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赵明:基于生物质废弃物富氢燃气化的负碳排放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明 《中国环保产业》 2021年第12期68-68,共1页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我国要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大的挑战。第一,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总量约为美国的2倍、欧盟的3倍,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排放减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第二,从碳强度看,我国单位GDP碳排放高于发达国家;第三,...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我国要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大的挑战。第一,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总量约为美国的2倍、欧盟的3倍,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排放减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第二,从碳强度看,我国单位GDP碳排放高于发达国家;第三,从发展阶段看,发达国家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而我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碳排放达峰期,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需统筹考虑控制碳排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第四,从脱碳时间看,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远短于美国与欧盟;第五,从规划部署看,美国与欧盟已提前部署碳中和实施路径和技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 清华大学环境 碳中和 实施路径 碳排放总量 生物质废弃物 规划部署 产业化
下载PDF
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秋蓉 温宗国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19年第12期35-38,共4页
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循环经济受到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减缓环境与发展之间尖锐冲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得以广泛应用和实践。自200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施行至今,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 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循环经济受到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减缓环境与发展之间尖锐冲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得以广泛应用和实践。自200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施行至今,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循环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正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环境 循环经济促进法 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与发展 探索实践 环境和社会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用和实践
下载PDF
垃圾分类:立德树人,行胜于言——专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
3
作者 周仕凭 刘建国(口述) 《环境教育》 2019年第9期12-15,共4页
垃圾分类不是吹吹打打唱高调,不是絮絮叨叨讲故事,也不是指指点点挑毛病,而是典型'知易行难'的事情,重在人人行动,贵在长期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 垃圾分类不是吹吹打打唱高调,不是絮絮叨叨讲故事,也不是指指点点挑毛病,而是典型'知易行难'的事情,重在人人行动,贵在长期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进一步阐明了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在于提升社会文明,带动绿色发展,核心问题在于促进全民参与,养成良好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分类 长期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 参与率 刘建国 可回收物 清华大学
下载PDF
为全球交通污染治理贡献中国经验——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刘欢
4
作者 王秋蓉 刘欢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1年第1期30-33,共4页
要加强交通的大气污染治理,需要从系统、技术、能源和行为等多个方面考虑。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既要有自上而下的规划,也要有自下而上的清单,从系统的层面科学地设计、评估发展路径。
关键词 发展路径 清华大学环境 刘欢 大气污染治理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下载PDF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的践行者--安捷伦思想领袖奖获得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余刚教授专访
5
作者 赵敏 余刚 《实验与分析》 2019年第3期9-10,共2页
2019年8月14日下午,北京--安捷伦科技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举行"安捷伦思想领袖奖颁奖典礼暨有机污染物环境安全研讨会",宣布将"安捷伦思想领袖奖"授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余刚教授,以表彰余刚教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 2019年8月14日下午,北京--安捷伦科技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举行"安捷伦思想领袖奖颁奖典礼暨有机污染物环境安全研讨会",宣布将"安捷伦思想领袖奖"授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余刚教授,以表彰余刚教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以及他在有机污染物控制理论、技术和策略研究中所作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环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安捷伦 践行者 化学品 策略研究中
原文传递
我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成立奉献了一份力量
6
作者 李国鼎 《给水排水动态》 2013年第6期32-36,共5页
九十有二的李先生,听力不是很好,聊天时需要一字一顿地说,他方能听清,可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思维清晰而有敏捷,一点也不会让你觉得他已经是位满头华发的老者。他和蔼可亲,这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桃李满天下备受众人尊敬的老者有着没有距... 九十有二的李先生,听力不是很好,聊天时需要一字一顿地说,他方能听清,可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思维清晰而有敏捷,一点也不会让你觉得他已经是位满头华发的老者。他和蔼可亲,这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桃李满天下备受众人尊敬的老者有着没有距离的亲切之感,他会为没有接到你的来电和你致歉,一句句的"对不起",他会对我这位晚辈称呼"老师",他会在每次的谈话中有着数不清的"谢谢",虽不曾谋面,试想他应该是一位谦逊、儒雅、水一般湿润的男子吧!也许从与水木清华结缘,到倾注毕生心血于清华,他的一生便与清华有了同呼吸共命运般的情感。本期就带大家走进清华大学李国鼎先生,随着他的时光流转知晓专业的时代变迁,聆听他那些回味无穷的往事;去追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环境工程 环境学 教研组 实验室 给水排水 环境保护 环境科学 专业教学计划 建筑工程
原文传递
美国研究型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借鉴
7
作者 王小铭 岳东北 +2 位作者 阳春 李宏 何梅 《高等建筑教育》 2023年第4期128-134,共7页
从“两山理论”到“双碳”目标,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及其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课题之一。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为例,... 从“两山理论”到“双碳”目标,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及其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课题之一。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为例,从研究生培养学制、目标、课程设置与要求等方面,对环境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探讨中美研究生培养的异同。研究认为,科学的培养目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密切的产学结合是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环境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有效经验。研究结果对提升我国环境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培养模式 研究型大学 本硕博贯通 北卡州立大学
下载PDF
绿色金融环境准则引入双重重要性的路径研究
8
作者 何源 李鹏 程丁晴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49,共4页
本文探讨了国际主流绿色金融相关环境准则对双重重要性的认识,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环境准则双重重要性的应用现状,提出我国绿色金融环境准则应用双重重要性的关键问题和重点任务。研究表明:与国际实践相比,我国绿色金融环境准则尚未完全... 本文探讨了国际主流绿色金融相关环境准则对双重重要性的认识,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环境准则双重重要性的应用现状,提出我国绿色金融环境准则应用双重重要性的关键问题和重点任务。研究表明:与国际实践相比,我国绿色金融环境准则尚未完全与国际趋同,缺乏明确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的环境准则体系。下一步应充分学习借鉴既有国际实践,考虑我国市场和和企业的独特性,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环境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环境准则 双重重要性 财务重要性 影响重要性
下载PDF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投融资模式创新需求
9
作者 刘源 孙雪妍 白雨鑫 《中国环境管理》 2024年第2期15-23,共9页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是解决传统生态治理项目公益性强而经济效益较差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总结了“EOD+PPP”模式、投资人+EPC模式、ABO模式、政府专项债券和创新型贷款模式等五项模式的特点与应用案例,并从地方政府支出角度剖析了各...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是解决传统生态治理项目公益性强而经济效益较差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总结了“EOD+PPP”模式、投资人+EPC模式、ABO模式、政府专项债券和创新型贷款模式等五项模式的特点与应用案例,并从地方政府支出角度剖析了各种模式的适用条件。本文认为,当前EOD模式的运行难点包括:产业培育周期较长,投资回报不确定性较大;开发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缺少标准化制度体系;金融机构缺乏积极性,配套投融资考评体系建设不足。最后提出EOD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通过关联产业一体化实施、协同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风险管控评估、规范应用投融资模式为完善EOD投融资模式创新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导向 EOD 生态文明 投融资
下载PDF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现状与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卉 胡鑫 +4 位作者 赵东南 谢红玉 张肖锦 陈超 林朋飞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130-138,共9页
依据我国2005—2020年突发环境事件统计数据和典型环境事件案例,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频次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2011—2014年期间为突... 依据我国2005—2020年突发环境事件统计数据和典型环境事件案例,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频次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2011—2014年期间为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高峰阶段;突发环境事件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春季频次最高;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频次在不同省份、区域和流域存在较大差异,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存在一定关联;生产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和企事业单位违法排污是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3大主要因素。此外,还分析了不同区域的主要特征污染物,研究了我国环境应急管理政策对突发事件防控的影响。因此,防范各类突发环境事件,需要加强源头管控和部门合作,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处置过程中,需加强同生态环境部门联动,做好先期处置,避免次生环境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环境事件 影响因素 典型案例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引入环境要素的经济增长特征分析
11
作者 白雨鑫 王子玉 +2 位作者 蒋晶菲 马中 昌敦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1-137,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环境要素是生物生存的基础,能够反映以人为主导的经济系统和以自然环境为主导的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环境要素的特征包括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功能性、稀缺性、制度约束性、效率扭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环境要素是生物生存的基础,能够反映以人为主导的经济系统和以自然环境为主导的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环境要素的特征包括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功能性、稀缺性、制度约束性、效率扭曲性、问题表现的滞后性。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为一是通过市场机制,二是通过外部污染-内部收益-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污染红利与环境红利共同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环境规制和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仍不稳定,落实生态保护环境效益外部化、生态保护成本内部化的转换机制可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环境要素 经济增长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牧区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
12
作者 庄明浩 鲁玺 +1 位作者 王艳芬 杨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75-1783,共9页
探究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研究是系统推进家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重点综述了目前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现状。目前研究不足主要聚焦在以下... 探究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研究是系统推进家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重点综述了目前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现状。目前研究不足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家庭能源消费因素的贡献率和影响消费行为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晰;另一方面,目前主要针对家庭能源消费或者生态系统或者环境或者居民健康其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两个方面开展研究,鲜有研究系统的考虑家庭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综合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现状,结合青藏高原的实际情况,提出未来需要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加强研究。宏观层面:(1)亟需厘清青藏高原家庭能源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驱动机制,形成青藏高原牧区“家庭能源-生态效应-环境效应-健康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2)构建模块化的牧区“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经济”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评估模型,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评估方法。微观层面:(1)迫切开展青藏高原家庭能源消费特征与变化规律的研究;(2)深入开展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和变化规律与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量化研究;(3)加强牧区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测定,丰富高寒地区室内污染物浓度数据以及人群暴露特征及其健康风险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家庭能源 生态环境 人体健康
下载PDF
水环境中全氟化合物的传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作者 韩亚萌 郭丽莉 +3 位作者 王蓓丽 李书鹏 李广贺 宋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12-3124,共13页
全氟化合物(PFCs)作为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效应.尤其在水环境中PFCs污染较为严重,污染分布范围广泛,使饮用水安全存在较大风险.建立有效的分析方法对水环境中的PFCs污染水平进行及时检测是... 全氟化合物(PFCs)作为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效应.尤其在水环境中PFCs污染较为严重,污染分布范围广泛,使饮用水安全存在较大风险.建立有效的分析方法对水环境中的PFCs污染水平进行及时检测是非常必要的.虽然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已经实现了对PFCs的高灵敏检测,但是检测周期较长,检测成本较高.为了解决该问题,近年来,电化学和光学传感方法逐渐被研究用于水环境中PFCs的检测.传感方法可以提高对PFCs检测的便捷性,降低检测成本,并具有现场检测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对电化学和光学传感方法在PFCs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希望可为水环境中PFCs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光学传感 电化学传感 水环境 检测限
原文传递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创新研究
14
作者 董战峰 昌敦虎 +1 位作者 郝春旭 白雨鑫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18,共6页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在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深化环境经济政策改革提供绿色发展新动力、绿色转型新动能、生态环境治理新效能,环境经济政策创新要充分发挥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支撑作用,要坚持以推动生态环...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在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深化环境经济政策改革提供绿色发展新动力、绿色转型新动能、生态环境治理新效能,环境经济政策创新要充分发挥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支撑作用,要坚持以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激励,促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进绿色生态共富等谋划新阶段的新思路、新任务,科学设计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路径,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与关键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学 政策创新 重点方向 实施路径
原文传递
将气候变化纳入环境评价的国际实践比较与启示
15
作者 周嘉欣 曹媛 王灿 《环境影响评价》 2023年第5期34-40,共7页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成熟的环境管理制度,可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部分发达国家已有多年开展相关工作的历史。随着我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将气候变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已被逐渐提上日程,重...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成熟的环境管理制度,可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部分发达国家已有多年开展相关工作的历史。随着我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将气候变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已被逐渐提上日程,重点行业的试点实践也正在逐步开展。本文梳理了现有的国际进展,并从立法情况、评价项目范围、温室气体排放与管理、评价议题和事后管理5个方面对各国环评体系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建议我国未来可在加快立法进程、纳入气候适应议题、细化核算与评价方法、加强事后监管等方面加强研究与相关工作部署,以建立全面科学的气候变化环评体系,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最终服务于我国“双碳”气候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环境影响评价 国际进展
下载PDF
基于氧空位构筑路易斯酸碱位点及其在环境光催化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兰心 于雪莲 安晓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266,共14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试图将催化活性与催化剂中氧空位的酸碱性联系起来,通过结合路易斯酸碱活性位点对氧空位缺陷在确定催化特性和电荷载流子动力学中所起作用的深入理解,可以为合理开发更有效的催化剂提供有价值的见解.氧空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试图将催化活性与催化剂中氧空位的酸碱性联系起来,通过结合路易斯酸碱活性位点对氧空位缺陷在确定催化特性和电荷载流子动力学中所起作用的深入理解,可以为合理开发更有效的催化剂提供有价值的见解.氧空位是过渡金属氧化物中最常见的缺陷,含氧空位的催化剂与表面酸碱性如何影响反应物、中间体和固体表面产物的吸附、反应和解吸过程密切相关.氧空位位置和氧空位的酸碱性在多相催化的过程中一直起着核心作用,研究基于氧空位缺陷构建路易斯酸碱位点的催化剂,对于各类分子活化、催化转化反应的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多相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表面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因此本文以含氧空位的固体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对关于氧空位构筑路易斯酸碱位点的研究进行综述,探究相应活性位点对于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稳定性和化学选择性的影响,并总结了其在光催化领域中的相关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氧空位 路易斯酸碱位点 光催化
下载PDF
构建跨国界合作CCUS集群——二氧化碳跨境运输的环境法规和政策分析
17
作者 宋欣珂 夏菖佑 张凌凡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1-77,共7页
近年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国际合作逐渐兴起,国家间合作开展CCUS减排集群建设正逐渐成为全球CCUS发展新趋势,二氧化碳跨境运输也将日益频繁。然而这类运输因泄露而导致的跨境环境损害风险不容小觑。其中,陆路运输和海上运... 近年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国际合作逐渐兴起,国家间合作开展CCUS减排集群建设正逐渐成为全球CCUS发展新趋势,二氧化碳跨境运输也将日益频繁。然而这类运输因泄露而导致的跨境环境损害风险不容小觑。其中,陆路运输和海上运输的环境风险有较大差异。目前,国际环境法体系对于这类风险的管控尚有空白,不利于推动CCUS国际合作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首先要厘清二氧化碳在CCUS背景下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建立特别针对跨境CCUS的国际治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发挥领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国际环境法 跨境二氧化碳运输
下载PDF
我国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路径研究
18
作者 陈吕军 田金平 +6 位作者 吕一铮 廖恺玲俐 严坤 盛雅琪 杨坤 曹宏斌 朱利中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73,共14页
化学工业是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化工园区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开展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化工园区减污降碳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低、减污和降碳协同性差、末端治污成本高、环境安全与风... 化学工业是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化工园区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开展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化工园区减污降碳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低、减污和降碳协同性差、末端治污成本高、环境安全与风险突出等挑战,分析了化工园区碳和污染物产生的特点并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剖析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一般性工业过程的分析框架,以物质、能量代谢过程为纽带,从企业生产、基础设施、产业共生等层面演绎提出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的技术路径:建立化工园区内企业的碳、污染物排放清单;集成优化化工园区的技术与产业结构,加强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升级共生、企业间合作、减污降碳与安全生产统筹、产品‒产业‒空间结构优化;开展全生命周期减污降碳成本效益评估。选取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典型案例,总结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路径的应用实践,进而提出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实施路径建议:完善精细计量体系,加强化工园区物质流管理;强化化工园区共生链接,运用系统工程赋能减污降碳;激发系统效率变革,推动化工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园区 减污降碳 生命周期分析 物质流管理 排放清单 基础设施 产业共生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城市内涝与雨季污染协同治理对策
19
作者 夏军 贾海峰 +2 位作者 张翔 张永勇 骆文广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5,共6页
针对长江中下游城市内涝与雨季污染协同治理的突出问题,对城市水安全、雨季水体返黑返臭风险和河湖水生态退化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发现长江中下游城市河网密度高、降水量大、暴雨多发,同时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内涝、污... 针对长江中下游城市内涝与雨季污染协同治理的突出问题,对城市水安全、雨季水体返黑返臭风险和河湖水生态退化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发现长江中下游城市河网密度高、降水量大、暴雨多发,同时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内涝、污染、生态退化等水问题突出;城市内涝频发,雨季污染造成某些城市水体局部返黑返臭,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品质,成为制约长江中下游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提出了建立三级内涝协同防治体系、构建城市“绿-灰-蓝”设施耦合工程体系、协同推进水体品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中下游城市 城市内涝 雨季污染 协同治理 绿色发展
下载PDF
湖库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发展、应用及展望
20
作者 曹晶 袁静 +5 位作者 赵丽 潘正国 闫国凯 高思佳 储昭升 郑丙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7-500,共14页
蓝藻水华暴发会引起供水系统堵塞、水体异味、水生生物死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时还将威胁饮用水安全,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对蓝藻水华防控至关重要。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发展历程,综述... 蓝藻水华暴发会引起供水系统堵塞、水体异味、水生生物死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时还将威胁饮用水安全,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对蓝藻水华防控至关重要。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发展历程,综述了典型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及其适用范围、应用情况及优缺点等。结果表明:蓝藻水华控制技术总体分为物理控藻技术、化学控藻技术和生物控藻技术。从技术文献关键词时间发展脉络看,2010年之前国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关键词多集中在絮凝、混凝等化学控藻技术,2010年后向水生植物抑藻等生物控藻技术发展;我国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关键词2010年前主要集中在鲢鳙鱼控藻、水生植物抑藻等生物控藻技术,2010年后超声波、机械除藻等物理控藻技术和絮凝等化学控藻技术快速发展,2015年后物理控藻技术进一步发展。国外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于20世纪50年代起步于化学控藻技术,2000年后研发了超声波、光波等物理控藻技术,2010年后主要以生物控藻和化学控藻技术为主;国内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于针对小型水体的生物控藻技术,2000年后逐渐发展为针对大型湖库的机械除藻技术(物理控藻技术)。物理控藻、化学控藻技术的应急效果显著,但物理控藻技术存在成本高、长效性不足等缺点,化学控藻技术存在二次污染风险;而生物控藻技术存在见效慢、有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生态系统被扰乱风险等生态安全问题,目前实际应用案例较少。未来应加快推进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优化筛选和示范应用,同时开展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与内外源污染控制、水生态修复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蓝藻水华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库 蓝藻水华 控制技术 物理控藻 化学控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