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产温郁金悬浮细胞培养及其挥发性成分的积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董丽霞 陈健妙 +2 位作者 曾劲松 于靖 黄娴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7-822,共6页
目的:建立海南地区引种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的悬浮细胞系,并初步研究离体培养材料中挥发性成分的积累。方法:甄选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培养基以及悬浮细胞起始愈伤组织等,建立稳定的悬浮细胞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测... 目的:建立海南地区引种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的悬浮细胞系,并初步研究离体培养材料中挥发性成分的积累。方法:甄选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培养基以及悬浮细胞起始愈伤组织等,建立稳定的悬浮细胞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测定温郁金悬浮细胞团等离体培养材料中莪术挥发油等挥发性成分。结果:嫩根诱导的愈伤组织是建立稳定悬浮细胞系的适宜起始材料;愈伤组织继代培养2次后增殖较明显,可形成颜色鲜黄、颗粒均一、疏松易碎的胚性愈伤组织;三种离体培养材料中,常见挥发性物质总量检出率依次为组培苗、悬浮细胞团、愈伤组织;莪术挥发油中常见化学成分牻牛儿酮、莪术烯、莪术二酮、榄香烯等总量的检出率依次为组培苗、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团。结论:海南地区引种温郁金悬浮细胞系等离体培养材料均积累了一定量的莪术油等挥发性有效成分,为进一步筛选优化培养体系、促进培养物次生代谢物的积累提供了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引种温郁金 愈伤组织 悬浮细胞系 挥发性成分
原文传递
海南产温郁金离体繁殖体系的优化
2
作者 曾劲松 董丽霞 +1 位作者 陈健妙 徐天颖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3-1087,共5页
目的:对海南地区引种的温郁金进行离体培养,建立离体快繁体系,为工厂化育苗奠定基础。方法:对海南地区温郁金根茎进行预处理,以萌芽为外植体,进行温郁金的初代培养、继代增殖、组培苗的生根和移栽,并对各培养阶段的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 目的:对海南地区引种的温郁金进行离体培养,建立离体快繁体系,为工厂化育苗奠定基础。方法:对海南地区温郁金根茎进行预处理,以萌芽为外植体,进行温郁金的初代培养、继代增殖、组培苗的生根和移栽,并对各培养阶段的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已贮藏半年的温郁金根茎以10 mg/L的GA_(3)浸泡30 min,芽萌发速度明显加快、萌芽率提高;根茎萌芽初代培养污染率低于5%,芽诱导率为100%;以MS+4 mg/L ZT+0.4 mg/L IAA配比的培养基进行继代增殖,增殖系数为2.4;组培生根苗以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移栽成活率为93%以上。结论:以海南引种温郁金根茎萌芽为外植体,建立离体快繁体系,可应用于温郁金组培苗工厂化繁育,保证优质种苗的供应,促进海南温郁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产温郁金 离体快繁 外植体 增殖 移栽
原文传递
基于代谢组学的重要热带植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赖军 张越冉 +4 位作者 周海鸿 王守创 沈双欠 杨君 罗杰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3期248-258,F0003,共12页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组学技术,近年来已经在植物研究领域中显现其重要作用,同样植物代谢组学的发展也推进了热带植物的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植物代谢组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在重要热带作...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组学技术,近年来已经在植物研究领域中显现其重要作用,同样植物代谢组学的发展也推进了热带植物的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植物代谢组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在重要热带作物[椰子(Cocos nucifera L.)、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和药用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胡椒(Piper nigrum L.)、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中的综合运用,并介绍了结合多组学技术开展相关研究的进展,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旨在为进一步的热带植物代谢生物学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植物 气相色谱-质谱 液相色谱-质谱 代谢组学 多组学
下载PDF
GNAT类乙酰转移酶调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生长和致病力
4
作者 陈雨 程雨果 +1 位作者 蔡静 陶均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171-181,共11页
为探究GNAT乙酰转移酶在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Xoc)中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对GNAT家族蛋白进行了结构域分析,随后构建了GNAT编码基因的单突及多突突变体,并比较了野生型菌株和这些突变菌株间的生长速... 为探究GNAT乙酰转移酶在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Xoc)中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对GNAT家族蛋白进行了结构域分析,随后构建了GNAT编码基因的单突及多突突变体,并比较了野生型菌株和这些突变菌株间的生长速度、胞外酶活性和致病力的差异。结果发现:在营养缺乏条件下,除xoc_1598突变体和敲除全部GNAT类乙酰转移酶基因的6突突变体外,其他所有突变体的生长都弱于野生型,说明此类乙酰转移酶调控Xoc的生长。此外,所有GNAT类乙酰转移酶突变都导致Xoc致病力下降。同时还发现此类乙酰转移酶对运动性、胞外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也有调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乙酰化修饰是Xoc生长和致病力的重要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黄单胞菌 乙酰转移酶 胞外酶 致病性
下载PDF
不同沟埋还田模式下菠萝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5
作者 杨书云 蔡金文 +6 位作者 李受鹏 韩彦 金鑫 侯广庆 邵徐杰 程文肖 李长江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133-140,共8页
为探究不同沟埋还田模式对菠萝秸秆腐解特性的影响,共设置5种沟埋还田处理[(1)沟埋1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10);(2)沟埋2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20);(3)沟埋3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30);(4)沟埋30 cm还田起垄(DR30);(5)沟埋30 cm还田平作(DC3... 为探究不同沟埋还田模式对菠萝秸秆腐解特性的影响,共设置5种沟埋还田处理[(1)沟埋1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10);(2)沟埋2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20);(3)沟埋3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30);(4)沟埋30 cm还田起垄(DR30);(5)沟埋30 cm还田平作(DC30)]来分析5种还田模式下菠萝秸秆腐解率,腐解速率,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释放率,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结果表明:菠萝秸秆腐解主要聚集在还田腐解前60 d,腐解率达到56%以上;在还田腐解15~30 d秸秆的腐解速率达到最高。DRF20处理在秸秆还田腐解15 d纤维素释放率和腐解率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在还田腐解30 d其木质素释放率和腐解率也最高。而DRF30处理腐解率,腐解速率及纤维素、半纤维素释放率都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还田腐解540 d后DRF30处理木质素释放率及腐解率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RF30处理土壤含水量、温度高于DR30和DC30处理。DRF30、DR30和DC30处理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但并不总显著。秸秆腐解率与纤维素、木质素释放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DRF20处理下菠萝秸秆前期腐解快,而DRF30处理则在菠萝秸秆中后期腐解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秸秆 秸秆还田 腐解特性 土壤特性
下载PDF
番茄糖基转移酶基因SlUGT75C1-like的功能研究及自然变异分析
6
作者 向丽君 赖军 +2 位作者 郭昊 杨君 王守创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210-216,共7页
为了解析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群体中与木犀草素葡萄糖苷含量相关的自然变异,以426份番茄为材料,进行了基于代谢组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metabolom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mGWAS),发现番茄SlUGT75C1-like基因下游的存在... 为了解析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群体中与木犀草素葡萄糖苷含量相关的自然变异,以426份番茄为材料,进行了基于代谢组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metabolom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mGWAS),发现番茄SlUGT75C1-like基因下游的存在一个与番茄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含量紧密关联的突变位点。进一步在3个亚群的番茄群体中,进行全基因组核苷酸多态性计算,发现SlUGT75C1-like所处的区域在不同亚群中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代谢组和转录组数据相关性发现SlUGT75C1-like的转录水平与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的相对含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后,通过蛋白原核表达获得SlUGT75C1-like融合蛋白并利用体外酶活试验证明该基因催化木犀草素的糖基化反应。研究结果说明,番茄SlUGT75C1-like基因的自然变异造成了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在番茄群体中的含量差异,mGWAS在识别新的植物代谢基因簇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巨大潜力,在为植物精细育种提供分子基础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木犀草素 转录组 代谢组
下载PDF
豆科绿肥残体对连作蕉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劲明 王禹童 +4 位作者 陈冰 刘满意 王蓓蓓 阮云泽 赵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3-440,共8页
采用室内恒温箱培养方法,探讨2种豆科绿肥残体对连作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连作障碍严重的蕉园土壤为研究背景,共设置4个处理:无残体添加(CK)、添加田菁残体(S)、添加白三叶残体(W)和添加香蕉残体(B)。结果表明:... 采用室内恒温箱培养方法,探讨2种豆科绿肥残体对连作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连作障碍严重的蕉园土壤为研究背景,共设置4个处理:无残体添加(CK)、添加田菁残体(S)、添加白三叶残体(W)和添加香蕉残体(B)。结果表明:(1)在培养第5天时,与CK相比,B、S和W添加后均增加了土壤可培养尖孢镰刀菌、真菌、细菌的数量;然而在培养第45天,S和W尖孢镰刀菌数量逐渐下降。45d时,与B相比,S和W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降低33.09%和79.92%;(2)与CK和B相比,S显著降低土壤pH,而W能显著提高pH和速效钾含量;(3)主坐标分析(PCoA)和多元回归树分析(MRT)结果均说明,添加不同豆科绿肥残体(S和W)与CK差异显著,说明不同豆科绿肥残体添加可改善土壤肥力。因此,在高发病香蕉园地,间套作白三叶可改善其土壤理化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状况,对香蕉连作障碍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田菁 白三叶 土壤微生物 主坐标分析 多元回归树分析
下载PDF
一株棘孢木霉生防效果及固体发酵条件探索 被引量:8
8
作者 黄远迪 阮云泽 +5 位作者 刘铜 高伟 洪珊 丁凯旋 吴明锋 张银东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0-66,共7页
棘孢木霉菌株GX004(Trchoderma asperellum)是一株分离于土壤中的具有生防潜力的木霉菌株,研究了该菌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扣培养法研究其拮抗尖孢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FOC4)的效果,并利用水稻和菜籽饼作为固体发酵基质... 棘孢木霉菌株GX004(Trchoderma asperellum)是一株分离于土壤中的具有生防潜力的木霉菌株,研究了该菌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扣培养法研究其拮抗尖孢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FOC4)的效果,并利用水稻和菜籽饼作为固体发酵基质,探究不同条件下其产孢量。结果表明,不同温度、pH值及光照条件均对该菌的菌丝和产孢量产生显著影响,培养温度28℃时产孢量最大,产孢对数值约为9.20;pH值5~6比较适合生长,pH值6时产孢量最大,产孢对数值约为9.07;光照条件能够促进菌株生长和产孢,光照24 h下平均产孢对数值约为9.17。在PDA平板中GX004通过空间营养竞争等作用抑制FOC4生长,平均抑制率达85.2%;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FOC4生长抑制率为39.5%。当木霉孢子浓度为1.65×10^2、1.65×10^3、1.65×10^4、1.65×10^5个/mL时,不同孢子浓度木霉孢子培养基对FOC4抑制率分别为74.0%、76.9%、82.7%、85.6%,当木霉孢子浓度为1.65×10~6个/mL时FOC4几乎无法生长。在实验室条件下,水稻秸秆与菜籽饼按质量比1∶1配比,经过121℃灭菌30 min,接种量8%~12%,调节水分使初始含水量达到70%,培养箱28℃下培养5 d,此条件下产孢量可达2.0×10^9个/g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尖孢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生防效果 发酵 产孢量
原文传递
柱花草响应炭疽菌侵染的差异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世子 杨丽云 +2 位作者 高静 王芳 蒋凌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9-709,共11页
磷酸化是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调节植物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对柱花草与炭疽菌互作的磷酸化知之甚少。本文以太空诱变柱花草抗病株系‘2001-84’和感病株系‘2001-71’为试验材料,通过非标记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了两种株... 磷酸化是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调节植物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对柱花草与炭疽菌互作的磷酸化知之甚少。本文以太空诱变柱花草抗病株系‘2001-84’和感病株系‘2001-71’为试验材料,通过非标记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了两种株系接种炭疽菌前后的差异磷酸化蛋白。结果表明:在‘2001-84’和‘2001-71’中分别有138个和106个蛋白的磷酸化丰度特异性响应炭疽菌侵染。蛋白功能与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2001-84’特异性磷酸化蛋白主要定位在质膜附近,参与胞内信号传导,并显著富集在MAPK级联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病原菌互作途径等代谢通路;‘2001-71’则更多的定位于细胞器膜上,参与细胞器的分解,代谢通路只在剪接体途径显著富集。通过对‘2001-84’特异性磷酸化蛋白进一步分析,发掘了跟抗病相关的蛋白。本文研究可为后续解析柱花草抗炭疽病的分子机制和培育柱花草抗病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花草 胶胞炭疽菌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 抗病蛋白
下载PDF
施肥模式对菠萝产量及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符春敏 尹黎燕 +5 位作者 邓燕 兰超杰 韩忠钰 金鑫 李长江 黄家权 《热带生物学报》 2020年第3期331-340,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模式下菠萝(Ananas comosus)种植地土壤氧化亚氮(N2O)的排放特征,筛选出既高产又减少N2O排放的施肥方法。本试验以热带地区菠萝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减量单施化肥(INF)、无机肥+有机肥配施(INF... 为探究不同施肥模式下菠萝(Ananas comosus)种植地土壤氧化亚氮(N2O)的排放特征,筛选出既高产又减少N2O排放的施肥方法。本试验以热带地区菠萝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减量单施化肥(INF)、无机肥+有机肥配施(INF+M)、无机肥+有机肥+缓控肥配施(INF+M+S)等5个处理,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菠萝整个生育期土壤的N2O排放特征进行监测,并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和铵态氮对N2O排放的影响及菠萝产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INF+M+S,INF+M和INF处理下的菠萝产量比NPK处理的分别增加16.77%、6.66%和6.53%,且INF+M+S显著高于NPK。整个菠萝生育期,N2O累积排放量和平均通量表现为NPK>INF>INF+M>INF+M+S>CK,且处理间差异显著;N2O排放强度依次为NPK>INF>INF+M>INF+M+S>CK,处理间也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时,INF+M+S处理的排放系数也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N2O排放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INF+M+S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菠萝产量,降低菠萝整个生育期农田N2O的排放量与排放强度,可作为菠萝较优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 热带地区 施肥模式 氧化亚氮排放 产量
下载PDF
文心兰OnRR10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闫冰玉 巩笑笑 +7 位作者 谭玉荣 王丹 高璇 张恒 李双江 王鹏 潘英文 刘进平 《热带生物学报》 2020年第3期288-295,共8页
为了鉴定控制文心兰花瓣衰老的关键基因,从文心兰花瓣中提取总RNA,利用RACE技术,得到OnRR10基因(登录号:MN337795)。该基因全长630 bp,编码209个氨基酸大小的蛋白质。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表明,OnRR10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 为了鉴定控制文心兰花瓣衰老的关键基因,从文心兰花瓣中提取总RNA,利用RACE技术,得到OnRR10基因(登录号:MN337795)。该基因全长630 bp,编码209个氨基酸大小的蛋白质。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表明,OnRR10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同源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OnRR10基因属于YesN家族。兰科中,OnRR10蛋白与小兰屿蝴蝶兰OnRR10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OnRR10基因在文心兰花发育的A时期(花苞期)和F时期(衰老早期)表达量达到最高值;基因表达似不受生物钟控制;细胞分裂素处理后表达分析表明,短时间内受6-BA刺激基因表达量急速上升。结果表明,OnRR10基因可能通过细胞分裂素作用而参与文心兰花瓣衰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兰 OnRR10基因 表达分析 实时定量PCR
下载PDF
脱落酸喷施差异调控橡胶树热研73397和热研917生长和抗逆基因响应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樊松乐 王纪坤 +2 位作者 安锋 谢贵水 王立丰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2期1-9,共9页
为分析橡胶树抗寒剂主要成分脱落酸(ABA)对橡胶树中抗和高抗品种生长和抗逆响应基因表达的作用机制,以120μmol/L ABA处理热研73397和热研917组培苗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叶片中HbCOA、HbCOAL、HbCOXI、HbCAX、HbCBP、HbASRLP1、Hb... 为分析橡胶树抗寒剂主要成分脱落酸(ABA)对橡胶树中抗和高抗品种生长和抗逆响应基因表达的作用机制,以120μmol/L ABA处理热研73397和热研917组培苗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叶片中HbCOA、HbCOAL、HbCOXI、HbCAX、HbCBP、HbASRLP1、HbATP、HbRbsS、HbAPX、HbCAT、HbCuZnSOD和HbMnSOD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优质中抗品种热研73397叶片中的HbAPX、HbCAT、HbCuZnSOD、HbMnSOD、HbCOAL、HbCAX、HbCBP、HbASRLP1、HbATP、HbRbsS基因0~72 h表达量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趋势,10 h达到峰值;HbCOA和HbCOXI在0~72 h基因表达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趋势,但在48 h是达到峰值。直立性高抗品种热研917叶片中ROS清除系统关键酶基因、定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相关基因和能量合成相关基因,在0~72 h基因表达量呈下调表达趋势。热研917品种比热研73397抗逆能力强,应针对不同抗性品种调整抗寒剂成分施用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脱落酸 活性氧 基因表达 抗性品种
下载PDF
柱花草叶肉原生质体提取与瞬时表达体系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静 杨丽云 +1 位作者 张世子 蒋凌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3-902,共10页
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是一种重要的热区豆科牧草,为利用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开展柱花草基因功能研究,以20 d龄期‘热研5号’柱花草子叶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不同因素对原生质体分离及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 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是一种重要的热区豆科牧草,为利用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开展柱花草基因功能研究,以20 d龄期‘热研5号’柱花草子叶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不同因素对原生质体分离及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5%纤维素酶、1.25%离析酶、0.5 mol·L^(-1)甘露醇和4 mmol·L^(-1)MES酶解液组合,酶解时间为16 h时,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性均达到最佳,分别为(4.567×10^(6))个·g^(-1)和92.271%;原生质体浓度为(6×10^(5))个·mL^(-1)、质粒浓度为0.6μg·μL^(-1),PEG-4000浓度为50%、转化时间为5 min时,转化效率最高,可达52.524%。构建了目标蛋白SgRKL1表达载体pA7-BIUTNT::SgRKL1-GFP,利用PEG介导法将其转入柱花草原生质体,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SgRKL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说明所建立的柱花草叶肉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可应用于目标基因的瞬时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花草 叶肉原生质体 酶解 PEG介导 瞬时表达
下载PDF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解析山栏稻营养品质的代谢物谱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忠辉 邓渊 +7 位作者 强奇 陈日东 杨君 刘贤青 王守创 袁潜华 罗杰 罗越华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4期419-427,共9页
以10份山栏稻(Oryza sativa L.)的种子为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山栏稻种子代谢数据库的建立,并对不同类型的山栏稻种子及种子不同萌发时期的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山栏稻营养品质的改良提供优良亲本和丰... 以10份山栏稻(Oryza sativa L.)的种子为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山栏稻种子代谢数据库的建立,并对不同类型的山栏稻种子及种子不同萌发时期的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山栏稻营养品质的改良提供优良亲本和丰富水稻育种的种质资源。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包含1 058个代谢信号的山栏稻种子代谢数据库,其中,氨基酸、脂质、维生素和类黄酮等已知物质645个。与普通水稻种子代谢谱的比较分析表明,山栏稻种子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物质的相对含量高于普通水稻;甘油磷脂和黄酮类物质低于普通水稻。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山栏稻与普通水稻种子中代谢物的积累模式存在差异,其中,脯氨酸、亚麻酸乙酯、泛酸和吡哆醇的积累模式在山栏稻和普通水稻中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栏稻 代谢组学 氨基酸 类黄酮 脂质
下载PDF
13种苯丙烷代谢物对6种炭疽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朋朋 安尉 +2 位作者 许云凤 罗丽娟 蒋凌雁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15-2526,共12页
炭疽病是广泛影响热带、亚热带植物的真菌性病害。开发绿色农药是有效防治炭疽病的重要手段。热带牧草柱花草的转录组和代谢组研究表明,苯丙烷代谢通路在响应炭疽菌侵染过程中显著上调。为评价苯丙烷代谢物的抑菌活性,本研究采用体外抑... 炭疽病是广泛影响热带、亚热带植物的真菌性病害。开发绿色农药是有效防治炭疽病的重要手段。热带牧草柱花草的转录组和代谢组研究表明,苯丙烷代谢通路在响应炭疽菌侵染过程中显著上调。为评价苯丙烷代谢物的抑菌活性,本研究采用体外抑菌试验,测定了13种苯丙烷代谢物对柱花草胶孢炭疽菌、橡胶胶孢炭疽菌、大薯胶孢炭疽菌、芒果胶孢炭疽菌、番木瓜胶孢炭疽菌和橡胶尖孢炭疽菌等6种炭疽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进一步测定了活性较好的代谢物及其两两组合对6种炭疽菌菌丝生长和5种炭疽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3种代谢物对6种炭疽菌的抑制效果不同,在500μmol/L和1000μmol/L的浓度下,紫檀芪对6种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高浓度时平均抑制率可达47.47%~80.74%;在1000μmol/L的浓度下,根皮素和香豆素对6种炭疽菌菌丝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而其他9种代谢物对6种炭疽菌抑制作用较弱或者无明显抑制作用。代谢物两两组合时,含紫檀芪的代谢物组合对6种炭疽菌菌丝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平均抑制率为31.07%~89.05%;紫檀芪及含紫檀芪的代谢物组合对5种炭疽菌孢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柱花草胶孢炭疽菌、橡胶胶孢炭疽菌、橡胶尖孢炭疽菌、芒果胶孢炭疽菌和番木瓜胶孢炭疽菌毒力最强的代谢物或组合分别为紫檀芪+根皮素、紫檀芪+阿魏酸、紫檀芪+阿魏酸、紫檀芪+根皮素、紫檀芪,IC50值分别为293.475、67.660、184.764、108.671、68.417μmol/L。本文所发掘的代谢物及其组合可为进一步研究防治炭疽病的绿色农药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烷代谢物 炭疽菌 抑菌活性
下载PDF
观赏石斛兰新品种‘朝阳’和‘白雪’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光明 李秀梅 刘进平 《中国热带农业》 2019年第5期45-47,共3页
为了丰富观赏石斛兰的花色,培育出符合市场要求的观赏石斛兰新品种,利用组织培养和嵌合体分离技术,从花色嵌合体原始种‘粉黛’和‘泼墨秋石斛’分别选育出‘朝阳’和‘白雪’2个纯色花新品种,其中‘朝阳’为纯紫色花,‘白雪’为纯白色... 为了丰富观赏石斛兰的花色,培育出符合市场要求的观赏石斛兰新品种,利用组织培养和嵌合体分离技术,从花色嵌合体原始种‘粉黛’和‘泼墨秋石斛’分别选育出‘朝阳’和‘白雪’2个纯色花新品种,其中‘朝阳’为纯紫色花,‘白雪’为纯白色花。这2个品种均为中小型的盆栽品种,长势好,花期长,抗性强,易管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兰 品种 盆栽 组织培养 嵌合体
下载PDF
蝴蝶兰催花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光明 李秀梅 刘进平 《中国热带农业》 2021年第4期77-80,共4页
催花技术对于蝴蝶兰大规模生产和集中上市十分关键。本文将蝴蝶兰催花阶段划分为花芽分化期、花芽生长初期、花梗旺盛生长期、花苞生长期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温催花前期、花芽分化期、花梗生长期和开花期催花管理技术要点,以... 催花技术对于蝴蝶兰大规模生产和集中上市十分关键。本文将蝴蝶兰催花阶段划分为花芽分化期、花芽生长初期、花梗旺盛生长期、花苞生长期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温催花前期、花芽分化期、花梗生长期和开花期催花管理技术要点,以及催花阶段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使开花植株更加健壮,开花的质量和整齐度提升,提高蝴蝶兰成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兰 催花技术 花期调控
下载PDF
橡胶树sHSP基因家族的表达谱分析
18
作者 纪向云 印汉 +2 位作者 任小青 李德军 夏志辉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424-3432,共9页
小热激蛋白(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HSP)是一类胁迫诱导蛋白,不仅参与植物发育还响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本研究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获得橡胶树12个sHSP基因家族成员。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蛋白保守结构预测显示12个s... 小热激蛋白(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HSP)是一类胁迫诱导蛋白,不仅参与植物发育还响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本研究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获得橡胶树12个sHSP基因家族成员。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蛋白保守结构预测显示12个sHSP均具有α-晶体蛋白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12个sHSP均由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和大量的随机卷曲组成。通过RT-PCR技术分析,结果发现这12个sHSP家族基因在橡胶树不同组织和叶片不同发育时期中表达有明显差异,HbsHSP15.8、HbsHSP16.2、HbsHSP17.3、HbsHSP17.4、HbsHSP17.5b、HbsHSP18.2、HbsHSP18.3、HbsHSP22.5、HbsHSP22.6和HbsHSP23.9在胶乳中高表达,HbsHSP17.4在树皮中高表达,HbsHSP17.5a在树茎中高表达,HbsHSP25.8则在树叶中表达量最高。乙烯利处理后,12个sHSP家族基因的表达总体呈下降趋势。在不同死皮等级橡胶树中12个sHSP家族基因的表达也具有明显差异,与健康树相比,HbsHSP15.8、HbsHSP17.4、HbsHSP17.5a、HbsHSP17.5b、HbsHSP18.2、HbsHSP18.3、HbsHSP22.6、HbsHSP23.9和HbsHSP25.8在死皮树中的表达量呈下降趋势;HbsHSP16.2、HbsHSP17.3和HbsHSP22.5的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因此推测橡胶树sHSP家族基因可能参与橡胶树生物与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以及可能在乙烯作用途径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小热激蛋白 表达谱分析 胁迫响应
下载PDF
炭疽菌侵染对柱花草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
19
作者 雷健 吴远航 +3 位作者 赵兴坤 蒋凌雁 刘攀道 罗丽娟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3期305-311,共7页
为揭示柱花草在生理生化层面对胶孢炭疽菌侵染的响应,以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2)为材料,分析接种炭疽菌96 h后对柱花草叶片抗氧化系统、6种矿质元素和16种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炭疽菌后,... 为揭示柱花草在生理生化层面对胶孢炭疽菌侵染的响应,以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2)为材料,分析接种炭疽菌96 h后对柱花草叶片抗氧化系统、6种矿质元素和16种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炭疽菌后,柱花草叶片的磷、钾、钙、铁、钠浓度显著提高,同时,也导致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物酶(POD)、类黄酮、原花青素等抗氧化相关酶活性或代谢产物浓度显著提高。此外,炭疽菌侵染使柱花草叶片的丙氨酸和β−丙氨酸浓度分别提高7.61和1.43倍,且这两种氨基酸在体外对胶孢炭疽菌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实验显示,柱花草通过提高抗氧能力及增加丙氨酸与β−丙氨酸的积累来抵抗炭疽菌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花草 胶孢炭疽菌 抗氧化系统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槟榔碱合成前体物质的空间分布及槟榔碱合成通路解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航 刘贤青 +1 位作者 袁弘伦 罗杰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3期271-278,共8页
为探究槟榔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本研究以不同组织的槟榔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经过定性分析,共获得了158个代谢物(包括氨基酸、脂质、核苷酸、生物碱和类黄酮等物质),首次在槟榔中发现槟榔次碱... 为探究槟榔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本研究以不同组织的槟榔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经过定性分析,共获得了158个代谢物(包括氨基酸、脂质、核苷酸、生物碱和类黄酮等物质),首次在槟榔中发现槟榔次碱己糖苷的存在,并对氨基酸和生物碱进行了相对定量,发现芳香族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主要分布在种子中;烟酸衍生物在叶片中含量较高,槟榔次碱己糖苷和去甲基槟榔碱在外果皮中含量较高,其余生物碱均显示出在果实中尤其是种子中有较多的积累。基于烟酸、葫芦巴碱和槟榔碱的结构相似性,推测槟榔碱的合成通路是以天冬氨酸为起点,以烟酸、葫芦巴碱为基本骨架进行合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槟榔碱 代谢组 空间分布 代谢通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