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叶斯网络在中医药理论研究的现状及与超分子化学联合应用前景 被引量:7
1
作者 樊启猛 贺玉婷 +2 位作者 李海英 贺鹏 贺福元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407-1411,共5页
由超分子化学重构的中医药基本理论可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但需借助优质的数学方法与技术从大量研究数据中挖掘其潜在的关联性、规律性等信息,进一步直观、清晰地阐明中医药超分子化学理论。诸多数据挖掘技术中,贝叶斯网络最... 由超分子化学重构的中医药基本理论可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但需借助优质的数学方法与技术从大量研究数据中挖掘其潜在的关联性、规律性等信息,进一步直观、清晰地阐明中医药超分子化学理论。诸多数据挖掘技术中,贝叶斯网络最为符合推理过程,是当前在不确定知识表达和推理领域中最有效的理论模型之一,尤其适合于中医药超分子复杂体系的研究。本文阐述了贝叶斯网络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理论,对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作综述,探讨贝叶斯网络与中医药超分子化学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有机结合、联合应用可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研究提供定性、定量的表征方法和手段,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强大臂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贝叶斯网络 超分子化学 数据挖掘 证候 药性
下载PDF
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研究方向探索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岩涛 吴春英 +5 位作者 唐宇 刘文龙 石继连 廖琼 贺红 贺福元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1-5,共5页
通过对中药复方多成分控缓释制剂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困扰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研究的问题与困难,提出"整体受控、同步溶蚀"应为制备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的指导原则,得出对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制备需结合多种制备技术,使之互... 通过对中药复方多成分控缓释制剂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困扰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研究的问题与困难,提出"整体受控、同步溶蚀"应为制备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的指导原则,得出对中药多成分控缓释制剂制备需结合多种制备技术,使之互取其长、互补其短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多成分 控缓释制剂 整体释放
下载PDF
中药制剂单用确定性与合用调配性的关键理论技术问题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2 位作者 刘文龙 杨岩涛 石继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90-798,共9页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制剂研究特点,明确该学科的长期发展方向,并提出本学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对策。方法:根据中药制剂研究的发展轨迹,结合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新药研究技术与本人从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经验,从中药制剂发展方向、特点...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制剂研究特点,明确该学科的长期发展方向,并提出本学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对策。方法:根据中药制剂研究的发展轨迹,结合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新药研究技术与本人从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经验,从中药制剂发展方向、特点、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建立以结构与作用明确的多成分群为原料,按中医药基础理论或现代网络医药为指导,以来源方便的动、植、矿物为原料,单用确定性(有效、稳定、可控),合用可调性(可预、最优效、最低毒)整体相统一的单个、群体与中药复方制剂体系。在实现上述目标时,需解决成分有效性归属、遗传稳态性与一次投料量、成分间理化性质迁移规律、提取过程动态性与稳态性规律、制备时整体模型受控与紊湍受控规律、体内外的评价规律、微观质量与宏观质量、单用的确定性与合用的调配性等关键技术问题。结论:中药制剂是体现单用确定性与合用调配性高度统一的整体有效成分群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制剂 确定性 调配性 网通虹势 超分子 免疫芯片 网络谱效动力学
下载PDF
中药分子印迹技术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夏赞韶 贺福元 +3 位作者 邓凯文 刘文龙 石继连 唐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66-1270,共5页
目的:根据分子印迹技术与实验研究现状探讨中药分子印迹现象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影响。方法:结合分子印迹理论基本原理,分析中药分子产生印迹现象的物质基础,结合中医药学科基础理论与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寻找更直接的中药作用物质基础。结... 目的:根据分子印迹技术与实验研究现状探讨中药分子印迹现象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影响。方法:结合分子印迹理论基本原理,分析中药分子产生印迹现象的物质基础,结合中医药学科基础理论与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寻找更直接的中药作用物质基础。结果:与单成分结构相比,中药及复方成分可以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自组装、化学反应形成超分子化合物,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包括了单成分群在内的超分子体的混合物,超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印迹现象,因此在进行中药药性、质量控制、炮制、药物制剂制备、药理学研究时,应特别重视中药超分子之间的印迹作用,中药复方配伍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作用形式。结论: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单分子群的超分子混合物,超分子与分子群之间按印迹规律形成作用,这是中药复方区别于单分子药物又一显著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超分子 物质基础 分子印迹 中药炮制 中药制剂 质量控制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
原文传递
中药注射剂(类)致敏反应的超分子作用分析与研究方法探讨 被引量:11
5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5 位作者 周逸群 刘志刚 石继连 刘文龙 杨岩涛 唐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3-9,共7页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研究的现状,探讨超分子结构形式对免疫毒性作用及研究方法。方法总结中药注射研究,特别是安全性研究现状,分析中药注射剂可能存在的超分子形式,阐述中药注射剂免疫毒性研究中的超分子结构作用及研究方法。结果中药注...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研究的现状,探讨超分子结构形式对免疫毒性作用及研究方法。方法总结中药注射研究,特别是安全性研究现状,分析中药注射剂可能存在的超分子形式,阐述中药注射剂免疫毒性研究中的超分子结构作用及研究方法。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以致敏与类致敏反应为主,致敏原可能为注射剂中单分子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更可能是由单分子成分组合而成的超分子形式。中药注射剂中的单分子成分可以自身或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自组装及化学反应形成超分子物质,其表观分子量、免疫原性会显者性地增加。中药注射给药时这种形式得以最大保留,而在口服给药时,因肠胃道的吸收作用而拆散了这种形式,因此中药给药注射易而口服难产生免疫毒性。结论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包括单分子在内的超分子群混合物,中药注射给药能最大保留这种形式,而口服给药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形式。在进行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时,应特别重视超分子的作用规律与研究方法,这是中药注射剂区别于单分子注射剂所产生免疫毒性最为本质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免疫毒性 中药超分子 (类)致敏反应 口服给药 注射给药
下载PDF
中药注射剂(类)致敏成分检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张雨恬 王韧 +4 位作者 李文姣 肖美凤 李森 刘金玲 贺福元 《中南药学》 CAS 2017年第9期1185-1190,共6页
中药注射剂易引起过敏反应,这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热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本文介绍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概况,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类型;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中的(类)致敏成分的主要检测技术,包括体外肥大细胞脱颗... 中药注射剂易引起过敏反应,这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热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本文介绍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概况,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类型;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中的(类)致敏成分的主要检测技术,包括体外肥大细胞脱颗粒检测、细胞膜色谱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表面等离体子共振技术等,并分别介绍其原理、实验方法,局限不足处,并对比其适用范围及其在(类)致敏成分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类)致敏成分检测 鱼腥草
原文传递
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 被引量:74
7
作者 贺福元 周逸群 +6 位作者 邓凯文 邓俊林 石继连 刘文龙 杨岩涛 唐宇 刘志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34-1543,共10页
该文归纳总结超分子化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中医药可能的超分子形式,结合中医药现代化所存在问题,旨在阐述超分子化学对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殊作用。与传统的由原子间化学键构成化学相比,超分子化学是以多种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非共价键... 该文归纳总结超分子化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中医药可能的超分子形式,结合中医药现代化所存在问题,旨在阐述超分子化学对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殊作用。与传统的由原子间化学键构成化学相比,超分子化学是以多种弱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非共价键化学,体现出分子间宏观作用的表观化学属性,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人体及中药成分可以自身或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以自组装、自组织、自识别及自复制的形式形成超分子物质;中医的经络脏腑结构可能是基于细胞内外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特有分子空间的孔穴通道结构;机体内及中药成分与中医经络脏腑是通过超分子孔穴通道的"印迹模板"而产生相互作用。当小分子与经络脏腑产生印迹作用时,相当于人体在心脏搏血推动下,客体小分子物质在经络脏腑主体大分子的印迹模板通道按"气析"进行迁移,宏观表现出中医所述经络脏腑对小分子作用的各向异性,亦脏象;当中药成分与经络脏腑"印迹模板"通道产生作用时,宏观上表现出中药药性与药效规律。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特殊的表达形式正是基于机体内各种分子群与经络脏腑孔穴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规律宏观表达,宜用超分子化学进行诠释。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包括单分子在内的超分子群混合物;中药复方配伍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印迹模板"作用规律。在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时,应特别重视超分子的作用规律,这是中医药理论区别于基于单分子特征作用规律所建立的现代医学最为本质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基础理论 经络脏腑 脏象 中药药性 超分子 化学 物质基础 方证关联 中药 中药复方 气析 中医 药现代化
原文传递
中药多成分体系宏观质量表征的数学模型建立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2 位作者 石继连 刘文龙 皮风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3096-3103,共8页
目的:建立宏观状态数学模型与微观成分浓度相统一的中药材成分质量表征体系。方法:根据生物热力学定律建立中药材成分宏观状态函数关系式,并以大黄药材醇浸出物为对象,先测定燃烧焓,再建立指纹图谱,测定信息熵与信息量,再计算生物熵和... 目的:建立宏观状态数学模型与微观成分浓度相统一的中药材成分质量表征体系。方法:根据生物热力学定律建立中药材成分宏观状态函数关系式,并以大黄药材醇浸出物为对象,先测定燃烧焓,再建立指纹图谱,测定信息熵与信息量,再计算生物熵和表观平衡常数。结果:建立了中药成分的表观平衡常数、生物热焓、Gibbs自由能与生物熵等中药成分质量宏观状态函数模型。10批大黄的总摩尔浓度为0.153 4 mmol.g-1,RSD 28.26%;平均表观平衡常数为0.039 65,RSD6.020%;标准自由能为8 005 J.mol-1,RSD 1.860%;生物热焓为-2.408×107 J.mol-1,RSD 42.32%;生物熵为-8.078×104 J.K-1,RSD 42.31%。结论:中药宏观质量表征数学模型能表征中药多成分动态体系的内在质量,可达到远如森林近似树的综合作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 宏观质量 燃烧焓 信息熵 表观平衡常数 生物热焓 生物熵 Gibbs自由能 网通虹势
原文传递
HPLC测定槐花药材不同部位芦丁和槲皮素含量 被引量:10
9
作者 杜玉然 贺福元 +2 位作者 周逸群 谢相贵 石继连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43-45,共3页
目的比较槐花不同部位(槐花、槐米及枝梗)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0.45μm),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6 nm,进样量20μL。... 目的比较槐花不同部位(槐花、槐米及枝梗)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0.45μm),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6 nm,进样量20μL。结果芦丁含量为槐米>槐花>枝梗;槲皮素含量整体较低,且槐花>槐米>枝梗。结论槐花各部位芦丁含量较高,且含量差别不大。槐花中的槲皮素含量明显高于槐米及其枝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花 不同部位 芦丁 槲皮素 含量比较
下载PDF
从补阳还五缓释片体外释放特征窥中药制剂超分子印迹模板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岩涛 吴春英 +3 位作者 刘文龙 石继连 周晋 贺福元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0-1045,共6页
该研究考察了自制补阳还五单室渗透泵缓释片的体外释放情况,采用总量统计矩原理对其段带相似度进行计算,并对其体外释放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中药制剂超分子印迹模板的存在。结果表明,中药中不同结构的多成分可能存在共同的印迹模板,渗透... 该研究考察了自制补阳还五单室渗透泵缓释片的体外释放情况,采用总量统计矩原理对其段带相似度进行计算,并对其体外释放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中药制剂超分子印迹模板的存在。结果表明,中药中不同结构的多成分可能存在共同的印迹模板,渗透泵原理制备的补阳还五缓释片中多数成分能够达到"整体受控、同步释放"的目的,但应进一步探讨中药复方中的超分子印迹模板,尝试通过印迹模板控制不同成分的整体同步释放,寻求更适合于中药多成分的控缓释制剂制备技术,使之符合中药用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 超分子 印迹模板 缓释 整体受控
原文传递
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提取动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姣 贺福元 +5 位作者 刘惠 张雨恬 周逸群 肖美凤 杨岩涛 周晋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91-95,共5页
目的利用已建立的中药材成分封闭体系提取动力学模型,探讨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的提取动力学差异。方法采用HPLC测定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有效含量W0及分配系数ρ2,采用吸水法测定工艺参数V1、V2再计算V0,利用SPSS19.0软件非线性拟合得... 目的利用已建立的中药材成分封闭体系提取动力学模型,探讨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的提取动力学差异。方法采用HPLC测定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有效含量W0及分配系数ρ2,采用吸水法测定工艺参数V1、V2再计算V0,利用SPSS19.0软件非线性拟合得到参数M、N、L、α、β、π,用Excel2016按公式计算k、k1′、k2′、ρ1、t_(max)、c_(max)、AUC、P%、D%。运用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计算两者的相似度。结果金银花的V0、V1、V2分别为18.69、9.50、30.20 m L,金银花绿原酸W0为3.75%、ρ2为0.884;山银花的V0、V1、V2分别为12.79、7.80、37.00 m L,山银花绿原酸W0为5.67%、ρ2为1.020。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药时曲线呈三室模型,其主要提取动力学参数k分别为0.110 1、0.3755 h-1,k1′分别为3.632、3.288 h-1,k2′分别为53.12、55.28 h-1,ρ1分别为2.731、2.751,tmax分别为0.299 5、0.216 3 h,cmax分别为0.134 0、0.252 7 mg/m L,AUC分别为3.405、1.560 h,P%分别为35.73%、44.57%,D%分别为0.916 2%、2.680 7%。总量统计矩相似度为0.963 8,表明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提取动力学行为基本相似。结论金银花与山银花绿原酸的溶出行为及其差异可以用中药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客观且有效地表达,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开展金银花与山银花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制剂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山银花 绿原酸 提取动力学模型 封闭体系 总量统计矩相似度
下载PDF
经典名方单味药材群体指纹图谱信息熵及一次投料量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樊启猛 刘润南 +4 位作者 贺鹏 李海英 贺玉婷 周逸群 贺福元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5-979,共5页
目的从中药遗传多态性出发,结合Hardy-Weinberg群体平衡质量规律,探讨经典名方单味中药指纹图谱信息熵及最小一次投料量。方法收集多个产地的多味中药材及其炮制品,运用信息论、遗传统计学原理及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测定指纹图谱信息熵... 目的从中药遗传多态性出发,结合Hardy-Weinberg群体平衡质量规律,探讨经典名方单味中药指纹图谱信息熵及最小一次投料量。方法收集多个产地的多味中药材及其炮制品,运用信息论、遗传统计学原理及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测定指纹图谱信息熵和一次投料量等参数。结果各药材及炮制指纹图谱的峰数、峰面积、信息量的RSD变化均大于20%;信息熵的RSD均值为8.36%,小于10%,各药材的平衡质量(一次投料量)远大于《中国药典》规定。结论中药作用物质基础存在"印迹模板"的信息熵稳定性规律,指纹图谱信息论及一次投料量可用于经典名方中药质量均一性、稳定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指纹图谱 信息熵 信息量 炮制 一次投料量
原文传递
基于黄芩苷超分子“印迹模板”对其代谢酶勾钓分离的方法研究
13
作者 唐闻汉 陶叶琴 +4 位作者 李森 杨岩涛 石继连 夏赞韶 贺福元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06-2810,共5页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黄芩苷与酶具有高度特异性亲和作用的分离方法,能实现黄芩苷超分子对其代谢酶勾钓分离。方法通过共反应剂法对DEAE-52纤维素进行化学改性键合黄芩苷,合成DEAE-52纤维素黄芩苷酯,用红外光谱...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黄芩苷与酶具有高度特异性亲和作用的分离方法,能实现黄芩苷超分子对其代谢酶勾钓分离。方法通过共反应剂法对DEAE-52纤维素进行化学改性键合黄芩苷,合成DEAE-52纤维素黄芩苷酯,用红外光谱分析检验键合效果;比较DEAE-52纤维素黄芩苷酯与DEAE-52纤维素分别作为固定相制备层析色谱柱对黄芩中代谢酶的分离富集效果,检验DEAE-52纤维素黄芩苷酯与DEAE-52纤维素对代谢酶的特异性吸附性的性能;通过分析获得的酶组分的酶解率检验酶组分的酶解活性,并用电泳检验其纯度。结果红外结果显示,与DEAE-52纤维素相比,形成的DEAE-52纤维素黄芩苷酯在1740 cm-1左右出现了酯基的特征吸收峰,1248 cm-1、1060 cm-1出现C-O-C的伸缩振动峰;对酶的分离效果显示,DEAE-52纤维素黄芩苷酯对黄芩的某种酶组分具有特异性吸附。结论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的自主识别规律,黄芩苷与代谢酶可按其超分子"印迹模板"进行勾钓分离。本研究为中药代谢酶的寻找、分离纯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为中药成分的生化代谢途径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 印迹模板 黄芩苷 共反应剂法
原文传递
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特征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索 被引量:31
14
作者 贺福元 贺红 +5 位作者 邓凯文 周逸群 石继连 刘文龙 杨岩涛 唐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4313-4318,共6页
该文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成分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与人体经络脏腑超分子"印迹模板"通道结构(证素)的"气析"作用,从自然界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 该文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成分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与人体经络脏腑超分子"印迹模板"通道结构(证素)的"气析"作用,从自然界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层面揭示中药"药素"属性,揭示别于西药药理学的中药药理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中药药理学研究受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是由经络脏腑与中药成分群的超分子主客体"气析"作用关系决定的,在这种基于"分子社会"与经络脏腑通道的"印迹模板"能否匹配性地产生"气析"作用的宏观规律特殊表达过程中,超分子化学自主作用贯穿始终。中药药理学受中医药理论指导,是基于中医药理论,能用超分子化学诠释。基于经典的原子间的化学键形成的单分子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奠定西药药理学,基于"分子社会"弱键的超分子"印迹模板"(药素)则构筑中药药理学大厦。中药药理学是在西药药理学基础上发展的针对"分子社会"间的超分子药理学,宜采用宏观数理定量表征和微观定性分析双重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中药药理学 超分子药理学 药理学 中医药基础理论 超分子 物质基础 证素 药素 气析 气素 中医药现代化 经络脏腑 数理特征化 分子社会
原文传递
基于超分子化学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探讨(1)中药归经 被引量:31
15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4 位作者 杨岩涛 周逸群 石继连 刘文龙 唐宇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24-1629,共6页
在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基本理论特殊影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归经的历史沿革、中药生物体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成分群与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空穴通道结构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作为天然超分子"印迹模板&q... 在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基本理论特殊影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药归经的历史沿革、中药生物体的自然本源,阐述中药成分群与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空穴通道结构自主作用的普遍规律:作为天然超分子"印迹模板"聚集体的中药,进入人体后,必然寻找到与自身"印迹模板"相吻合的人体经络脏腑的超分子主体发生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与自复制作用,从而产生针对经络脏腑的特异性药效,宏观上表现出中药归经现象。这种作用规律可采用体外、体内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体外方法主要采用超分子化学结构分析、动力学与热力学参数测算方法;体内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客体成分分布、谱效动力学参数、网络谱效动力学参数分析方法,其中穴药法能化简超分子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因此,中药归经是揭示自然界生物体主客体大小分子按"印迹模板"相互交流的普遍规律,是阐明中医药理论物质基础的第一道屏障,是实现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的突破口,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超分子化学 归经 中医药基础理论 物质基础 气析 中药药理学 中医药现代化 经络脏腑 数理特征化 子拓扑学 分子连接性指数
原文传递
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群筛查方法研究的现状与免疫综合法 被引量:18
16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4 位作者 曾姣丽 戴儒文 夏赞韶 刘文龙 石继连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836-2841,共6页
中药注射剂在我国已有60多年的发展及应用历程,近些年来不良反应的报道层出不穷。筛查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成分群(致敏原群)的研究为世人关注,已成为国际性难题。该文先根据其产生免疫毒性的机制,分析中药注射剂致敏原筛查技术研究的现状,... 中药注射剂在我国已有60多年的发展及应用历程,近些年来不良反应的报道层出不穷。筛查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成分群(致敏原群)的研究为世人关注,已成为国际性难题。该文先根据其产生免疫毒性的机制,分析中药注射剂致敏原筛查技术研究的现状,然后提出采用免疫底、盖芯片及免疫指纹图谱相结合的免疫综合分析筛查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群,旨在为中药注射剂的研制与临床使用构筑安全性评价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免疫毒性 致敏原 类致敏原 免疫芯片 免疫指纹图 免疫综合法
原文传递
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群体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及参数计算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2 位作者 刘文龙 石继连 杨岩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866-2870,共5页
目的:分析单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的群体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数参数测算方法。方法:针对单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分析原理,运用统计矩原理阐明并建立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药动学总量统计矩参数群体模... 目的:分析单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的群体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数参数测算方法。方法:针对单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分析原理,运用统计矩原理阐明并建立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药动学总量统计矩参数群体模型及参数计算方法。结果:建立了包括总量零阶矩(AUCT),一阶矩(MRTT),二阶矩(VCRT),总清除率(CLT),总表观体积(VT),总95%成分代谢时间区间,总95%成分累积代谢时间区间等中药复方群体药动学参数数学模型,并关联了单个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结论: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的群体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参数体系可在单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参数体系基础上按总量统计矩原理建立;在群体典型值处依泰勒展开可获得总量统计矩参数群体典型、固定效应、生物间变异及实验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多成分体系 群体药物动力学 总量统计矩 数学模型 参数分析
原文传递
从茜草素的超分子印迹作用探讨中药归经体外研究方法 被引量:17
18
作者 廖琼 杨岩涛 +5 位作者 刘志刚 胡超 唐宇 刘文龙 邓凯文 贺福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364-3369,共6页
目的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识别理论,以茜草素为印迹模板功能单体进行猪不同组织的体外亲和色谱实验,验证茜草素归肝经机制,为创立中药归经体外研究方法奠定基础。方法将猪的肝、肺、舌、腹部肌肉、腿部肌肉等组织作固定相制成色谱柱,... 目的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识别理论,以茜草素为印迹模板功能单体进行猪不同组织的体外亲和色谱实验,验证茜草素归肝经机制,为创立中药归经体外研究方法奠定基础。方法将猪的肝、肺、舌、腹部肌肉、腿部肌肉等组织作固定相制成色谱柱,以PBS为流动相,进行归肝经的茜草素与归脾经的白砂糖(阴性对照)体外亲和色谱实验,采用HPLC测定各洗脱液中茜草素的量,UV法测定阴性对照组各洗脱液中葡萄糖的量,采用总量统计矩分析法获得各亲和色谱参数,获得色谱方程。结果茜草素在肝、肺、舌、腹部肌肉、腿部肌肉的色谱参数为C0:0.250 9~4.813 mg/m L;AUC:2.509~48.13 mg;VR:20.42~30.77 m L;σ2:282.6~532.7 m L2;H:14.13~26.63 m L;n:1.212~1.777;S:0.759 0~1.000。肝脏对茜草素的吸附性最强,腹部肌肉、腿部肌肉、肺、舌对茜草素的吸附作用依次减弱。阴性对照组中,肝脏对葡萄糖的吸附性并非最强。结论猪的肝器官对茜草素的吸附最大,两者存在超分子印迹模板亲合作用,这与茜草归肝经理论相吻合,由此可建立中药归经的体外初步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 印迹模板 肝经 亲合色谱 茜草素 中药归经
原文传递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及其动力学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7
19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5 位作者 刘文龙 石继连 邹欢 唐宇 刘平安 周宏灏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6-259,17,共4页
目的:从多成分网络药理学及动力学研究现状探讨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及其动力学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方法。方法:分析中医药学科与网络药理学科研究的特点,根据中药复方药效物质作用的本源,结合中药现代化的要求,提出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 目的:从多成分网络药理学及动力学研究现状探讨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及其动力学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方法。方法:分析中医药学科与网络药理学科研究的特点,根据中药复方药效物质作用的本源,结合中药现代化的要求,提出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总体思路与方法。结果:与单成分有效性研究相比,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问题分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静态是指中药复方入口前的原成分群与某一时间点固定的网络关系,如中药复方采用指纹图谱表达,亦为网络谱效学问题;动态的网络药理学问题是指入口后中药动态代谢后血样中成分群与各时间点的网络药效动力学问题,与指纹图谱结合后者为网络谱效动力学,后者包括前者,因此中药复方网络谱效动力学问题是量-比、量-时、量-效三者的有机统一整体;结论: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的关键而又基础的科学问题是基于网络平衡常数表征的网络谱效动力学参数测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 网络谱效学 网络谱效动力学 药动学 药效动力学 药理学 平衡常数 拓扑学
原文传递
中药及复方全成分群快速高通量测定技术的现状及免疫芯片综合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贺福元 邓凯文 +4 位作者 曾姣丽 戴儒文 夏赞韶 刘文龙 石继连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3164-3168,共5页
中药及复方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可分为化学与仪器分析法,其中仪器分析法占主流,主要有HPLC,HPLC-MS,HPLC-NMR,GC,GC-MS,生化及生物效应等方法。因中药及复方成分复杂,化学方法专属性不强,少用或慎用;而仪器分析因其专属性强,适用于复杂... 中药及复方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可分为化学与仪器分析法,其中仪器分析法占主流,主要有HPLC,HPLC-MS,HPLC-NMR,GC,GC-MS,生化及生物效应等方法。因中药及复方成分复杂,化学方法专属性不强,少用或慎用;而仪器分析因其专属性强,适用于复杂体单成分的分析,对于中药及复方多成分,目前已兴起了以指纹图谱为主要手段的分析技术,但这些分析方法均受到"需先分离才能分析"、"缺乏通用的检测器"的限制,难以实现中药及复方全成分的测定。自然界的生物对"异、己"成分是通过"抗原与抗体"决定簇的特异与非特异性进行识别,如将中药成分直接或化学合成抗原,注入到动物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先获取诸成分对特异抗体的交叉反应信息,对于没有交叉反应者,依标记抗体抗原特异性竞争反应抑制率曲线直接读出该成分的含量;对于有交叉反应者需建立交叉抑制率矩阵,再进行抗体与中药及复方成分半抗原标记免疫竞争反应,建立成交叉成分浓度或浓度对数与抑制率的多元线性方程,求解获得各成分的浓度,两者结合就能建立起中药及复方成分群免疫芯片综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复方 全成分群 高通量 定性定量分析 标记免疫法 中药化学 芯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