动细菌鉴定仪、MALDI-TOF MS质谱仪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细菌鉴定,同时采用E-test法开展药敏试验。结果传统方法和MALDI-TOF MS无法鉴定出该菌,16S rRNA鉴定出该菌为念珠状链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四环素和环丙沙星敏感,对氨基糖苷类(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结论 16S rRNA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形态观察和生化反应可以很好地鉴定出念珠状链杆菌,青霉素、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四环素和环丙沙星可用于该菌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状链杆菌 16S rRNA 药敏 青霉素
原文传递
非人灵长类动物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换换 马天明 +1 位作者 吕刚 赵威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937-940,共4页
毕氏肠微孢子虫是引起人体和多种动物腹泻的新发人兽共患病原体。种内呈现遗传多样性,已经鉴定出400多种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迄今为止,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报道了73种基因型,其中51种基因型归聚在具有人兽共患传播特性的群组1,表明... 毕氏肠微孢子虫是引起人体和多种动物腹泻的新发人兽共患病原体。种内呈现遗传多样性,已经鉴定出400多种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迄今为止,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报道了73种基因型,其中51种基因型归聚在具有人兽共患传播特性的群组1,表明非人灵长类动物携带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具有人畜共患的可能性。本文就毕氏肠微孢子虫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感染率、基因型、人畜共患风险和致病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氏肠微孢子虫 基因型 人畜共患 非人灵长类
原文传递
基于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小泡巨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轩断断 黎元莉 +8 位作者 张冠男 丁林威 曹佩佩 贾瑞杰 郑玉爱 周晓君 潘良源 胡守奎 牛莉娜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2-518,共7页
为探讨海南岛的小泡巨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菌群多样性。2019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香港大学热带传染病联合实验室提取25只海南岛的成年小泡巨鼠(14只雄和11只雌性)粪便样本DNA,基于IonS5TMXL测序平台,利用单端测序(Single-End)的方法... 为探讨海南岛的小泡巨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菌群多样性。2019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香港大学热带传染病联合实验室提取25只海南岛的成年小泡巨鼠(14只雄和11只雌性)粪便样本DNA,基于IonS5TMXL测序平台,利用单端测序(Single-End)的方法,构建小片段文库进行单端测序。通过对测序片段剪切过滤,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聚类,利用mothur方法与SSUrRNA数据库对OTUs进行物种注释及丰度分析,并进一步开展α多样性分析(Alpha Diversity)和β多样性分析(Beta Diversity)。结果显示,从25只小泡巨鼠肠道粪便样本中共得到高质量序列1481842条,归属为14个门、85个科、186个属。从门分类水平上,小泡巨鼠的主要核心生物群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46.0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5.34%);随后依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7.09%),柔壁菌门(Tenericutes,7.3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67%);这5个门占所有菌门的97.52%。属水平上螺杆菌属(Helicobacter)所占比例最大,为12.44%;其次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11.39%),梭菌属(Clostridium,6.19%),支原体属(Mycoplasma,4.23%),黄杆菌属(Flavonifractor,3.52%)。综上,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海南岛小泡巨鼠肠道菌群结构复杂,菌种多样,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操作分类单元 小泡巨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