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激素——脱落酸(ABA)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周杨杨 左圆圆 李小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7期14-17,共4页
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参与从种子萌发到植物开花、结果和衰老等多个生长发育过程。研究ABA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对进一步阐明其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介绍FCA(Flowering Control Locus A)、Mg离子螯合酶H亚基(ABAR/CHLH)、G蛋白偶... 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参与从种子萌发到植物开花、结果和衰老等多个生长发育过程。研究ABA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对进一步阐明其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介绍FCA(Flowering Control Locus A)、Mg离子螯合酶H亚基(ABAR/CHLH)、G蛋白偶联受体(GCR2)、GTG1/GTG2(GPCR-type G-Proteins1/2)和PYR1/PYL/RCAR在ABA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作用模式,阐述了其能够接受ABA信号并激活相关下游组分,从而完成其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A受体 信号转导 PYR1/PYL/RCAR
下载PDF
大豆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GmARF17对胚轴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小平 曾庆发 +3 位作者 张根生 赵娟 陈嬴男 尹佟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68-1676,共9页
为丰富大豆分子育种理论,本文研究了生长素对下胚轴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方法,发现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Gm ARF17在大豆子叶、下胚轴、主根和侧根中均有表达,其中侧根中表达量最高,下... 为丰富大豆分子育种理论,本文研究了生长素对下胚轴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方法,发现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Gm ARF17在大豆子叶、下胚轴、主根和侧根中均有表达,其中侧根中表达量最高,下胚轴中表达最低;外源生长素可以快速诱导该基因在下胚轴中的表达。同时分析了Gm ARF17和小RNA分子Gm-miR160作用位点,构建了p Gm ARF17∶∶m Gm ARF17(m Gm ARF17)抗降解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豆。m Gm ARF17转基因大豆叶片、主茎、根和花器官的生长发育与对照组没有显著的区别,但其下胚轴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m Gm ARF17下胚轴对外源生长素的反应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显著差异。m Gm ARF17下胚轴游离IAA含量低于野生型,编码IAA螯合酶的Gm GH3.6表达上调,表明Gm ARF17对生长素动态平衡具有调节作用。在m Gm ARF17下胚轴中,Gm SAUR23,Gm IAA2,Gm ARGOS,Gm ARF10和Gm ARF16表达下降,而Gm MIR160A表达上升,暗示抗降解表达Gm ARF17抑制生长素信号转导并扰动了Gm MIR160A和其靶基因间的平衡。本研究揭示了植物细胞调控下胚轴生长发育的一条新途径:Gm MIR160A和Gm ARF10/16/17组成调节回路并进而影响生长素稳态基因的表达来协调下胚轴细胞伸长,对大豆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素响应因子 抗降解表达 下胚轴 小RNA
下载PDF
不同灌浆期小麦种子发芽能力与活力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宫晶 傅兆麟 +2 位作者 何丽香 周磊 孙常玉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6期193-197,共5页
为探讨不同灌浆时期小麦种子的发芽能力及活力,以4个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灌浆时期种子的发芽能力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灌浆期的推进,发芽势和发芽率不断增强,4个基因型6个不同灌浆期处理中以5月8日发芽势和发芽率为... 为探讨不同灌浆时期小麦种子的发芽能力及活力,以4个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灌浆时期种子的发芽能力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灌浆期的推进,发芽势和发芽率不断增强,4个基因型6个不同灌浆期处理中以5月8日发芽势和发芽率为最低,平均发芽率为85%,此后各期均超过93%以上,说明小麦种子在灌浆初期就已经具备较强的发芽能力。各灌浆期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表明,4个基因型6个灌浆期处理的千粒种子蛋白质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5月8日测定结果平均值为0.76 g,6月1日为3.1 g,前者为后者的23.5%,说明蛋白质含量达到种子总含量的1/4左右时,种子就具备了较强的发芽能力和较高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浆期 种子 发芽能力 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大豆生长素响应因子GmARF16器官表达特征及抗降解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小平 曾庆发 赵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1-666,共6页
通过挖掘大豆基因组信息并参考拟南芥同源基因序列,分析了大豆(Glycine max)的生长素响应因子GmARF16和Gm-miR160作用位点,设计出mGmARF16序列并成功构建了pGmARF16∷mGmARF16双元表达载体。此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了GmARF1... 通过挖掘大豆基因组信息并参考拟南芥同源基因序列,分析了大豆(Glycine max)的生长素响应因子GmARF16和Gm-miR160作用位点,设计出mGmARF16序列并成功构建了pGmARF16∷mGmARF16双元表达载体。此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了GmARF16表达模式,发现该基因在大豆根、茎、叶、花、果荚和种子中均有一定量的表达,其中花中表达最强,茎中表达最弱;复叶中表达量高于子叶和第一对真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素响应因子 构建 MICRORNA 表达分析
原文传递
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姜思彤 苏娜 傅兆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22-26,共5页
为了解小麦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差异性及其变化规律,试验选用13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SPAD-502叶绿素测定仪测定分析了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3个参试品种的6个测定时期间的叶绿素... 为了解小麦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差异性及其变化规律,试验选用13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SPAD-502叶绿素测定仪测定分析了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3个参试品种的6个测定时期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即灌浆前期或中前期含量最高,达到60%左右,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当叶绿素含量降至55%左右时,也就是到灌浆的中后期出现一个拐点,此后开始大幅度下降,降低幅度高达60%左右。旗叶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但差异程度因品种和灌浆时期而有异,前期和后期差异程度大,中期差异程度小,个别品种差异不显著;前期和后期差异的顺序相反,前期为叶顶部>叶中部>叶基部,而后期为叶基部>叶中部>叶顶部;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随灌浆过程的进行降低速率不同,降低速率大小排列顺序为叶顶部>叶中部>叶基部。研究结果表明,灌浆期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具有显著的时空效应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旗叶 灌浆期 叶绿素含量 时空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