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与预防 被引量:12
1
作者 林燕 任瑞芳 金小玲 《华北国防医药》 2007年第1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医院 骨科 护理工作 降低风险行为
下载PDF
后方关节囊修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永奖 张力成 +2 位作者 杨国敬 王伟良 蔡春元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91-894,共4页
[目的]探讨加强修补后方软组织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临床疗效和机理。[方法]回顾分析212例首次THA术中缝合后方关节囊与外旋短肌至臀中肌腱性部分的病例术中假体旋转活动度及术后早期脱位率,并与前期行... [目的]探讨加强修补后方软组织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临床疗效和机理。[方法]回顾分析212例首次THA术中缝合后方关节囊与外旋短肌至臀中肌腱性部分的病例术中假体旋转活动度及术后早期脱位率,并与前期行关节囊完全切除的486例作对照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5a(平均3.7a),修补关节囊组仅2髋(0.9%)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发生脱位27髋(5.6%)。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x^2=8.51,P〈0.005)。术中观察显示修补关节囊能够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20%~50%,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基础上,加强修补后方关节囊能够有效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THA术后早期脱位,机理为关节囊修补后能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并提供了形成致密的假关节囊的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囊修补 后外侧入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载PDF
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12
3
作者 汤呈宣 李永奖 +3 位作者 彭茂秀 林光锚 王涛 张力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6-157,共2页
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 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置入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或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1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 单枚椎间融合器 腰椎滑脱症 内固定治疗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LUMBAR 腰椎融合术 疗效满意
原文传递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疼痛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戴鸣海 汤呈宣 +3 位作者 杨国敬 张力成 唐小君 刘良乐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9期757-760,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膝部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73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膝部疼痛程度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其中,低分组39例,VAS评分1~5分,男25例,女14...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膝部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73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膝部疼痛程度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其中,低分组39例,VAS评分1~5分,男25例,女14例,年龄27~63岁,平均(37.5±5.3)岁;高分组34例,VAS评分6~10分,男22例,女12例,年龄29~62岁,平均(36.3±9.6)岁。记录2组患者的术后膝内压和末次随访时的HSS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1个月。术后3d,高分组膝内压高于低分组(t=15.67,P=0.000);随访终末期,高分组膝内压仍高于低分组(t=5.63,P=0.000)。膝关节功能:高分组优21例,良4例,一般7例,差2例;低分组优31例,良6例,一般2例,差0例。低分组膝关节功能优于高分组。结论:膝内压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而其外在症状疼痛程度可作为早期判断膝关节功能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疼痛 膝关节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林正秋 王伟良 +3 位作者 杨国敬 朱国庆 谢秉局 刘良乐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9期679-682,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并发大出血中的技术特点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1998年3月至2008年2月9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保守组53例,其中男43例,女10例;年龄27~61岁,平均(37.2±5.7)岁;以大量输...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并发大出血中的技术特点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1998年3月至2008年2月9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保守组53例,其中男43例,女10例;年龄27~61岁,平均(37.2±5.7)岁;以大量输血、补液为主。栓塞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26~62岁,平均(35.3±9.5)岁;在上述基础治疗上加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对两组患者的输血量、输液量、休克纠正时间和存活率进行比较,并记录栓塞组患者止血有效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栓塞组患者在术后2h内出血得到控制,33例均一次性止血成功,术中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术后3例发生下肢麻木,5例发生臀部红肿。栓塞组在输血量、输液量、休克纠正时间和存活率等指标上均优于保守组。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骨盆骨折大出血的一种早期、迅速、有效的急救止血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盆 栓塞 出血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永奖 张力成 +4 位作者 杨国敬 张春才 王伟良 林瑞新 蔡春元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行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组45例(47髋)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翻修术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55~78岁)。术中将后方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分别重建固定于前上方原先...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行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组45例(47髋)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翻修术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55~78岁)。术中将后方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分别重建固定于前上方原先切开的关节囊断端和大转子顶端的软组织处,回顾性分析术后假体脱位率及脱位的风险因素。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均翻修29例(31髋),更换内衬5例(5髋),髋臼、股骨翻修的分别是10例(10髋)和1例(1髋)。第1次翻修的有29例(30髋),第2次翻修的有15例(16髋),第3次翻修的有1例(1髋)。X线评估包括翻修前后下肢长度,髋臼位相,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和假体松动。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4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年,除1例感觉前方不稳外,无髋关节感染及脱位发生,该例X线片示髋臼假体过度前倾但无脱位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和前倾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髋臼、股骨假体发生松动各1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9.13±15.53)分升至末次随访的平均(83.59±6.93)分(P<0.05)。按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36髋,良5髋,可5髋,差1髋。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软组织张力恢复满意基础上,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重建有助于降低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手术后并发症 骨科手术方法
下载PDF
缝合锚钉治疗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损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7
作者 黄益奖 陈文良 +3 位作者 张雷 彭茂秀 蔡春元 杨国敬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缝合锚钉治疗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损伤(Ⅲ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对27例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采用缝合锚钉进行缝合固定,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19-56岁,平均32.6岁;受伤至... 目的:探讨缝合锚钉治疗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损伤(Ⅲ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对27例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采用缝合锚钉进行缝合固定,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19-56岁,平均32.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0d,平均6d。观察对比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6~30个月,平均21.6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好,术后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在伸直0°和屈曲30°时外翻应力试验阴性。全组平均屈膝术前(67.00±5.80)°,术后1年(136.50±6.30)°,术后1年高于术前。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术前30-43分,平均36.46±1.48;术后1年87—100分,平均91.50±3.80;术后评分高于术前。本组优20例,良5例,中2例。结论:缝合锚钉治疗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疗效肯定,具有组织剥离范围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内侧副韧带 创伤和损伤 外科缝合器
下载PDF
缝线锚钉与传统钢丝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谢秉局 王伟良 +3 位作者 杨国敬 林光锚 潘展鹏 刘良乐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2期1016-1019,共4页
目的:比较应用新型缝线锚钉与传统钢丝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56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锚钉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16~52岁,平均35.5岁;采用缝线锚钉对其进行修复。钢... 目的:比较应用新型缝线锚钉与传统钢丝缝合法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56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锚钉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16~52岁,平均35.5岁;采用缝线锚钉对其进行修复。钢丝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22~53岁,平均37.6岁;采用传统钢丝缝合法对其进行修复。术后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不同内容的康复训练。记录锚钉与钢丝置入的位置,并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跟腱功能等进行比较,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对跟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4.2个月,所有患者获随访。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锚钉组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上均低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P=0.00;χ2=5.42,P=0.02);锚钉组的术后跟腱功能优于钢丝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2)。结论: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与传统的钢丝缝合法比较优势明显,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创伤与损伤 缝合技术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综合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手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琪 林光锚 +6 位作者 李豹 杨国敬 胡顺富 马江燕 林瑞新 蔡春元 刘敏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6期474-478,共5页
目的:研究综合疗法对预防肘部骨折术后肘关节僵硬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收集肘部骨折经手术内固定患者60例,分为2组。一组30例应用综合疗法,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3~63岁,平均(43.53±7.74)岁;... 目的:研究综合疗法对预防肘部骨折术后肘关节僵硬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收集肘部骨折经手术内固定患者60例,分为2组。一组30例应用综合疗法,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3~63岁,平均(43.53±7.74)岁;两部位以上骨折15例(髁间合并鹰嘴及或尺骨冠状突骨折8例,内外肱骨髁合并桡骨小头骨折3例,鹰嘴合并冠状突骨折3例,鹰嘴合并桡骨小头骨折1例),一处骨折15例(肱骨内或外髁骨折8例,尺骨鹰嘴或冠状突骨折6例,桡骨小头骨折1例)。另一组30例按以往程序治疗,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4~67岁,平均(46.13±6.22)岁;两部位以上骨折15例(髁间合并鹰嘴及或冠状突骨折7例,内外髁合并桡骨小头骨折2例,鹰嘴合并冠状突骨折5例,髁间合并桡骨小头骨折1例),一处骨折15例(肱骨内或外髁骨折6例,尺骨鹰嘴或冠状突骨折8例,桡骨小头骨折1例)。两组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进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包括肘关节活动度),以及安全性评定(X线复查包括骨折移位、内固定失效、异位骨化等方面)。随机选取2002年至2006年30例肘部骨折经手术内固定的病例作为历史对照,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7~62岁,平均(47.17±7.83)岁;两部位以上骨折15例(髁间合并鹰嘴及或冠状突骨折7例,内外髁合并桡骨小头骨折1例,鹰嘴合并冠状突骨折6例,冠状突合并桡骨小头骨折1例),一处骨折15例(肱骨内或外髁骨折9例,尺骨鹰嘴或冠状突骨折5例,桡骨小头骨折1例),这组回顾性进行术后6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与以往程序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Mayo评分综合疗法组的(91.00±7.81)分,优于以往程序组的(76.83±10.71)分和历史对照组的(73.17±11.99)分(F=24.98,P<0.05)。其中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综合疗法组的(102.40±9.16)°,优于以往程序组的(83.57±6.21)°(t=9.325,P<0.05)。综合疗法组经每次X线复查未发现内固定失效松脱、明显的骨折移位、异位骨化等现象。以往程序组Mayo评分(76.83±10.71)分与历史对照组的(73.17±11.99)分无明显差异(LSD两两比较,P=0.172>0.05)。结论:综合疗法分阶段不同治疗方法组合由不同主体实施来预防肘部骨折手术后肘关节僵硬,是一种有效、安全和必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综合疗法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9
10
作者 董伊隆 彭茂秀 +3 位作者 黄益奖 林利兴 汤呈宣 杨国敬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0期834-837,共4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胸腰椎骨折患者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36.3岁。按照Magerl...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胸腰椎骨折患者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36.3岁。按照Magerl等分型:A2型5例,A3型14例,B1型3例,B2型5例。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D级6例,E级21例。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CT,对伤椎椎体压缩百分率、Cobb角、椎管占位等情况进行随访;通过Frankel标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6个月。椎体压缩百分率由术前的(46.6±10.5)%恢复至术后的(5.2±3.7)%,末次随访时的(6.7±4.6)%,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8.3±7.2)°矫正至术后(5.3±5.1)°,末次随访时的(7.1±3.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30.2±7.2)%恢复至术后的(6.3±4.2)%,末次随访时的(7.2±4.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例神经功能D级患者恢复至E级。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同时复位良好,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的髋臼假体角度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组合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永奖 蔡春元 +5 位作者 张力成 杨国敬 周德彪 彭茂秀 陈文良 赵章伟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1期930-934,共5页
目的:研究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条件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优化组合。方法: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 目的:研究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条件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优化组合。方法: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一般标准,而将屈曲≥120°、屈曲90°内旋≥45°、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严格标准,头颈直径比为2~2.92,假体颈前倾角为0°~30°,髋臼杯前倾角为0°~70°,外展角为10°~60°,颈干角设定为135°,计算满足上述两组活动范围,髋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杯前倾角安装角度,在以臼杯外展角为横坐标,臼杯前倾角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上描点、连线画图进行描述,采用SAS6.12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直径比增大而增大,头颈比大于2.37时,臼杯角安全范围增大明显,严格标准活动度下的安全范围比一般标准条件下的小。颈干角135°,髋关节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下,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0.816X1+39.76(R2=0.993),Y2=-0.873X2+47.04(R2=0.999)。结论:头颈直径比较大的假体髋臼杯角安全范围明显增大,建议选择头颈比直径大于2.37的假体。髋关节活动范围要求越高,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就越小,但可以通过选择较大头颈直径比的假体来纠正。杯颈前倾角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假体 活动范围 关节 计算机 模拟
下载PDF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 被引量:10
12
作者 董伊隆 蔡春元 +3 位作者 姜刚毅 张雷 姜文辉 杨国敬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对17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进行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62岁,平均39.3岁。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对17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进行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62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9例,日常生活摔倒受伤6例,运动创伤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8.5d(2~14d)。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患者手术疗效。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24~39个月,平均29.5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现腘窝动脉、胫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1例出现关节僵硬,术后6个月予以关节镜下松解,术后积极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屈曲20°缺失,伸直正常;3例有屈曲5°~10°缺失;1例有5°过伸受限。17例后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阴性。17例IKDC评分均达到或接近正常。IKDC总评分16例正常,1例接近正常。末次随访时IKDC主观评分为94.3±5.1,Lysholm评分为94.7±3.1。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下载PDF
弹性髓内钉治疗青少年锁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董伊隆 潘展鹏 +3 位作者 陈文良 赵章伟 黄益奖 杨国敬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4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青少年锁骨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17例青少年急性锁骨骨折,男11例,女6例;年龄12~18岁,平均15.3岁。伤后至手术时间2~7 d,平均3.5 d。对术前和术后3个月随访...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青少年锁骨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17例青少年急性锁骨骨折,男11例,女6例;年龄12~18岁,平均15.3岁。伤后至手术时间2~7 d,平均3.5 d。对术前和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肩关节Constant评分、术前和术后2周肩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并通过X线片检查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8个月,平均6.5个月。没有出现感染、TEN断裂及顶破皮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Constant评分(85.6±4.3)分,较术前(45.3±6.1)分明显提高(t=22.164,P<0.01)。术后2周肩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12~16周取出髓内钉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青少年锁骨骨折具有疗效良好,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其为锁骨骨折青少年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 骨折 青少年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Stoppa入路结合后方经皮钢板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德彪 杨国敬 +4 位作者 王伟良 李永奖 潘展鹏 林锡朋 姜文辉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探讨Stoppa入路结合后方经皮钢板技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采用Stoppa入路重建钢板固定骨盆前环骨折结合后方经皮重建锁定钢板固定骨盆后环骨折的技术治疗16例C型骨盆骨折患者,男11例,女5例;年... 目的:探讨Stoppa入路结合后方经皮钢板技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采用Stoppa入路重建钢板固定骨盆前环骨折结合后方经皮重建锁定钢板固定骨盆后环骨折的技术治疗16例C型骨盆骨折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2~59岁,平均38.8岁。按照Tile分型:C1型10例,C2型4例,C3型2例。采用Tometta评估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7.3个月。手术时间80~140min,平均100min。术中出血量200~500ml,平均280ml。骨盆骨折的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4周。骨折复位按照Tometta评估标准:优9例,良6例,可1例。术后功能评定按Majeed评分标准:优9例,良5例,可2例。结论:Stoppa入路重建钢板固定骨盆前环骨折结合后方经皮重建锁定钢板固定骨盆后环骨折技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固定牢靠、可早期活动的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ppa入路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漏斗技术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涛 汤呈宣 +2 位作者 杨国敬 余斌峰 张力成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8期593-595,共3页
目的:对漏斗技术和徒手技术在胸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8具胸椎标本,男性5具,女性3具;年龄57~82岁,平均68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4具,利用漏斗技术和徒手技术分别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然后CT扫描判断置... 目的:对漏斗技术和徒手技术在胸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8具胸椎标本,男性5具,女性3具;年龄57~82岁,平均68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4具,利用漏斗技术和徒手技术分别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然后CT扫描判断置入是否成功,对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和危险性穿破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漏斗技术置入96枚螺钉中成功84枚,徒手技术置入96枚中成功73枚,两种方法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斗技术危险性穿破2枚,徒手技术危险性穿破9枚,两种方法危险性穿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漏斗技术"具有简单、经济、安全和实用等优点,可以减少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内固定器 尸体解剖
下载PDF
MPFL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对移植物等距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敏 蔡春元 +4 位作者 杨国敬 王伟良 林瑞新 张力成 汤呈宣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膝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变化对移植物等距特性的影响。方法取10具正常成年人新鲜膝关节标本,分辨出MPFL股骨端及髌骨端止点中心O,分别在股骨止点上取收肌结节中点(A)、股骨止点的近点(B)、中点(C)、远点(D)... 目的探讨膝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变化对移植物等距特性的影响。方法取10具正常成年人新鲜膝关节标本,分辨出MPFL股骨端及髌骨端止点中心O,分别在股骨止点上取收肌结节中点(A)、股骨止点的近点(B)、中点(C)、远点(D)以及股骨内上髁中点(E)5个测试点,测量膝关节屈曲0°、30°、60°、90°、120°时各测试点长度的变化。结果比较各测试点的长度变化发现,其中收肌结节(A)、股骨止点的近点(B)这两点长度变化较小,且最大值均不超过3mm。其中对AO和BO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MPFL重建时应尽量以其股骨端止点的上缘(即近点)为中心建立隧道,根据需要可适当向收肌结节侧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髌股韧带 股骨隧道 重建 移植物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股骨侧移植物的止点和角度对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董伊隆 蔡春元 +4 位作者 姜刚毅 蔡文辉 陈文良 黄益奖 杨国敬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1期895-898,共4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止点定位和隧道角度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行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的47例患者,男32例,女15例;年龄19~51岁,平均35.3岁。在末次随访时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以...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止点定位和隧道角度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行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的47例患者,男32例,女15例;年龄19~51岁,平均35.3岁。在末次随访时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以下指标:移植物在股骨止点上的位置,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根据IKDC评分,38例>90分,9例<90分。通过对两组的比较,分析各项指标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结果:IKDC评分>90分的38例股骨止点位于Blumensaat线后16.21%~53.82%,平均(29.73±4.31)%;<90分的9例股骨止点位于Blumensaat线后27.18%~72.34%,平均(46.61±3.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分的38例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膝关节线夹角33°~67°,平均(49.5±4.72)°;<90分的9例41°~81°,平均(67.6±3.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分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股骨干长轴的夹角11°~45°,平均(31.3±5.12)°;<90分的9例为23°~56°,平均(41.2±5.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止点定位和隧道角度与术后膝关节功能关系密切,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应尽量选择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股骨 移植
下载PDF
骨移植与骨水泥增强对治疗骨质疏松椎体的生物力学相容性的有限元评估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立军 杨国敬 +1 位作者 张力成 余斌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79-88,共10页
目的研究松质骨粒移植增强和骨水泥增强对椎体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的生物力学相容性影响,探讨椎体重建前后的荷载传导机制。方法选取正常男性青壮年脊柱L1~L2节段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构建正常的和骨折复位后疏松的功能脊柱单元三... 目的研究松质骨粒移植增强和骨水泥增强对椎体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的生物力学相容性影响,探讨椎体重建前后的荷载传导机制。方法选取正常男性青壮年脊柱L1~L2节段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构建正常的和骨折复位后疏松的功能脊柱单元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L2椎体中心注入骨水泥,模拟经皮骨移植(Optimesh)在L2椎体中心置入松质骨粒,按照脊柱三柱理论施加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荷载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与骨质疏松模型相比,松质骨粒移植增强或骨水泥增强后相邻节段椎体应力应变的变化甚微;治疗节段增强区域的应力应变明显改变。另外,骨质疏松、松质骨粒移植增强、骨水泥增强对脊柱三柱轴向压缩位移和椎间盘平均内压没有影响。结论松质骨粒移植增强和骨水泥增强均能恢复骨折椎体的总体刚度和强度,有利于椎体功能重建;但从椎体与增强材料间的力学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观点看,松质骨粒移植增强优于骨水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脊柱单元 骨质疏松 骨移植增强 后凸成形术 有限元分析 力学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
原文传递
后外侧微创小切口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永奖 蔡春元 +2 位作者 杨国敬 张力成 林瑞新 《临床骨科杂志》 2010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总结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手术经验及探讨近期疗效。方法连续无选择病例采用MIS-THA50例(微创组),同期采用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0例(传统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输血情况... 目的总结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的手术经验及探讨近期疗效。方法连续无选择病例采用MIS-THA50例(微创组),同期采用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0例(传统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输血情况,切口长度、并发症、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假体位置及术后功能康复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分别为8.5 cm、10.5 d,明显短于传统组的15.2cm、11.8 d(P<0.05);微创组术后早期疼痛明显轻于传统组,手术显性失血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假体位置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有2例发生切口近端皮肤擦伤,1例皮下血肿;传统组有1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脱位。微创组在术后6周和3个月需要助行器者所占比率明显减少(P<0.05);改良的Harris评分在微创组于术后6周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但在术后第3个月以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软组织损伤小、手术安全、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和加快术后康复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外科手术 微创性 随访研究 股骨头坏死 股骨颈骨折 骨关节炎
下载PDF
氨甲环酸血液麻醉在老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国敬 吴安生 +5 位作者 赵敏 刘敏 王伟良 蔡春元 林瑞新 张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752-3755,共4页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血液麻醉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至2009年6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男41例,女43例;年龄57~92岁,平均67岁。病因为骨性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随机...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血液麻醉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至2009年6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男41例,女43例;年龄57~92岁,平均67岁。病因为骨性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随机分为两组,处理组将氨甲环酸1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人数,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前、术中松止血带时和术后3h检查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术后可见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人数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后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和术后3h时FIB、PT、APT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在老年患者TKA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且不增加短期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氨甲环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