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性”与左翼文学叙述的审美维度(1930-1937)
1
作者 陈红旗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政治潜能,不但在于其思想、语言对读者的直接影响,还在于其审美形式本身。左翼知识分子将根本变革现存体制的诉求和对统治阶级的否定,以明白直述或曲笔暗示以及运用语言和形象的方式表现在左翼文学作品中,这些想...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政治潜能,不但在于其思想、语言对读者的直接影响,还在于其审美形式本身。左翼知识分子将根本变革现存体制的诉求和对统治阶级的否定,以明白直述或曲笔暗示以及运用语言和形象的方式表现在左翼文学作品中,这些想象和叙述是左翼文学自身的感性、理性和反抗维度,即由审美形式构成的维度。在反帝反封建、反强权反专制的过程中,左翼文学的审美形式强化了其作为意识形态的认识功能,展现了它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力。左翼文学对现存现实及其经验的超越,打开了现存社会关系中物化和异化劳苦大众的精神枷锁,触动了反抗者的主体性潜能的复苏和再生,并以审美形式为本体开启了新的体验层面。依托审美形式上的正确性,左翼文学有效地反映了劳苦大众在专制体制下被奴化、被损害的状态和渴望自由求解放的政治诉求,这些诉求将激起人们征服苦难和释放主体性潜能的冲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 “左联” 主体性 审美形式 审美维度
下载PDF
南海民俗类非遗的保护现状与发展路径——以海南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汪荣 胡琦霖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1-38,共8页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是南海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这一民俗信仰体系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基本特点和保护价值。尽管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知名度较低、保护力度较弱的情况,因此需要...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是南海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这一民俗信仰体系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基本特点和保护价值。尽管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知名度较低、保护力度较弱的情况,因此需要采取数字化记录、遗产教育、产业开发等多种形式进行保护,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南海海洋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兄弟公信仰 出海仪式 南海文化
下载PDF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体系构建与发展路径探究
3
作者 董楠楠 《文化产业》 2023年第4期145-147,共3页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是新时代海南大开放的重要文化名片,也是展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在构建电影节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并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和路径,以打造“全球一流、国内领先...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是新时代海南大开放的重要文化名片,也是展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在构建电影节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并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和路径,以打造“全球一流、国内领先”的影视文化产业链为目标,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并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产业升级,将“海南自贸港”的政策红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体系建构和路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贸易港 国际电影节 影视文化产业 路径优化 产业升级 路径探究 现实生产力 文化名片
下载PDF
1927-1930年间"革命文学"的未来意指与异在化
4
作者 陈红旗 《晋阳学刊》 2023年第3期59-65,共7页
1927-1930年间的革命文学作品充溢着丰盈的现实元素和未来意指,其关涉革命、爱情、未来的描写和叙述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学想象.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政治可以视为一种"先锋政治",而左翼文艺界对这一"先锋政治"的文... 1927-1930年间的革命文学作品充溢着丰盈的现实元素和未来意指,其关涉革命、爱情、未来的描写和叙述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学想象.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政治可以视为一种"先锋政治",而左翼文艺界对这一"先锋政治"的文学想象和理论表述,也是一种真正意义的马列主义革命现代性在中国的继承与践行.早期左翼文学的艺术贡献不应简单归结为建构了革命浪漫主义或者革命现实主义体系,而是建构了一种与当时依然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对抗的"革命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革命现代性 未来意指 异在化
下载PDF
“革命文学”中个体感性与集体诉求的绞缠(1927—1930)
5
作者 陈红旗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9,共9页
1927—1930年间,革命文学往往凸显的是“我/个人”的个体感性与体验,但在革命理想和集体要求的规约之下,即使是“我/个人”的“革命故事”或情绪宣泄也隐藏着阶级政治和民族认同的考量与叙述。尽管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文学不够成熟,并经... 1927—1930年间,革命文学往往凸显的是“我/个人”的个体感性与体验,但在革命理想和集体要求的规约之下,即使是“我/个人”的“革命故事”或情绪宣泄也隐藏着阶级政治和民族认同的考量与叙述。尽管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文学不够成熟,并经历了无数的嘲讽、打压和敌视,但还是依托其异在化的动能与现代传媒的助力将溅血的声音和超越当时日常经验的文字留给了生命、正义、历史和未来。革命文学的先锋性表现在:“小我”与“大我”的弥合和主动汇入集体革命的行动描写;革命者的话语对以往语言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倾覆;明晰的鼓动阶级斗争的意指;越来越多的工人、农民、士兵进入左翼作家的观照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个体感性 集体诉求 异在化 先锋性
下载PDF
太阳社、我们社与革命文学论争
6
作者 陈红旗 《文学与文化》 2023年第3期105-114,共10页
太阳社与我们社并非某些学人所想的“铁板一块”,且正是由于有着多重差异,才使得创造社、太阳社与我们社形成了三股左翼文学力量。在“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创造社和太阳社以自办刊物为平台,批评了新月派乃至整个文艺界,但我们社根本... 太阳社与我们社并非某些学人所想的“铁板一块”,且正是由于有着多重差异,才使得创造社、太阳社与我们社形成了三股左翼文学力量。在“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创造社和太阳社以自办刊物为平台,批评了新月派乃至整个文艺界,但我们社根本没有也不愿“围攻”鲁迅,且其更为注重文艺创作。太阳社“携着”我们社参与“革命文学论争”,固然在新文学界内部加重了宗派矛盾和意气之争,但这也逼迫着论争双方去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太阳社和我们社的存在意义并不限于“革命文学论争”本身,而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崛起验证了中国左翼文学和文化崛起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左翼文学作为一种“问题”与“方法”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社 我们社 文艺期刊 革命文学论争
下载PDF
1937-1949年间左翼文学的演化与精神式微
7
作者 陈红旗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07-113,共7页
1937-1949年间是中国左翼文学的精神逐渐走向消解的历史时期。中共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的规约、“左联”的解散和国民党当权派的重压、抗日主流话语的挤压,都使得“左翼”立场的坚持变得越来越不容易。透过20世纪40年代前后... 1937-1949年间是中国左翼文学的精神逐渐走向消解的历史时期。中共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的规约、“左联”的解散和国民党当权派的重压、抗日主流话语的挤压,都使得“左翼”立场的坚持变得越来越不容易。透过20世纪40年代前后左翼作家的创作,那些对抗日战争经典战役或胜利时刻的忆叙获得了现实意义和历史荣耀,它们对“唯武器论者”“民族失败主义者”“与日本作战必败论者”“不抵抗主义者”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它们的悲壮美和“力的美”达到了与现实秩序和专制体制几乎完全对立起来的程度。在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压抑情绪和现存秩序中,左翼文学依然执着地鼓励热血青年尤其是劳苦大众为延续种族、保卫国家、争取个人生存权和发展权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当左翼作家出于民族大义和国家关怀精神,强力推动抗战文学开疆拓土时,势必要暂时搁置与国民党当权派的阶级矛盾,如此对后者的多重批判和斗争意识难免会有所弱化,并导致折损了左翼文学的重要一翼,进而造成了左翼文学思潮在20世纪40年代的式微和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 话语演化 抗日忆叙 精神消解
下载PDF
问题与方法:新世纪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
8
作者 章颜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3年第1期13-23,139,共12页
1937年以来,南京大屠杀题材小说在创作动机、叙事角度和伦理立场等方面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其中新世纪以来的南京大屠杀文学创作在叙事结构和再现手法上的变化尤为显著,但这些变化并不有利于该题材的文学再现。《南京血祭》作为南京大屠... 1937年以来,南京大屠杀题材小说在创作动机、叙事角度和伦理立场等方面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其中新世纪以来的南京大屠杀文学创作在叙事结构和再现手法上的变化尤为显著,但这些变化并不有利于该题材的文学再现。《南京血祭》作为南京大屠杀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其创作手法富于前瞻性和启发性,作品以情感贯穿的非虚构式、见证式叙事手法,展示了战争期间多层面的历史真实,诗性的语言表述和非虚构的叙事形态,回溯民族创伤、再现历史记忆、召唤不屈抗争,将灾难叙事和胜利叙事予以整合,这些特征应成为新时代南京大屠杀题材文学书写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文学书写 非虚构
下载PDF
数字时代大众文化中的“游戏性情感”
9
作者 蒋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数字时代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游戏性”,正是通过游戏,网络大众重塑了感觉结构,使“游戏性情感”成为主导性情感模式。在“网抑云”文化现象中,忧郁感不仅是可分享的,更是可机械复制的,忧郁的书写者通过忧郁文字的复制性生产,实... 数字时代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游戏性”,正是通过游戏,网络大众重塑了感觉结构,使“游戏性情感”成为主导性情感模式。在“网抑云”文化现象中,忧郁感不仅是可分享的,更是可机械复制的,忧郁的书写者通过忧郁文字的复制性生产,实现了对忧郁的超越。在网络爽文中,引发愤怒与制造快感成为一种元叙事层的程序,读者对“爽点”的体验源于这种程序,无关正义。网络虐文的读者在阅读中“自找苦吃”,其阅读体验中的“痛感”是无意义的,是对痛苦的“玩弄”。游戏化是数字化环境中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它可能改造网络大众的感觉结构,使之在游戏中形成“不严肃”的共有经验。当网络大众普遍达成了“玩游戏”的共识,就可能形成主体互认的、真正的“情感共同体”。因此,我们应当保卫“游戏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游戏性情感 不严肃 游戏场
下载PDF
基于CANVAS平台的课程评价及其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俊锋 吴迪 +1 位作者 毋媛媛 马荣江 《学周刊》 2024年第13期146-150,共5页
CANVAS是我国各大高校重要的教学平台,其操作简便、功能齐备、互动性强。本文首先有针对性地选取CANVAS平台的四个模块做了功能介绍。接着,给出了在实际课程授课中模块的建设方法。最后,结合CANVAS的实用性功能,基于课程性质的差别和不... CANVAS是我国各大高校重要的教学平台,其操作简便、功能齐备、互动性强。本文首先有针对性地选取CANVAS平台的四个模块做了功能介绍。接着,给出了在实际课程授课中模块的建设方法。最后,结合CANVAS的实用性功能,基于课程性质的差别和不同课程在学生毕业要求中作用的不同,提出基于CANVAS的教师学年教学量化考核方法。这种基于CANVAS的教学量化方法有助于规范课程教学过程,合理量化学年课程授课效果,有利于职称晋升中教学模块的公平化考核,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VAS平台 职称晋升 教学量化方法
下载PDF
论儒家“道德主义”思想的特质及现代价值
11
作者 程志敏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学术界过于宽泛地理解“道德主义”或“泛道德主义”,如果以此来概括儒家乃至中华文明,则无疑是一种贬损,但这个已被污名化的标签在道德虚无主义时代却有着意想不到的积极价值。道德本乎天,故以道德来评判一切的道德主义,实则道法自然... 学术界过于宽泛地理解“道德主义”或“泛道德主义”,如果以此来概括儒家乃至中华文明,则无疑是一种贬损,但这个已被污名化的标签在道德虚无主义时代却有着意想不到的积极价值。道德本乎天,故以道德来评判一切的道德主义,实则道法自然。包括殷海光在内的一些思想家批判儒家的道德主义路向,以之为儒家的弊病,但这些批判不过是现代观念(尤其自由主义)的产物,而为儒家辩护者也因此被“观念绑架”,不敢承认儒家的这种优良特质。道德主义虽有一定的局限,亦不废其伟大。伏尔泰、黑格尔等西方人的毁誉恰好可以从反面佐证这样的事实:古典文明都是道德主义的。中国文化走向道德主义,一是历史因缘,二是圣贤之功,三是道德之于人世的根本意义。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主义正好可以克制现代的原子式个人主义,有助于重建人伦世道和社会共同价值,并进而可能为未来的大同世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义 儒家 自然法 中华文明 大同世界
下载PDF
左翼立场与鲁迅对中国问题的多维透视——以20世纪30年代鲁迅杂文为中心
12
作者 陈红旗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5,62,共15页
20世纪30年代,鲁迅救国救民的焦灼心理同其被强化了的左翼立场相结合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碰撞和认知维度,这在其杂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出于革命启蒙、反思国民性、消除社会尤其是文坛弊病等思想主旨,鲁迅杂文着重从文化和人性角度审视... 20世纪30年代,鲁迅救国救民的焦灼心理同其被强化了的左翼立场相结合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碰撞和认知维度,这在其杂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出于革命启蒙、反思国民性、消除社会尤其是文坛弊病等思想主旨,鲁迅杂文着重从文化和人性角度审视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和人生问题。透过鲁迅杂文的指引,左翼文艺界确证了革命启蒙、救亡图存、联合抗日和文艺大众化的基本方向,确证了知识分子观照底层民众和民族国家命运的“当代责任”,更确证了智者思考人类“终极”命运的历史使命。在某种意义上,鲁迅杂文全面提升了中国左翼文学的精神品格,抬高了“左联”的社会和文化地位,强化了左翼文艺界的批判力度,更实现了与世界左翼文艺界的平等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杂文 中国问题 左翼文学 嬗变
原文传递
早期左翼文学批评的苏俄资源与价值形构——以1932年丁玲及《水》的评论为例
13
作者 覃昌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57,共9页
1931年,丁玲在开始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前夕完成短篇小说《水》的创作。《水》在发表后引起了冯雪峰、钱杏邨、茅盾等左翼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并在1933年丁玲失踪事件后演变为左翼文学评论的一个小高潮。对丁玲及《水》的评论为... 1931年,丁玲在开始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前夕完成短篇小说《水》的创作。《水》在发表后引起了冯雪峰、钱杏邨、茅盾等左翼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并在1933年丁玲失踪事件后演变为左翼文学评论的一个小高潮。对丁玲及《水》的评论为左翼作家主体与文学文本的阐释打开了空间,成为早期左翼文学文本经典化的一次有效尝试。这一时期左翼文学批评强调对苏俄理论资源的“挪用”,进而确立起左翼文学的经典性与权威性,“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在《水》的文本批评实践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同时,这一创作方法存在的问题也为中国左翼文学自身独特性反思提供了可能性。重新梳理这一时期关于《水》评论的发生与影响,既是对早期左翼文学批评实践的考察,也是审视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独立性价值的有效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水》 左翼批评 苏俄资源 价值形构
下载PDF
程式化展演与离散式观看——基于央视春晚的文化传播学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扬 孙卫华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历经40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演变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超级表演和媒介事件。本文运用仪式相关理论,对春晚40年的超稳定性结构文本,即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文化加冕叙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后现代转向,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一方面使其具有了... 历经40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演变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超级表演和媒介事件。本文运用仪式相关理论,对春晚40年的超稳定性结构文本,即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文化加冕叙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后现代转向,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一方面使其具有了某种文化地标的象征意义,这对明确文化身份、确立国家认同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观众的离散式观看取代了以往的沉浸式观看,春晚由此变成了更大的社会交往场景的一部分。基于春晚仪式景观的文化意义,春晚的未来着力点不在于重新夺回客厅中心,实现观众的沉浸式共看,而在于对观众共在场景的营造。春晚需要打造“春晚+”的内容生产和播出模式,转换意义建构与互动的空间维度,重新挖掘仪式化传播的内在潜能,以实现从“共看”到“参与、共在”的新型文化广场的建构,缔造新技术语境下的集体文化新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晚 程式化展演 文化加冕 离散式收看
原文传递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创建及运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超雄 贺勇 +1 位作者 张珂瑞 王则熔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4-68,共5页
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信息与数据的更新速度、储存量以及品质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教育领域,借助高新技术创建教学资源库已是不少课程的“家常便饭”,但是作为极具实践效果的“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却在教学资源库的... 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信息与数据的更新速度、储存量以及品质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教育领域,借助高新技术创建教学资源库已是不少课程的“家常便饭”,但是作为极具实践效果的“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却在教学资源库的创建与应用上有所滞后。文章分析了“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创建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对其高效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数字媒体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的运用效果,旨在为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提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 资源库 混合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
下载PDF
学术期刊编辑推进出版智能化的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4
16
作者 严孟春 《中国传媒科技》 2023年第1期140-144,共5页
【目的】新技术革命促进出版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迫使学术期刊编辑探究学术期刊面临智能化转型实现路径。【方法】主要分析了学术期刊编辑推进出版智能化的实践逻辑及其现实依据、价值导向和思路调整、原则规范与相关路径等3个方面。【结... 【目的】新技术革命促进出版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迫使学术期刊编辑探究学术期刊面临智能化转型实现路径。【方法】主要分析了学术期刊编辑推进出版智能化的实践逻辑及其现实依据、价值导向和思路调整、原则规范与相关路径等3个方面。【结果】使学术期刊编辑形成新的编辑理念和服务理念,掌握并熟练运用智能化出版技术,促进作者、编辑、读者三方沟通渠道的畅通。【结论】在新技术动力浪潮及传统出版模式日渐式微等因素的影响下,改革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编辑出版 智能化 逻辑 路径
下载PDF
劳动与工具行动——批判社会理论的范畴问题
17
作者 夏钊(译) 谢永康(校)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35,共19页
马克思解放革命理论危机中,最关键的就是劳动概念受到了怀疑。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本身是一种连接资本主义分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主义的解放革命理论的核心范畴环节,既具有协同改造自然、社会化再生产的社会理论功能,又具有构造自身... 马克思解放革命理论危机中,最关键的就是劳动概念受到了怀疑。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本身是一种连接资本主义分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主义的解放革命理论的核心范畴环节,既具有协同改造自然、社会化再生产的社会理论功能,又具有构造自身现实认知行为关系的认识论功能,还具有教化解放的规范性—实践性功能。劳动概念这三重功能在社会批判理论的后续发展中受到挑战,从而造成了劳动与社会解放的关联疑难。但不能因此就在马克思之后开始淡化劳动概念,反而应当重建一种批判的劳动概念。马克思以两种模式,即人类学异化理论和资本分析的工业劳动批判来论证劳动的解放作用,而它们本身都蕴含无法澄清的理论预设。马克思之后,从德国早期工业社会学经过舍勒、阿伦特,到卢卡奇、马尔库塞早期和萨特,再到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劳动概念的社会史追溯揭示了他们共同的范畴框架短板,即远离了泰勒制合理化的资本主义工业劳动形式。在此视野下,哈贝马斯引入了其交往理论的工具行动概念以跟解放的交往行为区分,通过批判分析,其最终代价就是遮蔽了资本主义工业劳动过程本身内在的诸反抗解放形式。因此,只有在揭示出工业劳动自身内在的反抗行为逻辑、揭示出劳动之反向行动的“占有”维度的基础上,才能重新建构起充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的批判的劳动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的劳动 社会解放 资本主义工业劳动 工具行动 “占有”
下载PDF
说书叙事传统对清末北京话的塑造——以域外汉语教科书《北京官话〈今古奇观〉》为语料
18
作者 韩燕 《语言与翻译》 2023年第1期34-42,共9页
金国璞编写的《北京官话〈今古奇观〉》改编自明代抱瓮老人的《今古奇观》,二者存在互文关系。金国璞改编的突出特点是在互动成分的增加和说书现场话语互动成分的减少两个方面。语言现象的差异本质性原因是由于说书底本与汉语教科书叙... 金国璞编写的《北京官话〈今古奇观〉》改编自明代抱瓮老人的《今古奇观》,二者存在互文关系。金国璞改编的突出特点是在互动成分的增加和说书现场话语互动成分的减少两个方面。语言现象的差异本质性原因是由于说书底本与汉语教科书叙事视角的不同。研究发现,说书叙事传统的本质在于对于互动性语言成分的使用,经金国璞改写后,说书传统特征逐渐减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特征仍然存在于北京官话汉语教科书之中,这些特征就是说书叙事传统对北京话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书传统 话本小说 《北京官话〈今古奇观〉》 北京话
下载PDF
译介与重铸:苏俄资源与创生期的中国左翼文论——以1930年前后“托尔斯泰评论”热为考察视角
19
作者 覃昌琦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80,共12页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享有世界性声誉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1908—1911年间,俄苏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刚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都把目光聚焦在托尔斯泰“重新估值”上,形成了俄苏文化界的论争势态。这一时期列宁的“托尔斯泰论”具...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享有世界性声誉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1908—1911年间,俄苏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刚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都把目光聚焦在托尔斯泰“重新估值”上,形成了俄苏文化界的论争势态。这一时期列宁的“托尔斯泰论”具有正本清源的效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经典文本。随着俄苏“托尔斯泰论”译介到中国,并在1928年托氏百年诞辰纪念时达到小高潮,“托尔斯泰论”也成为这一时期被频繁谈论的话题。探讨国内托尔斯泰评价的俄苏资源,托尔斯泰接受如何经译介、征引到论述而具有文论化特质,这对考察创生期的中国左翼文论从“重新估值”托尔斯泰的思想训练到呈现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状貌,以及审视文论史视野下的中国左翼文学自身理论体系构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俄资源 托尔斯泰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 左翼文学
下载PDF
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叙事策略考察
20
作者 金益宁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67-171,共5页
韩国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以独特的叙事策略讲述了曹炳万、柳溪烈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爱情故事,重燃人们对爱情的信心,引发了对老人群体生活及老龄社会发展状态的深度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应。通过分... 韩国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以独特的叙事策略讲述了曹炳万、柳溪烈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爱情故事,重燃人们对爱情的信心,引发了对老人群体生活及老龄社会发展状态的深度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应。通过分析影片的爱情主题、鲜明的叙事特征、具有文化特色的符号运用,以及与内容相得益彰的视听语言等叙事策略,探讨其成功因素,以期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以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亲爱的 不要跨过那条江》 叙事主题 人物形象 符号 视听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