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和剂对大肠杆菌工程菌HBUT-L16发酵产L-乳酸的影响
1
作者 文瑶 周玮 +2 位作者 刘枣 王永泽 王金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3-46,共4页
该文对前期构建的产高光学纯度L-乳酸的大肠杆菌工程菌HBUT-L进行了耐乳酸钠的驯化,并对驯化前后菌株发酵产L-乳酸的中和剂进行了选择和对比。结果表明,经过28代驯化后的菌株HBUT-L16以Ca(OH)_2 作中和剂时发酵效果较Na OH为中和剂时效... 该文对前期构建的产高光学纯度L-乳酸的大肠杆菌工程菌HBUT-L进行了耐乳酸钠的驯化,并对驯化前后菌株发酵产L-乳酸的中和剂进行了选择和对比。结果表明,经过28代驯化后的菌株HBUT-L16以Ca(OH)_2 作中和剂时发酵效果较Na OH为中和剂时效果好,L-乳酸产量、糖酸转化率及生产强度分别提高了6.6%、5.6%、44.4%。与驯化前菌株HBUT-L的发酵结果相比,HBUT-L16以Ca(OH)_2 为中和剂进行发酵时,乳酸产量提高了4.4%,糖酸转化率提高了2.8%,生产强度增加了26.71%;而以Na OH为中和剂时,对驯化前后菌株的发酵效果影响不大,由此推测耐乳酸钠的驯化主要通过提高工程菌对乳酸根的耐受性而非钠离子的耐受性,来提高L-乳酸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工程菌 工广乳酸 驯化 中和剂
下载PDF
降解黄曲霉毒素B_1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及降解机制 被引量:12
2
作者 邵帅 戴军 +3 位作者 杜馨 王常高 林建国 蔡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143,共6页
目的:鉴定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1)的霉菌HSK8,通过优化其发酵条件提高AFB_1降解率,并初步探索其降解机制。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18S r RNA和26S r RNA序列分析对该... 目的:鉴定一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1)的霉菌HSK8,通过优化其发酵条件提高AFB_1降解率,并初步探索其降解机制。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18S r RNA和26S r RNA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采用薄层层析对AFB_1降解产物进行研究。结果:经鉴定该株霉菌为夏孢生枝孢(Cladosporium uredinicola)。其发酵条件经优化确定为:发酵温度28℃、装液量75 m L/250 m L、接种量15%、发酵时间36 h、初始p H 8.0。薄层层析观察到一个不同于AFB_1的荧光斑点。结论:发酵条件优化后,AFB_1降解率从40.68%提升到68.96%,提高了69.52%;AFB1降解产物能在365 nm波长处发出蓝色荧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鉴定 发酵条件 降解产物
下载PDF
产角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蒋彪 王常高 +2 位作者 杜馨 林建国 蔡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2-185,共4页
采用以羽毛为唯一碳氮源的无机盐培养基,通过考察HC值(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羽毛的降解程度,筛选得到10株产角蛋白酶的菌株,经测定10株菌株摇瓶发酵液的蛋白酶活力,确定了一株产酶能力较强的菌株CJPE209,并对菌株进行鉴定,菌株... 采用以羽毛为唯一碳氮源的无机盐培养基,通过考察HC值(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羽毛的降解程度,筛选得到10株产角蛋白酶的菌株,经测定10株菌株摇瓶发酵液的蛋白酶活力,确定了一株产酶能力较强的菌株CJPE209,并对菌株进行鉴定,菌株CJPE209被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其发酵液酶活为267 U/mL。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菌株CJPE209产角蛋白酶的最适发酵条件:发酵周期48 h,培养基装液量25 mL/250 mL,发酵温度37℃,初始pH7,摇床转速220 r/min,发酵液酶活为337.6 U/mL,是优化前的1.2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蛋白酶 产角蛋白酶菌株 筛选 鉴定 产酶条件
原文传递
复合微生物发酵棉秆制备植物栽培基质的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安盛 杨苗 +3 位作者 王常高 杜馨 林建国 蔡俊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5241-5244,5248,共5页
利用固氮菌、酵母菌和高产纤维素酶的细菌,采用混菌固态发酵的方式,以制备的植物栽培基质中蛋白质的含量为衡量指标,对棉秆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优培养基为棉秆4.7 g,椰树果壳粉0.3 g,蛋白胨0.8 g,酵母粉0.1 g,尿素1.72 g... 利用固氮菌、酵母菌和高产纤维素酶的细菌,采用混菌固态发酵的方式,以制备的植物栽培基质中蛋白质的含量为衡量指标,对棉秆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优培养基为棉秆4.7 g,椰树果壳粉0.3 g,蛋白胨0.8 g,酵母粉0.1 g,尿素1.72 g,磷酸氢二钾0.304 g,水35 m L时,制备的植物栽培基质蛋白质含量达到29.08%,与发酵前(19.80%)相比提高了9.2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秆 复合微生物 蛋白质 发酵 优化
下载PDF
发酵法生产虾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蔡俊 游智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358-366,共9页
虾青素(astaxanthin)是一种类胡萝卜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抗癌功能,显著的着色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力等功能。本文介绍了虾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食品、化妆品、保健品、水产养殖和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并着重对虾青素的发酵法生产研究现... 虾青素(astaxanthin)是一种类胡萝卜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抗癌功能,显著的着色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力等功能。本文介绍了虾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食品、化妆品、保健品、水产养殖和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并着重对虾青素的发酵法生产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虾青素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为虾青素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生物活性 发酵
下载PDF
产黄曲霉毒素B_1降解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戴军 邵帅 +5 位作者 王常高 林建国 杜馨 刘秀继 姚鹃 蔡俊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14年第6期54-59,共6页
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筛选到27株能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微生物菌株。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AFB_1含量的方法进行AFB_1降解酶活力测定。以不同菌株发酵上清液中AFB_1降解酶活力高低为复筛条件,筛选到AFB_1降解酶活力最高的一株菌... 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筛选到27株能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微生物菌株。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AFB_1含量的方法进行AFB_1降解酶活力测定。以不同菌株发酵上清液中AFB_1降解酶活力高低为复筛条件,筛选到AFB_1降解酶活力最高的一株菌并命名为HSD8。该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系统发育学方法鉴定为Sinonbonas sp.。筛选所得最优菌株的发酵上清液中酶活达443 U/mL,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其产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酶活。优化所得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50 mL/250 mL,发酵周期48 h,初始pH 5.0,接种量8%,发酵温度37 cC,摇床转速160r/min。在最佳发酵条件下,该菌株发酵上清液中酶活可达548 U/mL,比优化前提高23.7%。优选菌株HSD8在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B,方面具有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降解酶 筛选 鉴定 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β-甘露聚糖酶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苗 蔡俊 +2 位作者 王常高 杜馨 林建国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53,共6页
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 MY271)液体发酵产β-甘露聚糖酶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在前期单因素试验对培养条件及培养基优化的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产酶的3个显著性因素:魔芋粉、Na2HPO4... 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 MY271)液体发酵产β-甘露聚糖酶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在前期单因素试验对培养条件及培养基优化的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产酶的3个显著性因素:魔芋粉、Na2HPO4和Mg SO4。在此基础上,运用最陡爬坡试验找到中心复合试验的中心点,然后研究不显著因素的最低添加量来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利用中心复合设计确定显著性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最佳组成。结果表明,魔芋粉14 g/l、蛋白胨18 g/l、Na2HPO4 0.7 g/l、KH2PO4 0.5 g/l、Zn SO4 0.15 g/l、Mg SO4 0.01 g/l,β-甘露聚糖酶酶活可达到62.76 U/ml,与模型预测值相近,且与单因素优化后的酶活(30.02 U/ml)相比,提高了109.06%。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组分,酶活得到了显著提高,为该酶制剂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氏肠杆菌 Β-甘露聚糖酶 响应面法 培养基优化
下载PDF
降解玉米赤霉烯酮菌株的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盼 蔡俊 +4 位作者 廖兆民 姚晓玲 王常高 林建国 杜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19-123,共5页
从土壤样品中得到一株能降解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的菌株ZENL09,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化理化特性和16r s RNA进行分析鉴定,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ZENL09的较优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ZENL09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从土壤样品中得到一株能降解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的菌株ZENL09,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化理化特性和16r s RNA进行分析鉴定,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ZENL09的较优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ZENL09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较优的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24 h,发酵温度33℃,摇床转速200 r/min,装液量25 mL/250 mL,接种量3%,在此条件下,ZENL09发酵上清液对ZEN的降解率达到了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降解 枯草芽孢杆菌 发酵优化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异硫链霉菌LMZM利用玉米芯粉产木聚糖酶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罗玲 蔡俊 +2 位作者 王常高 杜馨 林建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66-271,共6页
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异硫链霉菌LMZM产木聚糖酶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影响产酶的4个显著性因素:玉米芯粉、大豆粉、酵母粉和MgSO——4。在此基础上,研究不显著因素的最低添加量来降低生产成本,... 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异硫链霉菌LMZM产木聚糖酶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影响产酶的4个显著性因素:玉米芯粉、大豆粉、酵母粉和MgSO——4。在此基础上,研究不显著因素的最低添加量来降低生产成本,然后运用最陡爬坡法逼近最大响应值区域,最后利用中心复合设计确定显著性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最佳组成。结果表明,玉米芯粉27.85 g/L、大豆粉16.25 g/L、酵母粉3.46 g/L、MgSO_41.18 g/L、K_2HPO_40.60 g/L、Na_2HPO_40.40 g/L,木聚糖酶最大理论酶活可达117.80 U/m L,经3次平行实验验证,实际酶活平均值为116.63 U/m L与预测酶活相近,且比优化之前的酶活提高了1.2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聚糖酶 异硫链霉菌 响应面法 培养基优化 玉米芯粉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假单胞菌HFE733产脂肪酶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珺 王常高 +2 位作者 林建国 杜馨 蔡俊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16,共5页
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假单胞菌HFE733产脂肪酶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在前期运用单因素试验优化的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培养基组分中影响脂肪酶活力的2个显著性因素:酵母膏和橄榄油。运用单因素试验研究非显著因素... 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假单胞菌HFE733产脂肪酶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在前期运用单因素试验优化的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培养基组分中影响脂肪酶活力的2个显著性因素:酵母膏和橄榄油。运用单因素试验研究非显著因素的最低添加量来降低生产成本,然后运用最陡爬坡试验找到中心复合试验的中心点,最后利用中心复合设计确定显著性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最佳组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分为酵母膏34g/L、橄榄油5.92 mL/L、蔗糖12.5g/L、CuSO_4·5H_2O 0.4g/L、MnSO_4·H_2O 0.2g/L,在此条件下脂肪酶酶活可达到9.27U/mL,与模型预测值相近,且与单因素优化后的酶活(4.53U/mL)相比,提高了104.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脂肪酶 响应面法 培养基优化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丁酸梭菌发酵培养工艺 被引量:8
11
作者 邢宏观 林建国 +3 位作者 钟雪兆 王常高 杜馨 蔡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37-243,共7页
采用响应面法对丁酸梭菌生物量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影响菌体数的显著性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最陡爬坡实验找出CCD实验的中心点,并确定非显著因素最低添加量来降低生产成本。最... 采用响应面法对丁酸梭菌生物量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影响菌体数的显著性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最陡爬坡实验找出CCD实验的中心点,并确定非显著因素最低添加量来降低生产成本。最后通过响应面法分析获得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成份。结果表明:酵母浸粉、Fe SO4和K2HPO4为影响菌体量的3个显著性因素;可溶性淀粉2%、酵母浸粉6%、Fe SO41.74%、K2HPO40.37%、Na Cl 0.2%、Mg SO40.024%为最佳培养基组合;优化后的菌体数可达1.01×109个/m L,与优化前(2.3×108个/m L)相比,提高至4.3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生物量 响应面法 发酵工艺
原文传递
产D-乳酸菊糖芽孢乳杆菌的诱变及发酵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联杰 周安盛 +4 位作者 方聪明 王常高 林建国 杜馨 蔡俊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4936-4940,共5页
以菊糖芽孢乳杆菌(Sporolactobacillus inulinus)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的诱变处理,采用碳酸钙平板初筛及摇瓶复筛得到1株高产D-乳酸的正向突变株D1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D11菌株发酵产D-乳酸的条件。结果表明,当发酵温度37℃... 以菊糖芽孢乳杆菌(Sporolactobacillus inulinus)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的诱变处理,采用碳酸钙平板初筛及摇瓶复筛得到1株高产D-乳酸的正向突变株D11。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D11菌株发酵产D-乳酸的条件。结果表明,当发酵温度37℃,初始p H 6.5,转速160 r/min,接种量5%,装液量50m L/250 m L,发酵68 h,该菌株D-乳酸产量达到56.18 g/L,比出发菌种提高49.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糖芽孢乳杆菌(Sporolactobacillus inulinus) D-乳酸 诱变育种 正向突变
下载PDF
三孢布拉氏霉菌产β-胡萝卜素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颜作文 王常高 蔡俊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3年第2期25-29,共5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找到三孢布拉氏霉菌产β-胡萝卜素的最优碳源为葡萄糖,最优氮源为麸皮浸出液和大豆粉,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三孢布拉氏霉菌产β-胡萝卜素的发酵培养基,得到了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6%、大豆粉1%、麸皮浸出液3... 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找到三孢布拉氏霉菌产β-胡萝卜素的最优碳源为葡萄糖,最优氮源为麸皮浸出液和大豆粉,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三孢布拉氏霉菌产β-胡萝卜素的发酵培养基,得到了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6%、大豆粉1%、麸皮浸出液3%、KH2PO40.1%、MgSO40.02%、VB10.0005%、大豆油1%,在此培养基配方下三孢布拉氏霉菌的β-胡萝卜素产量达到了325.6mg/L。在此优化的培养基基础上,接种24h后添加0.1%β-紫罗兰酮到发酵培养基中有利于三孢布拉氏霉菌合成β-胡萝卜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孢布拉氏霉菌 Β-胡萝卜素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发酵促进剂对三孢布拉氏霉菌发酵产β-胡萝卜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向梦雄 闫兴 +3 位作者 王常高 杜馨 林建国 蔡俊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15年第1期56-60,共5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酮康唑,表面活性剂(Span-20,Span-60,Tween-80),正十二烷,β-紫罗兰酮对三孢布拉氏霉菌合成β-胡萝卜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酮康唑添加量为0.003%时,β-胡萝卜素的含量由1 125mg·L-1增加至1 425mg...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酮康唑,表面活性剂(Span-20,Span-60,Tween-80),正十二烷,β-紫罗兰酮对三孢布拉氏霉菌合成β-胡萝卜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酮康唑添加量为0.003%时,β-胡萝卜素的含量由1 125mg·L-1增加至1 425mg·L-1;与Span-60,Tween-80相比,当Span-20的添加量为0.1%时,β-胡萝卜素的含量最大提高至1 411mg·L-1;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的正十二烷,相比空白组的β-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9%;β-紫罗兰酮添加量为0.1%时,β-胡萝卜素的含量由1 324mg·L-1提升到1 450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 酮康唑 表面活性剂 正十二烷 Β-紫罗兰酮
下载PDF
大曲清香型白酒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管健 方尚玲 +2 位作者 曹敬华 陈茂彬 毛志海 《酿酒》 CAS 2018年第6期69-73,共5页
以陶坛为发酵容器,模拟大曲清香型白酒发酵工艺,通过二氧化碳失重法,确定了白酒固态发酵周期为25d,跟踪固态小试发酵过程中乙醇含量和淀粉消耗变化,分别得到乙醇生成量和底物消耗量动力学方程。以发酵力为响应指标,选择初始pH、发酵温... 以陶坛为发酵容器,模拟大曲清香型白酒发酵工艺,通过二氧化碳失重法,确定了白酒固态发酵周期为25d,跟踪固态小试发酵过程中乙醇含量和淀粉消耗变化,分别得到乙醇生成量和底物消耗量动力学方程。以发酵力为响应指标,选择初始pH、发酵温度和无机盐添加量进行单因素实验,并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陶坛小试发酵力最佳条件为:初始pH7、发酵温度28℃、无机盐添加量的为1.4%,此时响应值为10.028U,与预测值10.101U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试实验 发酵动力学 发酵力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以改良玉米浆为原料产β-胡萝卜素的液体发酵培养基
16
作者 闫兴 向梦雄 +3 位作者 王常高 杜馨 林建国 蔡俊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4-139,共6页
玉米浆是玉米粒用亚硫酸浸泡提取玉米淀粉后的副产物,主要成分为玉米可溶性蛋白及其降解物(如肽类、各种氨基酸等),另外还含有乳酸、可溶性糖类等营养成分,可作为发酵工业的原料。由于未处理玉米浆中含有多种金属离子,某些金属离子可能... 玉米浆是玉米粒用亚硫酸浸泡提取玉米淀粉后的副产物,主要成分为玉米可溶性蛋白及其降解物(如肽类、各种氨基酸等),另外还含有乳酸、可溶性糖类等营养成分,可作为发酵工业的原料。由于未处理玉米浆中含有多种金属离子,某些金属离子可能会对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发酵生产上的应用。本研究采用Na2CO3对玉米浆进行预处理,离心去除沉淀后作为三孢布拉氏霉(Blakeslea trispora)的发酵原料。研究发现当100m L玉米浆中添加1.17g Na2CO3时,β-胡萝卜素产量达到最大,比未处理玉米浆提高20.67%。采用响应面法对三孢布拉氏霉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经分析得到β-胡萝卜素产量最大时培养基中显著性因素含量为:葡萄糖8.70%、KH2PO4 0.51%,β-胡萝卜素产量可达到84.76mg/L,比优化前提高了29.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玉米浆 三孢布拉氏霉 Β-胡萝卜素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胡珺 杜新凯 +3 位作者 王常高 林建国 杜馨 蔡俊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43,共5页
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采用油脂同化平板从食堂废弃物中筛选出一株产脂肪酶菌株HFE722。通过测定与分析该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sp.)。菌株HFE722在初始条件(发酵温度30℃,接种量为1%,自然pH,装液量为100 mL... 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采用油脂同化平板从食堂废弃物中筛选出一株产脂肪酶菌株HFE722。通过测定与分析该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sp.)。菌株HFE722在初始条件(发酵温度30℃,接种量为1%,自然pH,装液量为100 mL/250 mL,摇床转速为200 r/min)下培养36 h,测得发酵液上清液脂肪酶酶活为2.17 U/mL。优化后所得菌株HFE722产酶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发酵周期为36 h,接种量为1%(V/V),初始pH 7.0,装液量为50 mL/250 mL,摇床转速为160 r/min。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液上清液酶活可达到5.8 U/mL,酶活较优化前提高了167.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筛选 鉴定 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PDF
产果胶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卢晓华 杨苗 +3 位作者 王常高 林建国 杜馨 蔡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9-193,198,共6页
为了得到产果胶酶菌株,采用含有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溴酚蓝平板,结合DP/DC值、平板颜色变化和摇瓶发酵后果胶酶活力的测定等方法进行筛选;对筛选到的菌株XHV25进行菌落形态特征、显微形态结构观察和18S r RNA、ITS、26S r RNA基因序列的... 为了得到产果胶酶菌株,采用含有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溴酚蓝平板,结合DP/DC值、平板颜色变化和摇瓶发酵后果胶酶活力的测定等方法进行筛选;对筛选到的菌株XHV25进行菌落形态特征、显微形态结构观察和18S r RNA、ITS、26S r RNA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菌株XHV25产果胶酶的发酵条件。菌株XHV25的果胶酶活力可达到2937.34 U/m L;经鉴定该菌株XHV25为囊酵母(Zygoascus sp.);其最适发酵产酶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 H为5.5,摇床转速为160 r/min,接种量为4﹪(v/v),装液量为25 m L/250 m L,发酵温度为31℃,发酵时间为48 h;在此发酵条件下果胶酶活力为4849.90 U/m L,较优化前显著提高了65.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酶 筛选 鉴定 囊酵母(Zygoascus sp.) 产酶条件优化
原文传递
产β-甘露聚糖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苗 卢晓华 +3 位作者 王常高 杜馨 林建国 蔡俊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15年第4期51-57,共7页
利用刚果红染色法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β-甘露聚糖酶的菌株MY271,该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系统发育学方法鉴定为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该菌株在初始条件下培养48 h,发酵上清液中β-甘露聚糖酶酶活可达2.87 U/m L... 利用刚果红染色法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β-甘露聚糖酶的菌株MY271,该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系统发育学方法鉴定为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该菌株在初始条件下培养48 h,发酵上清液中β-甘露聚糖酶酶活可达2.87 U/m L。利用单因素试验对该菌产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酶活,优化所得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9%,装液量50 m L/250 m L,初始p H7.0,发酵温度31℃,发酵周期48 h。最佳碳源为魔芋精粉(添加量0.8%),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添加量1.9%)。在最佳条件下发酵48 h,发酵上清液中β-甘露聚糖酶活提升到38.42 U/m L,是优化前的13.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甘露聚糖酶 筛选 鉴定 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PDF
白云边酒陈酿过程理化指标变化规律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曹敬华 张明春 +2 位作者 朱正军 周金虎 陈茂彬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7-70,共4页
为探讨白酒陈酿过程的机理,以不同贮存时间的白云边酒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白酒粒径、酒精度、电导率、折光率、密度、黏度、pH值、Zeta电位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白酒贮存时间延长,酒精度、折光率、pH值逐渐降低,白酒粒径从贮存期0~9... 为探讨白酒陈酿过程的机理,以不同贮存时间的白云边酒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白酒粒径、酒精度、电导率、折光率、密度、黏度、pH值、Zeta电位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白酒贮存时间延长,酒精度、折光率、pH值逐渐降低,白酒粒径从贮存期0~9年的1 000 nm级别降至12~30年的100 nm级别,密度由新酒的904.19 kg/m^3逐渐升至30年白酒的911.4 kg/m^3;乙醇和水分子的缔合度变得更紧密,白酒黏度由2.41 mPa·s缓慢增加至2.61 mPa·s;贮存3年和5年的白酒Zeta电位最高,其余年份白酒的Zeta电位差距不大,均在1 mV左右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陈酿 理化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