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中和通识课程体系设计
1
作者 刘习平 庄金苑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7-150,共4页
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碳中和人才培养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节能低碳教育,是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和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碳中和”通识课程体系设计进行研究... 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碳中和人才培养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节能低碳教育,是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和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碳中和”通识课程体系设计进行研究,阐述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的背景和必要性,理清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的目标导向,论述碳中和通识课程的课程设计框架,最后针对碳中和通识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通识课程 课程设计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与碳强度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习平 庄金苑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01-105,共5页
文章选取2005-2019年283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所发挥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第一,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存在绿色技术创新门限效应,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低于4.9053时,环境... 文章选取2005-2019年283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所发挥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第一,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存在绿色技术创新门限效应,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低于4.9053时,环境规制不利于降低碳强度;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高于4.9053时,环境规制有利于降低碳强度。第二,从异质性检验来看,非省会城市和内陆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于门限值时显著为负。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而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于门限值时显著为负。而且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中,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超过门限值时,环境规制的影响系数变大且均显著为负。第三,中国城市碳强度存在一定的“时间惯性”,呈现“雪球效应”,且各城市碳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关系和空间集聚性。环境规制存在负空间溢出效应,即邻近城市环境规制越严格,越有助于促进该城市碳强度下降。碳强度滞后一期的空间滞后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相邻城市前一期碳强度对该城市本期的碳强度有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绿色技术创新 碳强度 中介效应
下载PDF
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滕泽伟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42,共13页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其次是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最低。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不同极化特征和“俱乐部收敛”趋势。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表现为正向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显著促进了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的研究对于识别不同区域之间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差异,实现服务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前沿 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差异 分布动态演进
下载PDF
碳生产力区域发展差异及驱动因素:广东省21个地级市实证
4
作者 王霄 李易熹 +3 位作者 许鸿伟 廖程浩 张永波 彭莎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22-2030,共9页
碳生产力的定义是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有机结合了低碳和经济两个目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考虑碳生产力因素,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选取城市发展差异较大的广东省作为样本,对碳生产力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研究,通过... 碳生产力的定义是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有机结合了低碳和经济两个目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考虑碳生产力因素,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选取城市发展差异较大的广东省作为样本,对碳生产力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研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考察不同城市先进制造业产值、城镇化率、能源清洁化程度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对碳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9年广东省碳生产力分布呈现出珠三角地区较高并向周围辐射递减的态势,区域间和城市间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碳生产力排名前4位的城市与2010年保持一致,分别为深圳市、中山市、佛山市和广州市.②广东省各地级市交通用地碳生产力水平较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其他服务业用地碳生产力水平较高,不同地区工业用地碳生产力存在差异.③先进制造业和能源结构是对碳生产力影响较大的两个主要因素,深圳市、佛山市和东莞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驱动当地碳生产力提升,而能源结构改善驱动了中山市、深圳市和江门市的碳生产力提升.④相较于其他主要驱动因素,城镇化效应对碳生产力的影响较小.研究显示,碳生产力发展差异在广东省不同地区和城市间普遍存在,驱动碳生产力变化的主导因素在不同城市展现出的效果和强度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生产力 区域不平衡 驱动因素 国土空间 广东省
下载PDF
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形势、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方洁 《环境经济研究》 2023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碳市场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选择。在全国碳市场与试点碳市场并行阶段,地方应抓住机遇、善用优势、补齐短板、多措并举,积极打造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本文研判我国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 碳市场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选择。在全国碳市场与试点碳市场并行阶段,地方应抓住机遇、善用优势、补齐短板、多措并举,积极打造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本文研判我国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形势与意义,对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并深入分析地方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建设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的对策建议,包括深化试点顶层设计,重塑碳市场流动性;完善碳市场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快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丰富交易产品,加快标准制定并强化服务功能,推动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引育结合,加快构建碳交易完整产业生态链和服务网络;加强协同,完善工作机制和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碳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 核心枢纽
下载PDF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习平 庄金苑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21-125,共5页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不断推进,我国应加快培养高质量“双碳”人才。本文围绕“双碳”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理清“双碳”人才培养供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国内外“双碳”人才培养案例与经验借鉴,最后提出面向国家重大...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不断推进,我国应加快培养高质量“双碳”人才。本文围绕“双碳”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理清“双碳”人才培养供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梳理国内外“双碳”人才培养案例与经验借鉴,最后提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的“双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包括:发挥政府“双碳”政策的导向作用;“产学研”协同培养“双碳”人才;更新教学内容和变革教学形式;加大对“双碳”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增加跨学科交流的机会;合理配置课程体系;完善“双碳”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人才培养 路径
下载PDF
考虑干缩裂隙动态变化的优势流入渗模型
7
作者 程实 陈瑾 罗易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5,62,共10页
为解决定量评估干缩裂隙优势流的难题,基于双孔隙域入渗理论,将开裂土体分为裂隙两侧基质域、裂隙底部基质域与裂隙域三部分,结合Green-Ampt入渗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干缩裂隙动态变化的优势流入渗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探讨了降雨强度、裂... 为解决定量评估干缩裂隙优势流的难题,基于双孔隙域入渗理论,将开裂土体分为裂隙两侧基质域、裂隙底部基质域与裂隙域三部分,结合Green-Ampt入渗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干缩裂隙动态变化的优势流入渗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探讨了降雨强度、裂隙初始面积率及裂隙深度对土体两域积水时间、优势流入渗量及入渗深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干缩裂隙产生的优势流入渗量占总降水量的73.4%~91.4%,入渗深度为裂隙深度的3.1~7.2倍;降雨强度增大将缩短土体基质域积水时间,增大优势流入渗深度;降雨过程中干缩裂隙面积率减小使优势流入渗量减小;裂隙初始面积率增大使两侧基质域入渗量减小,优势流入渗量增大但入渗深度减小;裂隙深度增大使裂隙域积水时间延后,优势流入渗深度增大;模型计算结果与干缩裂隙实际入渗规律相符,同时避免了为裂隙域赋水力学参数带来的误差与不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缩裂隙 优势流 双孔隙域 GREEN-AMPT入渗模型
下载PDF
企业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来自中国私营企业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5
8
作者 唐韬 李方静 夏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124,共13页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掀起了一波企业数字化浪潮,对企业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运用迭代主因子法构造企业数字化指数,深入研究企业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数...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掀起了一波企业数字化浪潮,对企业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运用迭代主因子法构造企业数字化指数,深入研究企业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存在“U型”非线性效应,即在企业数字化的影响下,劳动生产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组织变革和提高劳动力流动是企业数字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渠道。建议政府部门在大力倡议“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关注企业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促进数据要素与劳动力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数字化 劳动生产率 技术进步 组织变革 劳动力流动
原文传递
基于创新趋势分析方法的东亚季风区太阳能光伏发电潜力的变化特征分析
9
作者 周志高 何利杰 +1 位作者 林爱文 王伦澈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3年第6期1206-1216,共11页
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创新的趋势分析(ITA)技术,基于全球辐射能量平衡档案(GEBA)数据,我们检验了1961–2010年东亚地区8个站点的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将ITA技术的检验结果与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 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创新的趋势分析(ITA)技术,基于全球辐射能量平衡档案(GEBA)数据,我们检验了1961–2010年东亚地区8个站点的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将ITA技术的检验结果与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LRM)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的年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在这一时期呈显著下降趋势(D<–0.5,P<0.01,P表示显著性检验的P值,D表示ITA的趋势大小)。利用ITA技术来检验东亚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的季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国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在季节上总体上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D<–0.5),而日本总体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进一步被分为四组(“低”、“中”、“高”和“极高”值),并用ITA技术检测不同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年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的下降主要是“高”值和“极高”值的下降造成的。中国年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是日照时数减少和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日本则可能是日照时数增加和云光学厚度减小造成的。最后,本研究还比较和评价了M-K检验与创新趋势分析技术的异同,结果表明,创新趋势分析技术总体优于M-K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光伏资源潜力 创新趋势分析 M-K检验 东亚
原文传递
以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洁 严飞 《上海企业》 2023年第5期67-67,共1页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目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仍面临调查监测难、价值核算难、经营开发难、交易变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探索研究,持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绿色转型 关键路径 价值实现机制 调查监测 价值核算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持续完善
原文传递
中美贸易不平衡与全球价值链 被引量:1
11
作者 邢予青 孟渤 高宇宁 《国际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5,共13页
中美之间的巨额贸易不平衡一直是困扰两国贸易关系的热点问题。传统分析主要从人民币汇率、美国低储蓄率以及特里芬悖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认为,除了以上因素,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测算的中美贸易不平衡本身存在严重失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 中美之间的巨额贸易不平衡一直是困扰两国贸易关系的热点问题。传统分析主要从人民币汇率、美国低储蓄率以及特里芬悖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认为,除了以上因素,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测算的中美贸易不平衡本身存在严重失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传统贸易统计的前提假设与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现代贸易不一致引起的。传统贸易统计以货物跨越本国国境为前提,而在全球价值链时代,货物跨境已不再是贸易实现的必要条件。跨国企业无工厂的制造方式,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他国市场的销售方式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贸易的典型特征和普遍现象。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全球价值链特征的“要素收入贸易”这一新概念。根据这一概念,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被定义为用来满足中国最终需求的美国的要素收入。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基于“要素收入贸易”核算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比以传统总值贸易统计的结果和以增加值贸易统计为基础的结果分别低32%和17%。这主要是由于现存的贸易统计仍然遵循属地而非属权原则,不仅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低估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要素收入贸易”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将贸易的标签从传统的“在某国制造”改为“由某国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贸易 要素收入 全球价值链 跨国企业 投入产出分析
原文传递
信贷塌方下财政赤字货币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2
作者 王成 孟渤 《世界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99,M0004,共19页
财政赤字货币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实践中能否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一个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在信贷塌方这一前提下展开分析,首先结合明斯基拐点和货币数量论构建简约模型,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对通货膨... 财政赤字货币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实践中能否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一个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在信贷塌方这一前提下展开分析,首先结合明斯基拐点和货币数量论构建简约模型,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其中,实施某一适度规模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能够维持物价稳定。文章进一步构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模拟研究发现:(1)当信贷规模稳定时,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会引发通货膨胀;(2)当信贷塌方时,对某一规模的信贷缩减,存在能够维持物价稳定的适度规模财政赤字货币化,大于这一规模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会导致通货膨胀,小于这一规模则会导致通货紧缩;(3)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适度规模主要取决于信贷缩减的规模,但也受存贷款利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种因素的影响及部分因素的非线性影响增加了财政赤字货币化对通货膨胀影响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赤字货币化 通货膨胀 信贷塌方 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