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美术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作品选
1
作者 陈嵚崟 游光威 +35 位作者 郭泽辉 刘美晓 鲁文静 付钰 李丹阳 田珍 刘雨 陈肯 朱谦 陈咏鑫 应当 周航 赵和语 黄雪玉 余熙龙 王旭 陈如诗 邓璇 张栌丹 侯嘉祺 张冰瑶 张冰洋 邹密 刘洋 田德晴 陈思宏 冯芷毓 余汉橙 彭瑞娴 姚子豪 黄贻宪 邹继枭 范智鹏 苏睿 王子菡 饶东萍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98-108,共11页
下载PDF
现代、当代、未来的三重变奏——写在首届湖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开幕前
2
作者 李逦菁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第3期56-58,共3页
“80年代是一个独特的年代。20年以后回头看这个时代的艺术,深深感到它那旺盛的生命力,它的激情和历史感,以及它那朴实、不矫揉造作的语言。虽然那个时代本身就具有文化纯度,并造就了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个理想主义... “80年代是一个独特的年代。20年以后回头看这个时代的艺术,深深感到它那旺盛的生命力,它的激情和历史感,以及它那朴实、不矫揉造作的语言。虽然那个时代本身就具有文化纯度,并造就了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个理想主义纯粹来自外部环境。实际上,艺术家在社会活动形式上以及艺术创造方面都深深地参与了对理想主义的建树。它不是抽象的、真空的,是在现实中发生的,和现实一体的。虽然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艺术不可复制,但是精神和文化可以复兴。这是我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作品展 历史感 外部环境 三重变奏 理想主义 湖北省 社会活动 生命力
下载PDF
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馆”概念的生成
3
作者 徐丹丹 《艺术探索》 2023年第4期76-83,共8页
当下中国,在学术研究层面,美术馆多被等同于艺术博物馆,但在实践层面,美术馆的面貌却并不统一,许多机构并无健全的收藏机制和固定陈列品,更类似于展览馆。这种学术与实践分离的状态,与中国社会“美术馆”概念的生成密切相关。20世纪上半... 当下中国,在学术研究层面,美术馆多被等同于艺术博物馆,但在实践层面,美术馆的面貌却并不统一,许多机构并无健全的收藏机制和固定陈列品,更类似于展览馆。这种学术与实践分离的状态,与中国社会“美术馆”概念的生成密切相关。20世纪上半叶,“美术馆”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出现,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收藏展示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博物馆,二是源自商品博览会的美术展览馆。在经世致用的时代思潮下,学者们怀揣艺术博物馆的理想与规划,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美术馆却多成为美术教育展览馆。中国的美术馆具有独特的历史进程,不能笼统将之置于博物馆学的理论框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馆 博物馆 展览 概念生成
下载PDF
地域文化助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探析——以楚艺术为例
4
作者 洪玲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1-34,共4页
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崛起于长江流域的一种区域文化,楚艺术以其博大精深、浪漫瑰丽的艺术特色而自成一系,是先秦楚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在课程思政中通过梳理楚艺术产生的文化生态弘扬楚人文精神、学习楚艺术风格传承楚... 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崛起于长江流域的一种区域文化,楚艺术以其博大精深、浪漫瑰丽的艺术特色而自成一系,是先秦楚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在课程思政中通过梳理楚艺术产生的文化生态弘扬楚人文精神、学习楚艺术风格传承楚美学精神、设计楚文创产品活化楚艺术当代价值。将地域文化资源有机融入高校各类课程,以本土文化资源的再利用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课程思政 楚艺术
下载PDF
高等美术院校专业设置分析与思考
5
作者 左奇志 周怡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3年第10期100-102,共3页
专业设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如何提升综合竞争力成为高校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其中,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中的重点,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对中美两国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梳理和对... 专业设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如何提升综合竞争力成为高校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其中,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中的重点,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对中美两国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梳理和对比,提出我国高等美术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对策,以期为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美术院校 专业设置 市场需求
下载PDF
西方现代艺术市场构建过程中的女性力量
6
作者 辛宇 《中国美术》 2023年第4期83-89,共7页
20世纪是西方现代艺术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西方现代艺术市场从欧洲国家向美国转移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颇具远见的艺术管理者。他们在收藏、建立画廊和艺术博物馆及艺术批评等领域多有建树,促进了现代艺术市场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 20世纪是西方现代艺术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西方现代艺术市场从欧洲国家向美国转移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颇具远见的艺术管理者。他们在收藏、建立画廊和艺术博物馆及艺术批评等领域多有建树,促进了现代艺术市场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这些艺术管理者中出现了女性的身影。她们打破传统,不仅亲力亲为地参与现代艺术市场的构建,同时还对现代艺术表现出了较一些男性更加坚定的态度。本文主要以玛丽·卡萨特、格特鲁德·斯坦因和露易丝·哈夫迈耶夫人为例,通过梳理与研究她们的贡献,说明女性力量在现代艺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市场 女性力量 收藏家 现代艺术博 物馆
下载PDF
制度探索与藏品积累并行: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高校美术馆的酝酿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丹丹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76-81,共6页
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可以看作是中国高校美术馆的酝酿期,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博物馆从"陈列馆"至"博物馆"的单线发展,高校美术馆在实体机构层面萌芽于私立美术院校的"出品所",分理念层面"美术馆... 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可以看作是中国高校美术馆的酝酿期,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博物馆从"陈列馆"至"博物馆"的单线发展,高校美术馆在实体机构层面萌芽于私立美术院校的"出品所",分理念层面"美术馆式展览制度的探索"与实体空间层面"美术藏品固定陈列馆的建立"两条支线并行发展,与同时期中国语境中"博物"的"博物馆"并无直接关联。其中"美术馆式展览制度的探索"与新式美术教育、各类博览会(包括各类美术展会)等关联密切,带有浓重的"劝业会"商业美术展览的时代烙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融合。这种两条支线并行发展的情况也为后期院校美术馆在"展览"与"收藏"功能上的分离、中国当代语境下"美术馆"涵义的多元性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美术馆 美术教育 展览 陈列馆
下载PDF
晚明徽州《程氏墨苑》刊刻缘起考
8
作者 程国栋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0-68,共9页
本文聚焦于晚明时期徽州墨商程大约编刻的版画墨样图集《程氏墨苑》,详考此书刊刻背后的动因,即程大约与《方氏墨谱》编者方于鲁之间的一段恩怨。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徽州两大墨商竞争的史实,以及诸多士人介入纷争而构成的舆论场。要... 本文聚焦于晚明时期徽州墨商程大约编刻的版画墨样图集《程氏墨苑》,详考此书刊刻背后的动因,即程大约与《方氏墨谱》编者方于鲁之间的一段恩怨。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徽州两大墨商竞争的史实,以及诸多士人介入纷争而构成的舆论场。要之,方程二家在制墨业的竞争超出了一般商业的范畴,程大约对自我身份的定位也远超一般工匠,在方于鲁寻求文化认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本非竞争主题的版画艺术却因此受益而在晚明的徽州迎来爆发,获得了出类拔萃的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氏墨苑》 程大约 徽州版画 《方氏墨谱》 方于鲁
下载PDF
郭熙《早春图》中的“山高水远”图像
9
作者 李一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4期49-51,共3页
郭熙作为李成、范宽之后北宋中后期的山水画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林泉高致》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郭熙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早春图》为例,结合其山水画美学思想,从中可看出郭熙对“山高水远”的图像处理。
关键词 《早春图》 山高 水远
下载PDF
艺术棱镜:首届湖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的七色光谱
10
作者 李逦菁 《美术文献》 2023年第8期11-12,共2页
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和湖北美术学院共同主办,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美术院、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联合承办的2023首届湖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于五四青年节开幕。
关键词 湖北美术学院 美术作品展 设计之都 文学艺术界 七色光 湖北省 文化和旅游 首届
原文传递
美术与传播:第三届昙华林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11
作者 王敏 曾羽娟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21-124,共4页
2021年12月4日由湖北美术学院主办,湖北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美术与传播:第三届昙华林青年学者论坛”在线上召开。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十余所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围绕图像传... 2021年12月4日由湖北美术学院主办,湖北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美术与传播:第三届昙华林青年学者论坛”在线上召开。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十余所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围绕图像传播与形塑、作品观看与释读、美术叙事与记忆三个相关论题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论坛反响热烈,线上观众累计850余人次,学者与专家畅所欲言,参会听众积极互动,学术氛围融洽,参会嘉宾与学者受益良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传播 美术史 图像 美术叙事
下载PDF
符号与图示的积累:人工智能与艺术临摹
12
作者 高婷 刘祖祥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2年第5期117-119,共3页
艺术家在进行初期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历代优秀画家的作品进行临摹学习,分析传统画家的用笔、用墨以及布局章法,形成一个类数据化的积累;而对于临摹的这一学习阶段,人工智能有着更为精准的表达,它经过对传统作品的分析能形成一个强大... 艺术家在进行初期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历代优秀画家的作品进行临摹学习,分析传统画家的用笔、用墨以及布局章法,形成一个类数据化的积累;而对于临摹的这一学习阶段,人工智能有着更为精准的表达,它经过对传统作品的分析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关于笔墨痕迹的图式数据库,且人工智能数据库的积累相较于早期艺术学习者对传统画家的临摹,从本质上讲,都是一个关于“量”的积累。从创作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和人类有区别的,它缺少了人类在艺术创作中对于主观情感的表达。从临摹是积累笔墨技法的角度出发,分析人工智能与艺术临摹对于符号与图式的积累意义,从而促进人类对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应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摹 人工智能 艺术创作 笔墨技法
下载PDF
武汉工人业余版画创作与社会主义新人塑造--以“武汉美术馆藏工业版画作品展”为例
13
作者 李逦菁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95-100,F0002,共7页
工人阶级是中国近代新文艺的萌芽和主要阵地。在战时,鲁迅所领导的新兴木刻承担着社会启蒙与救亡的使命。建国后的版画创该作如何延续抗战时期以来所形成的先锋姿态与革命话语,直至在工业题材中找到了恰当的图式语言。本文试图以“日新... 工人阶级是中国近代新文艺的萌芽和主要阵地。在战时,鲁迅所领导的新兴木刻承担着社会启蒙与救亡的使命。建国后的版画创该作如何延续抗战时期以来所形成的先锋姿态与革命话语,直至在工业题材中找到了恰当的图式语言。本文试图以“日新月异—武汉美术馆藏工业版画作品展”为例,探讨1949―1979年的武汉工人业余版画创作。不仅如此,版画艺术家宋恩厚作为中国工业版画的扛鼎人,其个人艺术创作与他创建的“武钢工人业余版画组”和“湖北工人画廊”,彰显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开拓进取、埋头苦干的精神品质,又预示了工业版画后期在工业地区和工矿企业以群体性蓬勃发展的现象,也象征了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主人翁地位,实现了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阶级 武汉工人业余版画 社会主义新人
下载PDF
中南美专中国画教学与创作中的“名”与“实”——以关山月武汉时期的美术活动为中心
14
作者 陈晶 《美术学报》 2024年第1期61-68,共8页
中南美专武昌办学时期,中国画专业经历了从分科到独立成系以及彩墨画系与中国画系的命名更替,一系列措施调整基本贯穿了中南美专的整个发展时期,从中可一窥时代大讨论下,学校办学理念与模式的摸索与奠基,也折射出建国后美术教育观念的... 中南美专武昌办学时期,中国画专业经历了从分科到独立成系以及彩墨画系与中国画系的命名更替,一系列措施调整基本贯穿了中南美专的整个发展时期,从中可一窥时代大讨论下,学校办学理念与模式的摸索与奠基,也折射出建国后美术教育观念的争鸣与厘定。在这个过程中,关山月身兼领导者、教育者和创作者的三重身份,其个人创作风格变化与美专的教学探索相互印证关联,从中透现出时代大局下美术教育与创作主体的应对与思考,表现出从依附照搬苏联经验到逐步明确,渐次符合民族美术规律特点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美专 中国画 彩墨画 关山月
原文传递
图像证史的信与疑——从《皇清职贡图》和《诸夷职贡图》的服饰比较研究出发
15
作者 李万军 周全 徐英英 《服饰导刊》 2023年第1期34-41,共8页
《皇清职贡图》和仇英款《诸夷职贡图》虽然都属于职贡题材的画作,但其图中人物的服饰表征有着显著的差别,且学界未对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过专项研究。针对这一情况,文章通过图像研究、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两图中人物服饰的创作源流、... 《皇清职贡图》和仇英款《诸夷职贡图》虽然都属于职贡题材的画作,但其图中人物的服饰表征有着显著的差别,且学界未对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过专项研究。针对这一情况,文章通过图像研究、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两图中人物服饰的创作源流、造型特征、表现技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研究表明《皇清职贡图》属于纪实类职贡图,其人物及服饰源自于真实采写,有着较高的历史还原度,是探究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图像史料。而仇英款《诸夷职贡图》属于想象类职贡图,人物及服饰是根据前代同名作品再创作而成,作者在表现人物服饰的过程中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夸张化处理,图中人物的服饰与其身份多不具备对应关系,不可直接作为研究史料。文章通过研究两幅作品的题跋结合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认为,创作动机的差异是导致两类职贡图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职贡图分类的一种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贡图 图像证史 服饰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古代“松”图意象流变与清初渐江僧画黄山松稽考
16
作者 程国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101,共7页
本文回溯了中国古代松树文化意涵的塑形历程,以及历代画家画松图式意象的流变,继而揭示了清初安徽黄山开发和黄山松声名的扩散对中国古代松画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画僧渐江的黄山松图创作在数量上遥遥领先于前代和同时代画家,在图式... 本文回溯了中国古代松树文化意涵的塑形历程,以及历代画家画松图式意象的流变,继而揭示了清初安徽黄山开发和黄山松声名的扩散对中国古代松画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画僧渐江的黄山松图创作在数量上遥遥领先于前代和同时代画家,在图式上集前人之大成,在笔墨上独出机杼,在美学上开创了“有我”之新境,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文化 “松”图意象 黄山松 渐江画松
下载PDF
新绛县稷益庙壁画新考
17
作者 耿纪朋 《艺术探索》 2023年第1期63-72,共10页
山西新绛稷益庙是在儒家信仰基础上建造的神祠,体现了社稷祭祀的祖先化、儒家和道教信仰思想的冲突与融合。该庙主像原为昊天玉皇上帝和后稷、伯益,东西壁壁画主像和《祭祀图》中的牌位相对应,与同侧的塑像身份相同。东壁《朝拜图》主... 山西新绛稷益庙是在儒家信仰基础上建造的神祠,体现了社稷祭祀的祖先化、儒家和道教信仰思想的冲突与融合。该庙主像原为昊天玉皇上帝和后稷、伯益,东西壁壁画主像和《祭祀图》中的牌位相对应,与同侧的塑像身份相同。东壁《朝拜图》主像分别是后稷、周文王、周武王,西壁《朝拜图》主像分别是伯益、造父和秦非子,西壁其他壁画表现的是伯益的传说故事。北壁壁画原与昊天玉皇上帝有关,因嘉靖初期大礼仪之争,当地官绅为了避免卷入政治斗争,改稷益庙供奉的主像为东岳泰山神,突出社稷山川神祭祀的儒家信仰主题,北壁壁画被毁后因故未曾重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稷益庙 东岳 后稷 伯益 昊天玉皇上帝
下载PDF
晚明徽州版画《环翠堂园景图》抉微
18
作者 程国栋 韩伟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93-102,共10页
本文聚焦于晚明徽州梓行的《环翠堂园景图》版画长卷,详考了此作描绘对象坐隐园的真实性、园址、营造时间,以及园主人汪廷讷的造园初衷和镌图用意等问题。得出结论认为,坐隐园确曾存在,且坐落在汪廷讷家乡休宁县境内,约于1602年初步建成... 本文聚焦于晚明徽州梓行的《环翠堂园景图》版画长卷,详考了此作描绘对象坐隐园的真实性、园址、营造时间,以及园主人汪廷讷的造园初衷和镌图用意等问题。得出结论认为,坐隐园确曾存在,且坐落在汪廷讷家乡休宁县境内,约于1602年初步建成,至1606年告竣。徽商出身的汪氏斥巨资造园并聘请吴门画家钱贡绘制园景,既为追逐极致的风雅,更是为了摆脱商人的身份,争取当时精英文化圈的认同。虽然园景图刊刻只是他寻求文化地位的一种手段,但这件版画巨制对于研究汪氏个案、晚明美术史和人文史而言却是意义非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翠堂园景图》 坐隐园 徽州版画 汪廷讷 形象建构
下载PDF
山西寿阳傩面具审美发生、特点及价值
19
作者 韩宇佳 《晋中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4-58,共5页
山西寿阳傩面具作为傩祭活动、傩舞演出的衍生物,受地缘环境与民俗信仰的影响,在材料、工艺、造型与设色方面都展现出两极并现的审美特点,并对周边姊妹艺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若将寿阳傩面具等具有地方美学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 山西寿阳傩面具作为傩祭活动、傩舞演出的衍生物,受地缘环境与民俗信仰的影响,在材料、工艺、造型与设色方面都展现出两极并现的审美特点,并对周边姊妹艺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若将寿阳傩面具等具有地方美学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国审美文化资源,可以打破中国美学研究中精英文化、宫廷艺术的文化霸权地位,为构建中国美学贡献民间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寿阳傩面具 审美发生 审美特征 审美价值
下载PDF
武当真武像形制演变中的政治隐喻
20
作者 左奇志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2-160,共9页
真武信仰源自玄武崇拜。宋代,朝廷祈望借助真武的威力来稳固北境,强化了真武信仰,使得真武地位日渐提高。作为传说中真武飞升之地的武当逐渐成为真武信仰的中心,尤其是明成祖即位后大修武当,在推动真武信仰达至巅峰的同时,也在武当留下... 真武信仰源自玄武崇拜。宋代,朝廷祈望借助真武的威力来稳固北境,强化了真武信仰,使得真武地位日渐提高。作为传说中真武飞升之地的武当逐渐成为真武信仰的中心,尤其是明成祖即位后大修武当,在推动真武信仰达至巅峰的同时,也在武当留下大量真武塑像。武当真武像大体分为武真武、文真武、亦文亦武真武三大样式,其塑像的形制演变,尤其是明代亦文亦武真武的形制演变,与神权和皇权的互动有关,隐含深刻的政治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当山 真武像 明代 神权 皇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