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新领域
1
作者 刘志峰 李林致 +2 位作者 李峰 廖计华 祁鹏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藏整体呈现“小、断、贫、散”的特征,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地震、生产等多种资料,分析总结西部斜坡带已发现油气的分布规律,提出西部斜坡带具有“南北分区、上下分层、近源富集”的油气分布特点。通过西部斜坡...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藏整体呈现“小、断、贫、散”的特征,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地震、生产等多种资料,分析总结西部斜坡带已发现油气的分布规律,提出西部斜坡带具有“南北分区、上下分层、近源富集”的油气分布特点。通过西部斜坡带典型油气藏解剖和失利井地质原因分析,认为圈闭和运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构造样式决定圈闭的类型和有效性,进而控制了不同区域的油气藏类型和差异富集;不同油气运移模式和两期充注、蒸发分馏作用控制了研究区近源成藏和“上油下气”的特征。通过成藏条件分析,指出平湖斜坡潜山、天台斜坡北段和杭州斜坡迎翠轩断裂带具有较好的圈闭和运移条件,是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的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圈闭类型 主控因素 勘探领域 西部斜坡带 西湖凹陷
下载PDF
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2
作者 杨东升 王龙 +6 位作者 郭帅 白志钊 焦保程 杨永才 梁媛媛 刘丽芳 赵钊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3,共13页
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一直未获勘探突破,存在区带构造演化认识不清、资源潜力不明确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区带勘探方向的优选。基于地震、测井、地化等资料,对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结构与构造演化、始新统沉积、地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 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一直未获勘探突破,存在区带构造演化认识不清、资源潜力不明确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区带勘探方向的优选。基于地震、测井、地化等资料,对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结构与构造演化、始新统沉积、地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勘探潜力,优选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1)西南断阶带受新生代裂陷伸展和走滑改造形成“横向三阶、纵向三脊”的构造格局,经历了始新世断阶带形成期、渐新世—早中新世相对隆升期以及中中新世至今热沉降期3大演化阶段;(2)西南断阶带周缘恩平组发育富氢煤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很好,母质类型为Ⅱ_(2)—Ⅲ型,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文昌组发育浅湖—半深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好,母质类型以Ⅱ_(2)—Ⅲ型,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预测天然气资源量约5.2千亿m^(3)、石油资源量约1.4亿m^(3),其中北脊汇聚区资源潜力最大;(3)运移是白云凹陷西南断阶带成藏主控因素,北部构造脊近洼带是最有利勘探区,北脊倾末端白云10A是有利勘探目标。研究成果对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西南断阶带 结构特征 构造演化 烃源岩 资源潜力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重力勘探对地下空洞的探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敏 徐新强 +5 位作者 陈明 纪晓琳 王万银 赵东明 周巍 张义蜜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3期876-883,共8页
地下空洞埋藏浅、规模小不易探测,随着重力感应技术的发展,给准确快速获取微重力变化为探测地下空洞带来新机会,对小规模地下空洞的探测能力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本文从重力基础理论、重力探测技术、重力数据处理及反演3方面对地... 地下空洞埋藏浅、规模小不易探测,随着重力感应技术的发展,给准确快速获取微重力变化为探测地下空洞带来新机会,对小规模地下空洞的探测能力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本文从重力基础理论、重力探测技术、重力数据处理及反演3方面对地下空洞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在给定形体大小、重力数据精度的情况下,通过二分法计算出了重力探测的最大埋藏深度;将高密度采集、高精度重力探测方法用于某区客运站地下人行通道实际探测,获得一套高精度重力格网数据,理论研究和实测结果表明,现有重力仪器具有探测地下空洞的能力;采用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方法、2.5D人机交互反演和靶区识别三维物性快速反演方法,得到地下人行通道近SN向的分布,埋藏深度大致2.5~5 m,这与实际情况相符。本次研究为地下空洞探测摸索出一套完整的重力勘探流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勘探 地下空洞 客运站 地下人行通道 正反演研究
下载PDF
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系统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内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周绍钰 包乾宗 石卫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2期411-427,共17页
分布式声波传感(DAS)技术作为最先进的声场检测技术之一,能够对与光纤相互作用的环境振动和声场信息进行分布式、长距离、高精度的实时检测。DAS技术中的光纤勘探系统解决了常规检波器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成本高、布设难度大等问题。近年来... 分布式声波传感(DAS)技术作为最先进的声场检测技术之一,能够对与光纤相互作用的环境振动和声场信息进行分布式、长距离、高精度的实时检测。DAS技术中的光纤勘探系统解决了常规检波器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成本高、布设难度大等问题。近年来,DAS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在需要长期、大规模布设的监测应用场景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其相关研究成果较为发散,系统性认识较少。为深入了解DAS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内的研究进展,更好地开展后期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对DAS技术自身的发展进程与其近期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内取得的研究成果,按照油气、海洋和环境工程3个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系统的分类总结,着重关注DAS技术近年来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展进程、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已经取得成果的相关文献;最后,对现阶段基于DAS采集系统的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对未来DAS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 文献调研 成果总结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海上地震勘探航线规划算法研究
5
作者 崔焘 张昊楠 +2 位作者 阮福明 闫佳琛 赵希昉 《物探装备》 2024年第4期232-236,共5页
拖缆地震勘探作为海上地震勘探的重要方法,现阶段拖缆地震勘探航线规划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大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为改进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专家经验法和机器学习的海上地震勘探航线优化算法。以工区前绘测线为研究对象,自动规... 拖缆地震勘探作为海上地震勘探的重要方法,现阶段拖缆地震勘探航线规划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大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为改进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专家经验法和机器学习的海上地震勘探航线优化算法。以工区前绘测线为研究对象,自动规划拖缆船航行线路,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提高拖缆作业的工作效率,有利于海上油气田勘探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地震勘探 拖缆作业 航线规划 机器学习
下载PDF
重力地形校正研究进展及展望
6
作者 张菲菲 王林 +4 位作者 马静 王万银 李建国 周新鹏 李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4-273,共20页
重力地形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地形质量对观测重力的影响,包括传统地形校正和中间层校正,是重力勘探外部校正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影响重力勘探精度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对地形校正计算模型、计算方法、计算精度的影响因素等开展了... 重力地形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地形质量对观测重力的影响,包括传统地形校正和中间层校正,是重力勘探外部校正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影响重力勘探精度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对地形校正计算模型、计算方法、计算精度的影响因素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忽视了不同测量方式(陆、海、空、井)过程中地形校正方法的统一,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及选取原则的讨论。本文详细介绍了不同测量方式地形校正的原理、计算方法及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指出地形校正方法中存在不同重力测量方式地形校正方法不统一、重力异常意义不统一、精度影响因素研究程度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重力测量方式地形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制定统一的地形校正规范成为重力数据统筹使用的必然。通过讨论分析地形网格间距、地形校正半径及地层密度对地形校正精度的影响,提出需要开展地形网格间距、地形校正半径与计算精度之间规律性关系的研究,实现地形网格间距和地形校正半径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选取,提高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地形校正 地形质量 计算模型 计算方法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及展望
下载PDF
低渗储层表征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7
作者 张学敏 魏莉 +2 位作者 万欢 郝明慧 朱建英 《石油化工应用》 2025年第1期10-15,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储层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基于现有低渗储层表征技术调研分析,明确近年低渗储层表征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当前低渗储层表征面临难点,从而梳理出近年低渗储层精准表征手段。研究表明,数字岩...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储层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基于现有低渗储层表征技术调研分析,明确近年低渗储层表征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当前低渗储层表征面临难点,从而梳理出近年低渗储层精准表征手段。研究表明,数字岩心分析技术、多尺度表征方法、微地震监测技术、高级化学示踪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为低渗储层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更准确、高效的手段,对于揭示低渗储层中的微观流动机制和宏观流动特性具有重要作用,为合理开发与高效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未来,随着技术进一步创新,将有更多新技术应用于储层表征,为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更为高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表征技术 数字岩心 多尺度表征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下载PDF
CO_(2)海底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地震监测方法研究:以Sleipner CCS项目为例
8
作者 彭文睿 邢磊 +1 位作者 李倩倩 王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24,共15页
咸水层封存占CO_(2)封存潜力的98%,过去针对CO_(2)海底咸水层波及范围四维地震监测的研究多是通过时延地震资料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定性分析,缺少测井资料的约束。本文基于Sleipner咸水层CO_(2)封存项目采集的测井和四维地震资料,对CO_(2)... 咸水层封存占CO_(2)封存潜力的98%,过去针对CO_(2)海底咸水层波及范围四维地震监测的研究多是通过时延地震资料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定性分析,缺少测井资料的约束。本文基于Sleipner咸水层CO_(2)封存项目采集的测井和四维地震资料,对CO_(2)海底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地震监测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岩石物理建模,应用井控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研究CO_(2)注入过程中CO_(2)-盐水两相介质变化引起的各向异性响应特征,优选对CO_(2)饱和度变化敏感的地震属性,通过地震正反演相结合的多属性分析实现对时移CO_(2)咸水层封存波及范围监测。研究发现随着CO_(2)饱和度的增加,饱和岩石的体积模量、体积密度、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均有所下降,正演模拟结果中总体振幅升高,且随着CO_(2)注入量的增加,其振幅变化幅度减小,均方根振幅属性对CO_(2)饱和度变化最为敏感。在注入期间,CO_(2)在层内主要沿SSW-NNE运移,并在构造高部位聚集;垂向上,CO_(2)从注入点向上层运移,下层达到最大波及范围的时间早于上层,结合储层性质和构造解释结果,CO_(2)在储层内的波及范围主要受各项异性渗透率和构造高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海底咸水层封存 地震监测 正演模拟 属性分析
下载PDF
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北极地区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断裂构造与油气远景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春灌 赵敏 +5 位作者 袁炳强 李进波 张文 韩梅 张冕 周磊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为了研究北极地区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的断裂构造与油气远景,系统收集并整理了已有的重力及磁力资料,基于变纬度化极技术计算磁力化极异常,利用位场边缘识别技术获得相应的位场边缘识别信息,结合已有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对重磁异... 为了研究北极地区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的断裂构造与油气远景,系统收集并整理了已有的重力及磁力资料,基于变纬度化极技术计算磁力化极异常,利用位场边缘识别技术获得相应的位场边缘识别信息,结合已有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对重磁异常及位场边缘识别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断裂构造格架,圈定油气勘探有利区。研究认为,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重力高异常与重力低异常相间分布的特征反映了该区隆起与坳陷分布的范围及展布特征。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主要发育有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及近南北向4组断裂,这4组断裂对基底结构、性质、隆坳格架及新生界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扬马延微陆块中南部圈定出Ⅰ类和Ⅱ类油气勘探有利区,这些勘探有利区最显著的特征是处于自由空间重力局部异常及垂向二阶导数异常高值带,其发育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Ⅰ类勘探有利区对应的重力异常幅值较高、异常变化梯度较陡;相对于Ⅰ类勘探有利区,Ⅱ类勘探有利区对应的重力异常幅值相对较小、异常变化梯度相对较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扬马延微陆块 重磁资料 变纬度化极技术 位场边缘识别技术 综合解释 断裂构造 油气勘探与油气远景
下载PDF
钻井泥浆膨润土与染料示踪剂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英 马立涛 +5 位作者 柳雪青 刘成 李洋冰 姜洋 方洁 熊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2-137,共6页
以新胭脂红(AR)和亚甲基蓝(MB)染料示踪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与钻井液中膨润土之间的吸附性能,获得其热力学和动力学作用模型,并探究pH以及矿化度对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膨润土对MB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其吸附量(928 mg/g... 以新胭脂红(AR)和亚甲基蓝(MB)染料示踪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与钻井液中膨润土之间的吸附性能,获得其热力学和动力学作用模型,并探究pH以及矿化度对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膨润土对MB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其吸附量(928 mg/g)远大于膨润土对AR的吸附量(0.73 mg/g);膨润土对示踪剂的吸附过程更加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pH会影响染料示踪剂的紫外吸收,矿化度对染料示踪剂的紫外吸收几乎不产生影响。Zeta电位结果表明,AR主要通过范德华力与膨润土发生作用,因而吸附较弱;MB主要通过静电与膨润土中的Al-O、Si-O键发生作用,因而产生较强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示踪剂 膨润土 LANGMUIR模型 作用机理
原文传递
GPR绕射波与反射波分离的变分模态分解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商耀达 刘财 +1 位作者 徐杨杨 鹿琪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82-92,共11页
针对传统绕射波与反射波分离方法易造成有效信号丢失的问题,本文利用二维变分模态分解(2D-VMD)进行探地雷达(GPR)数据的绕射波与反射波分离。对二维GPR数据进行2D-VMD分解后,可得到包含从低频低波数到高频高波数的各阶模态分量及各阶模... 针对传统绕射波与反射波分离方法易造成有效信号丢失的问题,本文利用二维变分模态分解(2D-VMD)进行探地雷达(GPR)数据的绕射波与反射波分离。对二维GPR数据进行2D-VMD分解后,可得到包含从低频低波数到高频高波数的各阶模态分量及各阶模态分量的F-K谱。通过分析绕射波与反射波在频率-波数域的差异,分别重构绕射波与反射波对应的模态分量,得到分离后的绕射波与反射波数据。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分离绕射波与反射波,并且不损失任何有效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二维变分模态分解 F-K谱 绕射波 反射波 波场分离
下载PDF
基于接收函数法的阿拉斯加中南部地幔转换带特征研究
12
作者 刘亚鑫 杨慧良 +5 位作者 邢磊 李倩倩 刘怀山 张进 王林飞 尹燕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俯冲,在北美洲阿拉斯加大陆边缘形成了碰撞造山带和俯冲构造带,前人对该区域阿拉斯加俯冲带地幔转换带的研究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至阿拉斯加中南部下方的地幔转换带内部,引起地幔转换带增厚,另一... 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俯冲,在北美洲阿拉斯加大陆边缘形成了碰撞造山带和俯冲构造带,前人对该区域阿拉斯加俯冲带地幔转换带的研究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至阿拉斯加中南部下方的地幔转换带内部,引起地幔转换带增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幔转换带增厚是由于库拉板块残留造成的。因此,研究阿拉斯加俯冲带区域地幔转换带的精确成像对于厘清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和俯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地震联合学会(IRIS)在阿拉斯加区域布设的USArray部分固定台站接收到远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采用天然地震P波接收函数与共转换点道集叠加的方法,反演得到了阿拉斯加山脉和育空高原410 km、660 km间断面和地幔转换带的厚度结构。结果表明: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至地幔转换带内部,使得410 km间断面在阿拉斯加山脉东部和育空高原与阿拉斯加山脉交界处的弧形区域出现了抬升现象,抬升幅度为0~20 km,进而导致在该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地幔转换带增厚的现象,验证了第一种观点。另外,该地区地幔转换带结构显示,660 km间断面在阿拉斯加山脉东部以及阿拉斯加山脉与育空高原交界的东部出现下沉现象,故此推测阿拉斯加中南部部分区域太平洋板块已经俯冲至地幔转换带底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幔转换带 间断面 阿拉斯加
下载PDF
新构造运动对渤海凸起区、斜坡—洼陷区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米立军 徐建永 +2 位作者 刘志峰 朱文奇 吴斌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5,共14页
浅层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为渤海的主力含油气层系。新构造运动是渤海新生代晚期发生的对油气成藏影响最为深刻的构造事件,对浅层油气成藏的影响远大于深层,控制了渤海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导致的凹陷晚期快速生排... 浅层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为渤海的主力含油气层系。新构造运动是渤海新生代晚期发生的对油气成藏影响最为深刻的构造事件,对浅层油气成藏的影响远大于深层,控制了渤海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导致的凹陷晚期快速生排烃、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油气运移活跃等,整体上调整、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定型和分布,但对不同构造带浅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存在差异。根据构造位置和油气成藏特点,可将渤海浅层油气藏归为两大类:凸起区浅层油气藏、斜坡—洼陷区浅层油气藏。通过系统分析两类构造带浅层油气的成藏特点,明确新构造运动对两类构造带油气最终成藏的控制作用与富集模式差异,并构建了相应成藏模式。凸起区的浅层具有“晚期油源断层+浅层稳定储盖组合”的“台阶”型油气成藏模式;斜坡—洼陷区的浅层具有“洼中隆+晚期断层”“深层运移脊+晚期断层”两种“倒漏斗”型油气成藏模式。渤海浅层已进入了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应加强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晚期运移断层+岩性圈闭”组合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渤海 浅层油气藏 凸起区 斜坡—洼陷区 成藏模式 “倒漏斗”型
下载PDF
陆相湖盆富有机质泥页岩中方解石脉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为例
14
作者 何文渊 孙宁亮 +3 位作者 张金友 钟建华 高剑波 圣朋朋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7-950,共14页
基于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分析,结合阴极发光、激光拉曼、流体包裹体、LA-ICP-MS原位U-Pb测年等技术手段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储层中的方解石脉成因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宏观上方解石脉以顺层为主,呈透镜状... 基于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分析,结合阴极发光、激光拉曼、流体包裹体、LA-ICP-MS原位U-Pb测年等技术手段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储层中的方解石脉成因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宏观上方解石脉以顺层为主,呈透镜状、“S”形、叠锥状、羽状,在微观上分为向生式块状或柱状晶体结构和背生式纤维状晶体结构脉体。②块状方解石脉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2.5~145.1℃,原位U-Pb测年绝对年龄为(69.9±5.2)Ma,表明青山口组烃源岩中成熟期和常规油的形成时期为晚白垩世明水组沉积期。纤维状方解石脉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1.2~157.4℃,对应于烃源岩晚成熟期,U-Pb测年绝对年龄为(44.7±6.9)Ma,指示青山口组烃源岩的中高成熟期和古龙油页岩的形成时间为古近纪依安组沉积期。③向生式块状或柱状晶体结构方解石脉的形成与成岩成烃作用有关,脉体的形成经过了裂缝的开启、成脉流体充填和脉体生长3个阶段,构造挤压活动和流体超压是裂缝形成的诱导因素,成脉流体以短距离的扩散流为主,是一种有竞争的结晶生长模式。背生式纤维状方解石脉主要是在一种无竞争生长环境下由结晶力驱动形成的。研究认为,研究区青山口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的方解石脉对于松辽盆地构造活动、流体超压、泥页岩生排烃及成岩-成藏年龄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方解石脉 LA-ICP-MS原位U-Pb测年 水平挤压 结晶力 超压 页岩油 白垩系 青山口组
下载PDF
潜山裂缝储层地震多尺度裂缝带预测方法研究
15
作者 杜昕 范廷恩 +2 位作者 樊鹏军 马淑芳 张显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84-3195,共12页
现有潜山裂缝储层地震预测主要描述地震视野下(数十至千米)某一特定尺度范围的裂缝带特征,为进一步突破地震裂缝预测尺度,综合描述太古界潜山裂缝储层多尺度特征,结合地震预测与模型表征发展地震多尺度裂缝带预测方法:(1)综合基于叠后... 现有潜山裂缝储层地震预测主要描述地震视野下(数十至千米)某一特定尺度范围的裂缝带特征,为进一步突破地震裂缝预测尺度,综合描述太古界潜山裂缝储层多尺度特征,结合地震预测与模型表征发展地震多尺度裂缝带预测方法:(1)综合基于叠后地震的高陡“断缝体”刻画属性(描述大尺度裂缝带)、叠前AVO梯度方位各向异性预测属性(描述中小尺度裂缝带),利用Contourlet变换方法实现属性融合,作为断裂发育强度指导场.(2)对断裂发育强度指导场利用Hough变换方法进行矢量化提取,同时结合井筒FMI测井裂缝方向、地震叠前各向异性预测方位属性,建立断裂发育方向指导场.进一步根据矢量化提取结果,基于断裂带长度与数量服从幂律分布关系,统计分形维数.(3)结合发育强度指导场、发育方向指导场与分形维数,利用分布函数随机过程实现地震多尺度裂缝带预测.其中裂缝带分布位置以发育强度指导场为约束,利用泊松过程实现;裂缝带长度服从指数分布,并利用分形维数约束;裂缝带方向服从Fisher分布,并利用发育方向指导场约束.该方法应用于渤海M气田,预测的大尺度裂缝带与区域储层品质地质认识一致,中小尺度裂缝带与井区裂缝发育特征及生产测试较为一致,指导了M气田开发井优化,证实该方法具有一定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界潜山 裂缝预测 地震多尺度 裂缝带 属性融合 分布函数
下载PDF
基于四元数矩阵分解算法的多分量地震数据矢量重建研究
16
作者 孙文博 王艳冬 +3 位作者 黄小刚 张洪亮 高建军 王小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59-4772,共14页
与单分量纯纵波勘探相似,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在数据采集时也会遭遇地震道缺失和不规则采样问题,也需要进行数据规则化重建.然而,对多分量地震数据重建而言,目前普遍采用单分量重建方法逐个分量进行重建,这种标量化做法忽略了各分量之间... 与单分量纯纵波勘探相似,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在数据采集时也会遭遇地震道缺失和不规则采样问题,也需要进行数据规则化重建.然而,对多分量地震数据重建而言,目前普遍采用单分量重建方法逐个分量进行重建,这种标量化做法忽略了各分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破坏了地震波场的矢量结构特征.本文将四元数理论与矩阵分解降秩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四元数矩阵分解降秩算法的多分量地震数据矢量规则化重建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三分量三维不规则缺失地震道的矢量联合重建.与现有单分量重建方法相比,本文方法能够实现三分量数据的联合重建,且在重建时能有效保持各分量间的非线性正交结构特征,保护波场的矢量特性,此外,该方法是一种非SVD分解类算法,计算成本低.最后,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量地震数据 地震数据矢量重建 四元数矩阵分解 低秩矩阵
下载PDF
自适应正则化滤波化极方法研究
17
作者 何涛 王皓 +3 位作者 张义蜜 王万银 Colin G.Farquharson J.Kim Welford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5-1272,共18页
化极是消除磁力异常斜磁化影响的关键步骤,可以在波数域(频率域)和空间域中实现.相比于空间域,在波数域(频率域)进行化极简单且高效,但在低纬度地区存在不稳定性问题,因此明确低纬度地区的范围,研究稳定、实用、精度高的低纬度地区化极... 化极是消除磁力异常斜磁化影响的关键步骤,可以在波数域(频率域)和空间域中实现.相比于空间域,在波数域(频率域)进行化极简单且高效,但在低纬度地区存在不稳定性问题,因此明确低纬度地区的范围,研究稳定、实用、精度高的低纬度地区化极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得出化极因子振幅的最大值为2时,对应的磁化倾角的值为±45°,当磁化倾角在该范围内时,引起化极不稳定.因此采用正则化思想,提出了自适应正则化滤波化极方法(ARF-RTP),该方法利用化极因子振幅构建正则化滤波函数,并以振幅值等于2作为约束计算化极方法的参数值,从而实现自适应化极处理,提高了化极方法的稳定性及实用性.同时结合迭代算法提高了此方法的精度,有效地解决了低纬度地区化极的不稳定性问题.自适应正则化滤波这一思想不但可以解决化极的不稳定性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分量转换或者磁化方向转换的不稳定性问题以及类似数据处理中的不稳定性问题,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极 低纬度地区 振幅 自适应正则化滤波 迭代算法
下载PDF
海洋CSEM法探测海底淡水资源可行性初探——以长江口嵊泗古河道为例
18
作者 吴晓婷 李予国 段双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4-215,共12页
海底淡水是一种天然淡水资源,主要位于近海大陆架区域,来自陆地渗透水或是由海平面升降所形成的古河道中。传统地震方法在储层流体盐度变化的识别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海洋可控源电磁法(CSEM)对高阻薄层敏感,有利于通过观测淡水储层和... 海底淡水是一种天然淡水资源,主要位于近海大陆架区域,来自陆地渗透水或是由海平面升降所形成的古河道中。传统地震方法在储层流体盐度变化的识别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海洋可控源电磁法(CSEM)对高阻薄层敏感,有利于通过观测淡水储层和围岩电阻率差异引起的电磁异常来探测淡水资源。本文研究区域位于长江口嵊泗古河道,基于“嵊泗一井”水文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建立长江口嵊泗古河道淡水储层地电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该区域淡水储层海洋可控源电磁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利用海洋CSEM方法对高阻薄层强敏感度的特征探测海底淡水资源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有效探测到高阻薄层引起的电磁场异常响应,具有较好的淡水储层识别能力。因此,该方法应用于长江口嵊泗古河道淡水储层探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 海底淡水 可探测度 嵊泗
下载PDF
最小曲率模型的航空重力数据噪声压制方法研究
19
作者 王皓 熊盛青 +1 位作者 何涛 王万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59-3972,共14页
航空重力是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数据采集时会受到飞机震动、颠簸以及气流变化引起的飞机高度变化等因素产生的噪声影响,使得采集的重力数据中由地质体引起的重力异常远远小于噪声,对后续的处理和解释带来... 航空重力是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数据采集时会受到飞机震动、颠簸以及气流变化引起的飞机高度变化等因素产生的噪声影响,使得采集的重力数据中由地质体引起的重力异常远远小于噪声,对后续的处理和解释带来了很大困难.航空重力数据噪声压制一直是航空重力数据处理的难题,也是地球物理学家一直致力研究的课题.本文将最小曲率方法用于航空重力数据噪声压制,在已有显式和隐式单步长、叠加步长、多重单步长和多重叠加步长迭代的基础上,提出了松弛迭代技术,解决了显式单步长和显式多重单步长迭代不收敛的问题.利用Fourier频谱分析理论,研究了松弛迭代格式的收敛性,并给出了松弛因子选择方法;通过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测试了最小曲率方法在航空重力数据噪声压制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最小曲率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航空重力数据噪声压制方法,能够提高航空重力数据的质量,也为进一步处理和解释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最小曲率噪声压制方法还可用于地面、船载以及卫星重力数据的噪声压制以及其他数据的噪声压制,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力数据 最小曲率 噪声压制 松弛迭代技术
下载PDF
基于多次波逆时偏移的海洋垂直缆探测精度模拟
20
作者 张子鑫 邢磊 +4 位作者 杨慧良 李倩倩 张洪茂 尉佳 刘鸿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86,共7页
海洋垂直缆地震勘探是一种将水听器垂直布放到水中的探测新技术,与传统的拖缆地震勘探相比,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优势。针对海洋垂直缆观测系统的不同造成的地震照明密度差异特点,采用多次波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对Marmousi模型进行基... 海洋垂直缆地震勘探是一种将水听器垂直布放到水中的探测新技术,与传统的拖缆地震勘探相比,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优势。针对海洋垂直缆观测系统的不同造成的地震照明密度差异特点,采用多次波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对Marmousi模型进行基于声波方程的垂直缆地震采集正演模拟和成像处理,分析了垂直缆地震勘探方法的探测精度。结果表明,当垂直缆位于勘探区域的中部时,对勘探目标层的成像更为有利,对含有自由表面多次波的地震数据进行成像能有效增加地下的照明范围,使得高陡构造区域的成像结果更为清晰。该研究对海洋垂直缆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和高精度成像处理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缆 逆时偏移 多次波 正演模拟 精度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