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力学因素协同促进无瘢痕创面修复
1
作者 邵长敏 池俊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17-517,共1页
目的探究机械收缩与拉伸反蛋白石结构双力学因素对创面愈合过程中ECM重塑的调控作用,为机械传导调控的无瘢痕创面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POE反蛋白石弹性薄膜与温度响应性形状记忆聚合物结合,对成纤维细胞和小鼠创面加载双力学因素。... 目的探究机械收缩与拉伸反蛋白石结构双力学因素对创面愈合过程中ECM重塑的调控作用,为机械传导调控的无瘢痕创面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POE反蛋白石弹性薄膜与温度响应性形状记忆聚合物结合,对成纤维细胞和小鼠创面加载双力学因素。通过免疫荧光染色、RNA-seq、GSEA、western blot和RT-PCR等分析机械信号转导和ECM合成/降解等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组织切片染色分析创面闭合和瘢痕形成情况。结果GSEA显示相关基因富集于integrin signaling、Rho GTPases activate PKNs和activated PKN1 stimulates transcription of AR(androgen receptor)regulated genes KLK2 and KLK3信号通路。处理组integrinβ3、p-PKN、p-YAP和MMP1表达升高,Src和Col I、ColⅢ表达降低;创面新生组织出现毛囊结构,胶原沉积减少,而且胶原纤维呈现篮网状的网络结构,与正常皮肤组织相似。结论双力学因素可通过机械信号转导重塑ECM,促进创面无瘢痕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皮肤组织 力学因素 瘢痕形成 形状记忆聚合物 MMP1 无瘢痕 创面修复 反蛋白石结构
原文传递
基于骨科损伤控制理论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急性下肢毁损性创面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杜胜虎 董雪烨 +5 位作者 王健 张怀保 李培丰 许德孝 张麟 陶克 《中国医师杂志》 2025年第3期367-372,共6页
目的总结与探讨基于骨科损伤控制(DCO)理论,联合不同形式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急性下肢毁损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3例急性下肢毁损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在DCO理论指导... 目的总结与探讨基于骨科损伤控制(DCO)理论,联合不同形式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急性下肢毁损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3例急性下肢毁损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在DCO理论指导下,通过多学科会诊救治合并伤,同时一期清创、恢复骨支架、重建肢端血运、修复神经肌腱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敷料临时覆盖,待全身情况稳定后延期予不同形式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缺损面积8.0 cm×5.0 cm~35.0 cm×25.0 cm,所有病例供瓣区均一期闭合。结果本组30例皮瓣术后完全存活,2例皮瓣出现远端部分坏死,予换药后创面愈合,1例皮瓣出现迟发性完全坏死。术后随访时间9~25(14.7±5.3)个月,其中2例患者因皮瓣臃肿二期予修整手术,其余患者对皮瓣重建部位及供瓣区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评分良好。结论基于DCO理论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修复下肢毁损性创面的安全、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损伤控制 毁损伤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提高自噬流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被引量:1
3
作者 谌靖豪 楼承浩 +3 位作者 魏圣哲 卢颖枫 余方正 王健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517-525,共9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C-EDA)对氧化应激以及自噬流的调控在周围神经损伤(PNI)中的作用。方法:PNI模型的建立和分组: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PNI组、C-EDA组(C-EDA+PNI)、3MA(3-甲基腺嘌呤)组(PNI+C-EDA+3MA),每组10只。...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C-EDA)对氧化应激以及自噬流的调控在周围神经损伤(PNI)中的作用。方法:PNI模型的建立和分组: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PNI组、C-EDA组(C-EDA+PNI)、3MA(3-甲基腺嘌呤)组(PNI+C-EDA+3MA),每组10只。术后第4周对所有大鼠进行步态印记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测量,肌肉组织HE染色,神经组织NF-200+MBP免疫荧光染色。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体内的氧化应激相关蛋白Nrf2、HO-1,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p62,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与PNI组相比,C-EDA+PNI改善后足畸形,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以及减轻腓肠肌萎缩。与PNI组相比,CEDA治疗上调体内的氧化应激相关蛋白Nrf2、HO-1、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自噬底物蛋白p62、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P<0.05)。3MA逆转了C-EDA改善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的效应。结论:C-EDA能够通畅自噬流,从而发挥改善PNI后神经结构修复与功能恢复的作用,是治疗PNI的一种潜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依达拉奉右莰醇 氧化应激 自噬流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展的新阶段:规范及融合与转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挺 倪鹏文 +6 位作者 韩春茂 温冰 肖健 王泠 姜玉峰 蒋琪霞 罗蔓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1-1005,共5页
顺应疾病谱的重大变化,中国创面修复学科从萌芽到快速生长,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在现阶段,提高学科发展内涵决定了学科未来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创面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创面修复学科必须具备规范、融合与转化的特质。该文对创面修复学科临... 顺应疾病谱的重大变化,中国创面修复学科从萌芽到快速生长,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在现阶段,提高学科发展内涵决定了学科未来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创面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创面修复学科必须具备规范、融合与转化的特质。该文对创面修复学科临床实践中规范、融合及转化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并对第十三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会上有关规范、融合与转化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希望这些成果能够在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建设中得到体现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规范 融合 转化
原文传递
ICU医护人员临床警报管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春清 罗铎麟 +3 位作者 高萍 陈好 何春雷 徐小群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8期689-694,共6页
目的基于患者安全系统工程模型解析ICU医护人员临床警报管理的体验及需求,为制订临床警报管理相关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3年9月—11月,对温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2名ICU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患者... 目的基于患者安全系统工程模型解析ICU医护人员临床警报管理的体验及需求,为制订临床警报管理相关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3年9月—11月,对温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2名ICU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患者安全系统工程模型为分析框架,采取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归纳及提炼主题。结果共提炼出警报管理不当对医患双方的不良影响、警报对工作任务的帮助与阻碍、警报与内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组织层面开展警报管理的现状和困境、改进和优化警报系统的需求5个主题。结论临床警报管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应通过监管警报相关不良事件,开展多元化培训教育,应用智能化工具和技术等手段,全方位提升警报管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减轻ICU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切实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 警报管理 患者安全系统工程模型 质性研究 智能化
下载PDF
虫草素对穿支皮瓣存活的影响及其机制
6
作者 冉鑫宇 颜瑶 +5 位作者 邱传奇 孙一诺 蔡昀灏 周子涵 许可 王健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547-553,共7页
目的:探讨虫草素对于穿支皮瓣存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虫草素组,每组10只。构建背部穿支皮瓣模型,虫草素组给予虫草素20mg/kg,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连续7d。观察各组术后7d皮瓣远端坏死情况... 目的:探讨虫草素对于穿支皮瓣存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虫草素组,每组10只。构建背部穿支皮瓣模型,虫草素组给予虫草素20mg/kg,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连续7d。观察各组术后7d皮瓣远端坏死情况以及血流灌注情况,同时取各组皮瓣组织检测皮下水肿率。通过病理学染色、氧化应激相关试剂盒检测、Tunel染色、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虫草素对于穿支皮瓣存活的作用以及相应组织内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自噬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7d,各组穿支皮瓣远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虫草素组相较于对照组,皮瓣远端坏死率以及皮下水肿率更低,有更佳的血流灌注(P<0.05)。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虫草素组皮瓣内微小血管更多,皮下结构和胶原排列更加有序。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虫草素组的丙二醛含量下调(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含量上调(P<0.05)。Tunel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虫草素组凋亡细胞更少(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虫草素可以调控皮瓣组织内氧化应激相关蛋白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升高(P<0.05),凋亡相关蛋白Bcl-2水平升高、cleaved-caspase3和Bax水平下降(P<0.05),自噬相关蛋白p-AMPK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II水平升高、p62水平下降(P<0.05)。结论:虫草素能促进穿支皮瓣远端存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和调控自噬水平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草素 穿支皮瓣 自噬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缺血/再灌注
下载PDF
利用学科交叉开展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肖健 黄文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93-797,共5页
本文基于刚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新增的交叉学科将为烧伤和创面修复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由此探讨了创面修复与相关领域交叉进展,引出关于"创面修复基础研究可以关注哪些基础科学问题"和"如何借鉴其他学科领... 本文基于刚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新增的交叉学科将为烧伤和创面修复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由此探讨了创面修复与相关领域交叉进展,引出关于"创面修复基础研究可以关注哪些基础科学问题"和"如何借鉴其他学科领域进展解决创面修复科学问题"等思考和建议,旨在把握机遇,利用学科交叉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开展创面修复基础研究,促进学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学科交叉 基础临床结合
原文传递
兼职护士管理体系在静配中心人力资源调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好 徐小群 +2 位作者 于亚卉 汤从容 张春梅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839-842,845,共5页
目的:探讨兼职护士管理体系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人力资源调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兼职护士管理小组,开发兼职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准入资质、培训策略、质量监督管理、药物耗损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统筹安排等方案... 目的:探讨兼职护士管理体系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人力资源调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兼职护士管理小组,开发兼职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准入资质、培训策略、质量监督管理、药物耗损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统筹安排等方案,构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兼职护士管理体系,比较两组药物冲配平均时间、药物配置近似错误发生率及兼职护士、静配中心及临床科室满意度。结果: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兼职护士管理体系实施后,药物冲配平均时间从(122.20±4.95)min缩短至(101.06±10.91)min(P<0.001);药物近似配置错误发生率由实施前0.125‰降至0.058‰(P<0.05);兼职护士满意度、静配中心满意度及临床科室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提升(P<0.001)。结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兼职护士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高效调配护理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科学、动态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兼职护士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护理管理
下载PDF
生长因子调控创面修复的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5
9
作者 肖健 张凡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0-615,共6页
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其主要通过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加速创面愈合。中国科学家对生长因子的基础、临床研究至今已有30年历史,研发的生长因子系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烧创伤及慢性难愈合溃疡的治疗。该文从免疫、神经、脂肪等... 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其主要通过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加速创面愈合。中国科学家对生长因子的基础、临床研究至今已有30年历史,研发的生长因子系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烧创伤及慢性难愈合溃疡的治疗。该文从免疫、神经、脂肪等多个角度阐述了生长因子对创面修复的前沿进展,并提出了该研究团队对生长因子调控创面修复的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因子 创面修复 创面愈合 研究团队 前沿进展 信号通路 烧创伤
原文传递
旋转皮瓣在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诗卉 李培丰 +3 位作者 王健 郭海雷 陶克 杜胜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45-348,共4页
目的探讨旋转皮瓣在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9例会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资料,8例为会阴部Paget′s病广泛切除后软组织缺损,1例为严重尿道狭窄治疗后软... 目的探讨旋转皮瓣在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9例会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资料,8例为会阴部Paget′s病广泛切除后软组织缺损,1例为严重尿道狭窄治疗后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4 cm×1.5 cm~30 cm×35 cm,均采用旋转皮瓣修复创面,对于面积过大患者采用旋转皮瓣覆盖重要部位结合自体皮肤以及人工皮肤覆盖剩余创面。尿道狭窄患者采用游离口腔黏膜重建尿道结合旋转皮瓣覆盖治疗。供区直接缝合或自体皮肤移植。结果术后9例患者受区皮瓣均存活,供区愈合。随访9~15个月,皮瓣存活良好,皮肤色泽接近正常,供区创面愈合良好。8例Paget′s病患者未见复发,其中1例大面积扩创患者会阴部皮瓣覆盖区域恢复良好,植皮区小范围慢性溃疡形成。尿道狭窄患者皮瓣恢复可,阴茎外形良好,未见尿道狭窄、尿瘘、窦道等。结论旋转皮瓣在会阴部软组织缺损中治疗效果明确,适用于会阴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阴 旋转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Paget′s病 尿道狭窄
原文传递
褪黑素通过激活Nrf2抑制铁死亡改善随意皮瓣存活
11
作者 楼承浩 卢颖枫 王健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526-531,539,共7页
目的:探讨褪黑素(MLT)是否能通过减轻随意皮瓣的铁死亡促进随意皮瓣存活。方法:将20只6~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LT组,观察术后3、7 d各组皮瓣存活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取皮瓣组织评估水肿情况,通过病理学染色、透射电子... 目的:探讨褪黑素(MLT)是否能通过减轻随意皮瓣的铁死亡促进随意皮瓣存活。方法:将20只6~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LT组,观察术后3、7 d各组皮瓣存活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取皮瓣组织评估水肿情况,通过病理学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免疫印迹等检测方法探讨MLT对随意皮瓣存活的作用及对铁死亡的调节作用。为探讨核红细胞因子2相关因子2(Nrf2)在MLT抑制随意皮瓣铁死亡中起到的作用,使用Nrf2抑制剂ml385作为抑制剂,随机将45只6~8周龄的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MLT组和MLT+ml385组,观察形态学变化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各组在术后第3、7天都出现远端皮瓣坏死。MLT组较对照组增加了皮瓣存活面积(P<0.05)及皮瓣血流灌注(P<0.05)。HE染色可见MLT组皮瓣内小血管含量多;Masson染色见真皮层纤维排列规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MLT组较对照组CD34阳性小血管增多(P<0.05),凋亡相关蛋白减少(P<0.05),抗氧化蛋白含量增加(P<0.05)。透射电镜可见皮瓣组织中铁死亡特征性改变。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检测、组织Fe含量检测、谷胱甘肽(GSH)水平以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LT组GSH上调(P<0.05),组织Fe积累降低(P<0.05),LPO减少(P<0.05)。联合使用ml385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MLT组比,MLT+ml385组中Nrf2下调(P<0.05),抗氧化指标HO-1下调(P<0.05),抗脂质过氧化指标GPX4下调(P<0.05),Fe结合蛋白轻链(FTL)下调(P<0.05)。结论:MLT治疗有利于小鼠随意皮瓣的存活;铁死亡是影响随意皮瓣存活的因素之一,抑制铁死亡能够促进随意皮瓣存活;MLT抑制铁死亡依赖于激活Nrf2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并促进Fe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铁死亡 随意皮瓣 缺血再灌注 核红细胞因子2相关因子2
下载PDF
生物材料表界面地貌结构及理化特性对巨噬细胞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惟 邵佳鸣 +3 位作者 杨敏 柳欢 韩春茂 王新刚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1-896,共6页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组织稳态和疾病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研发可调控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免疫系统的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领域极具应用前景。该文从材料学角度探讨如何设计生物材料的表界面地貌结构或理化特性,从而调控巨噬细胞的命运,如活...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组织稳态和疾病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研发可调控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免疫系统的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领域极具应用前景。该文从材料学角度探讨如何设计生物材料的表界面地貌结构或理化特性,从而调控巨噬细胞的命运,如活化、极化、黏附、迁移、增殖和分泌;同时探讨如何将这些具有免疫调控功能的生物材料应用于创面愈合领域。此外,该文还提出生物材料在免疫调控应用中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生物相容性材料 免疫 极化 表界面地貌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端侧吻合法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
13
作者 邱海胜 倪晓 +1 位作者 余方正 张雷 《中华全科医学》 2024年第11期1846-1849,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端侧吻合的游离腓肠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23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外科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为受区一条主... 目的探讨动脉端侧吻合的游离腓肠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23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外科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为受区一条主干血管已损伤或主干血管太粗无法匹配腓肠内侧动脉。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5.0 cm)~(12.0 cm×7.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其中动脉均采用腓肠动脉与受区主干血管的端侧吻合。修复足部创面时,皮瓣供区选同侧小腿;修复手部创面时,皮瓣供区可选同侧或对侧小腿。结果16块皮瓣动脉均顺利吻合,皮瓣均顺利成活,本组病例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随访2个月~3年,平均1年,皮瓣无明显回缩,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质地良好,肢体血供佳,感觉正常。16例供区均直接缝合,均愈合良好,仅留线型疤痕。末次随访时手部功能评定:9例为优,3例为良;足部功能评定:4例均为优;16例患者对供区及受区皮瓣外观均满意。结论游离腓肠动脉穿支皮瓣不损伤供区主干血管,相对隐蔽,中小皮瓣供区均能直接缝合,损伤较小。应用端侧吻合的游离腓肠动脉穿支皮瓣既不用考虑受区血管的匹配,又能减少受区主干血管的损伤,提高皮瓣的成活率。此术式是临床修复手足部创面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皮肤移植 血管吻合 显微外科技术 创面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