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相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池永龙 王向阳 +4 位作者 徐华梓 黄其杉 倪文飞 林焱 毛方敏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8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2001年1月~2006年10月4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冠状面Cobb角45°~145°,平均76.75°;矢状面Cobb角22°~105°,平均47.08°;Bending相主胸弯侧凸平均矫正... 目的探讨后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2001年1月~2006年10月4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冠状面Cobb角45°~145°,平均76.75°;矢状面Cobb角22°~105°,平均47.08°;Bending相主胸弯侧凸平均矫正率20.51%~39.19%。侧凸Cobb角80°~145°8例,采用一期后路松解,颅盆环牵引二期后路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及胸廓成形术;侧凸Cobb角60°~79°16例,行同期后路松解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侧凸Cobb角小于60°18例,勿需松解,即行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Cobb角80°~145°、60°~79°和小于60°的术后矫正Cobb角分别为10°~40°(34.50°)、6°~25°(18.66°)、4°~18°(10.11°);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分别达66.88%、73.31%和80.34%。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角度为29.50°、27.74°和22.65°,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7.35%、40.77%和10.30%。随访12~78个月(平均36个月),16例失访,随访26例中23例内固定无松脱断裂,畸形丢失率为1.53%~5.10%,平均3.01%。2例术后1年半复查发现断棒,再次矫形术。结论重度AIS应采用后路广泛松解,凹侧松解是关键。颅盆环牵引安全可靠。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样达到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矫形效果。融合范围应密切结合AIS的分型。胸廓成形术后早期对肺功能有影响,通过术后肺功能训练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后路松解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中轴线距离法在脊柱侧凸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2
作者 何家维 苏辉 +4 位作者 周胜法 周长友 倪文飞 严志汉 白光辉 《临床骨科杂志》 2007年第6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中轴线距离法(简称中线法)在脊柱侧凸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全长片(分别包括穿戴支具治疗前、支具穿戴在身时、以及去支具后的3次检查,共90帧),由3位医师采用Cobb法和中线法在PACS工作站... 目的探讨中轴线距离法(简称中线法)在脊柱侧凸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全长片(分别包括穿戴支具治疗前、支具穿戴在身时、以及去支具后的3次检查,共90帧),由3位医师采用Cobb法和中线法在PACS工作站上对所有X线片独立测量,每种测量方法对支具穿戴时和去支具后测量结果均与治疗前的测量结果相减,以确定有效率和矫正度。结果3位医师Cobb法测量时有效率和矫正度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中线法测量的有效率及矫正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30例中,24例侧凸得到矫正,6例有加重,有效率80%;支具穿戴时的平均矫正率为(35.73±9.53)%,去支具后平均矫正率为(20.12±8.13)%。结论中线法具有测量点明确、重复性好、测量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小等优点,在脊柱侧凸的治疗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治疗结果 支架(骨科) 测量 中轴线距离法
下载PDF
第二骶骨置钉的解剖学研究及固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康乐 黄其杉 +4 位作者 尹利和 郑康伟 叶圣昭 陈凯 季光芬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4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第二骶骨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为骶骨骨折的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6月20例发育正常的成人尸体标本,逐层剔除骶骨后方的软组织,清楚地显露出骶、尾骨及其骶后孔,对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其指标,比较各解... 目的探讨第二骶骨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为骶骨骨折的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6月20例发育正常的成人尸体标本,逐层剔除骶骨后方的软组织,清楚地显露出骶、尾骨及其骶后孔,对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其指标,比较各解剖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标本左右两侧的解剖参数(平均距离、长度及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笔者所选的置钉点可使标本两侧受力均匀。结论第二骶骨是理想的置钉路径,可作为骶骨骨折固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骶骨 螺钉 解剖 骶后孔
下载PDF
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术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 被引量:42
4
作者 徐华梓 倪文飞 +5 位作者 黄其杉 池永龙 王向阳 欧阳元明 林焱 毛方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6年4月采用后正中切口、270°减压、椎体间植骨、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患者共14例,男8例,女6...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6年4月采用后正中切口、270°减压、椎体间植骨、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患者共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26~50岁。T123例,L17例,L23例,L31例。Denis分型:爆裂型8例,屈曲分离型4例,骨折脱位型2例;载荷分享评分为8~9分,平均8.6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5例,D级3例,E级1例。术后随访伤椎Cobb角的矫正和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评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长度4.8~7.5cm,平均5.6cm;手术时间2.8~5.2h,平均3.8h;1例术中出血达4700ml,其余病例出血量900~1800ml,平均1250ml。术中未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4例患者X线检查显示后凸角矫正15°~28°,平均21.6°,CT显示椎管减压彻底,钛网植骨位置良好。随访1年以上12例,失访2例。3例Frankel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1例B级患者恢复至C级;5例C级患者中,4例恢复至E级,1例至D级;3例D级患者恢复正常。随访12例患者植骨界面均见骨性融合,未发生内固定器或植骨材料松脱、移位及断裂。结论:经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手术可以从单一入路同时完成椎管彻底减压、前中柱重建,恢复脊柱三柱稳定,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脱位 手术
原文传递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被引量:17
5
作者 陈一衡 徐丁 +3 位作者 徐华梓 池永龙 王向阳 黄其杉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12期902-905,共4页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5节段20例,L5S1节段9例,1例同时行L4,5、L5S1双节段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腹、背侧高度,动力位手术节段上下两椎体的边缘与其相邻椎体的边缘连线的夹角变化;CT测量指标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硬膜囊横矢状径。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结果:随访5~19个月,ODI分值由术前的平均(62.41±10.38)分下降到平均(10.49±5.93)分(P<0.01),JOA分值由术前的平均(8.96±2.76)分提高到平均(25.36±1.55)分(P<0.01)。3例术后疼痛改善不明显而需药物或封闭治疗,3例麻痹及感觉减退症状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未发现与Colfex装置本身相关的并发症。X线检查椎间隙背侧高度明显增大,手术节段相邻椎体间运动幅度无明显增大。CT检查术后椎管内空间,硬膜囊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短期相关并发症少,同时对增加椎管及硬膜囊面积,增加椎间隙后缘高度,防止相邻节段运动幅度增加以及预防邻椎病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腰椎 内固定器 骨科手术方法 减压术 外科
下载PDF
细胞自噬对饥饿环境下椎间盘髓核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江立波 张小磊 +5 位作者 徐华梓 吴瑞凯 杨光永 吴畏 胡旭琪 郑旭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02-1307,共6页
目的:探讨饥饿条件下椎间盘髓核细胞是否发生自噬及自噬对髓核细胞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髓核细胞,对细胞表型进行鉴定后,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加DMEM培养基组、3-MA加EBSS培养基组和EBSS饥... 目的:探讨饥饿条件下椎间盘髓核细胞是否发生自噬及自噬对髓核细胞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髓核细胞,对细胞表型进行鉴定后,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加DMEM培养基组、3-MA加EBSS培养基组和EBSS饥饿组,接着用单丹磺酰戊二胺(monodansylcadaverine,MDC)染色、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各组细胞的自噬差异,最后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以及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成功培养出SD大鼠髓核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电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EBSS培养基诱导的髓核细胞出现自噬囊泡,但是3-MA抑制后细胞自噬泡明显减少;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LC3-II/LC3-I和Beclin-1/β-actin在EBSS处理组明显大于3-MA+EBSS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而3-MA+EBSS处理组的细胞抑制率和凋亡率明显高于EBSS处理组(P<0.05)。结论:饥饿可以诱导大鼠椎间盘髓核细胞发生自噬,并且3-MA能抑制自噬发生。自噬对饥饿环境下的髓核细胞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细胞 自噬 细胞凋亡 饥饿
下载PDF
PACS工作站上Cobb角测量的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何家维 严志汉 +4 位作者 虞志康 池永龙 倪文飞 麻元兴 万梦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32-734,共3页
目的:研究在图像存贮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工作站上进行Cobb角测量的可靠性。方法:由A、B两位医师分别采用传统的标尺和角度测量仪在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X线胶片上测量Cobb角(简称传统法),... 目的:研究在图像存贮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工作站上进行Cobb角测量的可靠性。方法:由A、B两位医师分别采用传统的标尺和角度测量仪在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X线胶片上测量Cobb角(简称传统法),同时在PACS工作站上行Cobb角测量(简称PACS法),间隔3周后,采用同样方法重复测量一次。另外在一定条件下(确定测量的主弯及上、下端椎),由8位医师对同一患者进行重复测量。测量的结果均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应用传统法和PACS法测量的最小差值分别是1°和0,最大差值分别是24°和20°,平均为(6.73±4.56)°和(5.70±3.83)°。同一观测者采用传统法或PACS法重复测量时结果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测量方法不同观测者间比较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设定条件下,对同一患者测量,传统法和PACS法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法一样,PACS法重复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测量过程更简单,误差减小,在一定条件下重复测量可无统计学差异,PACS法仍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放射摄影术 测量 PACS COBB角 可靠性
原文传递
胸腔镜或头灯光源辅助的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手术 被引量:8
8
作者 徐华梓 池永龙 +4 位作者 林焱 黄其杉 毛方敏 倪文飞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521-523,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或头灯光源辅助下小切口胸腰椎前路病灶清除和重建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63例胸腰椎疾病患者,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5例,胸腰椎结核28例(均伴有腰椎冷脓肿或死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6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目的:探讨胸腔镜或头灯光源辅助下小切口胸腰椎前路病灶清除和重建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63例胸腰椎疾病患者,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5例,胸腰椎结核28例(均伴有腰椎冷脓肿或死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6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胸椎间盘突出症2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4例,C级5例,D级8例,E级42例。采用胸腔镜光源辅助下小切口手术35例,头灯光源辅助下小切口手术28例。病灶清除重建植骨术24例,病灶清除植骨钉板内固定39例。结果:切口长度5~7cm,平均5.8cm。平均手术时间2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50ml。术后神经功能A级4例,B级1例,C级2例,D级10例,E级46例。并发胸腔积液2例,肺不张2例,脑脊液漏1例,股外侧皮神经或肋间神经损害7例,经治疗均治愈。42例获半年~2年,平均1.1年随访,无植骨脱出或内固定失效,植骨均获愈合,畸形得到矫正,结核无复发,1例转移性肿瘤复发。结论:光源辅助下小切口腰腰椎前路手术克服了常规开胸手术切口长、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缺点,同时也克服了标准“锁孔”胸腔镜技术操作口过小、完全镜下操作、技术要求高、不易推广等缺点,是并发症较少、便于推广的较安全微创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头灯 小切口 胸腰椎 前路手术
原文传递
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 被引量:21
9
作者 徐华梓 池永龙 水小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收治胸腰椎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0~77岁;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3例,Ⅴ型2例;T31例,T82例,T91例,T111例,L11例;骨巨细胞...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治疗胸腰椎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收治胸腰椎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0~77岁;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3例,Ⅴ型2例;T31例,T82例,T91例,T111例,L11例;骨巨细胞瘤1例,椎体单发骨髓瘤1例,转移性腺癌4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D级1例,E级3例。均应用改良弧形骨刀行一期后入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同时采用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前方重建,并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局部疼痛和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270min,平均230min;失血量1100~3000ml,平均1400ml。随访6个月~3年,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术前VAS评分平均8分,术后平均2分,平均下降6分;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中1例由Frankel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1例骨巨细胞瘤于术后15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1例胃癌转移瘤患者术后14个月因多器官转移死亡;其余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存活,植骨融合良好,无钛网移位及脊柱失稳,无断钉、断棒现象,无局部复发。结论: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胸腰椎肿瘤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脊柱骨肿瘤局部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脊椎切除术 脊柱 肿瘤
原文传递
BSA-PLGA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曾晗冰 李万里 +1 位作者 徐华梓 李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562-2565,共4页
目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24h释放率等为观察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显著影响微球制备工艺条件的7... 目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24h释放率等为观察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显著影响微球制备工艺条件的7种因素。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是BSA用量为5mg、PEG用量为0.2mL、PLGA用量为200mg、PVA浓度为1%、NaCl浓度为10%、超声功率为40W、复乳搅拌速度为1000r/min。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以得到包封率高、粒径适宜、突释较少的BSA-PLGA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体 血清白蛋白 乳酸盐类 聚合物 药物载体
下载PDF
第三骶骨置钉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其杉 王奇 +4 位作者 王向阳 郭晓山 胡月中 郑立诚 窦海成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通过对第三骶骨的解剖学测量,探讨第三骶骨螺钉固定的安全性。方法:在32具骶骨标本上做标记,设定进钉点分别为第2骶后孔最下缘与第3骶后孔最上缘连线的中点(O点)和以O点作水平线交与骶外侧嵴的点(O’点)。骶正中嵴距进钉点的距离... 目的:通过对第三骶骨的解剖学测量,探讨第三骶骨螺钉固定的安全性。方法:在32具骶骨标本上做标记,设定进钉点分别为第2骶后孔最下缘与第3骶后孔最上缘连线的中点(O点)和以O点作水平线交与骶外侧嵴的点(O’点)。骶正中嵴距进钉点的距离分别为X和X’。S3内侧置钉钉道长度为D1和D1’;S3垂直置钉钉道长度为D2和D2’;S3外侧置钉钉道长度为D3和D3’;S3横截面内侧置钉最大偏移角度为a和a’;S3横截面外侧置钉最大偏移角度为b和b’。结果:O点为进钉点,X,D1,D2,D3,a,b值分别为(19.71±1.87)mm,(20.12±2.54)mm,(15.66±2.22)mm,(28.64±5.19)mm,(33.06±9.29)°和(47.00±4.74)°;O’点为进钉点,X’,D1’,D2’,D3’,a’,b’值分别为(27.56±2.20)mm,(30.62±3.15)mm,(17.18±3.51)mm,(24.66±5.13)mm,(52.00±7.55)°和(39.00±5.50)°。结论:了解第三骶骨的解剖结构和精确的螺钉放置可以保证第三骶骨螺钉固定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骶骨 螺钉 解剖 骶后孔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景和 徐良丰 +1 位作者 邹平 徐华梓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5例。随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8~65岁,...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5例。随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40.4岁。传统后正中入路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1~59岁,平均41.5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通过围手术期疗效观察,发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大,在伤椎Cobb角的矫正度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骨折椎体均获得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两组间远期疗效无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者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微创性 治疗
下载PDF
BSA-PLGA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晗冰 李万里 +1 位作者 徐华梓 李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935-2938,共4页
目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24h释放率等为观察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显著影响微球制备工艺条件的7... 目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24h释放率等为观察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显著影响微球制备工艺条件的7种因素。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是BSA用量为5mg、PEG用量为0.2mL、PLGA用量为200mg、PVA浓度为1%、NaCl浓度为10%、超声功率为40W、复乳搅拌速度为1000r/min。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以得到包封率高、粒径适宜、突释较少的BSA-PLGA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体 血清白蛋白 乳酸盐类 醋酸类 聚合物 药物载体
下载PDF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燕 林玲玲 徐云云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308-309,共2页
近年来,在椎体成形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nplasty,PKP)对于治疗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转移瘤和骨髓瘤等疼痛性椎体疾病具有良好疗效[1]。但是这项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导针经皮穿刺到伤椎... 近年来,在椎体成形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nplasty,PKP)对于治疗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转移瘤和骨髓瘤等疼痛性椎体疾病具有良好疗效[1]。但是这项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导针经皮穿刺到伤椎及骨水泥灌注过程中有神经、血管损伤、骨水泥渗漏及肺栓塞等潜在的危险[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后凸成形 椎体压缩骨折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枕颈交界区前方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仲可 池永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84-787,共4页
枕颈交界区包括枕骨大孔、寰椎、枢椎,枕颈交界区手术有后方入路、前方入路、侧方入路。经口咽入路是目前常用的枕颈交界区前方入路方式,但其显露困难、局部解剖复杂及手术并发症多,对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然而很多疾病无法单从后路或... 枕颈交界区包括枕骨大孔、寰椎、枢椎,枕颈交界区手术有后方入路、前方入路、侧方入路。经口咽入路是目前常用的枕颈交界区前方入路方式,但其显露困难、局部解剖复杂及手术并发症多,对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然而很多疾病无法单从后路或侧方入路解决,如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上颈椎及颅底前部的肿瘤等。Park等采用高位颈前咽后入路暴露枕颈交界区,而Kassam等采用内窥镜下经鼻入路来暴露枕颈交界区。笔者就枕颈交界区前方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及相关技术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交界区 前方入路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侧方入路 经口咽入路 手术并发症
原文传递
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诊疗特点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一衡 徐华梓 《实用骨科杂志》 2009年第5期361-363,378,共4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我院最近收治的1例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该病的病因、病理、好发部位、诊断及治疗的方法和原则等。结果弥漫性特... 目的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我院最近收治的1例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该病的病因、病理、好发部位、诊断及治疗的方法和原则等。结果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是一种以广泛骨质增生肥大及韧带、肌腱钙化为特征的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椎体前外侧缘的钙化、骨化及多个椎体骨桥的形成。治疗上主要是针对肌腱和肌腱附着处出现的钙化和骨化所引起的症状行对症处理。结论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并不少见但却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诊断该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治疗主要是降低其并发症带来的危害,应该特别注意发生在颈椎的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胸-腰椎内固定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
17
作者 胡明品 李兴旺 +2 位作者 连庆泉 陈玲阳 毛方敏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6期661-663,共3页
目的观察胸-腰椎内固定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其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经后路内固定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静脉镇痛组(PCIA组)、椎板减压硬膜外镇痛组(PCEA1组)和椎板不减压硬膜外镇痛组(PCEA2组),每组30例。分别于术后4,8,1... 目的观察胸-腰椎内固定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其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经后路内固定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静脉镇痛组(PCIA组)、椎板减压硬膜外镇痛组(PCEA1组)和椎板不减压硬膜外镇痛组(PCEA2组),每组30例。分别于术后4,8,12,24,36,48h记录视觉模拟(VAS)评分、吗啡用量、镇静程度、不良反应和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结果术后36h内PCEA2组VAS评分低于PCIA组和PCEA1组(P<0.05),术后24h以内PCIA组镇静评分高于PCEA1组和PCEA2组患者(P<0.05),术后48h之内PCIA组吗啡用量高于PCEA1组和PCEA2组(P<0.01);PCIA组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均明显高于PCEA1组和PCEA2组(P<0.05);结论椎板不减压患者PCEA镇痛效果最佳,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布比卡因 镇痛 患者自控
下载PDF
齿突侧块间距在儿童寰枢椎固定性旋转半脱位中的诊断价值
18
作者 翁伟 王向阳 +2 位作者 王春 吴爱悯 池永龙 《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齿突侧块间距在儿童寰枢椎固定性旋转半脱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笔者医院收住的42例寰枢椎固定性旋转半脱位患儿及45例正常儿童的寰枢椎CT资料,分析患儿组寰枢椎相对旋转角与齿突侧块间距差的相关性并比较患儿组与正常组齿... 目的探讨齿突侧块间距在儿童寰枢椎固定性旋转半脱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笔者医院收住的42例寰枢椎固定性旋转半脱位患儿及45例正常儿童的寰枢椎CT资料,分析患儿组寰枢椎相对旋转角与齿突侧块间距差的相关性并比较患儿组与正常组齿突侧块间距不对称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患儿组寰枢椎相对旋转角与齿突侧块间距差无明显相关(r=-0.29,P=0.06);正常组与患儿组齿突侧块间距差不对称(≥1mm)发生率无明显差异,χ2=2.52,P>0.05。结论齿突侧块间距差≥1mm不适合作为儿童寰枢椎固定性旋转半脱位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固定性旋转半脱位 诊断
下载PDF
大鼠脱细胞脊髓的形态学观察
19
作者 李宏波 李万里 +1 位作者 池永龙 李玉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54-758,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脱细胞脊髓的形态特点,探讨其作为脊髓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取11条SD大鼠脊髓,采用冻融+化学萃取法进行脱细胞处理,其中2条采用HE染色观察脱细胞情况,立春红2R-亮绿SF染色观察脱髓鞘情况;3条取颈、胸、腰段横切片行... 目的:观察大鼠脱细胞脊髓的形态特点,探讨其作为脊髓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取11条SD大鼠脊髓,采用冻融+化学萃取法进行脱细胞处理,其中2条采用HE染色观察脱细胞情况,立春红2R-亮绿SF染色观察脱髓鞘情况;3条取颈、胸、腰段横切片行Mallory三色胶原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查,3条取颈、胸、腰段纵切片行Mallory三色胶原染色,3条取颈、胸、腰段贴片行扫描电镜检查,观察其形态构成等参数,比较不同部位材料内部结构的差异。结果:经脱细胞处理的脊髓呈乳白色扁长条状,干燥,体积较处理前略变小,韧性及强度增加,表面脊膜包裹完好,无异味。HE染色显示脊髓内未见细胞残留;丽春红2R-亮绿SF染色证实神经细胞轴突脱髓鞘完全。颈、胸及腰段脊髓横断面均呈网格状结构,纵断面均呈平行管状结构。颈、胸及腰段横断面网格大小及纵断面平行管状结构间距行统计学两两比较,颈段网格长径明显大于胸段(P<0.05),胸段网格短径明显小于腰段(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D大鼠脊髓经脱细胞处理后颈、胸和腰段脱细胞彻底,保留了原脊髓的主体结构,可作为脊髓组织工程的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组织工程 脱细胞脊髓支架 大鼠
原文传递
用中轴线距离法测量脊柱侧凸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何家维 严志汉 +5 位作者 虞志康 倪文飞 麻元兴 白光辉 叶信健 孙素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60-1364,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测量脊柱侧凸的新方法(即中轴线距离法,简称中线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由6名医师分别独立运用 Cobb 法和中线测量法在医学影像存档和通讯系统(PACS)工作站上对脊柱侧凸程度进行测量,并间隔3周... 目的探讨一种测量脊柱侧凸的新方法(即中轴线距离法,简称中线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由6名医师分别独立运用 Cobb 法和中线测量法在医学影像存档和通讯系统(PACS)工作站上对脊柱侧凸程度进行测量,并间隔3周后,每名观测者再对30例患者重复测量1次,对所得测量结果进行配对 t 检验。结果(1)6名医师自身2次测量结果比较:Cobb 法和中线法测量产生的最小差值均是0,最大差值分别是24.00°和12.00 mm,平均差值分别是5.71°±1.54°和(1.95±0.58)mm。采用 Cobb 法测量时,除2名主治医师重复测量结果(36.63°±10.3°与37.13°±10.22°、33.27°±10.09°与35.27°±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4名医师重复测量结果分别为39.00°±10.69°与36.50°±10.63°、31.73°±10.96°与37.30°±9.65。、32.03°±7.49°与27.86°±9.00°、29.77°±8.87°与34.20°±7.26°,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采用中线法测量时,6名医师重复测量结果[(51.03±15.85)mm 与(50.73±15.50)mm、(52.40±14.88)mm 与(52.70±14.74)mm、(53.77±16.14)mm 与(53.60±15.33)mm、(54.07±15.36)mm 与(54.40±15.07)mm、(51.87±14.67)mm 与(51.77±14.46)mm、(52.93±13.88)mm 与(53.27±15.00)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2)6名医师相互间比较:Cobb 法和中线法平均差值分别是5.07°±0.35°和(2.32±0.26)mm。采用Cobb 法测量时,相同年资医师间(36.63°±10.30°与33.27°±10.10°、39.00°±10.69°与31.73°±10.96°、32.03°±7.49°与29.78°±8.87°)及不同年资医师间(36.63°±10.30°分别与39.00°± 10.69°、32.03°±7.49°比较,39.00°±10.69°与32.03°±7.49°比较)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而采用中线测量法测量,医师1分别与医师2、3[(51.03±15.85)mm 分别与(52.40±14.88)mm、(53.77±16。33)mm]及医师3与医师5[(53.77±16.14)mm 与(51.87±14.67)mm]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医师5分别与医师1、6[(51.87±14.67)mm 分别与(51.03±15.85)mm、(52.93±13.88)mm]及医师3与医师4[(53.77±16.14)mm与(54.00±15.36)mm]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差异与测量者经验无直接相关。结论与 cobb 法相比,中线法具有测量点明确、操作方便、测量结果误差小、重复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试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放射摄影术 人体测量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