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熵权TOPSIS的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崔世华 于婧 +1 位作者 陈艳红 韩晨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5-702,716,共9页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文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态质量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湖北省17个市州2013—2018年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分异及贡献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和生态子系统质量总体上呈提升趋势,各地市州城市人居环境及其生活、生产、生态子系统质量的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2)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核心集聚、局部连片”的分布特征,且研究期内鄂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改善速度最快,鄂中地区次之,鄂东地区最小;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密度、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公路里程密度是驱动湖北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贡献因子,但随着时间演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重心将由少数的核心因子向多因子共建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时空分异 熵权TOPSIS
下载PDF
湖北省国土空间“三生”功能权衡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俊祥 张蕾 +1 位作者 刘格格 张自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66,378,共14页
[目的]阐明湖北省“三生”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国土空间布局的作用,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遵循“功能评价—关系量化—机制识别”的框架,基于格网尺度评价“三生”功能,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模型和... [目的]阐明湖北省“三生”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国土空间布局的作用,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遵循“功能评价—关系量化—机制识别”的框架,基于格网尺度评价“三生”功能,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模型和地理探测模型等方法分别探究了空间功能权衡关系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突破了既有研究对微观尺度上空间功能关系动态演变研究不足的局限。[结果](1)2000—2020年,区域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不断提高,其中武汉市“高”等和鄂西山区“低”等区域变化显著,分别扩张了538.54 km^(2),14207.47 km^(2);整体生态功能减弱,四大山区“高”等区域降低尤为凸显,年均减少1009.50 km^(2)。(2)研究期间,生产-生活功能权衡强度呈“Λ”形演变特征,空间布局呈“低值区扩张、高值区收缩”态势,尤以随州市中西部和武汉市主城区较为显著;生产-生态功能权衡强度和生活-生态功能权衡强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呈倒“N”字形演变趋势,但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分别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规律和中心-外围的空间布局。(3)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和2015—2020年,“一主两副”主城区、武汉城市圈部分县区和鄂西山区生产-生活功能权衡指数的动态变化尤为凸显;生产-生态功能权衡指数变化和生活-生态功能权衡指数变化显著区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四大山区和江汉平原部分县区。(4)人口密度、GDP和人类活动强度是国土空间功能权衡关系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湖北省“三生”功能之间协同水平整体呈提升态势,社会经济活动对“三生”功能协调发展的影响较大,后续应因地制宜加强国土空间调控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权衡强度 功能测算 时空演变 湖北省
下载PDF
新污染物治理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发展探索
3
作者 张春云 潘磊 +2 位作者 张云 王晓燕 康群 《职业教育发展》 2025年第2期47-52,共6页
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而新兴污染物的涌现,使得环境监测工作变得更为紧迫和复杂。在这一背景下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国家对科技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导向,以国务院发布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 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而新兴污染物的涌现,使得环境监测工作变得更为紧迫和复杂。在这一背景下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国家对科技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导向,以国务院发布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为具体指导,注重多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保持环境监测课程与时代需求和科技进步的同步,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代新污染物治理需求的综合人才。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emergence of emerging pollutants has mad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ore urgent and complex. In this context, th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s should focus on students, be guided by the country's demand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follow the specific guidelines outlined in the State Council’s “New Pollutant Control Action Plan”. The course should emphas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suring that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urriculum keeps pace with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order to better cultivate well-rounded talent capable of meeting the needs of new pollutant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环境监测 多学科融合 信息技术
下载PDF
基于GIS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研究——以深圳市光明区为例
4
作者 陈涛 赵丽娅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6期179-184,共6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风险与高密度居住人群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内外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深圳市作为特大城市之一,建立以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环境风险管控体系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以深圳市光明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风险与高密度居住人群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内外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深圳市作为特大城市之一,建立以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环境风险管控体系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以深圳市光明区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工作为例,根据区域现状特征,基于GIS技术识别光明区的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受体,以及水、大气和综合环境风险热点区域,采用环境风险指数计算法确定评估单元风险等级,提出区域环境风险管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市光明区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 环境风险指数计算法
下载PDF
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对长江流域湖北段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共同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霍兵兵 孙哲明 +4 位作者 欧文慧 毛鸿志 胡傲 杨予静 李中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04-1811,共8页
湿地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受损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北省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长江流域湖北段内不同类型湿地中的主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分析... 湿地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和受损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北省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长江流域湖北段内不同类型湿地中的主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分析了研究区内湿地植物群落物种β多样性格局;利用相关性检验(Mantel test)方法和基于相似或相异度矩阵的多元回归模型(MRM)分析了环境差异和地理距离与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相异性的相关性,及其对该区域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湖北段8个不同类型湿地内的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相异性指数差异显著,群落间物种相异性指数与地理距离和环境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MRM分析表明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共同解释了研究区内群落物种变异指数的54.72%;其中,环境距离独立解释率为22.03%,地理距离独立解释率为9.98%,二者联合解释率为22.71%。结果表明环境筛选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了长江流域湖北段湿地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且环境筛选贡献更大。建议除了考虑空间尺度、环境因子、植被类型外,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时间尺度及人类干扰等因子对该区域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群落构建 Β多样性 地理距离 环境筛选 扩散限制
下载PDF
基于GIS和Fragstats的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 被引量:26
6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2 位作者 彭婕 李冀云 聂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932-2943,共12页
借助GIS和Fragstats的分析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方面构建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模型,采用改进熵权法确定其指标权重。以湖北仙桃为例,探究其三者的空间演变关... 借助GIS和Fragstats的分析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方面构建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模型,采用改进熵权法确定其指标权重。以湖北仙桃为例,探究其三者的空间演变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土地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仙桃市土地生态质量整体水平偏低,且呈现出中间高,两侧低,且西翼高于东翼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危险、临界安全、较安全和安全各等级,分别占总面积的21.52%、43.48%、27.10%和7.90%。(2)安全区主要分布在经济、政策优势最凸出及景观格局整体规划较好的中北部中心城区。在此区域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呈现相互增益的协同发展态势。(3)较安全和临界安全区则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地景观格局较好,开发程度较低的西翼地区。危险区则主要分布在生境质量抗干扰能力水平低的东翼地区。在东西两翼内景观特征、生境质量的抗干扰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协同性较差,且两两之间的发展矛盾凸出。研究结果可为仙桃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其他类似地区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FRAGSTATS 综合评价 土地生态质量 仙桃市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的湖北省工业热源变化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嘉新 余佳祺 +3 位作者 李荣 赵宇 王子怡 刘芷萱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789-798,共10页
工业排放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排放活动的动态监测对大气污染监测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基于VIIRS热异常产品、卫星二氧化氮大气柱浓度分布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2019—2021年湖北省工业热源与... 工业排放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排放活动的动态监测对大气污染监测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基于VIIRS热异常产品、卫星二氧化氮大气柱浓度分布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2019—2021年湖北省工业热源与二氧化氮柱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19—2021年湖北省工业热点数、热辐射功率值先降后升,2020年湖北省工业热点及热辐射功率值较2019年显著下降,2021年湖北省工业活动逐渐恢复,但总体上仍不及2019年水平.2)2019—2021年湖北省东部工业活动强于西部,湖北省西部工业实力薄弱地区受到的影响大于工业实力雄厚的东部地区.3)2019—2021年1—5月湖北省二氧化氮平均月浓度总体上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工业排放对湖北省大气二氧化氮浓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动态监测 工业热源 二氧化氮 VIIRS TROPOMI
下载PDF
湖北省耕地数量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陈雨秋 尹峰 于婧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为分析与掌握湖北省耕地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缓和人地矛盾,以湖北省的耕地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8年的耕地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选取耕地相对变化率指标,探究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并运用... 为分析与掌握湖北省耕地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缓和人地矛盾,以湖北省的耕地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8年的耕地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选取耕地相对变化率指标,探究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省耕地数量总体减少,人均耕地占有量呈逐步下降趋势;全省的耕地数量变化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根据耕地相对变化率将湖北省分为耕地增长区、耕地缓慢减少区、耕地快速减少区和耕地急速减少区;人口压力、农业结构调整与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因素是影响湖北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数量 湖北省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加拿大一枝黄花残根长度对其越冬后无性繁殖生长及土壤理化的影响
9
作者 李俊 李昆 +4 位作者 王薇 夏磊 曲永韬 李兆华 王玲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92-200,共9页
加拿大一枝黄花是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重点管控对象,如何有效根除是当今生态环境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目前采用较多的化学药剂法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治易引入新的污染物,增加土壤环境风险。为实现加拿大一枝黄花绿色高效防治,提高... 加拿大一枝黄花是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重点管控对象,如何有效根除是当今生态环境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目前采用较多的化学药剂法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治易引入新的污染物,增加土壤环境风险。为实现加拿大一枝黄花绿色高效防治,提高物理破碎法处理效果,采用1 cm,2 cm,3~4 cm,5~6 cm和全长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主根根系作为研究对象,模拟翻耕破碎后留于土壤中的残根无性繁殖过程,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长度残根无性繁殖能力强弱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加拿大一枝黄花残根无性繁殖存活率、共根率、萌芽率均随残根长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且残根长度≥2 cm时,其存活率、共根率、萌芽率大幅增加到43.4%以上。2)加拿大一枝黄花残根新生植株的株高、生物量、须根数目均随残根长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但根长最大值与残根长度负相关。3)加拿大一枝黄花残根长度与土壤pH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总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且全长主根处理组中土壤总氮含量比背景值高107.58 mg·kg^(-1)。以上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残根长度≥2 cm时,其无性繁殖存活率、共根率、萌芽率大大提高,主要通过不同的根系系统发展策略进行土壤养分吸收,其中氮素供应对新生植株的萌芽起到关键调控作用。因此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根部进行破碎处理,使其残根长度低于2 cm能够极大程度抑制其无性繁殖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一枝黄花 无性繁殖 萌芽率 根系系统 土壤理化
下载PDF
孟良崮小流域径流与磷素传输动态关系
10
作者 杨彩玲 胡砚霞 +3 位作者 于兴修 姚佳吟 郑若琳 刘前进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5,共10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降雨类型下径流-磷素流失滞后关系特征。[方法]以北方土石山区孟良崮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2年的32场降雨实测数据,通过C-Q(浓度-流量)环路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暴雨条件下,土壤饱和后释... [目的]为探讨不同降雨类型下径流-磷素流失滞后关系特征。[方法]以北方土石山区孟良崮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2年的32场降雨实测数据,通过C-Q(浓度-流量)环路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暴雨条件下,土壤饱和后释放大量磷素使磷素浓度峰值晚于径流峰值;大雨条件下,溶解性磷素从近源释放,颗粒态磷素从远源迁移到径流中;中雨条件下,DIP(溶解性无机磷)、PP(颗粒性磷)和TP(总磷)输移主要受地表径流影响,DP(溶解性总磷)输移受到土壤和沉积物影响;小雨条件下,表现出较快的溶解态磷素输移和较慢的颗粒态磷素输移。2)磷素输移的C-Q环路在径流过程中呈现多种类型,其中,PP和TP多为顺时针滞后,占18%~23%,主要受地表径流的强烈冲刷;逆时针滞后在各组分磷素中出现的比例相近,为12%~18%,源于土壤磷素缓慢释放和河道沉积物再悬浮;DP流失多表现为正“8”字形滞后,占比16%;DIP流失表现为逆“8”字形滞后,占比19%;线形滞后出现的频次较少;复杂形滞后的比例为31%~45%。3)暴雨和大雨条件下,DIP和DP与径流(Q)呈弱相关或负相关,源于强烈径流快速冲刷地表,而溶解性磷被土壤吸附未能同步释放或被径流稀释;中雨时,适中的径流冲刷力增强溶解性磷的释放;小雨时,径流主要迁移附着在松散土壤颗粒上的颗粒性磷。在不同降雨类型下,PP和TP始终高度相关,表明TP的主要来源是PP。[结论]孟良崮小流域需要针对不同的降雨情况防范磷素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土石山区 径流-磷素关系 C-Q环路 Pearson相关分析
下载PDF
湖泛时解磷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11
作者 周仕伟 焦一滢 +4 位作者 朱智杰 薛思敏 李睿泽 戴煜泰 陈默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7-467,I0003,I0004,共13页
解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PSM)在沉积物磷释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湖泛发生过程中,沉积物中PSM对磷释放的影响以及PSM对湖泛的适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太湖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泛期和非湖泛期采集了上... 解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PSM)在沉积物磷释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湖泛发生过程中,沉积物中PSM对磷释放的影响以及PSM对湖泛的适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太湖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泛期和非湖泛期采集了上覆水和沉积物样品,并测定样品中主要理化因子。通过基于16S rRNA基因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研究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湖泛期与非湖泛期沉积物中PSM种群结构的差异,并利用微生物网络共现图揭示了PSM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非湖泛期,湖泛期上覆水中总磷和磷酸盐浓度提高了10倍以上。湖泛期沉积物中PSM的相对丰度约是非湖泛期的7倍。在湖泛期,沉积物中的PSM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为主,非湖泛期沉积物中PSM分布较少,主要为鞘氨醇杆菌属、黄杆菌属和固氮杆菌属(Azotobacter)。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PSM对各种形态磷的释放影响存在差异,PSM与有机磷(Org-P)、铁结合态磷(BD-P)和钙结合态磷(Ca-P)的相关性系数均小于-0.627,且主要磷释放对象为Ca-P和Org-P。微生物网络分析表明湖泛期PSM的正相关邻节点主要为反硝化细菌和发酵菌,负相关邻节点主要是铁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菌,这说明PSM在磷释放过程中与反硝化细菌及参与有机质代谢的发酵细菌进行协作,而与铁还原菌和硫还原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在湖泛环境下PSM与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促进了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综上所述,PSM能够调整群落结构及其相关细菌的相互作用来应对湖泛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PSM对沉积物磷释放及对湖泊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泛 沉积物 解磷菌 磷形态 微生物群落 太湖
下载PDF
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种巨蟹蛛记述(蜘蛛目:巨蟹蛛科)
12
作者 曹锐 张贺 +2 位作者 刘杰 王国兵 胡昌昊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基于采自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蜘蛛标本,记述了巨蟹蛛科Sparassidae Bertkau,1872的2个物种:伪遁蛛属Pseudopoda Jäger,2000的新种,命名为官山伪遁蛛P.guanshanensis Hu,Zhang&Liu,sp.nov和巨蟹蛛属Heteropoda Latreille... 基于采自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蜘蛛标本,记述了巨蟹蛛科Sparassidae Bertkau,1872的2个物种:伪遁蛛属Pseudopoda Jäger,2000的新种,命名为官山伪遁蛛P.guanshanensis Hu,Zhang&Liu,sp.nov和巨蟹蛛属Heteropoda Latreille,1804的瓶巨蟹蛛H.amphora Fox,1936。本文提供了这2种巨蟹蛛的鉴别特征、形态描述和照片,并讨论了瓶巨蟹蛛的种内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蜘蛛 分类学 新种 描述
下载PDF
山水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张家界市为例 被引量:68
13
作者 于婧 汤昪 +3 位作者 陈艳红 张蕾 聂艳 邓文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90-1299,共10页
区域生态安全是现代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认识与评价区域生态风险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综合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以张家界市2019年高分二号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使用GIS空间分析与Fragstats软件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景... 区域生态安全是现代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认识与评价区域生态风险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综合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以张家界市2019年高分二号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使用GIS空间分析与Fragstats软件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9个自然保护地为生态源地,以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植被覆盖度、高程、坡度、与道路距离、与水域距离构建阻力面,识别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生态安全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差异明显,生态风险呈现"中部、四周低,高值区总体沿澧水水系呈条带状延伸"的空间分布规律;(2)低、较低、中、较高、高生态风险分别占比21.59%、41.79%、22.57%、12.08%、1.98%,其中较低生态风险占比最高,高生态风险占比最低,各区县高生态风险压力排序为: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3)研究共识别出生态廊道24条,生态节点47个,生态廊道累积长达872.35km,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分别呈现"三横四纵"、"中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4)研究区形成了由9处生态源地、47处生态节点、24条生态廊道以及3个生态安全区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安全保护策略,为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张家界市
下载PDF
湖北省大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邓绪伟 黄宇 +4 位作者 李中强 李海波 苏命 朱志超 赵素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152-5158,共7页
了解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对于大气污染防治、预警预报等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北省13个主要城市53个监测站点每小时发布的PM10和PM2.5浓度数据,研究了湖北省大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 了解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对于大气污染防治、预警预报等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北省13个主要城市53个监测站点每小时发布的PM10和PM2.5浓度数据,研究了湖北省大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M10和PM2.5浓度在空间上均呈现出鄂西部最低、中部最高、东部居中、南北向的均质性;时间上各城市均呈现颗粒物浓度随着月份变化先降低后升高,1月份最高,8月份最低,且呈现夏季浓度<秋季浓度<春季浓度<冬季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湖北省大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降水量、气温等气象因子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风速关系不显著;与其来源中建筑施工面积、机动车保有量、货运量和客运量、人均GDP和人均第二产值关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时空格局 气候条件 污染物排放
原文传递
中国主要林区森林火灾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佳鑫 李荣 王红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809-819,共11页
采用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的火点产品结合土地利用数据,提取2016—2022年中国三大林区森林火灾信息,并对比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林火数量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尤其在2021—2022年高温天气影响下东北和东南... 采用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的火点产品结合土地利用数据,提取2016—2022年中国三大林区森林火灾信息,并对比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林火数量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尤其在2021—2022年高温天气影响下东北和东南林区林火数量显著增加。2)不同林区林火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东南林区火点数量最多,且林火发生范围广泛,全域在冬季均存在较高的火灾风险。东北林区火点数量次之,火点密度较高,集中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大、小兴安岭等地,火灾风险期为春、秋两季。西南地区林火数量最少,但火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林火风险期为春季和冬季。3)2016—2022年林区火灾总体变化趋势平稳,东北林区火灾呈现微弱的增长趋势,东南林区中部火灾为显著减少趋势,南部为显著增加;西南林区为中部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Himawari-8 时空变化 火点产品
下载PDF
基于VIIRS的湖北省生物质燃烧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新洁 李荣 +5 位作者 张帆 王新生 陈良富 陶明辉 梅新 宋小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27-1640,共14页
生物质燃烧是影响大气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湖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客观全面的分析湖北省生物质燃烧情况,能够为湖北省加强生物质燃烧管控和改善空气质量等提供重要依据。基于VIIRS 375 m热异常产品、土地利用数据... 生物质燃烧是影响大气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湖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客观全面的分析湖北省生物质燃烧情况,能够为湖北省加强生物质燃烧管控和改善空气质量等提供重要依据。基于VIIRS 375 m热异常产品、土地利用数据及天地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了2012~2019年湖北省主要生物质燃烧类型火点,揭示了生物质燃烧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火点主要集中在湖北中部地势较低的江汉平原地区,以及东部低山丘陵地区。(2)2012~2019年湖北省火点数量在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秸秆焚烧为湖北省生物质燃烧主要类型。其中,秸秆焚烧火点和林地火点占比分别为67.43%和32.57%。(3)2015年后,秸秆焚烧火点数量显著下降,且维持在较低水平,治理成效显著。严格的禁烧政策下,由于缺乏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孝感市、随州市、武汉市和黄冈市等地出现严重反弹。因此,除了进一步强化禁烧政策,还需寻求更多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形成科学的长效的管控措施。(4)秸秆焚烧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收获季节,但严格的管控措施下,部分地区错峰焚烧导致春季和冬季出现多个分散的秸秆焚烧的小高峰期。林火主要发生在2~4月,该时间段内春节和清明上坟烧纸是引起湖北省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5)秸秆焚烧火点在空间上分布范围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形势;天门市东部和孝感市接壤地区一直是火点密集区,孝感市全域和武汉市北部秸秆焚烧热点区域呈较快速度扩展;襄阳市以及位于江汉平原的荆州市、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西部等地,原先秸秆焚烧热点区域火点减少明显;林火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北部和东部地区,自2016年以来湖北省林火密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IRS 生物质燃烧 火点 遥感 秸秆焚烧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湖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原生群落中的竞争地位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11
17
作者 孙哲明 刘亚恒 +4 位作者 彭秋桐 徐芷妍 杨予静 欧文慧 李中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79,共8页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亟需保护、最为濒危的植物,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重要值和竞争格局对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通过野外群落调查,研究了湖北省分布的7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别山五针松(Pinusfenzelianavar.dabeshanensis...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亟需保护、最为濒危的植物,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重要值和竞争格局对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通过野外群落调查,研究了湖北省分布的7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别山五针松(Pinusfenzelianavar.dabeshanensi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峨眉含笑(Michelia wilsonii)、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长果秤锤树(Sinojackia dolichocarpa)、黄梅秤锤树(S.huangmeiensis)和庙台槭(Acer miaotaiense)的重要值及改进后的Hegyi竞争指数。结果表明:从重要值来看,水杉、长果秤锤树在各自所属的群落中具有较高的重要值及较低的变异系数,为群落中的优势种;庙台槭和黄梅秤锤树重要值较高,为群落中的亚优势种;大别山五针松、峨眉含笑、小勾儿茶重要值较低,为群落伴生种。从改进后的Hegyi竞争指数来看,湖北省7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到的竞争压力的来源和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大别山五针松、峨眉含笑、小勾儿茶、黄梅秤锤树主要受到种间竞争,而水杉、长果秤锤树、庙台槭主要受到种内竞争,因此在制定保护措施前要充分考虑物种间的竞争情况,才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改进后的Hegyi竞争指数 保护 重要值 竞争 优势度
原文传递
初始苯酚浓度对生物膜反应器降解苯酚及胞外聚合物生成的影响
18
作者 宋文瑄 董羽吉 +4 位作者 解留安 余蕾 李静 廖涵乐 宋慧婷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894-901,共8页
采用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模拟高浓度含酚废水,考察初始苯酚浓度变化对含酚废水处理效果及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影响。初始苯酚浓度由500 mg·L^(-1)逐渐提高至1500 mg·L^(-1),反应器总运... 采用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模拟高浓度含酚废水,考察初始苯酚浓度变化对含酚废水处理效果及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影响。初始苯酚浓度由500 mg·L^(-1)逐渐提高至1500 mg·L^(-1),反应器总运行时间为38 d。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苯酚浓度的提高,苯酚和COD去除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初始苯酚浓度范围为847.18~940.06 mg·L^(-1)时苯酚和COD去除率最高,60 h内苯酚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100%和66.47%。高浓度初始苯酚的加入使微生物分泌更多的EPS,EPS含量先增加后维持稳定。初始苯酚浓度达到1325.42 mg·L^(-1)时,EPS、PS(polysaccharide)、PN(protein)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7.63 mg·g^(-1)(VSS)、42.82 mg·g^(-1)(VSS)、54.81 mg·g^(-1)(VSS)。初始苯酚浓度处于较高浓度范围(847~1481 mg·L^(-1))时,该反应器仍能较好地适应。以期为复合式生物膜法处理苯酚废水的工艺优化和机理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苯酚废水 降解 胞外聚合物
下载PDF
保康县“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评估
19
作者 刘少林 汪正祥 +1 位作者 李亭亭 胡鹏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为促进保康县各部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建设,构建评估体系,对保康县“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认为,保康县“十四五”规划较“十三五”规划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程度显著提升,评估分数由58分上升到84分... 为促进保康县各部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建设,构建评估体系,对保康县“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认为,保康县“十四五”规划较“十三五”规划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程度显著提升,评估分数由58分上升到84分;提升之处包括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区域跨部门协调合作与交流、生物多样性立法或执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支撑、有害生物防治、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以及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十四五”规划中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仍需加强,包括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共管、生态补偿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和生物多样性资金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十三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 评估指标体系 保康县
下载PDF
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杨志 龚云 +5 位作者 朱迪 潘磊 董纯 刘宏高 陈小娟 唐会元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0-1018,共9页
根据2013—2014在皎平渡圆口铜鱼产卵场的定点亲鱼收集(n=206)和2006—2014年在金沙江中下游金安桥至巧家干流江段的流动亲鱼采集(n=70),对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定点亲鱼收集的结果显示:圆口铜鱼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 根据2013—2014在皎平渡圆口铜鱼产卵场的定点亲鱼收集(n=206)和2006—2014年在金沙江中下游金安桥至巧家干流江段的流动亲鱼采集(n=70),对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定点亲鱼收集的结果显示:圆口铜鱼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30 mm,体质量441.0 g,年龄4龄;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52 mm,体质量396.6 g,年龄3龄;50%个体达到性成熟的年龄和全长分别为雌性4.32龄406 mm,雄性4.44龄412 mm;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37﹕1,繁殖群体中雌性年龄为4—7龄,雄性年龄为3—7龄;雌雄个体的性成熟系数平均值均以6龄个体最高,分别为10.55%和3.45%;平均卵径为0.16 cm,卵径分布呈双峰型。定点和流动亲鱼收集的雌性性成熟个体的结果表明:圆口铜鱼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4055—137900粒/尾,平均值为22817粒/尾;相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5—73粒/g,平均值为20粒/g,75.68%个体的绝对繁殖力在10000—30000粒/尾之间,70.27%个体的相对繁殖力在15—20粒/g之间;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均随着体长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全长、体质量与绝对繁殖力呈指数分布函数正相关,而与相对繁殖力呈二次项函数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圆口铜鱼资源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口铜鱼 繁殖群体 性比 性成熟系数 绝对繁殖力 相对繁殖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