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石莼多糖的提取与分离及其结构性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宋伟康 田华 +3 位作者 尹学琼 朱莉 邱碧宁 陈俊华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243-249,共7页
在碱性条件下,从海南石莼中提取了石莼粗多糖,并对其进行了醇沉纯化,同时,对其多糖总糖、蛋白质、糖醛酸、硫酸基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多糖的结构,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更有利于ULP的溶解;当料液比过高时会导致后续处理中多糖的... 在碱性条件下,从海南石莼中提取了石莼粗多糖,并对其进行了醇沉纯化,同时,对其多糖总糖、蛋白质、糖醛酸、硫酸基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多糖的结构,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更有利于ULP的溶解;当料液比过高时会导致后续处理中多糖的流失,从而降低多糖产率;在碱液条件下,过长处理时间会导致多糖降解;石莼粗多糖的提取温度以70~90℃为宜.正交实验表明:石莼粗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Na OH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料液比为1∶80,在90℃恒温水浴5 h后再在90℃超声1 h,其提取率达17.57%.此外,检测了石莼多糖的理化性质,测定了其分子质量和纯度,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以及表面活性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莼 多糖提取 理化性质 表面活性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纳米TiO_(2)/聚碳酸酯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杨旭冰 张晋 +5 位作者 刘威 秦梓瑜 刘钟馨 嵇向阳 王敦 尹学琼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1,共8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单体制备了聚丙烯酸酯(PA)乳液,将其与纳米TiO_(2)分散液混合制备了PA-T乳液,采用旋涂法以PA-T乳液对聚碳酸酯(PC)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一系列PA-纳米TiO_(2)/PC(PA-T/PC)薄膜...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单体制备了聚丙烯酸酯(PA)乳液,将其与纳米TiO_(2)分散液混合制备了PA-T乳液,采用旋涂法以PA-T乳液对聚碳酸酯(PC)薄膜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一系列PA-纳米TiO_(2)/PC(PA-T/PC)薄膜。基于FTIR、SEM、粒径测定、TGA和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实验,考察了纳米TiO_(2)含量(以PA单体MMA、BA、AA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对制备的PA-T乳液、PA-T/PC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_(2)含量0.10%的PA-T乳液(PA-T_(0.10))平均粒径93.9 nm,多分散系数为0.073,由其制备的PA-T_(0.10)/PC薄膜较为光滑平整,其表面上纳米TiO_(2)颗粒分散比较均匀;PA-T_(0.10)/PC保持了优异的高透光性能(透过率89.5%),初始分解温度为389.6℃,峰值分解温度471.2℃,水接触角22.3°;PA-T_(0.10)/PC的表面硬度(2H)最高,摩擦系数(0.02)最小,断裂伸长率(174.84%)明显高于PC薄膜(124.00%),表明PA-T_(0.10)/PC中含量0.10%的纳米TiO_(2)足以形成较有效的保护,提高了复合薄膜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能;PA-T_(0.10)/PC在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实验中,前48 h的PC分子链并未明显断裂,老化程度不明显,120 h时PA-T_(0.10)/PC的黄变指数增至2.1,其比PC薄膜表现出更强的抗黄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薄膜 纳米TiO_(2) 聚丙烯酸酯 高透明性 抗紫外性 耐磨性能 功能材料
原文传递
PBAT/滑石粉复合材料及其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3
作者 吴亮 王权林 +5 位作者 朱丽莎 王梓冲 章毅鹏 徐鼐 潘莉莎 庞素娟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8,共8页
为了降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制品的成本,提升PBAT的拉伸屈服强度与拉伸弹性模量,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BAT/改性滑石粉(TALC)复合材料,研究了TALC添加量对PBAT/TAL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PBAT/TAL... 为了降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制品的成本,提升PBAT的拉伸屈服强度与拉伸弹性模量,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BAT/改性滑石粉(TALC)复合材料,研究了TALC添加量对PBAT/TAL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PBAT/TALC配比。采用挤出吹膜法制备了PBAT/TALC薄膜,研究了复合薄膜的拉伸性能、微观形貌、结晶行为等性能。结果表明,PBAT/TALC复合材料表现出稳定的吹膜成型性能;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TALC加入,PBAT/TALC复合材料及其薄膜的拉伸弹性模量和拉伸屈服强度得到显著提升,且兼具较高的断裂伸长率。纯PBAT薄膜在纵向/横向两个方向上表现出较低的拉伸弹性模量(60.21/50.97MPa)和拉伸屈服强度(7.26/7.44MPa),当TALC添加量为40份时,PBAT/TALC薄膜在纵向/横向的拉伸弹性模量可增大至246.73 MPa和171.34MPa,拉伸屈服强度提高至12.87MPa和10.42 MPa,且断裂伸长率均大于150%,表现出良好的强韧平衡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加工流动场作用下,TALC片层在PBAT/TALC复合材料及其薄膜中呈现规则排列,这种取向结构有利于材料在特定方向上拉伸性能的提升。TALC片层对PBAT结晶行为及结晶度大小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TALC的异相成核作用,提高了PBAT熔体的结晶温度;但其片层的密集分布,却阻碍了PBAT晶核的进一步生长,导致基体结晶度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滑石粉 复合材料 薄膜 拉伸性能
下载PDF
细菌纤维素制备及吸附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治明 荣荣 +2 位作者 尹学琼 陈俊华 朱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1-727,共7页
细菌纤维素(BC)是一种由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的纤维素,分子内存在大量的羟基,具有超细网状纳米纤维结构,比表面积高,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对溶液中金属离子吸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加快BC的发展及其对重金属吸附的应用,首先... 细菌纤维素(BC)是一种由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的纤维素,分子内存在大量的羟基,具有超细网状纳米纤维结构,比表面积高,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对溶液中金属离子吸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加快BC的发展及其对重金属吸附的应用,首先介绍了影响细菌纤维素的制备因素,例如:菌种、常用碳源及添加助剂。其次重点介绍了BC对Cu^2+、Pb^2+、Cd^2+、Cr^6+及其他金属离子(如Pd^2+、Ag^+、Au^3+、Fe^2+、Sb^3+)等的吸附性能。然后对BC吸附金属离子机理进行了综述。最后,对BC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碳源 金属离子 吸附 机理
原文传递
绳江蓠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田华 尹学琼 +3 位作者 陈娟 覃锦敏 沈琦 杨冬云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6-551,共6页
本文采用NaOH水溶液对海南绳江蓠进行超声浸提制备绳江蓠粗多糖(GCP),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得出GCP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NaOH溶液质量浓度1.5%,提取温度70℃,液料比1∶40,提取时间水浴4h,超声1h,提取率为20.01%,总糖含量为26.00... 本文采用NaOH水溶液对海南绳江蓠进行超声浸提制备绳江蓠粗多糖(GCP),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考察得出GCP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NaOH溶液质量浓度1.5%,提取温度70℃,液料比1∶40,提取时间水浴4h,超声1h,提取率为20.01%,总糖含量为26.00%。对绳江蓠粗多糖进行乙醇沉降分级纯化,得到3种多糖组分GCP20、GCP40、GCP50,凝胶渗透色谱结果表明三种组分数均分子量分别为117kDa、116kDa和113kDa。电子自旋共振法测试GCP20、GCP40、GCP50对·OH的清除活性,三种组分均有很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20mg·mL-1GCP20的羟基清除率达81.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734nm波长下测试GCP20、GCP40、GCP50对ABTS+·的清除活性,浓度为20mg·mL-1时,三种组分对ABTS+·清除率均接近100%,表明这三种组分均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江蓠 多糖提取 分级纯化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甘蔗渣生物降解制备可溶性糖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芳 劳邦盛 +3 位作者 吉立 尹学琼 林叶挺 林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93-94,109,共3页
以生物降解剂对甘蔗渣进行降解处理,制备低分子量可溶性糖,考察降解条件对水溶性、酸溶性和碱溶性低聚糖含量的影响,并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总糖含量。结果表明,N源用量、水分含量、菌液用量及发酵时间均对低聚糖产量存在影响,在发酵后... 以生物降解剂对甘蔗渣进行降解处理,制备低分子量可溶性糖,考察降解条件对水溶性、酸溶性和碱溶性低聚糖含量的影响,并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总糖含量。结果表明,N源用量、水分含量、菌液用量及发酵时间均对低聚糖产量存在影响,在发酵后的甘蔗渣中,碱溶性低聚糖含量最多,可达2.96%;水溶性低聚糖含量最高,为1.21%;酸溶性低聚糖的含量相对偏少,最高可达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渣 生物降解 低聚糖
下载PDF
喷雾干燥法制备柠檬醛微胶囊及微胶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邱碧宁 周游 +3 位作者 尹学琼 陈俊华 尹雅芝 朱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90-195,共6页
以甲基纤维素(MC)、羧甲基壳聚糖(CMCTS)和海藻酸钠(Alg)为复合壁材,通过层层自组装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柠檬醛微胶囊,研究了壁材组成对微胶囊的柠檬醛含量、形态、吸水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以柠檬醛含量为指标确定柠檬醛微胶囊的最佳... 以甲基纤维素(MC)、羧甲基壳聚糖(CMCTS)和海藻酸钠(Alg)为复合壁材,通过层层自组装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柠檬醛微胶囊,研究了壁材组成对微胶囊的柠檬醛含量、形态、吸水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以柠檬醛含量为指标确定柠檬醛微胶囊的最佳壁材组成及工艺条件为:甲基纤维素(内层)0.8g/50mLH_2O、羧甲基壳聚糖1.0g/30mLH_2O、海藻酸钠6.0g/180mLH_2O、甲基纤维素(外层)0.8g/50mLH_2O,柠檬醛含量为4.54%。添加双亲性MC作为内层壁材使柠檬醛含量提高了3.12%。以MC作为外层壁材使柠檬醛含量提高了0.23%,90d内微胶囊的吸水量降低了0.42%,提高了微胶囊在贮存过程中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醛 微胶囊 喷雾干燥法 甲基纤维素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复凝聚法制备2-苯乙醇微胶囊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荣国 尹学琼 +2 位作者 张松 周游 朱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0-26,共7页
以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2-苯乙醇微胶囊。考察壁材用量对微胶囊中2-苯乙醇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微胶囊最佳制备条件。测试微胶囊在不同温度下对2-苯乙醇快速释... 以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2-苯乙醇微胶囊。考察壁材用量对微胶囊中2-苯乙醇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微胶囊最佳制备条件。测试微胶囊在不同温度下对2-苯乙醇快速释放情况,以及微胶囊在长期贮藏中吸水量、表面形貌及缓释性能变化情况。通过最佳制备条件制备的微胶囊中包埋2-苯乙醇的含量最高,为1.42%。通过以CoCl_2作指示剂,在相同条件下制备CoCl_2微胶囊,能直观准确的考察微胶囊的吸水量与颜色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CoCl_2微胶囊在贮藏过程颜色中随着吸水量的逐渐增加由蓝色转变为红色,其吸水量与颜色变化之间存在二次函数曲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苯乙醇 微胶囊 复凝聚法 稳定性 吸水性能
下载PDF
K改性HY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芳烃苄基化反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征 陆美环 +1 位作者 陈俊华 杨建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30-2634,2640,共6页
研究了K改性的HY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芳烃与苯甲醇的苄基化反应的性能。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K负载量的HY分子筛KHY_(1.0),KHY_(2.0),KHY_(3.0),KHY_(4.0)和KHY_(5.0),并将其应用于催化芳烃和苯甲醇苄基化合成二苯甲烷。制... 研究了K改性的HY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芳烃与苯甲醇的苄基化反应的性能。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K负载量的HY分子筛KHY_(1.0),KHY_(2.0),KHY_(3.0),KHY_(4.0)和KHY_(5.0),并将其应用于催化芳烃和苯甲醇苄基化合成二苯甲烷。制备的分子筛通过XRD、SEM、EDS、Py-IR和N_(2)吸附/脱附分析方法进行表征。将芳烃和苯甲醇在373 K下用KHYX催化反应4 h,用气相色谱监测反应进程。结果表明,K离子作为活性组分均匀地分布在分子筛表面,并且K离子的加入并不会破坏HY分子筛的结构。KHY_(2.0)是催化芳烃苄基化反应的最优催化剂,且该类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在重复使用5次后,催化效果几乎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分子筛 改性 芳烃 苄基化 二苯甲烷
下载PDF
SrFe_(0.6)Co_(0.4)O_(3)催化降解孔雀石绿的研究
10
作者 李家飞 徐凯 +1 位作者 张永明 潘莉莎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762-3768,共7页
具有复杂分子结构的三苯甲烷类染料孔雀石绿是一种典型的较难降解染料,是工业废水处理的难点之一。本文根据Goldschmidt半径容差规则法,设计了用于孔雀石绿降解的ABO_(3)型SrFe_((1-x))Co_(x)O_(3)催化剂,并选择出活性较高的SrFe_(0.6)C... 具有复杂分子结构的三苯甲烷类染料孔雀石绿是一种典型的较难降解染料,是工业废水处理的难点之一。本文根据Goldschmidt半径容差规则法,设计了用于孔雀石绿降解的ABO_(3)型SrFe_((1-x))Co_(x)O_(3)催化剂,并选择出活性较高的SrFe_(0.6)Co_(0.4)O_(3)催化剂。通过XRD、SEM、BET吸附及XPS分析表明:该催化剂是纯净钙钛矿结构,颗粒形貌为无规则堆叠的“蜂窝”片状;吸附等温线没有明显的回滞环,说明没有“墨水瓶”类孔结构;XPS谱中,B位离子同时存在Fe^(2+)/Fe^(3+)和Co^(2+)/Co^(3+)4种价态离子,且反应前后,4种离子的分布比例有较大变化。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该催化反应机理为:催化剂B位Co^(3+)与溶解氧形成活性氧[O_(2)]+和Co^(2+);活性氧[O_(2)]+完成氧化反应后其正电荷转移到B位Fe^(2+)上形成Fe^(3+),Fe^(3+)的正电荷可再转移到Co^(2+)形成Co^(3+),完成催化过程的电荷转移与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Fe_(0.6)Co_(0.4)O_(3)催化剂 孔雀石绿 催化 降解 反应机理 电荷转移
下载PDF
高韧性PGA/TPEE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梓冲 吴亮 +3 位作者 朱丽莎 徐鼐 庞素娟 潘莉莎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2,共8页
聚乙醇酸(PGA)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良好的阻隔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而针对其韧性差、加工成型稳定性不佳等问题进行改性,能进一步增强PGA材料的应用潜力。为此,将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多元环氧扩链剂(ADR)和PGA进行熔融共混,制... 聚乙醇酸(PGA)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良好的阻隔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而针对其韧性差、加工成型稳定性不佳等问题进行改性,能进一步增强PGA材料的应用潜力。为此,将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多元环氧扩链剂(ADR)和PGA进行熔融共混,制备得到PGA/TPEE/ADR共混材料。其中,TPEE作为增韧组分,而ADR则作为反应性相容剂和扩链剂使用。通过转矩流变仪、熔体流动速率(MFR)仪、旋转流变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万能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仪、广角X射线衍射仪研究ADR的加入对PGA/TPEE(75/25)共混物的流变行为、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以及结晶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DR的加入,PGA/TPEE/ADR共混物的黏度和熔体强度上升、加工成型稳定性得到较大改善。当ADR添加量增大至0.9份时,PGA/TPEE/ADR(75/25/0.9)共混物的MFR值由PGA/TPEE(75/25)共混物的32.5 g/10 min降低至13.2 g/10 min。此外,ADR作为反应性相容剂,可明显改善PGA/TPEE界面相容性,共混物的韧性得到显著提升。PGA/TPEE/ADR(75/25/0.9)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可由PGA/TPEE(75/25)共混物的54.6%和4.5 kJ/m^(2)分别增大至329.3%和16.1 k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醇酸 扩链 增容 流变行为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二步共混法制备PBAT/PGA材料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丽莎 王梓冲 +6 位作者 吴亮 李璐瑶 王权林 徐鼐 庞素娟 潘莉莎 黎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38,共9页
采用二步共混法制备改性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乙醇酸(PBAT/PGA)共混物,其中,添加多元环氧化合物(ADR)为扩链剂和反应增容剂。首先通过第一步高温熔融共混(235℃),制备得到PBAT/PGA二元预混物;随后添加ADR进行低温共混(170℃),... 采用二步共混法制备改性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乙醇酸(PBAT/PGA)共混物,其中,添加多元环氧化合物(ADR)为扩链剂和反应增容剂。首先通过第一步高温熔融共混(235℃),制备得到PBAT/PGA二元预混物;随后添加ADR进行低温共混(170℃),最终得到(PBAT/PGA)/ADR二步法共混物。并采用常见的一步共混法来制备同样配比的PBAT/PGA/ADR共混物作为比照。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和ADR添加量对共混物流变行为、微观形貌和拉伸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步共混法,可在保持较大PGA分散相尺寸的同时,又能兼顾改善PBAT/PGA两相界面相容性。相对于PBAT/PGA(65/35)二元共混物和一步法共混物,二步法共混物在拉伸屈服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方面具有更为均衡的性能。如当ADR添加量为0.8份时,(PBAT/PGA)/ADR(65/35/0.8)二步法共混物的拉伸屈服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可分别达到11.57 MPa,160.88 MPa和309.5%。此外,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二步法共混物,ADR的扩链/支化反应对一步法共混物流变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聚乙醇酸 二步共混法 流变行为 拉伸性能
下载PDF
光热光动力协同抗菌碳点的制备、表征及性能
13
作者 吕菊 潘浪 +3 位作者 邱愚蘅 张馨月 李萌婷 尹学琼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5-1753,1832,共10页
以烯丙基三甲基氯化铵(QAC)为碳源、CuCl_(2)·2H_(2)O为Cu掺杂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光热光动力协同抗菌性能的铜离子掺杂碳点(CuQACDs)。通过TEM、Zeta电位、FTIR、XPS、Raman光谱、UV-Vis吸收光谱对CuQACDs进行了结构表... 以烯丙基三甲基氯化铵(QAC)为碳源、CuCl_(2)·2H_(2)O为Cu掺杂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光热光动力协同抗菌性能的铜离子掺杂碳点(CuQACDs)。通过TEM、Zeta电位、FTIR、XPS、Raman光谱、UV-Vis吸收光谱对CuQACDs进行了结构表征。选用大肠杆菌(E.coli)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评价了CuQACDs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n(QAC)∶n(Cu^(2+))=1∶2制备的CuQACD2是具有良好分散性的球形纳米颗粒,平均水合粒径约为4.9 nm,Zeta电位为8.17 mV;在功率密度1.5 W/cm^(2)的808 nm激光照射下,CuQACD2光热转换效率为21.7%,同时可在细菌细胞内显著生成活性氧(ROS);CuQACD2对E.coli和S.aureus均有显著抑制效果,在质量浓度1.50 g/L下,采用功率密度1.5 W/cm^(2)的808 nm激光照射10 min后,E.coli的细胞存活率为1.67%,S.aureus的细胞存活率为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一步水热法 光热转换 抗菌性 活性氧 功能材料
原文传递
基于天然指状蔷薇珊瑚礁结构的仿生珊瑚修复材料
14
作者 潘浪 鞠光旭 +4 位作者 张馨月 吴川良 柯韶文 刘亚星 尹学琼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11-1518,共8页
在对天然指状蔷薇珊瑚礁(Md CR)进行了全面化学成分、物理形貌及力学性能分析的基础上,以白水泥(WCE)为基底,通过添加发泡剂(LG-2258)和壳聚糖(CS),模拟Md CR的化学组成及物理结构,制备了3种Md CR仿生材料。通过SEM、FTIR、EDS、ICP-OE... 在对天然指状蔷薇珊瑚礁(Md CR)进行了全面化学成分、物理形貌及力学性能分析的基础上,以白水泥(WCE)为基底,通过添加发泡剂(LG-2258)和壳聚糖(CS),模拟Md CR的化学组成及物理结构,制备了3种Md CR仿生材料。通过SEM、FTIR、EDS、ICP-OES和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Md CR及Md CR仿生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化学成分测定和性能测试,并将Md CR移植到仿生材料上,放置于模拟海水中进行了为期6个月人工培育。结果表明,Md CR仿生材料具有与Md CR相似的孔隙结构、力学性能及化学组成;珊瑚虫可附着在仿生材料表面生长出新的珊瑚组织,Md CR在仿生材料表面培育平均增长10.3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珊瑚礁 珊瑚修复 仿生材料 指状蔷薇珊瑚礁 功能材料
原文传递
炼厂原油掺炼清罐油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治明 陈贤德 +2 位作者 荣荣 侯宝珍 秦梓喻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15,共7页
针对炼厂回炼清罐油时常见电脱盐罐电流波动的问题,对清罐油预处理、一级电脱盐罐运行状况实地考察并进行了优化调整。结果表明,阻止原油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是核心问题,在清罐油净化过程中不加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这类絮凝剂,避免与原... 针对炼厂回炼清罐油时常见电脱盐罐电流波动的问题,对清罐油预处理、一级电脱盐罐运行状况实地考察并进行了优化调整。结果表明,阻止原油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是核心问题,在清罐油净化过程中不加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这类絮凝剂,避免与原油形成稳定乳状液;控制脱前原油铁含量在0~5 mg/kg,抑制铁离子增加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电导率;提前将破乳剂的注入量提至10~15 g/t;日检电脱盐罐乳化层情况并及时排尽。通过以上措施,常减压装置持续回炼清灌油139 d,一级电脱盐罐电流未出现波动,含盐污水环保排放指标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减压 清罐油 原油 掺炼 电流
原文传递
柠檬香茅精油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24
16
作者 尹学琼 陈俊华 +3 位作者 刘芳 王晓龙 纪红兵 卢逢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8-571,共4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海南产柠檬香茅进行精油提取,考察了提取时间、料液比、香茅粗细、香茅部位、提取液成分等因素对精油收率及主要成分的影响,精油提取率为0.09%~1.06%;50 g长2 cm的干柠檬香茅在1 400 mL含8 g NaCl的水溶液中,提取时...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海南产柠檬香茅进行精油提取,考察了提取时间、料液比、香茅粗细、香茅部位、提取液成分等因素对精油收率及主要成分的影响,精油提取率为0.09%~1.06%;50 g长2 cm的干柠檬香茅在1 400 mL含8 g NaCl的水溶液中,提取时间180 min时精油出油率最高,为1.06%。随提取条件不同,精油成分有差异,但主要成分无明显变化,主要为香叶醛、橙花醛、香叶醇、香叶酸和芳樟醇,该5种主要成分的质量约占精油总质量的86%~96%。电子自旋共振法测试结果表明,质量分数1%香茅精油乙醇溶液对羟基自由基具有一定清除活性,清除率约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香茅 精油提取 抗氧化活性 中药现代化技术
原文传递
甲基纤维素/壳聚糖/海藻酸钠茶树油微胶囊的制备及稳定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娟 尹学琼 +2 位作者 王旭裕 陈俊华 朱莉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359-364,共6页
以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及海藻酸钠作为复合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茶树精油微胶囊,确定最佳的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220℃,通针为2 s/次,蠕动泵55r/h.以精油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获得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甲基纤维素0.6 g/1... 以甲基纤维素、壳聚糖及海藻酸钠作为复合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茶树精油微胶囊,确定最佳的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220℃,通针为2 s/次,蠕动泵55r/h.以精油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获得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甲基纤维素0.6 g/100 m L H2O,茶树精油0.4 m L,壳聚糖0.6 g/50 m L H2O,海藻酸钠3 g/50 m LH2O,含油率为13.4%,该工艺条件所得的精油微胶囊重现性好.其茶树油微胶囊呈球形,表面光滑,颗粒较均匀,对精油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它在空气中存放2周后,其粒径有所增加,且其表面出现细小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油 微胶囊 制备 稳定性
下载PDF
香料香精的安全性及防范措施与评价标准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娟 尹学琼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综述了香料香精的分类;主要介绍了天然香料的自源性安全性及其在种植、采摘、粗加工、提取以及包装和储藏过程中的安全性及其防范措施;并简单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致力于发展香料香精安全性的机构和组织,并对他们的主要贡献进行了介绍;同时... 综述了香料香精的分类;主要介绍了天然香料的自源性安全性及其在种植、采摘、粗加工、提取以及包装和储藏过程中的安全性及其防范措施;并简单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致力于发展香料香精安全性的机构和组织,并对他们的主要贡献进行了介绍;同时,介绍了目前国内关于香料香精的安全评价标准;最后对香料香精安全性的健康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料香精 安全性 评价标准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聚碳酸亚丙酯/聚丙烯非织造布切片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政 潘莉莎 +4 位作者 陈龙敏 陈喆 徐鼐 庞素娟 林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21,共7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可生物降解聚碳酸亚丙酯(PPC)/聚丙烯(PP)熔喷非织造布切片,研究原料比例、共混温度、时间、转速对PPC/PP切片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原料比对切片热学性能,降解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比例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可生物降解聚碳酸亚丙酯(PPC)/聚丙烯(PP)熔喷非织造布切片,研究原料比例、共混温度、时间、转速对PPC/PP切片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原料比对切片热学性能,降解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比例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大,在PPC与PP质量比为7∶3,共混温度为175℃,时间为5 min,转速为35 r/min时,PPC/PP切片的拉伸强度为13.02 MPa;PPC与PP质量比为6∶4时,熔体流动速率为1 563 g/10 min,符合熔喷非织造布要求;PPC/PP切片热分解温度比PPC有所提高;扫描电镜图显示PPC与PP质量比为7∶3的切片存在较少的凹陷或空洞;在磷酸缓冲液中降解30 d后降解率达3.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聚丙烯 熔融共混 生物降解 熔喷非织造布切片
下载PDF
喷雾干燥法制备β-环糊精/香兰素微胶囊 被引量:9
20
作者 曾张福 方岩雄 +1 位作者 纪红兵 尹学琼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78-682,共5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喷雾干燥法制备β-环糊精/香兰素微胶囊进行研究,以微胶囊的包埋率和装载量为指标优选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ρ(β-环糊精)=79.5 g/L,n(香兰素)∶n(β-环糊精)=0.8∶1.0,V(无水乙醇)∶V(水)=1∶10,进风温度130℃,进风速度... 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喷雾干燥法制备β-环糊精/香兰素微胶囊进行研究,以微胶囊的包埋率和装载量为指标优选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ρ(β-环糊精)=79.5 g/L,n(香兰素)∶n(β-环糊精)=0.8∶1.0,V(无水乙醇)∶V(水)=1∶10,进风温度130℃,进风速度3.9 m/s,物料流量15 mL/min,得到产品包埋率和装载量分别是69.1%和10.6%。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香兰素与β-环糊精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热重-差热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的形成提高了香兰素的热稳定性。粒度分析显示,在50 d存放期间,β-环糊精的平均粒径变化值为0.14~1.2μm,而产品的平均粒径变化值为0.011~0.22μm,后者比前者小,进一步印证了香兰素与β-环糊精形成了超分子微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兰素 Β-环糊精 微胶囊 喷雾干燥 香料与香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