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调温水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研究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托 黄增辉 丁新利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34,共8页
以流量为130 t/h、温度为130℃的尿素装置高压调温水(高调水)为研究对象,基于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建立模型,采用R245fa、R600a和R236ea作为循环工质,分别在蒸发温度95~115℃,冷凝温度26~34℃,过热度0~20℃条件... 以流量为130 t/h、温度为130℃的尿素装置高压调温水(高调水)为研究对象,基于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建立模型,采用R245fa、R600a和R236ea作为循环工质,分别在蒸发温度95~115℃,冷凝温度26~34℃,过热度0~20℃条件下对其系统性能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模拟条件下,R245fa的循环热效率最高,净输出功最大;R600a的净输出功最小,但是比净功最大;R236ea的循环热效率最低,比净功最小。依据模型研究结果,综合考虑了热力学性能、安全性及环保性,选择以R245fa为循环工质,设计并建设了高调水余热ORC发电机组。实际运行结果显示:机组的循环热效率和净输出功随着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在冬季环境温度为5.4℃时,机组循环热效率达到10.78%,净输出功为221.40 kW;而夏季环境温度为30.3℃时,机组的循环热效率为9.06%,净输出功仅有190.5 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高压调温水 余热 工质 工程应用
下载PDF
我国高碱煤燃烧特性研究和工程应用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海 黄斌 +2 位作者 房凡 孙叶柱 吕俊复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我国具有丰富的高碱煤资源。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工程实践等方面对高碱煤燃烧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进展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综述和总结,特别介绍了液态排渣锅炉全烧新疆高碱煤的机理研究和实践最新状况,以期为后续开发更为经济、可长期... 我国具有丰富的高碱煤资源。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工程实践等方面对高碱煤燃烧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进展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综述和总结,特别介绍了液态排渣锅炉全烧新疆高碱煤的机理研究和实践最新状况,以期为后续开发更为经济、可长期安全大比例掺烧甚至纯烧新疆高碱煤的燃烧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碱煤 碱(土)金属 燃烧技术 进展 综述
下载PDF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调峰火电机组空气预热器安全评估策略
3
作者 王志敏 黄骞 +4 位作者 柳冠青 周勇 张楠 李诚 李水清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6期33-40,共8页
[目的]“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存量火电转向调峰运行,因此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安全性成为提升电力系统整体稳定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空气预热器是影响火电机组宽负荷运行能力的关键辅机设备,针对其由烟温波动与过量喷... [目的]“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存量火电转向调峰运行,因此火电机组灵活运行下的安全性成为提升电力系统整体稳定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空气预热器是影响火电机组宽负荷运行能力的关键辅机设备,针对其由烟温波动与过量喷氨诱发的堵塞与腐蚀问题,开发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积灰堵塞实时评估及安全状态监测模型至关重要。[方法]依托中国中部地区某600 MW和350 MW机组宽负荷运行监测大数据,建立了一种基于阻力系数的不同时间尺度逼近的空预器堵塞评估模型;进一步,以空预器出口烟气温度及冷端工作温度为监测指标,统计其在机组多个负荷段的参数超限比例。[结果]结果表明,机组处于39%调峰负荷下监测温度约有20%的超限概率;独立计算两指标下的堵塞风险相较以联合分布计算会一定程度低估其折损率。此外,通过两台机组数据的验证,堵塞评估模型可实现量化机组在空预器吹灰周期内(短期)和中长期的堵塞状态演化趋势。[结论]所提评估策略可应用于SCR脱硝系统、磨煤机等其他火电机组设备及系统,可量化机组调峰运行安全风险,指导火电机组高效、稳定地配合新型电力系统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机组 灵活调峰 空气预热器 堵塞 状态评估
下载PDF
热风再循环机炉耦合高效发电系统变负荷性能仿真及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马有福 王梓文 吕俊复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40-2347,共8页
基于热风再循环回收烟气余热的机炉耦合发电(HAR)系统具有高效节能、受热面投资少、运行安全性高等优点。为解决其在全负荷范围安全又高效运行的问题,本文以某600MW烟煤机组为例,利用Ebsilon软件对HAR系统进行变负荷仿真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热风再循环回收烟气余热的机炉耦合发电(HAR)系统具有高效节能、受热面投资少、运行安全性高等优点。为解决其在全负荷范围安全又高效运行的问题,本文以某600MW烟煤机组为例,利用Ebsilon软件对HAR系统进行变负荷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排烟温度随负荷减小而降低,使锅炉空气预热器在低负荷下面临严重低温腐蚀风险;在低负荷下,现有的HAR系统难以通过调节高压、低压省煤器吸热量控制空气预热器冷端金属温度从而控制低温腐蚀;为在全负荷范围保证HAR系统内受热面安全可靠运行,提出了在余热回收系统中增设热量旁通管的HAR优化系统;在50%~100%热耗率验收工况(THA)负荷范围,应用该系统可使实例机组的标煤煤耗降低1.94~3.32g/(kW·h),在全负荷范围保持显著节能效益。为进一步推进该技术付诸应用,文章提出了HAR优化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发电厂 节能 余热回收 热经济性 热风再循环
下载PDF
载氧体介尺度结构对氧化动力学影响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会 李振山 蔡宁生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7-104,共8页
针对载氧体氧化反应,采用速率方程理论晶粒模型来描述气固反应过程.模型中认为固体产物以岛状生长,并采用速率方程理论描述产物岛生长过程.以Cu基载氧体为例进行数值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且模型可以成功地描述气固反应... 针对载氧体氧化反应,采用速率方程理论晶粒模型来描述气固反应过程.模型中认为固体产物以岛状生长,并采用速率方程理论描述产物岛生长过程.以Cu基载氧体为例进行数值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且模型可以成功地描述气固反应过程中的两阶段行为.采用该模型分析了载氧体介尺度结构对气固反应进程的影响机制,包括产物层扩散控制机制和孔隙堵塞控制机制,为化学链燃烧载氧体颗粒制备中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氧体 产物岛 速率方程理论 产物层扩散 孔隙堵塞
下载PDF
内在矿物质对煤粉燃烧过程影响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杜晓杰 李水清 +1 位作者 高琦 姚强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0-274,共5页
本文采用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煤粉内在矿物质析出对其燃烧的动力学影响.在MIT Graham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内在矿物质群平衡演化析出模型,建立包含表面矿物质结构演化的焦炭燃烧动力学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在焦炭燃烧过程中,表面矿物质层内... 本文采用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煤粉内在矿物质析出对其燃烧的动力学影响.在MIT Graham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内在矿物质群平衡演化析出模型,建立包含表面矿物质结构演化的焦炭燃烧动力学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在焦炭燃烧过程中,表面矿物质层内的气体传质过程会经历由分子扩散到努森扩散的转变.与已有的焦炭燃烧灰壳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灰壳模型在焦炭燃烧初期较高地估计了表面矿物质对气体传质的抑制作用.当内在矿物含量低于10%(质量分数)时,焦炭燃烧全过程中内部矿物质对气体传质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矿物质 分子扩散 努森扩散 焦炭燃烧表面温度
下载PDF
HFC-134a氧化热解的机理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许云婷 张凯 +1 位作者 戴晓业 史琳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40,共12页
我国面临巨大HFCs制冷剂销毁压力,亟需研究高效且温和的HFCs制冷剂降解方法。本文结合实验与量子化学计算,以典型HFCs制冷剂HFC-134a为研究对象,以降解率为主要衡量标准,研究制冷剂降解的高效途径。从量子化学的角度,研究了HFC-134a自... 我国面临巨大HFCs制冷剂销毁压力,亟需研究高效且温和的HFCs制冷剂降解方法。本文结合实验与量子化学计算,以典型HFCs制冷剂HFC-134a为研究对象,以降解率为主要衡量标准,研究制冷剂降解的高效途径。从量子化学的角度,研究了HFC-134a自热分解与氧化热解条件下的反应路径,在两条路径下,均易产生CHF=CF_(2)与HF等可检测到的稳定产物。自热分解过程中,第一步化学键的断裂是决速步骤。氧化热解路径相较自热分解路径,反应能垒低,有利于反应快速发生。从实验的角度,发现在240~360℃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提高,HFC-134a的降解率由11%提高至66%,通过反应动力学常数拟合计算,得到HFC-134a的指前因子为7471.04 h^(-1),表观反应活化能为54.16 kJ/mol,与模拟计算所得化学反应能垒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能垒 表观反应活化能 氧化热解 密度泛函方法 HFC-134A
下载PDF
燃气轮机分级燃烧室NO_x排放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钱文凯 朱民 +3 位作者 李苏辉 丁盛 崔丕桓 刘祥山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0,共8页
通过建立轴向分级燃烧室的化学反应器网络模型,在燃气轮机典型工况下研究第一级与第二级燃烧段之间的燃料分配、流量分配和停留时间分配等因素对NO_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燃烧室出口温度恒定的条件下,减少第一级的燃料分配比例使第... 通过建立轴向分级燃烧室的化学反应器网络模型,在燃气轮机典型工况下研究第一级与第二级燃烧段之间的燃料分配、流量分配和停留时间分配等因素对NO_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燃烧室出口温度恒定的条件下,减少第一级的燃料分配比例使第二级出口烟气温度高于第一级,调节第二级喷嘴位置来缩短第二级燃烧段的停留时间,可以显著降低NO_x排放;但是当第一级燃烧产物与第二级燃料/空气混合物混合不均匀时,会严重影响分级燃烧的NO_x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分级燃烧 NOX排放 混合不均匀度 化学反应器网络模型
下载PDF
凹槽对涡轮叶片前缘换热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林 刘存良 +3 位作者 朱安冬 陈磊 李冰然 朱惠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9-279,共11页
为了探究带有凹槽造型的涡轮叶片前缘结构的换热特性,采用瞬态热色液晶技术研究了凹槽对涡轮叶片前缘外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获得了不同主流雷诺数以及湍流度下涡轮叶片原始前缘结构及带两种不同深度凹槽的前缘结构外表面的换热系数分布... 为了探究带有凹槽造型的涡轮叶片前缘结构的换热特性,采用瞬态热色液晶技术研究了凹槽对涡轮叶片前缘外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获得了不同主流雷诺数以及湍流度下涡轮叶片原始前缘结构及带两种不同深度凹槽的前缘结构外表面的换热系数分布数据,并采用努塞尔数评估对比了三种结构下的换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前缘结构存在高换热系数区,随着湍流度的增大,高换热核心区显著增大;由于凹槽对滞止区域的流动产生了影响,带凹槽的前缘结构在不同工况下均表现出将原始结构高换热核心区分割为凹槽两侧突出边缘的高换热区和槽内低换热区的分布特征;凹槽可以显著降低前缘表面的换热强度,带浅凹槽的前缘结构在前缘表面的面平均努塞尔数相比原始前缘结构降低约7.9%~14.5%,带深凹槽的前缘结构相比原始前缘结构降低约9.1%~20.9%;与主流雷诺数Re_(g)=2.0×10^(5)相比,当Re_(g)=1.5×10^(5)时,带凹槽的前缘结构相比原始结构的低换热优势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前缘 凹槽造型 凹槽深度 对流换热系数 瞬态热色液晶技术
原文传递
基于传热系数的高温循环流率测量方法研究
10
作者 张杨鑫 王志宁 +4 位作者 张扬 程璐 樊保国 张海 吕俊复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3期16-22,共7页
循环物料流率是循环流化床锅炉中重要的设计和运行参数,但其热态在线测量一直是难点。基于换热原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在线测量循环流率的方法,通过热态试验研究了影响高温颗粒与管壁之间传热系数的因素,并且利用热态试验数据和Boroduly... 循环物料流率是循环流化床锅炉中重要的设计和运行参数,但其热态在线测量一直是难点。基于换热原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在线测量循环流率的方法,通过热态试验研究了影响高温颗粒与管壁之间传热系数的因素,并且利用热态试验数据和Borodulya等提出的对流传热系数预测模型进行了关联式推导,从而将传热系数和颗粒流率相关联。结果发现,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包括颗粒流率、颗粒温度、颗粒粒径等;热态试验测量得到的物料流率值与预设值的误差在±25%内;在实际流率工况下,该方法可以将物料流率和传热系数一一对应,在较宽的流率变化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根据研究结果,测量中传热系数确定后,由计算模型可以获得物料流率,即实现高温物料流率的测量。换热法测量循环流率的原理简单,成本低廉,通过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其实用性,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循环流率测量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CFB) 循环物料流率 传热系数 气固两相流 特征数方程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Cu_(2)O氧化动力学研究
11
作者 王洋 李丹 +1 位作者 蔡近知 李振山 《工程热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2-668,共7页
本文利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微观动力学速率方程理论对Cu_(2)O的氧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第一性原理利用DFT计算得到Cu_(2)O氧化的反应路径及能垒;其次利用DFT计算结果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建立表面反应速率方程;最后考虑表面反应与... 本文利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微观动力学速率方程理论对Cu_(2)O的氧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第一性原理利用DFT计算得到Cu_(2)O氧化的反应路径及能垒;其次利用DFT计算结果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建立表面反应速率方程;最后考虑表面反应与体相扩散,建立描述Cu_(2)O氧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利用文献中Cu_(2)O氧化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动力学速率方程理论 第一性原理 氧化动力学 载氧体 化学链燃烧
原文传递
智慧电厂大数据云平台的架构建设与模型开发研究
12
作者 王志敏 黄骞 +4 位作者 王可轩 陈树宽 李敏 王海 李水清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91,共10页
火电机组运行智慧化是“双碳”目标约束下机组灵活运行的关键技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机组数字化架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现役机组的云平台改造建设尚缺乏深入技术探索及报道。以2台350 MW机组为例,系统开展了火电大数据云平... 火电机组运行智慧化是“双碳”目标约束下机组灵活运行的关键技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机组数字化架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现役机组的云平台改造建设尚缺乏深入技术探索及报道。以2台350 MW机组为例,系统开展了火电大数据云平台改造建设的实践研究。首先,发展了利旧的私有云平台搭建技术,实现了整合厂内原有6台服务器资源的低成本部署,同时保障建设期内机组正常运行;其次,针对火电机组万亿级的年数据量存储及电厂应用场景下数据读取需求,发展了云平台数据库数据同步技术,改进了数据库的测点管理方式及数据存储方式,开发了数据接口服务,使云平台数据库实现10^(5)量级测点数据的秒级写入及3 s内全年数据的单点检索。在此基础上,在云平台上部署了依托2.45×10^(9)条数据的大数据寻优算法,实现了机组能耗的可视化运行指导;搭建了针对高噪声测量数据的预处理模型,完成了对风量等数据的趋势提取;开发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入口NO_(x)浓度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通过构建负荷变化因子对预测结果进行反馈调节,可捕捉不同幅度的喷氨量变化需求。上述模型框架均可在云平台实现灵活调整与拓展,所提技术可为火电企业及新型低碳/零碳燃烧能源设备的智慧云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火电机组 智慧电厂 云平台 大数据 煤耗
下载PDF
液滴结冰研究中的光学测量方法
13
作者 曾昊 王峰 孙超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34,共19页
液滴结冰过程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与技术应用当中,理解液滴结冰过程对航空安全、风力发电和极地海洋装备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光学测量方法为研究液滴结冰过程提供了重要的非接触式测量手段.旨在总结并评估液滴结冰研究中常用的光学... 液滴结冰过程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与技术应用当中,理解液滴结冰过程对航空安全、风力发电和极地海洋装备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光学测量方法为研究液滴结冰过程提供了重要的非接触式测量手段.旨在总结并评估液滴结冰研究中常用的光学测量方法,为液滴结冰实验中光学测量手段的运用提供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文章从液滴结冰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物理过程与机理出发,首先概述液滴结冰过程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和机理,随后分类介绍液滴结冰研究中常用的光学测量方法,包括传统的光学显微观察、高速摄影技术、非相干光学方法、激光探测技术以及近年发展的先进光学技术,介绍基本原理,展示应用案例,分析各自优缺点.指出光学测量方法在可视化液滴结冰过程的微观细节、动力学和物理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时空分辨率、测量精度和干扰抑制等.最后,从提高光学测量的分辨率、灵敏度、准确性、全面性以及机器学习对光学测量技术的助推作用等角度,展望了液滴结冰研究中光学测量方法的发展方向,以期光学测量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液滴 结冰 光学测量
下载PDF
低热值煤资源现状与循环流化床发电应用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吕俊复 杨海瑞 +3 位作者 杨方亮 刘丁赫 张缦 黄德洪 《中国煤炭》 2021年第3期101-108,共8页
通过对我国低热值煤资源的现状分析认为,燃烧发电是实现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煤燃料大规模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而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则是其中的最佳方案。探讨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燃烧低热值煤燃料时的关键设计以及污染物控制等问... 通过对我国低热值煤资源的现状分析认为,燃烧发电是实现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煤燃料大规模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而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则是其中的最佳方案。探讨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燃烧低热值煤燃料时的关键设计以及污染物控制等问题,为实现在更大范围内对低热值煤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提供方向。分析了发展低热值煤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热值煤 煤矸石 煤泥 燃烧发电 循环流化床
下载PDF
卤素离子还原三价钴氨络合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冰 李清海 +2 位作者 刘振 谭中超 张衍国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共5页
钴氨络合物具有良好的同时脱硫脱硝能力,但是在吸收的过程中,[Co(NH_3)_6]^(2+)易被氧气氧化为[Co(NH_3)_6]^(3+)而失去络合NO的能力。为了使反应循环进行,需将[Co(NH_3)_6]^(3+)还原为[Co(NH_3)_6]^(2+)。利用碘离子和溴离子做为[Co(NH... 钴氨络合物具有良好的同时脱硫脱硝能力,但是在吸收的过程中,[Co(NH_3)_6]^(2+)易被氧气氧化为[Co(NH_3)_6]^(3+)而失去络合NO的能力。为了使反应循环进行,需将[Co(NH_3)_6]^(3+)还原为[Co(NH_3)_6]^(2+)。利用碘离子和溴离子做为[Co(NH_3)_6]^(3+)的还原剂,搭建再生实验台开展pH值、温度以及卤素离子浓度对[Co(NH_3)_6]^(3+)转化率影响的实验研究,比较2种离子的还原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与溴离子相比,碘离子还原[Co(NH_3)_6]^(3+)的反应速率更快,达到平衡的时间更短,[Co(NH_3)_6]^(3+)的转化率更高,还原效果更好。pH值降低、温度升高可促进碘离子和溴离子对[Co(NH_3)_6]^(3+)的还原。浓度提高对碘离子还原[Co(NH_3)_6]^(3+)的影响很小,但可提高溴离子做还原剂时[Co(NH_3)_6]^(3+)的转化率。当溶液的pH值为9.8,温度为50℃,浓度为0.03 mol/L时,碘离子做还原剂的[Co(NH_3)_6]^(3+)转化率最大可达52%,溴离子做还原剂的[Co(NH_3)_6]^(3+)转化率最大可达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离子 溴离子 [Co(NH3)6]3+ 还原
下载PDF
掺氨燃料先进清洁燃烧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
16
作者 杨远平 马佳琪 +3 位作者 王茜 司桐 王翔 李水清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0,共12页
氨作为协调电力需求响应与可再生源能间歇性的理想清洁能源载体备受国际范围关注。目前,氨燃烧技术的发展面临低排放、多燃料兼容、宽负荷调节和多场景应用的需求,而现有基于传统碳氢燃料的燃烧技术难以匹配氨的高效利用。探寻组织优化... 氨作为协调电力需求响应与可再生源能间歇性的理想清洁能源载体备受国际范围关注。目前,氨燃烧技术的发展面临低排放、多燃料兼容、宽负荷调节和多场景应用的需求,而现有基于传统碳氢燃料的燃烧技术难以匹配氨的高效利用。探寻组织优化与智能化的掺烧技术是提升氨清洁高效燃烧的着力点。首先分析了掺氨燃烧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并归纳了不同工况下氨燃烧过程氮转化路径及NO_(x)生成抑制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有主要氨燃烧的技术特点、燃烧调控机制及应用现状;从分级分区燃烧组织方式、时空混合特征、燃料改性及智能设计预测与调控等方面,探讨提升多燃料/氨清洁高效燃烧性能的可行性方案及技术路线。结果表明:通过含氮燃料与碳氢燃料燃料−氧化剂分级分区燃烧,同时结合氨燃料改性,协同实现温度−氧浓度−停留时间的优化匹配,或将成为掺氨燃料稳定清洁燃烧的高效手段。此外,实验室尺度到工业级燃烧室模化技术的突破,以及AI技术的接入,能够加速实现掺氨燃烧技术的工业化。研究为多燃料掺氨燃烧技术及燃烧器的开发设计提供了理论及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氨燃烧 低NO_(x)技术 组织调控 混合优化 AI赋能
下载PDF
炭黑尾气锅炉低NO_(x)燃烧技术探究
17
作者 冯娜娜 王志宁 +1 位作者 窦祖旺 张扬 《工业锅炉》 2025年第1期15-20,共6页
利用Fluent研究了不同燃烧器结构对炭黑尾气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规律,并获得了某65 t/h炭黑尾气锅炉的排放特性,发现旋流角度和烟气再循环技术有效提高燃烧稳定性,同时对降低污染物起到较好作用。
关键词 炭黑尾气 氮氧化物(NO_(x))排放 旋流角度 烟气再循环技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管理问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8
作者 侯健 杨铮 +3 位作者 贺婷 李强 王倩 张建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30,共12页
能源与环境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氢燃料电池特别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具有高效环保等特点备受青睐。PEMFC在发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产热与散热的平... 能源与环境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氢燃料电池特别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具有高效环保等特点备受青睐。PEMFC在发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决定电池的温度,电池对温度的要求很苛刻,只允许稍微偏离设计点的温度,因此,通过热管理将电池的温度均匀地控制在设计点温度附近非常重要。本文从产热、传热和热管理策略(冷却策略、余热利用、控制策略)等方面综述PEMFC的热管理问题,重点介绍PEMFC组件在导热系数和冷却策略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热管理 导热系数 冷却策略
下载PDF
颗粒特性对撞击分离器性能影响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冯乐乐 王景玉 +4 位作者 吴玉新 张海 张缦 吕俊复 岳光溪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348-3355,共8页
颗粒-壁面撞击行为和气固相间作用对撞击分离器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玻璃珠及煤粉的单颗粒撞击实验数据建立平均撞击恢复系数模型,采用非球形颗粒曳力模型对平板式撞击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和气固流动开展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 颗粒-壁面撞击行为和气固相间作用对撞击分离器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玻璃珠及煤粉的单颗粒撞击实验数据建立平均撞击恢复系数模型,采用非球形颗粒曳力模型对平板式撞击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和气固流动开展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实验的平均恢复系数模型以及考虑颗粒形状的曳力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撞击式分离器的总分离效率和分级分离效率。颗粒分离过程中,Stokes数较大的颗粒对颗粒-壁面撞击模型比较敏感,Stokes数较小的颗粒对气固曳力模型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颗粒流 计算流体力学 颗粒-壁面撞击模型 非球形颗粒曳力模型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供热机组深度调峰与深度节能技术发展路径 被引量:33
20
作者 甘益明 王昱乾 +4 位作者 黄畅 王卫良 吴伟雄 肖显斌 吕俊复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0,共10页
为实现既定的“双碳”战略目标,我国能源转型进程加快,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将迫使以燃煤发电为主体的基础电源全面参与深度调峰。“三北”地区是我国风电、光伏的主要发展阵地,供热机组“以热定电”的运行方式极大限制了其调峰能力,弃风弃... 为实现既定的“双碳”战略目标,我国能源转型进程加快,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将迫使以燃煤发电为主体的基础电源全面参与深度调峰。“三北”地区是我国风电、光伏的主要发展阵地,供热机组“以热定电”的运行方式极大限制了其调峰能力,弃风弃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对此,基于供热机组深度调峰的重大需求,系统总结了储热型与非储热型热电解耦技术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储热型与非储热型热电解耦技术工程应用的优缺点;进而展望供热机组深度调峰与深度节能技术发展趋势,并介绍了耦合多种热电解耦技术与管网侧和用户侧的蓄能协同技术,以助力“双碳”目标国家战略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机组 深度调峰 深度节能 热电解耦 储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