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测定槐花药材不同部位芦丁和槲皮素含量 被引量:10
1
作者 杜玉然 贺福元 +2 位作者 周逸群 谢相贵 石继连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43-45,共3页
目的比较槐花不同部位(槐花、槐米及枝梗)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0.45μm),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6 nm,进样量20μL。... 目的比较槐花不同部位(槐花、槐米及枝梗)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0.45μm),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6 nm,进样量20μL。结果芦丁含量为槐米>槐花>枝梗;槲皮素含量整体较低,且槐花>槐米>枝梗。结论槐花各部位芦丁含量较高,且含量差别不大。槐花中的槲皮素含量明显高于槐米及其枝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花 不同部位 芦丁 槲皮素 含量比较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提取过程中最佳提取时间和药材粉碎度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宇 胡超 +2 位作者 杨娇 范诗琪 贺福元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35-38,共4页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提取过程中的最佳提取时间和药材粉碎度。方法显微观察不同粉碎度的补阳还五汤单味药材,观察药材的破壁情况,采用HPLC分析补阳还五汤不同粉碎度药材的成分溶出情况。结果显微观察从80目到100目,药材细胞结构已经不完...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提取过程中的最佳提取时间和药材粉碎度。方法显微观察不同粉碎度的补阳还五汤单味药材,观察药材的破壁情况,采用HPLC分析补阳还五汤不同粉碎度药材的成分溶出情况。结果显微观察从80目到100目,药材细胞结构已经不完整,细胞壁开始破壁。提取过程的中段,不同粉碎度之间的有效成分共有峰的个数较多,溶出比较完全。在提取时间约300 min时,不同目数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在0.85以上。结论 20目药材在240 min时、40目药材在180 min时、60目在120 min时、80目药材在90 min时、100目药材在30 min时、饮片在180 min时补阳还五汤的溶出达到基本稳定,提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提取时间 粉碎度 显微鉴别 HPLC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加合性的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段晓鹏 贺福元 +3 位作者 周晋 曾姣丽 谢相贵 王海琴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3247-3252,共6页
目的:采用总量统计矩法分析不同溶剂处理所获得的补阳还五汤HPLC指纹图谱,验证总量统计矩法的加合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取补阳还五汤总浸出物,依次用溶度参数11.4~23.40 Cal1/2.cm-3/2的5种溶剂溶解制样;测定各溶剂浸出物的HPLC... 目的:采用总量统计矩法分析不同溶剂处理所获得的补阳还五汤HPLC指纹图谱,验证总量统计矩法的加合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取补阳还五汤总浸出物,依次用溶度参数11.4~23.40 Cal1/2.cm-3/2的5种溶剂溶解制样;测定各溶剂浸出物的HPLC指纹图谱,计算并分析其总量统计矩参数的叠加规律。结果:以补阳还五汤总方液指纹图谱为参照峰,用正丁醇(11.4 Cal1/2.cm-3/2)、甲醇(13.5 Cal1/2.cm-3/2)、68%甲醇(16.67 Cal1/2.cm-3/2)、34%甲醇(20.03 Cal1/2.cm-3/2)、水(23.40 Cal1/2.cm-3/2)依次溶解所获得的浸出物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别为0.074,0.973,0.934,0.991,0.993,其总量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的RSD为63.04%,16.22%,69.38%,表明各指纹图谱差异性较大;按指纹图谱加合性公式计算的总量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分别为3.203×105 mAu.s,29.85 min,389.97 min2,而实际测得的总方浸出物指纹图谱的总量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分别为6.548×104 mAu.s,29.44 min,389.00 min2;两者极差绝对值百分率分别为2.209%,1.389%,0.248 4%。结论:中药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法具有加合性,可用于中药多成分体系静态与动态的质量监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指纹图谱 总量统计矩 加合性 溶度参数
原文传递
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网通性”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邓凯文 贺福元 +4 位作者 石继连 刘文龙 邹欢 邱云 陈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076-2083,共8页
目的:研究大鼠口服或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的主要代谢产物,验证"网通性"假说,为揭示中药多成分的代谢规律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鱼腥草挥发油、大鼠口服或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 目的:研究大鼠口服或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的主要代谢产物,验证"网通性"假说,为揭示中药多成分的代谢规律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鱼腥草挥发油、大鼠口服或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比较2种药物、2种给药方式代谢产物的异同。结果:原鱼腥草挥发油共45种成分,大鼠口服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分别出现了53,69种代谢产物,大鼠注射鱼腥草挥发油与甲基正壬酮后,血液中分别出现了52,42种代谢产物;单成分与多成分给药,口服与注射给药,均产生了相同相似的代谢产物,α-蒎烯、β-月桂烯为各组共有的代谢产物,其中鱼腥草挥发油口服与注射血样出现共有代谢产物18,13个,分别占34%,25%;甲基正壬酮口服与注射血样出现共有代谢产物17,15个,占24.6%,35.7%,平均为29.8%,近1/3的代谢产物为共同代谢产物。结论:鱼腥草挥发油及甲基正壬酮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存在网通性,中药各成分之间的代谢与原药材成分代谢途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挥发油 甲基正壬酮 中药代谢 网通性 网通虹势 口服 注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