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学本体论的重建——许苏民著《人文精神论》读后 |
胡伟希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2
|
高才自古多沦落--戈革教授其人其事其书(上) |
江晓原
刘兵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3
|
为什么是思想史——“中国哲学”问题再思 |
葛兆光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0
|
|
4
|
戴维·洛奇:一个后现代智者和他的小说 |
江晓原
刘兵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5
|
科学主义论争 |
刘华杰
苏贤贵
田松
刘兵
|
《社会学家茶座》
|
2005 |
1
|
|
6
|
作为文化审美化根源的现代性——读哈贝马斯《现代性哲学课程》 |
肖鹰
|
《学习与实践》
|
2006 |
1
|
|
7
|
“敬畏自然”争论中的伦理学问题 |
刘华杰
苏贤贵
田松
刘兵
|
《科技中国》
|
2005 |
0 |
|
8
|
论“休闲” |
胡伟希
|
《社会学家茶座》
|
2004 |
0 |
|
9
|
应对变局的经学——晚清对中国古典的重新诠释(一) |
葛兆光
|
《中华文史论丛》
|
2000 |
1
|
|
10
|
从语言的变化看英汉语言的变异——读《英汉语言变异》 |
方周
|
《外语与翻译》
|
2000 |
0 |
|
11
|
道义和权威是否势不两立——与林存光教授商榷 |
方朝晖
|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12
|
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 |
汪晖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1
|
|
13
|
“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 |
葛兆光
|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7
|
|
14
|
清代地权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
龙登高
|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5
|
|
15
|
《新史学》之后——1929年的中国历史学界 |
葛兆光
|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8
|
|
16
|
“反传奇的传奇”及其他——论张爱玲叙事艺术的成就与限度 |
解志熙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2
|
|
17
|
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关于中国哲学和儒教定义的争论 |
葛兆光
|
《开放时代》
|
2001 |
31
|
|
18
|
税费改革、村民自治与强干弱支──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选择 |
秦晖
|
《开放时代》
|
2001 |
11
|
|
19
|
谁,面向哪个东方?──评弗兰克《重新面向东方》,兼论“西方中心论”问题 |
秦晖
|
《开放时代》
|
2001 |
6
|
|
20
|
新文化运动的宿命 |
方朝晖
|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