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阑尾残端荷包缝合包埋与Hem-o-lok的比较 被引量:40
1
作者 张永康 王玉珍 +1 位作者 杜明国 廖晓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6期512-515,共4页
目的探讨荷包缝合包埋阑尾残端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6月-2013年6月因急慢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01例,采用2种不同方法处理阑尾残端:50例阑尾根部行丝线结扎后,荷包缝合包埋残端(包埋组);5l例用Hem-o-... 目的探讨荷包缝合包埋阑尾残端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6月-2013年6月因急慢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01例,采用2种不同方法处理阑尾残端:50例阑尾根部行丝线结扎后,荷包缝合包埋残端(包埋组);5l例用Hem-o-lok夹闭阑尾根部后,不再进一步处理阑尾残端(Hem-o-lok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2组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包埋组手术时间(55.8±5.8)min,明显长于Hem-o-lok组(44.8±5.7)min(t=9.613,P=0.000);包埋组手术费用(5086±58)元,显著少于Hem-o-lok组(5430±50)元(t=-31.945,P=0.000)。结论2种处理阑尾残端的方法都是安全、有效的,但荷包缝合包埋阑尾残端更符合传统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操作要求,对术者腹腔镜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但节省手术费用。Hem-o-lok夹闭阑尾根部节省手术时间,操作简单,更适合于初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残端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下载PDF
金属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左半结肠癌、直肠癌梗阻 被引量:5
2
作者 成军 陈涛 +2 位作者 李铮 李小刚 廖晓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6期506-508,共3页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直肠癌梗阻患者支架置入后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9年3月~2013年4月43例左半结肠癌、直肠癌梗阻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分为支架联合腹腔镜手术25例(支架腹腔镜组),术中大肠灌洗一期切...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直肠癌梗阻患者支架置入后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9年3月~2013年4月43例左半结肠癌、直肠癌梗阻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分为支架联合腹腔镜手术25例(支架腹腔镜组),术中大肠灌洗一期切除吻合术18例(一期吻合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漏、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等。结果支架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40.5±20.1)ml,明显少于一期吻合组(280.8±20.6)ml(t=-38.277,P=0.000);手术时间(135.2±25.4)rain,明显短于一期吻合组(240.4±30.5)min(t=-12.317,P=0.000);吻合口漏0例,显著少于一期吻合组4例(Fisher’s检验,P=0.025);切口感染0例,显著少于一期吻合组8例(Fisher’s检验,P=0.000);腹腔感染0例,显著少于一期吻合组6例(Fisher’s检验,P=0.003);住院时间(19.5±3.3)d与一期吻合组(20.2±8.5)d无明显差异(t=0.376,P=0.709)。2组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恢复良好,无吻合口复发。结论左半结肠癌、直肠癌梗阻患者支架置入后7—10d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半结肠癌 直肠癌 梗阻 支架 腹腔镜
下载PDF
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肠神经元异常性便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成军 杜明国 +2 位作者 李晓刚 丁莹 廖晓峰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4期704-706,共3页
目的探讨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肠神经元异常性便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考虑先天性巨结肠或巨结肠同源病等肠神经元异常便秘患者的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为手术、术后病检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 目的探讨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肠神经元异常性便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考虑先天性巨结肠或巨结肠同源病等肠神经元异常便秘患者的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为手术、术后病检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同源病及巨结肠并巨结肠同源病提供支持。结论全消化道钡餐及钡分时段滞留拍片,具有胃肠传输功能与胃肠生理、病理形态兼顾优势,可为肠神经元异常性便秘诊断、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消化道钡餐 钡滞留拍片 肠神经元异常性便秘 诊断
下载PDF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玉珍 陈蕊 王东华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73-75,79,共4页
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旨在为液体复苏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PVI监测... 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旨在为液体复苏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PVI监测并指导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达到复苏目标的时间、复苏液体正平衡量、平均动脉压(MAP)、6 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 O2)、凝血酶原时间(PT),记录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急肾功能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其他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液体正平衡量多于观察组、PT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达到复苏目标时间、MAP、6h Scv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死率及合计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但ARF、DIC、ARDS、MODS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灵敏的监测、反映机体循环血容量状态,且液体复苏量小,有利于维护内环境的稳态,患者存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提高患者的监测、诊疗和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