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质控日志联合柏拉图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质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青梅 孙华娟 杨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403-405,共3页
目的 探讨护理质控日志联合柏拉图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7年8—10月收治的重症患者采用神经科自制的质控日志记录重症患者存在的所有问题,再联合柏拉图80/20分析法,找出影响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针... 目的 探讨护理质控日志联合柏拉图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7年8—10月收治的重症患者采用神经科自制的质控日志记录重症患者存在的所有问题,再联合柏拉图80/20分析法,找出影响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因素按照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改进,比较整改前后神经科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和患者家属满意率变化.结果 (1)通过质控日志联合柏拉图分析,得出影响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家属肢体功能锻炼依从性较差、管路护理不到位、仪器管理不到位.(2)整改前重症患者护理质量为(84.63±2.11)%,整改后重症患者护理质量为(96.67±2.92)%,整改前重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88.39±1.67)%,整改后重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7.29±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质控日志联合柏拉图分析法能在医院错综复杂的护理管理问题中找出关键所在,对于提高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及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质控日志 柏拉图分析法 重症患者 护理质量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联合血清分拣蛋白及对氧磷脂酶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丁颖颖 袁建兴 +3 位作者 常娟 章晓伟 吴晓新 丁超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联合血清分拣蛋白(Sortilin)、对氧磷脂酶1(PON-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如皋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CAP患者,依据CAP稳定性将其分为稳定组(54例)和不稳...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联合血清分拣蛋白(Sortilin)、对氧磷脂酶1(PON-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如皋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CAP患者,依据CAP稳定性将其分为稳定组(54例)和不稳定组(4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Sortilin、PON-1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P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联合Sortilin、PON-1对CAP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结果:与稳定组相比,不稳定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升高,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6、4.680、5.487,P<0.05)。与稳定组相比,不稳定组血清Sortilin水平显著增加,PON-1水平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2、5.581,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Sortilin是影响CAP稳定性的危险因素(OR=3.165,P<0.05),而PON-1是影响CAP稳定性的保护因素(OR=0.76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ortilin、PON-1、EDV、IMT、PSV及5项联合诊断CAP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8(95%CI:0.695~0.864)、0.814(95%CI:0.724~0.885)、0.847(95%CI:0.761~0.911)、0.767(95%CI:0.672~0.846)、0.707(95%CI:0.607~0.793)和0.963(95%CI:0.839~0.907)。Sortilin、PON-1、EDV、IMT及PSV 5项联合诊断CAP稳定性的AUC最高,优于单独诊断,其灵敏度为95.65%,特异度为83.33%。结论:超声血流参数EDV、IMT和PSV能够提供CAP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信息,血清Sortilin、PON-1水平能够反映CAP斑块形成与发展的生物学过程,5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更好的诊断CAP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血流参数 分拣蛋白(Sortilin) 对氧磷脂酶1(PON-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多模态CT相关参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转态的评估价值分析
3
作者 田臻 杨扬 李明超 《广东医学》 2025年第1期130-137,共8页
目的分析多模态CT相关参数临床应用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侧支循环转态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采用多模态CT扫描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150例ACI患者的影像组学特征... 目的分析多模态CT相关参数临床应用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侧支循环转态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采用多模态CT扫描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150例ACI患者的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资料,按7∶3比例分为建模集(n=105)和验证集(n=45)。建模集按侧支循环是否转归分为转归组(n=68)和失败组(n=37),比较两组CT灌注成像(computer technology perfusion,CTP)的相关参数以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同型半胱氨酸(Hcy)。Logistic回归分别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特征结合的联合模型,筛选出ACI患者侧支循环转态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并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TGF-β、Hcy、合并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失败组比较,转归组CBV、CBF、MTT、TTP、TGF-β、合并高血压患者例数显著要高且Hcy要低(P<0.05);在建模集中,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特征结合的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78,95%CI为0.954~1.000,其敏感度为91.9%,特异度为95.6%;验证集中AUC为0.989,95%CI为0.966~1.000,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8.5%。联合模型对比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具有更高的临床预测价值。结论基于CBV、CBF、MTT、TTP、TGF-β、Hcy、合并高血压等指标构建出多模态CT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特征结合的联合模型具备更高的预测价值,可为ACI患者侧支循环转态提供较好的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CT CT灌注 脑血管成像 急性脑梗死 侧支循环
下载PDF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2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姚茂元 包兴昌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219-219,共1页
关键词 运动神经病 多灶性 脱鞘性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发生支气管—肺医院感染的分析
5
作者 朱佩华 冯少玲 李东辉 《慢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11X期144-144,共1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支气管—肺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总结近6年收治的1478例脑卒中患者材料,分析105例发生支气管—肺医院感染的特点。结果支气管—肺医院感染发病率为7.1%,发生医院感...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支气管—肺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总结近6年收治的1478例脑卒中患者材料,分析105例发生支气管—肺医院感染的特点。结果支气管—肺医院感染发病率为7.1%,发生医院感染的时间在住院2周内79例(75.2%)冬春季发病率(64.8%)高,痰细菌培养结果:革兰氏阴性杆菌比例(51.9%)较高,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高龄、智能减退、吞咽障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结论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加强护理工作,做好对病房空气消毒工作和卫生宣教,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感染管理水平,预防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支气管—肺 医院感染
下载PDF
心血管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吴志娟 孙春霞 刘彦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5144-5145,共2页
临床上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情况很常见,其对患者住院费用和时间、并发症及致残和死亡率等临床结局有直接影响[1].研究表明,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主要与患者疾病种类、饮食和经济文化结构、性别、年龄等密切相关,但我国相关... 临床上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情况很常见,其对患者住院费用和时间、并发症及致残和死亡率等临床结局有直接影响[1].研究表明,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主要与患者疾病种类、饮食和经济文化结构、性别、年龄等密切相关,但我国相关文献报道很少.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理念转变,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逐渐重视[2,3].由于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并发症多,且在老年住院患者中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因此,本研究对我院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采取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其发生营养风险发生率及引发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及时采取有效地营养干预措施,降低老年患者营养风险发生,从而提高治疗质量,改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 内科 营养风险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住院患者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尚进 《安徽医学》 2012年第10期1319-1321,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现状及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至2011年在神经内科住院且分离出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icroscan Walk away 96S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药...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现状及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至2011年在神经内科住院且分离出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icroscan Walk away 96S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药物敏感性,应用病例对照方法把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和同期检测出的敏感型铜绿假单胞菌作比较,.应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与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选取神经内科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60株,其中,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0株,总分离率为33.33%;标本大多取自呼吸道,约占77.49%;应用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曾在重症监护室治疗、存在基础疾病、住院天数、曾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应用机械通气的时间、分离出MDRPA前小于14 d给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MDRP感染均有关联;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明确了3种独立的危险因素:既往曾在重症监护室治疗、进行过机械通气治疗、分离出MDRP前小于14 d曾给予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结论既往曾经在重症监护室治疗、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和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3种危险因素;加强无菌操作观念,掌握机械性通气的应用指征,改善病房条件是防范住院患者感染MDRPA的一项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CT影像学参数构建急性脑梗死预后评估的Nomogram模型分析
8
作者 田臻 杨扬 李明超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ACI)预后的多模态CT影像学参数和临床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构建和验证Nomogram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ACI患者155例,患者均随访1年统计预后情况。将155例患者按7∶3比例分为建模集...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ACI)预后的多模态CT影像学参数和临床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构建和验证Nomogram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ACI患者155例,患者均随访1年统计预后情况。将155例患者按7∶3比例分为建模集(n=109)和验证集(n=46),根据建模集中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74)和预后不良组(n=35)。收集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结果和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对应的CT影像学危险参数和临床危险因素,并基于回归分析法构建对应的预测模型,根据CT影像学危险参数和临床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模型,使用R语言软件绘制对应的Nomogram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检验预测效能,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收益。使用验证集数据构建3种模型,绘制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联合模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白细胞介素(IL)-6、CTA结果、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均与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存在明显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预测模型在建模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0,最佳截断值(0.480)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75、0.946,明显高于CT影像学参数模型和临床因素模型,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049,联合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的概率之间差异不大,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联合模型的临床收益较好。结论:基于多模态CT影像学参数和临床资料构建的ACI预后评估的Nomogram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以准确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为康复预后计划制定与医疗资源分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 急性脑梗死 预后评估 列线图
下载PDF
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刘迎迎 夏磊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22期2399-2405,共7页
目的探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acceptance of disability,AOD)的潜在类别及特征差异,为制订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便利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淮安市某三甲医院就诊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目的探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acceptance of disability,AOD)的潜在类别及特征差异,为制订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便利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淮安市某三甲医院就诊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AOD量表、心理一致感量表(sense of coherence-13,SOC-13)、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量表(emotional and social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ESDQ)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索患者AOD的潜在类别,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202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AOD分为3个类别,分别为“高接受—价值观扩大型”(51例,25.2%)、“中等接受—身体形态从属型”(63例,31.2%)和“低接受—伤残包容缺乏型”(88例,43.6%)。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0.095,P<0.05)、确诊时长>6个月(OR=0.223,P<0.05)以及SOC-13量表得分越高(OR=1.121,P<0.05)、ESDQ得分越低(OR=0.797,P<0.05)的患者更可能进入“高接受—价值观扩大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1.055,P<0.05)、确诊时长>6个月(OR=0.878,P<0.05)的患者更可能进入“中等接受—身体形态从属型”。结论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OD存在明显分类特征,建议医护人员以AOD不同类别特征作为出发点,探索针对性心理干预模式,提高患者的AOD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残疾接受度 潜在剖面分析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帕金森病伴疲劳的相关性
10
作者 翟志远 黄悦 郑金龙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568-1573,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水平与帕金森病(PD)伴疲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22年9月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PD病人170例为PD组,并选取同期健康... 目的探讨外周血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水平与帕金森病(PD)伴疲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22年9月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PD病人170例为PD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62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Hoehn-Yahr分期(H-Y)、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对PD病人进行评估,收集所有人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检查结果。根据FSS评分将PD组分为PD伴疲劳和PD不伴疲劳组,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析PD组SII、NLR、MLR等临床指标与FSS评分有无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PD伴疲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PD组的血小板计数[195.00(164.00,234.00)×10^(9)比210.50(183.00,245.00)×10^(9)]和淋巴细胞计数[1.49(1.23,1.83)×10^(9)比2.14(1.72,2.60)×10^(9)]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D组的SII/100[4.48(3.21,7.22)比3.65(2.58,4.49)]、NLR[2.28(1.77,3.49)比1.65(1.30,2.15)]及MLR[0.25(0.19,0.32)比0.17(0.14,0.2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D病人FSS评分与LED/100、病程、SII/100、NLR、MLR、H-Y分期及UPDRS-Ⅲ评分呈正相关;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LED/100、病程、淋巴细胞计数、SII/100及NLR、MLR、H-Y分期、UPDRS-Ⅲ评分在PD病人是否伴疲劳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I/100、病程和H-Y分期是PD病人发生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病人的外周血SII、NLR、MLR与疲劳程度呈正相关,外周血SII水平升高是PD病人发生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疲劳 炎症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帕金森病不同亚型与血清维生素D及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1
作者 翟志远 黄悦 +2 位作者 郝思佳 桑雪莲 郑金龙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3期147-151,157,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vitaminD,VitD)、尿酸(uric acid, UA)、总胆固醇(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红细胞压积(hematokrit, HCT)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不同运动亚型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vitaminD,VitD)、尿酸(uric acid, UA)、总胆固醇(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红细胞压积(hematokrit, HCT)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不同运动亚型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2年9月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原发性PD患者83例,另选取同期健康查体的35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中的震颤部分和非震颤部分评分平均值之比将PD患者分为震颤为主(tremor dominant, TD)组、姿势步态障碍(postural instability and gait difficult, PIGD)组和混合(indeterminate, IT)组,比较不同运动亚型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清VitD、HCT、UA、TC及TG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不同疾病亚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TD组、PIGD组、IT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性别、病程、HCT、UA、TC和T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的年龄、H-Y分期、Vit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的等效剂量(levodopa equivalent doses, LED)具有微小的显著性(P=0.051)。组间两两比较可知,对照组的年龄显著低于PIGD组(P=0.0172)和IT组(P=0.0035);TD组的H-Y分期显著低于PIGD组(P=0.0024);TD组的LED显著低于PIGD组(P=0.0471);对照组的VitD水平显著高于PIGD组(P=0.0002)和IT组(P=0.0125)。VitD水平与总P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41,P=0.028);年龄的增加是发生PIGD和IT型PD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1.09,95%CI:1.03~1.16]和(RR=1.12,95%CI:1.05~1.19),VitD水平的降低是发生PIGD型(RR=0.85,95%CI:0.78~0.93)和IT型(RR=0.89,95%CI:0.82~0.97)PD的危险因素和。结论 血清VitD可能参与不同亚型PD的发病机制,血清VitD水平降低可能是特定亚型PD患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血清维生素D 血尿酸 运动亚型
下载PDF
弹力袜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38
12
作者 曹化 居克举 +1 位作者 倪桂华 陈林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335,共3页
目的评估出血性卒中患者穿戴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发病后均给予20%甘露醇脱水、止血药物等常规治疗。预防组... 目的评估出血性卒中患者穿戴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发病后均给予20%甘露醇脱水、止血药物等常规治疗。预防组患者于发病后第1天穿戴弹力袜;对照组患者不穿戴弹力袜。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1、7、14 d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组无一例发生下肢DVT,对照组发生下肢DVT13例(32.5%),其中8例(20.0%)发生在瘫痪侧,5例(12.5%)发生在腘静脉以下,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弹力袜预防下肢DVT是安全有效的,应该加以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深静脉血栓 弹力袜
下载PDF
七叶皂甙钠联合托拉塞米治疗脑出血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秀 程冠亮 +1 位作者 陈泉 夏磊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究七叶皂甙钠联合托拉塞米治疗脑出血的机制,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帮助。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七叶皂甙钠与... 目的:探究七叶皂甙钠联合托拉塞米治疗脑出血的机制,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帮助。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七叶皂甙钠与托拉塞米的联合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各组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IL-2,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WHV)、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PCV)、红细胞聚集指数(PAd T)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脑出血患者氧化应激指标、血清炎症因子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脑出血患者经过相关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以及CRP)、MDA、血液流变学指标(WHV、PV、PCV以及PAd T)显著降低,氧化应激指标(GSH-Px、CAT以及SOD)以及IL-2显著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经过联合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以及CRP)、MDA、血液流变学指标(WHV、PV、PCV以及PAd T)显著降低,氧化应激指标(GSH-Px、CAT以及SOD)以及IL-2显著升高,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甙钠与托拉塞米的联合治疗降低了脑出血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有助于改善循环内血液瘀滞的状态,增加微循环的循环速度,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皂甙钠 托拉塞米 机制研究 脑出血 联合治疗
下载PDF
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8
14
作者 曹化 仲玲玲 +1 位作者 居克举 蒙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研究拉莫三嗪(LTG)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RPE)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青年RPE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V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研究拉莫三嗪(LTG)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RPE)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青年RPE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V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LTG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及Mo CA认知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末,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42%vs 70.83%,91.67%vs 77.08%,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末,观察组的Mo C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癫痫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33%vs20.83%,P<0.05)。结论 LTG联合VPA治疗青年RPE的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无严重药物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部分性癫痫 青年 拉莫三嗪 丙戊酸钠 认知功能 疗效
下载PDF
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状况、睡眠质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0
15
作者 姚万青 朱佩华 +1 位作者 王瑜 刘娣 《中国药业》 CAS 2018年第22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状况、睡眠质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4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产后抑郁症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心理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抑郁状况、睡眠质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4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产后抑郁症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心理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试验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与米氮平,连续治疗6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显著上升,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 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 33%(P <0. 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6. 67%比23. 33%,P> 0. 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治疗产后抑郁症,可明显缓解患者产后抑郁状况,提高睡眠质量和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抑郁症 帕罗西汀 米氮平 睡眠质量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与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尚进 肖峰 +1 位作者 杜静 徐长松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82-83,共2页
2003年4月-2006年4月作者选择性应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6例,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微创穿刺
下载PDF
椎动脉扭曲与颈源性眩晕的关系 被引量:9
17
作者 居克举 程冠亮 +1 位作者 曹化 田向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扭曲与颈源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对31例拟诊为颈源性眩晕(眩晕组)及80例无眩晕(对照组)的患者进行颅颈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检查,测量其颈段直线距离及颈段椎动脉长度,计算其延长值,评价椎动脉扭曲程... 目的探讨椎动脉扭曲与颈源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对31例拟诊为颈源性眩晕(眩晕组)及80例无眩晕(对照组)的患者进行颅颈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检查,测量其颈段直线距离及颈段椎动脉长度,计算其延长值,评价椎动脉扭曲程度。结果经DCE—MRA检查排除椎-基底动脉有明显狭窄闭塞性改变的患者27例,其中眩晕组9例,对照组18例。眩晕组两侧椎动脉延长值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左右两侧椎动脉延长值与颈源性眩晕相关(r=0.275,r=0.255;均P〈0.05),左侧椎动脉延长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216,P=0.027),颈段直线距离与年龄呈负相关(r=-0.219,P=0.025)。结论椎动脉扭曲源于其颈段缩短,与颈源性眩晕发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血管扭曲 颈源性眩晕
下载PDF
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8
作者 曹化 郭建一 居克举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治疗组患者用波立维75mg和阿司匹林150mg每天1次,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50mg每天1... 目的探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治疗组患者用波立维75mg和阿司匹林150mg每天1次,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50mg每天1次。在治疗前及治疗30d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联合冶疗组总有效率(93%)明显高于对照组(74%)(P<0.05)。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及联合治疗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及全血黏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凝血指标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治疗期间出现脑出血2例,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较好,但有出血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立维 阿司匹林 进展型脑梗死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的疗效 被引量:6
19
作者 曹化 田向阳 居克举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2-412,共1页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发生率为62%~90%,严重心动过缓会加重心脑缺血,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预后差(曹音,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29)。本院2009年~2012年对23例急性脑卒中并发严重心动过缓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治疗,现报...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发生率为62%~90%,严重心动过缓会加重心脑缺血,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预后差(曹音,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29)。本院2009年~2012年对23例急性脑卒中并发严重心动过缓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治疗,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临时起搏器 缓慢型心律失常 患者 植入 严重心动过缓 疗效 临床神经病学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成梅 胡美云 +2 位作者 刘艳菲 李明超 居克举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58-862,共5页
目的 :比较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与静脉肝素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CVST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组(介入组,18例)和静脉肝素抗凝组(抗凝... 目的 :比较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与静脉肝素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CVST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组(介入组,18例)和静脉肝素抗凝组(抗凝组,18例)。抗凝组给予肝素静脉血管内泵入,根据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调整剂量,维持APTT为正常值的2.0~2.5倍。介入组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在微导丝导引下将微导管头端插入血栓部位,行机械碎栓、取栓,同时局部注入尿激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用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评估脑静脉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转归。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CVST患者危险因素。结果:入院前两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临床表现、NIHSS评分、GC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血管再通率高于肝素组(94.44%vs.66.67%,χ2=3.850,P=0.041),6个月后介入组转归好于肝素组(88.89%vs.50.00%,χ2=3.827,P=0.04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介入治疗为CVST患者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1.085,95%可信区间1.024~1.361;P=0.023),而高凝状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85,95%可信区间0.049~0.611;P=0.004)。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都不同程度出现继发脑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但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治疗可改善CVST患者的转归,疗效优于静脉肝素治疗。对于合并皮层静脉、深静脉的CVST患者可采用局部动静脉联合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肝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