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某区2009-2013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传播途径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钱福永 彭涛 +1 位作者 赖秀莲 王玉梅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5-896,共2页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2009-2013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传播途径,为本地区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对一匿名询问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按照《艾滋病艾滋病病...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2009-2013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传播途径,为本地区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对一匿名询问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按照《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 293-2008)方法确定感染者,输入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中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分析2009-2013年某区艾滋病监测资料。结果 2009-2013年共有新报告HIV感染者764例,主要通过异性接触传播(334,43.7%)、同性接触传播(262,34.3%)和静脉注射毒品传播(144,18.8%);比较5年新报告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4,P<0.001),异性传播新报告病例数(X2=21.75,P<0.001)和同性传播新报告病例数(X2=50.3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性接触仍然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应针对性接触传播途径加大控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群监测 问卷调查
原文传递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赵东 李红春 +3 位作者 陶红光 钱福永 宗华 谢卓朝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PV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8~79岁,中位年龄45岁。观察患...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PV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8~79岁,中位年龄45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疗效。结果本组原发性PVT形成2例,患者血液均处于高凝状态,且均因急腹症就诊,经抗凝、溶栓等治疗后病情稳定。继发性PVT形成13例,均有明确手术史,手术方式包括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术)10例、Whipple术2例、TACE术1例。患者无明显腹膜炎体征,肠管未出现缺血、坏死等表现,经抗凝、祛聚等处理后缓解。随访1.0~2.5年,2例胰腺癌及1例肝细胞癌患者死于原发病,其余患者生存良好。结论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流速缓慢以及血管内皮损伤是PVT形成的主要原因。全身性抗凝治疗是治疗PVT的有效方法,术后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对预防某些术后PVT形成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应用 抗凝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原文传递
转移性肝癌误诊为肝脓肿四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赵东 林楠 +3 位作者 李龑杼 李红春 陶红光 钱福永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33-35,共3页
目的 探讨转移性肝癌误诊为肝脓肿的原因及其诊治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例被误诊为肝脓肿的转移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 目的 探讨转移性肝癌误诊为肝脓肿的原因及其诊治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例被误诊为肝脓肿的转移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44—67岁,中位年龄54岁。患者人院后检测血常规、肝功能、AFP、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等指标,行肝胆超声检查、上腹部CT、胃镜及肠镜检查。结果患者入院时平均体温为(37.8±0.8)℃,发热伴寒战2例,上腹痛或上腹不适4例。WBC升高伴ALP升高2例,CA19-9升高3例,CEA升高2例,AFP升高1例。超声检查及CT示多发病灶3例,单发病灶1例,其中囊性病灶2例;CT示边缘强化明显者3例,内部不均匀强化者2例,内部无强化者2例;肝门部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者3例。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肠癌肝转移2例,胃癌肝转移1例,临床诊断为胃肠道或肝外胆管癌肝转移1例。2例患者入院后接受抗感染治疗,1例行肝肿瘤穿刺活组织检查+液化坏死组织置管引流术,1例患者因肠梗阻行结肠癌切除术。4例患者均行化学药物治疗(化疗)。1例患者确诊后3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截止至投稿日期,1例结肠癌切除术后患者仍在接受化疗,生活质量尚可,其余2例患者一般状况较差。结论 部分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为肝脓肿。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该病患者宜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但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肿瘤转移 肝脓肿 误诊
原文传递
腹腔镜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 被引量:2
4
作者 赵东 李红春 +5 位作者 林楠 李龑杼 陶红光 宗华 秦杰 钱福永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7例腹腔镜术后严重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6-67...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7例腹腔镜术后严重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6-67岁,中位年龄40岁。收集患者诊治经过等临床资料,总结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和预防措施。结果 5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中,4例因腹腔粘连较重、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导致胆管损伤,另1例因行剑突下穿刺孔时将肝镰状韧带刺破而导致术后发生绞窄性肠梗阻。1例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因部分小肠通过脐下方穿刺孔进入腹膜外,术后发生绞窄性肠梗阻。1例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术中可能因牵拉组织使睾丸扭转而致左侧睾丸缺血坏死。4例胆管损伤患者先行一期置管引流术,其中3例因胆道严重狭窄行二期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另1例术后3个月行内镜下胆道支架植入术。2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急诊行小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1例睾丸坏死患者行睾丸切除术。结论腹腔镜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局部解剖不清楚、未及时更改手术方式等。早期发现、全面评估、实施合理的外科治疗是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手术后并发症 胆管 肝外 肠梗阻 再手术
原文传递
聚集素、P-糖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钱福永 熊茂明 李红春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17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聚集素(CLU)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P-糖蛋白(P—gP)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CLU在HCC(41例)、肝硬化(10例)和正常肝脏(10例)组织中的表达及P—gp在HCC中的表达。结果CLU在4... 目的探讨聚集素(CLU)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P-糖蛋白(P—gP)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CLU在HCC(41例)、肝硬化(10例)和正常肝脏(10例)组织中的表达及P—gp在HCC中的表达。结果CLU在41例H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2.93%(34/41),10例肝硬化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表达阴性或弱阳性。在HCC组织中,CLU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及有无合并肝硬化无相关性(P〉0.05),而与Edmondson分级明显相关(P〈0.05)。P—gP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73%(29/41)。在HCC组织中,CLU的表达与P—gP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CLU在HCC中呈高表达,与临床耐药密切相关,有望成为HCC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聚集素 P糖蛋白
原文传递
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IFNγ对淋巴结核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钱福永 王玉梅 +1 位作者 李红春 陶红光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出结核特异性IFNy对诊断淋巴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89例确诊为淋巴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Elispot、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法、PCR和...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出结核特异性IFNy对诊断淋巴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89例确诊为淋巴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Elispot、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法、PCR和病理检查对淋巴结核的诊断差异。结果89例临床确诊淋巴结核患者,Elispot检测阳性率为79.78%(71/89),培养法阳性为39.29%(11/28),PCR阳性为53.57%(30/56),病理诊断阳性为84.51%(60/71)。Elispot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培养法和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6.655、11.166,P均〈0.05),与病理诊断阳性率相似(Х^2=0.596,P〉0.05);Elispot联合培养法或PCR法,阳性率分别达到89.29%(25/28)、82.14%(46/56),当Elispot、培养法和PCR法三者联合应用时,阳性率高达91.67%(22/24)。结论Elispot检测方法对淋巴结核有辅助诊断价值,与临床常规检测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诊断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干扰素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