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多重感受和反身的薄幕:一项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生活体验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杨慧琼
刘正煜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9-138,172,共11页
从媒介演化历史来看,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建立在技术层面上的个人体验。人类体验有着复杂的心理体验和体验结构,因而人类身心与VR情境发生互动后产生的体验可能远非“沉浸”可以完全囊括。VR体验是两个过程的合...
从媒介演化历史来看,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建立在技术层面上的个人体验。人类体验有着复杂的心理体验和体验结构,因而人类身心与VR情境发生互动后产生的体验可能远非“沉浸”可以完全囊括。VR体验是两个过程的合一:以身体为媒介而生的感受过程,以及“我”与“我”的感受发生互动的反身过程。在感受和反身的双重过程中,沉浸并非VR体验的唯一感受。沉浸既独立生成,又往往和非沉浸、无沉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融入、并置和搁置这三种体验结构和三种虚实关系。反身不仅构成了人类体验和技术之间的滑动界限,个体可以在亲历者、参与者和旁观者三种内隐身份上滑动,而且通过个体体验的更新而使得自我、社会、文化乃至文明处于反身建构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命时间由此循环向前。体验的反身及其建构特征意味着技术可以趋近但是无法抵达人类基本经验形式的原初地带。随着文化体验及文化实践活动越来越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适应性问题,立足于精微的人类反身体验以运用人类主体性,是理解技术和人类关系的一个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感受
反身
生活体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多重感受和反身的薄幕:一项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生活体验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杨慧琼
刘正煜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
院
湖北省襄阳市人事考试院
出处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9-138,172,共11页
文摘
从媒介演化历史来看,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建立在技术层面上的个人体验。人类体验有着复杂的心理体验和体验结构,因而人类身心与VR情境发生互动后产生的体验可能远非“沉浸”可以完全囊括。VR体验是两个过程的合一:以身体为媒介而生的感受过程,以及“我”与“我”的感受发生互动的反身过程。在感受和反身的双重过程中,沉浸并非VR体验的唯一感受。沉浸既独立生成,又往往和非沉浸、无沉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融入、并置和搁置这三种体验结构和三种虚实关系。反身不仅构成了人类体验和技术之间的滑动界限,个体可以在亲历者、参与者和旁观者三种内隐身份上滑动,而且通过个体体验的更新而使得自我、社会、文化乃至文明处于反身建构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命时间由此循环向前。体验的反身及其建构特征意味着技术可以趋近但是无法抵达人类基本经验形式的原初地带。随着文化体验及文化实践活动越来越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适应性问题,立足于精微的人类反身体验以运用人类主体性,是理解技术和人类关系的一个角度。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感受
反身
生活体验
Keywords
virtual reality
embodiment
reflexivity
life experience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多重感受和反身的薄幕:一项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生活体验研究
杨慧琼
刘正煜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