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高校“林学+”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艾训儒 郭秋菊 +2 位作者 姚兰 谭世明 朱江 《中国林业产业》 2021年第11期54-59,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民族大学林学类专业系统地开展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及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将“微专业”概念“植入”传统林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创建了“林学+”微专业复合型林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民族大学林学类专业系统地开展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条件及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将“微专业”概念“植入”传统林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创建了“林学+”微专业复合型林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林学+生态恢复与保护、林学+森林康养、林学+自然保护区建设、林学+乡村振兴、林学+少数民族文明、林学+生态旅游等具有特色的6个微专业课程群;编写出版了微专业特色教材、专著;培养了一支双师双能的教学团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地方高校“面向全体学生、统筹系统要素、强化共建共管、美景育人结合”的林学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林学+”微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下载PDF
耕读教育背景下农林气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崔令军 石开明 +2 位作者 沈作奎 肖强 艾训儒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0期158-160,共3页
在国家大力提倡涉农高校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的背景下,该文从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增加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出发,针对农林气象学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农林气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同... 在国家大力提倡涉农高校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的背景下,该文从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增加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出发,针对农林气象学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农林气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创新农林人才培养方式,加强耕读教育,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读教育 农林气象学 教学研究 实践
下载PDF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郭秋菊 艾训儒 +1 位作者 姚兰 肖强 《科教导刊》 2020年第36期142-144,共3页
针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理论、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主要探讨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授课形式和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通过对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多方面... 针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理论、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主要探讨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授课形式和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通过对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多方面的调整与改革,推进"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理念和体系的全方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创新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课程考核
下载PDF
地方高校新林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艾训儒 姚兰 +1 位作者 郭秋菊 朱江 《中国林业教育》 2021年第3期27-32,共6页
新林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需扎根中国大地积极参与高等林业教育的质量革命。湖北民族大学面向武陵山区林业产业发展新业态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在地方高校新林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以教学改革为中... 新林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需扎根中国大地积极参与高等林业教育的质量革命。湖北民族大学面向武陵山区林业产业发展新业态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在地方高校新林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从林学类专业的拓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质量校级标准的确定等3个方面,对林学类专业建设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提出走专业融合发展之路,积极拓展专业生长点。二是统一教学与开放教学相结合,建设由基础知识教学、专业理论教学、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等3个阶段构成的新林科专业“三段式”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从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课程教学策略的科学选择、课程教学评价的完善等4个方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金课”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四是通过课内统一式的能力培养、课外组合式的能力培养以及实施“五导四结合”全程培养的本科生导师制等,建立多形式多途径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基于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建立由教学质量标准系统以及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系统和技术系统等3个驱动引擎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通过建立“教、学、督、评、改”联动机制注重发挥教学质量保障技术系统的驱动作用。六是利用重点学科优势资源,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建设以及基于“六个共同”校企合作机制的教学平台建设等3个方面入手,打造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让高等林业教育走出教室、走进绿水青山,使地方高校新林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区域林业产业新业态相适应,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林业行业的广泛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新林科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能力
下载PDF
湖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5
作者 潘炳臣 宋鄂平 +3 位作者 李万阳 梁小龙 李陈 王钰鑫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29-35,共7页
探明湖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对于理解湖北省植被生态功能变化、精准评估湖北省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 HGF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运用Slope趋势分析、相关性分... 探明湖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对于理解湖北省植被生态功能变化、精准评估湖北省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 HGF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运用Slope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分析湖北省2001—2022年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因子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2001—2022年,湖北省年平均NPP为555.31 g C·m^(-2),2015年最高,2001年最低;(2)从时间维度上看,总体上呈缓慢增长趋势,从空间维度上看,湖北省NPP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湖北省NPP呈西部高、中部东部低,整体上年均NPP表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3)湖北省NPP与降水的相关性显著强于与气温的相关性,湖北省NPP与年降水呈正相关性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9.67%,湖北省NPP与年气温呈正相关性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62.97%。总体上看,湖北省NPP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气温对NPP的时空分布格局影响不大,降水对NPP的时空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时空变化 气象因子 湖北省
下载PDF
湖北恩施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万松胜 李双龙 +2 位作者 李园 顿春垚 李春霖 《辽宁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38-42,共5页
对恩施市大型真菌资源及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结果:恩施市有大型真菌52科109属199种,其中食用菌32种,药用菌20种,有毒菌38种,食药兼用菌9种,未知用途有100种,近危1种,无危67种;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 对恩施市大型真菌资源及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结果:恩施市有大型真菌52科109属199种,其中食用菌32种,药用菌20种,有毒菌38种,食药兼用菌9种,未知用途有100种,近危1种,无危67种;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粉褶蕈科Entolomat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马勃科Lycoperdaceae、类脐菇科Omphalo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优势属为粉褶菌属Entoloma、鹅膏属Amanita、丝盖伞属Inocybe、红菇属Russula、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乳菇属Lactarius、牛肝菌属Boletus;以属为基础可划分为世界分布属(77.06%)、热带—亚热带分布属(9.18%)、北温带分布属(10.09%)、东亚—北美分布属(2.75%)、地中海—西亚—中亚分布属(0.92%),表现为北温带和热带—亚热带分布为主的区系特征,在亲缘关系上与相邻的重庆大巴山最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市 大型真菌 优势科属 区系
下载PDF
岩溶碳汇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7
作者 李万阳 宋鄂平 +3 位作者 潘炳臣 梁小龙 李陈 王钰鑫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19-425,434,共8页
为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下岩溶碳汇通量的演变趋势及响应,基于CO_(2)通量全球侵蚀模型(global erosion model for CO_(2)fluxes,GEM-CO_(2))计算2000—2020年恩施州岩溶碳汇通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分析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碳... 为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下岩溶碳汇通量的演变趋势及响应,基于CO_(2)通量全球侵蚀模型(global erosion model for CO_(2)fluxes,GEM-CO_(2))计算2000—2020年恩施州岩溶碳汇通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分析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碳汇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恩施州岩溶碳汇通量时空变化差异明显,在时间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岩溶碳汇通量多年平均值为3.87×10^(5) t/a;降水量与岩溶碳汇通量的变化为正相关,蒸发量与岩溶碳汇通量的变化为负相关;岩溶碳汇通量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有所不同。该研究证实了碳酸盐岩风化作用所消耗的CO_(2)参与了全球碳循环,同时可为土地合理利用和固碳增汇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作用 碳汇 GEM-CO 2 土地利用 碳酸盐岩 时空演变 恩施州
下载PDF
湖北省清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
8
作者 涂怡 陈虎 +5 位作者 尹雯 黄卫 张奇 方朂锡 向丽 孙毅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93-600,共8页
为探究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通过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探讨了清江流域2005—2020年土壤侵蚀的变化特征和土壤侵蚀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同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了... 为探究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通过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探讨了清江流域2005—2020年土壤侵蚀的变化特征和土壤侵蚀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同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了影响土壤侵蚀的主导因子。研究发现,2005—2020年清江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均值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清江流域的主要土壤侵蚀类型为微度侵蚀,其次为轻度侵蚀;清江流域2005—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耕地,土地转移主要集中在林地与耕地,其中,耕地土壤侵蚀程度重于林地;清江流域土壤侵蚀在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为[0.6,0.8]的区域最为严重;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FVC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导因子,FVC和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侵蚀变化的解释力最高。该研究可为清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 地理探测器 土壤侵蚀 清江流域 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覆盖度
下载PDF
“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对生态环境的响应--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9
作者 李雪 常胜 +1 位作者 杨容 罗贤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构建“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和生态贡献率模型研究“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生活空间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生...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构建“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和生态贡献率模型研究“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生活空间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空间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生产空间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生活空间转移距离最大,其次是生产空间,生态空间转移距离最小;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用地转为重点生态用地和一般生态用地、一般生态用地转为重点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重点生态用地转为农业生产用地和一般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演变 生态环境响应 生态环境质量 湖北省恩施州
下载PDF
湖北宣恩贡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0
作者 唐静怡 喻思璇 +3 位作者 余子铭 关蓉 刘梦迪 张强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23-27,70,共6页
湖北宣恩贡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类型为库塘湿地和永久性河流湿地,具有多种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以湖北宣恩贡水河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水质净化、保持生物多样性、旅游休闲、涵养水源、保持土... 湖北宣恩贡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类型为库塘湿地和永久性河流湿地,具有多种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以湖北宣恩贡水河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水质净化、保持生物多样性、旅游休闲、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气候调节、科研教育等9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采用市场价值方法、影子工程方法和成本参照方法等,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湖北宣恩贡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5.4×10^(8)元,单位面积价值约为275万元·hm^(-2),其中水源供给、水质净化、调蓄水源、气候调节、旅游休闲、科研教育是湖北宣恩贡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研究结果能够帮助人们更为全面地认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所具有的实践作用,并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管控及保护工作提供良好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贡水河国家湿地公园
下载PDF
采收期和林下日照时长对天平山淫羊藿种质的影响
11
作者 吴佳奇 万小林 +1 位作者 肖强 郭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为探明不同采收期和日照长短对天平山淫羊藿种质的影响,收集种子后测定其种长、种宽、千粒重、含水量、染色率,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成熟晚期种子质量优于其他采收期的种子,其次是成熟中期种子,成熟早期种... 为探明不同采收期和日照长短对天平山淫羊藿种质的影响,收集种子后测定其种长、种宽、千粒重、含水量、染色率,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成熟晚期种子质量优于其他采收期的种子,其次是成熟中期种子,成熟早期种子质量最低;同时,林下短日照的种子质量优于林下长日照的种子。因此,在选择天平山淫羊藿种子进行繁育时,应优先选择林下成熟晚期且日照时长较短的种子作为种源。该研究为天平山淫羊藿种子的采集、筛选、繁育和破除休眠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平山淫羊藿 种质资源 种子活力 千粒重 含水量 采收期 日照时长
下载PDF
超富硒植物露珠碎米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12
作者 唐翠芳 费思恬 +3 位作者 覃章辉 邓志军 姚兰 宋松泉 《湘南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硒是人类和动物生长发育与健康所必需的一种重要的痕量元素,但人体和动物体不能合成硒化合物,它们必须从食物中获得。食物中硒摄入不足和过量都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露珠碎米荠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 硒是人类和动物生长发育与健康所必需的一种重要的痕量元素,但人体和动物体不能合成硒化合物,它们必须从食物中获得。食物中硒摄入不足和过量都会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露珠碎米荠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超富集硒的作用,能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可为人类和动物提供良好的有机硒源。此外,露珠碎米荠对硒、镉和汞的超富集作用为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提供了良好的植物修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露珠碎米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包括其植物形态与生理特性、超富硒作用、生理功能与药食两用、快速繁育与优质栽培,最后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试图为进一步理解露珠碎米荠的生物学作用和农学性状,以及为其规模化栽培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珠碎米荠 药食两用 生理特性 植物修复 超富硒植物
下载PDF
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典型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特征
13
作者 向钦 郭秋菊 +4 位作者 艾训儒 薛卫星 王蕾 潘召龙 张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6,共9页
【目的】以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不同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差异,确定影响林分结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和杉木、柳... 【目的】以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不同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差异,确定影响林分结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和杉木、柳杉、鹅掌楸3种人工林的样地实测数据,应用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评价法对4种典型林分进行分析。【结果】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DFS值为0.767,结构多样性呈良好状态;柳杉林为0.578、鹅掌楸林为0.565均呈中等状态;杉木林仅为0.288,结构多样性整体呈较差状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水平和垂直空间上均有较好的表达,林分中最常见的结构单元类型为参照树周围很密集随机分布3~4种树种的绝对优势木和劣势木(W_(i)=0.5、U_(i)=0/0.75、M_(i)=0.75/1、C_(i)=1),结构单元内个体间冠层连接紧密,不同树种不同大小的个体占据各自生态位,形成了资源合理分配的格局。而3种人工林林层结构和树种组成相较之下更为单一,最常见的结构组合均为4株同种(M_(i)=1)个体的伴生,影响了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的提升。【结论】丰富的树种多样性和林层结构对该地区林分形成良好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具有决定作用,在今后林分可持续经营管理中,应着重关注树种组成多样性和林分垂直空间复杂性的构建,将有利于林分健康稳定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 空间结构单元 四元分布 林层数 树种数 金子山
下载PDF
木林子高山矮曲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14
作者 艾鑫 唐丽 +4 位作者 艾训儒 朱江 向钦 吴举扬 薛卫星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为加强木林子高山矮曲林的保护,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其群落基本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矮曲林中共有木本植物19科31属53种,青冈(Quercus glauca)是群落的优势种,壳斗科(Fagaceae)和杜鹃花科(Ericaceae)是矮曲林群落的优势... 为加强木林子高山矮曲林的保护,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其群落基本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矮曲林中共有木本植物19科31属53种,青冈(Quercus glauca)是群落的优势种,壳斗科(Fagaceae)和杜鹃花科(Ericaceae)是矮曲林群落的优势科。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411、0.559和0.522,受环境影响,矮曲林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多数植物在演替中被环境淘汰。该群落区系起源古老,深受热带区系的影响,具有温带区系的性质,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到温带过渡的特性。在群落中,整体径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自然更新良好,优势种青冈的径级结构与群落整体相似,在演替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这为木林子高山矮曲林的保护和科学管理以及后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矮曲林 物种多样性 植物区系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大叶黄精和黄精中与有机酸代谢相关的bHLH转录因子家族分析
15
作者 朱天润 万小林 +1 位作者 粱思琪 肖强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02-206,共5页
采用测序平台对大叶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var. grandifolium)和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转录组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与有机酸代谢相关的bHLH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对预测的蛋白质开展理化性质、结构域以及系统... 采用测序平台对大叶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var. grandifolium)和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转录组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与有机酸代谢相关的bHLH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对预测的蛋白质开展理化性质、结构域以及系统进化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大叶黄精和黄精的转录组数据,共获得转录因子46 682个,其中bHLH转录因子110个;总转录数据中具有显著差异的转录因子共978个,其中bHLH转录因子共53个;结合代谢组预测数据,得到与有机酸相关的转录因子31个,其中与有机酸相关的bHLH转录因子22个。除Cluster-43865.11外,Motif 1在其他序列中均有分布,绝大多数序列均含Motif 4;22个b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保守基序变异现象,每个bHLH含有1~14个Motif,平均含有7.81个Mot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var.grandifolium) 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 有机酸 bHLH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家族 鉴定
下载PDF
宣恩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其空间分布分析
16
作者 石广地 万朝翰 +4 位作者 陶福星 张函 田盈 肖强 张强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70-75,共6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宣恩县古树名木资源,为其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GIS和空间分析技术,系统研究宣恩县古树名木资源,揭示其树种、树龄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宣恩县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共有488株,涉及39科63属81种,其中枫香和楠木... 本研究旨在评估宣恩县古树名木资源,为其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GIS和空间分析技术,系统研究宣恩县古树名木资源,揭示其树种、树龄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宣恩县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共有488株,涉及39科63属81种,其中枫香和楠木为主要树种,分别有55株和56株,占总数的22.7%。树龄主要集中在100~500 a,一级、二级、三级古树的数量分别为42株、128株和318株,形成金字塔结构。古树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北部、西部及村界,与地形和人口分布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宣恩县古树名木的保护、民族文化融合及科学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恩县 古树名木 空间分布 保护与利用 GIS技术
下载PDF
基于NDVI的清江流域植被覆被变化水沙效应分析
17
作者 刘昊 薛兴华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研究流域植被覆被变化下的河流水沙响应,阐明水沙效应的影响机制,进而为河流水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结合1981—2002年清江流域长阳站径流泥沙资料,利用年均NDVI、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从年尺度,利用月均NDVI、月降水量、月径流... 研究流域植被覆被变化下的河流水沙响应,阐明水沙效应的影响机制,进而为河流水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结合1981—2002年清江流域长阳站径流泥沙资料,利用年均NDVI、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从年尺度,利用月均NDVI、月降水量、月径流量和月输沙量从季节尺度表征植被覆被变化与河流水沙的响应关系及植被覆被变化和降水量与河流水沙的综合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81—2002年,植被覆被状况以每年0.004的趋势增加(P<0.01),年径流量、年输沙量按指数函数呈3.72亿m^(3)·a^(-1)、350400 t·a^(-1)的趋势减少(P<0.01)。(2)年尺度上,年均NDVI每增加0.1,年径流量减少约1771.48亿m^(3),年输沙量减少约32006800 t;年降水量每增加1 mm,年径流量增加约0.31亿m^(3),年输沙量增加约5100 t。河流水沙与植被覆被变化的相关性在变异年份(1990年)后增强,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开始减弱,但综合来看,降水在调控河流水沙过程中仍起主导作用。(3)季节尺度上,植被物候冬季、雨季河流水沙响应敏感,径流量与植被覆被变化、降水量的相关性在变异月份(1月)之后开始减弱,而输沙量与其的相关性在变异月份(5月)之后开始增强,但综合来看,在属于植被物候夏季和雨季的6月,河流水沙响应特征尤为复杂多变。在水沙治理中,需特别关注植被物候夏季和雨季中的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被变化 NDVI 降水量 水沙效应 清江流域
下载PDF
湖北木林子保护区山矾属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进 朱江 +5 位作者 艾训儒 姚兰 黄小 吴漫玲 朱强 刘松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709-7720,共12页
物种共存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同属物种山矾、光叶山矾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种间关联性特征。将山矾、光叶山矾分为4个径级,分别归属幼树、小树、中树和成年树4个生长阶段。采用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空间... 物种共存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同属物种山矾、光叶山矾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种间关联性特征。将山矾、光叶山矾分为4个径级,分别归属幼树、小树、中树和成年树4个生长阶段。采用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种内、种间关联性。结果显示:山矾和光叶山矾径级结构基本一致,均属增长型种群。在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下,山矾和光叶山矾主要呈聚集分布,逐渐过渡为均匀分布;在异质泊松模型下,只在小尺度上聚集,较大尺度范围呈随机分布。种内关联上,山矾各生长阶段主要呈正关联,逐渐向无关联过渡,光叶山矾除小树与成年树外,其余均呈正关联;排除生境异质性影响后,小尺度呈正关联,其余尺度无关联。种间关联上,在幼树、小树物种对中主要呈负关联,中树、成年树物种对中多为无关联。研究表明,同属物种山矾和光叶山矾呈种内聚集、种间分离的空间构型,在竞争排除作用下实现同属共存,有利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属物种 空间分布格局 种内种间关系 物种共存 点格局分析
下载PDF
基于人居环境系统论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评价——以湖北省利川市18个村落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吴威龙 石杨 周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353-360,共8页
通过人居环境的“范式”系统论构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对利川市18个传统村落2014-2018年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利川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增长幅度与传... 通过人居环境的“范式”系统论构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对利川市18个传统村落2014-2018年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利川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增长幅度与传统村落批次呈正相关;利川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体水平较低,大多只能基本满足村民生活需求;人居环境各子系统中对人居环境整体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特别是村集体年收入、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硬化公路通达率及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等几个指标因子.研究结果为当地政府决策及改善各村落人居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评价 人居环境系统 评价体系 熵值法 传统村落 利川市
下载PDF
湖北黄精叶片挥发油GC-MS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测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宋歌 夏娇 肖强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374-379,384,共7页
为测定湖北黄精叶片挥发油成分及抗氧化活性,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进一步通过测定2种挥发油对DPPH、ABTS、O_(2)^(-... 为测定湖北黄精叶片挥发油成分及抗氧化活性,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进一步通过测定2种挥发油对DPPH、ABTS、O_(2)^(-)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检测出12类26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呋喃、酸和酚类化合物;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检测出9类19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酸和醇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种方法得到的湖北黄精叶片挥发油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抗氧化活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黄精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抗氧化活性 同时蒸馏萃取 超临界CO_(2)萃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