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高效处理一体化模式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健 陈家庆 +6 位作者 王秀军 靖波 姬宜朋 段明 张春生 黄松涛 石熠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9-819,共11页
为了解决工作空间受限的海上采油平台对聚合物驱采出液的快速高效处理难题,在系统梳理海上平台采出液处理工艺特点、分析所面临主要难题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以油系统和水系统统筹考虑、彼此兼顾为核心内涵的一体化模式,并从强化油系统... 为了解决工作空间受限的海上采油平台对聚合物驱采出液的快速高效处理难题,在系统梳理海上平台采出液处理工艺特点、分析所面临主要难题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以油系统和水系统统筹考虑、彼此兼顾为核心内涵的一体化模式,并从强化油系统、提升水系统、加药分类级、污油单处理、管控趋数智等5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为了将一体化模式逐步付诸实施,笔者团队重点围绕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协同破乳、管式低压损动态涡流分离预除油、非离子型清水剂研制与分级复合加药、污油高效破乳剂开发与污油单独处理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在海上油田现场应用测试环节取得了良好效果。采出液高效处理一体化模式、运行管理理念和技术解决方案,不仅能够保障当前海上平台各类油气集输处理流程的正常运行,也为海上主力油田进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开发阶段后大规模实施化学驱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聚合物驱 油井采出液 油水乳化液 物理分离 化学破乳 一体化模式
下载PDF
基于Unity3D的焊接机器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高国雪 高辉 +2 位作者 焦向东 周灿丰 王龙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2,共4页
以一个6自由度关节型焊接机器人为对象,对其进行了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Unity 3D引擎、使用C#语言开发的虚拟现实仿真系统的设计。研究内容包括:三维建模和优化处理、模型及场景的实时加载、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运动... 以一个6自由度关节型焊接机器人为对象,对其进行了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Unity 3D引擎、使用C#语言开发的虚拟现实仿真系统的设计。研究内容包括:三维建模和优化处理、模型及场景的实时加载、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运动仿真、虚拟机器人与实际机器人的运动同步和位姿同步、简单临场感的实现、碰撞检测功能。通过对焊接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可以有效降低焊接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作业风险,对焊接机器人工作过程中的远程监控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TY 3D 虚拟现实 机器人 碰撞检测 焊接
下载PDF
非均匀高频电场下W/O型乳化液动态破乳聚结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孟浩 张明 +5 位作者 陈家庆 潘泽昊 王春升 张龙 黄松涛 李玮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7-357,共11页
采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非均匀电场动态破乳聚结特性实验装置,首次在国内配套使用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源和FBRM G600型聚焦光束反射仪,建立了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粒径分布的在线测试评价方法,进而系统研究了电场参数和流动参数对W/O... 采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非均匀电场动态破乳聚结特性实验装置,首次在国内配套使用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源和FBRM G600型聚焦光束反射仪,建立了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粒径分布的在线测试评价方法,进而系统研究了电场参数和流动参数对W/O型乳化液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动态破乳聚结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所配制含水率为20%的W/O型乳化液,在电场强度为2.87 kV×cm^(-1)、电场频率为2 kHz、占空比为50%时,分散相水颗粒体积平均粒径(VMD)值较初始稳定状态的增长倍数达到最大值,为3.81倍;小粒径水颗粒(粒径小于10μm)数目较初始稳定状态减小至最小值,减少了62%;充分证明在非均匀电场下,合理电场参数的筛选对于乳化液破乳聚结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流速范围内,VMD值增大倍数随着流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表明在确保足够停留时间的前提下,适度增加乳化液流速方能显著提升破乳聚结效率,因此合理流速的确定应当优先满足乳化液在电场中最短停留时间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电场 W/O型乳化液 静电聚结 粒径分布 动态破乳
下载PDF
非均匀电场中水颗粒介电泳运动规律的数值模拟
4
作者 郭星 张宝生 +5 位作者 陈家庆 安申法 栾智勇 董建宇 石熠 高一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30,共10页
针对管式电场破乳设备中常用的环形电极结构,在采用理论分析、微观观测实验验证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开展了非均匀电场中水颗粒介电泳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考察了电场参数、水颗粒尺寸参数、物性参数等对其运... 针对管式电场破乳设备中常用的环形电极结构,在采用理论分析、微观观测实验验证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开展了非均匀电场中水颗粒介电泳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考察了电场参数、水颗粒尺寸参数、物性参数等对其运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施加电压占空比的增大,水颗粒瞬时速度波动幅度先增大后减小,在占空比为50%时波动幅度最大,总体呈现波动式增大;随着电场频率增加,水颗粒平均速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电场频率为1000 Hz时水颗粒平均速度达到峰值,但总体来看电场频率对水颗粒平均速度的影响不大。水颗粒与环形电极中心距离减小时,水颗粒所处位置的电场强度和电场梯度增加,造成水颗粒平均速度迅速增大;水颗粒直径为0.3~1.0 mm时,随着水颗粒直径增大,介电泳力与阻力同时增大,但介电泳力作用更强,导致水颗粒平均速度增大。随着油相黏度增大,水颗粒速度快速减小,当油相黏度增大到大于50 mPa·s后趋于平缓。在介电泳力作用下,水颗粒向环形电极中心运动,促进了偶极聚结。该研究结果可为管式电场破乳设备的设计研制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电场 水颗粒 介电泳力 数值模拟 运动规律 静电聚结
下载PDF
管式离心机极限分流比及最佳操作参数研究
5
作者 任强 安申法 +4 位作者 陈家庆 姬宜朋 栾智勇 于海 孙丰旭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8,共7页
在三相分离器前进行预分水是确保老油田采出液含水体积分数持续增加现状下,油气集输系统稳定的最经济措施。围绕快速、多分水的目标,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入口含水体积分数对预分水用管式离心机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 在三相分离器前进行预分水是确保老油田采出液含水体积分数持续增加现状下,油气集输系统稳定的最经济措施。围绕快速、多分水的目标,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入口含水体积分数对预分水用管式离心机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其极限水出口分流比;探讨管式离心机在极限水出口分流比工况下,分离性能崩溃点随操作参数变化的分布规律,进而确定该工况下转速和流量的最佳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入口含水体积分数的增加,管式离心机水出口含油质量浓度缓慢降低,分水率逐渐增加;当入口含水体积分数为80%时,极限水出口分流比为70%(此时分水率为88%);影响水出口分流比增加的关键原因为油水界面随水出口分流比的增加而不断向水出口方向移动,进而导致水出口含油质量浓度持续上升;基于熵权-Topsis算法计算设计处理量下的经济转速为600 r/min。研究结果可为采出液预分水用管式离心机的优化和性能改进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采出液 管式离心机 预分水 极限分流比 熵权-Topsis 操作参数
下载PDF
动态水力旋流器内短路流流量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分析
6
作者 于海 栾智勇 +6 位作者 姬宜朋 安申法 陈家庆 司政 任强 孙丰旭 宋泽润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短路流是影响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的重要因素,然而针对动态水力旋流器中短路流的形式和计算方法鲜有研究。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动态水力旋流器溢流管口处径向速度变化和流线分布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值模拟的动态水力旋流器短路流... 短路流是影响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的重要因素,然而针对动态水力旋流器中短路流的形式和计算方法鲜有研究。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动态水力旋流器溢流管口处径向速度变化和流线分布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值模拟的动态水力旋流器短路流流量计算方法。将量纲为1的动态水力旋流器高灵敏度结构参数作为输入指标,以数值模拟所得的短路流率作为响应目标,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了量纲为1的结构参数与短路流率间的计算模型。基于所建立的模型,使单管处理量为120m^(3)/h的动态水力旋流器进行结构改进,改进后短路流流量减少了59.6%,分离效率提高了10.4%,基于该方法改进的单管120m^(3)/h处理量动态水力旋流器中试样机通过了海上石油平台上的试验验证,且试验分离性能与模拟预测分离效率间的平均误差仅有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水力旋流器 短路流 计算模型 数值模拟 现场试验
下载PDF
原油电脱盐稀释水掺混用油水混合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家庆 刘文津 +1 位作者 姬宜朋 刘美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12-2326,共15页
脱盐是油田或炼油厂满足预定原油质量控制指标的关键处理环节,稀释水掺混属于原油电脱盐系统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系统脱盐效率和运行能耗。鉴于原油电脱盐稀释水掺混问题的本质可以归结为特定连续流状态下的油水混合,本文从评价方法、... 脱盐是油田或炼油厂满足预定原油质量控制指标的关键处理环节,稀释水掺混属于原油电脱盐系统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系统脱盐效率和运行能耗。鉴于原油电脱盐稀释水掺混问题的本质可以归结为特定连续流状态下的油水混合,本文从评价方法、混合机理、掺混设备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原油电脱盐稀释水掺混技术的研究进展。在简要介绍工程实际中原油电脱盐稀释水掺混所用多尺度油水混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机械搅拌、管道节流、管内固定内构件切割、射流撞击、电分散五种代表性的油水混合机理,进而相应介绍了管道多级机械搅拌掺混、混合阀类掺混、基于管式静态混合器掺混、稀释水射流掺混、稀释水静电掺混五类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各自性能优缺点。总体而言,迄今油水混合机理研究未能与原油电脱盐工艺稀释水掺混设备研发同步协调发展,应该秉持交叉复合的思想,尽快加强射流撞击类油水混合机理研究以及相应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同时进一步拓展高效混合单元过程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电脱盐 稀释水 多尺度 混合机理 掺混设备 射流撞击
下载PDF
海洋油气柔性软管环空状态检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凯 张熠 +2 位作者 喻西崇 王立佳 何元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5-160,共6页
海洋油气柔性软管的环空状态检测是管道实现完整性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针对海洋油气柔性软管典型结构,开展了环空气体、液体和腐蚀剥离物采样、环空体积检测、外保护层泄漏检测等检测系统的主要设备及工作流程研究,并在中国南海某油... 海洋油气柔性软管的环空状态检测是管道实现完整性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针对海洋油气柔性软管典型结构,开展了环空气体、液体和腐蚀剥离物采样、环空体积检测、外保护层泄漏检测等检测系统的主要设备及工作流程研究,并在中国南海某油田在役柔性软管现场进行了初步测试。通过环空浸没及剩余体积测试、注氮-保压-泄压全过程压力监测、气态样本组分分析、液态样本离子浓度及pH测定、固态沉积物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多点测试、微区拉曼光谱测试等多种方法,评估了软管外保护层的完整性以及环空金属的腐蚀程度。结果表明,软管环空的液体可能来自于外保护层渗入的海水,液体浸没率较高且酸性较强,对环空金属的腐蚀风险较大。本文研究为海上油气柔性软管的安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软管 气体渗透 水蒸气冷凝 环空状态 无损检测
下载PDF
基于实验的孔板节流后分散相粒径估值模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姬宜朋 米彤 +3 位作者 胡义 陈家庆 张倩 程玉雪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4-1321,共8页
节流后分散相液滴粒径的准确估值是研究低剪切节流阀的关键,然而现有节流后液滴粒径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迄今缺乏估值精度和适用性评价等方面的专门研究。文章通过孔板节流室内实验,分析了现有湍流场内液滴破碎后粒径估值模型... 节流后分散相液滴粒径的准确估值是研究低剪切节流阀的关键,然而现有节流后液滴粒径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迄今缺乏估值精度和适用性评价等方面的专门研究。文章通过孔板节流室内实验,分析了现有湍流场内液滴破碎后粒径估值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讨论了分散相液滴单次节流后最大粒径与多次节流后稳定粒径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不设实验常数的液滴单次节流后粒径估值模型。结果表明:现有液滴粒径估值模型含有与分散相黏度相关的实验常数,缺乏普适性;在考察的分散相粒径范围内,液滴单次节流后最大粒径为多次节流后稳定粒径的2.74倍;当入口分散相粒径远小于节流孔孔径时,所提出的估值模型计算得到的粒径值与实测d95粒径间平均误差不大于1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粒径估值 实验验证 液滴破碎 孔板节流 含油污水
下载PDF
浅层沉降强化型气旋浮设备的结构设计和数值模拟
10
作者 丁国栋 郑佳媛 +3 位作者 陈家庆 胡建龙 蔡小垒 杨磻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405,共12页
通过采用中空环形内筒和锥台状碟片束浅层沉降强化理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立式气旋浮设备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开展了工艺设计研究。为确保实现预期工作性能,重点对锥台状碟片束浅层沉降强化气旋浮二次分离的作用机理和结构参数优选开展数值... 通过采用中空环形内筒和锥台状碟片束浅层沉降强化理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立式气旋浮设备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开展了工艺设计研究。为确保实现预期工作性能,重点对锥台状碟片束浅层沉降强化气旋浮二次分离的作用机理和结构参数优选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新型立式气旋浮设备开展了四因素三水平的初步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模拟边界条件下,常规内筒内旋式气旋浮罐内部增设消旋和锥台状碟片束结构后,可使整体除油率提升45.22百分点;随着锥台状碟片个数的增加,除油率呈现先急剧上升后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碟片径向或轴向间距的增大,除油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基于优化后结构参数组合的除油率较优化前提升了9.77百分点;在不同进水含油浓度和分流比下,优化后结构的除油率变化范围控制在6百分点以内,表明其对水质波动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浮设备 含油污水 浅层沉降 碟片束 除油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含水稠油在纳米-微波协同下的降黏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汉勇 高航 +1 位作者 秦守强 王业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9-186,共8页
为降低含水稠油黏度,提高其输送能力,提出了纳米催化剂和微波协同作用的降黏方式。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以微波加热功率、加热温度和纳米催化剂浓度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测量得到不同情况下的黏温曲线,通过测得的黏度计算降黏率。通... 为降低含水稠油黏度,提高其输送能力,提出了纳米催化剂和微波协同作用的降黏方式。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以微波加热功率、加热温度和纳米催化剂浓度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测量得到不同情况下的黏温曲线,通过测得的黏度计算降黏率。通过优化得到不同含水率下的最优降黏处理方法,探究油包水型稠油乳状液在不同含水率下3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含水率变化对纳米-微波协同降黏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含水率下,降黏率随催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微波功率的增大先增后降,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含水率的大小有关。对于不同含水率的稠油,为达到最优降黏效果,随着含水率增大,所需催化剂浓度先增后降,所需的微波功率相近,而温度有一定差别。说明高含水的油包水型乳状液的降黏效果更优,这可为稠油降黏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型乳状液 微波 纳米催化剂 降黏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深水脐带缆浮力块配置优化设计
12
作者 万波 陈景晧 +2 位作者 杨清峡 苏锋 陈斌 《石油矿场机械》 2018年第1期28-31,共4页
脐带缆是水下生产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线型设计是脐带缆整体分析的关键问题之一。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悬链线型与缓波型脐带缆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2种线型张力与曲率的分布规律。以单位长度浮力、浮力块位置、浮力块... 脐带缆是水下生产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线型设计是脐带缆整体分析的关键问题之一。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建立悬链线型与缓波型脐带缆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2种线型张力与曲率的分布规律。以单位长度浮力、浮力块位置、浮力块长度为因子,结合正交试验研究深水脐带缆浮力块配置方案,为脐带缆的线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缆 悬链线型 缓波型 有限元法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老化油乳化液在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下的破乳脱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玮健 陈家庆 +3 位作者 张明 尚超 孟浩 王春升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5-49,共5页
基于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11-1油田老化油配制的W/O型乳化液,采用静态静电聚结破乳实验,并辅助以离心机强化脱水,针对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下电场强度、频率、电压波形、含水率等因素对老化油乳化液电场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 基于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11-1油田老化油配制的W/O型乳化液,采用静态静电聚结破乳实验,并辅助以离心机强化脱水,针对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下电场强度、频率、电压波形、含水率等因素对老化油乳化液电场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老化油乳化液的反相点位于40%~50%之间,W/O型老化油乳化液破乳脱水的最优电场参数为电压6kV、频率2kHz,波形为矩形波;以含水率40%较稳定老化油乳化液为例,其脱水率可达74.074%;改变乳化液含水率,最优电场破乳参数不变。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流花油田老化油处理流程的改造提供设计参考,并可为生产运行参数的改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油 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 W O型乳化液 电场破乳 离心脱水
下载PDF
立式气旋浮装置处理油田采出水的现场实验与应用改进措施 被引量:6
14
作者 丁国栋 陈家庆 +5 位作者 蔡小垒 姬宜朋 尚超 张明 王春升 关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93-1505,共13页
立式气旋浮装置凭借其紧凑、高效的特点在海上油田采出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国内围绕该技术的自主研发起步相对较晚,目前仍未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系列化产品。基于自主设计研发的BIPTCFU-Ⅲ-120型立式气旋浮装置工... 立式气旋浮装置凭借其紧凑、高效的特点在海上油田采出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国内围绕该技术的自主研发起步相对较晚,目前仍未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系列化产品。基于自主设计研发的BIPTCFU-Ⅲ-120型立式气旋浮装置工业样机,在南海流花11-1油田的“南海胜利号”FPSO开展了现场实验研究。单因素变化运行结果表明,除油率受分流比、微气泡发生器与气旋浮罐间压差及进水流量变化的影响显著,受注气比、回流比变化的影响较小。稳定运行结果表明,当入口水含油质量浓度在240~400 mg/L之间时,优选组合操作参数下的除油率平均可达85%以上(最高可达91.8%),水出口含油质量浓度可降低到50 mg/L以下。结合工业样机现场实验结果,从工艺流程简化、微细气泡发生、立式罐体结构优化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促进相关技术的国产化进程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浮装置 采出水处理 除油率 微气泡发生器 结构设计 分流比
下载PDF
油井采出液预分水用轴向水力旋流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白春禄 王春升 +4 位作者 陈家庆 尚超 张明 刘美丽 郑晓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49-1656,共8页
高含水油井采出液的高效预分水是目前油气集输处理领域面临的关键难题之一,轴向水力旋流器因具有结构紧凑、分离效率高等优点而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自主研发的油井采出液预分水用轴向水力旋流器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与切... 高含水油井采出液的高效预分水是目前油气集输处理领域面临的关键难题之一,轴向水力旋流器因具有结构紧凑、分离效率高等优点而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自主研发的油井采出液预分水用轴向水力旋流器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与切向水力旋流器对比,轴向水力旋流器不仅分离效率更高,而且油出口处的油滴聚结长大近1.8倍,在分水率高于50%的情况下,水出口处的含油浓度低于1000mg/L;轴向水力旋流器压降较低,且压降比与分流比呈线性相关。分流比、含水率和流量对分离性能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分流比的变化直接影响油核的大小和稳定性,室内样机的最佳分流比为0.45,当含水率为90%、处理量为1.00m^3/h时分水率与含油浓度分别为62.9%和432.8mg/L;含水率高于75%时分离性能良好;室内样机的最佳流量为1.50m^3/h。自主研发的轴向水力旋流器不仅满足性能要求,而且在操作弹性、可控性方面较切向水力旋流器均有一定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两相流 混合物 水力旋流器 油井采出液 高含水
下载PDF
低速横流作用下液体射流初次破碎实验 被引量:5
16
作者 兰天 孔令真 +1 位作者 陈家庆 王奎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82-1291,共10页
基于专门搭建的射流破碎雾化实验平台,利用高速摄像可视化研究低速横流作用下不同气液量纲为1参数对液体射流初次破碎模式特征和射流穿透轨迹特征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低速横流作用下液体射流破碎存在柱状破碎和袋式破碎两种模式,... 基于专门搭建的射流破碎雾化实验平台,利用高速摄像可视化研究低速横流作用下不同气液量纲为1参数对液体射流初次破碎模式特征和射流穿透轨迹特征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低速横流作用下液体射流破碎存在柱状破碎和袋式破碎两种模式,其中柱状破碎又可以分为鼓包破碎和拱形破碎。从实验得到的液气动量通量比q和液体韦伯数Wej射流破碎模式图可以看出,液气动量通量比q和液体韦伯数Wej共同决定低速横流条件下射流破碎模式,不同破碎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过渡边界。结合液气动量通量比q、液体韦伯数Wej、液体雷诺数Rej等量纲为1参数,拟合得到了射流穿透轨迹曲线对数形式公式,该公式能够很好地预测低速横流作用下液体射流穿透轨迹,其中液气动量通量比q是影响射流穿透轨迹的主要量纲为1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液体射流 初次破碎 混合 破碎模式 射流穿透轨迹
下载PDF
炼化污水化学混凝净化处理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贾朋 陈家庆 +4 位作者 蔡小垒 丁国栋 何庆生 王贵宾 陈长顺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7-82,共6页
对中石化沧州分公司的炼化污水进行室内混凝净化处理实验研究,并从微观及宏观等多角度进行评价表征,结果表明:使用聚合氯化铝(PAC)的除油效率明显优于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铁(PAFC)和聚合硫酸铝(PAS)。PAC投加量为50 mg/L时的除... 对中石化沧州分公司的炼化污水进行室内混凝净化处理实验研究,并从微观及宏观等多角度进行评价表征,结果表明:使用聚合氯化铝(PAC)的除油效率明显优于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铁(PAFC)和聚合硫酸铝(PAS)。PAC投加量为50 mg/L时的除油效率达到91.2%,较其他凝聚剂高10%以上。当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作为絮凝剂与PAC复配使用时,其最佳投加量为4 mg/L;在向紧凑型高效分离设备内协同投加化学混凝药剂时,应严格控制核心分离区的平均湍流强度,降低湍流剪切对絮体或矾花的剪切作用,提高混凝净化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化污水 凝聚过程 絮凝过程 湍流强度 除油效率
下载PDF
微液滴强化传质的天然气甘醇脱水技术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孔令真 陈家庆 +4 位作者 孙欢 徐孝轩 王强强 丁国栋 杨寒月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2-110,共9页
甘醇法脱水是天然气集输处理领域常用的露点控制方法,海洋和陆上边远区块气田目前都迫切需要高效紧凑的甘醇脱水吸收技术以降本增效。将三甘醇雾化成微小液滴,同时提高气液两相流动的湍流程度,进而强化气液传质过程,是实现天然气三甘醇... 甘醇法脱水是天然气集输处理领域常用的露点控制方法,海洋和陆上边远区块气田目前都迫切需要高效紧凑的甘醇脱水吸收技术以降本增效。将三甘醇雾化成微小液滴,同时提高气液两相流动的湍流程度,进而强化气液传质过程,是实现天然气三甘醇脱水吸收设备高效化和紧凑化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过程强化理念,国内外研究人员先后开发了旋流管式接触吸收塔板、超重力旋转填料床、管式气液并流雾化混合接触吸收器等高效气液吸收传质设备,并成功应用于天然气甘醇脱水处理。在系统介绍典型高效天然气脱水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相应开展的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并对各自的性能和适用场合进行总结。总的来看,由于管式天然气脱水技术在质量、体积和安装布置方面具有显著优点,能够较好地满足海洋和陆上边远区块气田开发的现实需求,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并加强自主设计研发,以助力我国天然气产业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脱水 三甘醇 气液传质吸收 过程强化 雾化混合 微液滴
下载PDF
自然工质高温热泵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鹏 张振涛 +3 位作者 杨俊玲 李晓琼 李汉勇 吴小华 《制冷技术》 2022年第5期78-86,共9页
为了推进传统制冷剂的替代工作,本文概述了R290、R600a、R717、R744和R718这5种自然工质的热物性以及在热泵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它们在高温热泵领域的可行性与应用前景,尤其针对R744和R718两种工质,从系统部件和系统优化等方... 为了推进传统制冷剂的替代工作,本文概述了R290、R600a、R717、R744和R718这5种自然工质的热物性以及在热泵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它们在高温热泵领域的可行性与应用前景,尤其针对R744和R718两种工质,从系统部件和系统优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析表明:R290、R600a、R717均具有一定的可燃性,且它们的供热温度通常在80℃以下,并不适用于高温热泵技术;而R744和R718在80℃以上的高温热泵领域更具有可行性,其中R744热泵的性能优良、环境适应性强,应用较广,但在我国还未形成完整产业链;R718热泵供热温度更高,但其蒸发温度也高,目前仍处于小型实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工质 高温热泵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冰浆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宁旭丹 吴小华 +1 位作者 杨绪飞 孙东亮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7-13,19,共8页
冰浆是一种相变载冷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较高的相变潜热,在食品冷藏、空调以及消防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过冷法、壁面刮削法、流化床制备法、直接接触法、真空法等冰浆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国外对... 冰浆是一种相变载冷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较高的相变潜热,在食品冷藏、空调以及消防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过冷法、壁面刮削法、流化床制备法、直接接触法、真空法等冰浆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国外对于冰浆制备方法的研究已达到商业化应用的程度,而国内对冰浆制备方法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探索阶段;同时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冰浆制备技术的研究差距,为我国冰浆制备从实验室研究成功走向商业化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能 冰蓄冷 冰浆 制备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