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ε-赖氨酸的微生物合成与降解 被引量:1
1
作者 章莹 陈雄 +1 位作者 张楠 李冬生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12期5-8,12,共5页
聚-ε-赖氨酸是一种由L-赖氨酸残基通过α-羧基和ε-氨基形成的、由酰胺键连接而成的同型单体聚合物,是一种具有广阔商业前景的天然食品防腐剂,同时在医药、环境等方面也具有应用潜力。综述了近年来聚-ε-赖氨酸微生物合成与降解方面的... 聚-ε-赖氨酸是一种由L-赖氨酸残基通过α-羧基和ε-氨基形成的、由酰胺键连接而成的同型单体聚合物,是一种具有广阔商业前景的天然食品防腐剂,同时在医药、环境等方面也具有应用潜力。综述了近年来聚-ε-赖氨酸微生物合成与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ε-赖氨酸 生物合成 生物降解
下载PDF
生物工程酶在化工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方尚玲 李世杰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5-9,共5页
阐述了酶应用的历史起源及酶在化工中应用的发展过程,介绍了酶在化学工业中的覆盖面、地位和现状以及生物工程酶与化工融合发展的潜力和趋势。
关键词 生物化工 应用和发展
下载PDF
中药全成分生物转化 被引量:9
3
作者 汤亚杰 徐小玲 +2 位作者 李艳 李冬生 糜志远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41-244,共4页
中药全成分生物转化是指将中药中的多种成分加入到生物转化体系中,利用生物转化体系中的生物催化剂(如酶、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对所加入的多种成分同时进行生物转化,对中药中的多种成分进行结构修饰,以期提高已有的活性、降低毒副作用... 中药全成分生物转化是指将中药中的多种成分加入到生物转化体系中,利用生物转化体系中的生物催化剂(如酶、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对所加入的多种成分同时进行生物转化,对中药中的多种成分进行结构修饰,以期提高已有的活性、降低毒副作用、产生新的活性成分,发挥传统中药中多成分的整体协调作用,为中药深加工提供有效的方法,为药物合成提供新途径,为中药复方代谢机制研究提供模型。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中药全成分生物转化的意义,并取得了些许进展,今后需加强以下领域的研究:中药多成分的整体协调作用机制、新型生物催化剂定向筛选、生物转化机理、生物转化过程的优化与放大等,从而充分利用中药全成分生物转化技术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全成分生物转化 生物催化剂 活性成分 整体协调作用
下载PDF
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生物转化 被引量:7
4
作者 汤亚杰 李艳 +1 位作者 徐小玲 李冬生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0-115,共6页
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生物转化是利用生物催化剂(如:酶、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将加入到生物反应系统中的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进行特异性的分子结构修饰以获得高效、低毒新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已知的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活... 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生物转化是利用生物催化剂(如:酶、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将加入到生物反应系统中的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进行特异性的分子结构修饰以获得高效、低毒新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已知的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活性、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也可以用来生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量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同时可用于药物代谢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针对甾体、醌类、黄酮类、萜类等化合物开展了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生物转化研究,筛选出一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转化反应类型,但针对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生物转化的机制、生物转化过程工程以及生物转化产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将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如:生物催化剂的定向改造、高通量筛选、组合生物转化、非水相生物转化)引入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生物转化研究中,必将推进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 生物转化 生物催化剂
下载PDF
月季黑斑病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5
作者 郭加启 陈锋 +6 位作者 吕博 杨园园 过聪 宋居荣 杨捷 向发云 林建国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507,共12页
【目的】探讨我国月季黑斑病病原菌的种类、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为月季种质黑斑病抗性鉴定及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来自全国7个大区15个省(区)27个市(县)的月季黑斑病病原菌,扩增菌株ITS序列确定病原菌种类,并经柯赫... 【目的】探讨我国月季黑斑病病原菌的种类、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为月季种质黑斑病抗性鉴定及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来自全国7个大区15个省(区)27个市(县)的月季黑斑病病原菌,扩增菌株ITS序列确定病原菌种类,并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将扩增的条带数据记为0-1矩阵,并使用PopGene 32.0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和遗传距离等指标;利用NTsys-pc 2.1进行非加权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结果】分离得到107株病原菌,按不同市(县)可划分为27个居群;经鉴定107株菌株均为蔷薇盘二孢(Marssonina rosae)。经筛选确定了ISSR-PCR扩增的3条引物,分别为UBC884、UBC885和UBC886,3条引物共扩增出84条条带,多态性条带数为84条,多态性比率为100%,显示出高多态性,可用于蔷薇盘二孢菌株的扩增。107株菌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居群间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336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431,平均Nei’s多样性指数(H)为0.1367,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1993,平均总基因多样性(Ht)为0.2827,平均居群内基因多样性(Hs)为0.1368,平均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163,平均基因流(Nm)为0.4684。基于UPGMA聚类分析,107株蔷薇盘二孢菌株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7时划分为8个类群,类群Ⅰ~Ⅶ中来自各个地区的菌株相互混杂,Ⅷ中的部分菌株大致根据市(县)的地理位置聚在一起。【结论】107株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蔷薇盘二孢菌株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间基因流动水平较低,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且菌株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之间关联性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黑斑病 蔷薇盘二孢 I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重组工程菌的发酵工艺条件 被引量:9
6
作者 魏娜 罗敏 +3 位作者 曾一梅 周稳 熊平 汪浩勇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9-73,共5页
目的:对基因改造运动发酵单胞菌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提高重组菌发酵乙醇产量。方法:使用分子克隆实验操作技术构建重组运动发酵单胞菌,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影响重组菌高产乙醇的... 目的:对基因改造运动发酵单胞菌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提高重组菌发酵乙醇产量。方法:使用分子克隆实验操作技术构建重组运动发酵单胞菌,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影响重组菌高产乙醇的三个重要因素。结果:成功构建含有YfdZ、MetB基因和Hsp基因的重组菌Zymomonas mobilis HYM,发酵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条件分别为温度28℃,葡萄糖浓度24%(W/V),pH7.4。在此优化条件下,Zymomonas mobilis HYM的乙醇产量可高达105.0735g/l,比原始菌株乙醇产量提高16.4%。结论:用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重组运动发酵单胞菌的发酵工艺条件,显著提高乙醇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发酵单胞菌 发酵条件 乙醇产量 响应面法
下载PDF
离子增加基因工程运动发酵单胞菌乙醇产量的研究
7
作者 罗敏 曾一梅 +2 位作者 魏娜 熊平 汪浩勇 《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 2010年第5期41-43,共3页
本研究是AkE.coii K-12中的cbpA基因中分离出的一段质子缓冲序列Pbp(编码24个氨基酸)整合到运动发酵单胞菌的基因组中,成功的筛选出一株乙醇产量高,耐酸性好的菌株Z.M.GH3。与原始菌种相比,Z.M.GH3平均产量可提高6.4%。在Z... 本研究是AkE.coii K-12中的cbpA基因中分离出的一段质子缓冲序列Pbp(编码24个氨基酸)整合到运动发酵单胞菌的基因组中,成功的筛选出一株乙醇产量高,耐酸性好的菌株Z.M.GH3。与原始菌种相比,Z.M.GH3平均产量可提高6.4%。在Z.M.GH3中,三种无机盐离子:0.12%七水合硫酸镁,0.2%硫酸铵和0.1%磷酸二氢钾分别可以提高8.9,7.5和5.9%的乙醇产量。在pH4.5的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12%的七水合硫酸镁,菌株Z.M.GH3乙醇产量为70.01g/1,较未加镁离子的培养基产量提高12.6%,基本上接近pH6.0时的产量70.11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酸性 PBP 发酵 镁离子 运动发酵单胞菌
下载PDF
代谢工程改造运动发酵单胞菌用于提高乙醇产量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茜 李海燕 +2 位作者 苏志国 熊平 汪浩勇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34,共5页
目的:采用可以在运动发酵单胞菌中表达的操纵子构建重组运动发酵单胞菌,用于提高该细菌对高温高糖的耐受性和提高乙醇产量。方法:用外来的YfdZ、MetB和Hsp构建的多顺反子质粒,转化运动发酵单胞菌而使其获得新的代谢途径。在玉米水解液中... 目的:采用可以在运动发酵单胞菌中表达的操纵子构建重组运动发酵单胞菌,用于提高该细菌对高温高糖的耐受性和提高乙醇产量。方法:用外来的YfdZ、MetB和Hsp构建的多顺反子质粒,转化运动发酵单胞菌而使其获得新的代谢途径。在玉米水解液中,验证了该多顺反子质粒对运动发酵单胞菌产生乙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菌相比,在37℃和糖浓度为28%的培养条件下,该基因工程菌的乙醇产量提高到183.2%。在37℃,糖浓度为28%并添加氮源的条件下,该基因工程菌的乙醇产量提高到148.0%。结论:YfdZ、MetB及Hsp三种基因的共同作用能显著提高运动发酵单胞菌的乙醇产量和发酵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发酵单胞菌 YfdZ MetB HSP 乙醇产量 高糖
下载PDF
热适应对产乙醇的基因工程大肠杆菌抗逆境影响
9
作者 周帮顺 李海燕 +2 位作者 王茜 李良 汪浩勇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66-69,共4页
为了在逆境中获得更高的菌体存活率及乙醇产量,使含有热休克蛋白基因hsp且能产乙醇的大肠杆菌,在含有5%葡萄糖的LB培养基中,42℃连续传代30次后,再将温度升至45℃继续传代培养30次,获得热适应工程菌.结果证明,hsp基因介导的热适应细菌,... 为了在逆境中获得更高的菌体存活率及乙醇产量,使含有热休克蛋白基因hsp且能产乙醇的大肠杆菌,在含有5%葡萄糖的LB培养基中,42℃连续传代30次后,再将温度升至45℃继续传代培养30次,获得热适应工程菌.结果证明,hsp基因介导的热适应细菌,乙醇产量提高了2.1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热适应 乙醇产量 高温
下载PDF
锌转运蛋白家族在胰腺癌中的作用
10
作者 汪洋 欧阳倩 +1 位作者 吕浩 唐景峰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0期1455-1459,共5页
Zn^(2+)作为生物体内必须的微量元素,参与蛋白质结构形成,作为辅酶因子影响细胞稳态,Zn^(2+)稳态失衡与胰腺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细胞Zn^(2+)稳态由ZIP、ZnT两个锌转运蛋白质家族调控,介导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的过程。ZIP蛋白质家族... Zn^(2+)作为生物体内必须的微量元素,参与蛋白质结构形成,作为辅酶因子影响细胞稳态,Zn^(2+)稳态失衡与胰腺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细胞Zn^(2+)稳态由ZIP、ZnT两个锌转运蛋白质家族调控,介导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的过程。ZIP蛋白质家族主要通过RAS/RREB1、cAMP/JAK/STAT信号通路等参与DNA损伤修复、细胞免疫、外泌体分泌和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过程,从而影响胰腺癌。而ZnT蛋白质家族主要通过ERK、p38MAPK、NF-κB、mTOR通路等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为胰腺癌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转运蛋白 胰腺癌
下载PDF
块菌活性成分及其人工栽培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1
作者 汤亚杰 孔国平 +2 位作者 朱伶俐 刘瑞桑 李冬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9-632,共4页
块菌是生长在森林地下的药食两用真菌,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子囊菌亚门、块菌目、块菌科、块菌属,其主要活性成分有α-雄烷醇、神经酰胺、块菌多糖等。α-雄烷醇是一种类固醇化合物,具有调节女性月经周期、引起女性性兴奋的功能;神经酰... 块菌是生长在森林地下的药食两用真菌,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子囊菌亚门、块菌目、块菌科、块菌属,其主要活性成分有α-雄烷醇、神经酰胺、块菌多糖等。α-雄烷醇是一种类固醇化合物,具有调节女性月经周期、引起女性性兴奋的功能;神经酰胺具有保湿(可以作为皮肤屏障)、诱导细胞凋亡、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功能;块菌多糖具有抗肿瘤并参与免疫调节等功能。在半人工模拟栽培中,块菌易受到其他外生菌根的影响,从接种到收获,一般需要7~9年的时间。块菌具有可培养性,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大规模生产块菌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菌 α-雄烷醇 神经酰胺 多糖 半人工模拟栽培
下载PDF
栀子苷镇痛和抗炎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5
12
作者 方尚玲 刘源才 +3 位作者 张庆华 林英 陈道玉 李世杰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74-1376,共3页
目的研究栀子苷的镇痛和抗炎作用。方法小鼠热板实验,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实验,栀子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栀子苷对醋酸诱发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栀子苷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实验等。结果栀子苷25mg/kg剂量(P<0.05)能延... 目的研究栀子苷的镇痛和抗炎作用。方法小鼠热板实验,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实验,栀子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栀子苷对醋酸诱发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栀子苷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实验等。结果栀子苷25mg/kg剂量(P<0.05)能延长热刺激所致小鼠痛觉反应时间,栀子苷50 mg/kg剂量组和12.5 mg/kg剂量组对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最大扭体次数减少百分率可达55%,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栀子苷12.5mg/kg剂量组(P<0.05)和25 mg/kg剂量组(P<0.01)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栀子苷大剂量(50mg/溶液kg)组能导致腹腔毛细血管渗透液的吸光值显著降低(P<0.01),即对急性炎症渗出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栀子苷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没有明显抗炎作用,炎症渗出液中PGE2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其抗炎作用可能与PGE2释放没有关系。结论栀子苷有一定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苷 镇痛作用 抗炎作用
下载PDF
不同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51
13
作者 杨立 张婷 +1 位作者 王永泽 王金华 《可再生能源》 CAS 2008年第5期46-48,52,共4页
以猪粪为接种物,以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和棉花秸秆为发酵原料,在严格控制发酵温度(37±1)℃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种秸秆的日产气量在第1天达到峰值后都出现明显的回落,在第6~7天开始逐渐上升并形成第2... 以猪粪为接种物,以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和棉花秸秆为发酵原料,在严格控制发酵温度(37±1)℃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种秸秆的日产气量在第1天达到峰值后都出现明显的回落,在第6~7天开始逐渐上升并形成第2个产气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棉花秸秆的平均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和甲烷含量(体积分数,下同)最高(分别为114 ml,3 663 ml和58.2%),玉米秸秆次之(分别为111 ml,3 121 ml和54.6%),水稻秸秆最低(分别为91 ml,2 457ml和50.2%)。添加氨水的各试验组的指标高于不添加氨水的各对照组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沼气 厌氧发酵 产气量
下载PDF
拟康氏木霉和白腐菌混菌发酵处理稻草秸秆的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志 陈雄 +2 位作者 王实玉 王永泽 李冬生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39,共4页
以拟康氏木霉3.3002(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和白腐菌5.776(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的混合菌发酵处理稻草秸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接入拟康氏木霉与白腐菌时间间隔为3d,接种液体积比为2ml∶2ml,氮... 以拟康氏木霉3.3002(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和白腐菌5.776(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的混合菌发酵处理稻草秸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接入拟康氏木霉与白腐菌时间间隔为3d,接种液体积比为2ml∶2ml,氮源为0.3%(质量分数)的(NH4)2SO4,发酵时间为8d时,稻草秸秆纤维素降解率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40.38%和31.52%,比单独使用拟康氏木霉(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24.62%,13.78%)或白腐菌(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6.96%,20.06%)处理稻草秸秆的效果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发酵 稻草秸秆 纤维素 木质素
下载PDF
瑞香狼毒化学成分与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汤亚杰 徐小玲 +1 位作者 李冬生 李红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35-1038,共4页
关键词 瑞香狼毒 化学成分 抗肿瘤 毒副作用
下载PDF
发酵法生产L-谷氨酰胺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汤亚杰 张伟 +2 位作者 李红梅 李冬生 吴思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9-503,共5页
L-谷氨酰胺(L-glutamine,L-Gln)是L-谷氨酸的γ-羧基酰胺化的一种条件性必需氨基酸,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胃肠溃疡、缓解运动疲劳、调节免疫力、增强脑神经机能以及辅助治疗癌症等,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新药。发酵法已成为目前生产L-Gln... L-谷氨酰胺(L-glutamine,L-Gln)是L-谷氨酸的γ-羧基酰胺化的一种条件性必需氨基酸,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胃肠溃疡、缓解运动疲劳、调节免疫力、增强脑神经机能以及辅助治疗癌症等,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新药。发酵法已成为目前生产L-Gln最常用的方法,但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本文对发酵法生产L-Gln的关键技术环节(如菌种选育、发酵工艺和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详细阐述L-Gln生物合成代谢调控和新型过滤及其藕联技术在下游分离纯化过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酰胺 发酵法 菌种选育 代谢工程 发酵工艺优化 分离纯化
下载PDF
利用甜高粱秸秆汁发酵生产丁醇、丙酮 被引量:16
17
作者 程意峰 李世杰 +2 位作者 黄金鹏 张茜茜 汪秀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7-180,共4页
该试验以甜高粱秸秆汁作为生产丙酮、丁醇的发酵原料,从5种丙酮-丁醇菌中选出能够利用甜高粱秸秆汁且丁醇产量高的Bacillus acetobutylicum Bd3菌作为试验菌株,并对该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优化条件为:糖度为10oBrix的甜高粱秸... 该试验以甜高粱秸秆汁作为生产丙酮、丁醇的发酵原料,从5种丙酮-丁醇菌中选出能够利用甜高粱秸秆汁且丁醇产量高的Bacillus acetobutylicum Bd3菌作为试验菌株,并对该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优化条件为:糖度为10oBrix的甜高粱秸秆汁,玉米浆含量5 g/L,接种量6%(v/v),(NH4)2SO4 5 g/L,KH2PO4 0.4 g/L,CaCO3 6 g/L,温度32℃,pH6.8,丁醇产量达到10.29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丙酮 丁醇 甜高粱秸秆汁
下载PDF
S-腺苷甲硫氨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8
作者 汤亚杰 李艳 +1 位作者 李冬生 李红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76-81,共6页
S-腺苷甲硫氨酸(SAM)是甲硫氨酸和三磷酸腺苷相结合的代谢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参与40多种生化反应,主要作为三种代谢途径(转甲基、转硫基、转氨丙基)的前体,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病、抑郁症、关节炎等。SAM的制备方法主... S-腺苷甲硫氨酸(SAM)是甲硫氨酸和三磷酸腺苷相结合的代谢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参与40多种生化反应,主要作为三种代谢途径(转甲基、转硫基、转氨丙基)的前体,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病、抑郁症、关节炎等。SAM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酶促合成法、发酵法三种。化学合成的SAM是消旋体,需进行光学拆分,且存在产率低、原料L-高半胱氨酸价格昂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酶促合成法合成的SAM纯度高,但原料ATP成本太高。发酵法已成为目前生产SAM最常用的方法,欧洲利用发酵法生产SAM已实现了产业化,但国内的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因此,应加强发酵法生产SAM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腺苷甲硫氨酸 肝病 抑郁症 关节炎 发酵工程
下载PDF
聚-ε-赖氨酸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雄 章莹 +2 位作者 袁金凤 王实玉 王金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1-734,共4页
利用亚甲基蓝平板初筛、摇瓶复筛,从土壤中筛选了一株聚-ε-赖氨酸(ε-PL)高产菌株,ε-PL摇瓶产量大于2g/L,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对该菌株发酵生产ε-PL的培养基成分进行初步研究表明:葡萄糖是最好的碳... 利用亚甲基蓝平板初筛、摇瓶复筛,从土壤中筛选了一株聚-ε-赖氨酸(ε-PL)高产菌株,ε-PL摇瓶产量大于2g/L,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lus)。对该菌株发酵生产ε-PL的培养基成分进行初步研究表明:葡萄糖是最好的碳源,酵母粉和硫酸铵是最佳的复合氮源,在优化培养基下,ε-PL摇瓶产量达到3.9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ε-赖氨酸 白色链霉菌 筛选 发酵工艺
下载PDF
紫外线与亚硝酸钠复合诱变选育L-组氨酸产生菌 被引量:14
20
作者 梁亮 邱雁临 许进涛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7-29,共3页
以1株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_6作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酸钠(NaNO_2)、紫外线(UV)进行诱变,通过实验证明亚硝酸钠诱变时间在180 s后致死率达到80%,紫外线在照射30 s后致死率达到80%。诱变后的突变菌株经6-巯基嘌呤结... 以1株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S_6作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酸钠(NaNO_2)、紫外线(UV)进行诱变,通过实验证明亚硝酸钠诱变时间在180 s后致死率达到80%,紫外线在照射30 s后致死率达到80%。诱变后的突变菌株经6-巯基嘌呤结构类似物的抗性平板筛选,最终筛得3株菌,Y_1产L-组氨酸量达到331 mg/L,比出发菌株S_6高了5.08%,Z_2产L-组氨酸量达到325 mg/L,比出发菌株S_6高了1.9%,F_6产L-组氨酸量达到330 mg/L,比出发菌株S_6高了7.14%。结果显示,经紫外线与亚硝酸钠复合诱变后的菌株F_6产L-组氨酸的产量最高,比亚硝酸钠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2.06%,比紫外线诱变后的菌株产L-组氨酸量提高5.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紫外线 亚硝酸钠 复合诱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