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龙语句尾词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梅广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53-177,共16页
独龙语句尾词研究梅广1前言独龙语谓语的屈折变化既表现在主要动词上,有时也表现在句尾词上,这是颇为奇特的现象。本文从描述的立场,根据调查资料把独龙语句尾词的出现情况及其用法做了一个全面的研究,以为日后分析独龙语以至藏缅... 独龙语句尾词研究梅广1前言独龙语谓语的屈折变化既表现在主要动词上,有时也表现在句尾词上,这是颇为奇特的现象。本文从描述的立场,根据调查资料把独龙语句尾词的出现情况及其用法做了一个全面的研究,以为日后分析独龙语以至藏缅语的屈折结构(infl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尾词 独龙语 完成式 景颇语 说话者 屈折变化 命令式 藏缅语族 第二人称 屈折形式
下载PDF
语法化轮回的研究——以汉语鼻音尾/鼻化小称词为例 被引量:25
2
作者 曹逢甫 《汉语学报》 2006年第2期2-15,共14页
本文以汉语鼻音尾/鼻化小称词为例探讨了语法化过程中的轮回现象。文章通过语意演变、语音演变来具体阐述语法化轮回现象。文章还从轮回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前人对小称词问题的研究,并且指出语法化轮回的研究对解释上古音中的对转与旁转... 本文以汉语鼻音尾/鼻化小称词为例探讨了语法化过程中的轮回现象。文章通过语意演变、语音演变来具体阐述语法化轮回现象。文章还从轮回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前人对小称词问题的研究,并且指出语法化轮回的研究对解释上古音中的对转与旁转现象也富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语法化轮回 鼻音尾 鼻化小称词
下载PDF
台湾网络语域的语言现象 被引量:5
3
作者 黄慧如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8期81-83,共3页
网络语言和一般日常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网民常常使用简易汉字或语言替代符号(如数字、字母等),或采用譬喻的方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看法或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台湾网络域的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语言形态,它结合了注音文、合音字以... 网络语言和一般日常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网民常常使用简易汉字或语言替代符号(如数字、字母等),或采用譬喻的方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看法或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台湾网络域的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语言形态,它结合了注音文、合音字以及台湾腔普通话,另外选用了一些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表情符号、汉语借字等,是一种集大成的综合性语言。本文从形、音、义三个层面分析台湾网络域中的语言现象,发现这些有创意、有幽默感,和一般口语不同的网络语言,如果适当使用,会使得社会语言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透过网络语言可以看到汉语中异域文化的渗透,也可以窥探青少年这一网民主体的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语言 注音文 合音字 台湾腔普通话 形音义
下载PDF
传统训诂与形式句法的综合解释--以"共、與"为例谈"给予"义的来源及发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冯胜利 蔡维天 黄正德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3,共12页
"汉语使役、被动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给予动词身上",然而"與(给予)怎么产生表被动、使动的语法功能…目前似乎还没有完满地解释"。本文通过传统训诂学的"义源分解法"结合当代句法学"词义解构法"... "汉语使役、被动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给予动词身上",然而"與(给予)怎么产生表被动、使动的语法功能…目前似乎还没有完满地解释"。本文通过传统训诂学的"义源分解法"结合当代句法学"词义解构法"之间的综合分析,认为:與(舁)字本义为"共(一起)举","A与B一起"就是"有",而"A使B有"则为"给";所以,"给予"和"使动"、"使动"和"被动",在句法学里不仅都息息相关,而且同出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文字学 义源分析法 词义解构法 给予和使 被的语法关系
下载PDF
论汉语内、外轻动词的分布与诠释 被引量:30
5
作者 蔡维天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2-376,共15页
文章从制图理论(Cartographic Approach)的观点出发,主张汉语的轻动词(light verb)应分内、外两类:外轻动词与事件(event)层次的使事性(causality)有关,而内轻动词则跟动作(activity)层次的与事性(comitativity)有关。这点与疑问状语及... 文章从制图理论(Cartographic Approach)的观点出发,主张汉语的轻动词(light verb)应分内、外两类:外轻动词与事件(event)层次的使事性(causality)有关,而内轻动词则跟动作(activity)层次的与事性(comitativity)有关。这点与疑问状语及反身状语的内外之别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反映了所谓诠释高度(the height of interpretation)的理念思维。文章接着进入扩大验证的阶段,将内、外轻动词的用法串连起来,从句法移位的角度探讨使事、与事、被动及蒙事(affectivity)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明确呈现出动词组一路延伸至句子左缘的立体地形图。这不但是汉语类型特色的终极展示,也是以层系结构来分析语法化进程的绝佳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句法 轻动词 使事性 与事性 制图理论
下载PDF
汉语的语气显著性和隐性模态范畴 被引量:13
6
作者 蔡维天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文章以制图理论为框架,从比较句法的角度来检视汉语中语气词和时体系统之间相互相生的关系。此外,文章也主张隐性范畴其实是类型学上显著性表征:正因其显著,反倒无需标记。从汉语中的光杆数量句、虚拟补语句、外疑问状语、非典疑问句等... 文章以制图理论为框架,从比较句法的角度来检视汉语中语气词和时体系统之间相互相生的关系。此外,文章也主张隐性范畴其实是类型学上显著性表征:正因其显著,反倒无需标记。从汉语中的光杆数量句、虚拟补语句、外疑问状语、非典疑问句等确切事证出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汉语在限定性上的类型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显著性 限定性 隐性模态词 光杆数量句
下载PDF
汉语方言的鲁奇规律:现代篇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光宇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16,共9页
继庄章知组之后,汉语语音史又再度发生卷舌化运动:精组在洪音之前,见晓组在细音之前。前者一步完成,后者先经舌面化再变卷舌。这种鲁奇规律零星见于汉语方言,但是条件明确,允为汉语方言音韵学的一面奇丽景观。
关键词 精组 见晓组 卷舌化 条件音变
下载PDF
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化历程 被引量:14
8
作者 苏政杰 《汉语学报》 CSSCI 2010年第1期23-35,共13页
本文透过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化过程考察,试图找出导致今日这些语言现象的机制与动因。结构助词"的"借代了早期结构助词"底"。结构助词"的"的基本功能是语法词/附着词,其他用法是在此基础上,经... 本文透过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化过程考察,试图找出导致今日这些语言现象的机制与动因。结构助词"的"借代了早期结构助词"底"。结构助词"的"的基本功能是语法词/附着词,其他用法是在此基础上,经过重新分析、类推、主观化等语法化手段而来。结构助词"的"经历了以下的语法化演变:语法词/附着词>词内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助词 语法化 重新分析 类推 主观化
下载PDF
谈“有人”“有的人”和“有些人” 被引量:22
9
作者 蔡维天 《汉语学报》 2004年第2期16-25,共10页
“有”有存有用法、拥有用法、呈现用法、完成用法和断定用法,这些用法都与“有”的“存在”意蕴有关。基于句法和语意上的证据,并结合共时层次和异时层次会通的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部分“呈现”用法的“有”虚化,可重新分析为定语。
关键词 "有" 呈现用法 定语
下载PDF
谈台湾“国语”中与言语行为相关的常用语词——以“没有”“不会”“不行”“拜托”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逢甫 《武陵学刊》 2015年第4期129-134,共6页
对四个与言语行为有关的词:"没有""不会""不行""拜托",在台湾"国语"与普通话中使用情况的不同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是语法化程度深浅之不同,相对于普通话而言... 对四个与言语行为有关的词:"没有""不会""不行""拜托",在台湾"国语"与普通话中使用情况的不同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它们之间的不同主要是语法化程度深浅之不同,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台湾"国语"中这四个词在用法上都已有往前推展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国语” “标准国语”/普通话 对比分析 言语行为 语法化 词汇化
下载PDF
“不/没怎么AP/VP”结构之词汇-句法界面研究
11
作者 汪昌松 蔡维天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8-463,共16页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法界面讨论普通话中的“不/没怎么AP/VP”结构,文章提出该结构中的部分否定义源自词汇性成分“不怎么、没怎么”,其语义与英文中的hardly和seldom类似。源于现代汉语的强分析性(Huang,2015),词内成分“不/没”与“怎...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法界面讨论普通话中的“不/没怎么AP/VP”结构,文章提出该结构中的部分否定义源自词汇性成分“不怎么、没怎么”,其语义与英文中的hardly和seldom类似。源于现代汉语的强分析性(Huang,2015),词内成分“不/没”与“怎么”一起在词汇层构成一个副词性成分“不/没怎么”,“不/没怎么”附加到动词/形容词/模态词短语上,指涉较低的频率或程度。文章首先对该结构的组成成分进行描写,挖掘这些成分在搭配上的一些选择限制;接着考察该结构中的疑问词提问限制和共现限制。文章提出“不/没怎么”在词库中带有两个语义特征:[+否定]和[+量]。在进行语法操作时,“不/没怎么”的[+否定]和[+量]特征与其后动词/形容词/模态词短语内的相关特征(如[+wh][+量])会产生阻断效应,违反相对近距原则(Rizzi,2004),从而使得相关句子不合语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怎么” “没怎么” 否定义 强分析性 相对近距原则
原文传递
罗杰瑞教授与汉语史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光宇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5-126,F0003,共13页
作为普林斯顿学派的一员健将,罗杰瑞教授在汉语史上的主要贡献可分两方面来看。其一是提出建议重新检视高本汉的基本假设,例如韵图不是透视切韵的唯一凭借。其二是尝试重建古闽语,把高本汉所说的闽语例外揭示出来。他的汉语专著是西方... 作为普林斯顿学派的一员健将,罗杰瑞教授在汉语史上的主要贡献可分两方面来看。其一是提出建议重新检视高本汉的基本假设,例如韵图不是透视切韵的唯一凭借。其二是尝试重建古闽语,把高本汉所说的闽语例外揭示出来。他的汉语专著是西方世界的中国语文通论课本,视野高瞻远瞩,文笔细腻周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法 汉语语音史 汉语方言学 古闽语 层次分析
原文传递
念力移转的韵律语法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洋 蔡维天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30,共11页
本文从汉语疑问词的非典型用法出发,研究念力移转(force shift)的句法、语用及其背后的韵律条件。实验结果显示,抱怨念力(whining force)用法在句子的重音配置和语调起伏上都与一般疑问句截然不同。此外,我们发现抱怨念力用法中,轻动词... 本文从汉语疑问词的非典型用法出发,研究念力移转(force shift)的句法、语用及其背后的韵律条件。实验结果显示,抱怨念力(whining force)用法在句子的重音配置和语调起伏上都与一般疑问句截然不同。此外,我们发现抱怨念力用法中,轻动词在韵律上其实并不轻,显性轻动词承担句子的重音,即使是隐性,也需要后面动词移位上来支撑重音主轴,并导致动词重复(verb copying)的现象。本文的观察不但提供探索句法-韵律界面(syntax-prosody interface)的绝佳素材,其实验结果也印证了我们对念力移转现象的形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力移转 汉语语法 韵律实验 句法-韵律界面
原文传递
谈配对与配重——汉语光杆条件句韵律-句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洋 蔡维天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0-502,共13页
汉语有一类光杆条件句如“谁亲谁,谁娶谁”,通过疑问词配对构成,疑问词表任指,可以形成ABAB(“如果一个男的亲了一个女的,那个男的就要娶了那个女的”)和ABBA(“如果女的亲了男的,那个男的就要娶了那个女的”)的配对模式,再叠加疑问词... 汉语有一类光杆条件句如“谁亲谁,谁娶谁”,通过疑问词配对构成,疑问词表任指,可以形成ABAB(“如果一个男的亲了一个女的,那个男的就要娶了那个女的”)和ABBA(“如果女的亲了男的,那个男的就要娶了那个女的”)的配对模式,再叠加疑问词的疑问用法,理解起来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录音实验和感知实验证实,韵律是限制和区分光杆条件句不同配对模式和句类的重要手段,其句法、语义配对和韵律配重存在一致性,并通过界面相互映射,共同影响光杆条件句的产出和理解,对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杆条件句 疑问词 配对 配重 韵律-句法界面
原文传递
并列衰减之制图理论分析:两个台湾南岛语的个案研究
15
作者 吴俊明 蔡维天 《语言研究集刊》 CSSCI 2016年第1期11-45,334-335,共37页
文章以汶水泰雅语和南排湾语为研究对象,检视这两种台湾南岛语中各类不同的连系词(linker)结构,并深入探讨连系词语法化和并列衰减(conjunctive reduction)之间的关连。文章在制图理论(cartographic approach)的架构下,解析两种语言在... 文章以汶水泰雅语和南排湾语为研究对象,检视这两种台湾南岛语中各类不同的连系词(linker)结构,并深入探讨连系词语法化和并列衰减(conjunctive reduction)之间的关连。文章在制图理论(cartographic approach)的架构下,解析两种语言在层系结构上所展现的通性与个性,发现连系词的并列衰减多倾向于补语化,在层系分布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汶水泰雅语的连系词只出现于标句词层(complementizer layer)和词汇层(lexical layer),并占据左缘结构(left periphery)的中心语位置;相对而言,南排湾语连系词的分布则较为广泛,其中出现于屈折层(inflectional layer)的a同时具有补语化特征和状语换位的特性,这正凸显了南排湾语并列衰减结构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系词 并列衰减 制图理论 标句词层 屈折层 词汇层
原文传递
谈汉语模态词的分布与诠释之对应关系 被引量:63
16
作者 蔡维天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8-221,共14页
汉语模态词(modals)有许多有趣的用法,不但为语法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也凸显出句法和语义间的映射机制,尤其是对解析句子的上层结构有相当大的助益。本文从制图理论(Cartographic Approach)的观点来阐明模态词的语法特质,并解... 汉语模态词(modals)有许多有趣的用法,不但为语法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也凸显出句法和语义间的映射机制,尤其是对解析句子的上层结构有相当大的助益。本文从制图理论(Cartographic Approach)的观点来阐明模态词的语法特质,并解析其分布与诠释的相应关系(Rizzi,1997;Cinque,1999)。同时,我们也引进"结构简化"(structuralsimplification)的观点来分析汉语模态词语法化的历程,以作为解释"模态光谱"(spectrum ofmodality)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词 对应关系 汉语 诠释 语法化理论 研究素材 映射机制 结构
原文传递
重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谈汉语疑问句和反身句中的内、外状语 被引量:58
17
作者 蔡维天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5-207,共13页
本文指出状语的句法分布和其语义诠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其间对应更是井然有序而循序渐进的。文章以汉语的疑问状语和反身状语为材料,依其结构位置区分出内状语和外状语:前者的诠释围绕着伴随关系,以动词组为其势力范围,并受限于主语... 本文指出状语的句法分布和其语义诠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其间对应更是井然有序而循序渐进的。文章以汉语的疑问状语和反身状语为材料,依其结构位置区分出内状语和外状语:前者的诠释围绕着伴随关系,以动词组为其势力范围,并受限于主语的主体意识。后者的诠释则脱不出致使关系,可再分为两类:较高的外状语占领了主句(CP),担任致使事件的述语;较低的外状语则盘据在小句(IP)的边缘,充当致使者的述语。从事件结构的角度来看,内、外状语可以分别对应到所谓的过程投射和致使投射;在历史发展的向度上,也有证据显示内、外状语的演化轨迹。这些发现进一步厘清了句法和语义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便于以此研究为基础来建构一套具有普遍性的映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句法 句法-语义介面 疑问状语 反身状语 致使性 伴随性 事件结构
原文传递
汉语的提升动词 被引量:41
18
作者 曹逢甫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72-182,共11页
汉语主提升规律可以解释"虽然""即使"之类连接词的分布,也能解释分裂结构中"是""看起来""似乎"及"可能""应该"等认知情态词的句法分布。本文旨在整体讨论这条... 汉语主提升规律可以解释"虽然""即使"之类连接词的分布,也能解释分裂结构中"是""看起来""似乎"及"可能""应该"等认知情态词的句法分布。本文旨在整体讨论这条规律与各类动词如何互动。我们首先理清主题化与主题提升的关系。一个名词组与句中动词发生某种功能上的关连,此名词组即为主题化;主题若再移出此句子之外,则为提升的主题。前者称为子句主题,后者为句子主题。无论是在子句或句子的层次,主题可以有一个以上。为了加以区别,并表示其相对的语意领域,第一个叫大主题,紧接着是次主题,再来是参主题,依此类推。同时其语意关系可如此描述:大主题】次主题】参主题。本文接着检验所有以句子为次类划分论元的动词,并根据语意和句法的特点分成四类,1)时态动词,如"有""开始""停止";2)认知情态动词,如"可能""应该""会";3)难易动词,如"难""容易";4)频率动词,如"难得"和"常"。每类以一个例子为代表,仔细检讨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通则。第一,时态动词比其他类动词对其次类划分的子句有较多的句法限制。第二,3)4)类动词的特点是包孕句内若有主题要提升;其主语也得提升;第2)类认知情态词中,除了"会"以外,则无此限制。第三,汉语"难易"动词和英语 tough 动词的语意相当,但两者的句法分布大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态助动词 名词组 主题提升 主题化 情态动词 汉语 子句 大主题 认知情态 句子
原文传递
论闽方言的形成 被引量:34
19
作者 张光宇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6-26,共11页
闽方言是一个层次复杂的综合体。探讨闽方言的形成首先要从事有如地下考古的层次剖析。层次是时代、地域和类型三位一体。经由层次剖析可以明确看出闽方言的形成历经西晋、南朝和唐宋三个阶段,类型特点包括中原东部、中原西部、江东吴... 闽方言是一个层次复杂的综合体。探讨闽方言的形成首先要从事有如地下考古的层次剖析。层次是时代、地域和类型三位一体。经由层次剖析可以明确看出闽方言的形成历经西晋、南朝和唐宋三个阶段,类型特点包括中原东部、中原西部、江东吴语、长安文读。三个时代阶段包容四个地域来源,这是层次复杂的根本原因。福建的经略很晚,但闽语的形式很古老,只有分别就逻辑过程和历史过程去讨论才可望厘清其中的纠结。就逻辑过程而言,闽语的古老成分可以上推至上古时代;就历史过程而言,闽语的古老成分源自西晋中原东部。吴闯、闽客各有历史联系,但闽语的底子不是古吴语,闽语源自古南方话的假说更属无稽。从层次剖析的内容来看,闽方言的形成绝不早于西晋,任何早于西晋的说法都无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方言 闽语 现代汉语方言 类型特点 历史过程 逻辑过程 三个阶段 古吴语 客赣方言 古全浊声母
原文传递
东南方言关系综论 被引量:41
20
作者 张光宇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3-44,共12页
关键词 东南方言 客家话 闽方言 南方方言 汉语方言 通泰方言 《切韵》 客赣方言 客方言 吴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