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心血管造影组合对肺动脉闭锁肺动脉发育情况的评价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世德 袁旭春 +1 位作者 任至新 艾淑智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35-737,共3页
目的评价分析三种心血管造影组合显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发育情况。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X线平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重点分析三种造影组合对显示肺动脉... 目的评价分析三种心血管造影组合显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发育情况。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X线平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重点分析三种造影组合对显示肺动脉发育情况的优缺点。结果(1)右心室造影+楔入肺静脉造影共3例,均显示左右肺动脉融合,一侧肺动脉发育细小。(2)右心室造影+弓降部主动脉和/或升主动脉造影共15例,其中11例主要由未闭动脉导管供血,均见左右肺动脉融合,融合部狭窄3例,一侧或双侧肺动脉发育不良或变细8例,2例可见主肺动脉及盲端;另4例左右不融合。(3)右心室造影+弓降部主动脉或升主动脉造影+体肺侧支血管造影共4例,其中1例由细小动脉导管供血,左右肺动脉融合并发育较好;3例均由小体肺侧支和网状细小血管供血,肺动脉发育细小。结论三种心血管造影组合均能有效显示肺动脉发育情况,主动脉造影能全面了解体肺侧支血管分布,选择性侧支血管造影是术前栓塞所必要的;楔入肺静脉造影可极好地显示纵隔内肺动脉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 先天性 心血管造影 肺动脉
下载PDF
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在心血管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文斌 蔡震宇 《现代医学》 2015年第4期468-472,共5页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应用于心血管危险分层的价值和准确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依据心血管事件风险大小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另选择2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检测4组患者的颈动...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应用于心血管危险分层的价值和准确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依据心血管事件风险大小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另选择2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检测4组患者的颈动脉整体圆周应变(CS),并测定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Framingham危险评分(FRS)与CS、CS/肱动脉脉压差(PP)、IMT间的相关性。结果:CS、CS/PP、IMT在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高危组CS、IMT、CS/PP与低危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与FRS间呈负相关(P>0.05,r=-0.910),IMT与FRS间呈正相关(P>0.05,r=0.939),CS/PP与FRS间呈线性相关(P<0.05)。结论:采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定患者的颈动脉整体CS能够反映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大小,采用PP进行校正后更能够提高准确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超声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 心血管危险
原文传递
双源CT双能量碘图评价主动脉病变肾灌注水平 被引量:9
3
作者 高立 袁旭春 +3 位作者 邱翔 胡国迎 廖文凌 侯金成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碘图评价主动脉病变患者肾灌注水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后行双能量扫描,应用Liver VNC程序,重建肾灌注碘图,测量双肾实质正常灌注及低灌注感兴趣区的CT值、碘浓度、对...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碘图评价主动脉病变患者肾灌注水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后行双能量扫描,应用Liver VNC程序,重建肾灌注碘图,测量双肾实质正常灌注及低灌注感兴趣区的CT值、碘浓度、对比增强率及脂肪分类。结果:10例受检者CTA共扫描20侧肾脏,其中6侧灌注异常减低。双能量碘图检查结果与CTA一致;肾脏低灌注区的碘浓度和对比增强率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P<0.05;t=4.16,P<0.05);0.5融合图像低灌注区CT值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P<0.05);肾低灌注区与对照侧的脂肪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P=0.08)。结论:应用双能量碘图可直观显示肾灌注水平,测量感兴趣区CT值、碘浓度和对比增强率等定量指标可反映肾灌注水平,与CTA联合应用有助于准确评价主动脉病变患者的肾灌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肾灌注
下载PDF
双源CT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被引量:15
4
作者 高立 袁旭春 +3 位作者 聂伟霞 刘晓景 胡国栋 陈琴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3期53-55,5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共41个冠状动脉病变)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将41个冠状动脉临...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共41个冠状动脉病变)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将41个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按FFR检测值分为FFR?0.80组和FFR≥0.80组;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两组间斑块负荷和血管重构指数的差异,及其与FFR检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FFR<0.80组与FFR≥0.80组血管重构指数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16.45,P<0.05),两组间斑块负荷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0.53,P>0.05),FFR与RI之间显著正相关(r=0.502,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临界病变血管重构可能提示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血流储备分数 斑块负荷
下载PDF
成人三房心:64层CT诊断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袁旭春 廖文凌 +3 位作者 陈琴 邓慧仪 邱翔 黄京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13-1115,共3页
目的:评价64层CT在成人三房心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2月~2010年3月我院64层CT冠状动脉检查病例,发现三房心6例,男5例,女1例,年龄45~71岁,完全型1例,不完全型5例。采用多种CT图像重组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容积密度投... 目的:评价64层CT在成人三房心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2月~2010年3月我院64层CT冠状动脉检查病例,发现三房心6例,男5例,女1例,年龄45~71岁,完全型1例,不完全型5例。采用多种CT图像重组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容积密度投影(VIP)、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对心脏结构和冠状动脉进行分析。结果:CT可以清晰地显示心房内的异常隔膜和隔膜孔以及肺静脉和心房的连接、有无梗阻,显示并发的心脏畸形及冠状动脉血管。结论:64层CT是诊断成人三房心的有效影像学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房心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主动脉瓣环搏动变形特性的动态三维CT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贤主 钟新波 +1 位作者 袁旭春 赵有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9期644-648,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环三维形态的搏动变化。方法35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1±6)岁]及20例健康对照者[年龄(53±12)岁]行多排螺旋CT检查,每隔5%心动周期重建主动脉瓣环平面,测量其面积、周长、长轴径、短轴径并计算...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环三维形态的搏动变化。方法35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1±6)岁]及20例健康对照者[年龄(53±12)岁]行多排螺旋CT检查,每隔5%心动周期重建主动脉瓣环平面,测量其面积、周长、长轴径、短轴径并计算椭圆率指数。结果健康对照组瓣环面积、周长、长轴径及短轴径收缩期分别增加(26.9±8.1)%、(14.3±2.6)%、(8.0±2.1)%和(20.4±1.9)%,椭圆率指数则下降(18.4±8.3)%;主动脉瓣狭窄组瓣环面积、周长、长轴径及短轴径收缩期分别增加(19.3±8.3)%、(9.1±2.5)%、(5.4±1.9)%和(12.0±2.3)%,椭圆率指数则下降(12.5±4.6)%,上述参数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主动脉瓣环面积、周长及径线在心动周期中均有显著变化,提示其存在变形搏动。上述特性可能对经皮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环 多排螺旋CT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
下载PDF
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袁旭春 蒋世良 王世德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553-554,共2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材料与方法:采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末闭4例,男1例,女3例。年龄5个月~30岁,平均20岁。动脉导管直径13~6.0mm。结果:技术成功率100%。1个月随诊观察无残余分流。结论:Amplat... 目的:评价Amplatzer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材料与方法:采用Amplatzer法封堵动脉导管末闭4例,男1例,女3例。年龄5个月~30岁,平均20岁。动脉导管直径13~6.0mm。结果:技术成功率100%。1个月随诊观察无残余分流。结论:Amplatzer法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一种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导管封堵 AMPLATZER法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全胸腔镜体外循环手术的肺保护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晓涵 于洪涛 +1 位作者 张锐 李涯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21期43-45,49,共4页
目的探讨直接阻断股动脉进行下肢缺血预处理对全胸腔镜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本院实施胸腔镜下体外循环手术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R组)和对照组(c组),... 目的探讨直接阻断股动脉进行下肢缺血预处理对全胸腔镜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本院实施胸腔镜下体外循环手术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R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游离股动、静脉后,c组直接插管建立体外循环;R组夹闭股动脉3min,开放3min,如此三个循环后与c组采用相同的方法建立体外循环。两组均采用右侧胸壁三孔入路,在第三、四和六肋间切取三个1.5~2.0cm的孔状切口,在胸腔镜下显露术野完成手术。于麻醉诱导插管完毕5min(T0)、体外循环停机2h(T1)、体外循环停机12h(T2)和体外循环停机24h(T3)采集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氧合指数;采集外周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含量。结果6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两组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时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广T3时的氧合指数均降低,R组T1~T3时的氧合指数高于C组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时的血浆RA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3时的血浆RAGE水平均增高,R组T1-T3时的血浆RAGE水平显著低于C组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阻断股动脉进行下肢缺血预处理,可减轻全胸腔镜体外循环手术肺损伤程度,具有一定肺功能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处理 胸腔镜 体外循环 肺保护
下载PDF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瓣环径二维及三维测量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贤主 钟新波 +2 位作者 陈琴 袁旭春 赵有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6期429-432,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的二维及三维方法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瓣环径测值的差别,探讨最优测量手段.方法 32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分别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多排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测量主动脉瓣环... 目的 比较不同的二维及三维方法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瓣环径测值的差别,探讨最优测量手段.方法 32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分别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多排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测量主动脉瓣环径.结果 MSCT显示主动脉瓣环为椭圆形结构,其长轴径(26.9±2.9)mm,短轴径(21.3±1.8)mm,长轴径与短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E及TEE方法仅提供一个瓣环值,分别为(23.2±2.0)mm及(23.4±2.0)mm,均显著小于MSCT所测长轴径和短轴径的平均值(24.1±2.1)mm(P<0.05).结论 主动脉瓣环为椭圆形,瓣环径的测量采用三维MSCT方法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环 多排螺旋CT 超声心动图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
下载PDF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旭春 蒋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9期1155-1156,共2页
目的 评价成人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介入治疗方法、疗效及其特殊性。方法 全组 18例 ,男 4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3 3岁 ,最窄直径 ( 5 .0± 2 .2 7)mm ,采用AmplatzerPDA封堵伞治疗。术后 2 4h及 3~ 5 1个月X线照片及彩色多普... 目的 评价成人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介入治疗方法、疗效及其特殊性。方法 全组 18例 ,男 4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3 3岁 ,最窄直径 ( 5 .0± 2 .2 7)mm ,采用AmplatzerPDA封堵伞治疗。术后 2 4h及 3~ 5 1个月X线照片及彩色多普勒随访。结果 技术成功率 10 0 % ,即时造影显示 6例无残余分流 ,1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2 4h复查 17例无残余分流 ,1例少量分流 ,3~ 5 1个月随访情况同前。结论 成人PDA的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成人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双源CT心肌灌注检测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立 袁旭春 +2 位作者 胡国迎 聂伟霞 廖文凌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4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心肌灌注检测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共41个冠状动脉病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将41个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按... 目的探讨双源CT心肌灌注检测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共41个冠状动脉病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将41个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按FFR检测值分为FFR<0.80组和FFR≥0.80组;按照标准A(两个或以上节段心肌灌注异常)、B(一个或以上节段心肌灌注异常)进行心肌灌注分析。结果FFR<0.80和FFR≥0.80两组间心肌灌注检测A、B标准均有统计学差异(标准A:χ2=11.303,P=0.001;标准B:χ2=12.812,P=0.000);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肌灌注检测标准A和标准B对心肌灌注检测均有统计学意义(AUCA=0.734,P=0.017;AUCB=0.798,P=0.002),采用标准B诊断效能较高。结论心肌灌注检测有助于双源CT"一站式"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灌注 双源CT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澄 袁旭春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7-368,共2页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10例ASD行Amplatzer封堵术患者 ,均在经胸B超 (TTE)指导下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  10例均获成功 ,技术成功率 10 0 % ,其中 1例因选用封堵器欠佳 ,后改...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10例ASD行Amplatzer封堵术患者 ,均在经胸B超 (TTE)指导下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  10例均获成功 ,技术成功率 10 0 % ,其中 1例因选用封堵器欠佳 ,后改用更大型号封堵器封堵成功。术后即刻TTE显示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1个月后TTE示残余分流消失 ,即刻完全封堵率 90 %。随访 2个月至 2年 ,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脱落 ,肺多血及右心房室增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在TTE指导下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介入治疗 ASD 房间隔缺损 封堵术 右心房 术前 指导 结论 分流
下载PDF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世德 衣为民 黄卫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了解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总结9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的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影像资料,重点观察治疗过程与影像改变的关系。结果9例患者治疗前影像学资料表现为肺淤血,心影普大,二、三尖瓣关闭不全... 目的了解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总结9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的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影像资料,重点观察治疗过程与影像改变的关系。结果9例患者治疗前影像学资料表现为肺淤血,心影普大,二、三尖瓣关闭不全等;治疗后心影明显回缩(0.63±0.07比0.54±0.05,P值<0.01),肺淤血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大〔(28.78±12.32)%比(45.56±8.75)%,P值<0.01)〕,其中3例心肺影像学表现恢复正常。当心动过速复发后,其影像又表现异常。结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影像学诊断具有动态特异性,完全控制心率后影像学表现可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心肌病 X线 医学影像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机械瓣功能的长期变化趋势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文斌 蔡震宇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10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瓣叶功能的长期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186例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根据置换时间、机械瓣类型等因素比较主动脉瓣置...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瓣叶功能的长期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186例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根据置换时间、机械瓣类型等因素比较主动脉瓣置换与二尖瓣置换患者不同置换时间、不同型号的机械瓣功能。结果10-15年组的Pmax、MGP显著高于5-10年组和〈5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不同类型主动脉瓣位机械瓣间EO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0年组的PR、MR、PG、MGP显著高于〈5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15年组的PR、MR、PG、MGP显著高于5-10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评估能够明显反映机械瓣的功能衰退情况,在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后5-10年其出现渐进性功能衰退的变化趋势,因此术后应定期给予超声心动图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心脏人工瓣 功能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动态电影诊断心肌桥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邱翔 蒋澄 +3 位作者 麻亮 袁旭春 王世德 蔡震宇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年第2期64-67,共4页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动态电影技术观测心肌桥及其下的壁冠状动脉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变化,比较壁冠状动脉受压后狭窄率的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测值的差异,探索心肌桥的形态、位置、厚度与壁冠状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指标及其相对应的心功能变...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动态电影技术观测心肌桥及其下的壁冠状动脉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变化,比较壁冠状动脉受压后狭窄率的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测值的差异,探索心肌桥的形态、位置、厚度与壁冠状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指标及其相对应的心功能变化,进一步评估心肌桥引起心脏突发事件的风险。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7-2011.12月我院8942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者中发现心肌桥病例630例,在行冠状动脉CTA前后一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者70例对照,采用多排螺旋CT动态电影技术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技术观测心肌桥,比较动态电影技术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测值的差异;结合Philips Brilliance心功能分析软件计算心功能的变化。结果:64层螺旋CT动态电影技术诊断心肌侨及壁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造影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动态电影技术检出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p<0.05);卡方检验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心肌桥的存在对射血分数及左室容积并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CT动态电影技术为临床估测心肌桥的风险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电影 心肌桥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冠脉CTA在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畸形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贤主 杜艳 +3 位作者 邱翔 袁旭春 王世德 蒋澄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3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冠脉CTA在右冠状动脉起自于左冠状动脉窦畸形患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2月至2012年02月在我院行冠脉CT检查发现的26例右冠状动脉起自于左冠状动脉窦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冠脉CT检查结果进行分... 目的:探讨冠脉CTA在右冠状动脉起自于左冠状动脉窦畸形患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2月至2012年02月在我院行冠脉CT检查发现的26例右冠状动脉起自于左冠状动脉窦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冠脉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畸形的冠脉CT检出率为1.5%,其中右冠状动脉出现有意义狭窄13例,占50%。结论: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但此种畸形易引起右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绞痛、心梗甚至猝死,冠脉CT对此种畸形的检测及狭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 先天性畸形 CACTA
下载PDF
心脏超声在心内平滑肌瘤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文斌 蔡震宇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9期148-150,共3页
目的评价心脏超声在心内平滑肌瘤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来我院就诊的罹患心内平滑肌瘤病的患者共13例,所有患者确诊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心脏超声表现。结果首发临床表现:7例心脏相关症状,4例静... 目的评价心脏超声在心内平滑肌瘤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来我院就诊的罹患心内平滑肌瘤病的患者共13例,所有患者确诊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心脏超声表现。结果首发临床表现:7例心脏相关症状,4例静脉梗阻表现,2例盆腔包块;常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悸、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水肿、腹胀及盆腔包块等;10例有子宫肌瘤、子宫静脉或宫旁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手术史。心脏超声表现:右心腔内随心动周期周期性摆动的条索状或团块状肿物回声,与下腔静脉或髂静脉肿物相连。结论心脏超声对心内平滑肌瘤病的准确诊断和术后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推荐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平滑肌瘤病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心脏超声 临床表现
下载PDF
经胸超声下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及测量球囊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澄 袁旭春 麻亮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7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经胸超声下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及测量球囊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4例ASD行Amplatzer封堵术患者,年龄9—70岁,均在经胸B超(TIE)指导下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其中11例未经测量球囊测量,在超声指导下直... 目的:分析总结经胸超声下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及测量球囊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4例ASD行Amplatzer封堵术患者,年龄9—70岁,均在经胸B超(TIE)指导下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其中11例未经测量球囊测量,在超声指导下直接封堵。结果:球囊测量组13例,即刻完全封堵率92.3%。未经球囊测量,在超声下直接选用封堵器治疗11例,即刻完全封堵率90.9%。全组24例成功,技术成功100%,即刻完全全封堵率91.7%。其中各1例因选用封堵器欠佳,后改用更大型号封堵器封堵成功。随访2月-3年,未见残余分流及封堵器脱落,肺多血及右心房室增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在TIE指导下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随着临床及超声经验的积累,可不完全依赖测量球囊,采用超声判断直接选择封堵器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测量球囊 AMPLATZER封堵器 经胸B超
下载PDF
主动脉CTA诊断主动脉夹层合并肺动脉栓塞的价值
19
作者 邱翔 蒋澄 +3 位作者 王世德 麻亮 蔡震宇 徐松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年第3期138-139,共2页
目的:提高影像医师在主动脉CTA中发现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意识。材料与方法:对2008.6-2012.5在主动脉CTA检查中意外发现的肺动脉栓塞10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主动脉CTA可以同时诊断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在主动脉CTA前应仔细检查病... 目的:提高影像医师在主动脉CTA中发现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意识。材料与方法:对2008.6-2012.5在主动脉CTA检查中意外发现的肺动脉栓塞10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主动脉CTA可以同时诊断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在主动脉CTA前应仔细检查病人体征,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最经济的扫描模式可以减少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CTA 肺动脉栓塞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两组260例冠状动脉旁路术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20
作者 王世德 袁旭春 +1 位作者 蒋澄 麻亮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7年第3期103-105,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资料,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进行评估。材料与方法:对两组不同时期26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术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包括X线胸部平片、生化、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是冠状动脉造... 目的:回顾分析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资料,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进行评估。材料与方法:对两组不同时期26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术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包括X线胸部平片、生化、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是冠状动脉造影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行旁路搭桥术下降6%,双支病变上升4%,三支病变下降5%,多支病变上升7%。合并高血压病或患有Ⅱ型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增大。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能准确了解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类型,对选择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旁路术 血管造影 心脏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