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7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Mn钢在土壤中的阴极保护参数实验室评价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海波 王廷勇 +3 位作者 王远志 朱勇 彭荣 兰翔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04-409,共6页
通过交流阻抗测试技术对16Mn钢在不同土壤中不同湿度条件下的阴极极化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实验室实验确定阴极保护参数的方法.结果表明:可以通过交流阻抗技术绘制出电荷转移电阻(Rt)对阴极极化电位(Ee,c)曲线,用于分析腐蚀过程的... 通过交流阻抗测试技术对16Mn钢在不同土壤中不同湿度条件下的阴极极化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实验室实验确定阴极保护参数的方法.结果表明:可以通过交流阻抗技术绘制出电荷转移电阻(Rt)对阴极极化电位(Ee,c)曲线,用于分析腐蚀过程的控制机制,指导阴极保护参数的选取.由Rt-Ee,c曲线形状可以判断腐蚀控制步骤,并根据曲线上的特征点确定阴极保护最小保护电位、最佳保护电位和最大保护电位,通过失重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采用Rt—Ee,c曲线选取土壤中阴极保护的参数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腐蚀 16MN钢 电化学阻抗谱 阴极极化 阴极保护参数
下载PDF
含哒嗪功能结构酰胺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的实验评价与理论模拟
2
作者 任峻晴 马玉乐 +5 位作者 马宇欣 高少琪 仇宇豪 陈国博 夏树伟 于良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109,共13页
为了解决碳钢在工业应用中的腐蚀状况,设计合成了3种含哒嗪功能结构的酰胺醚类化合物(PCAE).采用电化学分析和表面测试等实验方法探究了其在1 mol/L盐酸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PCAE是以抑制阳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PCAE1和PCAE2... 为了解决碳钢在工业应用中的腐蚀状况,设计合成了3种含哒嗪功能结构的酰胺醚类化合物(PCAE).采用电化学分析和表面测试等实验方法探究了其在1 mol/L盐酸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PCAE是以抑制阳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PCAE1和PCAE2浓度为500 mg/L时缓蚀率分别为96.8%和93.1%,而PCAE3在100 mg/L时缓蚀率即可达到96.5%.PCAE在碳钢表面以化学吸附为主,符合Langmuir等温式,在缓蚀剂作用下的碳钢表面腐蚀坑明显减少,粗糙度曲线趋于平缓.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PCAE的结构中含有大量活性吸附位点,PCAE3分子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接受金属电子形成反馈键的能力更占优势,其支链取代基中的C_(2pz)和羰基O_(2pz)对LUMO轨道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电化学技术 吸附 量子化学计算
下载PDF
冬季南海海水二甲基硫化物的分布、光化学氧化和海-气通量研究
3
作者 李尧 杨桂朋 于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00,共11页
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和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在全球硫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2022年冬季南海海域DMS和DMSP的浓度分布特征,测定了表层海水DMS光化学氧化速率,估算... 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和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在全球硫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2022年冬季南海海域DMS和DMSP的浓度分布特征,测定了表层海水DMS光化学氧化速率,估算了DMS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溶解态DMSP(DMSPd)和颗粒态DMSP(DMSPp)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3~9.69、0.96~8.47和0.04~69.39 nmol·L^(-1),平均值分别为(3.61±2.65)、(3.47±2.58)和(22.48±23.06)nmol·L^(-1)。DMS整体分布呈现北低南高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菲律宾群岛附近,最低值出现在海南岛附近海域。DMSPp和DMSPd浓度均在海南岛附近出现最大值,其中DMSPp浓度与Chl 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DMSPp浓度主要受浮游植物控制。DMS光化学氧化速率变化范围为5.06~17.51 nmol·L^(-1)·d^(-1),平均值为(10.26±3.96)nmol·L^(-1)·d^(-1),UVA、UVB和可见光对DMS光化学氧化的贡献率的平均值分别为45.5%、41.2%和13.3%,UV波段光是冬季南海DMS光化学氧化的主要动力。南海海域DMS海-气通量的变化范围为0.77~30.51μmol·m^(-2)·d^(-1),平均值为(11.54±9.48)μmol·m^(-2)·d^(-1),高DMS海-气通量说明南海对全球硫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硫 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 光化学氧化 DMS海-气通量
下载PDF
海洋沉积体系甲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旭东 庄光超 冯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5,共14页
由地质过程与微生物作用共同塑造的地球环境,当前正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其中甲烷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0%。海洋沉积物是地球最大的甲烷储库,在海洋富甲烷环境,微生物参与的产甲烷、甲烷厌氧氧化和... 由地质过程与微生物作用共同塑造的地球环境,当前正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其中甲烷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0%。海洋沉积物是地球最大的甲烷储库,在海洋富甲烷环境,微生物参与的产甲烷、甲烷厌氧氧化和甲烷有氧氧化过程广泛存在,是研究错综复杂的甲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理想实验室。本文从地质微生物学角度解析了含微量元素的酶或辅酶介导的甲烷循环过程,梳理了微生物潜在的微量元素需求,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主要涉及海洋甲烷循环过程研究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由于参与甲烷循环过程的微生物纯培养相对困难,而地球化学研究又难以实现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精细刻画,微生物学与地球化学的学科交叉研究优势明显、前景广阔。阐明海洋富甲烷环境微生物活动与微量元素的耦合关系,对于探索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甲烷循环过程和全球甲烷排放的调控至关重要,也有望为解析地质历史时期的甲烷排放事件及其全球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体系 甲烷循环 微生物活动 微量元素
下载PDF
温度变化对典型海洋定鞭藻有机质C∶N∶P的影响
5
作者 崔家璇 秦肖 +4 位作者 涂佳敏 曹中 张传莉 丁杨 毕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4,共10页
本文系统研究了温度变化(12、18和24℃)对两种典型定鞭藻(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胞内颗粒有机质C∶N∶P(POC、PON、POP)含量与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升温对两种定鞭藻POC、PON、POP含量... 本文系统研究了温度变化(12、18和24℃)对两种典型定鞭藻(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胞内颗粒有机质C∶N∶P(POC、PON、POP)含量与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升温对两种定鞭藻POC、PON、POP含量与比值无显著影响,但其对两种微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升温总体导致两种微藻胞内POC、PON、POP含量下降(4%~25%),其中大洋桥石藻胞内POC和PON含量较高、球等鞭金藻胞内POP含量较高。升温总体导致两种微藻POC∶PON下降(~14%)、PON∶POP升高(~20%)、POC∶POP几乎无变化。本研究量化了温度变化对海洋典型定鞭藻胞内POC、PON、POP含量与比值的影响,为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定鞭藻对海洋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颗石藻 球等鞭金藻 颗粒有机碳 颗粒有机氮 颗粒有机磷
下载PDF
海洋浮游藻色素分析和化学分类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邓春梅 姚鹏 +1 位作者 刘淑霞 于志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98,104,共9页
综述了海洋浮游藻色素分析和化学分类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目前以色谱柱串联技术为基础的高分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已经成为色素分析方法的主要发展趋势。利用此方法对藻类特征色素进行再分析有助于获得对藻类色素分布的新认识。CHEM... 综述了海洋浮游藻色素分析和化学分类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目前以色谱柱串联技术为基础的高分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已经成为色素分析方法的主要发展趋势。利用此方法对藻类特征色素进行再分析有助于获得对藻类色素分布的新认识。CHEMTAX是在宏观上对浮游藻进行化学分类的良好工具,采用多次运算的方式可以减少其对初始色素比值的依赖,使结果向"真实值"收敛,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指出研究以特征色素比值组合为基础的浮游藻精细化学分类方法,以及将以色素分析为基础的浮游藻化学分类应用于了解浮游藻功能类群在生源要素和生物矿物质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游藻 特征色素 化学分类 串联色谱柱 高分辨方法
下载PDF
海洋中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任景玲 张桂玲 +2 位作者 刘素美 王召伟 张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2-440,共9页
痕量元素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形成了新的国际科学计划———痕量元素及其同位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GEOTRACES)。锰是GEOTRACES关键参数之一,国际GEOTRACES组织推荐各国组织的GEOTRACES... 痕量元素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形成了新的国际科学计划———痕量元素及其同位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GEOTRACES)。锰是GEOTRACES关键参数之一,国际GEOTRACES组织推荐各国组织的GEOTRACES航次对其在全球大洋中的分布进行重点研究。本研究就痕量元素锰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介绍了锰在海洋中的来源及输送通量、分布、水体中的赋存形式及其迁移转化、生态学功能以及主要的分析方法等。总结了在这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海洋 GEOTRACES
下载PDF
利用丝束电极技术研究模拟微生物膜/金属界面的电化学不均匀性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霞 王伟 王佳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2-244,共3页
利用丝束电极技术研究模拟微生物膜/金属界面局部腐蚀电位、腐蚀电流分布规律与膜内过氧化氢分布的相关性.海藻酸钙凝胶用来模拟微生物膜.结果表明,基于LabVIEW软件及模块化仪器构建的丝束电极测量装置,能快速、准确获得局部电极电位及... 利用丝束电极技术研究模拟微生物膜/金属界面局部腐蚀电位、腐蚀电流分布规律与膜内过氧化氢分布的相关性.海藻酸钙凝胶用来模拟微生物膜.结果表明,基于LabVIEW软件及模块化仪器构建的丝束电极测量装置,能快速、准确获得局部电极电位及电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束电极 微生物腐蚀 不锈钢 过氧化氢 电位/电流分布
下载PDF
碘甲烷的海洋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陆小兰 杨桂朋 +1 位作者 宋贵生 张亮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3-110,共8页
评述了海洋环境中碘甲烷的来源、分布、迁移和转化等过程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该领域有待进一歩研究的问题。开展碘甲烷的海洋化学研究,有助于了解海洋中碘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大气臭氧层的重要保护作用。
关键词 碘甲烷 挥发性卤代烃 挥发性卤代有机化合物 海-气通量
下载PDF
一株海洋假单胞菌产生物絮凝剂去除赤潮生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龚良玉 梁生康 +3 位作者 李雁宾 王修林 祝陈坚 孙兴年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7-250,共4页
利用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的发酵液研究了该细菌产絮凝剂对东海原甲藻和裸甲藻的絮凝去除作用。结果表明。该生物絮凝剂可有效絮凝去除实验所选用两种赤潮生物,并且随絮凝剂用量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去除效果逐渐增... 利用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的发酵液研究了该细菌产絮凝剂对东海原甲藻和裸甲藻的絮凝去除作用。结果表明。该生物絮凝剂可有效絮凝去除实验所选用两种赤潮生物,并且随絮凝剂用量的增加以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去除效果逐渐增加至最大然后基本保持恒定。有效絮凝去除赤潮生物的体积浓度为4.0%-10.0%。有效絮凝作用时间为1.5h左右.絮凝效率与体系的pH值密切相关,pH在8.0左右絮凝效率较高。不同浓度的Ca^2+、Mg^2+对该絮凝剂絮凝除藻作用有一定的增效作用,Ca^2+、Mg^2+的最佳助凝离子浓度分别为2.0mmol/L及4.0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藻 微生物絮凝剂 絮凝效率
下载PDF
Zn(Ⅱ)/γ-MnOOH体系化学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夏树伟 马骁楠 +1 位作者 于良民 潘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04-1809,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Zn(Ⅱ)在水锰矿(MnOOH)2(H2O)6簇模型表面的水合、一级和二级水解三类共11种吸附构型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水合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双角)>SE-B(单边-B)>SE-A(单边-A)>DE(双边),水解吸附...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Zn(Ⅱ)在水锰矿(MnOOH)2(H2O)6簇模型表面的水合、一级和二级水解三类共11种吸附构型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水合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双角)>SE-B(单边-B)>SE-A(单边-A)>DE(双边),水解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SE-A>SE-B>DE,均符合鲍林第三规则;热化学分析结果说明,其吸附和水解是相互制约的两个过程,这一结论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分析得到了证明;自然布居分析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电子由簇模型向吸附质迁移;结合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和前线轨道组成分析了吸附产物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Zn(Ⅱ) 水锰矿 吸附构型
下载PDF
氯甲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陆小兰 杨桂朋 高先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8-874,共7页
对氯甲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介绍了氯甲烷在海洋环境中的来源、分布、去除、海-气通量、大气氯甲烷的源、汇估算及海水中氯甲烷的分析方法等方面,并提出在国内海域进行氯甲烷研究的几点设想。
关键词 氯甲烷 挥发性卤代烃 挥发性卤代有机化合物 海-气通量
下载PDF
Zn(OH)_4^(2-)在针铁矿(010)晶面上化学吸附结构和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树伟 钟炳伟 +1 位作者 仇萌 于良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60,共4页
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Zn(OH)42-在针铁矿(010)晶面的吸附结构和稳定性,得到了Zn(OH)42-吸附前后键长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当Zn(OH)42-通过共用O原子在针铁矿表面发生吸附时,平均ZnbridgeO键长较自由Zn(OH)42-的平... 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Zn(OH)42-在针铁矿(010)晶面的吸附结构和稳定性,得到了Zn(OH)42-吸附前后键长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当Zn(OH)42-通过共用O原子在针铁矿表面发生吸附时,平均ZnbridgeO键长较自由Zn(OH)42-的平均Zn-O键长有增长趋势,而平均Zn-O键长则有缩短趋势;Zn(OH)42-在针铁矿(010)晶面进行化学吸附时,双角DC2吸附方式为优势吸附物种。各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2>SE1>DC1>SC1>SC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 Zn(OH)42- 化学吸附 针铁矿
下载PDF
高温模拟海洋钻井液中复合缓蚀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邹家素 杜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0-237,共8页
针对钻井液对钻具的腐蚀情况,研制了由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等组成的复合缓蚀剂,利用静态和动态失重法、极化曲线法、交流阻抗法考察其在高温模拟海洋钻井液(包括天然海水、酸性海水和高密度盐水)中,对G105钢的缓蚀效率和作用机理。... 针对钻井液对钻具的腐蚀情况,研制了由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等组成的复合缓蚀剂,利用静态和动态失重法、极化曲线法、交流阻抗法考察其在高温模拟海洋钻井液(包括天然海水、酸性海水和高密度盐水)中,对G105钢的缓蚀效率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70℃的静态和动态天然海水中,复合缓蚀剂用量仅为150 mg/L时,缓蚀率分别达98.1%、98.5%;在70℃动态高密度盐水中,用量为250 mg/L时,缓蚀率达91.7%,90℃静态时缓蚀率为84.1%。70℃时复合缓蚀剂在天然海水和酸性海水中是阳极型缓蚀剂,在高密度盐水中是以抑制阳极反应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复合缓蚀剂在天然海水里的缓蚀效果优于在其他2种溶液中的,主要是由于可在电极表面形成更加致密的缓蚀膜并改变了电极的反应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海洋钻井液 复合缓蚀剂 高温 动态失重法 G105钢
下载PDF
一氧化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春颖 田野 +3 位作者 姜源庆 李培峰 简慧敏 张升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71,共6页
一氧化氮(NO)是影响全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污染气体之一,同时也是影响生物生长的重要调控因子。本文综述了海水中NO的测定方法,海洋中NO的来源和分布、迁移和转化,NO在海洋生态系中的作用,以及NO在大气中的转化和作用,并对海洋中NO的进... 一氧化氮(NO)是影响全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污染气体之一,同时也是影响生物生长的重要调控因子。本文综述了海水中NO的测定方法,海洋中NO的来源和分布、迁移和转化,NO在海洋生态系中的作用,以及NO在大气中的转化和作用,并对海洋中NO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目前围绕海洋中NO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有助于了解海洋中N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海洋 生物地球化学 测定方法
下载PDF
海洋工程用TMCP钢焊接接头的海水腐蚀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虞毅 许可望 +1 位作者 蔡文刚 杜敏 《钢结构》 2011年第12期68-70,41,共4页
采用开路电位、强极化曲线以及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DH36海洋用钢的焊接件S-335-2在海水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电偶腐蚀的倾向及其腐蚀产物。结果表明,焊接件各个部位在海水中的腐蚀速率较小,在16~20μA/cm2之间,是氧扩散... 采用开路电位、强极化曲线以及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DH36海洋用钢的焊接件S-335-2在海水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电偶腐蚀的倾向及其腐蚀产物。结果表明,焊接件各个部位在海水中的腐蚀速率较小,在16~20μA/cm2之间,是氧扩散控制过程;开路电位和电极电位均随时间负移,各个位置电极电位差较小且负移幅度接近,发生电偶腐蚀的倾向较小;腐蚀产物以γ-FeO(OH)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CP钢 海水腐蚀 电偶腐蚀 焊接接头 腐蚀产物
下载PDF
沉积物与土壤有机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研究
17
作者 刘岩 汤永佐 +3 位作者 任国兴 高杨 侯广利 王江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2-117,125,共7页
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现场分析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及组成特征的方法。该方法的提出建立在臭氧与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发生氧化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化学发光现象基础上。研究发现,不同沉积物和土壤样品由于组成结构不同,所产生... 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现场分析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及组成特征的方法。该方法的提出建立在臭氧与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发生氧化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化学发光现象基础上。研究发现,不同沉积物和土壤样品由于组成结构不同,所产生的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具有明显特异性差异。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原理试验样机所获取的样品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文章针对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定性含量研究,并结合现有检测方法,验证了臭氧氧化发光分析方法分析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的可行性。根据实验中得到的不同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具有很大信息差异的现象,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沉积物和土壤中有机质特征编码"有机质指纹"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土壤 有机质 臭氧 化学发光
下载PDF
烟气吸收液中亚硝酸铵的电化学氧化处理技术
18
作者 芦永红 董小波 +3 位作者 王丽莎 刘燕 祝陈坚 徐海波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4,共6页
为实现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硝和汞一体化工艺中吸收液副产物亚硝酸铵的废物利用,采用电化学氧化处理技术将吸收液中亚硝酸铵转化为硝酸铵.采用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曲线和恒电流法等多种电化学测试方法评价和选取电极材料,探讨电解液组成... 为实现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硝和汞一体化工艺中吸收液副产物亚硝酸铵的废物利用,采用电化学氧化处理技术将吸收液中亚硝酸铵转化为硝酸铵.采用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曲线和恒电流法等多种电化学测试方法评价和选取电极材料,探讨电解液组成的影响,得到优化的电化学氧化工艺参数,并用化学分析法验证了电化学氧化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脱硝 烟气 水处理 碳纤维
下载PDF
海水烟气脱硫恢复系统的实验室模拟评价
19
作者 徐海波 高东宇 +3 位作者 王东鹏 薛军 王小立 芦永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72,共6页
恢复系统是海水烟气脱硫(SWFGD)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设计和运行参数进行实验评价一直是难点问题。本文在前期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模拟实际工况多参数变化的循环式实验装置,将曝气深度和池容积按比例缩小,并强化处理... 恢复系统是海水烟气脱硫(SWFGD)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设计和运行参数进行实验评价一直是难点问题。本文在前期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模拟实际工况多参数变化的循环式实验装置,将曝气深度和池容积按比例缩小,并强化处理海水的循环次数,提出针对气液比计算的缩比模型经验公式。实验中通过调节气体或液体流量、氧化时间、曝气池高度和容积等参数,有效模拟了工厂直排型海水脱硫恢复系统气液比(0.29~7.74)对S(IV)氧化效率、溶液pH值和溶解氧(DO)浓度的影响。此外,还评价了一种电化学-化学复合氧化改进处理技术,考察增加电极保护套对恢复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工业放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烟气脱硫 海水恢复 电化学氧化 气液比 模拟装置 经验公式
下载PDF
雅浦海沟沉积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岳新安 闫艺心 +2 位作者 丁海兵 孙承君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8-96,共9页
通过对雅浦海沟4 500和6 500m两个深度的柱状沉积物的含水率、总有机碳和多种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测定,总结分析了这些参数的垂向变化规律,采用元素比值法追溯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并结合扫描电镜确定了沉积物中的生物化... 通过对雅浦海沟4 500和6 500m两个深度的柱状沉积物的含水率、总有机碳和多种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测定,总结分析了这些参数的垂向变化规律,采用元素比值法追溯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并结合扫描电镜确定了沉积物中的生物化石组成,探讨了化石分布特征与地形结构、深海环流及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位于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上的4 500m深度深渊沉积物自上而下由含硅质黏土逐渐向钙质软泥过渡,其中的沉积断层可能与深海环流或滑坡有关;位于碳酸盐补偿深度之下的6 500m深度超深渊沉积物属于硅质软泥,可能是重力流导致的表层沉积物堆积,这种沉积作用有利于有机碳的埋藏。该区域沉积物主要来自海洋生物源、陆源和火山源;底层流属于氧化环境,可能有南极底层水的流入。第四纪以来,雅浦海沟应无大规模火山喷发,而海沟东侧的卡罗琳海岭由于板块俯冲作用在不断下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浦海沟 深渊和超深渊沉积物 地球化学元素 总有机碳 生物化石 物源分析 碳酸盐补偿深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