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1
作者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为遵循湖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精神,响应湖北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促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迫切需求,2012年5月,由湖北经济学院牵头,协同多家单位,组建“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1... 为遵循湖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精神,响应湖北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促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迫切需求,2012年5月,由湖北经济学院牵头,协同多家单位,组建“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17年12月,中心建设期满,评估结果为“优秀”。2018年,中心成立全国第一个低碳经济学院,开设湖北省第一个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同年,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是湖北省属高校中第一个入选该索引的智库。2022年1月,中心入选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省属高校 湖北经济学院 协同创新中心 高等学校 低碳经济 绿色低碳发展 省部共建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低碳发展效率的耦合协调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为例
2
作者 詹成 冯银 +2 位作者 陈嘉浩 成鹏弘 成金华 《环境经济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128-146,共19页
为探究新型城镇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效率耦合协调关系,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以上城市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计算各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采用EBM模型测算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效率,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Moran... 为探究新型城镇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效率耦合协调关系,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以上城市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计算各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采用EBM模型测算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效率,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Moran’s I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和刻画新型城镇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和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是上升趋势,绿色低碳发展效率波动较大;二者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和“中心外围”分布特征,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长三角城市群是热点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递减的格局,超变密度是差异的主要来源。基于上述结论,从促进新型城镇化均衡发展、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效率和打造协同发展格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色低碳发展 耦合协调度 长江经济带 EBM模型
下载PDF
工业投资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
3
作者 彭莎 方洁 +1 位作者 赵星麟 王睿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5-79,共15页
工业投资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工业投资的地区差异对区域碳排放产生不同影响,给区域和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带来较大挑战。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工业... 工业投资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工业投资的地区差异对区域碳排放产生不同影响,给区域和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带来较大挑战。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工业投资对区域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路径,研究发现:(1)工业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时间惯性”和“空间溢出”效应;(2)经济规模、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均会削弱工业投资对碳排放的正向影响,表现出潜在减排特征,且长期弱化效应更显著;(3)长期来看,抑制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经济规模的路径;而短期来看,抑制效应则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最后,本文提出通过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加强区域间合作,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等方式进一步释放影响路径的减排潜力,在扩大工业投资的同时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多区域协同减排目标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投资 碳排放 空间效应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碳中和通识课程体系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习平 庄金苑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7-150,共4页
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碳中和人才培养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节能低碳教育,是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和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碳中和”通识课程体系设计进行研究... 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碳中和人才培养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节能低碳教育,是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和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碳中和”通识课程体系设计进行研究,阐述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的背景和必要性,理清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的目标导向,论述碳中和通识课程的课程设计框架,最后针对碳中和通识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通识课程 课程设计
下载PDF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特征与效应
5
作者 樊正德 黄志基 +2 位作者 易成栋 廖佳荣 宋名悦 《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0-668,共9页
借助SBM-DEA模型测算了2006~2020年中国277个城市的碳排放绩效水平,利用ArcGIS平台对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展示,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分析了经济转型对碳排放绩效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水平总体较... 借助SBM-DEA模型测算了2006~2020年中国277个城市的碳排放绩效水平,利用ArcGIS平台对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展示,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分析了经济转型对碳排放绩效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水平总体较高但下降趋势明显,且分布呈现出从均衡分布到“U”型转变的低水平集聚的特征;(2)当前阶段经济转型对碳排放绩效提升的本地促进效应尚未全部显现.本地城市经济转型的市场化、全球化和财政分权化水平显著提升了本地城市的碳排放绩效,但行政类别分权化水平、环境规制力度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抑制了碳排放绩效的提升;(3)碳排放绩效具有空间依赖性.邻近城市经济转型的全球化水平、环境规制力度、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碳排放绩效提高会对本地城市碳排放绩效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行政类别分权化水平的溢出效应为负.明晰城市碳排放绩效水平与分布并从经济转型视角进行解释,对促进中国乃至其它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转型 碳排放绩效 SBM-DEA模型 绿色技术创新 空间溢出效应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与碳强度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习平 庄金苑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01-105,共5页
文章选取2005-2019年283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所发挥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第一,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存在绿色技术创新门限效应,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低于4.9053时,环境... 文章选取2005-2019年283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所发挥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第一,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存在绿色技术创新门限效应,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低于4.9053时,环境规制不利于降低碳强度;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高于4.9053时,环境规制有利于降低碳强度。第二,从异质性检验来看,非省会城市和内陆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于门限值时显著为负。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而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于门限值时显著为负。而且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中,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超过门限值时,环境规制的影响系数变大且均显著为负。第三,中国城市碳强度存在一定的“时间惯性”,呈现“雪球效应”,且各城市碳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关系和空间集聚性。环境规制存在负空间溢出效应,即邻近城市环境规制越严格,越有助于促进该城市碳强度下降。碳强度滞后一期的空间滞后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相邻城市前一期碳强度对该城市本期的碳强度有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绿色技术创新 碳强度 中介效应
下载PDF
碳生产力区域发展差异及驱动因素:广东省21个地级市实证 被引量:5
7
作者 王霄 李易熹 +3 位作者 许鸿伟 廖程浩 张永波 彭莎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22-2030,共9页
碳生产力的定义是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有机结合了低碳和经济两个目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考虑碳生产力因素,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选取城市发展差异较大的广东省作为样本,对碳生产力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研究,通过... 碳生产力的定义是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有机结合了低碳和经济两个目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考虑碳生产力因素,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选取城市发展差异较大的广东省作为样本,对碳生产力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研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考察不同城市先进制造业产值、城镇化率、能源清洁化程度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对碳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9年广东省碳生产力分布呈现出珠三角地区较高并向周围辐射递减的态势,区域间和城市间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碳生产力排名前4位的城市与2010年保持一致,分别为深圳市、中山市、佛山市和广州市.②广东省各地级市交通用地碳生产力水平较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其他服务业用地碳生产力水平较高,不同地区工业用地碳生产力存在差异.③先进制造业和能源结构是对碳生产力影响较大的两个主要因素,深圳市、佛山市和东莞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驱动当地碳生产力提升,而能源结构改善驱动了中山市、深圳市和江门市的碳生产力提升.④相较于其他主要驱动因素,城镇化效应对碳生产力的影响较小.研究显示,碳生产力发展差异在广东省不同地区和城市间普遍存在,驱动碳生产力变化的主导因素在不同城市展现出的效果和强度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生产力 区域不平衡 驱动因素 国土空间 广东省
下载PDF
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滕泽伟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42,共13页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其次是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最低。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不同极化特征和“俱乐部收敛”趋势。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表现为正向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显著促进了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的研究对于识别不同区域之间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差异,实现服务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前沿 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差异 分布动态演进
下载PDF
技术创新视角下中国关键矿产最优生产路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成金华 阮晟哲 宋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共11页
确保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对于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巩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技术创新对关键矿产最优生产路径的多维度影响,具体涵盖调整资源可采储... 确保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对于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巩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技术创新对关键矿产最优生产路径的多维度影响,具体涵盖调整资源可采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降低开采成本三大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通过拓宽可采储量边界,为关键矿产的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值得注意的是,资源利用效率的过度提升,虽短期效益显著,却可能加速资源枯竭,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开采成本的降低虽能刺激短期产量增长,但也可能导致某些关键矿产,如铜等的快速耗竭。结合Hotelling模型,本文深入分析了技术创新如何改变不同关键矿产的最优生产路径,为可耗竭资源的优化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技术创新与关键矿产可持续生产之间关系的理解,也为国家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战略、确保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关键矿产 最优生产路径 HOTELLING模型 可耗竭理论
下载PDF
中国产品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基于产品工艺假定的再测算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宇 李欣蓓 +1 位作者 孟渤 周梅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190,共19页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CO_(2)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但中国官方能源数据为产业维度,投入产出表为产品口径,已有研究常混淆产业与产品排放,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基础排放数据核算存在偏差。对此,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创新地提出了基于产品工艺假...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CO_(2)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但中国官方能源数据为产业维度,投入产出表为产品口径,已有研究常混淆产业与产品排放,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基础排放数据核算存在偏差。对此,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创新地提出了基于产品工艺假定将产业排放量转化为产品排放量的方法(产品法),比较和分解了能源消耗法(能耗法)、产业工艺假定法(产业法)与该方法的核算差异,揭示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对于纯产品部门,三种方法核算的CO_(2)排放量相同,没有次要产品的扰动,产业部门的能源数据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口径一致。对于混合产品部门,核算存在显著差异;能耗法与产业法会低估高排放部门的排放,高估中低排放部门的排放;以主要排放部门为例,非金属矿物制造、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高排放部门平均被低估5608万吨(2.6%)和10121万吨(4.6%)CO_(2)排放;煤炭采选产品、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化学产品等中低排放部门平均被高估2538万吨(14.3%)和3104万吨(17.5%)CO_(2)排放。进一步分析显示,核算差异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中的产品来源和生产关联部门的排放差距。基于此,本文建议在构建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品部门CO_(2)排放清单时,注意数据口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核算 投入产出模型 产品工艺假定 产业工艺假定
原文传递
“城市-行业”尺度下中国工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
11
作者 黄志基 宋名悦 +1 位作者 樊正德 向柯颖 《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659,共13页
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基于海关数据库及能源消费数据库,从“城市-行业”尺度入手,刻画分析了中国地级市二位数工业产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产业关联赋能工业碳减排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基于海关数据库及能源消费数据库,从“城市-行业”尺度入手,刻画分析了中国地级市二位数工业产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产业关联赋能工业碳减排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发现:(1)东部及中西部地区中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均有所下降,且两区域间的行业碳排放差异明显缩减.其中中西部地区同一行业类别的碳排放强度下降更加明显,工业碳减排措施成效显著.(2)提高城市内部行业的产业关联水平是降低工业碳排放的可选路径,产业关联每提高1个单位,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0.234%,且该结果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3)产业关联的工业碳减排效应在资本密集行业、中低端技术行业、西部及政府干预程度越强的城市更为显著.(4)技术创新质量与数字经济活力在产业关联的工业碳减排效应中发挥重要中介作用,产业关联通过提升技术创新的质量以及经济创新活力,推动工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研究结果揭开了“城市-行业”尺度产业关联促进工业行业碳减排的效用“黑箱”,可以为实现区域产业发展和低碳转型协调统一提供新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关联 工业行业碳排放 技术创新 数字经济 城市-行业尺度
原文传递
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形势、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洁 《环境经济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碳市场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选择。在全国碳市场与试点碳市场并行阶段,地方应抓住机遇、善用优势、补齐短板、多措并举,积极打造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本文研判我国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 碳市场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选择。在全国碳市场与试点碳市场并行阶段,地方应抓住机遇、善用优势、补齐短板、多措并举,积极打造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本文研判我国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形势与意义,对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并深入分析地方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对策建议,包括深化试点顶层设计,重塑碳市场流动性;完善碳市场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快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丰富交易产品,加快标准制定并强化服务功能,推动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引育结合,加快构建碳交易完整产业生态链和服务网络;加强协同,完善工作机制和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碳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 核心枢纽
下载PDF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习平 庄金苑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21-125,共5页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不断推进,我国应加快培养高质量“双碳”人才。本文围绕“双碳”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理清“双碳”人才培养供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国内外“双碳”人才培养案例与经验借鉴,最后提出面向国家重大...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不断推进,我国应加快培养高质量“双碳”人才。本文围绕“双碳”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理清“双碳”人才培养供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国内外“双碳”人才培养案例与经验借鉴,最后提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的“双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包括:发挥政府“双碳”政策的导向作用;“产学研”协同培养“双碳”人才;更新教学内容和变革教学形式;加大对“双碳”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增加跨学科交流的机会;合理配置课程体系;完善“双碳”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人才培养 路径
下载PDF
区域间产业关系视角下税收竞争的影响机制--兼论减税降费的溢出效应
14
作者 王成 孟渤 《金融经济》 2024年第7期10-21,76,共13页
税收对国内外经济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税收竞争理论,从区域间产业关系的视角探讨减税降费的溢出效应。先构建数理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区域间复杂的产业关系对税收竞争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继而进一步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模拟我... 税收对国内外经济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税收竞争理论,从区域间产业关系的视角探讨减税降费的溢出效应。先构建数理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区域间复杂的产业关系对税收竞争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继而进一步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模拟我国减税降费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验证了数理模型的论断。研究发现,在产品内分工模式下,区域间产业互补的税收竞争不再是“损人利己”的恶性竞争,反而实现互利共赢。因此,我国采取减税降费政策不仅有利于本国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收竞争 产业关系 减税降费 多区域投入产出 溢出效应
下载PDF
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评价与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刘坤 祁春节 +1 位作者 曾光 杨敬元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5-69,共5页
文章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以及莫兰指数对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1—2021年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呈现明显的“东... 文章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以及莫兰指数对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1—2021年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呈现明显的“东部沿海高-西部低”的格局,区域发展失衡;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且呈现差距扩大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较大;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效应,集聚现象出现在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H-H集聚)及以西部地区省份为中心的区域(L-L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熵值法 变异系数法 莫兰指数 时空特征
下载PDF
中国区域MODIS与VIIRS气溶胶遥感产品的性能评估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16
作者 周志高 何利杰 +3 位作者 钟洋 王伦澈 覃文敏 张翔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11-4229,共19页
基于气溶胶地基观测网络数据(AERONET),对MODIS与VIIRS的六种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在反演精度、空间覆盖范围、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反演频率以及对个例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反演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估,并从土地利用类型、气溶胶模态、季节变... 基于气溶胶地基观测网络数据(AERONET),对MODIS与VIIRS的六种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在反演精度、空间覆盖范围、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反演频率以及对个例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反演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估,并从土地利用类型、气溶胶模态、季节变化等角度分析其误差来源.结果表明:从与AERONET地基观测对比来看,MODIS AOD产品反演精度优于VIIRS AOD反演产品,其中以MAIAC AOD产品精度最高,其相关系数R值为0.83,落入期望误差(EE)内的比例达65.03%;从空间覆盖范围以及时间反演频率来看,VIIRS AOD产品显著优于MODIS;从对个例的极端天气事件反演性能来看,MODIS AOD产品对沙尘事件的反演性能优于VIIRS,但所有产品对森林火灾的反演性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类型、气溶胶模态和季节变化对AOD产品反演精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六种AOD产品在建设用地的反演精度较高,在农用地的反演精度则较低;六种AOD产品对粗模态气溶胶以低估为主,而对细模态气溶胶则以高估为主;六种AOD产品在秋冬季节反演精度最高,夏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 MODIS VIIRS AERONET 中国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蒸汽喷射器喷嘴结构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秦汉时 方凯跃 +2 位作者 高洪辉 操正清 杨雪龙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2-618,共7页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对蒸汽喷射器喷嘴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效率。以同时优化喷嘴收缩段形状曲线、喉管长径比以及扩散段角度为目标,将喷射系数(ER)和临界背压(CBP)作为性能指标,建立L9(33)正交表,制定9组...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对蒸汽喷射器喷嘴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效率。以同时优化喷嘴收缩段形状曲线、喉管长径比以及扩散段角度为目标,将喷射系数(ER)和临界背压(CBP)作为性能指标,建立L9(33)正交表,制定9组试验方案,共77个案例。采用湿蒸汽模型计算蒸汽流动过程中的相变现象。通过极差分析得出了三个参数的重要性顺序并对整体以及喷嘴处的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蒸汽喷射器工作蒸汽流量、喷射系数和临界背压的主要因素为喷嘴收缩段形状曲线;影响被吸蒸汽流量主要因素为扩散段角度和喷嘴收缩段形状曲线;二次曲线、较小的喉管长径比和较大的扩张段角度有利于降低喷嘴阻力,提高工作蒸汽流量;湿蒸汽模型考虑了喷射器的冷凝现象,对喷射器内部流动的计算更为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湿蒸汽 喷嘴 正交实验 优化 计算流体动力学
原文传递
考虑干缩裂隙动态变化的优势流入渗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实 陈瑾 罗易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5,62,共10页
为解决定量评估干缩裂隙优势流的难题,基于双孔隙域入渗理论,将开裂土体分为裂隙两侧基质域、裂隙底部基质域与裂隙域三部分,结合Green-Ampt入渗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干缩裂隙动态变化的优势流入渗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探讨了降雨强度、裂... 为解决定量评估干缩裂隙优势流的难题,基于双孔隙域入渗理论,将开裂土体分为裂隙两侧基质域、裂隙底部基质域与裂隙域三部分,结合Green-Ampt入渗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干缩裂隙动态变化的优势流入渗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探讨了降雨强度、裂隙初始面积率及裂隙深度对土体两域积水时间、优势流入渗量及入渗深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干缩裂隙产生的优势流入渗量占总降水量的73.4%~91.4%,入渗深度为裂隙深度的3.1~7.2倍;降雨强度增大将缩短土体基质域积水时间,增大优势流入渗深度;降雨过程中干缩裂隙面积率减小使优势流入渗量减小;裂隙初始面积率增大使两侧基质域入渗量减小,优势流入渗量增大但入渗深度减小;裂隙深度增大使裂隙域积水时间延后,优势流入渗深度增大;模型计算结果与干缩裂隙实际入渗规律相符,同时避免了为裂隙域赋水力学参数带来的误差与不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缩裂隙 优势流 双孔隙域 GREEN-AMPT入渗模型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梁子湖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梅怡明 江立芸 +2 位作者 孙浩翔 胡颖 彭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7-66,共10页
特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对提升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22年各级政府公开与微观调研数据,对梁子湖流域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区梁子湖流域覆盖了湖北省4个行政区域,运用In... 特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对提升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22年各级政府公开与微观调研数据,对梁子湖流域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区梁子湖流域覆盖了湖北省4个行政区域,运用InVEST模型系统评估研究区的水源供给、土壤保持、水产品生产、休闲娱乐、水质净化、物种保育、调蓄洪水和固碳价值。结果表明:(1)2022年梁子湖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价值量为420.11亿元,水源供给、水产品生产、休闲娱乐等直接使用价值为278.63亿元,土壤保持、物种保育、调蓄洪水等间接使用价值为141.48亿元。(2)各服务功能价值的顺序为水源供给(168.01亿元)>固碳(132亿元)>水产品生产(98.42亿元)>休闲娱乐(12.2亿元)>物种保育(5.1亿元)>调蓄洪水(2.77亿元)>水质净化(1.23亿元)>土壤保持(0.38亿元)。(3)梁子湖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构失衡,休闲娱乐价值仅占直接使用价值的4.3%,水生态旅游开发存在明显短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价值评估 梁子湖流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原文传递
空气污染情境下环境风险感知对大学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
作者 彭莎 国锐 严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29,共12页
大气污染控制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除了需要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公众的行动选择也至关重要。将公众大气风险感知有效转化为亲环境行为,实现环境改善的“知行合一”,首先需明确亲环境行为的发生机制。以在校大学生为例... 大气污染控制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除了需要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公众的行动选择也至关重要。将公众大气风险感知有效转化为亲环境行为,实现环境改善的“知行合一”,首先需明确亲环境行为的发生机制。以在校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心理变量,结合空气质量数据,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验证环境风险感知、自然联结、PM_(2.5)暴露值对大学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环境风险感知正向预测亲环境行为;自然联结在影响路径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影响路径具有城乡差异,即来自城市个体的大气风险感知对直接亲环境行为敏感,对自然联结变化迟钝;影响路径受到个体所暴露的PM_(2.5)浓度的调节,即PM_(2.5)暴露值越高,中介效应越强。上述结果明晰了环境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路径,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亲环境行为和推动大学生环境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环境行为 环境风险感知 自然联结 中介作用 城乡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