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食品配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
作者 毛相朝 董浩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共14页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日益增长的高要求,海洋食品配料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较之陆源食品配料,海洋食品配料来源广泛、种类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功能活性,已成为食品配料开发的重要方向。系统介绍了海洋食品配料的种类及功能,包...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日益增长的高要求,海洋食品配料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较之陆源食品配料,海洋食品配料来源广泛、种类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功能活性,已成为食品配料开发的重要方向。系统介绍了海洋食品配料的种类及功能,包括海洋多糖类(海藻酸盐、甲壳素等)、海洋蛋白类(藻胆蛋白、胶原蛋白等)、海洋脂质类(甘油酯、磷脂等)和功能小分子类(虾青素、岩藻黄素等);同时,对海洋食品配料在食品品质改善、功能提升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涵盖肉制品、奶制品、面制品等多个加工领域;针对海洋食品配料种类少,发展滞后的问题,提出利用生物制造技术实现海洋食品配料的绿色加工,精准制造实现海洋食品配料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助力海洋食品配料的开发3个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海洋食品配料的种类、功能、应用的系统分析,结合发展趋势的展望,希望为我国食品配料行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食品配料 海洋多糖 海洋蛋白 海洋脂质 功能小分子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太空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童强 肖帅磊 +2 位作者 李易 姜宇 董秀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99-306,共8页
随着我国“太空180”试验的成功以及“太空母港”计划和载人火星探索计划的提出,宇航员在深空中的长期任务逐渐增多,因此,太空食品的供应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3D打印技术又称为增材制造技术,因其可实现食品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为解决... 随着我国“太空180”试验的成功以及“太空母港”计划和载人火星探索计划的提出,宇航员在深空中的长期任务逐渐增多,因此,太空食品的供应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3D打印技术又称为增材制造技术,因其可实现食品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为解决航天饮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介绍了常见的食品3D打印方式,系统讨论了3D打印技术在设计制作太空食品形状、调控营养成分及口味方面的应用以及实现太空食品长期储存和运输方面的优势,提出了3D打印食品在太空环境中生产存在的独特问题,包括微重力条件下的打印成型、宇宙辐射对材料和设备的影响等,展望了3D打印太空食品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方向,旨在为太空食品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食品 3D打印 宇航员 增材制造
下载PDF
激光技术在食品3D打印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3
作者 童强 肖帅磊 +2 位作者 姜宇 董秀萍 庞桂兵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5-321,共7页
随着食品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辅助技术与其结合的创新应用越来越受关注。激光技术具有精确、高能量和快速实现材料成型等特点,与食品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定制优势高度契合,两者的结合在食品加工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在... 随着食品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辅助技术与其结合的创新应用越来越受关注。激光技术具有精确、高能量和快速实现材料成型等特点,与食品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定制优势高度契合,两者的结合在食品加工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在介绍食品3D打印技术和激光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激光技术在食品3D打印中的应用,包括激光参数(如波长、功率、脉冲等)和工艺优势。同时,指出激光技术在食品3D打印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如激光照射下的食品安全、应用局限等问题。最后,对激光技术和食品3D打印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指明未来发展方向,为激光技术在食品3D打印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3D打印 增材制造 激光技术 食品加工
下载PDF
食品4D打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童强 肖帅磊 +2 位作者 毕野 吴豪 董秀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430,共7页
4D打印技术作为在3D打印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这个维度的新兴打印技术,不仅可以在三维空间内构建复杂结构,还能通过材料的预设形变来实现打印物体的自我组装和形态变化。4D打印技术作为新一代的增材制造技术,因演变过程完全可预测、... 4D打印技术作为在3D打印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这个维度的新兴打印技术,不仅可以在三维空间内构建复杂结构,还能通过材料的预设形变来实现打印物体的自我组装和形态变化。4D打印技术作为新一代的增材制造技术,因演变过程完全可预测、可设计和可控制的特点,其潜力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近年来,4D打印技术在现代食品加工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通过4D打印实现食品结构、营养成分、口感等特性的精准控制。本文综述了食品4D打印技术原理、要素及优势,分析了食品4D打印在现代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包括4D打印材料特性、外界刺激等方面,并重点探讨了4D打印智能食品的微观结构控制与口感之间的关系,最后展望了食品4D打印技术发展趋势和挑战,旨在为现代食品加工领域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D打印 增材制造 食品加工 外界刺激 微结构控制
下载PDF
海洋副产物来源生物肽提取、纯化及生物利用度研究进展
5
作者 贺玉珊 刘爱国 +2 位作者 丛海花 吴琼 徐亦涌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6,共13页
海洋副产物是渔业加工中的重要废弃资源,也是具有功能活性的“蓝色食物”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挖掘,海洋副产物中的生物活性肽因具有抗氧化、抗高血压、抗凝血等多种生物活性,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海洋副产物来... 海洋副产物是渔业加工中的重要废弃资源,也是具有功能活性的“蓝色食物”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挖掘,海洋副产物中的生物活性肽因具有抗氧化、抗高血压、抗凝血等多种生物活性,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海洋副产物来源生物活性肽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及其潜在的生物活性,特别关注了生物活性肽的生物利用度问题,并分析了影响生物活性肽体内吸收、稳定性及代谢过程的因素。此外,还探讨了提升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技术,如微胶囊化和分子结构优化。分析发现,尽管海洋副产物肽在功能性食品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潜力巨大,但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仍面临挑战。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提高生物肽的生物利用度,并通过创新技术提升其在体内的生物效能。通过探讨海洋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海洋副产物生物活性肽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以促进“蓝色食物”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副产物 生物活性肽 提取 纯化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童强 佟垚 +2 位作者 吴豪 肖帅磊 姜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6-404,共9页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构建特色食品工业体系的提出,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也向着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型技术转变。食品3D打印技术因具备个性化定制、加工精度高、营养均衡和绿色生产的优势,为构建特色创新型食品加工方式提供新思路。...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构建特色食品工业体系的提出,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也向着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型技术转变。食品3D打印技术因具备个性化定制、加工精度高、营养均衡和绿色生产的优势,为构建特色创新型食品加工方式提供新思路。该文通过调研分析,介绍了当前食品3D打印的最新进展,系统讨论了食品3D打印技术在加工精度、营养均衡、按需生产、绿色生产方面的应用以及优势,指出了当前食品3D打印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如设备的改进优化,食材的拓展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最后该文展望了食品3D打印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旨在为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型食品加工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增材制造 食品加工 成型原理 打印材料
下载PDF
东北传统大酱中产抗菌物质菌株的筛选及安全性研究
7
作者 任晓蕾 鲍捷 +3 位作者 郭宝松 董亮 纪超凡 张素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0-110,共11页
以东北大酱为原料,分离、鉴定产抗菌物质的微生物菌株,分析其抗菌能力。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44株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主要为芽孢杆菌属。通过抑菌谱试验发现,贝莱斯芽孢杆菌R2可抑制6种食源性致病菌生长,具有抑菌广谱性,并可从中扩增出... 以东北大酱为原料,分离、鉴定产抗菌物质的微生物菌株,分析其抗菌能力。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44株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主要为芽孢杆菌属。通过抑菌谱试验发现,贝莱斯芽孢杆菌R2可抑制6种食源性致病菌生长,具有抑菌广谱性,并可从中扩增出其编码非核糖体脂肽类物质杆菌霉素D、丰原素、鞭毛蛋白、伊枯草菌素A、芽孢菌溶素、枯草菌脂肽和蛋白物质类TasA的相关基因片段。通过对贝莱斯芽孢杆菌R2的功能、表型和安全相关特性的研究,发现菌株贝莱斯芽孢杆菌R2菌株不溶血,对10种抗生素敏感,并具有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本研究为酱类低盐发酵微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大酱 抑菌活性菌株 芽孢杆菌 抗菌物质 安全性
下载PDF
海藻酸丙二醇酯的功能特性及其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段成龙 张天任 +2 位作者 王盼 王晓梅 王湘龙 《食品与营养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文章研究了海藻酸丙二醇酯(PGA)在焙烤制品中的应用,通过探讨PGA的基本性质、结构特性及其在面点制作中的多重功能,为理解其在焙烤领域的独特优势提供了借鉴。与传统乳化剂相比,PGA不同于传统乳化剂的独特之处在于,PGA不仅具备出色的乳... 文章研究了海藻酸丙二醇酯(PGA)在焙烤制品中的应用,通过探讨PGA的基本性质、结构特性及其在面点制作中的多重功能,为理解其在焙烤领域的独特优势提供了借鉴。与传统乳化剂相比,PGA不同于传统乳化剂的独特之处在于,PGA不仅具备出色的乳化性能,还表现出增稠的功能,并可以显著改善面团的弹性。本文还探讨了PGA在焙烤制品中的稳定性和抗老化特性,为产品的贮藏和保质期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章通过实际应用的介绍,提供了PGA在面点和其他焙烤制品中的具体使用方法、用量和效果,为生产实践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丙二醇酯 PGA 焙烤食品
下载PDF
低果胶酯酶活性果胶酶生产菌株的筛选及应用
9
作者 卫晓涵 张玉姣 +3 位作者 纪超凡 董亮 林心萍 张素芳 《中国食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3,共11页
因软枣猕猴桃果胶含量较高,故在果汁加工时需加入果胶酶,然而在提高其出汁率和澄清效果的同时,会导致甲醇含量增多的安全问题,亟需开发低果胶酯酶活性的新型果胶酶。通过透明圈法初筛和DNS法复筛,从郫县豆瓣酱中共筛选到30株具有果胶酶... 因软枣猕猴桃果胶含量较高,故在果汁加工时需加入果胶酶,然而在提高其出汁率和澄清效果的同时,会导致甲醇含量增多的安全问题,亟需开发低果胶酯酶活性的新型果胶酶。通过透明圈法初筛和DNS法复筛,从郫县豆瓣酱中共筛选到30株具有果胶酶活性的菌株,选择果胶酶活力最高的前10株细菌进行研究,经鉴定均为芽孢杆菌属,其中贝莱斯芽孢杆菌W6具有最低的果胶酯酶活性和最高的果胶酶活性。随后将贝莱斯芽孢杆菌W6所产果胶酶PBV应用于软枣猕猴桃果汁加工。与商品果胶酶相比,PBV处理的果汁具有更高的出汁率和澄清效果。甲醇含量方面,PBV处理的果汁[(147.30±1.70)mg/L]与未经果胶酶处理的果汁[(135.04±1.70)mg/L]无显著差异,而商品果胶酶处理的果汁甲醇含量显著升高,其中夏盛果胶酶PXS处理的果汁甲醇含量[(229.85±12.99)mg/L]高于PBV组。此外,经PBV处理还能增加软枣猕猴桃果汁中的黄酮物质。本研究结果可为挖掘果胶酶生产微生物提供新思路,为软枣猕猴桃的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酯酶 果胶酶 芽孢杆菌 甲醇 软枣猕猴桃
下载PDF
解冻方式对南极磷虾滑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焦云爽 王月月 +3 位作者 姜鹏飞 杜晓平 祁立波 尚珊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9-317,共9页
探究不同解冻方式(鼓气流水解冻、空气解冻、超声解冻、冷藏解冻及静水解冻)对南极磷虾滑品质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保水特性、质构特性、蛋白氧化与脂质氧化等指标研究解冻方式对南极磷虾滑的影响。结果表明:鼓气流水解冻虾滑速度较快,... 探究不同解冻方式(鼓气流水解冻、空气解冻、超声解冻、冷藏解冻及静水解冻)对南极磷虾滑品质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保水特性、质构特性、蛋白氧化与脂质氧化等指标研究解冻方式对南极磷虾滑的影响。结果表明:鼓气流水解冻虾滑速度较快,但虾滑解冻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较高,析水状态明显,保水性较差。冷藏解冻的虾滑相较于其他解冻方式其蛋白质氧化程度最低,具体表现为盐溶性蛋白含量最高(33.39 mg/g)和羰基含量最低(2.71 nmol/mg)。鼓气流水解冻和冷藏解冻的虾滑的挥发性盐基氮值(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分别为11.36 mg/100 g和13.58 mg/100 g,显著低于空气解冻(16.57 mg/100 g)和静水解冻(15.40 mg/100 g)(P<0.05)。比较上述5种解冻方式的虾滑品质发现,经冷藏解冻的虾滑解冻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最低,质构特性良好,且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value,TBARS)明显低于其他解冻方式,这表明其脂肪氧化程度较低。因此,冷藏解冻能延缓南极磷虾滑的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进而提高其保水性,减少汁液损失,是比较理想的解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解冻方式 保水特性 蛋白质氧化 脂质氧化
下载PDF
离子强度对南极磷虾肉保水性及其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刘晓芳 姜鹏飞 +3 位作者 杜晓平 傅宝尚 尚珊 祁立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74,共11页
为改善南极磷虾虾肉水分易损失,质地较硬等问题,通过测定离心损失、水分分布、质构特性、肌原纤维断裂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蛋白质表面疏水性、蛋白质组成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指标,研究不同离子强度的浸泡液(0.8、... 为改善南极磷虾虾肉水分易损失,质地较硬等问题,通过测定离心损失、水分分布、质构特性、肌原纤维断裂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蛋白质表面疏水性、蛋白质组成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指标,研究不同离子强度的浸泡液(0.8、0.9、1.0、1.1 mol/L)和浸泡时间(1、2、4、6 h)对南极磷虾保水性和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虾肉的蒸煮损失、离心损失和硬度先下降后升高,不易流动水增加,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同一离子强度下,虾肉的保水效果在2 h达到最佳,相比对照组,1.0 mol/L浸泡液处理组的虾肉其弹性从0.76增加到0.98,硬度从241.99 g下降到102.66 g;且虾肉的肌原纤维断裂指数达到最大,为11.43;蛋白质表面疏水性从9.85μg下降到1.83μg。在2 h浸泡时间下,肌动蛋白含量和β-折叠相对含量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高的离子强度(1.1 mol/L)会使蛋白质出现不同程度的聚集,肌纤维组织破坏较为严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保水效果。结合感官评定,离子强度1.0 mol/L、浸泡时间为2 h时能够改善南极磷虾的保水特性,可为南极磷虾虾肉的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离子强度 肌原纤维蛋白 蛋白质二级结构 保水性
下载PDF
鮰鱼冷藏期间的品质变化及优势腐败菌分析
12
作者 李旺 张素芳 +3 位作者 江竑宇 宫浩楠 林心萍 纪超凡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8-307,共10页
为分析鮰鱼在低温贮运期间品质变化的规律并确定其优势腐败菌,该研究将鮰鱼肉块分别置于4和10℃条件下冷藏,通过测定感官指标、质构特性、色度、pH值、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 TVC)及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为分析鮰鱼在低温贮运期间品质变化的规律并确定其优势腐败菌,该研究将鮰鱼肉块分别置于4和10℃条件下冷藏,通过测定感官指标、质构特性、色度、pH值、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 TVC)及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含量等指标,系统分析其品质变化规律。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和16S rDNA技术鉴定分析鮰鱼中的微生物组成,并对优势腐败菌的致腐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冷藏期间鮰鱼的pH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硬度、咀嚼度及红绿值a^(*)均呈下降趋势,且TVB-N含量与TVC呈正相关。其中4℃条件下鮰鱼的腐败速率较慢,感官品质保持较好,微生物分析显示,相对丰度较高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28.74%)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6.34%)致腐能力也最强,是鮰鱼冷藏期间的优势腐败菌。综上所述,鮰鱼4℃条件下冷藏时的新鲜度和品质保持较好,气单胞菌属和希瓦氏菌属是导致鮰鱼腐败的主要菌属。该研究为基于菌群结构演替规律的淡水鱼品质控制技术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鮰鱼 冷藏 品质 优势腐败菌
下载PDF
不同变性淀粉对蛋白棒品质改良的研究
13
作者 王一茜 胡雪微 +3 位作者 温成荣 祁立波 尚珊 傅宝尚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249,共7页
淀粉变性过程不仅可以消除天然淀粉一些不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还可以提供新的产品特性。变性后的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hydrxypropyl distarch phosphate,HDP)、磷酸酯双淀粉(distarch phosphate,DP)及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acetylated di... 淀粉变性过程不仅可以消除天然淀粉一些不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还可以提供新的产品特性。变性后的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hydrxypropyl distarch phosphate,HDP)、磷酸酯双淀粉(distarch phosphate,DP)及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acetylated distarch adipate,ADA)更耐高和可变温度、剪切或低pH值等因素,常作为食品加工的稳定交联淀粉使用来提升面制品及烘焙产品的性能。该文对4种典型优质变性淀粉进行探索,以流变性能、硬度、蛋白二级结构、色泽、感官为指标,研究不同配比(4%、8%、12%、16%,质量分数)的HDP、DP、ADA、预糊化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pre-gelatinized ADA,PADA)对蛋白棒的品质特性及硬化改良效果。结果表明:4%的HDP、DP、ADA,8%的PADA添加比例显著降低了蛋白棒硬度,改善了产品感官品质。本研究为变性淀粉的精深加工产业转化的可行性与市场价值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棒 变性淀粉 改良剂
下载PDF
不同比例乳清蛋白粉和蛋清粉对高蛋白蛋糕冻藏稳定性的影响
14
作者 刘恺雯 于书蕾 +3 位作者 尚珊 姜鹏飞 温成荣 祁立波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为提高蛋糕的感官品质和冻藏稳定性,将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和蛋清粉(egg white protein,EWP)按照质量比1∶0、4∶1、2∶1、1∶1和1∶2进行复配(其中1∶0组为对照组),通过测定面糊的流变特性、面糊密度和微观结构、... 为提高蛋糕的感官品质和冻藏稳定性,将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和蛋清粉(egg white protein,EWP)按照质量比1∶0、4∶1、2∶1、1∶1和1∶2进行复配(其中1∶0组为对照组),通过测定面糊的流变特性、面糊密度和微观结构、蛋糕的比容和质构特性以及冻藏0、15、30、45 d和60 d蛋糕的微观结构、老化焓值、淀粉结晶度和感官评价等指标,研究复配蛋白粉对无麸质高蛋白蛋糕面糊特性及冻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面糊的弹性模量(G')、黏性模量(G″)和面糊密度与乳清分离蛋白添加量呈正相关,进而提高蛋糕的比容;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添加高比例WPI的冷冻蛋糕的淀粉结晶度和老化焓值较低;但高比例的WPI会因蛋白聚集使蛋糕横截面产生大气孔,且硬度和咀嚼度较高,降低蛋糕的感官评分。WPI与EWP质量比为2∶1时能改善蛋糕横截面大气孔的问题,延缓蛋糕硬度和咀嚼度的上升速率;此时冷冻蛋糕的蛋白质含量达18.87 g/100 g。结合蛋糕的感官特性和老化特性,WPI与EWP质量比为2∶1时可以赋予冷冻蛋糕较好的冻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分离蛋白(WPI) 蛋清粉(EWP) 冷冻蛋糕 冻藏稳定性 老化特性
下载PDF
水开菲尔粒中产酸菌株的筛选及其在无醇发酵麦芽汁中的应用
15
作者 文舒瑶 郭宝松 +4 位作者 梁悦琪 卫晓涵 陈映羲 纪超凡 张素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0-67,76,共9页
为开发一款营养丰富、无醇的麦芽汁饮料,该文以水开菲尔粒为原料,以菌株在麦芽汁中的生长能力、产酸能力、酒精度、抗氧化性能和感官特性为评价指标,筛选出麦芽汁最优发酵菌株——红条乳杆菌(Liquorilactobacillus satsumensis)。同时对... 为开发一款营养丰富、无醇的麦芽汁饮料,该文以水开菲尔粒为原料,以菌株在麦芽汁中的生长能力、产酸能力、酒精度、抗氧化性能和感官特性为评价指标,筛选出麦芽汁最优发酵菌株——红条乳杆菌(Liquorilactobacillus satsumensis)。同时对L.satsumensis发酵的麦芽汁进行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研究发现L.satsumensis在麦芽汁基质中生长良好且发酵后总酸含量增加至(9.35±0.01)g/L。此外,经L.satsumensis发酵麦芽汁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达到了(1.39±0.02)g GaE/L和(5.89±0.07)g RuE/L,高于未发酵的原麦汁,抗氧化活性增强至(0.29±0.04)g GaE/L。同时,其感官特性良好,感官接受度得到提高,总体评分达到(14.82±0.44)分,发酵后麦芽汁中香气更加饱满。因此,L.satsumensis能显著提升麦芽汁品质,具有应用于发酵麦芽汁的潜力。该研究可为麦芽汁发酵加工拓展菌种资源,为新型麦芽汁饮料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芽汁 红条乳杆菌 发酵 水开菲尔粒 无醇
下载PDF
南极磷虾和凡纳滨对虾复合虾丸软罐头贮藏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
16
作者 赵燕芬 孙培梓 +1 位作者 满昊 李冬梅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5,共10页
为明确南极磷虾和凡纳滨对虾复合虾丸软罐头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探究35℃和45℃两个贮藏温度下复合虾丸的感官品质、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持水力、色差、质构、硫代巴比妥酸值和羰基含量的变化,并根据食品温度反应敏感度模型... 为明确南极磷虾和凡纳滨对虾复合虾丸软罐头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探究35℃和45℃两个贮藏温度下复合虾丸的感官品质、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持水力、色差、质构、硫代巴比妥酸值和羰基含量的变化,并根据食品温度反应敏感度模型,选定感官总分低于70分时为贮藏终点,预测常温贮藏(25℃)和冷藏(4℃)条件下产品的货架期。试验结果表明:贮藏期内35℃和45℃贮藏的复合虾丸菌落数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到贮藏终点,35℃和45℃样品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分别为25.72 mg/100 g和26.13 mg/100 g,黄度值、硫代巴比妥酸值和羰基含量显著增加(P<0.05);持水力、亮度、红度、白度、硬度和咀嚼度均显著下降(P<0.05),贮藏终点的复合虾丸色泽变暗,质地变软,口感粗糙,有刺激性气味,感官品质接受度差;在货架期终点时产品已经失去使用价值,35℃和45℃贮藏条件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1 d和14 d。根据食品温度反应敏感度模型预测,复合虾丸在常温25℃贮藏条件下的理论货架期为31.5 d,在冷藏4℃下的理论货架期为73.8 d。试验结果可为南极磷虾和凡纳滨对虾复合虾丸软罐头贮藏及流通中的品质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复合虾丸软罐头 贮藏 品质变化 货架期
下载PDF
温度和加热方式对未漂洗鱼糜凝胶特性和风味的影响
17
作者 王梦宇 马兴胜 +5 位作者 张智铭 王嵬 仪淑敏 李学鹏 励建荣 刘英丽 《中国食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4-316,共13页
以未漂洗白鲢鱼鱼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凝胶温度(90,115,121℃)和方式(一段加热、二段加热)对鱼糜凝胶特性、微观结构、蛋白的表达分布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凝胶强度在90℃二段加热条件下最大,为56.72 g·cm,且二段加热形成的... 以未漂洗白鲢鱼鱼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凝胶温度(90,115,121℃)和方式(一段加热、二段加热)对鱼糜凝胶特性、微观结构、蛋白的表达分布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凝胶强度在90℃二段加热条件下最大,为56.72 g·cm,且二段加热形成的凝胶强度均高于一段加热(39.76,8.96,8.05 g·cm)。所有样品中,90℃二段加热处理下鱼糜凝胶白度最高(72.41%)。90℃二段加热能显著增加鱼糜的持水性(P<0.05),当温度分别为90,115,121℃时,与一段式加热处理相比,二段加热时持水性分别增加6.29%,0.22%,0.6%。微观结构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图谱显示,二段加热能促进未漂洗鱼糜蛋白凝胶网络的形成,使其结构更加紧密,分布更加均匀。气象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图谱显示,在未漂洗鱼糜中检出4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90℃下2种处理方式制成的鱼肠风味相似,115℃和121℃加热制得的4组鱼肠风味相似,风味物质多于90℃组。结论:90℃二段式加热可使鱼糜凝胶特性提升,115℃二段式加热处理可使鱼肠风味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温度 未漂洗鱼糜 鱼糜凝胶 风味
下载PDF
低温长时间热处理过程中氧化和加热对海参体壁胶原纤维结构的影响
18
作者 倪众 楚鹏飞 +1 位作者 林颖 刘玉欣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1,57,共12页
以新鲜海参为研究对象,考查低温(60℃)长时间热处理过程中氧化和加热对其质构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从新鲜海参体壁中提取完整的胶原纤维,分别进行氧化处理、热处理及氧化协同热处理后,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cryo-... 以新鲜海参为研究对象,考查低温(60℃)长时间热处理过程中氧化和加热对其质构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从新鲜海参体壁中提取完整的胶原纤维,分别进行氧化处理、热处理及氧化协同热处理后,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cryo-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SR)仪等对其热稳定性、微观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氧化程度等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氧化处理对胶原纤维仅有氧化降解作用。单一热处理会使胶原纤维发生氧化、变性、降解等变化。相较于两种单一处理方式,经氧化协同热处理后,胶原纤维结构被破坏得更加明显,处理1 h后,胶原纤维内的蛋白聚糖桥连结构发生明显断裂,处理24 h后,在15~24℃附近出现新的吸热峰,胶原纤维发生明胶化;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结构的孔径进一步收缩,且发生破损;氧化协同热处理能促进热处理对胶原纤维的氧化程度,并使大分子蛋白质发生降解,增加羟脯氨酸、糖胺聚糖(GAG)等可溶性小分子物质溶出。因此,氧化协同热处理能使胶原纤维发生氧化、变性、聚集、降解等变化,进而影响海参体壁的质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体壁 胶原纤维 低温长时间热处理 氧化 质构特性
下载PDF
复配海藻提取物替代明矾在马铃薯粉条中的应用研究
19
作者 王盼 张天任 +5 位作者 段成龙 王晓梅 田未希 王湘龙 刘兆志 刘海燕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2期93-98,共6页
以海藻酸钠、卡拉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琼脂四种海藻提取物替代明矾生产无矾马铃薯粉条,以粉条的糊汤透明度、断条率、感官评价、质构数据作为实验指标,分别考察单一、复配使用上述4种海藻提取物对粉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 以海藻酸钠、卡拉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琼脂四种海藻提取物替代明矾生产无矾马铃薯粉条,以粉条的糊汤透明度、断条率、感官评价、质构数据作为实验指标,分别考察单一、复配使用上述4种海藻提取物对粉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添加量为0.6%,卡拉胶添加量为0.4%,海藻酸丙二醇酯添加量为0.12%,琼脂添加量为0.4%,复配所得海藻提取物替代明矾使用时,得到的马铃薯粉条糊汤透明度为92.9%,断条率为2.8%,感官评分为89.7,硬度为8.69 N,弹性为0.90,内聚性为0.64,咀嚼性为24.69,综合品质接近0.3%明矾粉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提取物 明矾 替代物 马铃薯粉条 品质提升
下载PDF
控制细菌生物膜感染的可替代策略-噬菌体疗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小妹 林建涵 +1 位作者 阮士龙 陈翊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55-62,共8页
在自然界中,细菌常以细菌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其形成给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环境等诸多领域带来了不利影响。复杂的细菌生物膜结构为生理多样化的细菌细胞提供了保护屏障,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细菌感染及细菌抗药耐药性问题出现的主要驱动... 在自然界中,细菌常以细菌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其形成给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环境等诸多领域带来了不利影响。复杂的细菌生物膜结构为生理多样化的细菌细胞提供了保护屏障,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细菌感染及细菌抗药耐药性问题出现的主要驱动因素。噬菌体是细菌的天敌,细菌与噬菌体之间的共同进化迫使噬菌体开发特定的策略来克服生物膜防御屏障并杀死细菌。本文总结了细菌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形成过程及噬菌体对细菌生物膜的感染机制;综述了基于噬菌体及其衍生物对抗生物膜和耐药细菌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针对目前噬菌体疗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发现和更好地利用噬菌体的天然抗菌潜力,促进新型、高效的细菌生物膜检测及控制技术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膜 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机制 噬菌体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