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β-谷甾醇介孔硅纳米颗粒抑制大鼠增生性瘢痕
1
作者 张斐 左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4期7301-7309,共9页
背景:近期研究表明β-谷甾醇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其临床应用受到水溶性差、理化性质不稳定的限制。目的:制备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载β-谷甾醇纳米颗粒,分析该纳米颗粒对大鼠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制备介... 背景:近期研究表明β-谷甾醇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其临床应用受到水溶性差、理化性质不稳定的限制。目的:制备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载β-谷甾醇纳米颗粒,分析该纳米颗粒对大鼠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制备介孔硅纳米颗粒与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表征两种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利用自制牵引装置在48只SD大鼠尾部创面(深达骨膜)持续施加牵引力,构建尾部增生性瘢痕模型。持续牵引第21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随机分4组干预,每组9只:对照组瘢痕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介孔硅组、β-谷甾醇组和介孔硅@β-谷甾醇组瘢痕组织内分别注射介孔硅纳米颗粒溶液、β-谷甾醇悬液和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溶液,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6周。注射前及注射后14,42 d,记录各组瘢痕面积和临床瘢痕评分;末次注射后1周,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评估真皮厚度和胶原纤维沉积、排列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瘢痕中Ⅰ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瘢痕中自噬标志物LC3-Ⅱ和凋亡标志物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下可见两种纳米颗粒均呈空心球形,其中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的介孔结构较模糊、平均粒径略大;红外光谱检测显示β-谷甾醇被成功包封于介孔硅纳米颗粒中;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的药物包封率为88.34%、载药率为39.77%,溶解性强于游离β-谷甾醇,并且体外可缓慢释放β-谷甾醇长达6 d以上。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介孔硅@β-谷甾醇组注射后42 d的瘢痕面积小于其他3组(P<0.05),注射后14,42 d的临床瘢痕评分低于对照组、介孔硅组(P<0.05)。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介孔硅组、β-谷甾醇组,介孔硅@β-谷甾醇组瘢痕真皮厚度降低(P<0.05),胶原排列相对整齐且方向规则。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介孔硅@β-谷甾醇组Ⅰ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均低于其他3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介孔硅@β-谷甾组LC3-Ⅱ蛋白表达低于其他3组(P<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高于其他3组(P<0.05)。③结果表明,介孔硅@β-谷甾醇纳米颗粒有效改善了β-谷甾醇的水溶性和水分散性,并具有优异的药物控释性能,可通过抑制病灶内成纤维细胞自噬并诱导其发生凋亡,进而抑制胶原蛋白沉积,促进增生期瘢痕消褪并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增生性瘢痕 介孔硅 Β-谷甾醇 自噬 凋亡 工程化材料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斐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7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7年12月参与实验的SD大鼠30只作为对象,随机取10只,设为常规对照组;剩余20只大鼠采用手术方式在脊柱两侧1cm部位作皮肤缺损损伤...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7年12月参与实验的SD大鼠30只作为对象,随机取10只,设为常规对照组;剩余20只大鼠采用手术方式在脊柱两侧1cm部位作皮肤缺损损伤动物模型,建模完毕后随机将SD大鼠分为IL-6基因组(n=10)和模型对照组(n=10)。常规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常规饲养、饮水,IL-6基因组建模后腹腔注射IL-6基因转移的高分泌IL-6 0.5ml,注射1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方法完成三组大鼠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角质细胞诱导因子(KC)、单核细胞诱导蛋白1α(MIP-1α)及单核细胞诱导蛋白-2(MIP-2)水平及基因测定,比较三组损伤面积、炎症因子水平、炎症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结果:IL-6基因组干预后1d、3d、6d、10d及14d损伤面积缩小率大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基因组干预后IL-1α、IL-1β、KC、MIP-1α及MIP-2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但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干预后IL-1α、IL-1β、KC、MIP-1α及MIP-2水平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基因组IL-1α、IL-1β、KC、MIP-1α及MIP-2 基因表达量,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在大鼠皮肤缺损中能降低测定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助于促进皮肤损伤的修复,缩小损伤面积,促进大鼠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皮肤损伤 损伤修复 炎症因子 SD大鼠
下载PDF
积雪苷片联合点阵CO_(2)激光对瘢痕疙瘩患者心理状态、炎症因子和血清VEGF、EGF的影响
3
作者 崔风然 张斐 +2 位作者 任志龙 陈杰 陈邦第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3期4467-4469,共3页
目的:探讨积雪苷片联合点阵CO_(2)激光对瘢痕疙瘩患者心理状态、炎症因子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将118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9)和对照组(n=59)。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积雪苷片联合点阵CO_(2)激光对瘢痕疙瘩患者心理状态、炎症因子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将118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9)和对照组(n=59)。对照组患者接受积雪苷片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积雪苷片联合点阵CO_(2)激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相关量表评分、瘢痕情况(宽度、长度、硬度)、心理状态、血清炎症因子、VEGF、EGF。结果:两组治疗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瘢痕宽度、长度、硬度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VEGF、EGF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血清γ-干扰素(TFN-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积雪苷片联合点阵CO_(2)激光治疗瘢痕疙瘩患者,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和调节血清VEGF、EGF水平,减轻焦虑抑郁状态,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苷片 点阵CO_(2)激光 瘢痕疙瘩 心理状态 炎症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材料联合激光打孔硅胶假体在鼻修复中的疗效评价与并发症处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斐 谢红炬 左俊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581-585,共5页
目的评估多孔高密度聚乙烯(porous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PPE)联合激光打孔硅胶假体在鼻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并发症。方法自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足显微整形外科分别纳入50例接受上述两种材料联合使... 目的评估多孔高密度聚乙烯(porous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PPE)联合激光打孔硅胶假体在鼻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并发症。方法自2019年11月至2021年9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足显微整形外科分别纳入50例接受上述两种材料联合使用(PPE组)和42例采用自体肋软骨联合打孔硅胶假体(对照组)行鼻修复手术的患者,开放术式重建鼻尖支架,打孔硅胶抬高鼻背。定期随访拍照,客观评估PPE组患者鼻部美学指标,并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主观满意度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结果PPE组和对照组满意率分别为86.0%(43/50)和83.3%(3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E组术后鼻唇角较术前增加(P<0.05),远期随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尖突出度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1个月有轻微降低(P<0.05),但3个月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材料联合激光打孔硅胶假体在鼻修复术中可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支撑和生物相容性,但仍需要加强术后护理并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修复 多孔高密度聚乙烯 硅胶假体 瘢痕增生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