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属地勘单位如何讲好地质故事——以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为例
1
作者 刘汉生 杨波涌 +2 位作者 杨良哲 王镝 武思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8-1626,共9页
地学科普对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翼理论”、传播地球科学知识、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推动地质工作全方位服务社会有着重要作用。翔实全面的地质资料是做好做精地学科普的基础。文章采用论述的方法,分析省属地勘单位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的... 地学科普对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翼理论”、传播地球科学知识、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推动地质工作全方位服务社会有着重要作用。翔实全面的地质资料是做好做精地学科普的基础。文章采用论述的方法,分析省属地勘单位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的意义和优势,以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为例,介绍其打造科普品牌、开展科普创作和组织科普活动的成果经验,分析省属地勘单位如何通过开展地学科普履行公益职能、推动政府合作、服务市场需求,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试图探索出一条省属地勘单位发挥地质作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科普 地质故事 地勘单位 湖北省
下载PDF
湖北省古生物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2
作者 赵璧 邹亚锐 +5 位作者 李姜丽 陈刚 吴奎 雷雳 沈军 汪洋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年第S02期177-187,204,共12页
湖北省古生物科学工作历史悠久,在众多学者、团队努力下,百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和转化应用成果。通过对前人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系统梳理全省古生物化石采集研究的代表性工作和重要古生物科学发现,并结合实地调查,对全省古生物... 湖北省古生物科学工作历史悠久,在众多学者、团队努力下,百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和转化应用成果。通过对前人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系统梳理全省古生物化石采集研究的代表性工作和重要古生物科学发现,并结合实地调查,对全省古生物科研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归纳说明。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当前和下一个时期相关工作开展的利弊条件,分析认为湖北省古生物科学事业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虽存在困难和挑战,但工作前景总体向好。围绕下一步工作推动,探讨提出“加强基础科研、加强转化应用、加强统筹推进”等三方面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学 基础研究 成果转化 建议 湖北
下载PDF
早三叠世南漳湖北鳄(双孔亚纲:湖北鳄目)的头骨新材料及补充研究
3
作者 赵璧 邹亚锐 +4 位作者 李姜丽 陈刚 万珊 苑金玲 吴奎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51,共15页
南漳湖北鳄是南漳-远安动物群典型分子和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之一。为补充其仍缺失甚多的头骨关键特征,对近期采集的1件头骨保存完整的化石标本开展了精细修理和比较解剖学研究。修订了该属种头骨的如下特征:上颌两支沿头骨中线发育狭... 南漳湖北鳄是南漳-远安动物群典型分子和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之一。为补充其仍缺失甚多的头骨关键特征,对近期采集的1件头骨保存完整的化石标本开展了精细修理和比较解剖学研究。修订了该属种头骨的如下特征:上颌两支沿头骨中线发育狭长骨间隙,前上颌骨最前端接触,鼻骨仅最后端接触;前上颌骨及上颌骨背侧发育同走向凹槽;颅顶平,无矢状嵴;顶骨比额骨大,顶孔位于顶骨前中部;上颞孔围成骨骼包括顶骨、后额骨、眶后骨和鳞骨,不包括上颞骨;轭骨三射状,前支细长,具短的腹后突;上枕骨大,近圆形;外枕骨见神经孔。比较分析认为,南漳湖北鳄、南漳龙和扇桨龙均见上颌两支之间的骨间隙,这可能是湖北鳄目同源性状。南漳湖北鳄上颞骨未参与上颞孔围成,轭骨腹后突未完全退化,下颞孔形态残存,与古老双孔亚纲类似,与进步鱼龙型类不同。推测鱼龙型类随着发展演化,上颞骨逐步前移并参与上颞孔围成,下颞孔逐渐闭合。新材料还显示南漳湖北鳄鼻孔朝上,咬合力不强,推测其具有独特的、不同于其他鱼龙型类的活动和捕食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南漳-远安动物群 颅骨 背视 颞区
下载PDF
湖北省钟祥市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地学意义
4
作者 辛杰 王雯雯 +7 位作者 王伟 崔亚圣 余浩宇 彭小桂 李乐 雷健 张嫣 杨丽霞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4年第2期130-136,154,共8页
湖北省钟祥市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查明该市地质遗迹资源状况是保护、利用和管理地质遗迹的前提。基于钟祥市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对地质遗迹类型进行划分,介绍其特征并探讨其地学意义。结果表明,钟祥市地质遗迹可划分为3大类、9类、16亚... 湖北省钟祥市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查明该市地质遗迹资源状况是保护、利用和管理地质遗迹的前提。基于钟祥市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对地质遗迹类型进行划分,介绍其特征并探讨其地学意义。结果表明,钟祥市地质遗迹可划分为3大类、9类、16亚类,包含51处地质遗迹暨64处地质遗迹景观单体,其中以重要岩矿石产地、地层剖面、岩土体地貌和水体地貌为重点类型,以杨榨累托石矿产地、荆襄磷矿产地、云台观组地层剖面、黄仙洞—水磨坪岩溶地貌最具代表性。钟祥市地质遗迹在岩石学、矿床学、地貌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建议加强地学研究并开发地学研学路线,促进地质旅游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地学意义 地质旅游 钟祥市
下载PDF
湖北中—新元古代洋板块地质及其对扬子克拉通形成过程的启示
5
作者 陈超 刘勇 +1 位作者 苑金玲 孔令耀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11,共3页
洋板块地质学是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编撰专家组倡导的地质新理论(Ding Xiaozhong et al.,2020;李廷栋等,2019),其以俯冲增生杂岩带、蛇绿岩带等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洋壳在洋中脊形成至海沟俯冲消亡的复杂洋陆转换过程(李廷栋等,2019)... 洋板块地质学是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编撰专家组倡导的地质新理论(Ding Xiaozhong et al.,2020;李廷栋等,2019),其以俯冲增生杂岩带、蛇绿岩带等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洋壳在洋中脊形成至海沟俯冲消亡的复杂洋陆转换过程(李廷栋等,2019)。近年研究发现,湖北省发育中—新元古代庙湾蛇绿混杂岩、大洪山俯冲增生杂岩、吕王—高桥蛇绿混杂岩(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板块地质 中—新元古代 扬子克拉通 蛇绿混杂岩 俯冲增生杂岩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雯雯 叶菁 +3 位作者 张利国 魏超 张红伟 刘寒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816-7825,共10页
合理界定区域生态补偿主客体,确定生态补偿优先级是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出发,在测算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界定生态受偿与补偿支付主体,确定生态受偿与补偿支付等级与次序。结果表明:(1)湖北省... 合理界定区域生态补偿主客体,确定生态补偿优先级是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出发,在测算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界定生态受偿与补偿支付主体,确定生态受偿与补偿支付等级与次序。结果表明:(1)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总体呈现出"西部高,东中低"的格局,高值区多集中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低值区多集中于重点开发区;(2)30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受偿等级总体分为五级,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房县为第一生态受偿区;(3)29个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受偿优先级总体分为五级,随县为生态受偿一级区域;(4)30个重点开发区的补偿支付等级总体分为五级,呈现出"东先西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生态补偿支付实践中,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应先于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优先级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湖北省
下载PDF
湖北省富硒资源的地质特征及利用区划 被引量:5
7
作者 徐春燕 丁晓英 闫加力 《世界地质》 CAS 2018年第1期140-147,共8页
在系统收集并综合相关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典型区域样品的采集和补充,全面分析了湖北省不同类型硒资源地质特征,并对其利用区划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湖北省富硒地层主要有寒武系(32.1%)、二叠系(29.8%)及震旦系(25.8%);富硒岩石... 在系统收集并综合相关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典型区域样品的采集和补充,全面分析了湖北省不同类型硒资源地质特征,并对其利用区划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湖北省富硒地层主要有寒武系(32.1%)、二叠系(29.8%)及震旦系(25.8%);富硒岩石主要为炭质页岩、炭质板岩、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和含炭页岩;表层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区、恩施地区和鄂东南地区。主要为湖积、冲积成因。恩施地区的高硒和极高硒土壤与二叠系富硒地层及双河硒矿点和矿化点的分布相吻合。鄂东南地区富硒土壤一方面与二叠系地层有关,另一方面与鄂东南地区硒的伴生矿床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资源 富硒地层 富硒土壤 湖北
下载PDF
湖北省不同农作物对土壤硒吸收富集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闫加力 徐春燕 +3 位作者 杨军 邹辉 赵敏 黄彬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年第4期481-485,共5页
通过对湖北省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湖北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的收集和综合分析研究,总结省内不同农作物的富硒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种农作物的富硒性能大小为黄豆>小麦>水稻>玉米,农作物对土壤硒的... 通过对湖北省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湖北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的收集和综合分析研究,总结省内不同农作物的富硒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种农作物的富硒性能大小为黄豆>小麦>水稻>玉米,农作物对土壤硒的吸收富集受作物种类、土壤pH、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水田作物水稻硒含量与其土壤硒含量密切相关,受土壤pH的影响较小;而小麦、黄豆和玉米作为旱地作物,其硒富集系数在土壤偏碱性条件下大于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的,说明碱性土壤有利于旱地作物对土壤硒的吸收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土壤PH 土地利用 富集系数 湖北省
下载PDF
湖北省不同区域土壤与农作物硒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闫加力 徐春燕 +3 位作者 杨军 项剑桥 赵敏 黄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6期121-123,138,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区域3种农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籽实硒含量与其根系土硒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湖北省"金土地"工程土壤及农作物数据,根据区域地貌特征划分为鄂西山区、鄂北岗地和沿江平原,研究不同区域3种农作物硒含量... [目的]探究不同区域3种农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籽实硒含量与其根系土硒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湖北省"金土地"工程土壤及农作物数据,根据区域地貌特征划分为鄂西山区、鄂北岗地和沿江平原,研究不同区域3种农作物硒含量与其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区域的土壤硒背景值为:鄂西山区0.88 mg/kg,鄂北岗地0.33 mg/kg,沿江平原0.34 mg/kg。鄂西山区农作物的籽实硒含量与其根系土硒含量相关性最好,鄂北岗地次之,沿江平原相关性最弱甚至不相关。[结论]鄂西地区富硒土壤最多,最易生产出富硒农作物,沿江平原富硒土壤广泛分布,在适宜条件下也易生产出富硒农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 猫含量 不同区域 土壤 农作物
下载PDF
基于GIS的湖北省建始县生态敏感性空间格局分析
10
作者 孙佩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1期72-76,81,共6页
生态敏感性评价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体、植被覆盖度、道路和土地利用类型7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 生态敏感性评价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体、植被覆盖度、道路和土地利用类型7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获得各单因子及综合的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与统计情况。结果表明:湖北省建始县生态以中度敏感性为主,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中部,总面积约1084.15 km^(2),占比40.68%;以水域为主的高度敏感区在东南与东北部较为集中,面积约751.70 km^(2),占比28.21%;以耕地与草地为主的轻度低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总面积约657.66 km^(2),占比24.68%;以林地与园地为主的极高敏感区和以建设用地为主的极低敏感区面积均较小,分别为157.39和13.85 km^(2),占比分别为5.91%和0.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层次分析法 GIS空间分析 建始县
下载PDF
湖北省地貌景观主要类型和科学意义简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璧 邹亚锐 +2 位作者 辛杰 谭秋明 李正琪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8年第4期657-662,698,共7页
在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多种地质营力控制影响下,湖北地区发育保留类型众多的地貌景观资源。通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按照最新规范分类要求,将湖北省地貌景观初步总结为4类14亚类,分别简要介绍各类型的分布和代表。并通过分析研究,对湖北... 在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多种地质营力控制影响下,湖北地区发育保留类型众多的地貌景观资源。通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按照最新规范分类要求,将湖北省地貌景观初步总结为4类14亚类,分别简要介绍各类型的分布和代表。并通过分析研究,对湖北地貌景观的重要科学价值进行综合介绍说明。研究认为,湖北地貌景观是有关重大地质事件的地貌响应,能够展示华中地区和长江流域特殊部位的独特地理分区背景及自然景观特征,还有部分地貌景观足以列入世界奇观家族成员。笔者建议未来通过科学开发,充分彰显全省各类型地貌景观的独特典型特征,实施差异化开发方案,让湖北地貌景观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并更好地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景观 评价 建议 湖北
下载PDF
地质公园建设与遗迹保护、科普、乡村振兴的链接效应——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辛杰 王伟 +3 位作者 尹伟 彭小桂 陈小龙 康全国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年第2期311-314,共4页
近些年来湖北省各级政府、相关科研院校以及地质公园管理部门多措并举,采取积极申报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迹、创新科普形式、发展壮大科普队伍等措施不断推动湖北省地质公园建设,自2003年至今,已建成地质公园26处,其中世界地质公园2处... 近些年来湖北省各级政府、相关科研院校以及地质公园管理部门多措并举,采取积极申报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迹、创新科普形式、发展壮大科普队伍等措施不断推动湖北省地质公园建设,自2003年至今,已建成地质公园26处,其中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地质公园9处、省级地质公园15处。同时湖北省地质公园的建设又对湖北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保护 地质科普 乡村振兴 链接效应
下载PDF
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综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万能 胡正祥 +1 位作者 曾明中 杨军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年第A01期1-5,18,共6页
通过对江汉流域经济区的区域调查、区域评价、局部评价和总体综合评价等阶段不断地实施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旨在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科学成果,实现了以地质调查手段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基本目标:查明江汉流域表层土壤... 通过对江汉流域经济区的区域调查、区域评价、局部评价和总体综合评价等阶段不断地实施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旨在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科学成果,实现了以地质调查手段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基本目标:查明江汉流域表层土壤及水体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对有害、有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对农作物产地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进行评价;发现江汉平原农业生态环境若干重大地球化学问题;开展流域区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与地球化学预警、预测;开展名、优、绿色农产品适宜区地球化学背景研究;开展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关性研究,建立区域农业地球化学评价模型,提出农业经济长远规划和结构调整建议;建立农业经济区地球化学数据库及成果服务系统,为区域农业经济规划、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流域经济区 农业地质调查 成果综述
下载PDF
湖北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军 项剑桥 +4 位作者 徐春燕 李春诚 闫加力 郑金龙 潘可亮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1年第6期818-826,共9页
基于湖北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得的大量调查评价资料,回顾工作背景,总结土壤和灌溉水地球化学特征、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耕地地球化学质量等级评定、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富硒锌锗资源状况、创新调查评价方法技术、科学合理化建... 基于湖北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得的大量调查评价资料,回顾工作背景,总结土壤和灌溉水地球化学特征、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耕地地球化学质量等级评定、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富硒锌锗资源状况、创新调查评价方法技术、科学合理化建议等主要成果,介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科学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等5个方面的成果应用,提出对湖北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质量 地球化学 调查 湖北
下载PDF
湖北省土壤硒元素背景值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闫加力 杨军 +5 位作者 丁晓英 徐春燕 赵敏 张阳阳 王卉 杨良哲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21期157-157,161,共2页
通过对湖北省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数据的收集,分析全省及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硒含量背景值和背景值区间。数据显示,湖北省全省土壤硒含量背景值为0.304 mg/kg,背景值范围为0.152-0.609 mg/kg。成土母质地层单元中二叠系、石炭系... 通过对湖北省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数据的收集,分析全省及不同成土母质土壤硒含量背景值和背景值区间。数据显示,湖北省全省土壤硒含量背景值为0.304 mg/kg,背景值范围为0.152-0.609 mg/kg。成土母质地层单元中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和三叠系是富硒地层,土壤硒含量背景值在0.4 mg/kg以上;第四系地层土壤硒含量背景值为0.306 mg/kg,存在较广泛的富硒区;而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地层的富硒区域分布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背景值 成土母质 湖北省
下载PDF
湖北省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奎 崔亚圣 +6 位作者 刘辉 杨良哲 李红军 余浩宇 邹亚锐 叶思遥 王伟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2年第5期553-561,共9页
早三叠世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之后重要的生态系统复苏期,同时期湖北省沉积了大量的海相大冶组和嘉陵江组地层,其中保存了许多世界罕见的古生物化石,包括黄石地区的裂齿鱼以及南漳—远安地区的海生爬行动物群等,是理解复苏过... 早三叠世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之后重要的生态系统复苏期,同时期湖北省沉积了大量的海相大冶组和嘉陵江组地层,其中保存了许多世界罕见的古生物化石,包括黄石地区的裂齿鱼以及南漳—远安地区的海生爬行动物群等,是理解复苏过程的重要研究窗口之一。作为古、中生代之交最重要的标准化石,牙形石可以为高分辨率生物地层对比提供依据。对前人在湖北省进行的早三叠世牙形石的研究进行系统性总结,为该省下三叠统的详细年代地层划分提供生物依据。当前,湖北省下三叠统可以建立16个牙形石带,根据这些牙形石带,将湖北省下三叠统各亚阶(格里斯巴赫亚阶、迪纳尔亚阶、史密斯亚阶、史帕斯亚阶)的底界均限定在大冶组。这也表明以白云岩、角砾岩、灰岩为主体的嘉陵江组主要沉积于早三叠世史帕斯亚期。相较之下,嘉陵江组厚度往往比大冶组更大,但其内部牙形石带的研究成果却近乎匮乏,因此未来也需加强对湖北地区嘉陵江组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三叠统 牙形石 生物地层序列 湖北
下载PDF
鄂西北石炭纪四峡口组植物群初步研究
17
作者 赵璧 邹亚锐 +3 位作者 李姜丽 陈刚 武思琴 周冰洋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鄂西北郧西县四峡口地区石炭系发育良好,自下而上划分为袁家沟组、四峡口组、羊山组,其中四峡口组主体为一套黑色页岩,植物化石丰富。经化石采集和初步研究,描述了四峡口组植物5属7种,包括Lycopodites cf.liaoningense,Laveineopteris s... 鄂西北郧西县四峡口地区石炭系发育良好,自下而上划分为袁家沟组、四峡口组、羊山组,其中四峡口组主体为一套黑色页岩,植物化石丰富。经化石采集和初步研究,描述了四峡口组植物5属7种,包括Lycopodites cf.liaoningense,Laveineopteris sp.,Cardiopteridium spetsbergense、Cardiopteridium podozamioides,Rhodea parasparsa,Sphenopteris cf.firmata、Sphenopteris obtasiloba,其中早石炭世扇状脉植物Candiopteridium属和晚石炭世真蕨类Sphenopteris属的化石标本最为丰富。结合海相生物地层对比,认为四峡口组植物群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其面貌界于秦岭草凉驿组植物群和二峪河组植物群之间,但植物群中未见鳞木目和楔叶类,还有待确认。南秦岭石炭纪植物化石在多地区已有发现,且时代跨度长、化石保存好,为修订石炭纪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认识、探讨华南—华北石炭纪植物演化关联和研究晚古生代中国植物区系演变提供了新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峡口组 扇状脉植物 前华夏植物群 晚古生代 镇安盆地
下载PDF
湖北省三叠系出露区地质遗迹调查开发现状及展望
18
作者 赵璧 陈刚 +2 位作者 李姜丽 邹亚锐 谭秋明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年第4期600-606,共7页
湖北省三叠系发育出露广泛,相关的地质遗迹众多,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保护意义和开发潜力。综合近年来开展的相关工作,简要回顾湖北省三叠系出露区地质遗迹调查研究现状,梳理主要资源类型,对代表性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概述;分析湖... 湖北省三叠系发育出露广泛,相关的地质遗迹众多,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保护意义和开发潜力。综合近年来开展的相关工作,简要回顾湖北省三叠系出露区地质遗迹调查研究现状,梳理主要资源类型,对代表性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概述;分析湖北省三叠系出露区地质遗迹的基础调查、特色打造以及系统开发三方面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资源特色和当前国家、省及各相关地区所制定的发展战略,探讨和提出下一步资源开发的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地质遗迹 开发 湖北省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为例
19
作者 王雯雯 辛杰 +4 位作者 康全国 余浩宇 崔亚圣 王伟 高涵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17-119,148,共4页
在深入分析大余湾这一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发展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理念,即“科学保护,创新发展”“业态融合,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域协作,开放发展”“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在深入分析大余湾这一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发展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理念,即“科学保护,创新发展”“业态融合,协调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域协作,开放发展”“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探索出3条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即古色人文构筑精神家园,绿色山水绘就发展底色,金色农业深耕文明沃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乡村振兴 历史文化名村 大余湾 发展路径
下载PDF
湖北省郧阳区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地学意义
20
作者 崔亚圣 王伟 +5 位作者 余浩宇 辛杰 彭小桂 李乐 杨丽霞 王雯雯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3年第6期648-655,765,共9页
湖北省郧阳区位于南秦岭造山带和鄂西北山区,孕育了类型丰富、特征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基于文献调研、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查明郧阳区地质遗迹资源数量、类型、分布等特征,并探讨这些地质遗迹资源的地学意义。经筛选调查,发现郧阳区地... 湖北省郧阳区位于南秦岭造山带和鄂西北山区,孕育了类型丰富、特征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基于文献调研、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查明郧阳区地质遗迹资源数量、类型、分布等特征,并探讨这些地质遗迹资源的地学意义。经筛选调查,发现郧阳区地质遗迹51处,分为3大类9类18亚类;其中两郧盆地等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及恐龙蛋化石产地、汉江郧阳段河流阶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云盖寺绿松石矿等地质遗迹具有代表性,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学、地貌学、古人类学和岩石矿物学意义。建议进一步加强地质遗迹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其地学意义,推动地质遗迹资源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调查 地学意义 郧阳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