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植物育种实验室的设置
1
作者 江良荣 宛煜嵩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95-405,共11页
本文依据分子植物育种实验室的最基本的目标和功能 ,介绍了分子植物育种实验室必备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 ,并对仪器设备的选配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最基本的和较优水平的分子植物育种实验室配置方案及经费预算。
关键词 分子植物育种实验室 仪器设备 化学试剂 选配 配置方案 经费 预算
下载PDF
稻米营养品质的研究现状及分子改良途径 被引量:40
2
作者 江良荣 李义珍 +1 位作者 王侯聪 黄育民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13-121,共9页
本文综述了稻米营养品质 (蛋白质、赖氨酸和微量营养素 )的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 ,并对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提高稻米营养品质作了展望。
关键词 稻米营养品质 经典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 分子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营养品质 微量营养素
下载PDF
稻米外观品质的研究进展与分子改良策略 被引量:22
3
作者 江良荣 李义珍 +1 位作者 王侯聪 黄育民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43-255,共13页
本文综述了稻米外观品质 (长、宽、长宽比和垩白 )的经典遗传及分子遗传研究状况 ,归纳列举了已定位的外观品质性状的QTLs。
关键词 稻米 外观品质 经典遗传 分子遗传 数量性状座位 品质改良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基因聚合
下载PDF
利用大豆分子连锁图定位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QTL 被引量:37
4
作者 蒙忻 刘学义 方宣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21,共16页
大豆孢囊线虫 (SCN ,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 ,是引起大豆黄萎病的病原 ,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SCN的生理小种多达十几种 ,在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原主要为 4号生理小种 ,它是现有生理小种... 大豆孢囊线虫 (SCN ,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 ,是引起大豆黄萎病的病原 ,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SCN的生理小种多达十几种 ,在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原主要为 4号生理小种 ,它是现有生理小种中致病力最强的小种。经典遗传学研究已经确定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由 1- 4对核基因控制 ,估计有 10个以上的抗性座位。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及QTL定位方法的发展为深入研究该病害的抗性遗传规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这对加速我国抗大豆抗孢囊线虫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晋豆 2 3×ZDD2 315组合F2 群体 (2 5 3个单株 )为试验材料 ,其中灰布支黑豆 (ZDD2 315 )是我国山西省农家品种 ,对大豆孢囊线虫 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利用塑料钵柱法进行SCN抗性鉴定 ,构建大豆孢囊线虫抗性主座位所在区域的分子图谱 ,并进行SCN的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根据已发表的大豆A和G连锁群的分子遗传图谱 ,应用BSA法 ,获得了 8个与SCN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相关的SSR标记 ,它们是Satt0 38(176bp/ 182bp) ,Satt30 9(130bp/ 135bp) ,Satt6 10 (2 4 0bp/ 2 2 2bp) ,Sat_14 1(189bp/ 184bp) ,Satt187(30 0bp/ 2 5 0bp) ,Satt315 (2 5 3bp/ 2 4 8bp) ,Satt6 32 (2 86bp/ 2 90bp)和Sat_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 4号生理小种 抗性基因 基因定位 QTL 分子连锁图 抗病育种
下载PDF
植物抗线虫策略的分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丁海 宛煜嵩 +1 位作者 朱美霞 方宣钧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5期60-64,共5页
植物寄生线虫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随着人们对线虫侵染的方式、植物自身抗病防御体系等研究的深入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从分子水平防治线虫的抗线虫策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长足的进步。通过对由外源蛋白、特异表达启动子及抗线虫基... 植物寄生线虫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随着人们对线虫侵染的方式、植物自身抗病防御体系等研究的深入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从分子水平防治线虫的抗线虫策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长足的进步。通过对由外源蛋白、特异表达启动子及抗线虫基因介导的抗线虫策略的简要概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线虫策略 植物 寄生线虫 外源蛋白 特异启动子 抗病基因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应用明恢86和佳辐占的F2群体定位水稻部分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的QTL 被引量:14
6
作者 郑景生 江良荣 +2 位作者 曾建敏 林文雄 李义珍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33-639,共7页
应用籼稻品种明恢 86和佳辐占为亲本建立的F2 群体及相应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图 ,用区间定位法的Additive和Free两种模型分别对水稻部分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性状的QTL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Additive模型共检测到 3个QTL ,均位于第 1号... 应用籼稻品种明恢 86和佳辐占为亲本建立的F2 群体及相应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图 ,用区间定位法的Additive和Free两种模型分别对水稻部分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性状的QTL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Additive模型共检测到 3个QTL ,均位于第 1号染色体的RM1-RM 2 83区间 ,分别控制水稻生育期、株高和每穗粒数 ,基因成簇分布。Free模型共检测到 5个QTL ,其中控制水稻生育期、株高和每穗粒数的 3个QTL的位置和效应大小与Additive模型基本相同 ;另外还检测到 2个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的QTL分别位于第 7号染色体的RM180 -RM 2 14和第 2号染色体的RM 2 79-RM 15 4区间 ,其贡献率均较小。同时 ,分析比较了研究结果与前人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明恢86品种 佳辐占品种 F2群体 农艺性状 产量构成因素 QTL 数量性状位点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Jinf的构建及主要农艺性状和SSR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学义 宛煜嵩 +10 位作者 王珍 马俊奎 史宏 任小俊 任冬莲 张小虎 李有应 冯凤鸣 徐俊 李永起 方宣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7-177,共21页
本研究以晋豆 2 3为母本 ,灰布支黑豆为父本 ,用“单粒混传”法构建了一个含有 4 74个家系的F10代的大豆重组自交系Jinf。 2 0 0 2年本研究组对F8代RIL群体Jinf进行生育期、形态性状、产量构成及抗逆性等 2 9个性状进行了观察记载和统... 本研究以晋豆 2 3为母本 ,灰布支黑豆为父本 ,用“单粒混传”法构建了一个含有 4 74个家系的F10代的大豆重组自交系Jinf。 2 0 0 2年本研究组对F8代RIL群体Jinf进行生育期、形态性状、产量构成及抗逆性等 2 9个性状进行了观察记载和统计分析研究。所有观察性状在RIL群体Jinf中均表现有较大的变异范围 ,绝大部分性状呈连续变异、正态分布 ,且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 ,表明这些观察性状大都为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从表型分析初步认为各家系内部趋于纯合。本研究进一步选取了能覆盖大豆基因组的 35 5对SSR引物对RIL群体Jinf进行SSR分析 ,2 12对SSR在亲本中表现有多态性 ,多态率为5 9 72 %。 2 12对引物获得 2 13个座位用来评估大豆群体的遗传结构 ,各座位在群体中的多态性指数趋向于 0 5 ,在 0 375 - 0 5 0 0范围内波动。 16 0个SSR座位 (75 12 % )在群体中呈 1∶1的分离比 ,5 3个SSR座位 (2 4 88% )在群体中偏分离 ,SSR座位的杂异率在 0 - 9 32 %之间。分析还表明 111个家系(94 0 7% )趋于纯合 ,其中 31个家系 (2 6 2 7% )完全纯合 ,而有 7个家系的杂合率在 15 31- 42 72 %之间。分析表明大豆RIL群体Jinf的各个家系的基因型组成父本灰布支的贡献率为 5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 农艺性状 SSR 基因型分析 单粒混传法 数量性状
下载PDF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ISSR和SSR遗传分析比较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进波 江良荣 +1 位作者 李春海 牟同敏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2-47,共6页
本研究应用ISSR和SSR技术建立了 2 4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DNA指纹图谱 ,利用 13个ISSR引物和 2 0对SSR引物 ,分别获得 174个多态性片段和 6 2个多态性片段 ,平均每个ISSR引物检测到13 38个多态性片段 ,远远高于SSR引物的检测率。根据... 本研究应用ISSR和SSR技术建立了 2 4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DNA指纹图谱 ,利用 13个ISSR引物和 2 0对SSR引物 ,分别获得 174个多态性片段和 6 2个多态性片段 ,平均每个ISSR引物检测到13 38个多态性片段 ,远远高于SSR引物的检测率。根据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 ,利用这两种标记所得的聚类结果十分相似 ,2 4个材料被聚为粳型 ,偏籼型和籼型三个类群 ,在籼型不育系类群内 ,又可明显的分成三个亚类群 ,其中 7个安农S - 1衍生的不育系聚为一类 ,与农垦 5 8S衍生的不育系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根据两种标记计算的遗传距离及其遗传关系 ,所得的结果仍有一些差异 ,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研究结果表明 ,ISSR和SSR标记适用于构建DNA指纹图谱 ,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ISSR SSR 遗传分析 遗传标记 DNA指纹图谱
下载PDF
水稻单侧卷叶突变体B157遗传分析及基因初步定位 被引量:31
9
作者 余东 吴海滨 +3 位作者 杨文韬 巩鹏涛 李有志 赵德刚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20-226,共7页
用60Co-γ射线诱变籼稻品种808,获得一个叶片单侧右向正面卷曲的突变体,命名为B157。以突变体B157与平展叶水稻808、日本晴(粳稻)、东洋超级稻(籼稻)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F2群体分离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卷叶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 用60Co-γ射线诱变籼稻品种808,获得一个叶片单侧右向正面卷曲的突变体,命名为B157。以突变体B157与平展叶水稻808、日本晴(粳稻)、东洋超级稻(籼稻)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F2群体分离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卷叶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东洋超级稻×B157构建的F2群体对该卷叶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初步将控制该卷叶性状的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上,并将其定位在RM272与RI02526两个分子标记之间,我们将该基因命名url1(t)(unilateral rolled leaf1)。定位分析表明,url1(t)基因与RM272与RI02526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cM和2.0cM。进一步的insilico分析显示,url1(t)基因所在的两个标记间的物理距离为692.9kb,包含78个预测基因,其中有14个编码未知功能的表达蛋白,17个编码未知功能的假定蛋白,47个编码功能蛋白。基于TIGR数据库的分析发现,在这些预测基因中有三个预测基因与植物细胞分裂和生长有关,我们推测这三个预测基因可能与控制url1(t)卷叶性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侧内卷叶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PCR技术及实用方法 被引量:120
10
作者 郑景生 吕蓓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81-394,共14页
本文系统介绍了PCR技术的原理 ,反应组分、反应程序及PCR产物的电泳检测方法。这些实用的PCR方法大都来源于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实验室并经海南省农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改进而成。这些方法作为分子植物育种实验室的技术平台具有非常好... 本文系统介绍了PCR技术的原理 ,反应组分、反应程序及PCR产物的电泳检测方法。这些实用的PCR方法大都来源于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实验室并经海南省农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改进而成。这些方法作为分子植物育种实验室的技术平台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 ,能满足常规的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技术 原理 反应组分 反应程序 产物检测 分子植物育种
下载PDF
TILLING技术的原理与方法述评 被引量:24
11
作者 吴海滨 朱汝财 赵德刚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74-580,共7页
TILLING,即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由美国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Steven Henikoff领导的研究小组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TILLING技术借助高通量的检测手... TILLING,即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由美国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Steven Henikoff领导的研究小组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TILLING技术借助高通量的检测手段,快速有效地从由化学诱变剂(EMS)诱变过的突变群体中鉴定出点突变。目前,TILLING已被应用于多种生物的研究中。本文系统介绍了TILLING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路线及其技术优势,同时列举了TILLING的应用实例,并展望了TILLING技术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LING技术 工作原理 定向诱导 基因组 局部突变技术
下载PDF
利用微卫星标记鉴定两系杂交稻两优培胜的种子纯度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进波 牟同敏 +1 位作者 夏建武 方宣钧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6期10-13,共4页
从 10 0对水稻SSR引物中筛选到 5对表现共显性标记的SSR引物。通过进一步筛选以培矮 6 4S为母本的杂交稻组合 ,获得一个对两优培胜特异性的引物RM12 7(SSR标记 ) ,该引物只在两优培胜中扩增出“杂合”带型 ,在其他 37个两系杂交稻组合... 从 10 0对水稻SSR引物中筛选到 5对表现共显性标记的SSR引物。通过进一步筛选以培矮 6 4S为母本的杂交稻组合 ,获得一个对两优培胜特异性的引物RM12 7(SSR标记 ) ,该引物只在两优培胜中扩增出“杂合”带型 ,在其他 37个两系杂交稻组合、不育系和常规品种中均只扩增出 1条带 (纯合带型 )。利用该微卫星标记对两优培胜的商品种子进行了纯度鉴定 ,其检测结果与田间种植鉴定结果完全一致。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微卫星标记技术应用于两系杂交稻种子纯度鉴定具有十分显著的商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纯度 微卫星标记 两系杂交稻 纯度鉴定 两优培胜杂交组合
下载PDF
水稻成熟胚盾片诱导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2
13
作者 伍成祥 宛煜嵩 +2 位作者 徐俊 苏金 方宣钧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88-95,共8页
采用水稻成熟胚盾片诱导愈伤组织作为分化再生的外植体,通过优化激素组合和调节培养基渗透压,建立了适合水稻遗传转化的高效再生体系.将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的过程划分为3个不同时期,即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诱导,胚性细胞诱导... 采用水稻成熟胚盾片诱导愈伤组织作为分化再生的外植体,通过优化激素组合和调节培养基渗透压,建立了适合水稻遗传转化的高效再生体系.将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的过程划分为3个不同时期,即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诱导,胚性细胞诱导保持,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再生.以Culture I(LS+2,4-D 2.0 mg/L)诱导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剥离后接种于CultureⅡ-3(LS+2,4-D 2.5 mg/L+山梨醇3g/L)上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后接种于CultureⅢ-2(MS+NAA 0.5 mg/L+6-BA1.0 mg/t+Kinetin 2.0 mg/L+山梨醇8g/L)上分化成苗.培养结果表明,该再生体系所获得的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率均在60%~80%之间.利用本研究建立的高效再生体系建立水稻外源基因遗传转化系统,使转化过程中所得转化愈伤组织高效再生成苗,从而顺利获得转化植株,可以提高水稻外源基因转化的效率,为水稻品种的定向遗传改良提供优良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成熟胚 盾片诱导 再生体系 愈伤组织
下载PDF
应用SSR标记定位水稻再生力和再生产量及其构成的QTL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郑景生 李义珍 林文雄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42-347,共6页
用两个籼稻品种明恢86和佳辐占为亲本建立的F2群体及相应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图,对水稻再生力和再生产量及其构成的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定位了影响水稻再生力(再生穗数)的1个QTL,影响再生产量的1个QTL和影响产量构成的2个QTL,各QTL的加... 用两个籼稻品种明恢86和佳辐占为亲本建立的F2群体及相应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图,对水稻再生力和再生产量及其构成的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定位了影响水稻再生力(再生穗数)的1个QTL,影响再生产量的1个QTL和影响产量构成的2个QTL,各QTL的加性效应均来自亲本明恢86,起增效作用。影响水稻再生穗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的QTL位于同一染色体的相同区段上,且加性效应方向相同,这很好地解释了再生穗数与单株产量、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标记定位 水稻 再生力 再生产量 QTL
下载PDF
植物DNA分离 被引量:144
15
作者 王珍 方宣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81-288,共8页
本文系统介绍了海南省农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日常使用的植物DNA提取方法。这些方法是在综合了国内外实验室使用的DNA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能满足现代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研究的要求 。
关键词 植物 DNA分离 DNA提取方法 分子植物育种
下载PDF
应用ISSR标记分析灰布支黑豆与晋豆23的F3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任小俊 马俊奎 +1 位作者 章彦 刘学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29-632,共4页
本研究对晋豆 2 3与大豆孢囊线虫抗源灰布支黑豆的F3代群体共 6 1个单株进行了ISSR分析 ,共检测出 376个基因位点 ,多态性位点 82个 ,多态性位点比例为 2 1 8%。获得 5个共显性位点 ,5个共显性位点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 0 16 4。ISSR引物... 本研究对晋豆 2 3与大豆孢囊线虫抗源灰布支黑豆的F3代群体共 6 1个单株进行了ISSR分析 ,共检测出 376个基因位点 ,多态性位点 82个 ,多态性位点比例为 2 1 8%。获得 5个共显性位点 ,5个共显性位点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 0 16 4。ISSR引物 (GA) 8C检测到 3种基因型 ,ISSR引物VDV (CT) 7检测到16种基因型。本研究表明该群体内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说明灰布支黑豆是大豆孢囊线虫抗病育种的理想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SR标记 大豆 灰布支黑豆 晋豆23品种 遗传多样性 孢囊线虫 抗病育种
下载PDF
表型组学的概念及植物表型组学的发展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玉光惠 方宣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9年第4期639-645,共7页
表型组(phenome)是指某一生物的全部性状特征;表型组学(phenomics)是一门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研究某一生物或细胞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所有表型的学科。1996年,衰老研究中心主任Steven A.Garan在滑铁卢大学的一次应邀演讲上首次提出了Phe... 表型组(phenome)是指某一生物的全部性状特征;表型组学(phenomics)是一门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研究某一生物或细胞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所有表型的学科。1996年,衰老研究中心主任Steven A.Garan在滑铁卢大学的一次应邀演讲上首次提出了Phenomics(表型组学)这一概念。1998年,比利时的CropDesign公司一成立即开始着手研发可大规模开发转基因和植物性状评价的高通量的技术平台。2005年,该公司的Christophe等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详细阐述了称之为"性状工厂"(TraitMill)的可大规模自动化分析全生育期植物表型的技术设施。2006年,Niculescu及其同事在发表的论文中描述了一种新的用于表型组学分析的实验定量研究方法,并称之为PhenoChipping。2008年,澳洲植物表型组学设施(Australian Plant Phenomics Facility)在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威特校区建立。2009年4月,第一届国际植物表型组大会在澳大利亚堪培拉成功举办。本文主要就表型组、表型组学相关概念的定义、研究机构、研究设施、相关文献及植物表型组学的进展做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型 表型组 表型组学 植物表型组学
下载PDF
微卫星序列的长度多态性及在大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梁慧珍 王珍 李卫东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21-727,共7页
微卫星序列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不同的物种中微卫星序列的含量以及占优势的微卫星序列类型各不相同。微卫星序列在复制过程中易于发生长度突变,在进化过程中,微卫星序列的长度变化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微卫星标记多态性高... 微卫星序列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不同的物种中微卫星序列的含量以及占优势的微卫星序列类型各不相同。微卫星序列在复制过程中易于发生长度突变,在进化过程中,微卫星序列的长度变化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微卫星标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因此在大豆遗传多样性、大豆遗传图谱构建、大豆QTL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等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序列 长度多态性 大豆 生物基因组
下载PDF
五种热带水果乙烯受体基因的SNP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韩继成 方宣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2-81,共10页
根据乙烯受体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 ,分别从荔枝、香蕉、木瓜、芒果和莲雾等五种热带水果的基因组DNA中克隆出的乙烯受体基因的保守序列 ,序列长度分别为 14 4 0bp、 14 4 1bp、 14 39bp、 14 4 0bp和 14 4 0bp ,序列分析表明 ,与栽... 根据乙烯受体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 ,分别从荔枝、香蕉、木瓜、芒果和莲雾等五种热带水果的基因组DNA中克隆出的乙烯受体基因的保守序列 ,序列长度分别为 14 4 0bp、 14 4 1bp、 14 39bp、 14 4 0bp和 14 4 0bp ,序列分析表明 ,与栽培稻的ers基因相似性最高。五种热带水果乙烯受体基因保守序列存在明显的单核苷酸变异 ,在 19个核苷酸位点存在SNPs (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 ,其中 12个SNPs存在于内含子中 ,7个SNPs存在于编码序列区。在编码序列区的SNPs ,荔枝与其他 4种热带水果相比具有较高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荔枝有 4个核苷酸的变异 ,其余 4种热带水果仅有一个核苷酸变异。编码区序列中的单核苷酸的改变 ,除了第 783位核苷酸的不同没有引起氨基酸改变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水果 乙烯受体基因 保守序列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氨基酸
下载PDF
新型Bt杀虫蛋白:VIP杀虫的机理与植物转基因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辰 谢柳 张文飞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31-1037,共7页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生物杀虫剂。它能够产生多种杀虫因子,其中最主要是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ICP)和营养期杀虫蛋白(vegetative insecticidal protein,VIP)。VIP在B...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生物杀虫剂。它能够产生多种杀虫因子,其中最主要是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ICP)和营养期杀虫蛋白(vegetative insecticidal protein,VIP)。VIP在Bt营养期生长阶段开始分泌,它们不形成蛋白晶体,和ICP在进化上没有同源性。VIP的杀虫活性很高,达到了纳克级水平,为一类新型杀虫蛋白,被认为是第二代生物杀虫剂。VIP根据蛋白质序列同源性主要分为三类:VIP1、VIP2和VIP3。VIP1和VIP2共同构成二元毒素对鞘翅目萤叶甲科昆虫具有特异性毒杀作用,VIP3对鳞翅目害虫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由于VIP对一些可能对ICP产生抗性的害虫具有高效的毒杀作用,而且害虫对ICP和VIP产生交互抗性的几率也很小,因此转VIP植物研究受到了科学家的青睐,并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和专利。目前为止,已经利用VIP3构建了转基因水稻、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花等多种转基因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芽孢杆菌 营养期杀虫蛋白 杀虫机理 转基因植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