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对神经元缺氧复氧过程中细胞凋亡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涛 汪凯 +4 位作者 李亚强 胡盼盼 张梅 余传庆 薛敏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14-917,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神经元缺氧复氧(H/R)过程中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培养PC12细胞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将神经元分为对照组(无血清培养基+常氧处理)、H/R组(无血清培养基+缺氧复氧处理)和不同浓度Res组(80,40μmol...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神经元缺氧复氧(H/R)过程中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培养PC12细胞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将神经元分为对照组(无血清培养基+常氧处理)、H/R组(无血清培养基+缺氧复氧处理)和不同浓度Res组(80,40μmol·L^-1 Res+缺氧复氧处理),处理后测定细胞增殖活力、氧化应激产物含量及线粒体凋亡分子表达量。结果复氧后12,24,48 h,对照组细胞增殖活力明显高于H/R组、40μmol·L^-1 Res组及80μmol·L^-1 Res组,80μmol·L^-1 Res组高于40μmol·L^-1 Res组和H/R组,40μmol·L^-1 Res组高于H/R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氧后48 h,对照组ROS、MDA、AOPP、8-OHdG含量及Bax、caspase-3、BaxmRNA、caspase-3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H/R组、40μmol·L^-1 Res组及80μmol·L^-1 Res组,80μmol·L^-1 Res组低于40μmol·L^-1 Res组和H/R组,40μmol·L^-1 Res组低于H/R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Bcl-2、Bcl-2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H/R组、40μmol·L^-1 Res组及80μmol·L^-1 Res组,80μmol·L^-1 Res组高于40μmol·L^-1 Res组和H/R组,40μmol·L^-1 Res组高于H/R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es能抑制神经元H/R过程中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缺氧复氧 凋亡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涛 张梅 +1 位作者 步文广 康殿贵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2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02—2014?02我院收治的112例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全脑DSA检查,并对确诊的100例患者按照就诊序列号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神经介... 目的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02—2014?02我院收治的112例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全脑DSA检查,并对确诊的100例患者按照就诊序列号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神经介入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并于治疗结束后再次行DSA检查,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全脑DSA检查后,共126支血管病变,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16支,颈总动脉狭窄67支,锁骨下动脉狭窄15支,椎基底动脉狭窄17支,血管闭塞11支。治疗后,观察组残余狭窄中轻度43例,中度7例,重度0例;对照组轻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11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较对照组(20.00%)显著降低(P=0.031)。结论采用全脑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明确血管病变位置、数目和狭窄程度,在此基础上联合神经介入手术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术 缺血性脑血管病 应用价值 安全性
下载PDF
A型肉毒杆菌毒素在神经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多惠 米妍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15-118,共4页
为探讨BTX-A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对我国已开展的BTX-A注射疗法的神经科适应症、方法、疗效、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治疗眼睑痉挛197例,24h起效,2~7d迅速缓解,治疗面肌痉挛573例,有效率分别为98.3%和98.02%;治疗Meige综合... 为探讨BTX-A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对我国已开展的BTX-A注射疗法的神经科适应症、方法、疗效、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治疗眼睑痉挛197例,24h起效,2~7d迅速缓解,治疗面肌痉挛573例,有效率分别为98.3%和98.02%;治疗Meige综合症3例;配合口服安定和氯硝安定明显加强了疗效,对于痉挛状态,结合针灸推拿、疗效优于单纯用BTX-A或针灸推拿;治疗痉挛性构音障碍,3~7d发音恢复正常;局部运用BTX-A无全身不良反应,局部反应轻微;局部注射BTX-A治疗多种运动障碍简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杆菌毒素 肌张力障碍 肌痉挛
下载PDF
葛酮通络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危险因素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作用
4
作者 朱蕾 余亮 +2 位作者 张梅 余传庆 薛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10期325-325,324,共2页
观察葛酮通络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血脂、血压、血糖(Glu)、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等危险因素及mRs评分的影响。方法:入选病例来自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2周后的患者,随... 观察葛酮通络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血脂、血压、血糖(Glu)、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等危险因素及mRs评分的影响。方法:入选病例来自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2周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组加用葛酮通络胶囊,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监测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血糖、血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血清Hcy、CRP水平的变化及肢体神经功能缺损mR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脑卒中危险因素及mR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月、3月、6月,患者血压、空腹血糖、血TG、TC、LDL及血HCY,CRP水平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01),血HDL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后两组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及6月后,治疗组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酮通络胶囊具有改善脂质代谢,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改善卒中患者肢体残障功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酮通络胶囊 缺血性卒中恢复期 危险因素 mRs评分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血清和脑脊液中NO、NOS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沛 孔繁元 +2 位作者 吴若芬 李莉 潘月英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者脑脊液(CSF)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总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力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辅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采用NO、NO前体或NOS抑制剂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者脑脊液(CSF)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总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力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辅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采用NO、NO前体或NOS抑制剂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化学比色法检测30例CNS感染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CSF中及入院时、住院第3、59、、14天血清中NO浓度、总NOS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CNS感染患者血清中NO浓度、总NOS活力在入院时及住院第9天明显增高(P<0.05或0.01),其它时间点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CSF中NO浓度、总NOS活力较对照组及治疗2周后明显增高(P<0.05)。结论说明NO、NOS参与了CNS炎症过程,提示临床采用NO、NOS前体或NOS抑制剂辅助治疗CNS感染在病程的早期和中期将是最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彬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8期1627-1632,共6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并验证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8例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建模组),根据治...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并验证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8例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建模组),根据治疗后72 h内是否发生END分为恶化组54例和未恶化组154例。根据建模组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构建联合预测因子,计算截断点,并应用于2020年6月至2020年8月50例病人验证预测效能(验证组)。结果恶化组中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分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恶化组(79.6%比46.8%,P<0.05),治疗后24 h内END发生率最高(17.3%)。单因素分析病人的血糖、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数、脂蛋白(a)、肌酐水平、责任大血管闭塞占比、入院NIHSS评分、TOAST分型等指标与END发生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糖、高BMI、高白细胞计数、高脂蛋白(a)、高肌酐、责任大血管闭塞、入院时NIHSS评分高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构建联合预测因子L=1×血糖+0.327×BMI+0.742×白细胞计数+0.026×脂蛋白(a)+0.143×肌酐−2.104×责任大血管闭塞+0.225×入院时NIHSS评分,截断点为38.9846。把联合预测因子应用于50例验证组病人,预测正确率为78.0%,敏感性75.0%,特异性81.6%,AUC=0.921。结论入院NIHSS评分越高溶栓后发生END的风险越大,且24 h以内是高发期。联合预测因子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生END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思敏(综述) 余传庆(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763-768,共6页
缺血性卒中是因脑血管闭塞或者狭窄导致脑血流灌注下降,进而临床上表现出一些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一类疾病总称,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性。当缺血性卒中发生时,血液通过其他开放或者新生的血管到达缺血区,从... 缺血性卒中是因脑血管闭塞或者狭窄导致脑血流灌注下降,进而临床上表现出一些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一类疾病总称,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性。当缺血性卒中发生时,血液通过其他开放或者新生的血管到达缺血区,从而代偿缺血组织,这些开放的血管吻合支或新生的血管统称为脑侧支循环,目前影像检查是评价侧支循环的主要方法,但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研究发现,生物标志物对侧支循环的状态及形成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本文主要就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侧支循环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梅 余传庆 薛敏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以及颅内外血管病变与ICVD的关系。方法138例ICVD患者接受MSCTA检查,对其中发现血管病变的46例进行DSA检查,了解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并... 目的比较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以及颅内外血管病变与ICVD的关系。方法138例ICVD患者接受MSCTA检查,对其中发现血管病变的46例进行DSA检查,了解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并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及其差异。结果两种检查结果均显示本组患者以颈动脉系统血管病变占优势,其中颈内动脉(ICA)病变所占比例最高(MSCTA:50/121,41.32%;DSA:18/56,32.14%),其次为颈总动脉(CCA)(MSCTA:27/121,22.31%;DSA:11/56,19.64%),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较少。两种检查比较病变血管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狭窄程度:1级狭窄MSCTA明显多于DSA,2级、3级、4级狭窄则相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以DSA为金标准,本组MSCTA检查的灵敏度为91.07%,特异度为93.62%,阳性预测值(PPV)为94.44%,阴性预测值(NPV)为89.80%。结论ICVD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病变,颈动脉病变与ICVD密切相关;MSCTA与DSA检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
下载PDF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注意网络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涛 张梅 +3 位作者 余传庆 宫琨 武庆彬 汪凯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5168-5173,共6页
目的研究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后注意网络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20位行DSA和15位未行DSA的脑卒中患者的基础认知功能。应用注意网络测试(ANT)评估两组患者警觉、定向、执行控制... 目的研究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后注意网络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20位行DSA和15位未行DSA的脑卒中患者的基础认知功能。应用注意网络测试(ANT)评估两组患者警觉、定向、执行控制等三个注意网络成分效率,并比较上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5天的网络功能的变化特点。结果DSA组和非DSA组术前MMSE、焦虑抑郁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注意网络功能方面警觉网络〔(27.95±32.19)vs(26.47±43.12)ms〕、定向网络〔(53.90±32.52)vs(52.67±26.31)ms〕和执行控制网络〔(157.20±94.68)vs(157.07±79.92)ms〕反应时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较术前,DSA组术后第5天的警觉网络反应时显著减少〔(27.95±32.19)vs(11.35±26.80)ms,P=0.010〕,非DSA组反应时显著增加〔(26.47±43.12)vs(39.60±38.67)ms,P=0.035〕;两组的定向和执行控制网络在两个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控制基础水平的差异后,DSA对两组警觉网络效率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A组警觉网络效率的变化值与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变化值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DSA对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网络功能有一定程度损害,主要体现在警觉网络效率,可能表现为患者不能及时灵敏地接受到外部信息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注意网络功能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临床及亚临床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郁婷婷 黄卫 +1 位作者 丁勇民 陈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3387-3390,共4页
目的探讨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及亚临床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subclinical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s RBD)与帕金森病(Parkinso's disease,PD)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 目的探讨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及亚临床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subclinical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s RBD)与帕金森病(Parkinso's disease,PD)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3例PD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情况。排除存在痴呆的PD患者,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相关量表评估,包括蒙特利尔认知量表评分(Montrealcognitive function score,MoCA)、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arkinson Disease Sleep Scale,PDSS)等。使用多导睡眠图监测患者的睡眠质量,并进行分组:PD合并RBD组(PD-RBD)、PD合并s RBD组(PD-s RBD)、PD正常组(PD-REM),比较3组之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 (1)PD-RBD组的MoCA总分较PD-REM组低(P=0.032)。(2)PD-s RBD与PD-REM组的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D-RBD组病程较PD-s RBD组更长(P=0.021)。结论 RBD可能是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s RBD对PD的认知功能无明显相关;尚不清楚s RBD是否会进展为RBD,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 认知功能
下载PDF
MSCTA和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洪波 张梅 +3 位作者 樊中营 杨睿 杨雁 黄海营 《安徽医学》 2012年第8期1060-1062,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MS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诊断价值,同时分析血管病变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4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64例,且在入院1周之内均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MS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诊断价值,同时分析血管病变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4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64例,且在入院1周之内均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由2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阅片,其结果分别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①2位医师判读结果经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14和0.876,P>0.05,说明2种医师有良好的一致性。②取其中1位医师的MSCTA与DSA判读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AZ值分别为0.849和0.858,说明2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③颈内动脉病变所占比例最高(34%),其次颈总动脉(24%),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较少。结论 MSCTA与DSA检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可以反映病变血管分布和管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颈动脉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下载PDF
血小板膜标志物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涛 张梅 +3 位作者 余传庆 薛敏 武庆彬 康殿贵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0年第10期1046-10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标志物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蛋白(CD63)的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人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确诊为CAS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人106例,根据...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标志物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蛋白(CD63)的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人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确诊为CAS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人106例,根据复查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结果分为ISR组16例和无支架内再狭窄(NISR)组90例。比较2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术前狭窄程度、术后有无残余狭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依从性、术前及术后1个月CD62p及CD63的表达率,对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ROC分析术后1个月CD62p及CD63的表达率对支架成形术后ISR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吸烟史、高血压、DM、支架数量、术后残余狭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依从性、术后1个月CD62p及CD63的表达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支架数量(OR=3.377,95%CI1.460~7.814)、术后残余狭窄(OR=3.827,95%CI1.373~10.666)、术后1个月CD62p的表达率(OR=3.758,95%CI2.752~5.133)、术后1个月CD63的表达率(OR=6.209,95%CI2.121~18.176)是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以术后1个月CD62p的表达率>5.43%为切点,其预测术后ISR的灵敏度为88.42%,特异度为76.27%,AUC为0.892;术后1个月CD63的表达率>8.13%作为最佳切点,预测ISR灵敏度为77.34%,特异度为90.68%,AUC为0.824。结论术后1个月血小板膜标志物CD62p、CD63的表达水平与ISR密切相关,可协助预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ISR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α颗粒膜糖蛋白 溶酶体膜蛋白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症状的脑梗塞31例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梅 方锦华 戴家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3期168-170,共3页
脑梗塞患者往往以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而就诊,易于诊断。而在本院门诊患者中,时常有些以抑郁情绪为主诉就诊的病例,需要与抑郁性神经症、消化道或心血管系统疾病相鉴别。为了加强对脑梗塞性抑郁情绪的认识,本文收集了从1... 脑梗塞患者往往以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而就诊,易于诊断。而在本院门诊患者中,时常有些以抑郁情绪为主诉就诊的病例,需要与抑郁性神经症、消化道或心血管系统疾病相鉴别。为了加强对脑梗塞性抑郁情绪的认识,本文收集了从1992年1月至1998年5月在本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抑郁情楮 症状
下载PDF
无症状性脑梗塞124例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梅 于同乐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5期323-324,共2页
目的:了解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病因,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方法:对5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头颅CT扫描,结果采用χ2检验。结果:发现124例存在与本次卒中无关且无卒中史的SCI,>70%为腔隙病灶,多分... 目的:了解无症状性脑梗塞(SCI)的病因,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方法:对5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头颅CT扫描,结果采用χ2检验。结果:发现124例存在与本次卒中无关且无卒中史的SCI,>70%为腔隙病灶,多分布于基底节、内囊附近,多见于男性,>60岁多见。结论:反复多发的SCI可致进行性严重的认知障碍或痴呆。对>60岁高血压患者,病程>10年,合并有高脂血症、糖尿病或慢性房颤等SCI患者,应定期做头颅CT或MRI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无症性状 SCI CT 诊断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前瞻性记忆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清文 谢中华 +2 位作者 朱春燕 冯玲 汪凯 《安徽医学》 2017年第5期549-552,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HP)与健康人群(HC)前瞻性记忆方面的差异,并分析HP组血压升高水平与前瞻性记忆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淮南第一人民医院50名HP患者及同时期50例HC作为研究对象,前瞻性记忆检测采取基于事件前...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HP)与健康人群(HC)前瞻性记忆方面的差异,并分析HP组血压升高水平与前瞻性记忆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淮南第一人民医院50名HP患者及同时期50例HC作为研究对象,前瞻性记忆检测采取基于事件前瞻记忆任务正确数和基于时间前瞻记忆任务正确数,比较两组间前瞻性记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HP血压升高与前瞻性记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排除焦虑及抑郁情绪,HP组在基于事件和时间的前瞻性记忆差于HC组[(3.74±0.78)分vs(4.16±0.79)分;(3.32±1.11)分vs(4.08±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组舒张压水平与基于时间前瞻记忆得分呈负相关(r=-0.284,P=0.046)。结论 HP存在前瞻记忆方面的损伤,HP基于事件前瞻记忆损伤程度与舒张压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认知 记忆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余传庆 张梅 薛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831-834,836,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240例确诊的ICVD患者(ICVD组,又分为有CAS斑块组123例和无CAS斑块组117例)和23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240例确诊的ICVD患者(ICVD组,又分为有CAS斑块组123例和无CAS斑块组117例)和23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状况,并对血浆Hcy和MMP-9水平与CAS的斑块及其硬化程度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CVD患者Hcy和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CVD患者斑块组Hcy和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1)。ICVD组颈动脉IMT与Hcy和MMP-9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ICVD组颈动脉硬化程度与Hcy及MMP-9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ICVD组血浆Hcy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1)。高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及冠心病对ICVD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影响较大。结论:ICVD患者中,CAS斑块形成可能与血浆Hcy和MMP-9升高有关,CAS程度愈高,其相关性愈大,ICVD患者Hcy和MMP-9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ICVD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同型半胱氨酸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阿替普酶序贯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伟 宫秀群 余亮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2年第3期66-69,共4页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序贯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选取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溶栓治疗组(溶栓组)和丁苯酞序贯治疗组(序贯组...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序贯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选取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溶栓治疗组(溶栓组)和丁苯酞序贯治疗组(序贯组)。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基线特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血清VEGF表达水平、90天mRS评分。结果 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前和溶栓3天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且序贯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组(P<0.05);序贯组血清VEGF水平第3天、第7天低于溶栓组(P<0.05);序贯组脑梗死90天的m RS评分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 阿替普酶序贯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用阿替普酶疗效显著,丁苯酞序贯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VEGF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丁苯酞 VEGF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的机制探讨(附49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余传庆 王芳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331-333,共3页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9例SAH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血清钠、CT及脑脊液检查资料。结果 :SAH中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占同期住院SAH患者的14 .80 % ,并...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9例SAH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血清钠、CT及脑脊液检查资料。结果 :SAH中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占同期住院SAH患者的14 .80 % ,并发低钠血症者发生昏迷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低钠血症的发生与CT显示积血阳性、分布区域不同有关 ,尤其有脑梗死以脑表面有积血块和脑室内有出血者更易发生低钠血症。结论 :下丘脑 -垂体功能紊乱是引起SAH并发低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钠过少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青年人脑梗死患者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余传庆 王芳 +1 位作者 王强 刘同兴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43-144,共2页
目的 :探讨≤ 4 5岁青年人脑梗死与抗心磷脂抗体 (ACA)的关系。方法 :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测定≤ 4 5岁青年人脑梗死组 6 6例、>4 5岁脑梗死组 138例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 6 9例患者血中ACA的阳性率。结果 :≤ 4 5岁脑梗死组患者的ACA... 目的 :探讨≤ 4 5岁青年人脑梗死与抗心磷脂抗体 (ACA)的关系。方法 :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测定≤ 4 5岁青年人脑梗死组 6 6例、>4 5岁脑梗死组 138例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 6 9例患者血中ACA的阳性率。结果 :≤ 4 5岁脑梗死组患者的ACA阳性率 36 .4 % ,高于 >4 5岁脑梗死 2 0 .3% (P <0 .0 5 ) ,而两组的AC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 5 .8% (P <0 .0 1) ,多灶性脑梗死ACA阳性率 4 0 .8%明显高于单灶脑梗死 17.3% (P <0 .0 0 5 ) ,复发性脑梗死ACA阳性率 5 6 .5 %明显高于首发脑梗死组 16 .5 % (P <0 .0 0 5 )。结论 :ACA与脑梗死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与青年人脑梗死关系更为密切 ,ACA阳性者临床表现多发、再发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青年人 住院患者 抗心磷脂抗体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步 杨倩倩 张茜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6年第1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方法先成立一个QCC小组,然后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现状调查、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以QCC活动前为对照组、QCC活动后为实验组,并比较2组留置胃管非计划拔管率。结...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方法先成立一个QCC小组,然后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现状调查、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以QCC活动前为对照组、QCC活动后为实验组,并比较2组留置胃管非计划拔管率。结果实施QCC活动后,留置胃管非计划拔管率由52.38%下降至12.5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活动,降低了留置胃管非计划拔管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并提升了护理人员团队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留置胃管 非计划拔管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