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0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基层党建工作为抓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以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
1
作者 段捷频 涂刚鹏 《新教育(海南)》 2018年第19期11-13,共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号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学院党委始终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号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学院党委始终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党组织建设工作渗透到学院各项工作中,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院 培养能力 海南大学 人才培养 基层党建工作 抓手 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
原文传递
马克思财产理论:一个法哲学视角的考察
2
作者 鲁克俭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9,共9页
从法哲学视角探讨与马克思的财产理论相关的四个重要话题,包括财产的定义、私有财产的起源、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以及马克思财产理论与萨维尼、黑格尔、洛克财产理论的关系。马克思的财产理论是基于唯物史观的法权哲学,既受到萨维尼... 从法哲学视角探讨与马克思的财产理论相关的四个重要话题,包括财产的定义、私有财产的起源、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以及马克思财产理论与萨维尼、黑格尔、洛克财产理论的关系。马克思的财产理论是基于唯物史观的法权哲学,既受到萨维尼、黑格尔、洛克财产理论的影响,又与他们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的财产理论既不是单纯的自我所有权理论,也有别于洛克把外部资源的均等化占有作为隐性前提的劳动产权理论,而是凸显外部资源(劳动的初始客观条件)的非均等占有(原始积累或第一桶金)在私有财产起源中的作用;从早期到晚期,马克思财产理论有两条线索,一是从客体到主体的进路,二是从主体到客体的进路,但完整的马克思财产理论包含了客体(劳动的客观条件)和主体(劳动的主体本质)两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哲学 法哲学 财产理论 自我所有权 劳动所有权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创新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一闳 周菲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48,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创新,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人类文明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华文明创新的应有之义,表达了中国智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为世界文明的重大思想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创新,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人类文明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华文明创新的应有之义,表达了中国智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为世界文明的重大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以其时代性的深刻洞察力唤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明创新的集中展现,具体表现为思维方式、理论表达、实践路径三重维度。这一成果促进了提升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文化自觉、坚持走自己的路的道路自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自觉,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创新
下载PDF
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前提 被引量:1
4
作者 隽鸿飞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6,共7页
对理论研究前提的自觉,直接影响着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需要以坚实的马克思思想研究为基础,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现实社会历史逻辑结合起来,并将其置于思想史的总体视域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 对理论研究前提的自觉,直接影响着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需要以坚实的马克思思想研究为基础,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现实社会历史逻辑结合起来,并将其置于思想史的总体视域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论定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及其研究者开展真正的对话与交流,从而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吸收和借鉴的重要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思想 思想史 社会史 理论前提
下载PDF
马克思需要理论与人的本质需要关系探析
5
作者 占雅淇 《今古文创》 2024年第7期65-67,共3页
需要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并且在未来社会也会一直存在。马克思在其研究的内容里,人的需要是他非常关注的关键问题,虽然他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专题进行阐述,但需要理论始终存在于他许多的思想之中,以关注人的需要来为促进人的自由全... 需要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并且在未来社会也会一直存在。马克思在其研究的内容里,人的需要是他非常关注的关键问题,虽然他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专题进行阐述,但需要理论始终存在于他许多的思想之中,以关注人的需要来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基础,同时也是唯物史观的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为主要依据,在坚持理论和逻辑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人的本质需要关系展开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要 人类社会 唯物史观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思想研究
6
作者 石金娟 唐亚杰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6期79-81,共3页
青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焕发着无限的生机和激情,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阳,是国家最鲜活的群体。从古至今,青年们就一直备受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有许多关于青年的思想。本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思想的形成依据,概论总结了马克思恩... 青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焕发着无限的生机和激情,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阳,是国家最鲜活的群体。从古至今,青年们就一直备受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有许多关于青年的思想。本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思想的形成依据,概论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加深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思想的认识,增加对青年群体的重视,从而为现实世界中青年的培养提供指导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青年思想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7
作者 韦巧荷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期61-63,共3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具体的、有生命的、发展中的、能够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特征表现为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具体的、有生命的、发展中的、能够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特征表现为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地与时俱进,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的普遍联系与交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表现为: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现实的人” 当代价值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余冰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第16期177-179,共3页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民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世界观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民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世界观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人民性,深刻表明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靠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指导,在实践中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民观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创新发展的内生逻辑
9
作者 陈麒 谢谷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2-19,共8页
政治统治下“从天国降到人间”的主观演绎体系呈现了文化表象的阶级性和既成性,暗淡了文化的生成性。马克思截然相反,采取“从人间上升到天国”的理论立场,以对象化实践还原文化的本质,廓清了文化发展的内在“是”据,厘清了内生动力的... 政治统治下“从天国降到人间”的主观演绎体系呈现了文化表象的阶级性和既成性,暗淡了文化的生成性。马克思截然相反,采取“从人间上升到天国”的理论立场,以对象化实践还原文化的本质,廓清了文化发展的内在“是”据,厘清了内生动力的内涵。按照马克思对文化的生成性理解,文化的创新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三个内在前提:现成性与生成性矛盾刺激多元文化需求、文化要素聚合与整合依赖文化主体力量、自由发展与自由个性奠定文化发展方向。文化的生成发展是对“普遍性存在”的反映,是诸多要素全方位整合的整体,这些要素构成了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依据:文化意旨濡化、驯化、同化主体的行为和精神,文化实践创造属人的一切文明因素,文化符号承载文化的体系结构和知识内容,文化边界捍卫文化核心价值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文化创新发展 内生动力 文化主体 整体性
下载PDF
党的历史文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论述与考察
10
作者 刘涵 周文琦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年第4期99-109,共11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在党的历史文献中的表达经历了一个提出、丰富及拓展的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在党的历史文献中的表达经历了一个提出、丰富及拓展的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顺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潮流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并在探索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在“两个结合”中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历史文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研究——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分析
11
作者 李丽 《哲学进展》 2023年第9期1817-1822,共6页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之中,指引着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人类走向完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从而指出人的存在规律。资本驱使着动物机能与为人的更高尚的品质逐步交换...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之中,指引着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人类走向完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从而指出人的存在规律。资本驱使着动物机能与为人的更高尚的品质逐步交换,使现实的人成为了资本的奴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而被异己力量掌控的人大抵是不能以美来叙述的。而在今日,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一切对彼时此时的谋划布局无不根源于这片土地上的群体焕发出的源源不断的对美的向往和需要。正是这一超越形式美的创造性实践正在对美进行纠错,且重新回归自由自觉之美,我国今日大政方针的扎实推进才使人格外感到踏实信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的规律
下载PDF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为例
12
作者 陈泽锐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93-96,共4页
立足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文中简称"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地域、行业和满意度三者因素,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与学生能力培养建议,以及毕业生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工作建议,认为加强和改... 立足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文中简称"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地域、行业和满意度三者因素,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与学生能力培养建议,以及毕业生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工作建议,认为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内培综合能力,外树良好形象;建立激励机制,重塑优良学风;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建立巩固的教学实习基地;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根据社会不同职业要求,增开学生职业需要的选修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调查 对策建议
下载PDF
五大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当代阐释与创新——兼论海南省未来发展路径
13
作者 王棋 《新东方》 2016年第4期1-4,共4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是我党对以往发展问题的科学总结和有针对性的理论创新,是党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所提出的,是"十三五&q...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是我党对以往发展问题的科学总结和有针对性的理论创新,是党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所提出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上承中央精神,下接海南地气,笔者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基础上,兼论海南省未来发展路径,着力探究五大发展理念对发展哲学的实践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 海南省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以民主集中制为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思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8,共5页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必须根据时势、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民主革命时期,党根据时代需要,在民主集中制建设中强调党内"集权",并通过集权形成的强大力量,取得了革命胜利;改革开放新时...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必须根据时势、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民主革命时期,党根据时代需要,在民主集中制建设中强调党内"集权",并通过集权形成的强大力量,取得了革命胜利;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逐渐认识到党内"民主"在民主集中制建设中的重要性,开始从"党的生命"高度认识党内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民主集中制 党内集权 党内民主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明水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6期102-103,共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及相互联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要发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课堂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实践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及相互联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要发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课堂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实践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堂实践教学 实效性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历史使命
16
作者 李辽宁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24,共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论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新建立的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论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新建立的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载着建设我国主导意识形态主渠道的重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自信"转向"他信"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发挥自身优势,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凝练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库支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需要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齐心合力,共同应对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 历史使命 智库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性质 被引量:1
17
作者 隽鸿飞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第1期30-37,172,共9页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历史批判,是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基本性质的理解必须超越传统的学科门类的划分,从马克思的“总问题”入手,形成对马克思思想...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历史批判,是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基本性质的理解必须超越传统的学科门类的划分,从马克思的“总问题”入手,形成对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性理解,真正阐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一般形而上学批判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为理解整个马克思思想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总问题 人的解放 社会历史批判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地方主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晓华 陈立超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第6期185-187,共3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地方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瓦解于资产阶级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政府,无产阶级革命反对一切地方主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用严厉的手段对待一切派别活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地方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瓦解于资产阶级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政府,无产阶级革命反对一切地方主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用严厉的手段对待一切派别活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地方主义的认识对我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待"地方主义"问题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地方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感性概念的思考——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分析
19
作者 李丽 周郭军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7期57-59,共3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重新审视并划归了人类存在意义上的感性概念及其结构,批判费尔巴哈从直观的视域去理解感性并将主体与客体形成理论壁垒的做法,主张从主体对象化的活动中重新理解和确立感性,把感性存在从直观视界中解...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重新审视并划归了人类存在意义上的感性概念及其结构,批判费尔巴哈从直观的视域去理解感性并将主体与客体形成理论壁垒的做法,主张从主体对象化的活动中重新理解和确立感性,把感性存在从直观视界中解放出来,落脚到现实的人的劳动中,实现了哲学视界的绝对提升和转换。这一转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一块坚实的理论基石,彻底清算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单面、凝固、僵死的哲学视野,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缘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