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患者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池万章 黄雪融 +2 位作者 周强 陈光勇 张顺开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641-643,655,共4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以及对患者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影响。方法: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依达拉奉及常规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以及对患者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影响。方法: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依达拉奉及常规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的CRP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月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第14天CRP水平与NIHS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的CRP水平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63%(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用依达拉奉,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尤瑞克林 C反应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原文传递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降低携带CYP2C19*2功能减退等位基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 被引量:1
2
作者 曾涛 王淳 +4 位作者 易兴阳 王晓明 卿婷 周强 林静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1年第2期65-73,共9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患者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及抗血小板治疗预防END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570例急性IS患者随机分配到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双...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患者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及抗血小板治疗预防END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570例急性IS患者随机分配到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双抗组,284例)或阿司匹林组(单抗组,286例)。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7~10天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率,采用质谱法检测CYP2C19*2 (rs4244285)基因型。原发终点为入院10天内END。结果:121例(21.2%)发生END。CYP2C19*2功能降低等位基因与END高发生率相关(携带者为26.8%,非携带者为16.6%,P = 0.004)。双抗组END发生率低于单抗组(17.6%:24.8%,P = 0.032)。分层分析显示,对于CYP2C19*2功能降低等位基因携带者,双抗治疗比单抗治疗更有效降低END(18.8%:34.9%,P = 0.006)。对于非携带者,双抗治疗组和单抗治疗组之间END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6.7%:16.6%,P = 0.998)。结论: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可降低携带CYP2C19*2功能降低等位基因IS患者END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缺血性卒中 氯吡格雷 CYP2C19*2基因多态性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吴伟杰 孙紫徽 +2 位作者 徐良额 黄河 黄雪融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978-985,共8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7日—2022年12月31日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AIS指南进行标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7日—2022年12月31日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AIS指南进行标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溶栓后至发病48 h内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溶栓后7 d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7 d与溶栓前NIHSS评分差值,以及治疗3个月后的全因死亡率和不良预后比例。结果232例AIS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116例)。2组患者溶栓后7 d的NIHSS评分、溶栓后7 d与溶栓前NIH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3个月后不良预后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2.1%vs.28.4%;OR=0.252,95%CI(0.105,0.602),P=0.002]。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可提高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IS的疗效,改善患者3个月后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疗效
原文传递
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颜志钦 易兴阳 +4 位作者 虞君儒 陈光勇 刘凌云 林继光 包绍智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1期1408-1410,共3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脂组和普通降脂组。2组患者均予以控制颅压、血压和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基础治疗。普通降脂组加用瑞...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脂组和普通降脂组。2组患者均予以控制颅压、血压和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基础治疗。普通降脂组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强化降脂组加用瑞舒伐他汀片20mg/次,1次/d,连用6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强化降脂组下降或上升较普通降脂组幅度更大(P<0.05);同时2组患者的斑块大小、厚度和内-中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强化降脂组下降较普通降脂组幅度更大(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良好的调脂作用,可降低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厚度和IMT,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降血脂药 动脉硬化
下载PDF
ALOX5AP基因SG13S114A/T和COX-2基因765G/C交互作用增加脑梗死的易感性 被引量:5
5
作者 池万章 易兴阳 +2 位作者 黄雪融 周强 池丽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422-3425,共4页
目的:探讨ALOX5AP SG13S114A/T、COX-2 765G/C和COX-1 50C/T多态性及交互作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对41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11名对照者(对照组)ALOX5AP基因SG13S114A/T、COX-2基因765G/C... 目的:探讨ALOX5AP SG13S114A/T、COX-2 765G/C和COX-1 50C/T多态性及交互作用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对41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11名对照者(对照组)ALOX5AP基因SG13S114A/T、COX-2基因765G/C和COX-1基因50C/T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检测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结果:ALOX5AP SG13S114 A/T、COX-1 50C/T和COX-2 765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在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GMDR示SG13S114和COX-2具有联合交互作用,同时携带ALOX5AP SG13S114AA型和COX-2 765CC基因型者脑梗死风险增加2.842倍。结论:对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深入研究复杂疾病的基因型和表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 单核苷酸多态性 多因子降维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基因变异与氯吡格雷抵抗及血管事件相关性 被引量:5
6
作者 冯芹 易兴阳 +4 位作者 范真 林静 周强 成文 池丽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43-947,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随访期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6月~2015年1月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375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0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质谱法检测8个...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随访期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6月~2015年1月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375例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0d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质谱法检测8个CYP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多因子降维法分析基因-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根据入组患者是否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153例和氯吡格雷敏感组222例。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组CYP3A5(rs776746)GG+AG及CYP2C19*2(rs4244285)AG+AA基因型频率分布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CYP3A5GG和CYP2C19*2AA基因型组合使氯吡格雷抵抗风险增加了2.23倍(OR=2.23,95%CI:1.08~5.87,P=0.025),且为原发终点发生的危险因素,CYP3A5GG和CYP2C19*2AA交互基因型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低于未携带者[(32.58±10.23)%vs(53.84±17.25)%,P=0.000]。结论CYP450相关基因变异及其交互作用与氯吡格雷抵抗和随访期血管事件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基因型
下载PDF
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对血小板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池万章 周强 +1 位作者 林静 易兴阳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273-277,共5页
目的:通过与单用阿斯匹林组比较,探讨阿斯匹林加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起病在72 h内的57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单抗组和双抗组,分别接受阿斯匹林和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目的:通过与单用阿斯匹林组比较,探讨阿斯匹林加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起病在72 h内的57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单抗组和双抗组,分别接受阿斯匹林和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入院第1天和治疗30 d时对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进行检测。原发有效终点为10 d内神经功能恶化,次要有效终点为30 d内脑梗死复发、心肌梗死、外周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安全终点为30 d内颅内和颅外出血。结果:与单抗组比较,双抗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和脑梗死复发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30 d后双抗组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明显低于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病程中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或复发的脑梗死患者入院第1天的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明显高于无神经功能恶化或无复发的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安全终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斯匹林加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并安全有效地降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和脑梗死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复发 抗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功能 神经功能恶化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池万章 易兴阳 +2 位作者 周强 林静 池丽芬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3年第6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及环氧化酶-1(COX-1)基因C50T和环氧化酶-2(COX-2)基因G765C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方法634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次13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前和治疗7~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及环氧化酶-1(COX-1)基因C50T和环氧化酶-2(COX-2)基因G765C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方法634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次13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前和治疗7~10天后分别检N--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并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检测COX-1基因CSOT、COX-2基因G765C多态性。结果634例脑梗死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者129例(20.35%),阿司匹林半抵抗(ASR)28例(4.42%),阿司匹林敏感(AS)477例(75.23%)。COX-1CSOT和COX-2G765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ASR+AR组及As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司匹林后7—10天,脑梗死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下降80.00%及40.00%;无论COX-1C50T和COX-2G765C的哪种基因型均可使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降低,但各种基因型在这些指标降低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1基因CSOT和基因GCOX-2765C变异者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在服阿司匹林前后均高于无变异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高,COX-1基因CSOT、COX-2基因G765C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也不影响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环氧化酶
下载PDF
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短期预后及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黄如月 邵蓓 +6 位作者 王鹏 邵敏洁 黄双双 宋梦婉 林玲玲 池丽芬 张顺开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发病4.5h内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短期预后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静脉溶栓登记的605例患者,其中静脉溶栓后经头颅MRI证实的孤立性脑桥梗死29例(脑桥梗死组),基底节区梗死59例(基底节区梗死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发病4.5h内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短期预后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静脉溶栓登记的605例患者,其中静脉溶栓后经头颅MRI证实的孤立性脑桥梗死29例(脑桥梗死组),基底节区梗死59例(基底节区梗死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和出院时、90d的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及颅内外出血发生率;同时观察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进展或波动的发生情况。结果脑桥梗死组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基底节区梗死组[(3.7±1.2)g/L vs(3.2±0.9)g/L,P=0.037]。2组良好预后在出院时(51.7%vs 62.7%,P=0.324)和90d(86.2%vs 78.0%,P=0.3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脑桥梗死患者中,12例发生进展或波动,6例(50.0%)出院时预后良好,只有1例(8.3%)90d预后不良。结论孤立性脑桥梗死超急性期静脉溶栓可能是有效和安全的。尽管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进展或波动发生高,但短期预后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纤维蛋白原 预后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颜志钦 易兴阳 +4 位作者 虞君儒 陈光勇 刘凌云 林继光 包绍智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10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将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脂组和普通降脂组。两组均予以控制颅压、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基础治疗。普通降脂组...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将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脂组和普通降脂组。两组均予以控制颅压、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基础治疗。普通降脂组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强化降脂组加用瑞舒伐他汀片20 mg/次,1次/d,连用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MMP-2、3、8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强化降脂组下降更大;强化降脂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普通降脂组。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疗效较肯定,通过降低血清中MMP-2、3、8的表达水平阻断其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瑞舒伐他汀 强化降脂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COX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盈盈 易兴阳 +2 位作者 王淳 张标 林静 《西部医学》 2019年第6期883-888,共6页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COX)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11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头颅CT和MRI检查确诊的29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彩超结果分为颈动...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COX)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11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头颅CT和MRI检查确诊的29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组(VP)94例、稳定斑块组(SP)74例和无斑块组(NP)131例;同时再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T)108例和非内膜增厚组(NT)191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质谱分析测定基因多态性,包括前列腺素合酶1 (PTGS1-rs1236913)、前列腺素H合酶2(PTGS2-rs689466)、血栓素A2合酶(TBXAS1-rs2267679、rs41708、rs194149)、前列腺素E合酶(PTGES2-rs647 8818)、环前列腺素合成酶(PTGIS-rs5602、rs5629).结果在易损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之间TBXAS1-rs194149 GG基因型(P=0.0281),PTGIS-rs5602 CT基因型(P=0.0319)存在显著差异.内膜增厚组和非内膜增厚组之间PTGS2-rs689466 GG基因型(P=0.0216)显示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TGIS的AA基因型(P=0.0308,OR:0.275,95%CI:0.079~0.955)和PTGS2的AG+ GG基因型(P=0.0065,OR:2.162,95%CI:1.232~3.795)是内膜增厚的破坏性因素.结论 COX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脑梗死的发病率存在相关性,PTGIS和PTGS2基因多态性与内膜增厚脑卒中患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合酶 脑梗死 遗传多态性 颈动脉斑块 内膜增厚
下载PDF
环氧化酶基因多态性及交互作用与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易兴阳 周强 +3 位作者 范真 林静 刘平 成文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51-356,共6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环氧化酶(COX)基因多态性及其间交互作用与AR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9-08—2011-08在温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德阳市人民医院住院就诊的6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当天开始服用阿司匹...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环氧化酶(COX)基因多态性及其间交互作用与AR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9-08—2011-08在温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德阳市人民医院住院就诊的6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当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7~10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者及阿司匹林敏感(AS)者。采用质谱法对患者COX-1和COX-2共4个基因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分析多基因位点交互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34例脑梗死患者发生AR者129例(20.35%),半抵抗(ASR)者28例(4.42%),AS者477例(75.23%)。AR组和AS组间COX-1和COX-2各基因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MDR分析显示,COX-1和COX-2基因存在交互作用,最优模型为rs3842787和rs20417两个基因位点的联合作用模型,交叉检验一致性为10/10,符号检验P=0.0116。糖尿病(OR=2.16,95%CI:1.25~4.67,P〈0.01)、rs3842787和rs20417高风险交互(OR=2.51,95%CI:1.38~5.96,P〈0.01)为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脑梗死患者AR发生率高,rs3842787和rs20417联合交互作用可能增加了AR风险,对基因与基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有助于深入研究AR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抵抗 脑梗死 环氧化酶 基因多态性 广义多因子降维法
下载PDF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评估频次对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弋平 《中国乡村医药》 2016年第9期13-14,共2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评估频次对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每餐前应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1次,连续评估15天,或直至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评估频次对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每餐前应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1次,连续评估15天,或直至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对照组每周应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1次,共评估3次。两组均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相应的饮食方案。结果吞咽功能障碍:观察组47例(78.3%),对照组19例(31.7%);吸入性肺炎:观察组2例(3.3%),对照组21例(35.0%)。两组吞咽功能障碍检出率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加洼田饮水试验的频次,能更早发现吞咽功能障碍,并进行干预,预防并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功能障碍 洼田饮水试验 吸入性肺炎
下载PDF
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颜晓晓 林勉 +1 位作者 张顺开 邵蓓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行非心脏和非血管外科手术,经MRI确诊为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例(病例组),同期随机选择围术期未发生脑卒中患者162例(对... 目的探讨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行非心脏和非血管外科手术,经MRI确诊为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例(病例组),同期随机选择围术期未发生脑卒中患者162例(对照组),采用13配对病例研究设计,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术中血压下降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3.3%vs 19.8%,P=0.038),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肾脏病、脑血管病、心房颤动、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2.2%vs37.0%,P=0.047;14.8%vs 29.6%,P=0.032;18.5%vs 32.1%,P=0.025;11.1%vs 33.3%,P=0.001;20.4%vs 32.7%,P=0.000;22.2%vs 37.7%,P=0.046;(10.67±4.92)×109/L vs(14.39±6.18)×109/L,P=0.042;(78.92±2.87)μmol/L vs(108.00±3.21)μmol/L,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中血压下降(OR=9.594,95%CI:3.338~27.575,P=0.000)、高血压(OR=9.219,95%CI:2.945~28.856,P=0.000)、慢性肾脏病(OR=6.096,95%CI:1.782~20.858,P=0.004)、脑血管病(OR=3.870,95%CI:1.008~14.860,P=0.049)、心房颤动(OR=3.225,95%CI:1.128~9.219,P=0.029)为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血压下降、高血压、慢性肾脏病、脑血管病、心房颤动可能为非心脏和非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期间 卒中 高血压 心房颤动 肾病
下载PDF
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义明 余泽珍 +3 位作者 周强 李强 池丽芬 易兴阳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19期1553-1556,1574,共5页
目的探讨花生四烯酸(AA)细胞色素P450酶(CYP)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及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起病72h内入院、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300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98例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花生四烯酸(AA)细胞色素P450酶(CYP)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及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起病72h内入院、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300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98例为对照组。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 MS)检测CYP2C8基因rs17110453、rs1934980,CYP2J2基因rs10889160,CYP4A11基因rs2269231、rs9333025和CYP4F2基因rs3093135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应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检测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结果单基因分析发现,两组间6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MDR分析发现,rs17110453和rs9333025两个基因位点具有交互作用,最优模型为rs17110453和rs9333025两个基因位点联合作用模型,交叉检验一致性为10/10,符号检验为9(P=0.011 2);交互作用风险较大的组合依次为rs17110453CC+rs9333025GG、rs17110453 CC+rs9333025GG/AG、rs17110453CC+rs9333025AG。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调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因素后,rs17110453和rs9333025的高风险交互变量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相关(OR=2.96,95%CI:1.58-8.26,P=0.000)。结论rs17110453和rs9333025两基因位点联合交互作用可明显增加脑梗死发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四烯酸 细胞色素P450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脑梗死 相关性
下载PDF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20-HETE、EETs、DHETs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义明 易兴阳 +1 位作者 余泽珍 周强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9期968-969,共2页
目的 探讨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CYP)代谢产物20-羟基二十碳四烯酸(20-HETE)、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和二羟基二十碳三烯酸(DHETs)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395例(脑梗死组),另择同期391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检... 目的 探讨花生四烯酸细胞色素P450(CYP)代谢产物20-羟基二十碳四烯酸(20-HETE)、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和二羟基二十碳三烯酸(DHETs)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395例(脑梗死组),另择同期391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20-HETE、EETs、DHETs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20-HETE、EETs、DHETs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20-HETE、DHET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EET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高20-HETE、低EETs、高DHETs均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临床上有可能通过减少20-HETE的合成或增加其分解(降低其血浆水平),以及增加EETs的合成或减少其分解(增加其血浆水平),来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花生四烯酸 细胞色素P450 相关性
下载PDF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金天宇 曹方正 +4 位作者 张哲宇 黄薇 徐良额 江秉泽 徐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964-969,共6页
目的探究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21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 目的探究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21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7例,根据溶栓前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判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根据出院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患者的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327例患者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52例(15.90%),非高纤维蛋白血原血症组275例(84.10%);出院90 d预后不良63例(19.27%),预后良好264例(80.73%)。与非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比较,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的患者基线FIB水平、饮酒史及预后不良占比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年龄较大,就诊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DNT)较长,FIB较高,小动脉闭塞型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比例较低,抗凝药物使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脑实质出血(PH)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重度脑水肿比例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线FIB(OR=0.566,95%CI 0.368~0.872,P<0.05)、7 d NIHSS评分(OR=0.638,95%CI 0.490~0.831,P<0.05)是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AIS患者静脉溶栓不良预后相关,基线高水平FIB与7 d NIHSS评分较高的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易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预后
下载PDF
维生素D和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吴超文 何金彩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1137-1140,共4页
维生素D受体在神经系统内广泛存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能存在神经保护、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炎作用,与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维生素D与脑卒中关系的临床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卒中 维生素D 进展
下载PDF
护理工作中家庭成员对治疗决策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双双 傅铖 《中国乡村医药》 2019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从专业护理人员角度出发,观察家庭成员在治疗选择方面的作用。方法 2017年9—12月该院神经内科随机选取护理人员33名进行访谈,数据采用描述性的定性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分类总结讨论。结果从护理人员角度观察,四个主题在家庭成员对... 目的从专业护理人员角度出发,观察家庭成员在治疗选择方面的作用。方法 2017年9—12月该院神经内科随机选取护理人员33名进行访谈,数据采用描述性的定性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分类总结讨论。结果从护理人员角度观察,四个主题在家庭成员对临床决策的认识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1)家庭背景作用下的既定存在的对治疗选择的倾向性;(2)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希望进一步治疗的强烈意愿;(3)家庭成员所遭遇的躯体疲劳和精神压力;(4)家庭组成和风俗习惯的影响。结论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可以认识到家庭成员在患者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并没有导致家庭成员的早期参与。发展和建立一个系统来评估家庭成员的需要和愿望,以便提供具体的个体化支持,应成为跨学科临床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家庭成员 临床决策
下载PDF
孤立性脑桥梗死形态学部位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如月 张侠 +4 位作者 陈伟莉 张顺开 池丽芬 林静 黄双双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形态学部位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经MRI证实的259例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临床是否发生急性期神经功...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形态学部位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经MRI证实的259例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临床是否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分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依据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所示形态学部位不同分为上部、中部及下部梗死,统计学分析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及形态学部位的差异,以及形态学部位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相关性。结果259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中发生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71例(27.4%1,未进展者188例(72.6%)。单因素分析显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在实验室检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治疗措施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比例[41(57.7%)US.82(43.6%)]及吸烟[10(14.2%)vs 49(26.2%)]、住院时间[(22.72±7.01)vs.(19.42±7.76)d]、短期临床预后不良比例[56(78.87%)VS.64(34.04%)]、下部脑桥梗死发生率[31(43.7%)%57(30-3%)]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下部梗死是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I.952,95%CI:1.081-3.524,P=-0.027)。结论下部梗死可作为孤立性脑桥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桥 神经功能缺损进展 急性期 弥散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