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遥感概论课程为例
1
作者 王怀军 李宇卿 +2 位作者 刘振杰 王子云 潘莹萍 《高教学刊》 2025年第2期175-179,共5页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遥感概论是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介绍当前地理学最为前沿的地学数据获取途径和处理方法。该文以遥感概论为例,探讨该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和实施路径,挖掘、梳理课程的思...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遥感概论是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介绍当前地理学最为前沿的地学数据获取途径和处理方法。该文以遥感概论为例,探讨该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和实施路径,挖掘、梳理课程的思政元素(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阐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优化策略,可为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课程思政 实施路径 遥感概论 地理科学(师范)
下载PDF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地理课程核心素养测评研究——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为例
2
作者 牛赟 邓楚妍 +3 位作者 曹蕾 刘传明 孙晓雨 赵缘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67-171,共5页
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教学目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已成为各学科教师最主要的教育指导目标之一。针对地理科学专业测试多基于经验而难以测评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实际问题,文章通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 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教学目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已成为各学科教师最主要的教育指导目标之一。针对地理科学专业测试多基于经验而难以测评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实际问题,文章通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分析,以其中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为例,对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核心素养培育方法和关键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深研师范专业认证文件、加强考试命题改革、强化教师专业评价能力等实践对策,研究成果可为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核心素养的测评方法和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课程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师范专业认证
下载PDF
从深层假设到人工成分:师范文化的失落与重振
3
作者 周亚芳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4年第4期167-172,共6页
以沙因的文化层次理论来观照,在师范院校推进综合化的进程中,师范文化在逐步失落,使得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文化的根基受到侵蚀。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与“师范人”群体相对规模缩小、非师范文化的挤占效应等密切相关... 以沙因的文化层次理论来观照,在师范院校推进综合化的进程中,师范文化在逐步失落,使得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文化的根基受到侵蚀。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与“师范人”群体相对规模缩小、非师范文化的挤占效应等密切相关。重振师范院校的师范文化,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外到内的路径,通过维护师范生群体功能、突出师范文化景观、讲好校园“师范故事”等优化师范文化的人工成分;通过显著加大师范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学工作的声望、推动教育科研的振兴等方面,强化师范文化的信念和价值观;通过改善对师范教育、师范专业教师、师范生的认知等,重构师范文化中的深层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因文化层次理论 师范文化 师范教育 文化振兴 人才培养 人工成分 深层假设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地方高校地理专业实验室创新建设思考
4
作者 李文慧 杨斌 《教育进展》 2024年第2期1563-1568,共6页
本文探讨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地理专业实验室面临的变革、挑战与机遇。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地理科学研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数据资源,促使实验室在研究视角和深度上有所拓展,并对GIS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云计算能力和并行... 本文探讨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地理专业实验室面临的变革、挑战与机遇。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地理科学研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数据资源,促使实验室在研究视角和深度上有所拓展,并对GIS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云计算能力和并行计算能力的提升。然而,当前地方高校地理专业实验室在规模、布局、设施、管理及人才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现状,文章提出在大数据时代构建以通用时空大数据平台为核心、人工智能为支撑,跨学科合作、大协作、高强度为特征的创新体系,以此提升地理专业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功能。同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成功实践,强调了构建智慧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和提供智能化服务的重要性。大数据时代为地方高校地理专业实验室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有效解决现有问题,实现实验室的现代化升级,更好地服务于地理科学教育、科研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里实验室 大数据 地方高校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产品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张春梅 刘传明 +1 位作者 徐伟陵 朱家聪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生态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影响着区域生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立生态产品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产品供需耦合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 生态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影响着区域生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立生态产品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产品供需耦合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局和局部视角揭示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产品供给和需求分别呈现逐渐变好和增强趋势;生态产品供需耦合协调度逐渐增大,但地区间差距拉大且呈现淮河下游等级高,而中上游等级低的分异格局;生态产品供需耦合协调发展主要受自然、经济、社会和科技因素的正向作用,且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对淮河下游地区作用较大,而科技因素对淮河中上游地区作用较大;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产品供给和需求若要协调发展,下游地区则要继续控制生态用地转出,并加大生态产品生产的科技投入,而中上游地区则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并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供需关系 耦合协调度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评价及耦合协调性分析
6
作者 卢中辉 王婉乐 +2 位作者 张莹 张春梅 徐可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5-44,共10页
“三生”功能协调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重要准则,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耦合协调模型,探讨了201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三生”功能格局和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2010—... “三生”功能协调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重要准则,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耦合协调模型,探讨了201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三生”功能格局和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201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评价得分提升显著,增幅达75.88%;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增幅差异明显,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城市的增幅最为凸显.淮河生态经济带“三生”功能空间分异显著,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呈“东部高值集聚、中部低值连片、西部中值散点分布”的空间发展态势;生态功能呈“整体高值、局部低值”的团状分布态势.淮河生态经济带“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均值由2010年的0.527增加到2020年的0.734,区域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由勉强协调迈入中级协调层级.“三生”功能协调性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分布趋势,是地区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共同耦合作用的结果.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分类估计的异质数据融合M_(split)模型
7
作者 陶叶青 束明聪 陈浩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45-51,共7页
从分类估计的角度研究异质数据融合理论,建立一种不依赖于随机模型的融合方法.该理论首先基于M_(split)估计对观测数据进行分类估计,然后根据分类估计结果,应用中位函数计算不同参数估值的中误差,最后通过定义尺度因子与相对权比函数构... 从分类估计的角度研究异质数据融合理论,建立一种不依赖于随机模型的融合方法.该理论首先基于M_(split)估计对观测数据进行分类估计,然后根据分类估计结果,应用中位函数计算不同参数估值的中误差,最后通过定义尺度因子与相对权比函数构建融合模型,实现异质数据的有效融合.通过两类不同精度量级的观测数据组成的控制测量实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易于实现,得到的参数估值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数据融合 分类估计 M_(split)估计 尺度因子 融合模型
下载PDF
基于GIS的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8
作者 曹蕾 刘玲艳 +2 位作者 王怀军 黄玉叶 李影慧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方向,生态安全建设成为重要保障.基于生态学逻辑架构构建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指数和突变理论模型综合指标评价结果,探索200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安全格局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淮...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方向,生态安全建设成为重要保障.基于生态学逻辑架构构建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指数和突变理论模型综合指标评价结果,探索200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安全格局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安全状况整体较好,生态安全指数空间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高值集中低值分散的基本格局;20年来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安全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高值区基本维持稳定,低值区变化显著;近10年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但城市用地的快速扩张依然是区域生态安全最显著的负面影响因素.建议从空间管控、过程调控、制度创新3个维度开展系统性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突变模型 景观指数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
9
作者 卢中辉 王昊文 +1 位作者 周开艳 陈锦灵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内在需求.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0—2022年...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内在需求.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均值增加1倍多.生态子系统增幅较低且日趋收敛,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增幅较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分异显著:生态发展呈以洪泽区为分割点的“工”字型分布态势,经济发展由全域低值渐次迈向东高西低的分布模式,社会发展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均值增加较大,区域整体由勉强协调迈入中级协调层级.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格局.耦合协调发展格局是地区经济结构效益、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明显提升了耦合协调度.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统筹机制协调发展,可促进该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江淮生态经济区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时空格局及空间效应
10
作者 李会 田帆 +2 位作者 卢妍 曹玉华 徐洪文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为构建涵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保障和生态建设4个方面的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测度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解析2005—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2005—2020年,淮河生态... 为构建涵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保障和生态建设4个方面的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测度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解析2005—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2005—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各维度趋于均衡发展,但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极化现象显现.高质量发展指数和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系统均呈“东西高、中间低”的空间发展格局,空间集聚特征显著.2005—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趋强,且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流域东南部呈现较为稳定的空间锁定特征.空间效应是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要科学认知空间锁定特征,加强邻域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空间集聚效应,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区域联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时空格局 空间效应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流域青海云杉林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更新的影响
11
作者 赵维俊 许尔文 +5 位作者 牛赟 杜军 王坤 任小凤 武秀荣 赵晶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究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更新的影响,为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的林分结构调控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青海云杉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已建立的青海云杉林固定样地,对其林分结构和林下更新进... 【目的】探究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更新的影响,为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的林分结构调控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青海云杉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已建立的青海云杉林固定样地,对其林分结构和林下更新进行调查,计算林分的大小比数、角尺度、密集度、聚集指数、开敞度和竞争指数等空间结构参数及林下更新苗的植株密度、平均苗高、平均基径和平均冠幅等更新指数,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对更新苗的影响。【结果】林分大小比数、角尺度、密集度、聚集指数、开敞度、竞争指数均值大小依次为0.481、0.545、0.799、1.141、0.363、4.334,更新苗的植株密度、平均苗高、平均基径和平均冠幅均值分别为1 347株·hm^(-2)、0.90 m、20.95 mm、0.72 m。青海云杉林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与林下更新指数的关联度均大于0.5,与林下更新最为密切的空间结构参数为角尺度,其次为聚集指数、大小比数、密集度、开敞度、竞争指数。【结论】针对目前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的经营现状,需要优先考虑以角尺度为主要调整目标的优化林分结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方案,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林 空间结构 林下更新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中部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与障碍度分析
12
作者 张方程 张锦宗 +1 位作者 衣依 赵莹莹 《科技和产业》 2025年第4期249-254,共6页
为促进中部地区六省高质量发展,首先测算了中部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三大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而后通过构建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选取3个时间截面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利用障碍度模型探讨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为促进中部地区六省高质量发展,首先测算了中部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三大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而后通过构建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选取3个时间截面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利用障碍度模型探讨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口和经济子系统综合评价得分在研究区间内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水平也稳定上升;资源环境子系统是制约中部地区三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均液化石油气用量是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耦合协调 障碍度模型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
下载PDF
“三生”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测度与发展路径——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13
作者 毛广雄 曹玉华 +1 位作者 曹蕾 任启龙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8-15,共8页
基于“三生”协同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5大特征的内在逻辑关系阐释,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江苏省及其各设区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结构,并以淮安市为例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江苏... 基于“三生”协同发展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5大特征的内在逻辑关系阐释,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度江苏省及其各设区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结构,并以淮安市为例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结构总体进入后疫情时期的恢复和调整阶段;当前淮安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不充分问题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潜力有待挖掘等方面,究其本质,在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因此,重构产业技术体系、优化产业空间体系、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破解淮安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难题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三生”协同 发展路径 淮安市
下载PDF
淮安市不透水面时空演变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
14
作者 王月香 徐芸 +2 位作者 徐洪文 王细元 刘玲艳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为了探究中小城市不透水面演变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基于200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影像,采用不透水面指数(NDISI)和遥感生态评价指数(RSEI)监测与分析淮安市不透水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淮安市不透水面面积显著... 为了探究中小城市不透水面演变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基于200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影像,采用不透水面指数(NDISI)和遥感生态评价指数(RSEI)监测与分析淮安市不透水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淮安市不透水面面积显著增加,以蔓延式、跨越式发展模式由城市中心逐渐向周边扩张,年均增长率为8.5%,2008-2012年期间增长最快.不透水面丰度空间上由城市中心向周边逐渐递减,年均值从2000年的0.261增加至2020年的0.330.研究期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中较差和一般的面积减少,而良好和优等级分别增加了1677.01 km^(2)和672.1 km^(2).NDISI丰度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负相关,研究期内不透水面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 遥感生态环境 空间格局演变 统计分析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天山地区极端径流的影响—以开都河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鹏 陈亚宁 +1 位作者 王怀军 杨余辉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05-112,共8页
【目的】揭示天山地区极端径流演变规律,预估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天山地区极端径流特征。【方法】基于Sen slope、MK检验、Pettitt检验、概率分布函数、SWAT模型和GCM模式分析极端径流演变特征。【结果】1959—2018年,开都河流域年、夏... 【目的】揭示天山地区极端径流演变规律,预估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天山地区极端径流特征。【方法】基于Sen slope、MK检验、Pettitt检验、概率分布函数、SWAT模型和GCM模式分析极端径流演变特征。【结果】1959—2018年,开都河流域年、夏、秋和冬季径流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春季径流呈显著增加趋势,径流变化与降水的相关性大于与同期气温的相关性。极端径流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初洪时间呈显著推迟趋势。Log-Pearson3函数对极端径流的模拟表现最优,50 a重现期洪水次数、高流量最长持续时间、平均峰值流量重现水平分别为7.09次、79.04 d和180.04 m^(3)/s。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洪水次数增加,极端强度(平均年最大流量)增大,持续时间(高流量最长持续时间、高流量平均持续时间)和平均强度(平均极端径流流量、平均峰值流量)减小,初洪时间呈提前趋势,且最高和最低极端径流强度(平均极端径流流量、平均峰值流量、平均年最大流量)重现水平分别发生在SSP245和SSP370情景。【结论】气候变化对天山极端径流具有重要影响,未来该地区将经历更频繁的极端径流事件和更为严重的单次特大洪水,研究结果对制定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和水资源管理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径流 SWAT模型 天山 开都河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叶面积指数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维俊 牛赟 +2 位作者 杜军 马雪娥 张克海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19,共8页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山地森林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基于大样地尺度的山地森林叶面积空间异质性的研究较少,而且不涉及LAI对地形的响应研究。基于LAI的空间异质性和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确定取样尺度,可为提升区域尺度上LA...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山地森林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基于大样地尺度的山地森林叶面积空间异质性的研究较少,而且不涉及LAI对地形的响应研究。基于LAI的空间异质性和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确定取样尺度,可为提升区域尺度上LAI的空间遥感精度提供依据。本研究依托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0.2 ha(340 m×300 m)的青海云杉林动态监测样地,使用CID CI-110植物冠层数字图像分析仪对样地内255个20 m×20 m样方进行五点法LAI测定,分析LAI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LAI具有中等变异性,指数模型是变异函数的最佳理论模型,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变程为16 m,南—北方向上是LAI分布的优势格局。(2)LAI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简单,具有一定的斑块性,LAI为0.56~1.43的斑块所占面积最大。(3)LAI与海拔和坡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坡度和曲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4)青海云杉林的LAI空间异质性与尺度和方向有关,部分地形因子对LAI存在着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青海云杉林生态过程分析以及遥感技术反演LAI参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林 动态监测样地 叶面积指数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淮安市碳排放效率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王子云 卢妍 +2 位作者 孙益风 付乐乐 王甜甜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以淮安市为研究对象,收集该市2013-2021年相关人口、GDP、能源消耗等数据,计算出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VCF等值.结果显示,淮安市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碳排放总量峰值,同时也是碳排放效率最低值.2013年碳排放总量为最... 以淮安市为研究对象,收集该市2013-2021年相关人口、GDP、能源消耗等数据,计算出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VCF等值.结果显示,淮安市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碳排放总量峰值,同时也是碳排放效率最低值.2013年碳排放总量为最低值,2018-2019年上升幅度最大,增长近30%.淮安市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13年的0.91上升到2021年的1.0,淮安市在2013-2021年期间经济稳步发展,单位能源消耗产出GDP增加.针对淮安市现状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为推动淮安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效率 低碳经济 淮安市
下载PDF
基于Budyko假设的祁连山排露沟流域蒸散发估算及其变化归因分析
18
作者 金铭 牛赟 +5 位作者 许尔文 于文会 董继业 赵维俊 敬文茂 纪浩坤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8-227,共10页
【目的】探讨西北干旱区域水资源短缺和森林植被碳汇问题。【方法】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蒸发皿、气象站、水文站、固定样地等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滑动t、Pettitt、累积距平检验方法,Budyko假设模型、材积源生... 【目的】探讨西北干旱区域水资源短缺和森林植被碳汇问题。【方法】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蒸发皿、气象站、水文站、固定样地等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滑动t、Pettitt、累积距平检验方法,Budyko假设模型、材积源生物量等方法以及Matlab编程软件对实际蒸散发量进行估算,且对其变化趋势及归因进行研究。【结果】1994~2020年排露沟流域蒸散发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2001年有次突变,突变前后变异系数由0.13增大到0.22,属于较强变异;在2002~2020年的突变期,蒸散发量对降水、径流、潜在蒸发和下垫面参数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69、-0.46、-0.47、0.62,且各因子对流域蒸散发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1.65%、-85.57%、69.61%、44.31%,降水量变化对流域蒸散发最为敏感,流域下垫条件变化次之。2003~2021年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平均碳密度为65.8 mg/hm^(2),增长速率为1.99 mg/(hm^(2)·a),与流域蒸散发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祁连山排露沟流域蒸散发的变化不仅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在短时期内受到青海云杉生长变化的影响,其变化是气候与植被生长综合影响的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可对全球气候变暖下的水资源短缺与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降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蒸散发 归因分析 气候变化 青海云杉林碳密度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
下载PDF
高铁开通前后淮安市经济数据分析
19
作者 李文慧 《世界经济探索》 2023年第3期267-274,共8页
本文分析了高铁开通对淮安市经济的影响。高铁的开通促进了淮安市旅游业、物流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比高铁开通前后的数据,可以看出高铁的开通对淮安市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铁的运营提高了淮安市的交通便利程度,促进了... 本文分析了高铁开通对淮安市经济的影响。高铁的开通促进了淮安市旅游业、物流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比高铁开通前后的数据,可以看出高铁的开通对淮安市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铁的运营提高了淮安市的交通便利程度,促进了淮安市的旅游市场繁荣,提高了淮安市物流的效率和质量,为淮安市的物流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利益,同时也带动了淮安市的房地产市场升温。本文旨在探究高铁对淮安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为淮安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高铁 数据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