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胃复春可治疗内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的胃早癌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可作为评估此类患者活动度和预后的指标.目前尚未确定不同NLR水平的ESD术后胃早癌...背景胃复春可治疗内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的胃早癌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可作为评估此类患者活动度和预后的指标.目前尚未确定不同NLR水平的ESD术后胃早癌患者是否存在与之相关的胃复春疗效差异.目的探讨胃复春对不同NLR水平的胃早癌ESD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01/2022-12收治的160例胃早癌ESD术后患者,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和常规治疗+胃复春治疗组(n=120).将胃复春治疗组再按照NLR水平进行三分位分组,分为高三分位组(NLR≥3.23)40例,低三分位组(NLR≤1.74)40例,中三分位组(NLR:1.74-3.23)40例.比较以上各组治疗前后的主要的消化道症状评分、胃肠激素水平、胃功能指标及血常规指标水平,并计算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胃脘灼热、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和胃纳呆滞评分均降低(P<0.05),其中以低三分位组治疗效果最佳(P<0.05),总有效率最高(P<0.05).常规治疗不能改变患者N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水平,而常规治疗+胃复春治疗能降低患者的NLR与PLR水平(P<0.05).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胃复春治疗组(低、中和高三分位组)的抑胃肽、胃动素、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比值水平均增高(P<0.05)、白细胞、胃蛋白酶原Ⅱ和癌胚抗原均降低(P<0.05),其中以低三分位组最为明显.结论胃复春在不同NLR水平的胃早癌ESD术后患者中均显示出改善消化道症状、胃肠激素、胃功能指标和血常规指标的作用,尤其对于低NLR水平患者而言,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建议优先考虑低NLR水平的胃早癌ESD术后患者使用胃复春进行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和内镜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确诊为 IC 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诊治经过及随...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和内镜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确诊为 IC 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诊治经过及随访等资料。结果62例患者中男17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6.1±10.7)岁,>60岁47例(75.81%),其中38例(61.29%)存在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腹痛57例(91.94%),血便56例(90.32%);结肠镜检查显示,60例为一过型,2例为狭窄型,未见坏疽型,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所有患者均给予禁食、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及静脉营养支持,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转外科手术治疗,4~8周后复查结肠镜,62例愈合或好转,2例在3年观察期内再次发作入院,复发率为3.23%。结论缺血性结肠炎以老年人多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警惕,以结肠镜为主要诊断方式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胃复春可治疗内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的胃早癌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可作为评估此类患者活动度和预后的指标.目前尚未确定不同NLR水平的ESD术后胃早癌患者是否存在与之相关的胃复春疗效差异.目的探讨胃复春对不同NLR水平的胃早癌ESD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01/2022-12收治的160例胃早癌ESD术后患者,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和常规治疗+胃复春治疗组(n=120).将胃复春治疗组再按照NLR水平进行三分位分组,分为高三分位组(NLR≥3.23)40例,低三分位组(NLR≤1.74)40例,中三分位组(NLR:1.74-3.23)40例.比较以上各组治疗前后的主要的消化道症状评分、胃肠激素水平、胃功能指标及血常规指标水平,并计算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胃脘灼热、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和胃纳呆滞评分均降低(P<0.05),其中以低三分位组治疗效果最佳(P<0.05),总有效率最高(P<0.05).常规治疗不能改变患者N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水平,而常规治疗+胃复春治疗能降低患者的NLR与PLR水平(P<0.05).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胃复春治疗组(低、中和高三分位组)的抑胃肽、胃动素、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比值水平均增高(P<0.05)、白细胞、胃蛋白酶原Ⅱ和癌胚抗原均降低(P<0.05),其中以低三分位组最为明显.结论胃复春在不同NLR水平的胃早癌ESD术后患者中均显示出改善消化道症状、胃肠激素、胃功能指标和血常规指标的作用,尤其对于低NLR水平患者而言,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建议优先考虑低NLR水平的胃早癌ESD术后患者使用胃复春进行治疗.
文摘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和内镜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确诊为 IC 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诊治经过及随访等资料。结果62例患者中男17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6.1±10.7)岁,>60岁47例(75.81%),其中38例(61.29%)存在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腹痛57例(91.94%),血便56例(90.32%);结肠镜检查显示,60例为一过型,2例为狭窄型,未见坏疽型,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所有患者均给予禁食、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及静脉营养支持,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转外科手术治疗,4~8周后复查结肠镜,62例愈合或好转,2例在3年观察期内再次发作入院,复发率为3.23%。结论缺血性结肠炎以老年人多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警惕,以结肠镜为主要诊断方式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