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明湖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对于理解湖北省植被生态功能变化、精准评估湖北省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 HGF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运用Slope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探明湖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对于理解湖北省植被生态功能变化、精准评估湖北省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 HGF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运用Slope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分析湖北省2001—2022年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因子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2001—2022年,湖北省年平均NPP为555.31 g C·m^(-2),2015年最高,2001年最低;(2)从时间维度上看,总体上呈缓慢增长趋势,从空间维度上看,湖北省NPP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湖北省NPP呈西部高、中部东部低,整体上年均NPP表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3)湖北省NPP与降水的相关性显著强于与气温的相关性,湖北省NPP与年降水呈正相关性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9.67%,湖北省NPP与年气温呈正相关性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62.97%。总体上看,湖北省NPP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气温对NPP的时空分布格局影响不大,降水对NPP的时空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展开更多
为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下岩溶碳汇通量的演变趋势及响应,基于CO_(2)通量全球侵蚀模型(global erosion model for CO_(2)fluxes,GEM-CO_(2))计算2000—2020年恩施州岩溶碳汇通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分析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碳...为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下岩溶碳汇通量的演变趋势及响应,基于CO_(2)通量全球侵蚀模型(global erosion model for CO_(2)fluxes,GEM-CO_(2))计算2000—2020年恩施州岩溶碳汇通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分析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碳汇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恩施州岩溶碳汇通量时空变化差异明显,在时间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岩溶碳汇通量多年平均值为3.87×10^(5) t/a;降水量与岩溶碳汇通量的变化为正相关,蒸发量与岩溶碳汇通量的变化为负相关;岩溶碳汇通量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有所不同。该研究证实了碳酸盐岩风化作用所消耗的CO_(2)参与了全球碳循环,同时可为土地合理利用和固碳增汇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探明湖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对于理解湖北省植被生态功能变化、精准评估湖北省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 HGF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运用Slope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分析湖北省2001—2022年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因子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2001—2022年,湖北省年平均NPP为555.31 g C·m^(-2),2015年最高,2001年最低;(2)从时间维度上看,总体上呈缓慢增长趋势,从空间维度上看,湖北省NPP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湖北省NPP呈西部高、中部东部低,整体上年均NPP表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3)湖北省NPP与降水的相关性显著强于与气温的相关性,湖北省NPP与年降水呈正相关性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9.67%,湖北省NPP与年气温呈正相关性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62.97%。总体上看,湖北省NPP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气温对NPP的时空分布格局影响不大,降水对NPP的时空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文摘为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下岩溶碳汇通量的演变趋势及响应,基于CO_(2)通量全球侵蚀模型(global erosion model for CO_(2)fluxes,GEM-CO_(2))计算2000—2020年恩施州岩溶碳汇通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分析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碳汇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恩施州岩溶碳汇通量时空变化差异明显,在时间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岩溶碳汇通量多年平均值为3.87×10^(5) t/a;降水量与岩溶碳汇通量的变化为正相关,蒸发量与岩溶碳汇通量的变化为负相关;岩溶碳汇通量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有所不同。该研究证实了碳酸盐岩风化作用所消耗的CO_(2)参与了全球碳循环,同时可为土地合理利用和固碳增汇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