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浮鱼礁发展现状及其在南海海洋牧场中的应用展望
1
作者 冯博轩 许强 +3 位作者 孙春阳 高菲 王爱民 朱宇鹏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发展现代化热带海洋牧场是养护南海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科学利用具有深远意义。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生境营造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南海水深较深,常规鱼礁难以发挥作用,而浮鱼礁可以利用... 发展现代化热带海洋牧场是养护南海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科学利用具有深远意义。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生境营造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南海水深较深,常规鱼礁难以发挥作用,而浮鱼礁可以利用中上层的水体空间,是营造深水渔场的最佳设施。本研究综述了浮鱼礁的类型、功能和应用场景,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浮鱼礁未来在南海海洋牧场信息化监测、休闲渔业、中上层鱼类资源养护和构建大洋性海洋牧场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鱼礁 锚定型浮鱼礁 资源养护 热带海洋牧场 南海
下载PDF
基于质量谱模型评估捕捞对蜈支洲岛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影响
2
作者 乔家乐 栗小东 +3 位作者 李建龙 夏锴铭 刘琦 王迎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6,共13页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仍非常少见。本研究根据2020−2021年在蜈支洲岛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SSM),反映了海洋牧场中食物网的复杂结...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仍非常少见。本研究根据2020−2021年在蜈支洲岛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质量谱模型(SSM),反映了海洋牧场中食物网的复杂结构以及种间相互作用,以评估捕捞对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的影响。研究通过对两种管理策略(单物种管理和多物种管理)的模拟,分析特定种类的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对鱼类群落产生的影响,并利用群落总生物量、质量谱斜率、平均最大质量、平均质量和大型鱼类指数5种群落生态指标监测了鱼类群落的特征状态。单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呈现下行控制效应,肉食性鱼类对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存在着强烈的调控作用。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后,不同物种间竞争捕食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营养级联效应。多物种管理策略结果显示,灰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的捕捞死亡系数对群落质量谱斜率影响最大,大头狗母鱼(Trachiocephalus myops)和灰海鳗的捕捞死亡系数对鱼类群落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对于保护和维持鱼类群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捕捞死亡系数变化对鱼类群落产生的潜在影响,从而根据物种对渔业的重要性制定可行且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谱模型 海洋牧场 管理策略 生态指标 营养级联
下载PDF
海南岛近海砗磲(Tridacninae)资源时空变化--以蜈支洲岛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萌 李秀保 +3 位作者 顾志峰 夏景全 王爱民 刘春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1-1529,共9页
为了解海南近岸砗磲资源动态变化,于蜈支洲岛周边海域选取5个代表性站位,自2017-2020年采用断面调查的方法,开展了砗磲资源评估、种群数量变化以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等,结果显示:(1)各站位砗磲密度为0-30.00×10^(-2) ind./m^(2),且... 为了解海南近岸砗磲资源动态变化,于蜈支洲岛周边海域选取5个代表性站位,自2017-2020年采用断面调查的方法,开展了砗磲资源评估、种群数量变化以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等,结果显示:(1)各站位砗磲密度为0-30.00×10^(-2) ind./m^(2),且主要分布于3 m水深,在该水深区域,站位3和站位11砗磲密度最高,站位4次之,站位9和站位13最低,统计学分析表明砗磲密度与站位呈显著相关性(P<0.05)。(2)2017年,蜈支洲岛海域四种规格砗磲(壳长<5 cm、5-10 cm、10-15 cm和≥15 cm)均有分布,2018-2020年,未发现壳长≥15 cm的大规格个体。(3)尽管温度及各水质因子均与砗磲密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水体硝酸盐NO_(3)^(-)浓度与砗磲密度相关系数最高(0.29)。(4)砗磲主要分布于活珊瑚底质(66.67%),其次为礁石(24.24%),砂石底质最低(9.09%)。(5)砗磲外套膜RGB颜色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存在相关性,空间上,站位3的砗磲外套膜RGB颜色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相关性高于站位11;时间上,2020年砗磲外套膜颜色与周边底质B值相关系数R高于2017年(0.899 vs.0.712)。研究首次开展了海南岛近岸海域砗磲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其结果可为砗磲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资源变动 珊瑚礁 水质 外套膜颜色
下载PDF
海南石英砂资源的性状及其对托辊用陶瓷材料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余辉 吴高龙 +4 位作者 陈帅峰 陈拥军 骆丽杰 侯振豪 李建保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2-727,共6页
本文采集了海南六个地区的石英砂样品,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化学成分,白度和粒径的分析;并研究了不同石英砂原料对托辊用陶瓷材料显微结构、烧结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梅湾采集的石英砂具有较细的粒度D70=0.24μm和较低的烧失量... 本文采集了海南六个地区的石英砂样品,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化学成分,白度和粒径的分析;并研究了不同石英砂原料对托辊用陶瓷材料显微结构、烧结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梅湾采集的石英砂具有较细的粒度D70=0.24μm和较低的烧失量1.88wt.%;采用此石英砂制得托辊用陶瓷材料具有最佳的抗折强度(126.02 MPa)和良好的烧结性能,显气孔率0.4%,体积密度2.84 g/cm^3。较好的性能归因于材料微观尺度上较小的气孔尺寸、颗粒拔出机制的作用以及贝壳状和多片状断裂机制的作用。最后采用这种配方成功做出了陶瓷托辊试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 托辊 抗折强度 微观结构 烧结性能
下载PDF
南海岛礁羊鲍(Haliotis ovina)资源及其栖息地环境研究
5
作者 王公嗣 符翔超 +1 位作者 黄勃 罗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6-540,共5页
鲍是重要的海珍品,羊鲍(Haliotis ovina)是主要生活在热带岩岸潮间带大型经济鲍类底栖动物。为了研究南海岛礁羊鲍资源及其栖息环境,我们在宣德群岛的永兴岛和七连屿,永乐群岛的羚羊礁、甘泉岛和晋卿岛进行了羊鲍资源分布及其栖息水环... 鲍是重要的海珍品,羊鲍(Haliotis ovina)是主要生活在热带岩岸潮间带大型经济鲍类底栖动物。为了研究南海岛礁羊鲍资源及其栖息环境,我们在宣德群岛的永兴岛和七连屿,永乐群岛的羚羊礁、甘泉岛和晋卿岛进行了羊鲍资源分布及其栖息水环境研究。按照《海岛调查技术规程》中潮间带岩岸大型底栖生物调查方法,对羊鲍进行取样调查。按照《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 T 12763.4-2007),对羊鲍栖息地水环境的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悬浮物和叶绿素a等海水化学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羊鲍在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都有分布,这些岛礁按永兴岛、七连屿、羚羊礁、甘泉岛和晋卿岛的顺序,分布密度依次增加,个头大小依次增大,总体来说羊鲍资源量小,有的岛礁海区几乎绝迹,亟需开展生态增殖和资源养护研究工作。水质调查表明,除永兴岛站位的悬浮物指标因填海作业未达标外,各站位的水质指标均达一类水标准且具有一定稳定性。因此,尽管南海岛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该海域仍适合羊鲍栖息,是羊鲍资源养护、底播生态增殖和生态养护的适宜场所,符合建立海洋保护区的国家水质标准和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鲍(Haliotis ovina) 宣德群岛 永乐群岛 海水环境
下载PDF
春季南海东沙岛硝酸盐干沉降通量、形成机制及其来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舒迪 罗笠 +4 位作者 李宇笑 王晨 卢玢宇 许世杰 高树基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93-206,共14页
硝酸盐是大气中主要的酸性离子,也是大气活性氮沉降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目前对大气硝酸盐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区域,对海洋气溶胶的硝酸盐的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13年春季(3—5月),在中国南海东沙... 硝酸盐是大气中主要的酸性离子,也是大气活性氮沉降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目前对大气硝酸盐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区域,对海洋气溶胶的硝酸盐的形成机制及其来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13年春季(3—5月),在中国南海东沙岛共计采集了86个总悬浮颗粒(TSP)气溶胶样本,分析了TSP样品中NO_(3)^(-)浓度、δ^(15)N-NO_(3)^(-)和δ^(18)O-NO_(3)^(-)值。结果表明:东沙岛春季TSP中NO_(3)^(-)浓度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基于NO_(3)^(-)浓度估算东沙岛春季NO_(3)^(-)-N干沉降通量范围为(1.0±0.5)—(3.4±1.7)mg·d^(-1)·m^(-2)(以N计,余同)。δ^(18)O-NO_(3)^(-)值在3月和4月(76.1‰±3.8‰和79.1‰±5.6‰)明显高于5月(67.0‰±7.5‰),表明东沙岛3月和4月硝酸盐的形成路径不同于5月。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结果显示:N_(2)O_(5)参与的路径(N_(2)O_(5)+H_(2)O/Cl-和NO_(3)^(+)VOCs)在3月和4月生成了37.2%和43.3%的硝酸盐,5月NO_(2)+·OH路径是硝酸盐的主要形成路径,形成了80.2%的硝酸盐。δ^(15)N-NO_(3)^(-)值和气团后向轨迹表明,东沙岛春季不同月份TSP中NO_(3)^(-)的来源不同,3月和4月以陆地源为主,5月主要受海洋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岛 TSP 硝酸盐 干沉降通量 氮氧同位素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抓好实验室党建工作的思考
7
作者 吴迪 蒙秋妍 黄梦醒 《成长》 2021年第1期25-28,33,共5页
“双一流”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好“双一流”工程必须要把握好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 “双一流”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好“双一流”工程必须要把握好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好高校实验室的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德才兼备的科研人员,对于助力“双一流”工程的成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以高校实验室为“战斗堡垒”开展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工程 高校实验室 学生党建
下载PDF
海南万泉河口尖鳍鲤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与结构特征分析
8
作者 蒙雨 宋一清 +6 位作者 谢青颖 蔡杏伟 张清凤 董杨 李芳远 谢松光 申志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6-78,共13页
为了解海南尖鳍鲤(Cyprinus acutidorsalis)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与鲤科(Cyprinidae)鱼类的进化关系,本文通过二代测序获得海南万泉河口尖鳍鲤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对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典型的环状闭环双链分子,全长165... 为了解海南尖鳍鲤(Cyprinus acutidorsalis)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与鲤科(Cyprinidae)鱼类的进化关系,本文通过二代测序获得海南万泉河口尖鳍鲤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对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典型的环状闭环双链分子,全长16581bp,碱基组成为A(31.96%)、G(15.69%)、C(27.53%)和T(24.82%),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genes,PCGs)、2个r 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1个可变控制区D环。对碱基含量分析发现尖鳍鲤的碱基组成中具有较高AT含量的偏向性,13个PCGs中有不少的偏好性密码子,如CGA(RSCU>3.506)、CCA(RSCU>2.208)等。除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Leu(CUN)、tRNATyr、tRNASer(UCN)、tRNAPro和ND6外,其余基因的排列于H链上。比较海南与广西海域尖鳍鲤线粒体基因组发现,两者PCGs相似性在96%~100%, ND4、COⅡ、Cytb基因在起始位置、长度以及起始密码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另外,将与尖鳍鲤同属的的鲤(C. carpio)、鲫(C. auratus)的13个PCGs进行两两比较表明, 3种鲤属鱼类的PCGs相似性在85%~99%。通过与其他鲤科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尖鳍鲤和鲤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不同鲤科鱼类的亲缘关系,为尖鳍鲤线粒体进化分析和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鳍鲤(Cyprinus acutidorsalis)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海水营养盐参考物质的国际比对实验
9
作者 王丽芳 曹知勉 +1 位作者 杜川军 方腾越 《海洋技术学报》 2023年第3期71-78,共8页
准确可靠的海水营养盐数据是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前提,为增加我国海洋化学实验室与全球其他实验室间的营养盐数据的可比性,本文介绍了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由国际海洋碳协作计划等海洋机构组织的海水... 准确可靠的海水营养盐数据是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前提,为增加我国海洋化学实验室与全球其他实验室间的营养盐数据的可比性,本文介绍了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由国际海洋碳协作计划等海洋机构组织的海水营养盐参考物质的国际比对实验的具体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在5次国际比对实验中(2006—2017年),本实验室采用基于间隔连续流动分析技术测量海水营养盐参考物质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在共计117项比对参数中,本实验室的结果与其他实验室高度可比,获得的满意测量结果高达109项,占比大于90%,且其中88%的测量值与公认的标准值的偏差在1倍的能力评定标准偏差之内,与国际同类实验室相比,本实验室对海水营养盐的测量能力在历年中保持在国际先进行列。本文基于历年国际比对的经验,对如何提升我国对海水、特别是开阔大洋营养盐测量的准确度提出了参考建议,为提高我国对海水营养盐的测量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海水 间隔连续流动分析技术 参考物质 国际比对实验
下载PDF
玻璃纤维增强柔性冷水管截面设计及强度分析
10
作者 李正农 段国娣 +2 位作者 沈义俊 吴红华 蔡虬瑞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海洋温差能因具有能源稳定、环保可持续等特点,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冷海水管设计是温差能电站建造的重要环节,为降低成本,提出一种分段设计方法.首先,利用ABAQUS软件对直径为1 m的大口径玻璃纤维增强柔性冷水管进行截面设计,并运... 海洋温差能因具有能源稳定、环保可持续等特点,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冷海水管设计是温差能电站建造的重要环节,为降低成本,提出一种分段设计方法.首先,利用ABAQUS软件对直径为1 m的大口径玻璃纤维增强柔性冷水管进行截面设计,并运用ORCAFLEX软件分析缓波形布置冷水管的整体受力情况;其次,根据整体受力分析结果将冷水管按深度分段,再通过ABAQUS软件建立局部分析模型,计算得到不同分段冷水管满足内压、外压、拉伸载荷及弯矩组合载荷强度要求的增强层最少纤维缠绕层数;最后,提出分段设计截面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段设计截面的方法,可大幅减少冷水管纤维增强层材料的用量,降低冷水管的制作成本,为大口径玻璃纤维增强冷水管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海洋温差能 海洋管道 复合材料 结构设计
下载PDF
橘色海菊蛤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11
作者 孙云超 羊玉梅 +3 位作者 刘春胜 杨毅 王爱民 顾志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1,共8页
本研究以野生橘色海菊蛤(Spondylus aurantius)为材料,观察了橘色海菊蛤的亲体催熟、胚胎及稚贝的发育过程,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胚胎发育速度及不同材质和采苗深度对海菊蛤附着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橘色海菊蛤在养殖池经自然催熟... 本研究以野生橘色海菊蛤(Spondylus aurantius)为材料,观察了橘色海菊蛤的亲体催熟、胚胎及稚贝的发育过程,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胚胎发育速度及不同材质和采苗深度对海菊蛤附着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橘色海菊蛤在养殖池经自然催熟后性腺饱满,发育成熟;采用“晾干+流水+高温”刺激获得了橘色海菊蛤优质精卵,并成功完成了受精;受精卵通过不均等卵裂,依次发育为多细胞卵裂期、囊胚、担轮幼虫、D形幼虫、壳顶幼虫、匍匐幼虫和稚贝,累计耗时25~27 d。受精卵在温度为28℃和32℃时均可发育至稚贝,且在水温为32℃时,胚胎各个阶段发育速度均快于28℃。室内不同水层采苗结果显示,底层采苗器附着密度要显著高于上层(P<0.05);不同附着基材质附着密度结果显示,室内采苗阶段黑蝶贝壳附着效果最好,而后依次为海菊蛤壳>牡蛎壳>混凝土饼>黑色遮阳网>绿色聚乙烯网片。在自然海区养殖30d后,海菊蛤壳和牡蛎壳附着及生长效果最优。本研究首次成功开展了橘色海菊蛤人工繁育,获得了其胚胎和稚贝发育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物种在南海人工规模化养殖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色海菊蛤 人工繁育 胚胎发育 稚贝 附着基
下载PDF
基于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的一种工业微晶玻璃成分优化初探
12
作者 尚楷浡 李铭涵 +5 位作者 李军葛 马艳平 姜宏 赵亚军 张吉亮 董闯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7-1266,共10页
本团队提出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从结构根源上揭示了硅酸盐玻璃的成分载体,即硅酸盐玻璃的成分式由总数为16个的三价单元{M_(2)O_(3)}和四价单元{Si_(2)O_(4)}构成。本工作引入该模型,对一种工业微晶玻璃MT3A进行了成分优化,并进行玻璃... 本团队提出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从结构根源上揭示了硅酸盐玻璃的成分载体,即硅酸盐玻璃的成分式由总数为16个的三价单元{M_(2)O_(3)}和四价单元{Si_(2)O_(4)}构成。本工作引入该模型,对一种工业微晶玻璃MT3A进行了成分优化,并进行玻璃制备和晶化,最后对样品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在获得的新的透明微晶玻璃中,MT3C的透过率为89%,抗弯强度和硬度分别为155 MPa和652 HV;MT3D的透过率为92%,抗弯强度和硬度分别为134 MPa和655 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微晶玻璃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 锂铝硅酸盐 力学性能 结构单元 结构表征
下载PDF
刻蚀法制备高透过率防眩高铝玻璃
13
作者 王其琛 郝霞 +5 位作者 赵竞一 王闻之 段佳岐 赵会峰 李军葛 姜宏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4-192,共9页
目的采用刻蚀法制备了具有高透过率的高铝玻璃,分析刻蚀时间对玻璃表面形貌和性能的影响。方法将经过HF(2.3 mol/L)溶液酸洗10 min后的玻璃样品清洗烘干,然后放入H_(2)SO_(4)(0.1 mol/L)、HCl(0.4mol/L)、Na_(2)SiF_(6)(0.02mol/L)的混... 目的采用刻蚀法制备了具有高透过率的高铝玻璃,分析刻蚀时间对玻璃表面形貌和性能的影响。方法将经过HF(2.3 mol/L)溶液酸洗10 min后的玻璃样品清洗烘干,然后放入H_(2)SO_(4)(0.1 mol/L)、HCl(0.4mol/L)、Na_(2)SiF_(6)(0.02mol/L)的混合溶液中进行不同时间的表面刻蚀处理,形成了超表面凹坑结构,这种结构使部分光线经过有限次数的反射和折射后成为透射光的一部分,这种凹坑结构也相当于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增加了一个具有梯度折射率的介质层,从而减少反射率、增加透过率。通过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能谱仪(EDS)、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刻蚀前后玻璃的表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随着刻蚀时间的延长,蚀坑的直径逐渐增大,同时致密度也在逐渐增加直至相互融合,而坑深先增大后减小。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平均透过率先增加后降低,反射率先降低后增加,且透过率均大于玻璃原片,反射率均小于玻璃原片。刻蚀前后玻璃成分基本不变,铅笔硬度达到9H。结论刻蚀后,在玻璃表面形成超表面凹坑结构,当刻蚀时间为20 min时,蚀坑直径达到2.5~5.0μm,深度达到927.2 nm左右,平均透过率达到95.95%,平均反射率达到4.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刻蚀 透过率 高铝玻璃 超表面凹坑结构 玻璃表面
下载PDF
5G通信设备用锂铝硅微晶玻璃结构与性能研究
14
作者 李铭涵 王闻之 +1 位作者 马艳平 姜宏 《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 2024年第2期2-8,共7页
0引言.目前,全球已进入5G时代。5G信号FR1为分米波~厘米波,具有频率高(0.45~6GHz)、波长短的特性。手机等电子设备所用材料会影响5G信号的传输效率,产生介电损耗。为了尽可能提高传输效率,减少损耗发生,人们针对各种材料的高频介电特性... 0引言.目前,全球已进入5G时代。5G信号FR1为分米波~厘米波,具有频率高(0.45~6GHz)、波长短的特性。手机等电子设备所用材料会影响5G信号的传输效率,产生介电损耗。为了尽可能提高传输效率,减少损耗发生,人们针对各种材料的高频介电特性展开研究。其中,微晶玻璃作为在电子设备上广泛使用的材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设备 介电特性 分米波 微晶玻璃 传输效率 介电损耗 手机 厘米波
下载PDF
基于三维视觉的海洋生物区域种类识别仿真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珊 朱宇鹏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2-405,443,共5页
对海洋生物区域种类的识别,能够对海洋生物种类构成和丰度进行有效识别和定量分析。对海洋生物区域种类进行识别,需要结合边缘结构的方向和强度,丰富海洋生物同质区域的边缘特征,完成生物种类识别。传统方法将图像第一卷积层特征图划分... 对海洋生物区域种类的识别,能够对海洋生物种类构成和丰度进行有效识别和定量分析。对海洋生物区域种类进行识别,需要结合边缘结构的方向和强度,丰富海洋生物同质区域的边缘特征,完成生物种类识别。传统方法将图像第一卷积层特征图划分为多个子块图像,计算海洋生物子块图像矩阵的奇异值,但忽略了对海洋生物边缘特征的强化处理,导致分类精度偏低。提出基于三维视觉的海洋生物种类识别方法。将海洋生物图像边缘曲线投影至空间平面,对海洋生物结构表面信息进行空间恢复,获得海洋生物图像边缘三维坐标,将海洋生物图像的边缘像素识别出来,计算各个有效像素的梯度。加入边缘结构的方向和强度,丰富海洋生物同质区域的边缘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区域自遮挡下的测点三维坐标恢复精度较高,提高了海洋生物边缘的匹配精度以及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视觉 海洋生物 种类识别
下载PDF
面向海洋静冰压力监测的薄膜结构光纤Fabry-Perot传感器设计与性能分析
16
作者 黄梦醒 李宇航 +3 位作者 王冠军 刘建勋 严璐 王隆娟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48,共6页
海冰是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针对静冰压力监测需求,首次提出一种基于光纤Fabry-Perot传感器的静冰压力测试新方法。结合膨胀辅助放电方法,制备了一种薄膜结构的高灵敏度光纤Fabry-Perot压力传感器,并采用金属管/PDMS/AB胶组合方法对传感... 海冰是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针对静冰压力监测需求,首次提出一种基于光纤Fabry-Perot传感器的静冰压力测试新方法。结合膨胀辅助放电方法,制备了一种薄膜结构的高灵敏度光纤Fabry-Perot压力传感器,并采用金属管/PDMS/AB胶组合方法对传感器进行了封装。在此基础上,研究了–15℃~0℃之间静冰融化和冻结过程中的内部应变变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薄膜结构光纤Fabry-Perot压力传感器在静冰压力监测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所研究内容对远距离分布式海洋静冰特性监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Fabry-Perot传感器 静冰压力监测 薄膜结构 膨胀辅助放电
下载PDF
玻纤增强柔性管结构敏感性研究与数值分析
17
作者 艾龙 沈义俊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78-86,共9页
针对在海洋油气开采中传统钢管质量大、易腐蚀老化等问题,亟需找到一种质量小、强度高且耐腐蚀的新型柔性管道,选用玻纤增强柔性管开展了研究,基于复合材料层合板理论建立了玻纤增强柔性管的理论模型,采用ABAQUS建立了管道整体的有限元... 针对在海洋油气开采中传统钢管质量大、易腐蚀老化等问题,亟需找到一种质量小、强度高且耐腐蚀的新型柔性管道,选用玻纤增强柔性管开展了研究,基于复合材料层合板理论建立了玻纤增强柔性管的理论模型,采用ABAQUS建立了管道整体的有限元模型,通过相关文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缠绕角度在拉伸、压缩、弯曲、拉伸-弯曲以及压缩-弯曲5种荷载工况下对管道应力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拉伸工况下增强层缠绕层数对管道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柔性管增强层是管道主要的承载结构.综合5种工况模拟结果,得到柔性管增强层最佳缠绕角度为(±45°)~(±55°),增强层缠绕层数在4~16层时,柔性管承载能力有较大提高,超过16层后,承载能力无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管道 纤维增强 复合材料柔性管 有限元 缠绕角度
下载PDF
海南东寨港海水和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姜春霞 黎平 +4 位作者 李森楠 刁晓平 黄炜 王道儒 叶翠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8-135,共8页
抗生素滥用及其诱导产生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resistancegenes,ARGs)污染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东寨港是海南省重要的滩涂养殖基地,其ARGs的产生、传播和富集都可能对人类及生态健康产生危害。采集该区域海水和沉积物样本各10... 抗生素滥用及其诱导产生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resistancegenes,ARGs)污染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东寨港是海南省重要的滩涂养殖基地,其ARGs的产生、传播和富集都可能对人类及生态健康产生危害。采集该区域海水和沉积物样本各10个,利用LC-MS/MS对海水和沉积物中磺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喹诺酮类等4类15种抗生素进行测定,同时采用RT-PCR阐明了相应的12种ARGs(sul1、sul2、dfr A1;tet A、tet C、tet G、tet M;cata1、cata2、cmle1、cmle3;qnr S)及16S rRNA的分布特征,并对抗生素和ARG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测ARGs在各沉积物样品中的检出率均为100%,海水样品中ARGs的检出率在80%-100%之间。其中,qnr S的检出率最高,存在于所有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中,而sul2的检出丰度最高。比较海水和沉积物中ARGs的相对丰度,发现沉积物中ARGs的污染程度高于海水。样品中抗生素总体检出率较低,其中沉积物仅有喹诺酮及磺胺类抗生素被检出,海水中除磺胺类抗生素外其他均未检出。与其他研究相比,该区域ARGs检出水平较高,而抗生素检出水平较低,ARGs含量与抗生素浓度相关性较弱(P>0.05),这说明由历史背景诱导产生的ARGs可进行自我扩增而持续存在于环境中。该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抗生素的安全使用和ARGs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海水 抗生素残留 抗生素抗性基因 东寨港
下载PDF
微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生态效应及载体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孟玲 高菲 +3 位作者 王新元 魏一凡 许强 刘春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5-141,共17页
微塑料通常被定义为最大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引起了人们对其潜在影响的关注。由于粒径较小,微塑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沿着食物链迁移、传递,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微塑料通常被定义为最大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引起了人们对其潜在影响的关注。由于粒径较小,微塑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沿着食物链迁移、传递,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在海洋中长期停留的微塑料会吸附环境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等,加剧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作用。本文综述了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微塑料对海洋生物行为、生理等的影响,以及微塑料与微生物、其他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和复合效应,并对微塑料对海洋环境及生物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分布 特征 生态效应 载体作用
下载PDF
海南岛农牧生产体系磷元素流动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尚 郭浩浩 +2 位作者 宋晨阳 刁晓平 赵洪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60-873,共14页
【目的】通过对1987—2016年海南岛农牧生产体系磷元素流动时空特征及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其流动过程和规律,探讨农牧生产体系磷素的优化管理途径,为海南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基于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 【目的】通过对1987—2016年海南岛农牧生产体系磷元素流动时空特征及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其流动过程和规律,探讨农牧生产体系磷素的优化管理途径,为海南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基于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通过统计数据、文献检索、实地调研,并结合Origin等软件,定量计算海南岛农牧生产体系的磷素输入、输出、利用率及其环境效应,并通过情景分析探索海南岛农牧生产体系磷素的可持续利用途径。【结果】30年间海南岛农田生产子系统磷素总投入量从21.34 Gg增至81.19 Gg,总输出量由6.20 Gg增至18.20 Gg,化肥作为该系统磷素主要来源,输入量由19.01 Gg增至79.23 Gg,作物产品作为农田磷素主要输出项,30年间由5.25 Gg增至15.48 Gg。动物生产子系统磷素总输入量由11.40 Gg增至15.31 Gg,总输出量由9.63 Gg增至11.90 Gg,其中外源饲料磷素输入量由1987年的10.97 Gg增至2016年的14.77 Gg,动物产品输出量30年间增长了4.95 Gg。秸秆还田量和作物饲用量分别增加了0.37和0.26 kg·hm^(-2),粪尿还田量则减少了0.80 kg·hm^(-2)。空间分布上,澄迈、定安等地30年来磷素输入和输出量较高,五指山、琼中等地较低。就磷素损失情况来看,1987—2016年,海南岛单位耕地面积土壤磷盈余量由35.00 kg·hm^(-2)增至147.40 kg·hm^(-2),2016年土壤磷素盈余量较大的是琼海、澄迈、保亭和临高,分别为372.79、279.82、194.14和181.09 kg·hm^(-2)。磷的其他损失途径为土壤侵蚀、径流和淋洗,损失量在1.21—5.85 kg·hm^(-2)。畜禽粪便单位耕地面积承载量维持在3.83—5.77 kg·hm^(-2)。30年来,磷素利用率增长缓慢,其中农田生产子系统磷素利用率由13.01%增至13.86%,动物生产子系统磷素利用率由4.78%增至7.62%,农牧结合体系磷素利用率由10.78%增至13.09%。情景分析结果显示,保证农牧生产体系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稳定发展以及通过科学的养分管理方式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对促进海南岛农牧业发展意义重大。【结论】受农牧生产体系规模、区域发展以及管理方式等因素影响,海南岛农牧生产体系环境损失情况严重,磷素利用率较低,体系出现了较严重的分离。因此,在海南岛未来的农牧生产中,应优化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如控制磷素的过量输入,减少粪尿的直接排放,提高秸秆和粪尿循环利用率。同时也应促进农田生产子系统与动物生产子系统间的协调关系,走农牧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农牧生产体系 磷素流动 时空变化特征 NUFER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