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住院贫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叶芳 童春 +3 位作者 孙剑笠 王欢 张立男 王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初步分析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住院贫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住院的10 152例患者中3870例贫血患者的资料,按年龄、性别、科室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患者中,贫血患者... 目的初步分析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住院贫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住院的10 152例患者中3870例贫血患者的资料,按年龄、性别、科室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患者中,贫血患者达38.12%,男性贫血患者占29.72%,与女性贫血患者(49.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贫血患者占97.47%;重度、极重度贫血患者占2.53%。贫血患者主要分布在血液科、产科、肿瘤科、肾内科、消化科、呼吸科、心内科等科室,原发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贫血患者占9.77%,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的贫血患者占90.23%;其中继发于产科疾病、肿瘤、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贫血患者共计2393例,占61.83%。结论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贫血发生率较高,且女性贫血患者明显多于男性贫血患者,但因临床症状常不明显,仅表现为轻中度贫血,且在各科室中分布不一,应引起各临床科室医生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三级综合医院 北京市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白细胞减少患者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叶芳 张立男 +3 位作者 孙剑笠 王欢 童春 王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4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收集2015年7月~2016年7月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资料,按年龄、性别、科室分布情况、主要就诊症状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收集2015年7月~2016年7月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资料,按年龄、性别、科室分布情况、主要就诊症状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 046例行血常规检测的患者中白细胞减少症3344例,发病率高达12.36%;男1035例,占30.95%,女2309例,占69.05%;门诊患者2622例,占78.41%,住院患者722例,占21.59%。在722例白细胞减少症住院患者中,粒细胞减少症占97.65%(705例),其中,男291例,占粒细胞减少症总数的41.28%,女414例,占粒细胞减少症总数的58.72%;粒细胞缺乏症占1.94%(14例),其中,男7例,占粒细胞缺乏症总数的50%;女7例,占粒细胞缺乏症总数的50%。白细胞减少症住院患者主要分布于血液科、呼吸科及普外科,白细胞减少症门诊患者主要分布于急诊内科、呼吸科、血液科。粒细胞减少症住院患者主要分布于血液科、呼吸科、普外科,粒细胞缺乏症住院患者主要分布于呼吸科、ICU、血液科。白细胞减少症门诊患者主要就诊症状为发热、咳嗽、腹胀腹痛。结论某三级综合医院患者白细胞减少症发病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并在各科室分布不一,应引起各科室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减少症 三级医院 临床特征
下载PDF
输注红细胞对恶性血液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叶芳 张莉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77-1582,共6页
目的:探讨输注红细胞对恶性血液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血液内科住院的明确诊断为恶性血液病并需要输注红细胞的患者共1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输血指征(血红蛋白的含量均低于70 ... 目的:探讨输注红细胞对恶性血液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血液内科住院的明确诊断为恶性血液病并需要输注红细胞的患者共1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输血指征(血红蛋白的含量均低于70 g/L)。所有患者在化疗休息期间和检测期间均未服用免疫调节药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患者在输注红细胞前及输注后1月内的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输注红细胞前后恶性血液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8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输注红细胞后10 d内,在外周血中的CD3^+、CD3^+CD4^+和CD3^+CD8^+均升高(P<0.05);5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输注红细胞后10-30 d内CD3^+CD8^+增加,CD3^+CD4^+、Th/Ts下降(P<0.05)。AML、ALL、MDS、MM患者输注红细胞后的T细胞亚群值有不同的变化。结论:输注红细胞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有影响。输注红细胞初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可略增强或不变,随着免疫应答进行,抑制细胞占优势,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注红细胞 恶性血液病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叶芳 马东升 +1 位作者 王洁 乔振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207,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转化为急性白血病(AL)的生物学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采用WHO标准回顾性分析MDS转化为AML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相关因素,分析转化为AML患者近期的治疗反应。结果:15...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转化为急性白血病(AL)的生物学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采用WHO标准回顾性分析MDS转化为AML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相关因素,分析转化为AML患者近期的治疗反应。结果:153例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L 26例(17%),中位转化时间4(1-29)个月,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 L),以AM L-M2、AM L-M4、AM L-M5、AM L-M6为主。转成的AM L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2例出现髓外浸润;26例转成的AM L中18例(69.2%)有染色体核型异常,同转化为AML前的核型相比,9例异常核型发生了改变(出现了新的核型或原有核型消失)。个体化治疗转成AM L的患者总有效率达80%,能使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改善。结论:中高危M DS易进展为AM L,多种因素参与M DS转化为AM L;转成的AM L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且预后较差,去甲基化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治疗反应
原文传递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基因表达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洁 叶芳 +2 位作者 李国霞 乔振华 马东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的基因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初发AML患者,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WT1、P53、DNMT3A、NPM1、PML/RARa、FLT3-ITD、...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的基因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初发AML患者,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WT1、P53、DNMT3A、NPM1、PML/RARa、FLT3-ITD、C-KIT、AML1/ETO、TET2、ASXL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AML患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中WT1阳性最常见(69.1%),其次为AML1/ETO阳性(24.5%)、NPM1阳性(14.9%)、FLT3-ITD突变阳性(14.9%);其中,1个基因阳性者最常见,占46.8%,2个基因阳性者占28.7%,3个及以上基因阳性者占20.2%;DNMT3A、NPM1多表达于AML-M4,C-KIT、AML1/ETO阳性多见于AML-M2;APL患者PML/RARa融合基因占100%,其中同时FLT3-ITD突变者3例,占27.27%;94例AML患者中,65例WT1表达阳性,其中19例初诊阴性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随着WT1增高而呈复发或复发倾向;另外46例初发时WT1升高患者经诱导治疗后34例获得第1次完全缓解或者部分缓解,并且WT1降低。结论基因表达在AML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基因表达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我国医联体诊疗现状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欢 叶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6期168-171,180,共5页
医联体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具有明显优势,为慢性病的管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恶性肿瘤作为慢性病的一种,建立恶性肿瘤医联体有助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科学构建医疗服务体系,是缓解百姓看病难、住院难的有效形式。双向转诊、分级诊疗... 医联体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具有明显优势,为慢性病的管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恶性肿瘤作为慢性病的一种,建立恶性肿瘤医联体有助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科学构建医疗服务体系,是缓解百姓看病难、住院难的有效形式。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是医联体建设的重点。区域医联体建设实践中,提高了肿瘤专业诊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制度仍需改进。结合国内外医联体建设情况,提出完善国内医联体系建设的建议,以期实现政府、医院、社会、患者多方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联体 慢性病 诊疗现状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P15^(INK4B) FHIT基因甲基化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叶芳 贾宁 +4 位作者 李国霞 何玉梅 王丽娜 马瑞霞 王宏伟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4期473-475,共3页
目的探讨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检测分析50例MDS患者,其中包括低危组3例、中危-1组10例、中危-2组27例和... 目的探讨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检测分析50例MDS患者,其中包括低危组3例、中危-1组10例、中危-2组27例和高危组10例骨髓细胞P15^(INK4B)基因与FHIT基因的甲基化情况。结果随着疾病的进展,即由低危组MDS向高危组MDS进展,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逐渐增高,且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在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26),其中低危组/中危-1组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低于高危组,且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危组/中危-1组与中危-2组、中危-2组与高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基因的甲基化没有关联性。结论 P15^(INK4B)基因和FHIT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MDS的发病机制,并与疾病的恶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聚合酶链反应 色谱法 P15INK4B基因 FHIT基因
下载PDF
结直肠肛门疾病合并贫血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安宏超 李华志 +1 位作者 叶芳 崔宏力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4期574-576,共3页
结直肠肛门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高,主要分为良性疾病和恶性疾病,其中良性疾病分为炎症、息肉、腺瘤、痔、肛裂、肛周脓肿、直肠脱垂等;恶性疾病分为结直肠癌、肛管癌、恶性间质瘤、淋巴瘤以及罕见的黑色素瘤等.其中,良性疾病多为痔病,据... 结直肠肛门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高,主要分为良性疾病和恶性疾病,其中良性疾病分为炎症、息肉、腺瘤、痔、肛裂、肛周脓肿、直肠脱垂等;恶性疾病分为结直肠癌、肛管癌、恶性间质瘤、淋巴瘤以及罕见的黑色素瘤等.其中,良性疾病多为痔病,据统计,国内发病率约为46.3%,在所有的肛肠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约占肛肠疾病总人数的63.5%[1],为临床上的多发病、高发病.由于对疾病的不够重视,临床上常出现伴有贫血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治疗增加了困难;恶性疾病多为结直肠癌,结直肠癌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2].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已经和世界平均水平相当,在发达地区已接近或达到高发国家水平[3].虽然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提高,但对结直肠癌的预防、诊治远没有达到理想水平[4],结直肠癌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肛门疾病 治疗 贫血 结直肠癌 恶性疾病 良性疾病 肛肠疾病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李红威 叶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8期58-61,共4页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传播病毒,与其关系最密切、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子宫颈良性疣及子宫颈癌。随着其感染普遍性的增加,HPV与身体其他多部位的病变甚至癌的密切关系均被发现并引起关注。早期发现HPV感染,从而将疾病抑制在...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传播病毒,与其关系最密切、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子宫颈良性疣及子宫颈癌。随着其感染普遍性的增加,HPV与身体其他多部位的病变甚至癌的密切关系均被发现并引起关注。早期发现HPV感染,从而将疾病抑制在可控阶段,成为了医学诊疗任务的当务之急,HPV的检测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文就HPV检测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检测 临床意义
下载PDF
我院358例血小板减少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芳 王玲 +5 位作者 孙剑笠 王欢 李宁宁 舒亚南 张立男 童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7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科室分布及病因。方法从我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调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住院的358例血小板减少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血小板减少程度、科室分布... 目的探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科室分布及病因。方法从我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调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住院的358例血小板减少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血小板减少程度、科室分布情况及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8例患者中血小板计数≤20×109/L占5.86%;血小板计数>20×109~50×109/L的患者占16.76%;血小板计数>50×109~100×109/L的患者占77.38%。该358例患者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普通外科、ICU、妇产科、神经内科、心内科、血液科等科室。43例患者明确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315例患者因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其中感染及药物影响为主要原因。结论我院2015~2016年度住院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主要为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需重视药物及感染等对血小板的影响,但大多这类患者血小板减少程度较轻,通过积极控制原发原因可使血小板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住院患者 分布 病因
下载PDF
痔术后出血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安宏超 叶芳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18期22-24,共3页
痔术后出血是肛肠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健康。对出血的治疗存在多种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更新发展,治疗方法也随之发展。本文对痔术后出血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指导如何针对不同情况选用正确的方法,以取得... 痔术后出血是肛肠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健康。对出血的治疗存在多种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更新发展,治疗方法也随之发展。本文对痔术后出血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指导如何针对不同情况选用正确的方法,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出血 治疗
下载PDF
尿毒症患者铁代谢相关指标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慧双 叶芳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20期15-17,共3页
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即是尿毒症,尿毒症的主要实验室检测常规指标如尿素氮、肌酐等往往仅能够反映患者目前疾病的进展程度与透析效果,而尿毒症患者常常伴有由于铁代谢异常而导致的贫血,严重贫血时会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患者的远... 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即是尿毒症,尿毒症的主要实验室检测常规指标如尿素氮、肌酐等往往仅能够反映患者目前疾病的进展程度与透析效果,而尿毒症患者常常伴有由于铁代谢异常而导致的贫血,严重贫血时会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患者的远期生存期,所以尿毒症患者常常需要进行一些铁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以指导临床医师及时补铁来纠正贫血,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目前常规的铁代谢相关指标主要有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等。近年来,一种新的铁调节蛋白指标铁调素(Hepcidin)被发现。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铁调素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铁代谢水平的重要平衡因素。本文主要从实验室检测的角度,在回顾尿毒症疾病的基本理论以及常用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同时,探讨尿毒症患者铁代谢相关指标及铁调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铁代谢 指标
下载PDF
我国医联体医务人员诊疗能力现况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曲星 叶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8期188-192,共5页
本文主要从全科医师的医学基础、专业素养、医学实践、医患沟通、服务社区、诊断思维模式、诊通晓伦理及法律等方面探讨我国医联体全科医师的诊疗现状。通过查询和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对比国内外全科医师发展现状,发现医联体全科医... 本文主要从全科医师的医学基础、专业素养、医学实践、医患沟通、服务社区、诊断思维模式、诊通晓伦理及法律等方面探讨我国医联体全科医师的诊疗现状。通过查询和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对比国内外全科医师发展现状,发现医联体全科医生在分流患者、减轻大医院就诊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目前全科医师资质层次参差不齐、缺乏临床理论或经验、薪资待遇低廉,造成了医联体社区中心普遍存在全科医生数量不足和能力不强的现象。本综述以期为全科医师培养方式和模式提供参考,为解决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热点问题找到突破口,有助于减少因就医压力而引发的一系列不良事件,对我国良好的就医格局的建立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联体 全科医师 诊疗能力 现状
下载PDF
贫血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格轩 常芳 叶芳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8年第4期457-459,共3页
目的探讨贫血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10例患者,按照血红蛋白(Hb)的水平将其分为非贫血组和贫血组,其中贫血组又分为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和重度贫血组,当日行床旁心脏超声测定左室舒张... 目的探讨贫血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10例患者,按照血红蛋白(Hb)的水平将其分为非贫血组和贫血组,其中贫血组又分为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和重度贫血组,当日行床旁心脏超声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首次就诊我科至发病30d、90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贫血程度与LVEDV、LVEF及MACE的相关性。并对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的缓解进行对比。结果贫血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的缓解率明显低于非贫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贫血的程度与患者LVEDV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的程度与30 d和90 d的MACE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血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贫血越重,近期预后越差,纠正贫血有利于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急性心力衰竭 预后
下载PDF
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东升 叶芳 +2 位作者 徐玉秀 王萌 郭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9期176-178,184,F0004,共5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又称为难治性贫血,依赖输血,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因此尽早经骨髓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明确诊断,精准预后分层及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又称为难治性贫血,依赖输血,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因此尽早经骨髓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明确诊断,精准预后分层及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回顾1例MDS(高危组)患者,应用不同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效果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去甲基化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Shelterin复合体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瑞霞 叶芳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79-82,共4页
端粒是指位于线性染色体末端的含有成千上万个DNA短串联重复序列的特殊结构,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端粒由两条长短不同的DNA链组成:一条富含G(鸟嘌呤碱基),另一条富含C(胞嘧啶碱基),在人体中6个碱基的序列(TTAGGG)位于端粒头部... 端粒是指位于线性染色体末端的含有成千上万个DNA短串联重复序列的特殊结构,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端粒由两条长短不同的DNA链组成:一条富含G(鸟嘌呤碱基),另一条富含C(胞嘧啶碱基),在人体中6个碱基的序列(TTAGGG)位于端粒头部、CCCTAA位于尾部。主要包括2个结构功能域:端粒双链结构域和端粒单链结构域。富含G的DNA 3'端突出为单链,形成3'端悬垂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lterin复合体 恶性血液病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血液病常识十问十答
17
作者 叶芳 《抗癌之窗》 2016年第4期45-45,共1页
1.哪些情况需要到血液科就诊? 答:只要血常规检查中任何一项异常,您就需要到血液科就诊。
关键词 血液病 血常规检查 血液科 就诊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玉凤 叶芳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45-349,共5页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可遗传的、基因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基因表达调控的一门新学科。近年来,诸多研究结果均表明,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可遗传的、基因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基因表达调控的一门新学科。近年来,诸多研究结果均表明,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与MDS患者的预后相关;微小RNA(miRNA)的异常甲基化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相关;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EZH)2基因通过突变、缺失或过表达,甲基化下游靶基因调控其转录水平,从而与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血液病相关。针对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的治疗方案给恶性血液病的免疫治疗赋予更广的内涵。笔者拟就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在恶性血液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针对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的免疫治疗方案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基因组 血液病 免疫疗法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东升 叶芳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5年第12期765-768,共4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高风险。由于转化为AML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且预后差,目前唯一治愈的方法是通过骨髓移植,但是仅有少部分患者适合移植。因此对MDS...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高风险。由于转化为AML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且预后差,目前唯一治愈的方法是通过骨髓移植,但是仅有少部分患者适合移植。因此对MDS转化为AML机制的研究对临床开发有效药物尤为重要。现就MDS转化为AML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细胞转化 肿瘤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芳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12-516,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后,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提示患者体内仍有微量残留的MM细胞,这表明传统CR评价标准并不能客观反映患者的疾病缓解状态。近年来,多种新型技术应用于MM疗效判定及其微小残留病(MRD)检测,...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后,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提示患者体内仍有微量残留的MM细胞,这表明传统CR评价标准并不能客观反映患者的疾病缓解状态。近年来,多种新型技术应用于MM疗效判定及其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受到了广泛关注。MM患者的MRD主要检测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FCM)、聚合酶链反应(PCR)、重轻链(HLC)检测、高通量测序技术(HTS)、核磁共振成像(MRI)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等。笔者拟就上述检测方法在MM患者MRD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流式细胞术 聚合酶链反应 肿瘤 残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