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达拉奉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辉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4例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及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4例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及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和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联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d,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血清生化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SE、S-100β以及MMP-9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老年大面积脑梗死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依达拉奉 脑蛋白水解物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联合灯盏花素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回顾 被引量:4
2
作者 周世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160-162,共3页
目的对老年短暂性脑出血发作(TIA)患者应用奥扎格雷钠与灯盏花素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探析。方法将2009年2月—2015年2月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例老年TIA患者纳入研究中,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 目的对老年短暂性脑出血发作(TIA)患者应用奥扎格雷钠与灯盏花素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探析。方法将2009年2月—2015年2月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例老年TIA患者纳入研究中,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研究组同时联用灯盏花素治疗,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81.3%,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测定,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及颈动脉峰流速、平均流速、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改善,但研究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奥扎格雷钠和灯盏花素联合治疗老年TIA,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较高,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灯盏花素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
下载PDF
儿童期难治性癫痫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周世玲 《医学综述》 2011年第15期2321-2325,共5页
如何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儿童期难治疗癫痫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已经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广泛注意。新型抗癫痫药的问世和应用,给儿童癫痫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和更多的选择。虽然没有证据显示新型抗癫痫药比传统抗癫痫药更有效,... 如何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儿童期难治疗癫痫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已经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广泛注意。新型抗癫痫药的问世和应用,给儿童癫痫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和更多的选择。虽然没有证据显示新型抗癫痫药比传统抗癫痫药更有效,但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它们的抗痫谱广,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和安全性较传统抗癫痫药好。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剂既有脑保护作用,又有抗癫痫作用。迷走神经刺激术、脑电刺激术、冷却法、放射疗法等物理疗法为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拓宽新的思路。改良后的生酮饮食疗法的临床实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难治性癫痫 新型抗癫痫药物 神经营养因子 抗氧化剂 物理疗法 生酮饮食疗法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雷文 周以杏 符月礼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S3期589-590,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11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观察组患...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11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的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达到有效率92.59%,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达到有效率81.03%,两组结果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的效果显著,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吞咽障碍 早期康复护理 效果
下载PDF
红花黄色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杨辉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1期17-19,116,共4页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红花黄色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结果在治疗后,观...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红花黄色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结果在治疗后,观察组NIHSS与Bathe评分的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44.00%,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仅为22.00%和86.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常规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抑制血栓形成,保护神经元,有效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阿替普酶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NIHS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符金岛 杨辉 +1 位作者 王英霞 徐晶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1041-1047,共7页
目的:探析阿替普酶(rt-PA)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的影响。方法:145例AIS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三组,即联合组(n=49),阳性对照组(n=48),阴性对照组(n=48),阴性对照组... 目的:探析阿替普酶(rt-PA)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的影响。方法:145例AIS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三组,即联合组(n=49),阳性对照组(n=48),阴性对照组(n=48),阴性对照组予常规治疗,阳性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rt-PA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rt-PA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三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Crouse积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安全性指标,于入院当天、疗程结束后行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表评分(ADL)评价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并以疗程结束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预后判定,≤1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比较各组预后良好率。结果:疗程结束后,三组C-IMT、Crouse积分、血清hs-CRP、IL-17、VEGF水平及NIHSS评分较入院当天明显降低,而ADL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联合组入院当天至疗程结束后上述指标差值均大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疗程结束3个月后mRS评分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AIS,能有效降低患者C-IMT、Crouse积分、血清hs-CRP、IL-17、VEGF水平及NIHSS评分,并提高ADL评分,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替罗非班 血清细胞因子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僵人综合征11例临床及电生理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钟欣静 张成 +1 位作者 钟洁 陈雪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99-404,共6页
目的对僵人综合征的临床及电生理学特点进行总结。方法与结果选择2009年8月至2018年11月诊断与治疗的11例僵人综合征(8例经典型僵人综合征、3例僵人叠加综合征)病例,主要表现为刺激或情绪激动诱发的阵发性肌肉僵硬和痛性痉挛,4例以躯体... 目的对僵人综合征的临床及电生理学特点进行总结。方法与结果选择2009年8月至2018年11月诊断与治疗的11例僵人综合征(8例经典型僵人综合征、3例僵人叠加综合征)病例,主要表现为刺激或情绪激动诱发的阵发性肌肉僵硬和痛性痉挛,4例以躯体中轴部位肌肉首发,逐渐进展,至就诊时8例病变主要累及躯体中轴部位肌肉;6例血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11例肌电图均可见静息态持续性运动单位电位,6例经苯二氮类药物治疗后运动单位电位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结论僵人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较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首发部位多样、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应注意与家族性过度惊吓症、破伤风、先天性肌强直和多发性硬化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僵人综合征 谷氨酸脱羧酶 肌电描记术 苯二氮类
下载PDF
家庭式改良Epley法补充性治疗后半规管BPPV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甘壮钦 周世玲 +3 位作者 付炜 杨辉 白雅 王圆圆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3-867,共5页
目的观察家庭式改良Epley法补充性治疗后半规管BPPV的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2019年6月三甲医疗机构确诊的8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按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三甲医疗机构眩晕专科医师给予患者传统Epley法治疗... 目的观察家庭式改良Epley法补充性治疗后半规管BPPV的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2019年6月三甲医疗机构确诊的8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按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三甲医疗机构眩晕专科医师给予患者传统Epley法治疗,治疗组:在三甲医疗机构模拟家庭环境,以医患共同参与的医疗模式给予改良Epley法治疗,如患者仍有残余头晕或者位置性眩晕复发,予补充家庭式改良Epley法自我复位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愈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天及1周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结果治疗1天后,治疗组治愈率85%,对照组治愈率60%,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治愈率92.5%,对照组治愈率87.5%,两组治愈率相当(P>0.05);治疗1天后、1周后治疗组的DHI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位治疗过程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家庭式改良Epley法能有效、安全的补充性治疗后半规管BPPV,这一医患共同参与的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家庭式 EPLEY法 眩晕障碍量表
下载PDF
低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甘壮钦 陈雪玲 +5 位作者 符金岛 符小玉 程飞 王诗淞 梁梅芳 杨辉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365-367,共3页
目的观察低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低剂量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NIHSS、改良Rankin评分。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 目的观察低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低剂量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NIHSS、改良Rankin评分。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NIHSS、改良Ranki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两组出血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替罗非班可有效、安全地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替罗非班 氢氯吡格雷
下载PDF
拉莫三嗪治疗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一例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钟洁 林金福 +4 位作者 张成 钟欣静 陈雪玲 利婧 朱瑜龄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9-353,共5页
目的报道拉莫三嗪治疗1例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17岁男性患者,以四肢肌肉僵硬为首发症状,反复运动后症状减轻,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正常,基因检测提示存在CLCN1基因外显子11 c.1205C>T(p.Ala402Val)及CLCN... 目的报道拉莫三嗪治疗1例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17岁男性患者,以四肢肌肉僵硬为首发症状,反复运动后症状减轻,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正常,基因检测提示存在CLCN1基因外显子11 c.1205C>T(p.Ala402Val)及CLCN1基因外显子8 c.896T>C(p.Val299Ala)错义突变,确诊为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其母为CLCN1基因外显子11 c.1205C>T(p.Ala402Val)、其父为CLCN1基因外显子8 c.896T>C(p.Val299Ala)错义突变,确诊为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家系,其中CLCN1基因外显子8 c.896T>C突变尚无报道。经拉莫三嗪连续治疗5年后肌强直症状长期缓解,且无任何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该例CLCN1基因外显子8 c.896T>C错义突变进一步扩展了CLCN1基因突变谱。拉莫三嗪治疗效果良好,为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肌强直 三嗪类 基因 突变 误义 系谱
下载PDF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1
作者 程飞 杨辉 +1 位作者 周世玲 赵航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692-1697,共6页
目的:研究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采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的3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球囊扩张组,另外随机选取35... 目的:研究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采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的3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球囊扩张组,另外随机选取3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静脉溶栓组,再选取3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保守治疗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血流灌注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球囊扩张组总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术前降低,且球囊扩张组降低幅度大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降低幅度大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前三组局部脑血流速度(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r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局部脑血容积(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rCBF及rCBV较治疗前升高,且球囊扩张组静脉溶栓组升高幅度大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升高幅度大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后三组MTT比术前降低,且球囊扩张组降低幅度大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降低幅度大于保守治疗组MTT(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主观生活质量及主观健康状况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环境领域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环境领域评分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灌注指标,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急性脑梗死 脑血流灌注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率变异及血压节律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蒋应星 杨辉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1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与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率变异及昼夜血压节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364例,其中伴发OSAHS者178例为伴发OSAHS组,余186例为未见OSAHS组,同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与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率变异及昼夜血压节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364例,其中伴发OSAHS者178例为伴发OSAHS组,余186例为未见OSAHS组,同期筛选体检健康者180例为健康对照组。观测比较三组昼、夜血压及心率变异等指标。结果伴发OSAHS组患者心率变异及血压节律指标均超过剩余两组(P〈0.01),未见OSAHS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夜间血氧饱和度比较,伴发OSAHS组比剩余两组低( P〈0.01);未见OSAHS组较健康对照组低(P〈0.01)。结论 OSAHS与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心率变异、血压节律存在相关性,影响预后,需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AHS 脑梗死后遗症 睡眠呼吸紊乱指数 血压节律
下载PDF
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对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程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9期00368-00368,共1页
探究对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7例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按照患者家属是否接受取栓术分为观察组23及对照组24例。观察组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对照组内... 探究对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7例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按照患者家属是否接受取栓术分为观察组23及对照组24例。观察组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对照组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比较分析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22例(95.65%)高于对照组16例(66.67%);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例(17.39%)低于对照组11例(45.83%)。结论:针对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极佳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 应用价值 血管内机械取栓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