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工作机构介入服务的“趋同”现象研究——基于C市W街道社工站的案例分析
1
作者 刘杰 李泽宇 《社会工作》 CSSCI 2024年第6期132-149,161,162,共20页
通过不同路径进驻同一地域的社会工作机构却呈现出服务“趋同”现象,既无法灵活回应日趋多样的群众需求,也背离了社工站建设的政策初衷。本文借助以迪马奇奥和鲍威尔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学派视角,以C市W街道社工站为案例,运用“逻辑—资... 通过不同路径进驻同一地域的社会工作机构却呈现出服务“趋同”现象,既无法灵活回应日趋多样的群众需求,也背离了社工站建设的政策初衷。本文借助以迪马奇奥和鲍威尔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学派视角,以C市W街道社工站为案例,运用“逻辑—资源—服务”的实践框架剖析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研究发现,服务“趋同”现象是社会工作行业、项目落地点街道、提供服务的具体机构这三方侧重追求不同合法性的行为逻辑,以及与被逻辑主导的资源分配双重叠加下的最终结果。服务程序上的“趋同”是一种“规范性趋同”,促使其形成的专业符号资源配置是由社会工作行业“技术专业化”让位于“专业本土化”的发展逻辑主导;服务重点上的“趋同”是一种“强制性趋同”,促使其实现的核心资源配置由项目落地点街道“过程专业化”让位于“成果行政化”的治理逻辑支配;服务成果上的“趋同”是一种“模仿性趋同”,其资源配置运作的主要逻辑是组织“服务专业化”让位于“平台专业化”的生存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工站建设 服务趋同 新制度主义
下载PDF
战争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2
作者 李钧鹏 王东猛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2,共12页
有史以来,战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永恒主题,但它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较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战争研究,尤其是战争社会学与军事社会学的差异,可以发现战争社会学在学科侧重、研究主题和战争归因等方面存在独特旨趣。对... 有史以来,战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永恒主题,但它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较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战争研究,尤其是战争社会学与军事社会学的差异,可以发现战争社会学在学科侧重、研究主题和战争归因等方面存在独特旨趣。对于如何认识战争及其社会后果,战争社会学有四种分析路径:新韦伯主义、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福柯主义。检视中国社会学界讨论战争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本土学者大多关注战争与国家形成以及战争记忆等问题,倾向于运用新韦伯主义路径和文化主义路径,而较少涉及其他研究主题和分析路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战争学说为指导,同时观照社会科学理论的普遍性与历史经验的特殊性,才能切实推动中国战争社会学研究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战争社会学 军事社会学 历史社会学
原文传递
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演变动因及发展趋势
3
作者 苏海 向德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9-74,共6页
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是解决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提升其发展能力的国家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基本责任,反映了社会公平的需要。它是国家在应对社会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 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是解决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提升其发展能力的国家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基本责任,反映了社会公平的需要。它是国家在应对社会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前期准备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02年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初步成型阶段以及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以后的逐步完善阶段。其发展演变是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及时应对,是对民众需求的真实回应,也是本土文化和现代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未来弱势群体社会政策要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与国外的先进经验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定层面要突出针对性和动态性,在执行层面要注重公平性和包容性,在评估层面要力争做到真实和有效,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弱势群体社会政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社会政策 演变 趋势
下载PDF
农民再组织化与乡村公共性重构:社会范式下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基于黔村“村社合一”经验的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邹英 刘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94-100,共7页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主要有产权范式和政权范式,但均对村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联结、社会秩序这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缺乏足够的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在于过度关注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忽视了社会目标,在集体经济发展...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主要有产权范式和政权范式,但均对村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联结、社会秩序这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缺乏足够的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在于过度关注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忽视了社会目标,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严重缺席。黔村的“村社合一”集体经济发展以农村再组织化为发展机制,致力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多重目标的达成,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促进了乡土社会公共性的重建。黔村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范式下思考集体经济问题,必须首先对“集体经济”本身的概念进行反思,必须重视“集体经济”的“所有制”属性,必须正视“集体”本身,重视或解决“集体”的内在联结和外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集体经济”进行各种社会性规范,更好地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发挥集体经济的“集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济 农民再组织化 乡村公共性
下载PDF
缺失、弥补与替代: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基于W市流动儿童的调查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朝安 杨生勇 贺光耀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63,共5页
传统的理论视角认为,对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然而,全方位的社会支持只是一种理想模式,在更多的实际生活中,即使不是流动儿童的城市儿童,也很难达到这种理想模式。笔者认为,某一层次... 传统的理论视角认为,对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支持必不可少。然而,全方位的社会支持只是一种理想模式,在更多的实际生活中,即使不是流动儿童的城市儿童,也很难达到这种理想模式。笔者认为,某一层次的某一支持因素脆弱或欠缺,并不一定会导致流动儿童必然的发展障碍,特别是在该群体其它方面支持比较强的情况下。一方面,内层系统、中层系统和外层系统之间存在着"弥补"的可能性,即三层次系统之间的支持功能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另外一方面,三个层次系统内部存在着"可替代性",即系统内的某一要素的缺失,可由该系统内的另外一要素替代其支持功效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支持网络 缺失 弥补 替代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论的新时代发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杰 高旸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9,共9页
社会调查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实证社会科学的方法自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以群众生活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方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谱写... 社会调查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实证社会科学的方法自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以群众生活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方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社会调查方法论的中国化发展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调查研究工作传统,通过广泛深刻的社会调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从群众需要出发理解中国社会现实,将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社会调查方法论将在人民群众话语权保障、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和民生治理工程推进等方面得到更为深入的运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凝心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调查研究 人民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市场社会学的逻辑起点与研究路径 被引量:21
7
作者 符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7-105,158,共10页
围绕市场秩序何以可能的中心议题,社会学家摒弃了主流经济学里去历史性和非制度化的普遍市场模型,从市场的复杂性、历史性和制度化特征入手尝试去重新认识和解释市场现象,分析市场的社会建构过程和机制。这方面的努力促成了市场社会学... 围绕市场秩序何以可能的中心议题,社会学家摒弃了主流经济学里去历史性和非制度化的普遍市场模型,从市场的复杂性、历史性和制度化特征入手尝试去重新认识和解释市场现象,分析市场的社会建构过程和机制。这方面的努力促成了市场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起初,市场社会学沿着市场即网络、市场即制度和市场即文化三种主要研究路径分别往前推进。最近一些年,市场社会学在多元路径上继续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视角交融的综合路径趋势。针对各自拟定的核心问题,综合路径糅合了以往处于分割状态或被忽视的若干维度,着力分析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特定的关联模式是通过何种机制建构了市场。这种综合路径与古典社会学时代的市场研究相契合,是试图更完备地解释市场现象且颇具竞争力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社会学 网络 制度 文化 综合路径
下载PDF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照顾”现象研究——对农村唇腭裂儿童照顾群体的访谈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生勇 谢洪波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5-119,共5页
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照顾"往往被相关研究视为男女不平等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女性照顾"和"男主外女主内"现象中确有不平等的成分,但不平等是否产生于家庭内男女成员之间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唇腭裂儿... 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照顾"往往被相关研究视为男女不平等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女性照顾"和"男主外女主内"现象中确有不平等的成分,但不平等是否产生于家庭内男女成员之间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唇腭裂儿童家庭的研究发现,"女性照顾"多为家庭成员间"理性"分工,女性虽弱势但并未屈从于丈夫或其他具体男性的权威,甚至唇腭裂儿童家庭中的男性也身处弱势地位。总之,在唇腭裂儿童的"女性照顾"现象中,制度性和结构性的社会机制主要作用于家庭整体而非仅仅是家庭中的女性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 家庭照顾 唇腭裂儿童 重生行动
下载PDF
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8
9
作者 黄君 闵蕾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0-76,共7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为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通过提供服务来参与社会治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存在发展取向单一,服务实践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为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通过提供服务来参与社会治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存在发展取向单一,服务实践不深入,发展不均衡,专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建立社会工作制度,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和技巧,弥合宏观社会工作与微观社会工作的鸿沟,整合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力量资源,注重社会服务与社会改变,推进社会工作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会治理 新时代 创新发展
原文传递
从助人者到边缘人: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困境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晓军 孙权 《社会工作》 2018年第3期3-10,共8页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者高政治地位、低经济地位的明显错位所形成的等级地位落差,使社会工作者陷入边缘情境中不能自拔。这种结构性边缘情境,不仅使我国社会工作者从"助人自助者"逐渐沦为"边缘人",而且也催生了社会工...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者高政治地位、低经济地位的明显错位所形成的等级地位落差,使社会工作者陷入边缘情境中不能自拔。这种结构性边缘情境,不仅使我国社会工作者从"助人自助者"逐渐沦为"边缘人",而且也催生了社会工作者边缘人格的形成和职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破解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使社会工作者摆脱边缘情境,即缩小高低错位的等级地位落差,修复等级地位落差造成的断裂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职业困境 边缘化 边缘情境
下载PDF
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再生产与乡村发展——基于打工地和输出地的城乡多点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欧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71,共21页
新生代农民工“离土出村”之后,其家庭再生产安排深刻影响乡村发展。基于打工地和输出地的城乡多点研究发现,由于打工城市的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将家庭再生产嵌入乡村社会,形成代际联系紧密的直系留守家庭,通过拓展留守家庭经营、为下一... 新生代农民工“离土出村”之后,其家庭再生产安排深刻影响乡村发展。基于打工地和输出地的城乡多点研究发现,由于打工城市的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将家庭再生产嵌入乡村社会,形成代际联系紧密的直系留守家庭,通过拓展留守家庭经营、为下一代加盖房屋等促进了乡村发展。然而,近年来农民工输出地的县域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家庭再生产空间,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再生产发生上移,家庭劳动力和家庭经济资源从乡村抽离,造成留守家庭规模锐减、经营萎缩、盖房停滞等乡村空心化现象。与此同时,大量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因难以实现家庭化而陷入家庭再生产残缺,与留守家庭的联系逐渐疏离,不愿参与留守家庭经营和房屋营建,导致农地抛荒、房屋破败、照护危机等乡村发展困境。本研究有助于修正新生代农民工“离土出村”造成乡村空心化的线性变革观点,突显家庭再生产分析对理解其与乡村发展的复杂关系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乡村发展 家庭再生产 县域城镇化
下载PDF
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叙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钧鹏 王东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5,共9页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重回经典社会学理论传统,剖析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福柯等人的经典著述,可以发现社会学家在处理社会学基本问题时,通常侧重从社会关系的某一理论维度出发,并以现实为参照来考察主体的构型。...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重回经典社会学理论传统,剖析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福柯等人的经典著述,可以发现社会学家在处理社会学基本问题时,通常侧重从社会关系的某一理论维度出发,并以现实为参照来考察主体的构型。社会学理论传统中存在四种重要且明晰的主体叙述方式:马克思将主体置于生产关系中,涂尔干将主体置于道德关系中,韦伯将主体置于理性关系中,福柯将主体置于权力关系中。四位社会学理论大师叙述主体的方式,彰显了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解释魅力,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理论想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主体叙述 生产关系 道德关系 理性关系 权力关系
下载PDF
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前提与建构——基于社会事实“四因说”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钧鹏 杨太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18,115,共9页
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既有探讨往往存在价值预设。虽然不乏客观公正的论述和分析,但普遍的问题是分析框架不完整或太偏重结论的梳理。如果将社会科学本土化视为一种文化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借助“四因说”建构分析本土化的框架,... 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既有探讨往往存在价值预设。虽然不乏客观公正的论述和分析,但普遍的问题是分析框架不完整或太偏重结论的梳理。如果将社会科学本土化视为一种文化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借助“四因说”建构分析本土化的框架,另一方面可从既往的结论分析转向前提分析。首先,把“要不要本土化”的价值命题搁置,而仅探讨“本土化成为可能的前提”这一事实命题;其次,通过引入“四因说”为坐标系,从异质性质料的对接、形式结合的方式、理论主张的目的和本土化过程的动力与阻力四个方面梳理本土化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四因说 社会科学 社会事实
下载PDF
监狱作为社会学研究议题的兴起及演变路径 被引量:3
14
作者 卜清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41,共10页
监狱作为一个微型而又充满张力的社会,有着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和想象力。西方社会学界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将监狱作为社会学的重要议题进行了大量富有洞见的开创性研究,开启监狱研究的黄金时代。国外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范式、研究视角,还是... 监狱作为一个微型而又充满张力的社会,有着丰富的社会学意涵和想象力。西方社会学界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将监狱作为社会学的重要议题进行了大量富有洞见的开创性研究,开启监狱研究的黄金时代。国外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范式、研究视角,还是研究主题、研究方法都已经相当成熟和系统化,围绕监狱秩序的构建从犯人社会和监狱管理两个维度进行诸多研究。反观国内,自从20世纪20年代末严景耀先生开创监狱社会学传统以来,因种种原因这一传统被悬置起来,直到本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重拾监狱社会学的重要传统开展相关研究。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对监狱这一重要的社会学议题仍缺乏足够关注,已有研究也较为碎片化。对当代国内监狱社会学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监狱秩序的合法性;二是恢复性监禁哲学与收容式监禁哲学;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未来监狱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从监狱秩序、服刑人员适应性、监狱比较研究、监狱历史社会学研究这四个方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狱社会学 西方脉络 中国图景 权力与秩序 监狱适应
下载PDF
杜威式的道德社会学:描述性的文化史还是批判性的社会伦理学?
15
作者 菲利普·S.戈尔斯基 许松影(译) 李钧鹏(译)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10期5-13,共9页
当代的道德社会学是一种不包含任何规范伦理学的描述伦理学。本文基于约翰·杜威、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与保罗·利科的道德哲学,并与斯特凡·巴格尔的近期作品对话,提出一项更具雄心的批判性社会伦理学纲领,不仅涉及... 当代的道德社会学是一种不包含任何规范伦理学的描述伦理学。本文基于约翰·杜威、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与保罗·利科的道德哲学,并与斯特凡·巴格尔的近期作品对话,提出一项更具雄心的批判性社会伦理学纲领,不仅涉及品性与共同善,也关乎异化和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麦金太尔 利科 实用主义 社会伦理学
下载PDF
研究生的时间困境与时间管理
16
作者 李钧鹏 杨太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94-105,共12页
近年来,中国的研究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与这一群体相关的各种诉苦文章也引起大众关注,这些问题均指向对时间的纠结和困惑。多种因素塑造了研究生的时间困境:首先,他们不仅被考试、写论文、做项目等任务包围,或自身时间成为导师时间的延... 近年来,中国的研究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与这一群体相关的各种诉苦文章也引起大众关注,这些问题均指向对时间的纠结和困惑。多种因素塑造了研究生的时间困境:首先,他们不仅被考试、写论文、做项目等任务包围,或自身时间成为导师时间的延伸,而且其时间使用情况经常被打卡技术监控;其次,时间节奏的碰撞会呈现“内卷”与“摆烂”等不同状态;最后,脱身于繁忙工作的研究生却又陷入无止境闲暇的困境。研究生通过多种方式应对时间困局:面对考试与课程表之困时,他们以四种策略构建自己的时间安排;面对公有时间对私人时间的侵占时,他们会通过公有时间私有化的方式来应对;面对“第二轮岗”的困境时,他们会重新建构意义;面对闲暇之困时,他们会制造多种事件来填充闲暇时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时间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研究生
下载PDF
社会环境、社会支持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耗竭——基于广深莞汉100名专职社工的调查 被引量:26
17
作者 张大维 郑永君 李静静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84,共6页
研究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耗竭状况,有助于稳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深圳、东莞和武汉四个地区100名专职社工的职业耗竭状况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发现:社会工作者出现了... 研究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耗竭状况,有助于稳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深圳、东莞和武汉四个地区100名专职社工的职业耗竭状况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发现:社会工作者出现了中等程度的职业耗竭状况;在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两个维度中,工作环境、机构归属感、同事朋友支持三要素是社会工作者职业耗竭的显著影响因素,并且依次递增;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指向社会工作者群体在社会工作机构层面的需要满足程度。因此,可以通过增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力度、改善工作环境、社会工作者进行自我调节等方式,改变社会工作者职业耗竭现状,防止其职业耗竭状况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 社会环境 社会支持 职业耗竭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中的乡村治理:从权力的文化网络到权力的利益网络 被引量:37
18
作者 郑永君 张大维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98,共8页
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发生了从传统的"差序格局-伦理本位"到当下的"圈层格局-核心家庭本位"、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等转变。乡村结构表现为利益网络格局,而非简单的文化网络格局。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从"权力... 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发生了从传统的"差序格局-伦理本位"到当下的"圈层格局-核心家庭本位"、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等转变。乡村结构表现为利益网络格局,而非简单的文化网络格局。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从"权力的文化网络"到"权力的利益网络"的转型。乡村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转型促使乡村治理的转型,表现为治理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基础利益网络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权力的文化网络 权力的利益网络 转型
原文传递
农民工返乡消费与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 被引量:18
19
作者 江立华 卢飞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46,159,共7页
对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研究一般是从"差序格局"展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量农民工流动,乡村社会关系面临着断裂的风险。本文以安徽省X村为个案,试图通过"两栖消费"的分析来对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现象进行解... 对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研究一般是从"差序格局"展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量农民工流动,乡村社会关系面临着断裂的风险。本文以安徽省X村为个案,试图通过"两栖消费"的分析来对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再嵌入现象进行解释。研究表明:农民工流动过程中,由于乡村社会的"缺场"致使社会关系网络短暂的断裂,其通过利用城、乡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更多地在家乡实行面子、代理、人情以及互惠等不同形式的消费实践活动来完成乡村社会关系的修复与重建。这一消费策略虽然有利于农民工乡村社会关系的再嵌入,但也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返乡消费 社会关系 再嵌入
下载PDF
软性嵌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德育教育的行动策略--基于武汉两所学校的社会工作介入实验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大维 郑永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4-88,共5页
学校社会工作和德育教育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在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专业化的优势。然而,当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固有框架的两大组成部分,传统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校面临结构... 学校社会工作和德育教育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在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专业化的优势。然而,当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固有框架的两大组成部分,传统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校面临结构性的时空紧张,从而使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缺乏介入时空的困境。所幸的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内容上的包容性特征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可能。通过对武汉两所学校的社工介入实验的研究,可以发现,软性嵌入是将社会工作引入学校以优化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介入策略,其基本逻辑是:第一,学校社会工作通过对德育教育的理念性和工具性框架借用形成初步介入空间;第二,介入空间经由学校、班主任和学生三大主体的合法性确认得以制度化;第三,学校社会工作对德育教育软性嵌入时要注重自身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 软性嵌入 德育教育 行动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