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分量地震资料预测松辽盆地兴城地区深层火山岩与有利含气带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建民 杨冬 +5 位作者 魏修成 付雷 王典 胡艳飞 郝雪 杨宝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914-1923,共10页
松辽盆地断陷期天然气有利带预测是扩大该盆地勘探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在油气资源基地松辽盆地开展大范围深层油气预测,选择徐家围子断陷内局部构造—升平-兴城构造进行地面三分量地震勘探,得到一个可行的预测方案.在深探井控制下... 松辽盆地断陷期天然气有利带预测是扩大该盆地勘探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在油气资源基地松辽盆地开展大范围深层油气预测,选择徐家围子断陷内局部构造—升平-兴城构造进行地面三分量地震勘探,得到一个可行的预测方案.在深探井控制下,利用三分量地震资料,进行P波、P-SV波层位标定、震相对比,得到研究工区断陷期火山岩分布的局部预测;经过目标层段振幅比、频率比等物性参数的计算对比,得到该工区断陷期营城组有利含气区预测.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工区区域构造对断陷期地层的控制作用.从烃源岩种类、成熟程度以及火山岩储层性能几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在更大范围内存在深层有利含气区带是可能的.最后指出在深层有利含气区带预测中采用三维三分量技术的必要性,以及无井控预测的基本方法,包括构造特征、地层特征预测知识的延用,多参数特征间相似性和综合比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深层油气预测 断陷期的营城组 三分量地震勘探 P波和P-SV波 振幅比 频率比
下载PDF
表面再结晶层对DZ4定向凝固合金低周疲劳性能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海风 施惠基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1-75,共5页
针对DZ4定向凝固合金表面再结晶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低周疲劳实验研究,并通过岛津SEM伺服疲劳试验机进行表面裂纹实时观察跟踪。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再结晶层的存在对材料性能明显产生负面作用,低周疲劳寿命大大降低。不同喷丸强度... 针对DZ4定向凝固合金表面再结晶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低周疲劳实验研究,并通过岛津SEM伺服疲劳试验机进行表面裂纹实时观察跟踪。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再结晶层的存在对材料性能明显产生负面作用,低周疲劳寿命大大降低。不同喷丸强度试件在相同的高温退火条件下形成的再结晶具有不同的再结晶形态,高喷丸强度再结晶更加完全,晶界清晰平直,晶粒有长大的趋势。表层再结晶形态也对疲劳寿命的降低程度以及疲劳微裂纹萌生寿命和裂纹密度有较大的影响。较高喷丸强度形成的再结晶层的试件疲劳寿命降低较少,表面微裂纹萌生较晚,裂纹密度也很低。低喷丸强度试件表面微裂纹大量萌生,密度非常高。再结晶层的晶界开裂是导致表面微裂纹大量萌生的根源,从而导致疲劳寿命大幅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Z4定向凝固合金 喷丸 低周疲劳 再结晶
下载PDF
是否存在超微小梁?—骨小梁微破裂及微骨痂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戴如春 姚学锋 +3 位作者 刘沐荣 朱逸忻 伍贤平 廖二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34-436,共3页
目的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骨小梁微破裂形态及微骨痂的微观结构,探讨微骨痂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取63周龄雌性SD大鼠第6腰椎椎体,沿冠状面切开,蒸馏水冲洗净骨髓腔后乙醇梯度脱水,表面喷金后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在600倍下观察骨小梁微破裂以... 目的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骨小梁微破裂形态及微骨痂的微观结构,探讨微骨痂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取63周龄雌性SD大鼠第6腰椎椎体,沿冠状面切开,蒸馏水冲洗净骨髓腔后乙醇梯度脱水,表面喷金后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在600倍下观察骨小梁微破裂以及微骨痂的形态,在2000倍和10000倍下观察微骨痂的细微及超微结构。结果观察到微破裂长度约80μm,在骨微破裂一端靠近小梁边缘处,可见有微骨痂形成,微骨痂为一种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结构,其超微结构呈珊瑚礁形貌,由直径约0.2~0.5μm大小网状排列的骨小梁类似结构构成。结论在微骨痂修复微破裂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超微小梁”结构,这种结构对于受损骨小梁承受应力以及修复均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小梁微破裂 微骨痂 扫描电镜 超微小梁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热爱教育事业 教学科研相长——精品课建设体会兼谈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成长 被引量:2
4
作者 陆明万 李俊峰 +2 位作者 张雄 任革学 高云峰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6-78,共3页
介绍青年教师通过国家精品课建设得到培养与成长的体会.对青年教师来说,教学不仅是付出,更是提高.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学科研相长是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理论力学 青年教师 精品课
下载PDF
不同形式大鼠肝脏标本在压痕松弛实验中的黏弹性参数的差异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冬 苏晨 +2 位作者 钱林学 李国洋 曹艳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9期2017-2020,共4页
目的通过压痕松弛实验,研究三种形式大鼠肝脏的黏弹性参数的差异,探索黏弹性参数的影响因素。方法雄性SD大鼠10只,体重(180±20)g,10%水合氯醛3 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每只大鼠的肝脏依次在三种检测条件(在体检测、离体检测、将肝脏... 目的通过压痕松弛实验,研究三种形式大鼠肝脏的黏弹性参数的差异,探索黏弹性参数的影响因素。方法雄性SD大鼠10只,体重(180±20)g,10%水合氯醛3 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每只大鼠的肝脏依次在三种检测条件(在体检测、离体检测、将肝脏切成小块后体外检测)下分别进行压痕松弛实验,进行肝脏黏弹性的力学检测。使用Prony模型分别获取3种检测条件下的黏弹性参数:τ1、τ2、g 1、g 2。结果在体肝脏的黏弹性参数g 1、g 2、τ1、τ2分别为0.508±0.071、0.194±0.055、0.754±0.218、23.524±9.233,离体肝脏的黏弹性参数g 1、g 2、τ1、τ2分别为0.384±0.072、0.256±0.041、1.062±0.250、29.254±2.852,肝脏组织块的黏弹性参数g 1、g 2、τ1、τ2分别为0.359±0.030、0.246±0.027、1.070±0.137、30.204±3.250。离体肝脏及肝脏组织块与在体肝脏的黏弹性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离体肝脏和肝脏组织块的黏弹性与在体肝脏的黏弹性有着较大差异,对肝脏的黏弹性进行研究时,应注意不同检测状态对肝脏黏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在体肝脏 离体肝脏 肝组织块 压痕松弛实验 黏弹性 弹性成像
下载PDF
He-Luo模型同基于赫米特多项式Shan模型评估
6
作者 路益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5期7427-7431,7437,共6页
研究了He-Luo模型和Shan模型,使用泊肃叶流动和顶盖驱动流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显示He-Luo模型计算比Shan模型快,Shan模型在高雷诺数时相对平均温度和平均密度的波动比He-Luo模型要大,He-Luo模型在计算不可压缩流动时的优势很... 研究了He-Luo模型和Shan模型,使用泊肃叶流动和顶盖驱动流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显示He-Luo模型计算比Shan模型快,Shan模型在高雷诺数时相对平均温度和平均密度的波动比He-Luo模型要大,He-Luo模型在计算不可压缩流动时的优势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uo模型 Shan模型 赫米特多项式
下载PDF
膜换湿传质过程对传热过程影响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胡腾 闵敬春 宋耀祖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922-1926,共5页
对膜换湿过程中传质过程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数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个表示传质过程影响传热过程程度的无量纲量—ψi.通过计算这个无量纲因子,即可以简单地将伴有传质的传热过程转化成常规的传... 对膜换湿过程中传质过程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数学模型.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个表示传质过程影响传热过程程度的无量纲量—ψi.通过计算这个无量纲因子,即可以简单地将伴有传质的传热过程转化成常规的传热过程,使得传热计算更简单更容易理解.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数值研究了质量流量对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传质方向与传热方向相同时,ψi大于1,传质过程对传热过程有促进作用;而当传质方向与传热方向相反时,ψi小于1,传质过程对传热过程有阻碍作用.当质量流量J的值较小时,质量流携带的热流对热流影响较小,而当质量流量J的值较大时,质量流携带的热流对总热流影响很大,ψi可能偏离1很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湿 传质 传热
原文传递
膜换湿过程吸附热对传热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胡腾 闵敬春 宋耀祖 《中国科学(E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25-1729,共5页
对膜换湿过程中吸附热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考虑吸附热的传热过程的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分析得到了一个控制吸附热对膜过程中传热影响的无量纲数Ψ=JLλ/δ(T10-T20),并分析了Ψ对换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梯度与传... 对膜换湿过程中吸附热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考虑吸附热的传热过程的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分析得到了一个控制吸附热对膜过程中传热影响的无量纲数Ψ=JLλ/δ(T10-T20),并分析了Ψ对换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梯度与传质方向相同时,有效热流方向会在Ψ=1时发生变化.Ψ<1时,热量将由高温侧向低温侧传递,此时传质通量越大或两侧温差越小,总热阻就越大;而Ψ>1时,热质传递的综合效果是有效热流由低温侧向高温侧传递,此时传质通量越大或两侧温差越小,总热阻就越小.而传热方向与传质方向相反时,吸附热的存在会强化热量由高温侧向低温侧的传递,使得总热阻减小.传质通量J越大或温差越小,总热阻也就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换湿 吸附热 传热过程
原文传递
膜换湿过程热质耦合的分析与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胡腾 闵敬春 宋耀祖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13-1916,共4页
从理论上分析了膜换湿过程中传质过程和传热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数学模型,发展了一种计算热质耦合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传质过程对传热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质量流携带的焓对传热过程的影响,二是吸附和脱附... 从理论上分析了膜换湿过程中传质过程和传热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数学模型,发展了一种计算热质耦合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传质过程对传热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质量流携带的焓对传热过程的影响,二是吸附和脱附产生的吸附热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而传热过程对传质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对膜湿阻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热质耦合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热流与质量流方向相同时,热阻随湿度差的增大显著增大,而当热流与质量流方向相反时,热阻随湿度差的增大显著变小,而膜两侧湿度差对湿阻基本无影响。温度的升高会显著增大传质通量,同时降低湿阻,从而使得热流密度和热阻也受到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质耦合 湿阻 热阻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微观结构对膜换湿能力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腾 闵敬春 宋耀祖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7-310,共4页
对多孔膜换湿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透湿量和湿阻的计算式.同时对三种膜包括PVDF,PES和纤维素膜进行了湿阻的测量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处理,得到了多孔膜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膜厚、孔径分布、孔隙率及曲折因子对膜的换湿特性... 对多孔膜换湿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透湿量和湿阻的计算式.同时对三种膜包括PVDF,PES和纤维素膜进行了湿阻的测量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处理,得到了多孔膜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膜厚、孔径分布、孔隙率及曲折因子对膜的换湿特性都有较大影响,在平均孔径相同的情况下,其它因素仍然导致了不同膜换湿能力的较大差距。在所获得的结构参数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平均孔径对膜换湿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湿阻随平均孔径的增大而减小,减小趋势逐渐平缓最后趋向一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换湿 多孔膜 微观结构 湿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