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哲近 周振旭 +3 位作者 朱恒梁 阮小蛟 蒋飞照 郑晓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intersphinctericresection,ISR)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5月,18例超低位直肠癌(肿瘤直径0.8~5.5 cm,下...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intersphinctericresection,ISR)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5月,18例超低位直肠癌(肿瘤直径0.8~5.5 cm,下缘距肛缘1.9~4.5 cm)行腹腔镜TME联合ISR术。病例选择标准:肿瘤下缘距肛门〈5 cm;直肠指诊肿块可以推动;腔内B超、MRI或CT提示无外括约肌受累;无远处转移;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腹部:在腹腔镜下TME法分离直肠及其系膜至肛提肌水平。肛门部:切开肛管黏膜至内外括约肌间隙,沿间隙向盆腔分离,与腹部操作部位会合,移除标本,结肠肛管吻合。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18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80~300 min,平均220 min。术中出血40~160 ml,平均100 ml。手术切缘均阴性。10例未行回肠造口者中发生吻合口漏3例,加行回肠造口术及充分引流后痊愈。全组随访12~4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早期肛门经常粪污,每日排便3~10次。术后1年排便次数减为每日1~4次,控便时间可达5 min以上。根据Kirwan分级,1年后肛门功能Ⅰ级+Ⅱ级16例,Ⅲ级2例。结论选择合适的超低位直肠癌,特别是没有侵犯外括约肌的早期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是可行的,能体现根治、保肛、微创和经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内括约肌切除术
下载PDF
网膜囊路径腹腔镜胃后壁间质瘤切除8例报告
2
作者 肖俊峰 暨玲 +3 位作者 蔡华杰 朱恒梁 郑晓风 蒋飞照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2期1127-1129,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网膜囊路径切除法治疗胃后壁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9月~2011年9月腹腔镜下网膜囊路径切除胃后壁GST 8例。4例位于胃体后壁胃大弯,2例位于胃体后壁胃小弯,1例位于胃窦后壁,1例位于胃... 目的探讨腹腔镜网膜囊路径切除法治疗胃后壁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9月~2011年9月腹腔镜下网膜囊路径切除胃后壁GST 8例。4例位于胃体后壁胃大弯,2例位于胃体后壁胃小弯,1例位于胃窦后壁,1例位于胃后壁靠近贲门。位于胃体后壁靠近胃大小弯的间质瘤,离断胃相关韧带,显露胃后壁,行局部楔形切除;位于胃窦或贲门的间质瘤,行远端或近端胃大部切除术,然后行消化道重建。结果 6例成功行腹腔镜下网膜囊路径局部楔形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下近端胃大部分切除+胃-食管吻合,1例行腹腔镜下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毕Ⅰ式吻合。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60 min;术中出血量20~80 ml,平均50 ml。术后2~6 d,平均4 d进食流质。住院时间3~7 d,平均5 d。8例随访3~62个月,平均32.5月,无复发和吻合口狭窄。结论腹腔镜下网膜囊路径治疗胃后壁GST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间质瘤 网膜囊路径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祥建 王海波 郑晓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4期918-919,共2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羟甲香豆素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大柴胡汤进行...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羟甲香豆素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大柴胡汤进行对症治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0%;治疗组治愈2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消化不良积分为(2.77±0.06),腹部疼痛积分为(1.58±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5±0.05)和(2.58±0.0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胆囊切除 术后综合征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脾血管瘤18例诊断及外科治疗 被引量:6
4
作者 林斐颛 屠金夫 +3 位作者 杨继安 王明 蔡龙 蒋飞照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脾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8例脾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仅3例有临床症状,其余均为体检发现。术前7例行B超检查,13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提示脾血管瘤... 目的探讨脾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8例脾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仅3例有临床症状,其余均为体检发现。术前7例行B超检查,13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提示脾血管瘤分别为1例、4例、2例。15例患者行开放脾切除术,3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术后无并发症及死亡。结论脾血管瘤无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发现脾血管瘤主要依赖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脾血管瘤有赖于病理检查,直径大于3 cm的脾血管瘤主张行脾切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血管瘤 诊断 脾切除术
下载PDF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斐颛 屠金夫 +2 位作者 胡如英 杨继安 蒋飞照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58-258,共1页
患者,女,34岁,因体检发现脾脏占位20余天入院。体格检查:体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正常。腹部CT示肿块呈低密度单发灶,边界清楚,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与... 患者,女,34岁,因体检发现脾脏占位20余天入院。体格检查:体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正常。腹部CT示肿块呈低密度单发灶,边界清楚,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与增强的脾实质形成强烈对比,静脉期有较轻度不均匀增强。诊断:脾脏结节,提示肿瘤,不典型血管瘤待排,脾门区副脾(图1)。择期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脾肿瘤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祥建 蔡华杰 +1 位作者 阮小蛟 尤和谊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57-1959,共3页
目的研究和探讨胆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胆道感染患者的362份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对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整理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362份胆汁标本共检测到... 目的研究和探讨胆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胆道感染患者的362份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对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整理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362份胆汁标本共检测到231株病原菌,阳性率为63.3%;革兰阴性杆菌占68.8%,革兰阳性球菌占26.0%,真菌占2.2%;引起胆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占29.0%、粪肠球菌占15.2%、肺炎克雷伯菌占10.8%、阴沟肠杆菌占9.5%、鲍氏不动杆菌占7.8%;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低,分别为0.6%、6.9%,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94.3%、头孢唑林为71.7%、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为51.6%;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其次呋喃妥因为1.7%、利奈唑胺为3.3%,真菌药物敏感性较好。结论胆道感染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谱构成有所变迁,不动杆菌属和肠杆菌属增多,病原菌耐药性增强,需加强对病原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有针对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 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原文传递
肝胆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祥建 尤和谊 +1 位作者 蔡华杰 蒋飞照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肝胆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60例肝胆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和手术操作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460例肝胆外科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90例占19.6%;术后发生切口... 目的总结分析肝胆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60例肝胆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和手术操作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460例肝胆外科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90例占19.6%;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依次是肥胖(OR=8.89,P<0.01)、切口类型(OR=7.22,P<0.01)、手术时间(OR=6.50,P<0.01)、术中失血量(OR=6.03,P<0.05)、糖尿病(OR=4.12,P<0.01)、患者年龄(OR=3.97,P<0.05)。结论手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手术环境卫生、加强术后切口的护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肝胆疾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手术 切口感染 原因分析 防治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