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质过氧化在肾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欧阳静萍 李端祥 +1 位作者 涂淑珍 凌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54-356,共3页
本实验观察大鼠肾缺血75min及缺血60min后再灌注15min时肾组织脂质过氧化(LPO)和有关酶类变化。结果显示,肾脏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后肾皮质和髓质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 本实验观察大鼠肾缺血75min及缺血60min后再灌注15min时肾组织脂质过氧化(LPO)和有关酶类变化。结果显示,肾脏缺血和缺血/再灌注后肾皮质和髓质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无明显变化。缺血/再灌注后黄嘌呤氧化酶(XO)活性显著升高。上述结果提示,肾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时的LPO增强与氧自由基(OFR)产生增多有关。但上述二种情况时OFR产生机制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脂质类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比较二甲基亚砜和硝苯吡啶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欧阳静萍 刘金保 +2 位作者 涂淑珍 杨海鹭 董传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44-146,共3页
本文比较了钙拮抗剂硝苯吡啶(nifedipine,Nif)和OH·自由基清除剂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对异丙基肾上腺素(ISP)性心肌梗塞的作用。结果发现,两者均具有降低心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的作... 本文比较了钙拮抗剂硝苯吡啶(nifedipine,Nif)和OH·自由基清除剂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对异丙基肾上腺素(ISP)性心肌梗塞的作用。结果发现,两者均具有降低心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的作用,同时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QSH-Px)和Ca^(2+)-Mg^(2+)-ATP酶活力显示一定效应。本文进一步分析了Ca^(2+)和HO。在心肌缺血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硝苯吡啶 ISP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欧阳静萍 凌宏 卢延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3-45,共3页
本文观察了AMI家兔术前及术后24h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发现AMI组的校正粘度、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粘度变化两组相似。表明AMI时的血液流变学变化部分与应激反应有关,也可能还受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急性病 血液粘度
下载PDF
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血浆前激肽释放酶和抗凝血酶Ⅲ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汪学军 董传仁 凌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0-103,共4页
本实验动态观察了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大鼠血浆前激肽释放酶(PKA)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了它们之间及其与心肌缺血、梗塞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首次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4小时,PKA已显著降低(P<0.05),AT-Ⅲ也有降低趋... 本实验动态观察了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大鼠血浆前激肽释放酶(PKA)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了它们之间及其与心肌缺血、梗塞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首次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4小时,PKA已显著降低(P<0.05),AT-Ⅲ也有降低趋势;24小时两者均显著降低(P<0.01),且两者间呈正相关(r=0.59,P<0.05);48小时AT-Ⅲ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PKA则仍显著降低;24小时PKA与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及心电图Ⅱ导联J/R比值均呈负相关(r=-0.60,-0.78;P<0.05,0.01)。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在异丙肾上腺素导致大鼠心肌梗塞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心肌梗塞后血浆AT-Ⅲ的降低主要与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异丙肾上腺素 PKA AT-Ⅲ
下载PDF
异丙肾上腺素ISP致心肌微血管阻塞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汪学军 欧阳静萍 +3 位作者 涂淑珍 刘金保 董传仁 凌宏 《微循环学杂志》 1992年第1期8-11,共4页
本实验通过对血浆凝固性的动态变化和自由基系统有关指标的变化的监测以及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ISP)(85mg/kg)后早期(4h以前)即有明显的血浆高凝状态、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和心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且... 本实验通过对血浆凝固性的动态变化和自由基系统有关指标的变化的监测以及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ISP)(85mg/kg)后早期(4h以前)即有明显的血浆高凝状态、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和心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且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与血浆凝固性紊乱程度之间呈正直线相关;心、肝、肾和脑以及血清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心肌的SOD和GSH—Px活性均显著增高。提示ISP引起的膜脂质过氧化、血浆高凝状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血管内皮受损和微血栓形成是ISP致心肌微血管阻塞的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肾上腺素 微血管阻塞 ISP 机理探讨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血清MDA含量 凝血系统激活 膜脂质过氧化 高凝状态 病理学观察 自由基系统 正直线相关 微血栓形成 心肌组织 动态变化 皮下注射 损伤程度 心肌缺血 内皮受损 血浆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DIC患者凝血、纤溶、激肽和补体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董传仁 汪学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285-288,共4页
本文采用目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检测手段,从探讨流行性出血热时凝血、纤溶、激肽和补体系统的变化与并发DIC与否入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EHF时四大系统的同步变化,并阐明了各变化的机理。其中血浆纤溶酶原的定量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应用于EHF... 本文采用目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检测手段,从探讨流行性出血热时凝血、纤溶、激肽和补体系统的变化与并发DIC与否入手,较为系统地研究了EHF时四大系统的同步变化,并阐明了各变化的机理。其中血浆纤溶酶原的定量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应用于EHF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凝血 纤溶 激肽 补体
下载PDF
反复短暂心肌缺血对心肌的影响
7
作者 罗自强 凌宏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61-363,共3页
一次短暂的心肌缺血虽不引起心肌坏死,但可导致心肌机能、代谢和超微结构长时间的异常。心肌一定程度的反复短暂缺血对其机能、代谢和超微结构并无累积性损害作用,甚至可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缩小其后急性心肌梗塞的梗塞范围。但也应注意... 一次短暂的心肌缺血虽不引起心肌坏死,但可导致心肌机能、代谢和超微结构长时间的异常。心肌一定程度的反复短暂缺血对其机能、代谢和超微结构并无累积性损害作用,甚至可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缩小其后急性心肌梗塞的梗塞范围。但也应注意到,缺血时间过长及发作次数过多的心肌反复缺血仍可产生累积性损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心肌缺血 收缩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氯丙嗪对离体鼠心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8
作者 汪长华 董传仁 涂淑珍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22-24,共3页
本文利用Langendroff's离体灌流装置探讨氯丙嗪对离体鼠心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氯丙嗪能减轻缺血一再灌注时心脏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漏出的增加,抑制心肌细胞游离脂肪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提高心肌C_2^(2+),Mg^(2+)—ATP... 本文利用Langendroff's离体灌流装置探讨氯丙嗪对离体鼠心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氯丙嗪能减轻缺血一再灌注时心脏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漏出的增加,抑制心肌细胞游离脂肪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提高心肌C_2^(2+),Mg^(2+)—ATP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结果提示:氯丙嗪可减轻离体鼠心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其机理与氯丙嗪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丙嗪 缺血—再灌注 心肌
下载PDF
布洛芬、瓜蒌对家兔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谌辉 凌宏 董传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89年第2期143-145,共3页
布洛芬对心肌梗塞(AMI)再灌注后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多形核粒细胞(PMN)浸润、白细胞堵塞微血管及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瓜萎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性、血栓形成和再灌注性出血,但对上述白细胞指标影响不明显。两者都能进一步缩小再灌... 布洛芬对心肌梗塞(AMI)再灌注后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多形核粒细胞(PMN)浸润、白细胞堵塞微血管及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瓜萎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性、血栓形成和再灌注性出血,但对上述白细胞指标影响不明显。两者都能进一步缩小再灌注后的心肌梗塞范围,提示两药对AMI再滤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再灌注损伤 布洛芬 瓜蒌
下载PDF
培养心肌细胞内的SDH图象分析——大豆磷脂脂质体对缺血再灌心肌膜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友云 冯晓祥 +4 位作者 李发乾 宋健 陈锡昌 董传仁 汪长华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在判断心肌缺血,再灌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IBAS图象分析系统对缺血再灌的培养心肌细胞内的SDH定量评估,以求探讨大豆磷脂脂质体对心肌缺血再灌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在缺血及再灌组的心肌细胞内... 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在判断心肌缺血,再灌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IBAS图象分析系统对缺血再灌的培养心肌细胞内的SDH定量评估,以求探讨大豆磷脂脂质体对心肌缺血再灌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在缺血及再灌组的心肌细胞内出现较强的SDH损伤性反应,大豆磷脂脂质体能明显减轻这种反应,提示大豆磷脂脂质体对缺血及缺血/再灌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心肌细胞培养 心肌缺血/再灌 琥珀酸脱氢酶 图象分析 大豆磷脂脂质体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培养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甘燚 汪雄 +4 位作者 欧阳静萍 魏蕾 李春华 吴胜英 陈艳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84-288,i005,共6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培养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影响,以探讨血管钙化发生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动脉平滑肌细胞,用β甘油磷酸(βGP)诱导细胞钙化。培养细胞分4组:正常对照组;βGP组:βGP终浓度为10mmol·L-1;AngⅡ组:...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培养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影响,以探讨血管钙化发生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动脉平滑肌细胞,用β甘油磷酸(βGP)诱导细胞钙化。培养细胞分4组:正常对照组;βGP组:βGP终浓度为10mmol·L-1;AngⅡ组:AngⅡ终浓度为10-7mol·L-1;βGP+AngⅡ组:同时加入相同浓度的βGP和AngⅡ,连续培养10d。采用Vonkossa染色、细胞层钙沉积定量和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判断钙化程度,用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结果:βGP组细胞Vonkossa染色见大量黑色颗粒状沉积物弥漫分布于细胞层,βGP+AngⅡ组细胞之间散在分布黑色沉着点;βGP+AngⅡ组细胞钙沉积显著低于βGP组[分别为(1.336±0.096)和(2.056±0.441)μmol·L-1,P<0.01];βGP+AngⅡ组细胞内ALP活性显著低于βGP组[分别为(277.57±87.81)和(691.27±128.06)IU·L-1,P<0.01]。正常对照组与AngⅡ组细胞比较,Vonkossa染色、细胞钙沉积量和ALP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βGP+AngⅡ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βGP组,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的比例升高(P<0.05)。结论:10-7mol·L-1的AngⅡ可抑制钙化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体外钙化进程。其作用可能与抑制ALP活性和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钙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肌酐清除率与其它肾功能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袁光辉 王圣基 +2 位作者 凌宏 管美英 张一桥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学报》 1991年第4期145-148,共4页
本文对86名正常人和213例HFRs患者进行了Ccr与Bm、Scr、UP、RFI、FENa等五项肾功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人Ccr与Bun、Scr、BFI呈高度负相关;RFI、FENa与Scr呈丘相关;Bun与Scr正相关。各项指标间复相关系数(R值)无显著性差异(R=... 本文对86名正常人和213例HFRs患者进行了Ccr与Bm、Scr、UP、RFI、FENa等五项肾功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人Ccr与Bun、Scr、BFI呈高度负相关;RFI、FENa与Scr呈丘相关;Bun与Scr正相关。各项指标间复相关系数(R值)无显著性差异(R=0.3048、P>O.05)。各型和发热期至多尿期HFRS患者Ccr与Scr均呈负相关.各型患者中Ccr还与FRI、FENa呈负相关,其复相关系数(R值)有极其显著性意义(R=0.5386-0.6089,P>0.01),表明在疾病情况下Ccr与各项肾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出现失平衡,由互相独立的关系变为复杂的变交叉关系,此一结论对阐明HFRS肾损害的病理生理抽制提供数据,同时也表明对HFRs患者测定Ccr对了解肾损害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肌酐清除率 肾功能 CCR HFRS 肾脏功能
下载PDF
前后四年住院婴儿死亡原因分析
13
作者 邹泽军 赵小玉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学报》 1993年第2期81-82,共2页
分析婴儿死亡原因,发现并提出婴儿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防涪工作的重点,降低婴儿病死率,是医护工作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将1979年1月~1982年12月(前组)与1989年1月~1992年12月(后组)前后四年中,住院婴儿死亡原... 分析婴儿死亡原因,发现并提出婴儿疾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防涪工作的重点,降低婴儿病死率,是医护工作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将1979年1月~1982年12月(前组)与1989年1月~1992年12月(后组)前后四年中,住院婴儿死亡原因分析讨论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死亡原因 生活力 颅内出血
下载PDF
栝蒌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海鹭 欧阳静萍 涂淑珍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29-131,共3页
以脂质过氧化物含量(MAD),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心肌出血为指标观察栝萎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枯萎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区心肌 MAD 的升高反应,提高 SOD 活性,降低再灌后缺血心肌的出血率。
关键词 栝萎 心脏 保护作用 药理学
原文传递
瓜蒌对大鼠缺血心肌膜酶、膜脂和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欧阳静萍 涂淑珍 +2 位作者 刘金保 杨海鹭 董传仁 《起搏与心脏》 1990年第4期188-191,共4页
本实验以异丙基肾上腺素心肌缺血(ISP—MI)为模型,对心肌膜酶、膜脂和自由基系统进行研究,探讨瓜蒌抗心肌缺血的机制。结果发现,ISP—MI后心肌游离脂肪酸(FFA)增加(P<0.05),心、肝、肾、脑和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P... 本实验以异丙基肾上腺素心肌缺血(ISP—MI)为模型,对心肌膜酶、膜脂和自由基系统进行研究,探讨瓜蒌抗心肌缺血的机制。结果发现,ISP—MI后心肌游离脂肪酸(FFA)增加(P<0.05),心、肝、肾、脑和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P<0.01)。心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增高(P<0.05),Na^+—K^+ATP酶活性降低(P<0。05),Ca^(+++)-Mg^(++)ATP酶活性增高(P<0.05)。瓜蒌治疗后心肌MDA含量降低(P<0.01),Ca^(++)-Mg^(++)ATP酶活性增高(P<0.05),FFA含量减少(P<0.05)。表明瓜蒌对缺血心肌保护的机制与抗自由基损伤、减轻细胞内Ca^(++)超负荷及减少FF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 心肌缺血 自由基 中药
原文传递
心电图在大鼠药物性心肌梗塞范围定量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涂淑珍 汪学军 +1 位作者 董传仁 凌宏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4期305-308,共4页
通过对大鼠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的常规心电图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对比研究发现,心电图上出现 Q 波的导联数和Ⅱ导联 J/R 比值以及各导联 J/R 比值之和均与梗塞范围的镜下 Rona's 计分呈正直线相关(r=0.67~0.86)。因此,认为... 通过对大鼠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的常规心电图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对比研究发现,心电图上出现 Q 波的导联数和Ⅱ导联 J/R 比值以及各导联 J/R 比值之和均与梗塞范围的镜下 Rona's 计分呈正直线相关(r=0.67~0.86)。因此,认为在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梗塞的梗塞范围定量方面常规的心电图监视可以替代复杂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电图 心电描记术 大鼠
原文传递
大豆磷脂脂质体对离体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膜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长华 董传仁 +3 位作者 陈锡昌 张友云 欧阳静萍 涂淑珍 《起搏与心脏》 1992年第4期205-207,共3页
本文利用Langendroff's离体灌流装置探讨大豆磷脂脂质体对离体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膜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可致心脏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含量增加,心肌细胞游离脂肪酸聚积,心肌Ca^(2+),Mg^(2+)-ATP酶活性降低,线... 本文利用Langendroff's离体灌流装置探讨大豆磷脂脂质体对离体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膜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可致心脏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含量增加,心肌细胞游离脂肪酸聚积,心肌Ca^(2+),Mg^(2+)-ATP酶活性降低,线粒体膜脂脂质徽粘度增加;补充大豆磷脂脂质体(每毫升K-H液含500μg磷脂)能有效地抑止上述变化。结果提示:大豆磷脂脂质体可保护离体大鼠心脏,减轻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磷脂 再灌注 膜损伤 心肌缺血
原文传递
蝮蛇抗栓酶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汪学军 董传仁 凌宏 《起搏与心脏》 1990年第1期5-8,共4页
本课题以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不同时间的变化为指标,观察了蝮蛇抗栓酶(Svate)对大鼠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的影响。结果表明Svate能显著地限制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肌的损伤作用。同时,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和肌... 本课题以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不同时间的变化为指标,观察了蝮蛇抗栓酶(Svate)对大鼠异丙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的影响。结果表明Svate能显著地限制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肌的损伤作用。同时,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和肌酐含量的检测结果也提示Svate能改善急性心肌梗塞大鼠肝、肾功能的暂时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蝮蛇抗栓酶 乳酸脱氢酶 异丙肾上腺素
原文传递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的研究——Ⅲ.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降低的机理与临床意义
19
作者 汪学军 董传仁 向近敏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1-4,共4页
通过对9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阴离子隙(AG)和血清 Na^+、K^+、Cl^-、HCO_3^-、白蛋白和钙的含量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的同步动态监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本研究发现,EHF 中 AG 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低白蛋白血症和血液稀释所致的未测定阴... 通过对9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阴离子隙(AG)和血清 Na^+、K^+、Cl^-、HCO_3^-、白蛋白和钙的含量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的同步动态监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本研究发现,EHF 中 AG 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低白蛋白血症和血液稀释所致的未测定阴离子减少.AG 降低的出现率依轻中型、重型、危重型而递减:病死者生前未见 AG 降低,且 AG 降低者无1例死亡;AG 降低时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低于 AG 正常时,且显著高于 AG 升高时,维持在正常的50%左右.提示在 EHF 中 AG 降低的出现标志着病情较轻、肾小球滤过率中等程度下降,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阴离子隙 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阴离子隙的研究——Ⅳ阴离子隙与尿量、血钠的同步变化在估计EHF预后中的意义探讨
20
作者 董传仁 汪学军 向近敏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5-8,共4页
通过对97例 EHF 患者的预后与住院期间的 AG 变化的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本文发现高AG 型病死者血清 Na^+显著低于高 AG 型存活者,且前者伴少尿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EHF高 AG 型、高 AG 型伴少尿、高 AG 型伴少尿及低钠血症患者的病... 通过对97例 EHF 患者的预后与住院期间的 AG 变化的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本文发现高AG 型病死者血清 Na^+显著低于高 AG 型存活者,且前者伴少尿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EHF高 AG 型、高 AG 型伴少尿、高 AG 型伴少尿及低钠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6.19%、60.00%85.71%,病死的相对危险度为14.4、47.2、72.6,均呈进行性增高趋势.故认为,以 AG 与尿量及血清钠浓度的同步变化作 EHF 预后估计的方法既简单实用又准确率高(可达85.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阴离子隙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