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核在大脑皮质下行调控脊髓伤害感受性传递中的作用
1
作者 王普清 袁斌 唐敬师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以电刺激外周感受野诱发的大鼠脊髓背角WDR和NS神经元的晚串放电 (C 反应 )为指标 ,以串脉冲刺激对侧大脑脚 (CP)作为条件刺激 ,在C 反应受到明显抑制的神经元 ,分别观察了电解损毁红核 (RN)和RN内注射兴奋性氨基酸的受体拮抗剂对刺激C... 以电刺激外周感受野诱发的大鼠脊髓背角WDR和NS神经元的晚串放电 (C 反应 )为指标 ,以串脉冲刺激对侧大脑脚 (CP)作为条件刺激 ,在C 反应受到明显抑制的神经元 ,分别观察了电解损毁红核 (RN)和RN内注射兴奋性氨基酸的受体拮抗剂对刺激CP的下行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 :损毁同侧RN后 ,刺激CP对C 反应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 ,而损毁同侧RN背侧结构 ,对侧RN及假损毁RN均无此效应 ;RN内微量注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AP5和DNQX均可减弱刺激CP对C 反应的抑制。提示RN至少部分参与大脑皮质对脊髓伤害感受性传递的下行抑制作用 ,且以同侧RN为主 ;在与痛觉调制有关的皮质 -RN通路中既有NMDA受体又有非NMDA受体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核 大脑脚 伤害 感受性神经元 受体 大鼠 大脑皮质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14例临床与脑CT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耿新鄂 罗韵文 《疑难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症状特点和CT表现特征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观察14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临床表现,查相关血生化指标,行脑CT扫描。结果 9例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1例以肝损害症状首发,1例以肝损害伴精神症状首发,1例以关节...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症状特点和CT表现特征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观察14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临床表现,查相关血生化指标,行脑CT扫描。结果 9例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1例以肝损害症状首发,1例以肝损害伴精神症状首发,1例以关节肿痛首发,2例无症状。14例血清铜检查均提示代谢障碍。CT见11例双侧基底节低密度灶,2例脑萎缩,1例阴性。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多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且脑CT提示的损害部位与临床症状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病 临床表现 CT
下载PDF
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内科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普清 罗韵文 黄本友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2年第5期295-296,共2页
目的 探讨影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内科治疗预后的因素及预后预测因子。方法 对158例SA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8例SAH首次出血死亡18例,再出血死亡22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致死4例,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SAH预... 目的 探讨影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内科治疗预后的因素及预后预测因子。方法 对158例SA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8例SAH首次出血死亡18例,再出血死亡22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致死4例,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SAH预后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再出血及首次出血是影响SAH预后的主要因素;年龄、Hunt一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均是预测SAH预后的重要指标;采取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则是降低SAH病死率的根本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治疗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多西环素对脂多糖-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普清 孙圣刚 乔娴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346-1350,共5页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对脂多糖(LPS)-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LPS组和多西环素干预组;采用LPS黑质内立体定向注射建立PD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多西环素干预前后...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对脂多糖(LPS)-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LPS组和多西环素干预组;采用LPS黑质内立体定向注射建立PD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多西环素干预前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MHCⅡ阳性小胶质细胞的变化;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仪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A)、DOPAC(二羟苯乙酸)含量的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黑质小胶质细胞MHC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蛋白的表达。结果多西环素干预后,黑质残存多巴胺神经元由LPS组的38%±5%上升到79%±4%(P〈0.01);纹状体DA及DOPAC含量分别由LPS组的4.89±0.27和0.70±0.07上升到7.00±0.34和1.10±0.10(P〈0.01);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导动物旋转的平均圈数由LPS组的(208±14)次/30min减少到(80±12)次/30min(P〈0.01);而黑质致密部MHC1I阳性细胞数量由LPS组的835±82减少到354±59(P〈0.01);Western印迹检测MHCU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多西环素能够抑制LPS诱导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它可以通过下调小胶质细胞MHC1I的表达来实现其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环素 神经保护 小胶质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 多巴胺能神经元
原文传递
成人烟雾病的临床、头颅CT和DSA分析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普清 邱张旻 +5 位作者 罗韵文 罗文浩 黄本友 周洲 余泽 马廉亭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5年第1期46-47,共2页
 目的 探讨成人烟雾病的的临床、头颅CT和脑血管造影 (DSA)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 21例病例的临床、头颅CT和DSA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本组 80%的患者首发症状是以出血为主,主要集中在大于 40岁年龄组,头颅CT扫描示脑室系统出血、...  目的 探讨成人烟雾病的的临床、头颅CT和脑血管造影 (DSA)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 21例病例的临床、头颅CT和DSA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本组 80%的患者首发症状是以出血为主,主要集中在大于 40岁年龄组,头颅CT扫描示脑室系统出血、脑实质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30岁以下以缺血性表现为主,头部CT扫描多未见异常密度灶,仅少数可见低密度灶或软化灶。21例DSA表现为ICA末端狭窄或闭塞,脑底烟雾状血管网以及侧枝循环血管网形成。结论 DSA检查是确诊烟雾病的主要方法,临床上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无明确病因的脑实质出血或脑缺血发作均应常规行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临床表现 CT 脑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高压氧综合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6
作者 王普清 罗韵文 +1 位作者 罗文浩 黄本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7-168,共2页
关键词 高压氧综合治疗 持续性植物状态 疗效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49
7
作者 王普清 罗韵文 +11 位作者 张贵斌 黄本友 罗文浩 李晨旭 柳娟娟 李光 龚守会 丁旭东 邱张敏 王安平 曹志华 黄栎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7年第6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寻引起脑梗死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所选病例均为本科2004年3月~2006年5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8例,根据入院后病情演变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SIP)和非进展组。观察项目包括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 目的探寻引起脑梗死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所选病例均为本科2004年3月~2006年5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8例,根据入院后病情演变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SIP)和非进展组。观察项目包括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时高血压、入院后血压降低、发热、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首先用单因素分析对上述观察项目(自变量)进行筛选,然后对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自变量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符合条件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发生率为30.93%,其中发病后24h内发生SIP32例(26.7%),48h内40例(33.3%),72h18例(15.0%),96h24例(20.0%),120h3例(2.5%),144h3例(2.5%)。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之间有19个因素行χ2检验或t检验,其中有8个因素的差异有显著性,分别是糖尿病史、脑卒中史、入院后血压降低、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增高、高同型半胱氨酸、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以脑卒中是否发生进展为因变量,对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自变量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入院后血压降低、颅内动脉狭窄、高同型半胱氨酸及高血糖有显著意义,而纤维蛋白原增高、颈动脉狭窄、脑卒中史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高,糖尿病史、入院后血压降低、颅内动脉狭窄、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糖是引起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寻找与脑梗死进展有密切关系的危险因子对临床降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脑循环中微栓子信号与脑卒中的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普清 罗韵文 +3 位作者 罗文浩 黄本友 李晓辉 司颖溪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1年第6期330-331,共2页
目的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s)病人观察脑循环微栓子信号 (MES)发生率及其发生脑卒中的危险率。方法 用经颅多普勒 (TCD)监测TIAs病人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微栓子信号 (MES) ,并跟踪观察 12个月。结果  2 5例短暂脑缺血发作病人有 ... 目的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s)病人观察脑循环微栓子信号 (MES)发生率及其发生脑卒中的危险率。方法 用经颅多普勒 (TCD)监测TIAs病人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微栓子信号 (MES) ,并跟踪观察 12个月。结果  2 5例短暂脑缺血发作病人有 5例记录到MES(阳性率 2 0 % ) ,跟踪观察 12个月 ,5例MES阳性病例中的 3例 (6 0 % )发生脑梗死 ;而 2 0例未记录到MES的病人中 ,仅有 2例 (10 % )发展为脑梗死。结论 可检测到MES的TIAs病人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比无MES病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多普勒检测 微栓子 脑梗死 脑卒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