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1
作者 李丹 陈哲 沈秀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年第15期192-193,共2页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日益重视并开展了诸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形成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本文从实践教育的角度,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存...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日益重视并开展了诸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形成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本文从实践教育的角度,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路径,提出从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教学体系、搭建平台、营造氛围等方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下载PDF
浅谈《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淑静 王兰英 +1 位作者 张云飞 骆焱平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第2期145-147,共3页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对食物的需求已由"吃饱"向"吃好"转变,急需农作物全程绿色种植,以降...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对食物的需求已由"吃饱"向"吃好"转变,急需农作物全程绿色种植,以降低农药残留。因此,生产无公害食品已经成为植物化学保护课程重要讲授内容。结合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论述"双一流"视域下《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学保护学》 教学方法 改革与实践
下载PDF
海南白沙和儋州油梨叶部及果实炭疽病菌的鉴定
3
作者 李晶 仇芳 +2 位作者 张超 王玉梓 谢昌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43-1454,共12页
【目的】明确海南省白沙县和儋州市油梨种植基地的油梨叶片和果实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害的准确鉴定和田间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海南省白沙县和儋州市的油梨种植基地调查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并采集病叶和病果,通过组织分... 【目的】明确海南省白沙县和儋州市油梨种植基地的油梨叶片和果实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害的准确鉴定和田间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海南省白沙县和儋州市的油梨种植基地调查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并采集病叶和病果,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获得纯化分离株,并对纯化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所得菌株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结果】从采自白沙县的14份病叶种分离的得到3株菌株,儋州市的10份病叶中分离获得6株分离物以及自白沙市采集的5份病果中分离出的1株真菌,经致病性测定,菌株HNBSL01、HNDZL02和HNBSF03为致病菌,且均与田间症状一致。根据3种致病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和附着胞的形态特征可初步判断引起油梨叶片和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均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多基因(ITS-ACT-TUB2-CHS-1-GAPHD-HIS3)联合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HNBSL01与暹罗炭疽菌(C.siamense)的同源性为81%、HNDZL02与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的同源性为100%、HNBSF03与长直孢炭疽菌(C.gigasporum)的相似性达100%。【结论】引起海南白沙县和儋州市油梨种植基地叶片和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C.siamense)、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和长直孢炭疽菌(C.gigasporum),其中,C.gigasporum为国内首次报道引起油梨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梨 炭疽菌 致病性 多基因联合分析
下载PDF
海南稻作区稻瘟病菌AvrPik等位基因的变异监测与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危艺可 王倩 +4 位作者 吴伟怀 陆英 贺春萍 梁艳琼 易克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4,共8页
海南省地处热带。由于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光温资源优势,每年有大量的水稻材料在南繁区繁育与种植,给稻瘟病菌的变异及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Pik等位基因已被广泛地用作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主要抗源。为了解... 海南省地处热带。由于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光温资源优势,每年有大量的水稻材料在南繁区繁育与种植,给稻瘟病菌的变异及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Pik等位基因已被广泛地用作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主要抗源。为了解海南稻瘟病菌AvrPik等位基因的变异及多样性,本研究从海南稻作区采集穗茎瘟病样,通过单孢分离获得100株稻瘟病菌株。利用AvrPik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病原菌DNA,所得PCR产物经克隆、测序后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从100株菌株中鉴定出AvrPik_A、AvrPik_B、AvrPik_D、AvrPik_E和AvrPik_F共5种等位基因类型。其中AvrPik_D类型最多,出现频率为50.00%;其次为AvrPik_E类型,出现频率为32.08%;第三为AvrPik_B类型,出现频率为8.49%。在AvrPik等位基因核苷酸多样性方面,非信号肽区域多样性要明显高于信号肽区域。就群体受到的选择压而言,南繁种植区与常规种植区的稻瘟病菌群体的Ka/Ks值均大于1,分别为2.7031和1.2366,表明,无论是南繁区还是常规种植区,AvrPik等位基因均受到了强烈的正选择压,且南繁区群体受到的选择压更强。上述5种不同基因型的代表菌株中菌株20MG48(AvrPik_F)长势最快,其产孢量却最少。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海南稻作区AvrPik等位基因的群体结构,为本稻作区抗性品种的布局以及抗瘟育种计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AvrPik等位基因 多样性
下载PDF
豆大蓟马在海南的发生动态及其卵和蛹的防治药剂初筛 被引量:1
5
作者 郭灵杭 吴圣勇 唐良德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3期330-337,共8页
为明确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在海南的时空动态、种群体型差异及筛选高效卵和蛹杀灭剂,笔者系统调查了豆大蓟马在海南豇豆主产区的全年发生动态,测量了不同地理位置种群成虫的体型大小,并采用浸渍法和POTTER喷雾法分别测定... 为明确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在海南的时空动态、种群体型差异及筛选高效卵和蛹杀灭剂,笔者系统调查了豆大蓟马在海南豇豆主产区的全年发生动态,测量了不同地理位置种群成虫的体型大小,并采用浸渍法和POTTER喷雾法分别测定了多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卵和蛹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豆大蓟马在海南可全年发生,种群动态受寄主生育期和温度双重调控;儋州种群的雌雄个体的体长和体宽显著大于三亚种群和澄迈种群;螺虫乙酯对豆大蓟马卵具有较高的毒力(LC50=18.51 mg·L^(−1)),而乙基多杀菌素和溴虫腈则对蛹具有较高的活性,LC50分别为26.18和27.71 mg·L^(−1),可推荐作为豆大蓟马卵和蛹的田间防治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大蓟马 体型大小 杀虫剂 致死中浓度 海南
下载PDF
海南荔枝资源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6
作者 林祺英 李芳 +4 位作者 蔡汝鹏 张蕾 黎瑶 李焕苓 王家保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6期628-635,共8页
为了给评价海南荔枝资源多样性提供更多基础资料,对193份海南荔枝资源叶片的6个质量性状、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6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说明品种间变异较大,仅叶基形状与小叶形状、叶尖形状有显著相关关系。... 为了给评价海南荔枝资源多样性提供更多基础资料,对193份海南荔枝资源叶片的6个质量性状、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6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说明品种间变异较大,仅叶基形状与小叶形状、叶尖形状有显著相关关系。9个数量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叶面积(21.74%),变异系数最小的为比叶重(11.31%);除叶形指数与个别性状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外,各指标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93份荔枝资源可分为4大类,第Ⅰ类有7份,是所有分类中叶片最为厚实宽大的种质。第Ⅱ类有40份,比叶重最低,其余指标大小仅次于第Ⅰ类。第Ⅲ类有10份,是属于叶片窄小且薄的种质,其比叶重最高。第Ⅳ类有136份,是处于中间态的资源,性状间变异的范围较大。上述结果表明,海南荔枝叶片性状多样性丰富,可以用于评价资源的多样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利用海南荔枝资源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叶片 多样性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海南3种相思树红根病病原菌的鉴定
7
作者 朱清亮 李增平 +2 位作者 丁婧钰 张宇 程乐乐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1期111-119,共9页
为进一步明确引起海南相思树根腐病的病原灵芝菌种类,利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对发生于海南的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e Merr.)、马占相思(A. mangium Willd.)和耳叶相思(A. auriculiformis A.Cunn. ex Benth.)等3种相思树上的... 为进一步明确引起海南相思树根腐病的病原灵芝菌种类,利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对发生于海南的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e Merr.)、马占相思(A. mangium Willd.)和耳叶相思(A. auriculiformis A.Cunn. ex Benth.)等3种相思树上的红根病的病原灵芝菌进行了种类鉴定。从海南省海口、儋州、昌江等市县采集3种相思树红根病病原菌的担子果,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菌株,完成了3种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构建了基于ITS、SSU与LSU基因的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这3种相思树红根病病原灵芝菌均为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 (Jungh.) B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思树 红根病 热带灵芝 海南
下载PDF
橡胶树HbLFG2蛋白对植物免疫防卫的调控机理
8
作者 聂雪纯 李思鹏 +2 位作者 刘玉涵 缪卫国 李潇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4期380-388,共9页
为探究HbLFG2基因对免疫反应的功能,增强感病蛋白对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 quercicola)抗性影响的认识,以进一步了解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LFG(LIFEGUARD)蛋白调控的植物免疫机制,将含有HbLFG2基因的质粒转化到农杆菌中,利用农杆... 为探究HbLFG2基因对免疫反应的功能,增强感病蛋白对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 quercicola)抗性影响的认识,以进一步了解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LFG(LIFEGUARD)蛋白调控的植物免疫机制,将含有HbLFG2基因的质粒转化到农杆菌中,利用农杆菌分别在烟草和拟南芥中进行瞬时转染和永久转染。结果表明,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上组成型表达HbLFG2抑制了细菌flg22(flagellin domain of a synthetic 22-amino-acid peptide)诱导的活性氧迸发和胼胝质积累等免疫反应,作用类似HbLFG1基因。但与HbLFG1不同的是,HbLFG2不能抑制疫霉激发子INF1和药物DTT(dithiothreitol)激发的过敏性反应,却能抑制细胞坏死诱导蛋白(Bax)激发的过敏性反应。综上,基因HbLFG1和HbLFG2都具有负调控植物免疫防卫反应的功能,但两者作用的机理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白粉菌 植物免疫 LFG蛋白
下载PDF
海南北部蔬菜生境天敌瓢虫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唐良德 赵海燕 郭灵杭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4-1062,共9页
为了解海南北部主要蔬菜作物生境天敌瓢虫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本文利用黄板诱集法于2019年对茄子、豇豆和辣椒生境的天敌瓢虫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种作物生境共采集获得瓢虫标本4993头,隶属于16个属28种,其群落多... 为了解海南北部主要蔬菜作物生境天敌瓢虫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本文利用黄板诱集法于2019年对茄子、豇豆和辣椒生境的天敌瓢虫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种作物生境共采集获得瓢虫标本4993头,隶属于16个属28种,其群落多样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茄子、辣椒和豇豆生境,其中茄子生境拥有28种,辣椒和豇豆生境分别为10种和11种。茄子生境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高,分别为1.58、3.40、0.27和0.47,明显高于豇豆和辣椒生境。无论哪种生境,六斑月瓢虫Cheilomenes sexmaculata(Fabricius)和龟纹瓢虫Propylae japonica(Thunberg)均是优势种类,分别占整个瓢虫数量相对多度的45.26%和19.67%。两种优势瓢虫时序变化特征表明,瓢虫数量呈多峰型分布,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这一时段总体发生数量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北部蔬菜作物生境天敌瓢虫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作物生境 瓢虫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大豆中6种典型农药残留
10
作者 任业双 王宽 +5 位作者 魏龙兵 潘兴鲁 吴小虎 徐军 董丰收 郑永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4,266,共8页
本研究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大豆中灭草松、三氟羧草醚、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唑醚菌酯、精喹禾灵及其代谢物喹禾灵酸的多残留分析方法,为监测大豆生产中的农药应用风险提供方法... 本研究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大豆中灭草松、三氟羧草醚、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唑醚菌酯、精喹禾灵及其代谢物喹禾灵酸的多残留分析方法,为监测大豆生产中的农药应用风险提供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快捷、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样品经1%甲酸-乙腈振荡提取后,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流动相为甲酸铵-水溶液(含0.01%甲酸)和甲酸铵-甲醇溶液(含0.01%甲酸),采用苯基色谱柱进行分离,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目标农药及代谢物在0.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78.1%~116.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20.5%,该方法在0.001~1 mg/kg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11),定量限(LOQ)可达0.001 mg/kg。基于此方法对内蒙古产区的大豆样品进行测定,发现大豆中灭草松、氯虫苯甲酰胺、吡唑醚菌酯有检出,残留量在<0.001~0.024 mg/kg之间,喹禾灵酸、三氟羧草醚、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量均<0.002 mg/kg。采集的大豆样品中6种目标农药残留量均符合我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安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农药残留 除草剂 杀虫剂 杀菌剂
下载PDF
无核荔枝僵果病的病原菌鉴定、入侵途径及快速检测技术
11
作者 王伟博 李松刚 +5 位作者 胡美姣 曹学仁 李敏 李焕苓 李芳 高兆银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2-608,共7页
2022年在海南无核荔枝上发现一种僵果病,与海南常见的荔枝病害炭疽病、酸腐病等病症差别明显,主要为害幼果,发病时幼果果实外观无明显变化,但无核荔枝完成疏果后,果实长至蚕豆大小时,发病果实的外果皮颜色变暗,剖开后内果皮发生不规则褐... 2022年在海南无核荔枝上发现一种僵果病,与海南常见的荔枝病害炭疽病、酸腐病等病症差别明显,主要为害幼果,发病时幼果果实外观无明显变化,但无核荔枝完成疏果后,果实长至蚕豆大小时,发病果实的外果皮颜色变暗,剖开后内果皮发生不规则褐变,果实不再膨大,形成僵果,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对入侵途径和快速检测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鉴定、ITS、RBP2和TEF1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引起无核荔枝新型僵果病的病原菌为伯氏镰刀菌(Fusarium pernambucanum)。无核荔枝幼果期果实果皮受农事操作、风、刺吸性昆虫为害等损伤后,易受到病原菌的入侵发病,而果实表面无伤口时不发病。病原菌入侵主要集中在果实纵经3.2~4.8 mm的幼果期,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保护组织的增加和伤口的减少,病原菌难以入侵,果实发病率快速降低。基于TUB基因序列,以伯氏镰刀菌及其他分离获得的镰刀菌属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测序,根据序列信息设计筛选出一对伯氏镰刀菌的特异性引物,构建了基于普通PCR的快速高效分子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灵敏、高效,可用于指导无核荔枝僵果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核荔枝 僵果病 病原菌 鉴定 检测
下载PDF
2株有效抑制剑麻斑马纹病菌的生防细菌鉴定
12
作者 侯会霞 郑肖兰 +4 位作者 易克贤 习金根 李慧 吴伟怀 陈河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4,共10页
剑麻斑马纹病是一种由烟草疫霉(Phytophthoranicotianae)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导致剑麻出现叶斑、茎腐和轴腐的症状,对剑麻纤维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剑麻斑马纹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农业栽培措施为主,抗病育种和化学药剂防治相结... 剑麻斑马纹病是一种由烟草疫霉(Phytophthoranicotianae)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导致剑麻出现叶斑、茎腐和轴腐的症状,对剑麻纤维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剑麻斑马纹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农业栽培措施为主,抗病育种和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但是农业防治人工成本高,工人操作技术参差不齐;抗病育种难度大,周期长;化学防治受剑麻叶片表面带有蜡质层的影响,存在药液不易吸附的问题,而且大量施药也容易造成病原抗药性提高和环境污染。因此,开发防治剑麻斑马纹病的生防菌资源,探索综合防控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烟草疫霉菌为靶标菌,通过五点对峙法筛选,获得2株生防菌PpHyHNCJ2和PpHyHNCJ5,其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5.92%和83.10%。通过对烟草疫霉菌菌丝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菌株PpHyHNCJ2和PpHyHNCJ5均抑制了烟草疫霉菌菌丝的生长,生防菌对峙的烟草疫霉菌出现菌丝体膨大增粗、分枝畸形、缠绕等现象。基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反应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菌株PpHyHNCJ2和PpHyHNCJ5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进一步研究显示菌株PpHyHNCJ2和PpHyHNCJ5均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够很好地抑制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a)、大豆疫霉菌(P.sojae)、瓜疫霉菌(P.melonis)、棕榈疫霉菌(P.palmivora)、豇豆疫霉菌(P.vigna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暹罗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等11种病原菌的生长。此外,菌株PpHyHNCJ2和PpHyHNCJ5具有解有机磷能力、解无机磷能力、解钾能力、固氮能力和产铁能力,可为作物的良好生长提供条件。结果表明,菌株PpHyHNCJ2和PpHyHNCJ5对剑麻斑马纹病的防治具有良好的潜力,可为剑麻斑马纹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麻斑马纹病 烟草疫霉菌 生防菌 促生特性
下载PDF
短时高温胁迫对六点始叶螨繁殖能力和子代适合度的影响
13
作者 刘雅 郑丽旧 +2 位作者 符悦冠 张方平 陈俊谕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6-393,共8页
为明确短时高温胁迫对六点始叶螨雌成螨发育繁殖特性和子代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以33、36、39、42、45℃高温处理六点始叶螨雌成螨1、2、4 h,观察并统计各短时高温处理下雌成螨的寿命、产卵量、子代发育历期和性比。结果显示:经33~42℃... 为明确短时高温胁迫对六点始叶螨雌成螨发育繁殖特性和子代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以33、36、39、42、45℃高温处理六点始叶螨雌成螨1、2、4 h,观察并统计各短时高温处理下雌成螨的寿命、产卵量、子代发育历期和性比。结果显示:经33~42℃高温胁迫1、2、4 h及45℃高温胁迫2、4 h后六点始叶螨的产卵期延长,单雌产卵量增加;其中39℃高温胁迫对六点始叶螨的种群增长最有利,39℃胁迫1 h后其产卵期最长,为12.67 d,单雌产卵量最高,为32.65粒,39℃胁迫1、4 h后其实验种群内禀增长率最高,为0.29,种群倍增时间较短,分别为2.42、2.38 d;短时高温胁迫对六点始叶螨子代性比无显著影响。45℃高温胁迫1 h六点始叶螨的存活率降低,单雌产卵量减少,寿命延长,内禀增长率减小,因此六点始叶螨经45℃高温胁迫1 h会抑制其种群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点始叶螨 短时高温胁迫 繁殖能力 子代适合度
下载PDF
山芝麻提取物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初探 被引量:8
14
作者 梁财 陈颖 +4 位作者 李昌恒 宋祥民 谢昌平 朱朝华 孙然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5-726,共12页
该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山芝麻根、茎和叶不同溶剂萃取物在1.5 mg·mL^-1浓度下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用孢子萌发法测试了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用离体... 该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山芝麻根、茎和叶不同溶剂萃取物在1.5 mg·mL^-1浓度下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用孢子萌发法测试了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用离体法测试了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并通过气相与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了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的主要成分,测试了其中8种主要化合物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山芝麻各部分萃取相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在1.5 mg·mL^-1浓度下,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7.00%和86.14%,其EC 50分别为0.062 mg·mL^-1和0.052 mg·mL^-1;浓度在2、4、8 mg·mL^-1时,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均在70%以上;在10 mg·mL^-1浓度下,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2%和59.77%。通过气相与质谱联用技术对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进行了分析,在山芝麻根石油醚相萃取物中共鉴定出36种主要化学成分,在山芝麻根乙酸乙酯相萃取物中共鉴定出17种主要化学成分。对选取的8种主要化合物,在100μg·mL^-1浓度下,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显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5.12%和68.07%,EC 50分别为56.66μg·mL^-1和37.04μ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芝麻 植物病原真菌 抑菌活性 气相与质谱联用技术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下载PDF
中国海南省田间发现螟甲腹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芬 王力奎 +4 位作者 吕宝乾 曹凤勤 潘雪莲 袁琳琳 吴少英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2-996,共5页
草地贪夜蛾在入侵中国后迅速扩散,发现和利用本土天敌是有效抑制其暴发为害的重要途径。2019年4月至7月在海南省各市县开展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调查时,发现玉米地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卵寄生蜂。通过形态学方法鉴定该卵寄生蜂的形态特征,确... 草地贪夜蛾在入侵中国后迅速扩散,发现和利用本土天敌是有效抑制其暴发为害的重要途径。2019年4月至7月在海南省各市县开展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调查时,发现玉米地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卵寄生蜂。通过形态学方法鉴定该卵寄生蜂的形态特征,确定为螟甲腹茧蜂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并建立了实验种群,为人工扩繁及田间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草地贪夜蛾 玉米 寄生蜂 螟甲腹茧蜂
下载PDF
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作用研究
16
作者 韩姗妮 王建赟 +4 位作者 李金磊 林余伦 王景威 陈俊谕 张方平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7-235,共9页
为了明确海岛小花蝽Orius maxidentex对美洲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的捕食情况及防治潜能,在27℃条件下研究了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雌成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伪蛹、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干扰效应及喜好性。结果表明:... 为了明确海岛小花蝽Orius maxidentex对美洲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的捕食情况及防治潜能,在27℃条件下研究了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雌成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伪蛹、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干扰效应及喜好性。结果表明: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HollingⅢ模型,采用HollingⅡ模型拟合,海岛小花蝽雌成虫及5龄若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捕食能力(a′/Th)最强,分别为52.97和58.15,捕食上限最大,分别为47.38头/d和49.22头/d;采用HollingⅢ模型拟合,海岛小花蝽雌成虫及5龄若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捕食上限最大,分别为27.50头/d和27.41头/d。海岛小花蝽在捕食时存在自身密度干扰情况,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逐渐降低,分摊竞争强度逐渐增大,表明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符合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捕食选择性试验表明,海岛小花蝽更偏向于捕食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其次为成虫,对伪蛹偏好性最弱。综上所述,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有较强的控害能力,是一种可应用于防治入侵昆虫美洲棘蓟马的本土天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小花蝽 美洲棘蓟马 捕食功能 自身干扰
下载PDF
6种药剂对海南设施甜瓜蓟马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闫超 陈晓玲 +4 位作者 陈礼浪 陈敏 叶火春 张静 冯岗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52,共4页
目前设施甜瓜上蓟马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为主,但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科学用药现象增多,因此造成其耐药性增强,防治效果差,严重时引发食品和环境安全问题。为有助于设施甜瓜上蓟马防治的合理用药,通过比较6种药剂对海南设施甜瓜蓟... 目前设施甜瓜上蓟马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为主,但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科学用药现象增多,因此造成其耐药性增强,防治效果差,严重时引发食品和环境安全问题。为有助于设施甜瓜上蓟马防治的合理用药,通过比较6种药剂对海南设施甜瓜蓟马的室内毒力以及田间试验,筛选出对海南设施甜瓜蓟马防效较好的药剂。研究结果表明,设施甜瓜蓟马对60 g·L^-1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最敏感,24 h的LC50值为1.324 mg·L^-1,其他药剂敏感次序由高到低依次为:15%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1.871 mg·L^-1),48%噻虫胺悬浮剂(2.345 mg·L^-1),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3.409 mg·L^-1),3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554 mg·L^-1),20%啶虫脒微乳剂(5.738 mg·L^-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剂量下,60 g·L^-1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治设施甜瓜蓟马均可表现出较强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其在处理后1 d和7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82%和79.18%;其次为19%溴氰虫酰胺药悬浮剂,其在处理后1 d和7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46%和72.95%。综合考虑,60 g·L^-1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19%溴氰虫酰胺药悬浮剂可以作为海南设施甜瓜上防治蓟马的优先推荐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甜瓜 海南 蓟马 室内毒力 田间防效
下载PDF
淡紫紫孢菌PLHN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减量复配防治象耳豆根结线虫
18
作者 杨紫薇 陈宗雄 丁晓帆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324,共12页
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严重威胁热带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寻求一种兼具生物防治和化学农药减施高效双重优势的绿色防治方法。本研究通过杀线剂毒力测定和生防菌耐药测定,设计系列药菌复配组合并筛选出对象耳豆根结线虫活... 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严重威胁热带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寻求一种兼具生物防治和化学农药减施高效双重优势的绿色防治方法。本研究通过杀线剂毒力测定和生防菌耐药测定,设计系列药菌复配组合并筛选出对象耳豆根结线虫活性好的复配方案。结果表明: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微乳剂对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PLHN的菌丝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均较小,且对象耳豆根结线虫的LC50为0.107 mg/L,LC99为0.792 mg/L,绝对致死浓度为0.8 mg/L。复配组合中甲维盐0.4 mg/L(减量50%)+75%PLHN和甲维盐0.6 mg/L(减量25%)+50%PLHN对根结线虫2龄幼虫和卵的抑杀作用均优于其他组合。盆栽防效表明:0.6 mg/L甲维盐(减量25%)+50%PLHN复配组合的防效最好,对根结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与全量甲维盐相当,并能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0.6 mg/L甲维盐+25%PLHN和0.4 mg/L甲维盐+75%PLHN次之。甲维盐和淡紫紫孢菌PLHN的复配使用,不仅甲维盐能减量25%~50%,还能弥补生物防治稳定性较弱、持效期不长等不足,是植物线虫病防治的可选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耳豆根结线虫 淡紫紫孢菌 甲维盐 减量 防效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生防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9
作者 许沛冬 易剑锋 +3 位作者 陈迪 潘磊 谢丙炎 赵文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8,共14页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是生防芽孢杆菌中的重要代表,作为微生物农药的核心菌种,已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病害生物防治。贝莱斯芽孢杆菌具有植物内生性,其生防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对抗植物病原物;改善宿主植物根...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是生防芽孢杆菌中的重要代表,作为微生物农药的核心菌种,已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病害生物防治。贝莱斯芽孢杆菌具有植物内生性,其生防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对抗植物病原物;改善宿主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促进宿主营养和生长;激发宿主植物产生防御反应,诱导植物获得系统抗性。其中,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是其最重要的生防作用机制。贝莱斯芽孢杆菌含有多个编码生物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簇,其中包括编码聚酮化合物合酶(PKS)和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的基因簇,同时存在核糖体途径合成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通过非核糖体途径可产生脂肽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二肽和铁载体;通过核糖体途径产生小菌素、细菌素、羊毛硫抗生素。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成为了天然新药和候选抗生素的储存库,对于解析生防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命名与更迭,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类型、合成与调控基因以及靶标病原菌,以期为生防菌株的改良和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生防作用机制 次级代谢产物 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
下载PDF
红脉穗螟雌成虫生殖系统形态特征与卵巢发育分级研究
20
作者 都梓萌 崔广超 +2 位作者 李志东 周祥 郭技星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5,共6页
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等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预测预报其发生期以推断防治适期是有效防治该害虫的关键。我们采集红脉穗螟幼虫饲养后,解剖其雌成虫生殖系统,观察分析其生殖系统结构,进行卵巢发育分级,可为红脉穗螟... 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等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预测预报其发生期以推断防治适期是有效防治该害虫的关键。我们采集红脉穗螟幼虫饲养后,解剖其雌成虫生殖系统,观察分析其生殖系统结构,进行卵巢发育分级,可为红脉穗螟的生物学研究和田间预测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红脉穗螟雌成虫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相似,外生殖器主要由产卵器、导精管、交配囊及其附属结构组成,内生殖器包含卵巢1对、侧输卵管2根、中输卵管1根、受精囊、附腺和生殖腔。红脉穗螟卵巢发育可分为5个级别,即Ⅰ级.乳白透明期,Ⅱ级.卵黄沉积期,Ⅲ级.成熟待产期,Ⅳ级.产卵盛期,Ⅴ级.产卵末期。红脉穗螟3日龄雌成虫卵巢普遍为Ⅳ级卵巢,进入产卵盛期;4日龄时日均产卵量达到最高,为42粒/头。本研究明确红脉穗螟雌性生殖系统结构,建立了红脉穗螟卵巢发育分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脉穗螟 雌成虫 生殖系统 卵巢等级 卵巢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