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度城市化地区空间生产模式与规划反思——以深圳坂田片区为例
1
作者 吕凯 隆妮 +2 位作者 刘浩 李云 魏广玉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7,共10页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深圳坂田片区作为实证案例,构建“权力—资本—社会”三元—三圈层辩证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坂田片区的空间生产轨迹契合资本的三级循环;在空间生产的早期阶段,资本主体发挥市场资源的效率,快速完成工业化,权力空间...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深圳坂田片区作为实证案例,构建“权力—资本—社会”三元—三圈层辩证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坂田片区的空间生产轨迹契合资本的三级循环;在空间生产的早期阶段,资本主体发挥市场资源的效率,快速完成工业化,权力空间呈现权力二元化特征,社会主体作用较小;空间生产完成工业化进入城市化阶段时,以政府为核心的权力主体通过制度政策和城市规划引导空间生产,资本主体主要面向城市空间建设,社会主体影响空间生产的运作效率;当空间生产进入城市化转型阶段时,权力主体顺应空间功能转型而改变规划导向,引导资本向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并将对应的社会主体纳入核心圈层。并且,总结归纳权力主体的空间规划权驱动、资本主体的空间价值增量驱动、社会主体的话语权驱动机制,从规划思维转型、规划秩序建构和规划实施路径方面进行反思,以期为其他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权力 资本 社会 坂田片区 深圳
下载PDF
产业空间专项规划的技术框架与深圳实践 被引量:7
2
作者 吕凯 杜宇翔 +2 位作者 刘懿 陈瑜 李云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5,共9页
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产业空间专项规划的本质特征和底层逻辑进行探讨,识别战略性、协调性、专业性、实施性的新要求,剖析产业空间专项规划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基础—规划策略—传导和管控”的产业空间专项规... 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产业空间专项规划的本质特征和底层逻辑进行探讨,识别战略性、协调性、专业性、实施性的新要求,剖析产业空间专项规划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基础—规划策略—传导和管控”的产业空间专项规划技术框架。以都市圈一体化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产城融合理论、基于产业需求的空间供应理论、存量土地开发市场化机制为理论基础,提出“主导产业筛选—空间集聚区划定—基础设施保障—产城融合—园区设计—实施路径”的规划策略,建立“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方案设计”的纵向传导体系,并以深圳为例,探索技术框架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其他城市产业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空间专项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 理论基础 技术框架 深圳
下载PDF
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以深圳市南湾片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吕凯 江美莹 +1 位作者 谷文轲 洪武扬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3-99,共7页
为推动高密度城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高密度城区的主要特征,重构生态文明背景下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并结合山水连城的概念内涵,提出对山水连城的认知需进行3个方面的转变,即从“蓝绿空间”... 为推动高密度城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高密度城区的主要特征,重构生态文明背景下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并结合山水连城的概念内涵,提出对山水连城的认知需进行3个方面的转变,即从“蓝绿空间”到“全域全要素”的转变、从“空间资源”到“生态体验”的转变、从“景观”视角到“三生”融合视角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连生态、连生活、连城境、连体验”的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框架,即构建全域全要素的城市生命共同体,建立“连山、亲水、近城、优产”的慢行网络架构,塑造由“门户节点—公共空间节点—历史文化节点”组成的魅力公共空间,以及营造“山水大美、文脉特色”的多元游览体验空间,进而以深圳市南湾片区为例,探索山水连城规划策略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新时代的高密度城区发展方式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区 “三生”融合 山水连城 规划策略 深圳市南湾片区
下载PDF
网红公园的理论基础、构建逻辑及规划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吕凯 洪武扬 +1 位作者 周庆华 魏广玉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5,共9页
引入情感三层次理论,提出网红公园的情感化设计分为可感知、可使用、可反思等3个层次。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等3个网红公园作为研究案例,推导出“符号价值构建与空间价值赋能”的根本逻辑,通过社交媒... 引入情感三层次理论,提出网红公园的情感化设计分为可感知、可使用、可反思等3个层次。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等3个网红公园作为研究案例,推导出“符号价值构建与空间价值赋能”的根本逻辑,通过社交媒体赋能、空间赋能、情感赋能和商业赋能形成“媒体再现—具身体验—用户二创”的逻辑闭环,并提出情感分析、城市设计导向、空间意象塑造、配套服务支撑等4个方面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国内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红公园 理论基础 构建逻辑 情感价值 规划对策
下载PDF
面向精细化土地综合整治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以海南省岭头村为例
5
作者 李云 沈凤钱 +2 位作者 何思嘉 吕凯 蓝瑾 《小城镇建设》 2025年第1期65-70,共6页
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促进可持续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正处于探索乡镇或村庄等尺度协同各类用地要素实现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的阶段,然而乡村地域存在大量低效用... 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促进可持续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当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正处于探索乡镇或村庄等尺度协同各类用地要素实现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的阶段,然而乡村地域存在大量低效用地,亟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其内部的功能和结构。本研究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构建4个准则层指标,以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岭头村为例,采用地籍小尺度数据做定量分析,计算出村庄实际可整理面积,并结合村庄定位、居民意愿等提出整治措施。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应聚焦人地关系与人地矛盾;潜力评价结果与村庄发展需求产生一定适配性;整治工作应重视宅基地本地和生态管控性问题。人地关系评价体系提升了整理潜力的可落实性与可操作性,以期为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土地综合整治 农村居民点整理 人地关系 整理潜力 海南省岭头村
下载PDF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深港跨界生活圈研究
6
作者 吕凯 魏广玉 +1 位作者 刘懿 李云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54,共8页
通过明确跨界生活圈的概念,针对研究对象、范围划定和影响因素3个核心问题展开理论探讨,进而构建跨界生活圈的引力模型和时空间行为模式。以深圳和香港地区为例,将深港跨界生活圈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历史变迁、跨界萌芽、跨界探索和深度融... 通过明确跨界生活圈的概念,针对研究对象、范围划定和影响因素3个核心问题展开理论探讨,进而构建跨界生活圈的引力模型和时空间行为模式。以深圳和香港地区为例,将深港跨界生活圈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历史变迁、跨界萌芽、跨界探索和深度融合4个阶段,从交通出行、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剖析深港跨界生活圈的时空间行为特征,从空间演化、规则对接和柔性规划3个方面探讨深港跨界生活圈的发展趋势,以为其他跨界生活圈规划的编制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生活圈 时空间行为 演进历程 规则对接 柔性规划
下载PDF
运营视角下的城市片区复合开发实施路径——以深圳国际低碳城片区为例
7
作者 周晖 魏广玉 +1 位作者 吕凯 洪武扬 《规划师》 2025年第3期83-91,共9页
针对当前城市片区开发面临的挑战,如城市资源利用不足、资源整合低效、财政资金支撑弱且平衡难、法规政策适应性不足等,从城市运营的角度探讨城市片区复合开发的实施路径。这一路径强调将城市片区全资源利用、一体化开发和可持续运营相... 针对当前城市片区开发面临的挑战,如城市资源利用不足、资源整合低效、财政资金支撑弱且平衡难、法规政策适应性不足等,从城市运营的角度探讨城市片区复合开发的实施路径。这一路径强调将城市片区全资源利用、一体化开发和可持续运营相结合,以资源价值营造彰显片区空间特质,以XOD模式为导向优化片区空间环境,并引入城市合伙人机制推动片区实施,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3大效益的均衡发展。同时,结合深圳国际低碳城片区复合开发实践,验证运营视角下的城市片区复合开发实施路径的适用性,以期为新时期城市片区开发方式的转型提供方向和思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运营 实施路径 城市片区复合开发 XOD模式 城市合伙人 深圳国际低碳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