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组织中PTEN、caspase-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程骏 余作黔 +4 位作者 韩少良 黄颖鹏 吴秀玲 万丽 朱冠保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435-437,共3页
目的:探讨PTEN、caspase-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检测73例胃癌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TEN、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TEN和caspase-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阳性表达率... 目的:探讨PTEN、caspase-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检测73例胃癌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TEN、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TEN和caspase-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7%(29/73)和21.9%(16/73)。②PTEN表达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加深、淋巴结转移增多、临床分期提高而降低,青年组比中老年组表达低。③caspase-3阳性表达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临床分期提高而降低。④胃癌组织中PTEN与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3,P<0.01)。结论:PTEN、caspase-3的表达下调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可作为判定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TEN CASPASE-3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糖尿病对大鼠睾丸病理变化及睾酮合成、17 β-HSD_3和3 β-HSD_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刻智 王文艳 +3 位作者 肖艳 王蓉蓉 方周溪 陈国荣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452-455,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糖尿病时睾丸的主要病理变化及对间质细胞(Leydig细胞)睾酮合成、17β-HSD3和3β-HSD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10只,糖尿病(DM)组9只。DM组予高脂饮食加小剂量(25mg/kg)链脲佐菌素(S... 目的:研究大鼠糖尿病时睾丸的主要病理变化及对间质细胞(Leydig细胞)睾酮合成、17β-HSD3和3β-HSD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10只,糖尿病(DM)组9只。DM组予高脂饮食加小剂量(25mg/kg)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12周后处死。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大鼠睾丸的组织形态学改变;RT-PCR法检测睾丸组织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Ⅲ型(17β-HSD3)和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Ⅰ型(3β-HSD1)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含量。结果:糖尿病大鼠光镜下主要表现为睾丸曲细精管生精细胞数量减少及生精阻滞,Leydig细胞缩小,细胞核皱缩;透射电镜下主要见到Leydig细胞萎缩,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空泡样变及扩张,细胞核皱缩,染色质聚集;睾丸组织的17β-HSD3和3β-HSD1 mRNA含量和血清中睾酮含量糖尿病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可使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变性,睾酮合成降低,其机制可能与降低17β-HSD3和3β-HSD1 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睾丸 间质细胞 睾酮 17 β—HSD3 3 β—HSD1
下载PDF
脑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MR、病理和超微结构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昆明 李剑敏 方周溪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66-368,共3页
目的:研究脑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和MR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该类肿瘤的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结果: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具有相对特异的MR特点:病变多同时累及多个脑叶,均为弥漫性生长,没有明确肿块形成,T1WI像表现为不均匀或... 目的:研究脑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和MR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该类肿瘤的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结果: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具有相对特异的MR特点:病变多同时累及多个脑叶,均为弥漫性生长,没有明确肿块形成,T1WI像表现为不均匀或均匀的低、等信号,T2WI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病变一般没有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到结节状或斑点状的强化。典型的病理改变是:肿瘤呈弥漫性生长,在疏松基质中由分化好的纤维型或肥胖型星形细胞组成,细胞结构轻度增加,细胞核不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细胞特征,电镜下可见胶质纤维异常和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这类肿瘤的生长方式表现为弥漫性,具备恶性特征,但细胞分化较好,临床预后较好;其MR表现为良性特征;容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病理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尖锐湿疣病理发展过程的研究
4
作者 邹炳辉 张虎祥 +1 位作者 王群姬 黄卡特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45-47,53,共4页
目的:从组织学角度探讨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e(CA)的基本病变、发生发展过程、病因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350例病理诊断为CA的病例,观察其病理形态学特征,部分病例做原位杂交、P53与S-100蛋白检测及TEM观察。结果:①CA主... 目的:从组织学角度探讨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e(CA)的基本病变、发生发展过程、病因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350例病理诊断为CA的病例,观察其病理形态学特征,部分病例做原位杂交、P53与S-100蛋白检测及TEM观察。结果:①CA主要是薄层表皮增殖单位(epidermal pro- liferation unit)的慢性病毒(HPV6、11)性增生性炎,病变特点是含HPV表皮细胞柱的特殊水变性(CA 细胞群),乳头状增殖、分化及凋亡,三者协同作用是本病的发病基础。②HPV感染DNA见于水变性表皮细胞柱的核中,偶见于胞浆及细胞的间质中。③潜伏在表皮内的HPV及宿主免疫反应低是本病慢性发展及反复发作的原因。结论:CA是表皮增殖单位的慢性病毒性增生性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养疣 表皮增殖单位 郎格罕细胞 凋亡细胞
下载PDF
免疫组化S-P法操作1010例病理切片体会
5
作者 王群姬 朱启建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49-150,共2页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抗原修复 阳性对照
下载PDF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6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6
作者 陈昆明 李剑敏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382-384,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PM/DM)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以及这些特点与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PM/DM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肌无力、肌肉压痛、肌酶谱升高及 (或 )皮肤损害。 5 8例 (占 8...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PM/DM)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以及这些特点与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PM/DM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肌无力、肌肉压痛、肌酶谱升高及 (或 )皮肤损害。 5 8例 (占 89.2 % )伴有肌电图异常 ,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的变性、溶解和炎性细胞的浸润。经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等的治疗 ,有效率为 84 .6 %。结论 :PM/DM之间临床和病理的差异揭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早期积极和合理的治疗可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肌电图 血清酶谱
下载PDF
肺类癌临床病理特征及Notch-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肖维华 马海芬 +3 位作者 虞继红 李君强 贺吉 陈国荣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第18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Notch-1抗体在肺类癌(pulmonary carcinoid,PC)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PC及40例NSCLC癌组织Notch-1抗体的表达,分析其和PC各临床病理参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Notch-1在PC中的表达率为22.50%(9/40),... 目的研究Notch-1抗体在肺类癌(pulmonary carcinoid,PC)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PC及40例NSCLC癌组织Notch-1抗体的表达,分析其和PC各临床病理参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Notch-1在PC中的表达率为22.50%(9/40),而在NSCLC中则高达67.50%(27/40)。Notch-1在PC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SCLC比较,Notch-1在PC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Notch-1阳性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P<0.05)。结论 Notch-1在PC中低表达,与肺类癌临床分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类癌 NOTCH-1 免疫组化 预后
下载PDF
胰腺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8
作者 陈建欧 万丽 吴秀玲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99-401,共3页
目的:观察胰腺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ur SP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SPT临床和组织学(HE、PAS法)特点,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研究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 目的:观察胰腺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ur SP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SPT临床和组织学(HE、PAS法)特点,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研究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4、38、42岁,均有上腹部不适等症状,B超或CT示腹部囊实性包块。瘤体较大(平均直径8cm,呈实性或囊实性,伴有坏死和出血,有纤维包膜。组织学上,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胞浆淡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可有核皱折,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罕见,实性区瘤细胞常排列成实性片状和假乳头状结构,假乳头中心或肿瘤间质内常见PAS染色阳性的粉染小体,囊性区常见广泛出血、坏死,其中1例瘤细胞伴有包膜浸润。免疫表型:3例CK阳性,PR阳性,Vimentin、NSE局灶阳性,其中2例Syn及α-AT阳性。其他CgA、ER、CEA、S-100、actin、CD31、CD34、CD68、Insulin、HMB45、SMA、EMA、DES标记均阴性。结论:胰腺SPT多发生于青年女性,具有独特的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其临床预后并不确定,多数为良性,部分病例的生物学行为需要长期的随访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的复制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勇 郑荣远 +4 位作者 李剑敏 王小同 邵蓓 金嵘 杨学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4-416,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的遗传背景 (远交系和近交系 )和饲养环境对Wistar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发病率的影响 ,摸索EAE模型制作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方法 :采用动物行为学、常规HE和LFB染色方法 ,观察不同的遗传背景和饲养环境下豚... 目的 :观察不同的遗传背景 (远交系和近交系 )和饲养环境对Wistar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发病率的影响 ,摸索EAE模型制作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方法 :采用动物行为学、常规HE和LFB染色方法 ,观察不同的遗传背景和饲养环境下豚鼠全脊髓匀浆诱导大鼠EAE的发病情况与中枢神经系统 (CNS)的病理变化。结果 :(1)动物行为学的改变 :各组大鼠EAE发病率、潜伏期和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 ,但近交系组发病大鼠可出现四肢瘫痪。 (2 )病理学改变 :每组发病大鼠CNS内可见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 ;髓鞘染色可见广泛的神经髓鞘变性、脱失 ;而其中近交系组的 5只EAE大鼠髓鞘脱失部位大多局限在炎症改变明显的血管套周围的白质区。结论 :远交系与近交系 ,或清洁级与普通级的Wistar大鼠的EAE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而远交系与近交系的不同遗传背景可能会影响大鼠EAE的体征和病理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髓炎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 动物模型 遗传学
下载PDF
涎腺上皮性肿瘤针吸细胞学检查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秋香 陈建欧 徐纪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2-213,共2页
目的:探讨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细胞学特征,以提高针吸细胞学确诊率。方法:对253例有组织学对照的涎腺上皮性肿瘤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标本进行分析。结果:针吸细胞学诊断涎腺上皮性肿瘤的总准确率为95.7%,其中良性准确率为98.1%(203/207例),... 目的:探讨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细胞学特征,以提高针吸细胞学确诊率。方法:对253例有组织学对照的涎腺上皮性肿瘤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标本进行分析。结果:针吸细胞学诊断涎腺上皮性肿瘤的总准确率为95.7%,其中良性准确率为98.1%(203/207例),恶性准确率为84.8%(39/46例)。同一类型的涎腺上皮性肿瘤中常有不同的细胞学特征,少数高分化涎腺癌可呈良性细胞学表现。结论:针吸细胞学对涎腺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镜下缺乏组织学结构及针吸成分少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细针吸取细胞学 诊断
下载PDF
合谷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崔怀瑞 杨新东 +3 位作者 徐象党 陈国荣 楼新法 蒋松鹤 《针灸临床杂志》 2006年第4期35-37,共3页
目的:为临床合谷穴针刺、穴位注射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拇指呈伸位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 目的:为临床合谷穴针刺、穴位注射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拇指呈伸位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皮肤至第一骨间背侧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1.26±0.46 cm,至拇收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2.38±0.34 cm,该厚度均超过合谷穴手背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桡动脉末端位于针体近侧端,皮肤进针点与桡动脉末端穿第一骨间背侧肌入肌点的距离是3.14±0.22 cm。掌深弓亦位于针体的近侧端,伴尺神经深支走行,穿拇收肌后与尺神经深支终末段逐渐分开,行向掌背近侧端与桡动脉末端相接。针尖刺中掌深弓时,针体与掌背平面所成的远侧角最大为28.3±4.5°。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横头与拇收肌斜头之间入拇收肌后间隙,并在此间隙内发出各肌支。结论:合谷穴针刺时,拇指应呈伸位,直刺进针,深度以不超过患者皮肤进针点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为宜。垂直手背平面直刺或透向后溪、劳宫方向斜刺为针刺的安全方向。应尽量避免在合谷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谷穴 局部解剖学 理论研究
下载PDF
siRNA抑制Survivin基因对大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及凋亡的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立宇 丁丽红 +3 位作者 尹玉 江燕 李昊 张洪福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si RNA沉默Survivin基因后对人大肠癌细胞系HCT116的Survivin蛋白表达、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lip-2000为载体,用针对Survivin特异靶点的si RNA转染人大肠癌细胞系HCT116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Western Blot检... 目的探讨si RNA沉默Survivin基因后对人大肠癌细胞系HCT116的Survivin蛋白表达、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以脂质体lip-2000为载体,用针对Survivin特异靶点的si RNA转染人大肠癌细胞系HCT116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HCT116的正常对照组、脂质体对照组及阴性错配对照组细胞浆均呈强阳性表达,Survivin-si R-NA组细胞浆Survivin呈弱阳性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CT116细胞系Survivin-si RNA组细胞的蛋白条带亮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脂质体对照组和阴性错配对照组;MTT检测结果:与阴性错配对照组相比,Survivin-si RNA组细胞生长出现明显的抑制(P<0.05),不同时段(24h、48h、72h)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Survivin-si RNA组细胞凋亡比例为9.72%,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错配对照组(P<0.01)。结论si RNA抑制Survivin基因可以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Survivin有望成为大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SURVIVIN RNA干扰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形态和睾酮合成功能的改变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锡文 吴晓烨 +1 位作者 方周溪 陈国荣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时睾丸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睾酮合成功能的改变。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糖尿病组10只。后一组给以高脂饮食加小剂量(25mg/kg)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目的:研究糖尿病时睾丸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睾酮合成功能的改变。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糖尿病组10只。后一组给以高脂饮食加小剂量(25mg/kg)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12周后处死。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大鼠睾丸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逆转录-PCR法检测睾丸组织类固醇激素合成灵敏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StAR)、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及17a-羟基化酶/17,20-裂解酶(P450c17)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和黄体生成素(leutelnizing hormone,LH)含量。结果:糖尿病大鼠光镜下主要表现为Leydig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变小;透射电镜下主要见到Leydig细胞萎缩;睾丸组织的StAR mRNA和P450scc mRNA含量糖尿病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450c17含量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中睾酮和LH含量降低(P<0.05)。结论:成年期2型糖尿病可以引起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功能降低,形态结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间质细胞 睾酮 黄体生成素 RT-PCR
下载PDF
宫颈环切术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诊治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凯 张文淼 +2 位作者 郑飞云 瞿文珍 杨开颜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77-379,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环切术(LEEP)在诊治宫颈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5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LEEP治疗的221例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06例慢性宫颈炎中检出9例(占8.5%);CIN115例各级CIN病变中术前术后病理一致... 目的:探讨宫颈环切术(LEEP)在诊治宫颈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5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LEEP治疗的221例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06例慢性宫颈炎中检出9例(占8.5%);CIN115例各级CIN病变中术前术后病理一致者占45.2%(52/115),术后病变级别升高占10.4%(12/115),检出2例宫颈浸润癌。术后有5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1例原位癌术后标本证实有残留。单次LEEP治愈率为94.8%(182/192),主要并发症为感染和出血,本组发生率为6.3%(12/192)。结论:LEEP可弥补阴道镜活检的不足,提高宫颈病变的确诊率;如能正确掌握操作规范,配合术后病理,LEEP可安全、有效地诊治宫颈病变,但对原位癌的治疗仍需斟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环切术 宫颈上皮内瘤变 原位癌 治疗
下载PDF
左旋咪唑激发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勇 李剑敏 +5 位作者 郑荣远 杨学志 邵蓓 何金彩 金嵘 潘建春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 :观察左旋咪唑 (LMS)激发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的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 5组 :Control组、GPSCH(豚鼠全脊髓匀浆 ) +CFA(完全福氏佐剂 )组、LMS组、LMS +CFA组和CFA组 ,采用动物行为学、常规HE和LFB染色法观... 目的 :观察左旋咪唑 (LMS)激发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的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 5组 :Control组、GPSCH(豚鼠全脊髓匀浆 ) +CFA(完全福氏佐剂 )组、LMS组、LMS +CFA组和CFA组 ,采用动物行为学、常规HE和LFB染色法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与中枢神经系统 (CNS)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①LMS +CFA组 2 /10和GPSCH +CFA组 5 /10大鼠出现典型的EAE行为学改变、CNS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②CFA组 8/10大鼠出现佐剂性关节炎症状 ,未见CNS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③LMS组和Control组都未见动物行为学和CNS病理学改变。结论 :LMS +CFA可直接激发EA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咪唑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动物模型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血糖波动对肝脏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素娟 刘浩 +4 位作者 李剑敏 陆鸣 龚一女 金可可 王万铁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建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血糖波动模型,观察血糖波动对DM大鼠肝脏损伤的作用。方法 SD大鼠24只均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稳定高血糖组,C组为波动血糖组,B组、C组大鼠均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5 mg/kg... 目的建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血糖波动模型,观察血糖波动对DM大鼠肝脏损伤的作用。方法 SD大鼠24只均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稳定高血糖组,C组为波动血糖组,B组、C组大鼠均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5 mg/kg,建立DM模型。C组每天错时给予胰岛素和50%葡萄糖造成血糖波动模型。12周后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和肝脏指数,观察肝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A组比较,B和C组肝脏指数明显升高(分别为P<0.05和P<0.01),血清AST和ALT升高(均P<0.01),超微结构明显改变。C组肝脏指数高于B组(P<0.05),C组AST、ALT明显高于B组(均P<0.01),超微结构改变较B组加重。结论糖尿病大鼠12周时肝脏出现明显损伤,且血糖波动能加重其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糖尿病 大鼠 肝脏
下载PDF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勇 郑荣远 +4 位作者 王小同 李剑敏 邵蓓 潘建春 杨学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3-234,i002,共3页
目的观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探讨EAE大鼠的发病相关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豚鼠全脊髓匀浆诱导的Wistar大鼠EAE的过程中,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EAE大鼠症状高... 目的观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探讨EAE大鼠的发病相关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豚鼠全脊髓匀浆诱导的Wistar大鼠EAE的过程中,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EAE大鼠症状高峰期时星形胶质细胞开始激活,恢复期时激活达到高峰,而且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未见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结论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与EAE大鼠的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星形胶质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下载PDF
FHIT基因表达异常或缺失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文淼 王群姬 +1 位作者 帅茨霞 朱华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 (FHIT)在宫颈癌前病变 (CIN)、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 6 0例宫颈CIN、76例宫颈癌组织的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在宫颈CIN和宫颈癌中均有FHIT表达下降或缺失情况存...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 (FHIT)在宫颈癌前病变 (CIN)、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 6 0例宫颈CIN、76例宫颈癌组织的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在宫颈CIN和宫颈癌中均有FHIT表达下降或缺失情况存在 ,其中CINⅠ中FHIT表达下降占 1 4 .3%(2 / 1 4 ) ,无缺失发生 ,CINⅡ、Ⅲ中下降或缺失分别占 30 .0 %(6 / 2 0 )和 4 2 .3%(1 1 / 2 6 ) ,并随着级别的增高其完全缺失在异常表达中所占的比例上升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5岁和 >35岁者FHIT异常率分别为 88.2 %和 6 1 .0 %,有无阴道转移者分别为 78.0 %和 5 4 .3%,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临床期别如Ⅰ /Ⅱ与Ⅲ /Ⅳ期之间以及完全缺失程度、各种生长方式 ,如外生型、内生型和溃疡型生长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FHIT表达下降或缺失在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阶段即已开始 ,可用作高危型宫颈CIN的筛查 ;其也与宫颈癌发生的年龄和阴道转移有关 ,可作为年轻宫颈癌检测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HIT 宫颈癌 癌前病变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不同冷冻保护剂对冻融人卵巢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傅晓艳 周颖 +2 位作者 韩海艳 黄卡特 金畅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369-372,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冷冻保护剂对人卵巢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为人卵巢组织的最佳冷冻保护剂的选 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获取12例活检人卵巢组织标本进行冷冻保存,每例标本随机分为新鲜对照组乙 二醇(EG)组和丙二醇(PROH)组,冻融卵巢皮质块... 目的:比较两种冷冻保护剂对人卵巢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为人卵巢组织的最佳冷冻保护剂的选 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获取12例活检人卵巢组织标本进行冷冻保存,每例标本随机分为新鲜对照组乙 二醇(EG)组和丙二醇(PROH)组,冻融卵巢皮质块采用慢速冷冻法和快速解冻法,冻融前后的卵巢皮质 分别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存活率等)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亚细胞结构)。结果:光镜观察新鲜对照 组、PROH 组及 EG 组的卵巢组织中卵泡正常率分别为(73. 57±4. 94) %、(68. 40±12. 31) %和(58. 48±15. 53) %。PROH 组与新鲜对照组,卵泡正常率差异无显著性(P>0. 05) ,但 EG 组卵泡正常率低于新鲜对照组和 PROH 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5) 。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卵巢组织中细胞的大部分超微结构保存良好。 冷冻损伤细胞的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细胞浆内空泡,线粒体水肿、空泡化,核固缩等改变。EG 组与 PROH 组相比,卵母细胞胞浆内可见更多空泡,基质细胞及颗粒细胞发生核固缩更多。结论:实验结果提示人卵 巢皮质中细胞的大部分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能成功冷冻保存,冷冻损伤细胞的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细胞浆 内空泡,线粒体水肿、空泡化,核固缩等改变。应用慢冻快融法冷冻人卵巢组织 PROH 可能比 EG 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保护剂 卵巢组织 卵泡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合谷穴与尺神经深支的位置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崔怀瑞 楼新法 +3 位作者 徐象党 陈国荣 杨新东 蒋松鹤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合谷穴与尺神经深支的位置关系。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拇指呈伸位,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皮肤至拇收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2.38±0.34c)m,该厚度均超过合谷穴手背至手掌面皮肤组... 目的:探讨合谷穴与尺神经深支的位置关系。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拇指呈伸位,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皮肤至拇收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2.38±0.34c)m,该厚度均超过合谷穴手背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皮肤进针点与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处的距离是(3.53±0.24)cm。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横头与拇收肌斜头之间入拇收肌后间隙,并在此间隙内发出各分支,其中拇收肌横头支行向外下方,拇收肌斜头支行向前外上,第一骨间背侧肌支水平向外下后方,拇短屈肌支水平向外。结论:合谷穴针刺时,拇指应呈伸位,直刺进针,深度以不超过患者皮肤进针点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为宜。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的分支走行方向,可能与临床上针刺合谷穴时向不同方向进针有不同的疗效和针感具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谷穴 尺神经深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