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康 陆伟 +8 位作者 朱伟民 欧阳侃 彭亮权 柳海峰 李皓 冯文哲 李瑛 许鉴 钟名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10期776-779,共4页
背景:钙化性肌腱炎是导致肩节疼痛的常见疾病之一,易造成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43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的病例资料... 背景:钙化性肌腱炎是导致肩节疼痛的常见疾病之一,易造成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43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8例,女25例;年龄40~78岁,平均(56±7.2)岁;右肩27例,左肩16例;钙化灶位于肩袖表面19例,冈上肌腱内13例,冈上、冈下肌腱交界7例,冈下肌腱内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疼痛评分、 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与肘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ASES)评分及X线、CT检查进行评估。结果:43例患者随访时间16~44个月,平均(22.3±6.9)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2周、4周、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术后X线、CT检查提示仍残留部分钙化灶,但患者症状消失、功能良好。钙化灶分别于术后4、10个月消失。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术后可取得满意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性肌腱炎 肩袖 关节镜
下载PDF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和双束个体化解剖重建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康 朱伟民 +8 位作者 陆伟 欧阳侃 彭亮权 柳海峰 李皓 冯文哲 李瑛 崔家鸣 王大平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6年第6期484-488,共5页
背景: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膝关节最常见的损伤之一,保守治疗疗效欠佳;在大多数年轻患者中,若想恢复到正常生活水平,手术治疗是最好的选择。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单束和双束腘绳肌腱个体化解剖重建ACL的临床... 背景: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膝关节最常见的损伤之一,保守治疗疗效欠佳;在大多数年轻患者中,若想恢复到正常生活水平,手术治疗是最好的选择。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单束和双束腘绳肌腱个体化解剖重建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共720例初次前交叉韧带断裂在我科接受ACL重建术的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个体化重建,手术方式分为单束解剖重建(440例)及双束解剖重建(280例),移植物均使用自体腘绳肌腱。两组胫骨骨道均用Tibial-Intrafix及门型钉双重固定,股骨骨道用Endobutton固定。术后随访采用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进行膝关节主观功能评价,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3000测量客观评估稳定性。结果:720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21±1.73)个月。两组术后Lysholm、IKDC和Tegner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客观稳定性评估较术前均显著提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束重建对比,双束重建在术后膝关节IKDC、Lysholm评分结果及KT-3000测量值上没有明显优势;单束及双束重建均能很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个体化 解剖重建 临床疗效
下载PDF
Inside-out和Outside-in髋关节镜技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征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钟名金 欧阳侃 +5 位作者 彭亮权 陈康 柳海峰 邓桢翰 朱伟民 陆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1141-1146,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髋关节镜技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8例FAI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Inside-ou...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髋关节镜技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8例FAI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Inside-out组,由中央到外周;Outside-in组,由外周到中央。Inside-out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39.8±7.6)岁;Outside-in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39.5±9.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侧别、撞击类型、病程、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术后髋关节改良Harris(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非骨关节炎髋关节(nonarthritic hip score,NAH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mHHS和NAH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side-out组术后4例出现神经牵拉伤,3例医源性损伤;而Outside-in组仅1例神经牵拉伤。Inside-out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Outside-in组(16.7%vs 4.2%,χ^(2)=5.400,P=0.020)。结论:Inside-out和Outside-in两种髋关节镜技术治疗FAI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相对于Inside-out技术,Outside-in技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针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股骨髋臼撞击征 临床疗效 关节镜技术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关节软骨再生过程中的作用与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邓桢翰 黄勇 +4 位作者 肖璐璐 陈昱霖 朱伟民 陆伟 王大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8-806,共9页
背景:关节软骨退变是导致骨关节炎最主要的原因。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软骨再生和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综述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关节软骨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Elsevier数据库,检索词为“bon... 背景:关节软骨退变是导致骨关节炎最主要的原因。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软骨再生和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综述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关节软骨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Elsevier数据库,检索词为“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arthritis,osteoarthritis,OA,cartilage,chondrocyte”,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72篇,最终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96篇,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还有27篇文献为概念类相关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23篇。结果与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参与了包含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凋亡等诸多生物学过程,在骨和软骨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通过与不同的受体结合,参与了多种信号通路级联反应,保护关节软骨免受炎症、创伤等导致的软骨破坏。骨形态发生蛋白单独或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使用能够修复软骨缺损和改善退行性病变,促进关节软骨细胞的分化和再生。但是目前将骨形态发生蛋白广泛应用于软骨再生还有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缺乏有效的生物支架材料,使用生物制剂的最优剂量和作用时间点及其毒副作用等。今后的研究将围绕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开展,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广泛应用将为软骨损伤和以骨关节炎为代表的软骨退行性病变的靶向治疗开启新的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关节软骨 软骨细胞 骨关节炎 软骨再生 软骨损伤 生物制剂 成软骨分化 综述
下载PDF
膝关节置换后注射含类固醇鸡尾酒治疗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勇 朱伟民 +10 位作者 陆伟 欧阳侃 彭亮权 柳海峰 李皓 冯文哲 许鉴 钟名金 陈康 李瑛 邓桢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49-1456,共8页
背景:类固醇具有强大的抗炎、止吐及镇痛作用而被广泛用于围术期镇痛,有研究表明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周围注射含类固醇的鸡尾酒镇痛疗法可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减少相关并发症,但也有研究认为类固醇可增加术后感染、髌腱断... 背景:类固醇具有强大的抗炎、止吐及镇痛作用而被广泛用于围术期镇痛,有研究表明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周围注射含类固醇的鸡尾酒镇痛疗法可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减少相关并发症,但也有研究认为类固醇可增加术后感染、髌腱断裂等风险。因此膝关节周围注射含类固醇鸡尾酒疗法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膝关节置换后运用含类固醇鸡尾酒疗法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数据库2019年4月前的文献,收集所有膝关节置换后局部运用类固醇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分别单独使用Cochrane 5.0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方法学偏倚进行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并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820例患者;②Meta分析显示:类固醇组术后第1天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MD=-1.52,95%CI(-2.94,-0.10),P=0.04],术后第1,2,3,4,5天的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MD=11.57,95%CI(9.85,13.30),P<0.000 01;MD=9.03,95%CI(6.67,11.38),P<0.000 01:MD=5.73,95%CI(0.85,10.60),P=0.02:MD=5.53,95%CI(0.68.10.38),P=0.03;MD=5.90.95%CI(0.87.10.93),P=0.02],吗啡使用量少于对照组[MD=-7.94,95%CI(-14.35,-1.53),P=0.02],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MD=-0.98,95%CI(-1.25,-0.71),P<0.000 01],直腿抬高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MD=0.65,95%CI(-0.86,0.44),P<0.000 01],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WMD=-4.82,95%CI(7.41,2.23),P=0.000 3];两组膝关节K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③结果表明,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周围运用含类固醇的鸡尾酒疗法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类固醇 鸡尾酒疗法 关节周围注射 镇痛 目测类比评分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下载PDF
创伤性髋关节脱位合并关节内组织损伤的关节镜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6
作者 钟名金 耿红荔 +6 位作者 柳海峰 彭亮权 许鉴 欧阳侃 朱伟民 陆伟 王大平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5期351-355,共5页
背景:创伤性髋关节脱位(THD)多由高能量创伤造成,常合并复杂的关节内损伤。如果不及时处理,远期可能继发髋关节退变。目的:探讨THD合并关节内损伤的病理类型及关节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8例接受髋关... 背景:创伤性髋关节脱位(THD)多由高能量创伤造成,常合并复杂的关节内损伤。如果不及时处理,远期可能继发髋关节退变。目的:探讨THD合并关节内损伤的病理类型及关节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8例接受髋关节手术治疗的THD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16~65岁,平均35.3岁。从关节复位至关节镜手术的时间为8~60d,平均22.5 d。记录术中关节内损伤的病理类型、处理方式和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Harris评分系统(mHHS)评估髋关节功能,T(o|¨)nnis分级评估骨关节炎(OA)程度。结果:THD合并一种以上不同病理类型的关节内损伤。关节镜下发现的病理类型有:髋臼盂唇撕裂7例,关节内游离体6例,软骨损伤3例,圆韧带损伤3例,关节囊破裂2例,髋臼骨折1例。处理方式包括:6例游离体取出术,6例髋臼盂唇缝合术,3例圆韧带射频固缩术,2例软骨清理术,2例关节囊缝合术,1例盂唇修清理术,1例软骨微骨折术,1例骨折复位固定术。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感染和深静脉血栓、灌注液外渗等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6.8±10.3)个月。mHHS评分由术前的评分(48.8±9.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2.4±9.9)分(P<0.01)。无股骨头坏死和OA进展的病例。结论:关节内游离体和髋臼盂唇撕裂是伴随THD最常见的关节内损伤。对于THD合并关节内损伤,髋关节镜是一种微创、疗效满意、后遗症少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镜 病理类型 关节游离体 髋臼盂唇撕裂
下载PDF
双侧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关节镜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钟名金 耿红荔 +7 位作者 丘志河 梁达强 柳海峰 彭亮权 欧阳侃 朱伟民 陆伟 王大平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941-946,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股骨髋臼综合征(B-FAI)的临床特点和关节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进行分期两次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8例B-FAI患者,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双侧髋关节的影像学指标、临床症状和关节镜下病理表现,以及术... 目的:探讨双侧股骨髋臼综合征(B-FAI)的临床特点和关节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进行分期两次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18例B-FAI患者,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双侧髋关节的影像学指标、临床症状和关节镜下病理表现,以及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mHHS)。结果:本组18例患者第一次手术和第二手术时间间隔为3~14个月,平均(6.2±4.5)个月。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0±2.5)个月。术前两侧髋关节α角、外侧CE角(LC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一次手术侧髋关节SeldesⅠ型盂唇撕裂、Ⅱ级盂唇-软骨移行区损伤(ALAD)、OutbridgeⅡ度软骨损伤的比例要高于第二次手术侧髋关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侧髋关节FAI类型、盂唇缝合及关节囊缝合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侧髋关节VAS评分均降低、m HHS评分均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末次随访时两侧髋关节VAS评分、m HH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AI常常累及双侧髋关节,临床中应该常规进行双侧髋关节评估。B-FAI两侧髋关节影像学指标与髋关节的病理损伤相似。分期两次髋关节镜手术治疗B-FAI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建议两次手术的合理间隔为3~6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 双侧髋关节 病理损伤 髋关节镜
下载PDF
内侧髌股韧带联合髌胫韧带重建治疗髌骨不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黄勇 陈斐 +6 位作者 杨远 傅子财 谢都 陈康 邓桢翰 陆伟 朱伟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70-75,共6页
髌骨不稳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见于青少年。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是治疗髌骨不稳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再次脱位。近年来MPFL联合内侧髌胫韧带(medial patellotibial ligament,MPTL... 髌骨不稳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见于青少年。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是治疗髌骨不稳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再次脱位。近年来MPFL联合内侧髌胫韧带(medial patellotibial ligament,MPTL)重建成为治疗髌骨不稳的新方法。本文对MPTL解剖学、生物力学、MPFL联合MPTL重建技术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髌股韧带 髌胫韧带 髌骨不稳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健患侧肢体生物力学对称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邬俊夫 朱伟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第4期307-314,共8页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人体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临床治疗首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ACLR术后有部分患者出现健患侧肢体步态异常,然而术后异常的步态与重建韧带再次断裂率及晚期继发骨关节炎关系密切,从而影响手术疗效及日...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人体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临床治疗首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ACLR术后有部分患者出现健患侧肢体步态异常,然而术后异常的步态与重建韧带再次断裂率及晚期继发骨关节炎关系密切,从而影响手术疗效及日常生活的恢复。本文综述ACLR术后两侧肢体步态生物力学对称性的研究进展,总结ACLR后步态生物力学对称性的测量、评估相关技术,分析患者性别、ACLR术前损伤机制、术中移植物选择、术后心理因素、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全身其余关节控制代偿、康复方案等影响因素,尤其是手术方式中股骨隧道定位点的不同对术后下肢步态生物力学对称性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解剖重建 类等长重建 生物力学 步态 对称性
下载PDF
髋臼盂唇重建研究进展
10
作者 黄刚 钟名金 +4 位作者 陆伟 柳海峰 欧阳侃 朱伟民 王大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2-346,共5页
髋臼盂唇是附着在骨性髋臼缘的三角形状的纤维软骨环,具有稳定关节和调节关节滑液平衡的功能。创伤、退变、发育不良和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是造成髋臼盂唇损伤的主要原因。髋臼盂唇损伤后将改变髋关节的生物力学机制,引起关节不稳,增加关... 髋臼盂唇是附着在骨性髋臼缘的三角形状的纤维软骨环,具有稳定关节和调节关节滑液平衡的功能。创伤、退变、发育不良和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是造成髋臼盂唇损伤的主要原因。髋臼盂唇损伤后将改变髋关节的生物力学机制,引起关节不稳,增加关节应力,最终导致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手术治疗是修复损伤髋臼盂唇的主要手段,术中应尽量修补和保留尽可能多的盂唇组织。当髋臼盂唇严重损伤或髋臼盂唇功能不良而无法进行缝合修复时,髋臼盂唇重建是另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以达到恢复髋臼盂唇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功能的目的,避免髋臼盂唇切除后造成髋关节早期退变。髋臼盂唇重建是近年来新兴的手术方式,本文就其适应症、移植物的选择、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详细综述,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盂唇 盂唇损伤 盂唇重建 髋关节镜
原文传递
计算机辅助改良椎板钩的设计及其固定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11
作者 高红亮 刘华 +8 位作者 张涛 杨成伟 王仪哲 黄子荣 章文华 陈龙 康兵 马玉轩 李松凯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93-604,共12页
目的设计改良椎板钩系统,并与传统椎板钩系统固定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门诊体检的20名男性健康青年军人腰骶椎薄层CT数据。受试者年龄20~30岁[(25.0&... 目的设计改良椎板钩系统,并与传统椎板钩系统固定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门诊体检的20名男性健康青年军人腰骶椎薄层CT数据。受试者年龄20~30岁[(25.0±3.0)岁]。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建立L_(5)椎体三维模型,测量L_(5)双侧椎板中间区域厚度、纵向最长径、下缘弧度半径、上下面尾端之间的夹角、下缘厚度及下缘最长径,进而设计新型改良椎板钩。再选择1名上述受试者,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L_(4)~S节段线性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A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L_(5)双侧峡部裂模型(B模型)、改良与传统椎板钩固定模型(C、D模型)。通过约束骶骨两边,于L_(4)椎体上施加400 N纵向载荷模拟身体上1/3重力及沿X、Y、Z 3个方向上10 N·m的弯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状态,评估A模型L_(4/5)节段和L_(5)/S_(1)节段活动度,并与既往研究进行对比,验证A模型的有效性;比较A、B、C、D模型的整体活动度、L_(4/5)和L_(5)/S_(1)节段活动度、整体最大位移、峡部的最大位移与最大应力,C、D模型中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最大应力,以及C、D模型中椎体的应力分布和最大应力。结果(1)A模型L_(4/5)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时的活动度分别为5.01°、4.03°、3.91°、1.42°,L_(5)/S_(1)节段活动度分别为4.62°、2.51°、2.40°、1.23°。(2)A、C、D模型的整体活动度、L_(4/5)和L_(5)/S_(1)节段活动度、整体最大位移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弯及左旋转时结果相似,而B模型则明显增大。(3)A、C、D模型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峡部的最大位移差异不明显,而B模型峡部的最大位移均明显高于A、C、D模型,尤其在旋转时更明显,较A、C、D模型分别增大295%、277%、276%。C模型峡部的最大应力分别为0.938 MPa、1.698 MPa、0.410 MPa、2.775 MPa、1.554 MPa,D模型峡部最大应力分别为0.590 MPa、1.297 MPa、0.520 MPa、3.088 MPa、2.072 MPa,C、D模型在轴向压缩、前屈时峡部最大应力相似,但C模型在后伸、侧弯、旋转时峡部应力均小于D模型,C模型较D模型分别减小21.1%、10.2%、25.0%。(4)C模型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内固定最大应力分别为135.220 MPa、130.180 MPa、200.940 MPa、306.340 MPa,D模型分别为131.840 MPa、112.280 MPa、349.980 MPa、370.140 MPa,2种模型在前屈、后伸时内固定的最大应力变化相当,但在左侧弯及左侧旋转时C模型较D模型减小42.6%、17.2%。(5)C模型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椎体的最大应力分别为79.787 MPa、36.857 MPa、37.943 MPa、96.965 MPa,D模型椎体的最大应力分别为80.104 MPa、64.236 MPa、196.010 MPa、193.020 MPa,且2种模型最大应力均分布在与内固定接触区域,尤其在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C模型较D模型分别减少42.6%、80.6%、49.8%。结论改良椎板钩更符合国人椎板解剖结构。与传统椎板钩系统相比,改良椎板钩系统能有效降低腰椎峡部裂在各方向的位移及活动度,使内固定及椎体的应力明显减小,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椎滑脱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个体化前交叉韧带单束与双束解剖重建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2
作者 陆伟 王大平 肖德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23-428,共6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个体化单束与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技术,并比较二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到2009年9月行ACL个体化单、双束解剖重建且获得随访的117例ACL损伤患者资料,根据不同解剖重建方法分为两组:A组...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个体化单束与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技术,并比较二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到2009年9月行ACL个体化单、双束解剖重建且获得随访的117例ACL损伤患者资料,根据不同解剖重建方法分为两组:A组(个体化单束解剖重建)35例,男31例,女4例;平均年龄(28.6-I-5.1)岁。B组(个体化双束解剖重建)82例,男73例,女9例;平均年龄(27.6±5.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Laehman试验、轴移试验、KT-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117例患者术后获11~25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Lachman试验结果:与健侧比较,A组完全正常者占88.6%(31/35),B组占95.1%(78/82);轴移试验结果:与健侧比较,A组完全正常者占88.6%(31/35),B组占96.3%(79/82);Lysholm评分:A组平均为(93.4±8.2)分,B组平均为(93.7±7.0)分,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KT一2000检测结果:A组平均为(1.4±0.6)mm,B组平均为(1.1±0.5)ram;A组IKDC评分正常者(A级)占71.4%(25/35),B组占93.9%(77/8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个体化解剖位双束重建能更好地恢复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双束解剖重建术中ACL股骨与胫骨足迹、髁间窝宽度的判断对手术的设计至关重要,3入路技术、测量尺的应用是个体化ACL双束解剖重建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前交叉韧带 解剖 重建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不同塑形状态前交叉韧带移植物Mohawk转录因子及胶原表达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冰 许美权 +9 位作者 李盛 丘志河 梁达强 许鉴 钟名金 陆伟 柳海峰 朱伟民 欧阳侃 李皓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9-536,共8页
目的评估自体膪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移植物稳定塑形阶段,关节镜下不同塑形状态的移植物在Mohawk(MKX)转录因子及Ⅰ型、Ⅲ型胶原表达方面的差异。方法2017年3月至12月期间选择应用自体膪绳肌腱移植单束重建ACL、因移... 目的评估自体膪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移植物稳定塑形阶段,关节镜下不同塑形状态的移植物在Mohawk(MKX)转录因子及Ⅰ型、Ⅲ型胶原表达方面的差异。方法2017年3月至12月期间选择应用自体膪绳肌腱移植单束重建ACL、因移除胫骨端内固定物返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后48—131个月,平均83.1个月)行二次关节镜探查的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关节镜下移植物血管及滑膜覆盖、张力、容量,将移植物评估为塑形良好(塑形良好组,11例)、塑形一般(塑形一般组,6例)2个等级,取移植物体部中央表面标本;另取8例同时期、年龄〈60岁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正常ACL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行MKX转录因子及Ⅰ型、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查。结果对照组及塑形良好组标本胶原纤维含量丰富,纤维排列有序,MKX阳性细胞比率高。塑形一般组标本胶原含量明显降低,纤维排列较紊乱,MKX阳性细胞比率少,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低于对照组及塑形良好组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塑形一般组MKX基因(O.44±0.30)、COL1A1基因(0.52±0.27)、COL3A1基因(0.60±0.22)表达量低于对照组(1.00±0.00、1.00±0.00、1.00±0.00)及塑形良好组(0.97±0.67、0.99±0.38、1.00±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胭绳肌腱移植重建ACL,移植物塑形稳定后,关节镜下评估为塑形良好的移植物较塑形一般的移植物MKX转录因子及Ⅰ型、Ⅲ型胶原表达更接近于正常A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移植 自体 关节 韧带 转录因子 胶原
原文传递
膝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韩云 陆伟 +3 位作者 欧阳侃 朱伟民 李金霞 张娜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年第25期3062-3063,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6例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手术前后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结果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h,术后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和其他并发症;随访半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6例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手术前后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结果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h,术后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和其他并发症;随访半年,均已完全负重,无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好。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安全,患者恢复快,积极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半月板损伤 同种异体 移植 护理
原文传递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术前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澍雨 朱伟民 +3 位作者 刘雨微 傅子财 黄勇 熊建义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1年第1期60-64,共5页
受到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影响,高龄人员患髋部骨折风险及死亡风险不断上升。并且年长患者相对年轻患者面对紧急创伤时拥有的生理功能储备更少,包括心排血功能下降、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受损、机体代谢机能的减弱等。如果不能得到快速康... 受到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影响,高龄人员患髋部骨折风险及死亡风险不断上升。并且年长患者相对年轻患者面对紧急创伤时拥有的生理功能储备更少,包括心排血功能下降、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受损、机体代谢机能的减弱等。如果不能得到快速康复,会导致很严重的并发症。在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推行下,可使患者应激反应显著减弱,可有效抑制并发症,促进满意度提高。术后康复是加速康复理念的关键,但现阶段,临床认为加速康复理念中的术前准备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均有明显积极影响。关于加速康复理念中的术前准备的文章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对加速康复理念中的术前准备在老年髋部骨折的应用内容和特点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髋骨折 快速康复外科
原文传递
三磷酸鸟苷酶相关蛋白激酶在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勇 朱伟民 +3 位作者 陆伟 熊建义 王大平 邓桢翰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0年第6期717-721,共5页
Rho相关蛋白激酶(ROCK)是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的下游靶标,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RhoA/ROCK在骨关节炎进展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研究开发靶向抑制RhoA/ROCK的药物用于治疗骨关节炎,发现对关节软骨具有保护作用。本文... Rho相关蛋白激酶(ROCK)是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的下游靶标,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RhoA/ROCK在骨关节炎进展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研究开发靶向抑制RhoA/ROCK的药物用于治疗骨关节炎,发现对关节软骨具有保护作用。本文通过对RhoA/ROCK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相关蛋白激酶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用于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潮盛 熊建义 +2 位作者 朱伟民 陆伟 邓桢翰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92-598,共7页
软骨损伤普遍出现在正常人群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然而软骨损伤仍是临床治疗的一个巨大挑战。机械清理、激光等传统软骨成形术由于其缺陷,无法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射频软骨成形术作为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技术,逐渐成为... 软骨损伤普遍出现在正常人群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然而软骨损伤仍是临床治疗的一个巨大挑战。机械清理、激光等传统软骨成形术由于其缺陷,无法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射频软骨成形术作为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虽然基础研究表明射频产生的局部高温可能造成软骨细胞的死亡,但在长期的临床随访研究中,大量证据表明,相比机械清理软骨成形术,射频软骨成形术取得了更好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骨关节炎的进展。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射频使用时间、探头距离、灌洗液的流量和温度等方面的控制,来保证其安全性。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射频的历史、机制,综述了射频的临床应用结果,讨论如何更安全、有效地使用射频处理软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关节 射频治疗 关节镜
原文传递
早期腰椎峡部裂的治疗策略及力学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红亮 刘华 +8 位作者 张涛 李旭升 黄子荣 王仪哲 陈龙 张凯 于海涛 吴昊越 李松凯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15-920,共6页
腰椎峡部裂是脊柱外科引起下腰痛常见疾病之一,根据病情的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从早期的保守治疗到后期的手术治疗。对于各种保守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不同内固定技术修复峡部的生物力学尚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总结既往临... 腰椎峡部裂是脊柱外科引起下腰痛常见疾病之一,根据病情的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从早期的保守治疗到后期的手术治疗。对于各种保守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不同内固定技术修复峡部的生物力学尚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总结既往临床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结果及各种技术的生物力学特性,为治疗腰椎峡部裂提供力学支持及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峡部裂 生物力学 治疗策略
原文传递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在骨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傅子财 戴冠东 +4 位作者 朱伟民 陆伟 熊建义 王大平 邓桢翰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63-367,共5页
骨关节炎(OA)是一种关节退行性病变。目前OA的特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可通过纠正脂代谢紊乱、抗炎、抗软骨细胞凋亡等机制改善OA的病情发展。这篇综述旨在讨论PPAR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它们在O... 骨关节炎(OA)是一种关节退行性病变。目前OA的特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可通过纠正脂代谢紊乱、抗炎、抗软骨细胞凋亡等机制改善OA的病情发展。这篇综述旨在讨论PPAR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它们在OA疾病发展进程中的调节作用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代谢 炎症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傅子财 黄勇 +2 位作者 陈斐 刘澍雨 朱伟民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96-201,共6页
骨关节炎(OA)是关节软骨慢性退行性疾病。许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促进OA的软骨组织修复、改善关节环境等作用。一些MSCs和软骨细胞的共培养实验表明,MSCs可能是通过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发挥作用的,而细胞因子是外泌体(EXs)的... 骨关节炎(OA)是关节软骨慢性退行性疾病。许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促进OA的软骨组织修复、改善关节环境等作用。一些MSCs和软骨细胞的共培养实验表明,MSCs可能是通过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发挥作用的,而细胞因子是外泌体(EXs)的重要成分。体外实验证实,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SCs-EXs)与MSCs都具有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维持软骨细胞表型、抑制软骨细胞凋亡、促进软骨细胞外基质合成、促进软骨细胞迁移的作用。体内实验也表明,MSCs-EXs在OA中,具有修复软骨、促进软骨基质合成、抑制炎细胞浸润的作用。单纯MSCs-EXs治疗和MSCs治疗相比,具有安全、低成本的优点。这为O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但MSCs-EXs治疗OA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MSCs-EXs在OA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